上下左右的对联

来源:散文 发布时间:2014-01-01 点击:

上下左右的对联篇一

怎样区分上下对联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不仅许多传统文化热爱者视之为消遣娱乐、展示风采的高雅艺术;而且它更是成为中国人节庆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比如商铺开业、新婚喜庆、乔迁新居等,往往都要张贴对联。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对联中上联和下联的识别模棱两可,以至于在张贴上也随意性很大。那么,怎样区分上下对联呢?一般而论,上联结于仄声,挂在右边;下联结于平声,挂在左边。

一、区分春联的上下联,简单来说有四种区分方法:

首先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风吹绿门前柳,康泰一家生百福”,“柳”是仄音, “福”是平声。(仄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平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

其次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因为只有“百花争艳”这个“因”,才会有“万物生辉”这个“果”。

再次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最后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二、春联的正确贴法:

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 对联的张贴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上”仄“下”平原则;语意重心原则;横批指示原则。这三个原则应该兼而用之。

1、上仄下平原则

有人说:“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可是,门之左右与手之左右固然一清二楚,然而那一幅两张的对联,哪一个又是上联哪一个又是下联呢?比如对联“风流人物数当代大好春光

看今朝(横批:人杰地灵)”和“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 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天天翘首望团圆(横批:春回华夏)”,这些对联,因为其语意几乎是对等的,这时候,人们往往借助于语音——即平仄——来判断。

2、语意重心后置的原则

当然,这种只根据声音的理解,而离开了对于对联语意以及横批的理解,就是简单化的,因为声音只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而不是所有要素,甚至是次要的元素而不是重要的元素。因此,对“音”的强调,应该服从于对“意”的强调。

语言是有重心的,语言学上所谓的偏义词,其实正暗示了语言意义重心的存在。在语言的转折结构、连贯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选择结构、假设结构等等结构当中,语意的重心自不待言显而易见,即使在并列结构的语言中,其意义也是有所侧重的,而且往往表现重心后置的规律。曾国藩当年之所以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人们之所以说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不说成是“下有苏杭,上有天堂”,甘肃人办的酒厂之所以要说“南有茅台,北有皇台”而不能说成是“北有皇台,南有茅台”,都与并列结构中语意的重心位置有关。 对联作为“对称的句子”,其上下联,一般都是并列结构,然而,看似是并列结构的对联,其语意也仍然是有重心的,而且其重心仍然是后置的——也就是处于下联位置的。如下面的一幅对联:

金鸡辞岁千家喜(应该是上联,因为按理“辞”在前,先辞后迎。)

玉犬迎春万户歌(应该是下联,因为依理“迎”在后,先辞后迎。)

明白了这个道理,则我们提着上联和下联这两个竖条子,就不能把应该贴在上联的贴到

了下联,就不能把应该先读的后读了。我们就得看自己手上一左一右这两句话里,语意的重心在哪一条上。意义重心所在的那一联就是下联。比如在传说中程咬金给秦叔宝母亲的寿联中,“„„不是人”与“„„乃神仙”,先抑后扬,“不是人”眼看就是上联无疑,因为它不是意义的重心而只是后文“乃神仙”的铺垫。再比如某个老人自书于棺木上的对联“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如果只从声音上判断,则只能读成“一点灵魂归何处,七尺遗躯葬此中”,然而这样的上下联之意味,由于语意的重心落在肯定性的“葬此中”,意味就是满足而安然的。可是,如果读成“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语意重心就落在了疑问性的“归何处”,其意味就是不满足的灵魂不安的。这时候,正确判断上下联——或者说正确判断老人心情——的原则,就应该是语意重心原则而不应该是仄上平下原则。

有时候,对语意的重心之所在的判断,往往要结合对联的横批,因为对联的横批,往往会从内容上指示语意的重心之所在。比如对联“雪里江山美,花间岁月新”,由于其横批是“红梅报春”,所以,语意重心应该落在“岁月新”上,即新字句为下联;再如“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由于其横批是“普天同庆”,则其语意重心也应该落在“乐无穷”上,即穷字句为下联。

3、横批指示原则

这个原则,既可以帮助我们在内容上确定上下联,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形式上结合横批而贴明上下联。

古时候的对联张贴,受古人从右往左直书之语言排列法的影响,上联在门右边,下联在门左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书写,所以问题似乎不大。可是时代发展到如今,由于现代人从左向右书写之习惯的影响,我们会不时从住家、机关、商场、庙会等处发现,不少人常常把上联贴在门左边,而贴在门右边的则是下联。

所谓横批指示原则,是指我们在张贴对联的时候,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下联则贴在左边。这样,横批也就不会游离于对联的整体之外而成为了对联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这样,横批也才真正与对联整体紧密相关,也才堪称是对联的“题目”和“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关于对联横批的此一作用,雪潇先生将它形象地命名为“对联的手势” 。

有人曾不无遗憾地说:“横批应该从右往左写的,但现代人对这一传统习俗不甚讲究,大部分横批从左写起了。”如果理解了对联横批的这种“手势“,则这位先生当不再迷茫,因为即使是从左写起了,那也并不错,只要我们根据它的指示,把上联贴在左边而把下联贴在右边就可以了。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对联的张贴在现代人生活中可以通用的两种方法:

传统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于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现代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左至右,于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这样的方法,也许是与古不合的,然而,它却是与时俱进地具有通变精神的!)

以上关于对联张贴的三个原则,如果能够兼而用之,则我们既可以准确地区分出上下联,也可以准确而又不失灵活地进行张贴,如此,则对联这种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形式,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发挥出它应有的艺术作用。

附:<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一、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

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二、现在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上下左右的对联}.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上下左右的对联篇二

怎样区分上下对联

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不仅许多传统文化热爱者视之为消遣娱乐、展示风采的高雅艺术;而且它更是成为中国人节庆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比如商铺开业、新婚喜庆、乔迁新居等,往往都要张贴对联。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对联中上联和下联的识别模棱两可,以至于在张贴上也随意性很大。那么,怎样区分上下对联呢?一般而论,上联结于仄声,挂在右边;下联结于平声,挂在左边。

一、区分春联的上下联,简单来说有四种区分方法:

首先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风吹绿门前柳,康泰一家生百福”,“柳”是仄音, “福”是平声。(仄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平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

其次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因为只有“百花争艳”这个“因”,才会有“万物生辉”这个“果”。

再次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最后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二、春联的正确贴法:

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 对联的张贴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上”仄“下”平原则;语意重心原则;横批指示原则。这三个原则应该兼而用之。

1、上仄下平原则

有人说:“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可是,门之左右与手之左右固然一清二楚,然而那一幅两张的对联,哪一个又是上联哪一个又是下联呢?比如对联“风流人物数当代大好春光 看今朝(横批:人杰地灵)”和“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 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天天翘首望团圆(横批:春回华夏)”,这些对联,因为其语意几乎是对等的,这时候,人们往往借助于语音——即平仄——来判断。

对联的传统要求是“上”仄“下”平,即“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根据这一规律,一般都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出一幅对联的上下联,即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果那字是仄音,就是上联,如果是平音,那就是下联。比如,原来商铺开张的一幅老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海”,上声,也就是三声,“江”,阴平,也就是一声。显然,海字句就是上联,而江字句就是下联。再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寿”字去声,也就是四声,仄;“门”字二声,平,于是寿字句为上联而门字句为下联。

2、语意重心后置的原则

当然,这种只根据声音的理解,而离开了对于对联语意以及横批的理解,就是简单化的,因为声音只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而不是所有要素,甚至是次要的元素而不是重要的元素。因此,对“音”的强调,应该服从于对“意”的强调。

语言是有重心的,语言学上所谓的偏义词,其实正暗示了语言意义重心的存在。在语言的转折结构、连贯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选择结构、假设结构等等结构当中,语意的重心自不待言显而易见,即使在并列结构的语言中,其意义也是有所侧重的,而且往往表现重心后置的

规律。曾国藩当年之所以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人们之所以说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不说成是“下有苏杭,上有天堂”,甘肃人办的酒厂之所以要说“南有茅台,北有皇台”而不能说成是“北有皇台,南有茅台”,都与并列结构中语意的重心位置有关。

对联作为“对称的句子”,其上下联,一般都是并列结构,然而,看似是并列结构的对联,其语意也仍然是有重心的,而且其重心仍然是后置的——也就是处于下联位置的。如下面的一幅对联:

金鸡辞岁千家喜(应该是上联,因为按理“辞”在前,先辞后迎。)

玉犬迎春万户歌(应该是下联,因为依理“迎”在后,先辞后迎。)

明白了这个道理,则我们提着上联和下联这两个竖条子,就不能把应该贴在上联的贴到了下联,就不能把应该先读的后读了。我们就得看自己手上一左一右这两句话里,语意的重心在哪一条上。意义重心所在的那一联就是下联。比如在传说中程咬金给秦叔宝母亲的寿联中,“„„不是人”与“„„乃神仙”,先抑后扬,“不是人”眼看就是上联无疑,因为它不是意义的重心而只是后文“乃神仙”的铺垫。再比如某个老人自书于棺木上的对联“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如果只从声音上判断,则只能读成“一点灵魂归何处,七尺遗躯葬此中”,然而这样的上下联之意味,由于语意的重心落在肯定性的“葬此中”,意味就是满足而安然的。可是,如果读成“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语意重心就落在了疑问性的“归何处”,其意味就是不满足的灵魂不安的。这时候,正确判断上下联——或者说正确判断老人心情——的原则,就应该是语意重心原则而不应该是仄上平下原则。

有时候,对语意的重心之所在的判断,往往要结合对联的横批,因为对联的横批,往往会从内容上指示语意的重心之所在。比如对联“雪里江山美,花间岁月新”,由于其横批是“红梅报春”,所以,语意重心应该落在“岁月新”上,即新字句为下联;再如“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由于其横批是“普天同庆”,则其语意重心也应该落在“乐无穷”上,即穷字句为下联。

3、横批指示原则

这个原则,既可以帮助我们在内容上确定上下联,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形式上结合横批而贴明上下联。

古时候的对联张贴,受古人从右往左直书之语言排列法的影响,上联在门右边,下联在门左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书写,所以问题似乎不大。可是时代发展到如今,由于现代人从左向右书写之习惯的影响,我们会不时从住家、机关、商场、庙会等处发现,不少人常常把上联贴在门左边,而贴在门右边的则是下联。

所谓横批指示原则,是指我们在张贴对联的时候,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下联则贴在左边。这样,横批也就不会游离于对联的整体之外而成为了对联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这样,横批也才真正与对联整体紧密相关,也才堪称是对联的“题目”和“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关于对联横批的此一作用,雪潇先生将它形象地命名为“对联的手势” 。

有人曾不无遗憾地说:“横批应该从右往左写的,但现代人对这一传统习俗不甚讲究,大部分横批从左写起了。”如果理解了对联横批的这种“手势“,则这位先生当不再迷茫,因为即使是从左写起了,那也并不错,只要我们根据它的指示,把上联贴在左边而把下联贴在右边就可以了。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对联的张贴在现代人生活中可以通用的两种方法:

传统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于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现代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左至右,于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这样的方法,也许是与古不合的,然而,它却是与时俱进地具有通变精神的!)

以上关于对联张贴的三个原则,如果能够兼而用之,则我们既可以准确地区分出上下联,也可

以准确而又不失灵活地进行张贴,如此,则对联这种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形式,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发挥出它应有的艺术作用。

附:<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一、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上下左右的对联}.

二、现在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上下左右的对联篇三

最常用的对联精选

1.1米铜版对联

出入平安

心想事成百业兴

时来运到家昌盛

1.6米金粉对联

迎春接福 家兴人兴事业兴

福旺财旺运气旺 吉星高照 春夏秋冬行好运

东南西北遇贵人 出入平安 鸿福常临富贵家

吉星永照平安宅

1.6米彩边对联

五福临门

吉星永照平安宅

好景常临幸福家

出入平安

和顺满门添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上下左右的对联}.

吉星高照

福星照家家顺景

好运来户户安康

2.2米全年红对联 出入平安

一年好景迎春到

四季财源顺意来

一帆风顺

万事成意发展财源达三江 百业兴旺鸿图利路通四海

1.3米盒装对联

一帆风顺

和顺满门添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出入平安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布高

吉星高照

健康幸福年年在

如意财源日日来

出入平安

居家创业业兴隆

出外求财财就手

吉星高照

人顺家顺百业顺

福多财多喜乐多

五福临门

时来运到好前程

出入贵人相照应 吉星高照

举步出门方方利

招财入户路路通

迎春接幅

春夏秋冬行好运 东南西北遇贵人

1.6米盒装对联 出入平安

和顺满门添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出入平安

四面贵人相照应

八方财宝进门庭

出入平安{上下左右的对联}.

出入平安方方利

求财顺景事事成

五福临门

花开富贵年年好

竹抱平安岁岁欢

吉星高照

出外求财财就手

居家创业业兴隆

迎春接福

身体健康无价宝

家庭和睦永聚财

一帆风顺

年年顺景福星到 岁岁平安好运来

万事如意

迎春接福千秋盛 致富兴家万事成

时来运到好前程 出入贵人相照应

万事如意步步高 一帆风顺年年好

1.8米盒装对联 出入平安

万事如意展鸿图 一帆风顺兴骏业

出入平安

家兴人兴事业兴 福旺财旺运气旺

出入平安

三星拱照平安宅 百福齐临富贵家

一帆风顺

顺心生意年年旺 如意财源日日来

五福临门

大展鸿图振伟业 得心应手铸辉煌 1

大展宏图

创大业路路成功

展宏图方方顺利

五福临门

家业长兴日日旺

前程似锦步步高 一帆风顺

鹏程万里兴骏业

鸿运千秋绘锦图

2.2米盒装对联 五福临门

千秋伟业更辉煌

万里鹏程添锦绣

出入平安

展鸿图方方顺利

创大业路路成功

吉星高照

事业辉煌年年好

前程似锦步步高

出入平安

万事顺心成大业

春风得意展鸿图 一帆风顺

大展鸿图振伟业

得心应手铸辉煌

1.6米镭射

五福临门

和顺满门添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出入平安

合家欢乐迎新岁

内外平安好运来

1.8米镭射

出入平安

万事如意展鸿图 一帆风顺兴骏业

吉星高照

门庭昌盛年年好

事业兴旺步步高

五福临门

丁才两旺平安宅 富贵双全幸福家

一帆风顺

人兴财旺长富贵

心想事成永平安

植绒对联

吉星高照平安宅 财神永驻幸福家

和顺满门添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出外求财才到手 在家创业业兴盛

春夏秋冬行好运 东南西北遇贵人

上下左右的对联篇四

一到十开头的对联

一到十开头的对联

1.“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2.“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3.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4.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 下联: 六六七七八八九 横批是:二四七三 5.有三分水,二分竹,添一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大江。 6.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般无奈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上下左右的对联篇五

对联的八大禁忌

对联的八大禁忌

在对联的创作或赏析中,比较常见有以下几种重要的禁忌需要留意:

1、忌上重下轻

对联忌上联气盛,下联势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 例如:气凌衡岳三千丈

心托离骚廿五篇。

下联就显得弱了许多。

又如: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

2、忌乱脚

无论短联还是长联,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例如: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

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联尾最后一个字若出现平声对平声或仄声对仄声,均为乱脚。是对联大忌。

例如:党恩比海深;

人心向阳红。

其中的深、红同为平声,犯了乱脚的禁忌。

(幻注:对联的韵脚上仄下平,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少数对联反其道而行之,韵脚采用上平下仄,这是因为上下联在表意上前后呈现顺序的需要,以及遣词用字的限制而采用的一种变通方式。由于这样的情形在对联中极少出现,这里不再细说。所以真正的乱脚应是同平同仄。)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三平尾:指的是下联末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平声字,也叫三平调。所以,在应用“一三五不论的定理时,要注意,有这种情况产生时,就不能一三五不论了,而是要论了 ”。

例如:一年春作首(仄平平仄仄),

万事公为先(仄仄平平平)。

还有的联家也忌上联末三仄尾,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尽管诗律中没有提到,但同三平尾一样(特别是音调也一样)读起来很单调,还是应当避免才好。

例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但“可”是三声,有时还可通融。(参加比赛当中,最好连此能避免则能避免)

(幻注:这一规矩通常只是针对短联创作的限制。韵律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听觉上的审美需要,对于五言七言的对联,若后三字均为平声,在断句时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形:„„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前两种的语顿均以平声收尾,违背了听觉上的审美观;后一种情形若按照意节说,还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偶有所见的,尤其在长联的创作中。只是连续三字平声,读起来依然让人感觉语调平淡,缺少变化,所以能避免当尽量避免。至于三仄尾,个人认为除了三种同声调的需要避免以外,其余的可以完全不必顾忌。因为仄声韵还有三调的变化,在听觉上不会产生单调的感觉,而三同声不仅在听觉上感觉单调,比如连续的三去声,

语调生硬,读来拗口,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三同声仄韵的概率比较小,所以不必有太多的顾忌。)

4、忌孤平和孤仄{上下左右的对联}.

孤平句只出现在句脚是平声字的下联里。同理,孤仄句也只出现在句脚是仄声字的上联中。

关于何谓孤平、孤仄以及忌孤仄在联界一直有争论,下面引用一些老师的话,我觉得足以将本题搞清楚了:

关于“孤平”,目前大多数都赞成王力教授的定义:除句脚是平声字外,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属于孤平。王力《诗词格律》: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大蒙)

关于“孤仄”一说,是由“孤平”的概念类推出来的,忌孤平和忌孤仄应该是为了使得对联声律和谐,孤平的句子,会造成音韵不顺,当然要尽量避免(犯孤平为诗家大忌)。孤仄的句子,因为仄声还有上去入几音,尚不显呆板。所以可以通融.(苏三)

简单明了地记着以下的这三种情况:五言七言律句犯孤平,只有三种情况: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阳光在线)

孤平是诗律的专有名词.但在联律中,为了提倡音节交替和音律和谐,在提倡马蹄韵的论述中,借用了这一名词并衍生了相对于孤平的"孤仄"的说法.但往往会和诗律混淆而造成不少误区.在联律中确实可以放宽要求,只要音节交替,可以不避所谓的孤平孤仄之说.但要做古体的律诗或律绝,则应遵守诗律.在比赛中,因要区分优劣,当然在联意第一的前提下,符合马蹄韵的得分会更高.故弄明白诗律中孤平的规定还是必要的.{上下左右的对联}.

例如: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勿恨人。

这里上下联中的“勿”即不具备特别的强调作用,也不具备不可替代*(可以用“莫”取而代之),那么就属于犯了“同位重字”的禁忌了。

但有两种“同位重字”的情形是例外的,要注意区别对待:

一是个别多少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可以重复。这可视为骈句格式在对联中产生的影响而流传下来的一种表现手法。明代学者薛暄,山西河津人,学宗程颐、朱熹,死谥文清。其故里薛文清公祠有联云:

开绝学于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享祀方堪从庙庑;

集大成于西河氏、太史公、文中子之后,诞灵应不愧河津。

二是个别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实词,也可以重复。

湖南岳阳楼就有这样一副:洞庭天下水,

{上下左右的对联}.

岳阳天下楼

这副对联重复了“天下”二字,不但不使人有重复之感,而且充分显示了岳阳楼的非凡气势。这种情形应视为一种积极的修辞,但不是可以随便采用的。

5、忌异位重字

所谓“异位重字”,也就是不规则的异位重字,即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的不同位置。

例如:玉女飘飘如天降,

珠花滚滚似玉倾。

此联上联第一字、下联第六字同为“玉”字,属于异位重字,犯忌。

这里要注意犯忌的“异位重字”有别于一种特殊的对联表现格式——换位格: 例如: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与“你”,就是异位互重,属于同字换位。

又如: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这是林森先生挽孙中山先生的联,“一人”与“千古”是属于同词换位。这种类型的换位重字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不属于犯忌的类型。

6、忌合掌

所谓合掌是指联中部分词语或整个上下联表达同一个意思,即:是同义相对,又称雷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 部分词语合掌者,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远”对“遥”“夜久”对“更深”等等„„

上下联合掌者,如:“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青波永泄”对“碧水长流”等,表达的均为同种意思,属于合掌。

合掌,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上下联词语同义、句意相近,语意表达上没什么区别,就好象左掌和右掌的形状一样,毫无变化。其所以忌“合掌”是因为对联一般都很短小,要求每个词语都要表达不同的、丰富的内容,内容如果合掌,就会显得字乏意寡。

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相似或雷同,若在联中比重很

小,对表达的意境并无伤损的,而采用一些含义相近的词语相对,也未尝不可。

7、忌上下联无关

指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即:格调不同,上下无关联。

例如:春风得意,

寒露浸心。

前言不搭后语,就象两个人在各自表达不同的心境或感受。

所谓对而不联:上下联或上下联各分句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各自孤立存在,或关联性不强,难以表达完整的主题,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意境,造成联意脱节,也叫“隔”。比如:囊无半卷书,心中羞涩;军备几颗弹,国内安宁。这就犯了上下联意隔的大忌。

8、忌失替,失对

撰写对联时注意平仄相对,在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切忌失替。 例如: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起还要读良书。

联中的“起”对“略”为仄对仄,失对(上下相同联位置)。起与要为二四位字同仄,失替(同一句中)了。

注意:1、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是要在回避上面的忌禁的基础上应用的。2、在参加比赛当中,最好是尽量做到全论,这对自己有好处 :))

(幻注:关于什么叫“失对”这里表达的只是在音律上失对的一种情况,并不是“失对”的全部含义。“失对”主要是指对联的上下同位关系未能遵循对联的规则而造成的不对应。失对应包含韵律、对仗等关系。总之,对于现在的对联评价,大家不要将“失对”看成仅仅是韵律上的不对应,或者是词性上的不对应。它的含义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

上下左右的对联篇六

对联上联贴哪边

对联上联贴哪边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那么你知道对联上联贴哪边有哪些呢?下面就跟随康网小编来看一下对联上联贴哪边有哪些吧。

对联上联贴哪边

上下联的左右位置可以看横批,如果没有横批,一般是上联在门右边,下联在门左边。有横批的话,看看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还是从左向右书写,若是从右向左书写,那上联就在右边,反之上联就在左边。

扩展阅读:关于对联的贴法

关于对联的贴法,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约定:以屋外面对大门作为方向坐标来判定左右。

一种是:横批有关论。

这种观点认为,由于文字改革,现代文是从左到右写的,所以,如果横批是从左到右写的,那么,上联应贴左边,下联应贴右边;如果横批从右到左写的,那么,上联应贴右边,下联应贴左边。

另一种:横批无关论。

这种观点认为,文字改革不影响对联上下联的粘贴顺序,因为,按照国家法律,横排文字从左到右,竖排文字从右到右,现代从“从左到右”写的横批,正好符合中国有关文字法律关于横排、竖排的规定,所以,无论对联横批的顺序如何,对联按照传统贴法不变,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

上一篇:三年级好书作文
下一篇:不避风雨初二作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