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作文训练

来源:诗歌 发布时间:2014-11-09 点击:

上海高考作文训练篇一

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命题分析趋势及点评:

从2015年上海高考的命题来分析来看,今年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并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例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这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整个材料阅读起来难度不大,但是观点倾向十分清晰明了,让同学们在落笔之前无限拓展思考的角度。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但是题目内容越来越科学,依然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体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没有体现出变化呢?周老师认为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别具匠心。

首先是将常规的各种类型作文题考查点综合起来,这一综合,就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和写作的范围。比如今年的材料中,对于“坚硬”、“柔软”的分析可以从不同层面引发出去,也可以和社会现象、当今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这个材料写“活”,体现作文的思想性。

其次是观点倾向更清晰,本则材料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的目的,所以过程和方法是多样的,而最后的结果导向是明确的。这样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于前几年就更加科学了。

材料详细解读:

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

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这里,周老师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忽视,造就和谐的自我并不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可以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拓展出去的,也是我们在设定立意时要重点思考的,能够体现创新的部分。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

首先,要揭示这个题目探讨的实质:

大部分同学们都会从这个题目中想到人的性格对自我的塑造,这是材料本身向我们展示的内容——“人的心中”。那么进一步思考,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和谐的自我,具体来说就是更好的处世或者塑造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种思考也是高考命题的最终准则。所以,其实坚硬和柔软对应的也可以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或者是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方式。

其次,我们要根据以上探讨的实质,找到关键词句的深意:

l 从性格的角度:硬——性格的坚强;软——性格的柔韧。例如水,硬:水滴石穿;软:上善若水。

l 从处世的角度:硬——坚持原则;软——处事变通。

l 从思考方式的角度:硬——硬性的科学准则(理智);软——文学、艺术、情感(感性)。 以上的材料分析方法,在我们之前的课程中,老师都有按步骤给同学们分析过,如果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够按这个思路来看材料,是不是觉得可以写作的角度更加广泛了呢?

立意角度分析:

以上三种材料对应的就是该材料作文横向上的三种立意,对于这三种立意,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体现其中的关系,也就是在写作时注意思辨。因为本则材料有明显的观点倾向,所以要辩证的取坚硬和柔软的长处,不要偏指一方。另外,还可以从纵向的角度对这一问题

进行深入的探究,比如选取一个角度,从历史谈到现实,重点在于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意义、价值。

可用素材推荐:

1、鲁迅说:“若举世唯科学是崇,则人生将归于枯寂”。

【分析】“唯科学是崇”是宾语前置,意思是“只崇尚科学”,“唯”字特别重要。鲁迅认为“只崇尚科学”,“则人生将归于枯寂”。那么,还需要什么东西才能使得人生有滋有味?——是文学,是艺术,是人性,是良知,是人伦,是情感,是善良。总之,是“人”!

2、林徽因——具有坚强精神的“小女人”。

3、沈从文——坚守内心的“桃花源”,创作流水般的“湘西情歌”。

总的来说,只要同学们能够准确审题,做到不偏题,并能够眼观社会,发掘人性,从情感性、思辨性入手写出材料蕴含的深意,做到语言流畅、思维清晰,就能够写出非常好的考场作文。

上海作文材料: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范文

软硬相和,自我谐和

洋洋五千言神秘而辽远的《老子》中有这样的话语:“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只有音与声相和,才能交织出和谐的韵律;作为独立的人类个体,我们的内心也是坚硬与柔软并存,必以合适的方式面对这种存在状态,方能造就谐和的自我。

我们的内心可以柔情温婉,也可以坚韧刚劲。民国时期有很多养尊处优的大家小姐,在温存雅致的氛围中成长,柔情似水,温情楚楚,后来战争突起,风云忽变,在生存环境的剧烈摇摆下,很多大家闺秀都不是软弱绝倒,而是调动起内心坚韧的一面,支撑起家人的生活。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界的叶嘉莹先生、复旦校花严幼韵女士,无不如此。正是这种刚柔相济,使她们内心谐和,叶嘉莹先生才能在高龄之下精神矍铄,身体已老,但心灵还在诗词研究上生生不已;严幼韵女士才能始终保持高雅仪态,身体也已年过百年,精神依然自在活泼。

我们的内心应该要追求柔软的感性,也应该握住冰冷的理性。我们可以带着丰富的情感来体验人生,情感的悸动会给我们生命的惊喜,然而,一味跟着感觉前行,人必定会迷失自我,不知所来为何。当然,如果只以绝对理性作为自己的导引,固然可以活得清晰,目标明确,但似乎也会错失柔软的呵护,也会失去体验感性之美的契机。莎翁的剧本,以理性的角度看,处处都是张扬的激情与夸张的文采,但正是这种永恒的艺术的感性之美,“引导我们上升”。英国的罗素研究数学与哲学,对一个事物总有犀利澄澈的分析,是非黑白,过往将来,至今看来仍震彻人心,但他同时也是感性发达的人,他有“对知识的渴求”,更有对“爱情的渴望”,有“对人类苦难不可抑止的同情”,他是一个非常和谐的个体,因此才在学术研究上十分出色,更在人际交往中张弛自如。

人人心中都有柔软与坚硬,如何调动软硬,才是终极的大智慧,它会造就一个真正和谐的人。而老子的“音声相和”中,音与声的比重,也是最后是否能奏出和谐旋律的重点。其实本能的反应会帮助我们调和软硬的比例,但要更精进,每个个体必须从自己的特性出发,去感悟,去试炼,去无限接近最和谐的自我。

一个和谐的自我,里面必定深藏着一份高贵独立,还深藏着一份亲切可依。

范文:

女汉子:刚柔并济,内心和谐

古老的传统崇尚男子要坚硬如磐石,而女子应柔情似水。孰不知,正如材料所言,人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不管男女,坚与柔,共存于我们的内心。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让内心的刚与柔有效地为我们所用,塑造出和谐的内心。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我提倡做一个刚柔并济,内心和谐的女汉子。

当然,这并不是说让传统的性别角色发生改变甚至模糊化。“女汉子”在内在方面应注重修炼“汉子”的“神”,即有独立的精神、坚强的内心、大度的气质,即“坚硬”的一面。同时,又要具备一颗善解人意和温柔的心,在“形”方面,不忘记自己是女性角色,刚柔并济,软硬兼备,相得益彰,这样才会不忘初心,内心和谐,人见人爱。

自古以来,中国不乏名垂青史的“女汉子”,如花木兰、武则天、穆桂英等等。每每提到这些“女汉子”,我想我们的内心不会不涌起赞叹与崇敬。但在众多“女汉子”中,杀气、勇猛给我们的印象更多,因此,我更喜欢木兰。木兰是“美少女战士”,表现了巾帼英雄的本色,而她也是一个好女儿,对父亲有一颗滚烫的爱心,善于理解当时家庭的困境,重视家庭的温暖。驰骋疆场荣归故里时,她不忘自己是女儿身,婉拒功名,她尊重了自己的内心,该刚时刚,该柔时柔,兼容并包。

我们还看得到另一种“女汉子”,她们表面柔弱,但内心里,却有一根“东西南北风”都吹不断的精神脊梁,使他们伫立在我们的视野中,不动不摇。比如林徽因,“形”方面,她文文弱弱一体态,具有着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但一旦走出“太太的客厅”,林徽因便成为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即便因多年结核病,两肺布满空洞,肾脏被切除一侧,她也拼着生命在事业之路上不止脚步地前行,主持设计新中国国徽,呼吁文物保护,与梁思成一起上书国务院,陈词呐喊,殚精竭力。林徽因,因美丽温柔与顽强实现建筑家的才华而流芳百世。

一个美丽的女子流传下来的如果单纯是美丽温柔,那么这种美丽温柔难免单薄并苍白;一个女子如果只懂得在生活的洪流中战斗,那又与男子何异?确实,女子的身份,要扮演好,确实不容易。

女权时代,“女汉子”时代,我觉得我们对女子的理解或多或少有一些偏差。网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有记者街头采访“你妈逼你相亲了吗?”遭遇一位扛着水桶的“女汉子”的神回复“你觉得我需要男朋友吗?”。一时间,这位扛水桶女汉子在网上收获无数点赞。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女汉子”中的“战斗机”:“给我听好了,男人对我来说是没用的,因为钱我会挣,地我会扫,饭我会做,架我会打„„”。这样演变下去,这个社会就太剑拔弩张了,将造就更多不可一世的女子,还有什么内心和谐可言?

正如老鹰也有栖息柳枝的时候,消毒用的酒精并非越浓越好,最有效的浓度,应调得柔和些,渗透进去,效果才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当是刚柔并济,在不同的情形,不同的事态下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这样才能尊崇内心和谐。

尤其是一个“女汉子”,仅有刚的生活,极乏温情,难免让人望而生畏;仅有柔的生活,也只能沦为不曾向前而碌碌无为的一生,唯有刚柔并济,让刚与柔完美调和后的生活才能在风雨中冲破重围,看见绚烂的彩虹。“我想成为一棵树,站成永恒,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让我们谨记三毛的这句箴言,让内心和谐,做一个坚柔并济有至高智慧的“女汉子”。

坚硬的科学与柔软的人文

人们总以为,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科学家们、各专业研究者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

仅是板上钉钉的律条、坚硬如石的真理。殊不知,世间除了坚硬的科学理性,还有一些东西不可缺失。老子所说的人生“大成”与“大盈”,还有些“缺”和“冲”需要填补。

爱因斯坦曾说:“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尊严与幸福。”鲁迅亦称“若举世唯科学是从,则人生将归于枯寂。”仅仅追求科学、追求知识、追求理性,人类社会终将如同冬日树木,仅剩枯槁的枝条;人生的滋味也将苍白如纸,无甚色彩。那么,究竟添些什么能使世间枯木再逢春、纸上空白再生色呢?

就像一具刚强的躯壳,科学将人们引入真理与思辨的殿堂后,就正襟危坐,雍容弘大却又冰冷艰涩。而人文情感,则是一股股暖流,穿透了寒冷彻骨的深潭,到达尘世抚慰人心;又是一枝枝藤蔓,萦绕着科学殿堂的冰冷墙板,生出绿色的希望之花。它使人生瞬息间活色生香,也给人们带来暖意。人终其一生不懈地追求的,应是坚硬的知识理性与柔软的人文情感之兼容并济,达到人生的“大成”与“大盈”。

所以哲学家罗素会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深情,是支配他一生单纯而强烈的情感。人生中,既应追求坚硬的知识理性,亦不可放弃柔软的人文情感。古今中外之大成者,概莫能外。假若张衡一生专注地震仪而无暇他顾,那么《二京赋》的华篇便永寂太古;假若钱钟书仅埋首浩瀚书堆专研学问,那么《围城》之嬉笑怒骂趣味横生便不为我辈所识。达芬奇的奇妙画笔下,除了精细的人体解剖图,还有神秘的蒙娜丽莎;爱因斯坦的超人大脑中,除了枯燥的物理公式,还有美妙的乐谱。在他们的眼中,世界不只是单调无味的科学知识拼凑体,而是充满了丰富多姿的色彩与情感。

我们夜观天象,看到的不应只是五行北斗等天体的运转,还可体会老杜发自肺腑的“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感喟。我们仰望星空,除了探索霍金“多重宇宙”的可能性,仍可想象缪塞眼中的星星是如何为夜的外套悬上“一滴银色的伤心泪珠”。

身披科学理性的坚锐,心持人文情感的柔软,人生之路,既漫且长。

上海高考作文训练篇二

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指导(考前必看)

最高考·考前作文关键一课·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指导{上海高考作文训练}.

上海高考语文,自2009年起,摒弃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开始着重考查材料作文。 纵观近2009—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的命题也不难发现,近几年上海高考都是清一色的材料作文,命题材料本身的思辨性一直很明显。因此,考生本身对材料深度分析的能力与行文的思辨性,还是今后作文的重头戏;近年高考作文均为材料作文,但命题形式与内容也在存在

一些明显的变化,体现了上海高考“稳中求变”的传统。2009年至2014年作文命题材料呈现由“典籍格言”逐步转向“生活常理”。这一定程度上降低的审题难度,更贴近生活、社会。同时要求考生眼光还是要由“内”而“外”,以自身的考察为入口,以社会的思考为出口,以对身边事实的关照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这已经不是简单地在“写作文”,而是要求学生“写生活”!一切高级精神层面的东西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生活的关照思考就是对社会的思考。 从作文内容层面去把握,关注社会时代、感受生活体验、观照人生价值、重视道德修养、探究哲理思辨、注重生命质量,一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主旨内涵。就时事热点来说,如2012年山东卷引用孙中山名言“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的材料作文、2013年山东卷关于“《咬文嚼字》为莫言等作家挑错”的材料作文等,都是紧扣时代脉搏,直击社会热点现象的试题。就感受生活来说,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田头挑秧”、安徽卷“梯子横放”,2013年湖南卷“我愿意”、四川卷“平衡的生活”、天津卷“ 而知之”等,都体现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就人生感悟来说,2012年广东卷关于“人生价值与时代环境”、江西卷“拥有与没有”、辽宁卷“人,要隐于音乐背后”,2013年浙江卷“三句话说童真”、广东卷的“捐助与受助”、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辽宁卷“沙子与珍珠”等,都是探究人生真谛,追寻人生价值的材料作文。就道德修养来说,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漆工补船漏洞”、重庆卷“职工每天向门卫问好”、北京卷“老计巡视铁路,向列车致敬”,2013年大纲卷“捡手机与还手机”、广东卷“捐助与受助”等,都有明显的道德修养指向。就哲理思辨来说,2012年福建卷的“时间与路程”、四川卷的“手握一滴水”、浙江卷的“站在路边鼓掌”、江西卷的“没有与拥有”等材料作文,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又充满强烈的思辨色彩;2013年安徽卷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重庆卷“大豆与豆腐”、福建卷的“仰望夜空”等材料作文都有浓郁的哲理意味,充满思辨色彩。

高考作文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稳定是大局,微调是策略。从题材和立意看,高考作文会坚定不移地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自我,而那些蕴含着丰富思想的社会和生活现象,又是近年来高考没有考的,更应该成为尤其关注的重点。

知识讲解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形式:材料可分为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

考点一:选材立意的能力

【考点概要】

文章的选材立意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古人云“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认真审题,明确题意,是高考作文的第一关,谨慎审题,准确立意,是高考作文成功的关键。它需要正确把握试题所涵盖的审题立意的角度、主要内容、对作文题面的每个关键词、重要符号、附加图表等仔细品读,潜心揣摩,全面审视和理解其含义,正确地把握命题意图,不偏不倚地按要求确立主旨。

所谓“立意”,就是确立写作意向,表达作者的意愿、爱憎和追求,向读者展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中心论点。立意的要求,简言之即“守正出新,深刻感人”,也就是说贵在“准”、“深”、“新”。立意的高下,正是作者认识生活的深浅和写作能力的高低的反映,也是考试时文章优劣的重要区分。

高考《考试说明》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高考作文如何选材立意,也提出了明确的提示,强调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同时注重对创新思维的考查,提高考生的思维品质。

围绕中心,选择合适的材料,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考生应从平时大量丰富的现实生活和阅读积累中筛选、提取出相关材料,有层次地把它们绘成一个个画面,或组织成一段段精辟的议论,从而使“内容充实”、“中心突出”。

【方法指要】

一、准确把握题意

所谓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审题正确,写出的作文才切题,反之就不对题。偏题、离题,是高考作文中最忌讳的,因此,审题慎之又慎,千万不可粗枝大叶,主观臆想。

审题的过程,不仅是理解题目含义的过程,还是确定文章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审题与构思密不可分,审题时构思的前提和基础,构思时审题的拓展和细化。审题立意这一关过好了,文章的布局谋篇也就有底了。

近几年作文命题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命题有不同的审题方法。

审准材料作文的题意

材料作文,所给材料一般包括题干、基本素材和要求(包括注意事项)三部分。审题必须对这三方面做深入、仔细、全面的分析。考生要在审题上多花一点工夫。材料作文的材料有文字材料有文字材料与图画材料。文字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叫事例型;一类对材料所影射比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叫比喻型。前者的材料是事例,在本来含义的基础上予以扩大与深入;后者的材料是媒介,是比喻在喻体基础上挖掘其比喻义。漫画材料一般属于比喻型,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应把它的比喻义找出来,而不应“就画论画”。

1. 重视整体感悟,把握材料内核

材料作文的审题,不能只重片言片语;而应该真正读懂全篇,从整体角度思考材料告诉我们的道理。审定材料作文时,如果能从整体出发,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 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

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 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 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 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推敲词句,抓住文“眼”,找出材料的“突破口”。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有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留有缺口的圈,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圆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1)审题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考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对该题使用的审题方法最好是抓关键句法。

正确理解与把握关键句:“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

这句话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果),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因)”。第二,“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是对观点句的比喻。考生很容易断章取义,就拿“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直接立意,这就很容易出现“我们做事不需追求圆满”“不圆满也是好的”等难以论证甚至错误的观点。如果我们能从“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深入理解,应该容易发散思维。

“句号”的本体是什么?当然是“做事”,做哪些事?这里可以发散思维,例如做管理、做教育、写书法、画国画、搞研究等等。“缺口”的本体又是什么?这可以根据选择做的事而相应转变。例如“做管理要给下属留点机会”“教育孩子要给孩子留个自己发展的空间”“画国画要在宣纸上留点想象的空间”等等。

3.由果推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有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上海高考作文训练篇三

2016高考上海卷作文点评汇总

2016高考上海作文

真题还原:

写作(70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高考作文训练}.

上海的作文题也有这种认知倾向。当下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社会是开放的,流动的,多元的,与乡土社会的同质性不一样了。由于人与人生活的差异,人们特别有种冲动,想参与、观察他人不同的生活。

评价他人的过程,同时也是模仿的过程,自己进行价值观表达的过程,这个现象是多元价值观在公共领域的不断交互。

专家点评

这个题目有写作空间,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学生可能都有话可说,但短时间内体现高度并不容易。越容易的评价越需要谨慎,比如网络上情绪化的评价很多,在快捷的信息化时代,不负责任的评价可能对他人生活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题目还隐含着对考生辩证思维的考察。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健康的态度,而不是对他人生活的妄加评价,我们应该尽量不评价少评价他人,不做道德审判者。

——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 教师点评与分析

曾参与过高考作文命题的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杨扬告诉记者:“就题目本身来说,两个元素还是比较明显的,一是“评论”,二是“他人”,但是要写好还是有难度。看近几年的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目,一个特点是“论”的色彩比较强。”杨扬认为考题也体现了近年来上海语文教学的方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发表意见。

不过杨扬认为,如能给考生多一些选择更好。“个人觉得应该出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有的学生本身对„评价‟一事不感兴趣,就会有些为难。如果是我们高校出题,一般会出两个题目,让考生有选择余地。”

上海市中国中学的语文老师、书评人陈嫣婧告诉记者,上海今年高考作文的亮点,首先是材料贴合生活,随着网络,特别是社交软件的兴起,现代人的私人生活多少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晒照片,谈旅行,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多少都会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要不要参与评价他人的生活,怎么评价,就成为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其次,这个题目虽然“接地气”,但切入点和提升力却仍是有的,也就是说,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此外上海这题其实出得很海派,什么是海派呢?就是尊重世俗生活,尊重个体的存在和人的矛盾,这东西虽然看上去很琐碎,其实也可以说是另一种深刻。”

陈嫣婧认为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题目:“我们能不能评价他人的生活?如果很积极地评价,会不会有左右他人生活的嫌疑?然而如果一味地保持沉默,又会不会将自己孤立到公共生活之外?其次,要怎么评价?如果只是一味地给朋友圈里的朋友们点赞,那么这算不算评价,这种评价有意义吗?反过来,如果你到处吐槽甚至干涉他人的生活方式,随意指摘,那么从个人角度看,这是一个修养缺失的问题;从群体角度出发,这是对他者私人生活空间的强行侵犯,会对他人造成很大的困扰。那么如何把握一个尺度,又或者说有没有这样一种尺度,能使人在公共生活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这本身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而从更本质的层面上看,任何评价其实都是基于价值观的。去评价他人生活,是一种自我与他者价值观的碰撞和交锋。你是坚守自己的价值观,还是试图接受他人的价值观?特别是当这种交锋结束,个体又回归自己的生活空间里头时,价值观的碰撞仍然将在多大程度上产生意义、发生作用呢?且对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来说,这种碰撞的结果是正面意义较大还是负面意义较大?这些都值得好好讨论。笼统地说,这是一个涉及个体究竟该如何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的问题,虽然现在社交方式多样化了,但就像千百年来中国人爱唠嗑、爱家长里短一样,评价他人生活最终也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相反,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但探讨价值却一直都在,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永恒的问题。”

从写作技巧上看,陈嫣婧提出:“抓住一个角度,辩证地看待,如能进一步讨论出这个问题本身的两难性、矛盾性,甚而认识到这是一个关乎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永恒命题,这就能写出水平。”

观今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感慨有四

:

(一)稳中有变:依然是材料作文,但不再延续前几年二元对立的关系型命题形式,转而对现象进行评析思考。

(二)关注生活:随着智能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的普及,人们对彼此生活的介入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随之而来的评价判断,也是前所未有的活跃。以今年为例,从开年上海女晒年夜饭逃离江西凤凰男,到包贝尔婚礼扔伴娘,再至魏则西命陨莆田系,如果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则思考就会深入且有料,否则容易流于空谈。

(三)文体限制?打这个问号,原因有二,其一,题目要求谈“对这一现象的思考”,明显偏重议论。其二,在要求中,没有了“文体不限”一条。就题目而言,这记叙文的难度很高。

(四)仍重思辨:这个题目乍看简单,门槛不高,到细细想来,“对他人生活的评价,”有的片面狭隘,有的全面宽容;而影响有正有负,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又都有波及。如何选好切入点论证,有见地而不偏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

作文点评

出场专家

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自修》主编王意如老师

一直以来我都是从教师的视角来看高考作文题的,今年我想换一个身份。如果我是一个考生,看到这个题目,会怎么样。

因为作文要统一命题,除了选拔需要同一个起点,同一把标尺之外,从学习能力的角度来说,是对学生信息接受能力、信息解码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的考验。

所谓信息接受能力就是读得懂“命题方要我说什么”。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来看,要“我”说的是对“评价他人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我觉得这个题目的开放度是非常大

的,而且它改变了以往那种纯理性的思辨,非常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评价他人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情,我们常常讲“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对学生来讲,这个题目是非常贴近生活的。

从今年的作文题来看,信息解码能力就是要考虑“命题方要我说的话题里有哪些元素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评价他人的生活变得更容易甚至轻率,这是一个因素;第二个要考虑的因素是这些评价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影响有哪些是正面的、有哪些是负面的;第三个因素是“他人”的生活和“我”的生活的关系,等等。这个题目的开放度还是非常大的。没有故弄玄虚让人们思辨什么,但考生必须开动脑筋才能好好回答。

再讲信息传播能力,就是学生“怎么表达我想说的话”。这么一个贴近生活的题目,貌似是非常容易写的,一般的内容考生也不难讲,比如网络时代进入视野的信息很多,评价他人变得容易,有好有坏,等等。但是真的要写好却需要比较好的构思,想想怎么表达。在题干中有提示,“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是暗示考生不一定要说评价他人是对或者错,可以从更多方面来思辨。评价他人的生活,最后其实是会影响自己的生活的。 我们比较喜欢用“审题”来代替上述这三种能力。我觉得单纯从“审题”出发,会导致命题作文的作用狭窄化。高考是大家都重视的考试,对考题比较敏感,我觉得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作为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应该从高处立意比较好。今年的作文题,我觉得就是一道既从高处立意,又贴近学生实际,充满思辨因素,又不刻意的好题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出场专家

语文特级教师 姚为洲老师

千呼万唤始出来

——点评2016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自2011年“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到2015年“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上海高考作文连续五年思辨两个概念或判断之间关系。此类题型,有人称之为“观点型”,有人称之为“命意型”,有人称之为“扩写型”;许多人认为,它们虽然具有思辨性,但都是命题者把思辨的结论交给考生阐述,而考生思辨的空间不大;而且经过连续五年的考试和训练,命题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而,人们呼唤高考作文试题出现一种新的面目。

本人从2013年开始呼吁。2015年撰文《回眸十年,放眼周边——评近年来上海市高考作文试题》(载《中文自修》2016年中高考升学指导特刊),列举2015年全国新课标一卷、二卷、重庆卷、天津卷、安徽卷等作文试题后提出:“这些题,材料提供的是社会现象或事件,考生针对此发表自己的评论,真正体现了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而且考生可以多角度思考,多角度立意,各抒己见,真正体现思辨的价值。”“今后的高考上

上海高考作文训练篇四

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热点话题训练设计

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热点话题训练设计

关注生命

设计者:莘格中学 何曙光

西南位育中学 唐明冰

话题综述:

从四个维度看生命

哲学家同我们一样,思考生命的存在;伦理学家同我们一样,挖掘生命的价值;生命科学家和医学家同我们一样,想办法拯救和延长生命;宗教所需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在追问:生命,包括灵魂么?

只是,我们人类的这些伟大的精神、思想、信念和科学太高深,而我们平常的人虽然在认认真真地生活、真真切切地体证生命,但想得太多太乱,又太浅薄。因而,我们需要的是阅读和感知生命的具体行动,清晰地思考生命的心和头脑。现在,走向成熟的我们,该是清理自我生命之维的时候了。

一.生命之维:水的喻意

方便地延用一个古老而常新的比喻来谈生命,会让人觉得熟悉、具体可感。水的随物赋形、变动不居、不可把握等特征,可以拿来直接地形容生命。而且,不同状态的水和水在不同形态下的特征,也可以用来比照生命及对生命的认识。

先前,生命是一泓清冽的泉潭,生命力是他的泉眼。它不枯竭,不满溢,也不流走。它是封闭而自足的,是静止而日日常新的。落英枯叶沾在它身上,死掉的树枝和坚硬的卵石哽在它喉间,天空云影偶然停驻它心田,林音和鸟鸣掠过它面颊,雨的针和雪的毛都溶于它的血脉。它,一切都接纳,存在着,没有欢喜和抱怨。

后来,因为好奇,它就舔出一道裂口,开始流动成一条细流,向不可知的地方。他随着地势,匍匐蜿蜒,流出山谷,淌过沙石,钻过植物的根茎,活泼地伸出生命柔软而尖锐的舌头,品尝阳光、空气、泥土,并且听自己欢快的响声,不时用浪的眼睛,向后看自己流过的路程,向前看可能流向的途径。

雪层崩塌下来加入它,它觉得高兴,并不害怕;泥石流急冲而来,他觉得欣喜,并不嫌弃。还有其它的小溪,也汇入到它的身体里来。它欢迎所有形态的水,据为自有,用强健的胃来净化。于是它便更宽更深了,有了奔腾的架势。

有一天,它猛地扑进一条大江,仓猝间,它顿感失落。因为江水消溶了自己。但是,慢慢地,他自豪起来,跟着大江冲向更深至宽的水道。

它至今还记得,它曾悬挂成一匹壮美的瀑布,它曾流入无边的咸海,她曾苏醒为雨雪,它曾进入输送生命的脉管。

但它已记不清,它曾是哪些人或悲或喜的泪珠,是锄禾的农民还是从山上狂奔下来的少年把它抛洒,是流过黄色的脸还是黑色的胸膛,什么时候鲜红,什么时候乌黑。{上海高考作文训练}.

二.生命和生命态度的几何图解

用不着沉思,我们用手就可以触摸生命肌体的温暖与弹力,血脉的跳动;照照镜子足够看清那挤眉弄眼或端庄沉静的生动面孔;跑几步就能感受到生命力的奔腾;我们轻吼一声,就把生命之音送入自己的耳鼓;看看四周,每一个生命都存在得鲜活生动。所以,本不必把生命比喻成水,把生命形象化地抽象。

但是,生命是整体性的混沌,我们可以用无数多的感官和方式去体验生命,却把握不住生命;我们有意识的关注,珍爱生命,却显得手足无措;我们有强健的生命力但少有把激情投入生命体验与清醒认识生命本质统合在一起的现实途径。

用一个帕斯卡的比喻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维的苇草。

让我们更清晰更理智地认识、体证生命吧。

在这里,我们把生命的水的隐喻再清晰化成几何的维度,以便更确切地把握。

1.生命,首先必须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一切理由和价值的源头或核心;生命,首先必须是澄怀静观的鲜活个体,自足完满,不必由一切外在的理由和价值赋予它意义;生命,只有一次,它在出生前的黑暗与死后的绝对虚无之间。所以,在以上的体证中,生命是0维的点,是“太极”。

2.然而,生命本身是发展的,生命力的箭头指向前方,否则,生命就只是“一潭绝望的死水”(闻一多),生命的线索串联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其中,现在(当下的此在)这个点,就是生命之箭的尖端,它曾经是过去的现实,所以它常常回望反思生命的历史,它必然会拥有将来的现实,所以它得时时探索生命的方向。生命是一维的线,是运动。

3.而生命又不是孤立的,从历史(生命的历史)来看,我们的生命是被繁衍的,被传承的;个体生命中刻有鲜明

的过往生命的记忆,它是文化的生命;从整体(生命的整体)来看,我们的生命必然与其他生命相关,我们与自然界的生命共存,与其他人的生命比照、交往。所以,生命是二维的网或面,是传承的,是交互的。

4.当我们处于两维的平面之中,试想象一下,我们将看不到任何其他的东西,而生命铺就的历史和现实平面之上,我们却可以看见一些生命竖立在那里,如果我们也竖立起自己的生命,就可以看到所有维度的生命:匍匐于平面的点线面,矗立的体。是的,我们看见在历史和现实中,那些立体的生命,或者施展成旗帜,热烈飘摇,英姿飒飒,仆仆作响,裹挟着无数的欢呼与呐喊;或者静坐成山峦,稳重崇高,挺拔俊秀,阵阵松涛,推送智慧的箴言;或者升上天空,成为恒星,神秘晶莹,幽照一切生灵。是的,我们知道,他们就是伟大的生命,是接近生命本质的生命,获得生命意义的生命,超越于生死和庸常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是三维的,是永恒的。

聪明的,你不需要发问,在生命的烛照下,你已然清楚地知晓,这四个维度的生命以及对生命态度并无优劣高下之分,他们仅是整体生命不同的呈现。0维的生命,呈现了生命的本真,一维生命呈现的是生命的发展与完善,二维的生命呈现的是生命的大善,三维生命呈现的是生命的至美境界。四个维度大致对应着生命的哲学,道德学和美学。而且,你更明白,没有点就没有线,没有线就没有面,没有面就没有体。生命至高至美的境界如何达到,得由生命的点线决定;立体的生命,得由无数的生命托起。

聪明的,你热爱生命,但你也不需要发问,死亡在哪里。它就在点线面的里边,就在立体生命的背后。你更深的想下去:当我们回望那些伟大的生命时,我们只看到生,而看不到死,死在立体的生命背后。因此我们说,它是不死的,不朽的,它立体的姿态上,散发着温润透亮的永恒之光,温暖并照彻后来者的生命。

[第一子题] 初朴本真的生命:活着

情境导入:

活着,你知道你活着,你先不要去理会那两个要命的哲学追问: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把所有的感官和心力热情都投入到生命本身上来吧。

学生作品

因为本能

高二 姚佩倩

友庆、凤霞、春生、龙二„„他生命里一切爱的、恨的,都一一离开。只有福贵——他自己,还活着。我不明白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况,面对漫漫长夜的孤寂,是睁着眼呆望,欲哭无泪?还是追忆往昔的风华,沉醉潦倒?或者都不是,只是静静地等待生命残烛最终熄灭的那一刻?

福贵这一生,走曲折的路,挑沉重的担。他怎么还能活着?没有理想和信仰,他几乎是不靠任何外物来支撑着——不管是精神的,还是肉体的,每时每刻都面临着侵蚀和销毁的危险。这甚至是有些苟延残喘的活。他怎样地接受?为什么承受了如此巨大的痛与恨,却没有哭也没有笑,好似是因失去了太多而变得麻木?为什么那样自然的放下了富贵和尊严,只是回忆着,甚至是用带着点幸福味儿的细腻的回想,来向人敞开心底里最鲜血淋漓的一面?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现实都不讲道理。命运之手一下子把你抬起来,让你顺风顺水;一下又把你仍下去,摔得粉碎。就像小孩子玩木偶,“啪”的一下腿脚断了,受苦的是木偶,哭闹的却是孩子。然而,木偶又无权申诉,只有静静躺着,继续任人践踏罢了。残暴可以用正义去抵抗,谬误应当用真理去纠正,人可以用智慧改变世界。但是,当我们面对生活本身的时候,我们就成了那些腿脚断了的木偶,什么办法也没有。

作者是用“千钧一发”来形容这种磨难的。让细绳去承受千斤重量,怕是早就断了。恰好那不是细绳,幸亏它是一根头发——活生生的人的头发,它才没断。生命从来不都是能够创造奇迹的吗?野草可以在石缝中生根,森林出现在山谷,生命的故事是不讲逻辑的,它只是跟随着感觉走,凭着本能活。

哲人说存在定有理由。人的存在都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吧!我们可以为了别人而活,为着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而活,只是支柱倒了,我们也要跟着倒;我们也可以为自己活,为了美好的明天,以及明天的明天,但若没有了明天,我们就失去了信心„„当所有的理由都不能称之为理由的时候,活着本身就成了我们存在的理由。不管生活多么得磨人,命运有多艰难,我们都难以让自己放弃——那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没有任何道理可讲,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本能。

“希望本是无所谓有,又无所谓无的。”鲁迅先生讲这话的时候,定是带着点无奈的。生活给我们梦,又硬生生的用现实打破它。一代接着一代,我们梦想着,然后接受现实。遗憾的又是惯性地做我们本不愿做的事,一代又是一代,我们激动、疑惑、徘徊,然后失望。可是我们没有倒下,反而强盛起来——那便是我们本能的力量,人类所有智慧幻化成的“等待”和“希望”。那种不灭的信念,演变成了对生命倾注的所有的爱,散发出永恒的光芒,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新的生命。正如鲁迅自己讲的,希望就是地上的路。而人就有走路的本能,可以把山川夷为平地,

将绝望转变成希望!

福贵就这样活着,我们也会这样活着,无论遇到什么,我们都会好好的活着。

素材精华: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动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者》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余华《活着》的韩文版序选段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思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相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的时候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余华《活着》选段

人对于金钱的开支,大多比较留心,购某物花了多少钱,办某事花了多少钱,即使不像账房先生那样笔笔入账,心中也有一本大致的账单,但对于时间的付出,却往往不大在意。如果有谁为人们在工作、生活等方面所用去的时间一一予以记录,列出一份“生命的账单”,不仅十分有趣,而且可能会令人有所感悟,有所警醒。

法国《兴趣点》杂志对人一生中在时间的支配上做过一次推算:“站着,30年;睡着:23年;坐着:17年;走着:16年;跑着:一年零75天;吃着:6~7年;看电视:6年;开车:5年;做梦:4年;聊天谈笑:1年零258天;做饭:1年零195天;穿衣:1年零166天;排队:1年零135天;过节:1年零75天;阅读:250天;入厕:195天;做爱:110天;刷牙92天;哭:50天;说‘你好’:8天;看时间:3天。”英国广播公司也曾委托人体研究专家对人的一生进行了“量化”分析,有些数字可以作为这一推算的补充:“沐浴:2年;等候入睡:18周;打电话:2年半;等人回电话:1周;接吻:2周;男士们一生中无所事事的时间:2年半。”以上推算和量化分析并不全面,而且有些数字也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可信性,但为我们大致列出了一个生命的账单。

这份账单上的一连串数字,使我吃惊不小,并且暗暗为自己算了一笔时间账。我年轻时有过酗酒的经历,与人聚饮很少不醉,而一醉就要沉睡数小时,醒来之后,大脑仍晕晕乎乎,昏昏沉沉,不能正常投入工作。我算了一下酗酒所耗费的时间:饮酒与沉睡至少要耗去8小时(醒后浑浑噩噩的状态尚不算在内),即一个工作日,每月以8次计,一年就要耗去96个工作日,如果酗酒30年,就要耗去2880个工作日。幸亏我后来改变了环境,不再沉醉于酒,我生命的账单上才减少了这笔完全不必要的开支。我是个烟民,我算了一下抽烟所耗的时间:我抽一支烟需时5分钟左右,并且在抽烟时要停下手中的工作或因抽烟而推迟做某事,我每日抽烟一包,耗时100分钟,一年就是36000分钟,也即600个小时。如果我做40年的烟民,就要为抽烟耗去24000个小时,即3000个工作日。如果将这些时间用于读书写作,我将要多读多少书,多写多少文章?除此之外,睡懒觉和无所事事是两头永远喂不饱的猪,不知吞掉了我多少原本可以用于工作的时间。

任意空耗时光者当然并非我一人,有的人乐于闲聊,一日无人与他闲扯就觉得度日如年;有的人乐于做长夜饮,二三酒友相聚没五六个小时不能尽兴;有的人乐于赌,垒起“长城”常常通宵不疲。有的人乐于煲电话粥,抓着话筒聊上一两个小时仍意犹未尽;有的人乐于睡,别说日出三竿,即使红日当顶他仍高卧不起„„这些人的生命账单上,有些数字就要改写,或是聊天8年,或是饮酒6年,或是打电话5年,或是搓麻将12年,或是睡觉30年„„《兴趣点》杂志根据推算结果得出结论:成年人一年醒着的时间,只有40%用于工作。而上述这些空耗时光的人,用于工作的时间,恐怕只能有20%~30%,甚至更少。

人们对于自己存折上的数字,总是了然于心,每项开支总有其目的性,若是花了不当花的钱,心里就会又后悔又惋惜。孰不知生命也像一个存折,这个存折上的数字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加,如果我们将一部分生命支付于无意义的事情上,便会给有意义的工作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每一个珍爱生命、并且不愿白活一生的人,都应该经常查看

一下自己生命的账单,将以往的支出盘一盘点,总结教训,纠正失误,制定合理的计划,尽量压缩不必要的支出,像开支金钱一样开支组成生命的每一天。

梅桑榆《生命的账单》

问题设计1:

把生命化成具体的时间长度,并分成生活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对生活的重视、珍爱。不妨也把你的生命化约为时间,计算一下一月或一周里边,做各种事情所花的时间。

名家时文

等待一个人的结束(选段)

陈娜娟

那身躯仅只是两片紧贴着的皱巴巴的枯褐色的落叶。事实上,落叶依然有几分活的影子。他的身躯却没有!除了干瘪的枯褐色就是屈辱就是无

上一篇:上海市高考作文评析
下一篇:三年级作文59字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