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证券金融 发布时间:2011-12-06 点击:

1986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长兴县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9日在长兴县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长兴县人民政府县长 吕志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和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县十四届政府在中共长兴县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六大战略”,扎实推进“三升一改”,齐心协力、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过去五年,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4.9亿元,年均增长12.1%;财政总收入54.5亿元,年均增长19.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0.8亿元,年均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47.3亿元,年均增长2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5.7亿元,年均增长21.3%;工业性投入109.9亿元,年均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4亿元,年均增长17.8%;自营出口13.3亿美元,年均增长35.6%;存贷款余额分别由2006年的120亿元、105亿元提高到372亿元、326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合同外资20亿美元、实到外资8.8亿美元、实到县外内资280亿元。先后荣获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金融生态县、全国文明县城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过去五年,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纺织服装、建材水泥等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蓄电池产业跻身“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并被列为全省首批21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发展试点;累计新增规模企业275家、“亿千企业”105家、百亿企业2家、上市企业2家。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增七大特色产业33.8万亩,其中设施农业5.2万亩,

建成亩产效益超5000元的县级农业示范园区103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家、示范性合作社26家;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148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只;被评为“中国银杏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县”。服务业稳步提升,综合物流园区A区投入运行,欧尚、大润发、金百尚家居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开业,新增2A级以上物流企业11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30家、生产性服务业分离企业22家;大唐贡茶院、仙山湖、江南红村等一批旅游景点建成开放,新增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4家,全县旅游收入由8.7亿元提高到54亿元,成功创建省级旅游经济强县;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交通运输、邮政、通信、中介等服务业较快发展。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10:56.1:33.9调整为8.5:55.2:36.3。 过去五年,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66项,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38家;实施政产学研项目580项,累计授权专利5076件,其中发明专利204件;省绿色动力能源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浙江大学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创业园二期等科技平台相继建成;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0件、中国名牌产品1只、省著名商标27件、省名牌产品22只、省区域名牌1只、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2个。产业平台建设升级扩容,县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首家县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入选全国首批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分区启动建设,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太湖新城建设扎实推进;全县工业平台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1.9亿元,累计开发面积18.7平方公里。开放型经济取得新业绩,“大好高”项目明显增多,引进世界500强投资企业5家、央企2家;出口结构逐步优化,机械汽配、纺织服装等出口重点产业不断壮大,新增自营出口实绩企业201家。资源要素配置进一步优化,完成建设用地复垦1.4万亩、土地开发9155亩、土地整理7.8万亩,工业项目亩均投资强度由46万元提高到94万元;引进各类人才1.4万名,其中高层次人才1100名;新增银行业金融机构6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

过去五年,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编制了《长兴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完成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修编工作,实现了中心村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8平方公里扩大到4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52%提高到60%,中心广场、长兴展览

馆等一批高品位市政工程投入使用。龙山新区建设有序推进,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总部经济园区加快建设。城市管理进一步向社区、市场和乡镇延伸,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扎实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中心镇集聚功能不断提升;共创魅力乡村85个、市级新农村建设实验示范村24个,村庄环境整治覆盖面由50%扩大到95%,区域供水工程基本完成,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由30%提高到90%。滨湖大道、画溪大桥和318国道长兴段改建等交通重点工程竣工通车,新增公路里程532公里,改造农村低等级桥梁234座,城乡交通网络更趋完善;合溪水库提前下闸蓄水,新建标准堤防169公里,加固水库、山塘127座;吕山变、泗安变等一批输变电工程顺利建成;铺设天然气管网136公里,发展用户1.7万户;农村数字电视网络改造和整体平移工作全面完成;宽带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过去五年,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分别下降20%和3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29.2%和31.8%。纺织、印染行业整治成效明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序开展,太湖蓝藻防治扎实有效,完成河道清淤1520公里,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由17.4%提高到76.9%;新建污水处理厂8座,在全省率先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落后产能淘汰工作不断深化,共关闭矿山企业82家、石粉厂70家,淘汰石灰土立窑148门,拆除烟囱223个,改造窑炉142门,关停小火电机组7.2万千瓦。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清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入运营,新增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02家。完成城乡绿化21.7万亩,平原林木覆盖率由18%提高到34%,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由77.8%提高到90.7%。新创国家级生态乡镇10个、省级森林城镇3个,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工作先进县、中国老年人宜居宜游城市、省级生态县、省森林城市等称号。

过去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优质化、均衡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名师名校长工程”深入实施,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设施更趋完善,累计投入11.2亿元,新建学校5所、迁建7所、改造79所,撤并农村中小学教育网点69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县中医院、妇保院完成迁建,共创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额由87元提高到380元。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文化馆、艺术馆、国际射击中心等一批重点文体设施建成启用,圆满完成第八届全国残运

会长兴分赛区自行车赛等赛事承办工作,新增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8个、省级体育强镇(乡)13个,成功创建省级体育强县。计生服务不断优化,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被评为全国阳光计生示范县。

过去五年,社会管理服务不断优化。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了65%、5%和36%。全面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共安全防灾减灾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更加健全。“十小”行业整治成效明显,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中心基本建成,村(居)事务公开有效落实,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明显加强。“法治长兴”建设不断深入,三星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达标率达到100%,被评为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县。信访维稳工作机制日趋完善,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得到妥善处置。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加强,各类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97.6%。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深入推进,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保持在96%以上,“平安长兴”建设获得省级“五连冠”。

过去五年,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725元和15640元,年均增长11.4%和13.4%。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31.3平方米、50平方米提高到42.9平方米、60.5平方米,城乡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数量分别由57台、12台提高到80台、32台,全县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由6辆提高到23辆。全民创业深入推进,新发展民营企业4183家、个体工商户4万余户。累计新增就业5.5万人,帮助2.1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培训城乡劳动力14.3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4万人次。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保障标准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障等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加强。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18个、社区(行政村)养老服务站21个,新建、改建敬老院9所,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8%。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建成拆迁安置房56.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2.6万平方米、廉租房2万平方米,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1.3万户,帮助农村困难群众改造危旧房1986户。

过去五年,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依法行政工作逐步深入,政府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一轮县政府机构改革如期完成,财政预算、国资监管、投融资、人事管理、行政审批等体制机

制改革顺利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不断深化,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1400多件,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严格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县政协通报政情。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共办理建议案654件、提案694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9.7%。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主动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联系。充分发挥12345县长热线、县长信箱等便民通道作用,累计受理群众咨询投诉2.3万起,办结率100%,理解、满意率96%。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述职述廉、建设项目公开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制度,认真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各项规定,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政府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征兵、优抚安置、双拥共建等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外事、侨台等工作有序开展,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事业全面进步,气象、档案、科普、新闻传媒、慈善、老龄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2011年是县十四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决策部署,主动争取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攻坚克难、创新创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5%;财政总收入增长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9%;工业性投入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8%;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6.8%和19%;自营出口增长48.9%;完成合同外资4.7亿美元、实到外资1.8亿美元、县外内资注册资本金3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5%;人口自然增长率1.77‰。

2011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抓改造提升,提高发展质量。始终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方针,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制定出台了加快工业经济和纺织、水泥、蓄电池等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做大新兴产业,新获“中国长丝织造名城”称号。研究制定《长兴县工业平台主导产业发展定位目录》,促进各类平台科学发展、错位发展。健全招商选资机

1986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政府工作报告(定稿)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10月12日在兰州市红古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兰州市红古区人民政府区长 韩显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红古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区十六届人大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跨入了新阶段。

——五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预计

{1986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实现全地区生产总值74.45亿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44亿元,是2006年的1.4倍,年均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1.96亿元,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长18.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05亿元,是2006年的1.8倍,年均增长11.6%。预计全地区财政收入达到9.5亿元,是2006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3%;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7亿元,是2006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3%。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5亿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增长14.9%。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54元,是2006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52元,是2006年的1.7倍,年均增长12.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6年下降30.5%,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五年来,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累计实施各类项目432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1.4亿元;引进各类项目138项、到位资金60.39亿元。工业强区战略深入实施,全面启动了兰州经济开发区红古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了连海经济开发区红古园区建设,争取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82.5亿元,实施各类工业项目107项,建成了26万吨电解铝、油页岩炼油、4000吨特种石墨、2万吨高炉炭砖、3000吨清真明胶、60万吨复合水泥等一批重点项目,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以“菜、果、奶”三大

产业为重点,投资9.5亿元,实施各类农业项目45项,建成了千亩设施农业、千亩新特菜、万头奶牛、万头生猪、万亩核桃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引进了伊利、新希望等“全国500强”企业2家,新建了荣诚、聚光等龙头企业5家,打造了集培训、展示、推广为一体的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大力实施“两中心两翼两区两带”商贸业发展规划,投资39.2亿元,实施各类商贸项目59项,建成了金海湾商厦、生资大厦、会议中心等一批以市场开发、餐饮娱乐、购物中心为重点的商贸项目,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5624户、私营企业611家,多种业态竞相发展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初具雏形。 ——五年来,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发展难题得到有效破解。积极向省市争取,解决了多年来困扰红古发展的兰铝税收分成和城维税全额返还问题,争取财力补助和专项资金9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连续五年实现超收;多方筹资近5亿元,一次性彻底解决了29家小煤矿关闭、矿区四村居民养老保险等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争取到困难县区财政补助基数每年1000万元,区财政筹集1500万元,妥善解决了10所企业移交学校1107名教职工津补贴发放问题;积极探索推行了用城市建设盈余资金支持园区开发、征地拆迁“1+1”安置模式等机制,有效破解了制约发展的难题。多渠道自筹资金1.3亿元,圆满完成了24户区属企业和29户乡镇企业改制任务,置换职工身份4931名,平稳解决了原甘肃金

属支架厂、兰州炭素集团公司等省属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全面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水管体制、农村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财政金融、医药卫生、环卫体制和农村土地流转等改革稳步推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五年来,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海石湾中心城开发大幅推进,累计投资32.5亿元,建成了龙源路、方正路、红古西路、花庄北路等10多条城市道路,新建了红古广场、龙腾园雕塑广场,完成了海石湾东口综合整治改造、平安路和红古路夜景亮化、王家口至虎头崖“十里景观大道”绿化美化工程,实施了供热站改造、天然气输配、垃圾处理场等公用设施建设,新增城市公共绿地8公顷,拓展城区面积40%以上。经营城市力度加大,实现政府收益1.7亿元;投资2000万元,迁移改造5条高压输电线路,整理可开发用地1000亩;依法拆除城市规划区违法建筑3万多平方米。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投资2亿多元,完成了窑街大什字改造、滨河路一期建设、棚户区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投资7000多万元,完成了平安商住楼、水景广场、综合服务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城乡一体化走在了全市前列,建成省市级新农村试点村14个,新建农村新住宅350户、沼气720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3766户、农村厕所4900座,硬化村道299公里;解决了3.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衬砌加固干渠险段4.37公里;整理开发山台地15675亩,工程造林{1986政府工作报告}.

4.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6.8%提高到8%。

——五年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建成国家、省市级文明单位31个。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建成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个;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了兰州二十四中综合实验楼、兰州七十中教学楼、窑街学校教学楼等45项校舍安全工程,改造危房4万多平方米,整合学校16所,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建立健全了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资1600万元,改造乡镇卫生院4家,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标准化村卫生所38个,实行了乡镇卫生院上划管理,推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明显加强,投资900万元,建成了民间艺术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一批项目,实现了乡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建成全民健身路径48条,成功举办了全区第二届运动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五年在全市领先,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67‰。建成了区社会福利救助中心。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以及省级文明区、卫生城等争创工作通过复查验收,实现了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统计、审计、物价、工商、质监、人防、地震、老龄、区志和档案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1986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2016届人民版(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历史卷(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测试

历史卷(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90分钟 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1986政府工作报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彻底划清了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界限,从根本上维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使新中国走上了真正独立自主外交道路的外交战略是

A.“和平共处” 原则

C.“另起炉灶” 原则

其他三项与之无关。

答案:C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原则 D.“求同存异” 原则 解析:“彻底划清了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界限”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屈辱外交,故C项符合题意;

2.1949年10月31日,新中国首任驻外大使王稼祥一行乘专列抵达克鲁鲍特金巷十三号。在这里,王稼祥主持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这是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异国升起,标志着新中国已走向世界。材料中“异国”是指

A.朝鲜 B.苏联 C.缅甸 D.日本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

答案:B

3.建国初期,不可能在两个超级大国中间奉行中立、不结盟的独立自主外交战略,使自己超脱于冷战之外。这表明选择“一边倒”战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A.政府的态度 B.国内外客观形势

C.人民的意愿{1986政府工作报告}.

项的依据是B项。

答案:B D.中国的外交政策 解析:“一边倒”外交方针是当时国际国内客观形势所决定的,是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共同作用的结果,故B项正确;其他三

4.新中国外交对象局限在苏联以及东欧几个少数国家。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我们一再宣称晚建交比早建交好,对他们主动地去做一些必要的争取工作。但在第一次建交高潮后一直到1954年10月,无一建树。这反映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A.使新中国在外交上陷入困境 B.造成了中国外交战略上的不平衡

C.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是导致与西方国家对抗的主要因素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外交对象局限在……”“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无一建树”,可知“一边倒”外交政策带来的外交格局的不平衡,B项正确;A、D两项中“困境”“主要因素”的表述不准确;C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B

5.“以最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它的提出,使我国关于对外关系的方针、政策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完整和条理化。”这一评价中的“原则”

A.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B.能够解决国际关系中所有问题

C.使我国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支持 D.为联合国宪章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解析:由材料中的“概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对外关系的方针、政策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完整”可知,该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的外交政策由“一边倒”到注重调整与周边不同社会制度邻国的关系,故A项符合题目设问要求;B项表述错误;C、D两项与设问无关。

答案:A

6.观察下面图片主题信息。由此可知,解决该问题的国际会议

A.体现出了中国作为大国的作用 B.成功解决了朝鲜半岛的和平问题

C.使中国得到了西方国家外交承认 D.缓解了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解析:由图片文字信息可知该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作为五大国之一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而且中国在会议上体现出了大国应有的作用,故A项正确;B项“成功解决了朝鲜……问题”的表述错误;C项本身错误;D项与该会议无关。

答案:A

7.美国说中国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即使不能阻止会议的召开,也要给会议制造种种难题使其“分裂而瓦解”。在这里,美国针对的是

A.1953年底的中印会谈 B.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

C.1955年的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大”会议

解析:由材料中的“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可知这是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

答案:C

8.巴基斯坦总理苏拉瓦底事后对周总理说道:你出席万隆会议,你的合作态度改变了会议的整个气氛……你使我们感觉到,中国真诚地和迫切地要同别的国家友好相处并且共同求得发展。“合作态度”是指周总理在会议上提出了

A.讨论台湾问题 B.独立自主外交方针

C.尊重各国宗教信仰 D.“求同存异”的方针

解析:“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逐渐消除了与会国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的情绪,从而“改变了会议的整个气氛”,故D项正确,B、C两项与之无关;A项会加剧分歧。

答案:D

9.复旦大学教授苏长和在评价某一国际会议的意义时指出:“(它)号召亚非国家应该独立自主、互相支持,改变国际关系的旧面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这一评价是基于该会议

A.使亚非国家赢得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B.把不结盟运动推向了高潮

C.使亚非国家完全结束了殖民主义统治 D.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解析:依据“亚非国家应该独立自主、互相支持”可以判断该会议是万隆会议,“改变国际关系的旧面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基于万隆会议开启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新篇章,故D项正确;A、C两项与史实不符;万隆会议召开时,不结盟运动尚未兴起,B项错误。

答案:D

10.下面是1963年12月13日至1964年3月1日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路线图。该外事活动的主要意义是

A.践行了万隆会议的精神 B.开始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C.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D.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1986政府工作报告}.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非国家间的外事交往加强了中非了解与合作,这正是万隆精神的具体实践的表现,A项正确;B项“开始”表述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D项是指“一边倒”政策。

答案:A

11.1949年11月25日,出席第四届联大某代表团团长说,“给予这个所谓„政府‟的冒牌代表的声明以某种重视,是与联合国的尊严不相容的。因为这个所谓„政府‟的权力,如果不把那一小块微不足道的中国领土计算在内的话,已不复能达到中国。”这种说法

A.实际是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

B.表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作用重大

C.实际上否定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及其成果

D.是对台湾当局积极履行联合国义务的赞扬

解析:从材料看,“所谓„政府‟”指蒋介石台湾当局,这个“所谓„政府‟”的权力已经不能有效地统治国家领土和人民,这实际上是积极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行使联合国的权利,故A项正确;C、D两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A

12.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它的政府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决议中使用“恢复”措辞是因为

A.中国政府一度退出联合国 B.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

C.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益被剥夺 D.新中国政府一度退出联合国

解析:中国不是“加入”联合国,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在酝酿与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中国不存在“加入”联合国的问题,故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政权长期把持、占据着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存在一度退出的现象,其他三项错误。

答案:B

13.1971年10月24日前,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仅为64个。然而,1971年第2758号决议通过后,中国的外交舞台迅速扩大到了全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与我国发展关系。对我国重返联合国解读合理的是

A.从根本上改变了东西方力量对比 B.对冷战局势产生了根本影响

C.为我国后来的开放创造了良好条件 D.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

解析:中国的开放是对全世界开放,我国重返联合国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与我国发展关系,这就为我国后来的开放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故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无关;1971年改革开放尚未启动,D项错误。

答案:C

14.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1969年春)苏联和中国军队在一条默默无闻的江上和冰封的西伯利亚冻土地带爆发冲突时……一切朦胧不清都消失了,我们毫不犹豫地感觉到了世界外交的重大变化。”据此推断,这场冲突

{1986政府工作报告}.

A.彻底动摇了两极格局 B.使中美两国结为战略同盟

C.使中国完全倒向西方

D.为中美关系的解冻提供了契机

解析:中苏两国爆发的武装冲突,使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成为中美两国共同的威胁,从而推动了中美两个大国关系走向缓和,故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表述本身有误。

答案:D

15.下列这组图片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国际推动 B.以官带民 C.官方交流 D.以民促官

解析:从图片看,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兵乓外交”,以小球带动大球,正是民间的这一交往打开了中美两国友谊之门,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D

16.1972年,尼克松总统在北京机场主动向周恩来总理伸出手,激动地说:“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其寓意是

A.中美20多年对抗的结束 B.中美经济合作前景光明

C.中美政治制度分歧的消融

两项不准确;C项本身错误。

答案:A D.太平洋与大西洋联系密切 解析:“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是指尼克松访华破除了中美关系的坚冰,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故A项正确,而B、D

17.下图为1950~1979年中美贸易额发展情况。它表明

A.中国重返联合国直接推动中美贸易发展

B.中美双边贸易增长平稳

C.两国政治关系对双边贸易影响重大

D.“文革”期间,中美贸易已经中断

解析:从图片看,中美贸易受朝鲜战争、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等政治活动关系重大,故C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并未改善,中美贸易发展从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不正确;B、D两项表述均不准确。

答案:C

18.从20世纪50年代起,周恩来意识到中日关系不是单纯的中国和日本两国的问题。据此分析,中日关系的实质性改善有赖于

A.中美关系的松动 B.日本与台湾关系

C.两国民众的意愿 D.中方领导人的态度

解析:日本外交在二战后一直追随美国,中美关系对中日关系有相当大程度的影响,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中的“不是单纯的中国和日本两国的问题”相背离。

答案:A

19.1972年2月,敌视中国的佐藤首相在观看某一电视实况转播时,仿佛在做一场恶梦。最终不加掩饰地

说:“他(美国总统)自己不是说了吗?这是本世纪的伟大事业。他自己说了别人还说什么!”歪着嘴一声不吭地离去。佐藤首相是针对

A.尼克松访华 B.《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发表

C.中美建交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72年”,材料中的“他(美国总统)”赞扬这一事件,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材料中的“他”指的是尼克松,A项符合题意,而D项不符合事实;B、C两项发生于1978、1979年。

答案:A

20.1973年,毛泽东会见基辛格时说:“中国实际上已经把日本视为反霸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的联合)。”这体现了中方与日建交的目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共同应对

A.美国 B. 印度 C.苏联 D.英国

解析:1973年,中美关系已经走向正常化,其对象不可能是美国;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美国、日本、西欧认为苏联对自己有威胁,故C项正确。

答案:C

21.对右列外交活动解读正确的是

A.中美建交直接的推动

B.改革开放的需要

C.推动了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D.是中日建交的标志

解析: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改革开放战略开始于1978年12月,A、B、D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表述正确。

答案:C

22.198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决不同他们任何一方建立战略关系。提出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适应中国国内工作重点的转移

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时时代主题

C.和平力量增长,战争威胁消除

D.中美建成为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国新时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政策,A项是内因,外交是内政的外延,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是外因,且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A

1986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周口市互联网+86分考题答案

业技术人员“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 考试86分试卷

9. 10.11.12.13.14.15.

16.

17.18.19.20.21.22.23.

24.

{1986政府工作报告}.

25.26.27.28.29.30.31.{1986政府工作报告}.

32.

33.34.35.36.37.38.39.

1986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双轨制:让历史照亮未来

一、双轨制的内涵及由来

通常人们谈及双轨制,往往直接将其与“价格双轨制”划等号。在这个体制下,同一商品存在计划内与计划外价格之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内存在严重的隐性通货膨胀,通过降低市场价格,提高计划内价格,逐步实现两个价格的统一。

应当说,着眼于价格的双轨制是这个概念的一个最主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作为双轨制的提出者之一的华生指出,“实际上价格双轨制仅仅是一个标志,双轨制的过渡是跟中国这种双重体制并存这种转换是互相适应的现象”,“双轨制实际是我们国家双重体制过渡的一种表现形式”。华生的这段话表明,所谓的双轨制实际上是“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并存的一种经济社会形态;所谓的双轨并轨,实际上是通过增量改革,使得计划经济逐步减小,市场经济逐步扩张,最终全面完成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度的这样一个过程。显然,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双轨制的概念。现代市场经济中不但有价格,有供求,有竞争,而且有上述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倘若仅仅将双轨并轨理解成为价格、供求和竞争,只是做到了市场经济的表,而没有做到市场经济的里,改革就存在半途而废的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从2000年以来,建设“法治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越发重要的原因。另外,双轨制、逐步并轨的概念后来不仅作为“增量改革”具体办法,也成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双轨制在当前不同经济社会领域的表现

华生指出,“价格双轨制过渡时期并不长,从1985年到1993年前后。”199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双轨制”范围显著缩小。总体来说,目前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比重,已经由五年前的百分之五十左右扩大到百分之八十左右。这似乎是在表明,双轨制或者其主要内容“价格双轨制”作为历史概念,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但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在当前经济下行过程中,越来越多相互矛盾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细致的分析表明,计划因素与市场因素并行的格局并没有完全消失,在许多方面还有比较重要的体现,成为定性当前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之一。

1.资源性产品价格双轨制

价格双轨制未能完成的主要证据之一,是未能完成油、电、水、气等基础资源价格并轨的扫尾工作。时至今日,上述基础生产要素的价格仍有国家发改委规定或者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而未能形成富有弹性的市场定价机制。此外,一部分资源产品,如煤炭,终端产品价格虽然遵循市场定价,但资源税却大幅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从而也在事实上形成原材料与终端产品的价格双轨制。

现行定价机制的实施固然有助于在短期内抑制通胀,但其一未能充分反映出上述资源的稀缺性,与我国资源供应瓶颈日渐突出的现实不相协调,不可持续;其二扭曲了价格信号,落后产能大量存在,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这突出地体现在电力生产方面。计划电与市场煤的矛盾使得国家每年需要付出数百亿元的补贴,而电力生产和供应行业是国民经济中职工工资最高的行业之一。另一方面,低电价又成为高耗能产业逆势发展推波助澜。据国家发改委统计,2010年,我

国工业电价平均为每千瓦时0.58元。同期美国、日本等26个国家和地区平均约为每千瓦时0.120美元,我国工业电价约为上述国家平均值的75.5%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如果要素价格无法合理体现,成本压力无法顺利传导,势必阻碍我国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最终造成巨大的动态效率损失。

需要指出的是,与普遍的认识相反,生产资料价格体系的改革是与消费品价格改革同时提出的。1985年《政府工作报告》是1979年以来第一份明确提出进行价格改革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出调整粮食价格、铁路运输价格、形成优劣产品差价的同时,《报告》指出要“对原材料、燃料等重要生产资料,计划分配部分的价格基本不动,按规定企业自销的部分,实行市场调节,推动生产资料进入市场”。198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援引“七五”计划的内容指出,“七五”期间,价格改革的重点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计划价格偏低的问题,使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这两种价格的水平逐步趋于接近。以上论述表明,生产资料和关键要素价格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整个改革的重中之重,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之间并不存在严重的偏颇。

油、电、水、气价格改革之所以滞后,之所以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层面的因素,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林伯强认为,每次改革,政府都必须充分考虑所有的经济、社会、政治风险,才会确定改革和改革幅度。所以“大多还是属于被动的渐进性改革,因为都是出现问题才去改,或者矛盾积累过多,或者已经到不改革不行了。即使改革,常常是幅度尽量小或者比预期小。”林伯强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经济决策的复杂性以及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同时,这也表明:理论设计和实际操作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鸿沟。理论设计可以辩证分析,一蹴而就,而现实的推进却只能按部就班,步步为营。中国的经济改革经常伴随着“过快”和“过慢”的争论。解决这一争论的关键在于采取一种辩证和务实的态度——既要看到双轨制的不足,从思想上、行动上强调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也要看到政策超调带来的负面冲击,找准时机,有所作为。

2.利率双轨制

双轨制在金融领域的典型体现是利率双轨制。在金融“二元主义”中,国有正规金融部门和民间非正规金融部门并行。国有企业贷款享受优惠利率,部分企业大量流动资金闲置账面;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困难。IFC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小企业的贷款成功率为77%,显著低于大型企业88%的水平。而中国人民银行温州支行的调查显示,2012年5月,温州民间拆借利率接近21.5%,高出基准利率3倍以上。在正规部门无法提供足够信贷的前提下,影子银行大量衍生。据中金公司、央行和银监会估计,截至2011年中期我国民间融资规模总量约为3-5万亿元之间。

以利率双轨制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双轨制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供给不足,而这一现象在我国的产生和延续又有着很强的体制背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为了实施赶超战略,大力发展能源、钢铁、汽车等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重化工业。国家通过财政税收进行资金强制集中,并不需要建立独立的银行体系,毋宁说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进行金融体制改革。1984年先后建立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994年又建立了三家国有政策性银行。但由于国有企业没有完成体制机制转换,国有企业承担的战略性、政策性负担尚未取消,国有企业竞争力弱、亏损严重的现象普遍存在。单纯的“拨

改贷”很难发挥作用,“三角债”大量衍生,企业运转仍然需要商业银行甚至中央银行的贷款和再贷款进行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必要性也不迫切。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以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为代表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经营业绩较差,不良贷款率甚至高于国有商业银行,隐藏了较大的金融风险,城乡信用社、城市合作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信托公司组织机构被大量整顿、撤并,这既消除了金融风险,也在客观上限制了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2003年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十年。最初国家金融改革的重点在于国有大中型银行的改组上市,直到2004年8月亚太经合组织第八届中小企业部长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自此开始中国政府才通过立法和颁布相关政策的措施,将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问题提上日程。从《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来看,2005年至2009年只是简单提及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服务,2010年首次提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的具体措施。同年,银监会提出2010年中小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的数量标准,至此我国银行体系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才出现较快增长。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余额约占全部贷款余额的60%左右,但与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量的99%仍有一定差距。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充分体现出我国多层次金融体系尚未建立。

3.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双轨制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届政府主要的执政亮点之一。2007年至2010年,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由14560亿元增长至28862亿元。在持续高投入的带动下,我国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但受多方面基础条件的影响,特别是体制、机制因素的影响,民生方面的挑战依然存在。其中,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双轨制是一个突出问题。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双轨制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在教育领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条件较差,相当一批地区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较差。在卫生领域,在卫生资源数量、卫生基础设施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在社会保障方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2011年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为60%,大幅低于北京等中心城市报销比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尚未实现全覆盖。与此同时,随着流动人口规模扩张。农民工长期被排斥在城市公共体系之外。如农民工子女尚未纳入流入地公办义务教育体系,农民工子弟学校缺乏办学条件;农民工无法享受平等的公共卫生服务,子女计划免疫接种率较低。农民工参与城镇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低。

导致城乡公共服务双轨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经济方面的,城乡投入差别较大。2005年全国社会福利支出中,政府资金投入到城镇的占21.82%,而投入农村的仅占5.26%。二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首先是分税制改革的遗留问题。1994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改革区分了财权,但对事权的划分是模糊的。部分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社保支出实际由地方政府保障,这种“中央请客,地方买单”的体制造成民生投入不足。以GDP为中心的考核制度也导致地方政府偏重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城市经济,对民生投资,特别是农村民生投资缺乏动力。这使得农村地区居民难以享受到相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次是户籍制度。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实施户籍管理制度的国家。建立户籍制度的初衷在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但一项制度的发展自然衍生出相应的配合制度,随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也建立在户籍制度

之上。随着户籍制度附加的福利因素更加浓重,户籍制度的改革也愈加困难。这就使得城市与乡村的公共服务供应水平区别开来,而且越来越大。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大量农民工人进城,但社保却未进城,从而在事实上形成和恶化了基本公共服务双轨并行的局面。这一问题远未得到根治。而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城市病,就无法真正启动城市化这一扩大内需的真正动力。

4.双轨制在其他领域的表现

以上我们分析了双轨制在基础资源价格、金融和社会保障三大领域的表现。显然,在转轨过程的特殊阶段,双轨制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体现远不限于这几种。比如,收入分配的双轨制(按劳分配与非经济因素参与分配)、劳动力市场的双轨制(市场任命与国有企业经理人行政任命)乃至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不配套进度不协调等。双轨制的广泛存在充分反映出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完善的,甚至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进一步地,即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正式制度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但非正式制度,如商业文化,其建立和改变绝非一夕之功,或许需要更长时间。因此尽管那种全面否定当前改革成就的观点无疑是极其错误的,但继续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同时,辩证地看,讨论双轨制问题的本质在于探讨政府和市场的界限问题。这一问题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从这个意义上说,双轨制还将长期存在,由于双轨体制摩擦导致的扭曲与非效率也将长期存在。深入推进市场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法治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的道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三、结论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恰逢党的十八大召开。三十年前,我们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二十年前,我们制定了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的总体目标,并在财政、金融、价格、外对外贸易、国企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新世纪的十年,我们在深化基本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在社会保障、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下大气力,取得了科学发展的新的成就。事实雄辩地证明,党和国家制定的改革开放的总体路线、方针、政策是坚定、务实、正确而有效的。但是,无论是“八个指头还是两个指头”,还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我们仍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双轨制的普遍存在表明我们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人均经济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改革发展是大势所趋,回避退却绝无出路。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只要我们坚定改革决心不动摇,求真务实地将改革推向深入,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86政府工作报告篇六

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旅游”表述分析(1979-2012)

调研报告类

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

“旅游”表述分析(1979-2012)

国家旅游局办公室 马海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从小到大,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历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充分肯定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绩,还对旅游业来年的发展指明方向、部署任务。2012“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鼓励旅游等消费”。从1979年-2012年的34年间,“旅游”字样在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共出现了72次(仅1982、1984、1995年未出现)。同时,在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旅游”的表述语词、所在位臵、出现频率等均有所不同,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关于旅游业的性质变化

改革开放后,“旅游”在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数种不同的语词表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性质变化和全社会对旅游业性质的一个理解

过程。

(一)旅游事业。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旅游业基本定位于“外事接待”的性质。1964年中央决定成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时,明

上一篇:200年重庆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2017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金融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