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作文点评

来源:诗歌 发布时间:2016-06-14 点击:

上海高考作文点评篇一

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真题还原:写作 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命题分析趋势及点评:

从2015年上海高考的命题来分析来看,今年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并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例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这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整个材料阅读起来难度不大,但是观点倾向十分清晰明了,让同学们在落笔之前无限拓展思考的角度。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但是题目内容越来越科学,依然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体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没有体现出变化呢?周老师认为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别具匠心。

首先是将常规的各种类型作文题考查点综合起来,这一综合,就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和写作的范围。比如今年的材料中,对于“坚硬”、“柔软”的分析可以从不同层面引发出去,也可以和社会现象、当今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这个材料写“活”,体现作文的思想性。

其次是观点倾向更清晰,本则材料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的目的,所以过程和方法是多样的,而最后的结果导向是明确的。这样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于前几年就更加科学了。

材料详细解读:

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

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这里,周老师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忽视,造就和谐的自我并不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可以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拓展出去的,也是我们在设定立意时要重点思考的,能够体现创新的部分。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

首先,要揭示这个题目探讨的实质:

大部分同学们都会从这个题目中想到人的性格对自我的塑造,这是材料本身向我们展示的内容——“人的心中”。那么进一步思考,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和谐的自我,具体来说就是更好的处世或者塑造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种思考也是高考命题的最终准则。所以,其实坚硬和柔软对应的也可以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或者是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方式。

其次,我们要根据以上探讨的实质,找到关键词句的深意:

l 从性格的角度:硬——性格的坚强;软——性格的柔韧。例如水,硬:水滴石穿;软:上善若水。 l 从处世的角度:硬——坚持原则;软——处事变通。

l 从思考方式的角度:硬——硬性的科学准则(理智);软——文学、艺术、情感(感性)。

以上的材料分析方法,在我们之前的课程中,老师都有按步骤给同学们分析过,如果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够按这个思路来看材料,是不是觉得可以写作的角度更加广泛了呢?

立意角度分析:

以上三种材料对应的就是该材料作文横向上的三种立意,对于这三种立意,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体现其中的关系,也就是在写作时注意思辨。因为本则材料有明显的观点倾向,所以要辩证的取坚硬和柔软的长处,不要偏指一方。另外,还可以从纵向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比如选取一个角度,从历史谈到现实,重点在于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意义、价值。{上海高考作文点评}.

可用素材推荐:

1、鲁迅说:“若举世唯科学是崇,则人生将归于枯寂”。{上海高考作文点评}.

【分析】“唯科学是崇”是宾语前置,意思是“只崇尚科学”,“唯”字特别重要。鲁迅认为“只崇尚科学”,“则人生将归于枯寂”。那么,还需要什么东西才能使得人生有滋有味?——是文学,是艺术,是人性,是良知,是人伦,是情感,是善良。总之,是“人”!

2、林徽因——具有坚强精神的“小女人”。

3、沈从文——坚守内心的“桃花源”,创作流水般的“湘西情歌”。

总的来说,只要同学们能够准确审题,做到不偏题,并能够眼观社会,发掘人性,从情感性、思辨性入手写出材料蕴含的深意,做到语言流畅、思维清晰,就能够写出非常好的考场作文。

上海作文材料: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范文

软硬相和,自我谐和

洋洋五千言神秘而辽远的《老子》中有这样的话语:“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只有音与声相和,才能交织出和谐的韵律;作为独立的人类个体,我们的内心也是坚硬与柔软并存,必以合适的方式面对这种存在状态,方能造就谐和的自我。

我们的内心可以柔情温婉,也可以坚韧刚劲。民国时期有很多养尊处优的大家小姐,在温存雅致的氛围中成长,柔情似水,温情楚楚,后来战争突起,风云忽变,在生存环境的剧烈摇摆下,很多大家闺秀都不是软弱绝倒,而是调动起内心坚韧的一面,支撑起家人的生活。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界的叶嘉莹先生、复旦校花严幼韵女士,无不如此。正是这种刚柔相济,使她们内心谐和,叶嘉莹先生才能在高龄之下精神矍铄,身体已老,但心灵还在诗词研究上生生不已;严幼韵女士才能始终保持高雅仪态,身体也已年过百年,精神依然自在活泼。

我们的内心应该要追求柔软的感性,也应该握住冰冷的理性。我们可以带着丰富的情感来体验人生,情感的悸动会给我们生命的惊喜,然而,一味跟着感觉前行,人必定会迷失自我,不知所来为何。当然,如果只以绝对理性作为自己的导引,固然可以活得清晰,目标明确,但似乎也会错失柔软的呵护,也会失去体验感性之美的契机。莎翁的剧本,以理性的角度看,处处都是张扬的激情与夸张的文采,但正是这种永恒的艺术的感性之美,“引导我们上升”。英国的罗素研究数学与哲学,对一个事物总有犀利澄澈的分析,是非黑白,过往将来,至今看来仍震彻人心,但他同时也是感性发达的人,他有“对知识的渴求”,更有对“爱情的渴望”,有“对人类苦难不可抑止的同情”,他是一个非常和谐的个体,因此才在学术研究上十分出色,更在人际交往中张弛自如。

人人心中都有柔软与坚硬,如何调动软硬,才是终极的大智慧,它会造就一个真正和谐的人。而老子的“音声相和”中,音与声的比重,也是最后是否能奏出和谐旋律的重点。其实本能的反应会帮助我们调和软硬的比例,但要更精进,每个个体必须从自己的特性出发,去感悟,去试炼,去无限接近最和谐的自我。

一个和谐的自我,里面必定深藏着一份高贵独立,还深藏着一份亲切可依。

范文:{上海高考作文点评}.

女汉子:刚柔并济,内心和谐

古老的传统崇尚男子要坚硬如磐石,而女子应柔情似水。孰不知,正如材料所言,人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不管男女,坚与柔,共存于我们的内心。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让内心的刚与柔有效地为我们所用,塑造出和谐的内心。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我提倡做一个刚柔并济,内心和谐的女汉子。

当然,这并不是说让传统的性别角色发生改变甚至模糊化。“女汉子”在内在方面应注重修炼“汉子”的“神”,即有独立的精神、坚强的内心、大度的气质,即“坚硬”的一面。同时,又要具备一颗善解人意和温柔的心,在“形”方面,不忘记自己是女性角色,刚柔并济,软硬兼备,相得益彰,这样才会不忘初心,内心和谐,人见人爱。

自古以来,中国不乏名垂青史的“女汉子”,如花木兰、武则天、穆桂英等等。每每提到这些“女汉子”,我想我们的内心不会不涌起赞叹与崇敬。但在众多“女汉子”中,杀气、勇猛给我们的印象更多,因此,我更喜欢木兰。木兰是“美少女战士”,表现了巾帼英雄的本色,而她也是一个好女儿,对父亲有一颗滚烫的爱心,善于理解当时家庭的困境,重视家庭的温暖。驰骋疆场荣归故里时,她不忘自己是女儿身,婉拒功名,她尊重了自己的内心,该刚时刚,该柔时柔,兼容并包。

我们还看得到另一种“女汉子”,她们表面柔弱,但内心里,却有一根“东西南北风”都吹不断的精神脊梁,使他们伫立在我们的视野中,不动不摇。比如林徽因,“形”方面,她文文弱弱一体态,具有着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但一旦走出“太太的客厅”,林徽因便成为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即便因多年结核病,两肺布满空洞,肾脏被切除一侧,她也拼着生命在事业之路上不止脚步地前行,主持设计新中国国徽,呼吁文物保护,与梁思成一起上书国务院,陈词呐喊,殚精竭力。林徽因,因美丽温柔与顽强实现建筑家的才华而流芳百世。

一个美丽的女子流传下来的如果单纯是美丽温柔,那么这种美丽温柔难免单薄并苍白;一个女子如果只懂得在生活的洪流中战斗,那又与男子何异?确实,女子的身份,要扮演好,确实不容易。

女权时代,“女汉子”时代,我觉得我们对女子的理解或多或少有一些偏差。网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有记者街头采访“你妈逼你相亲了吗?”遭遇一位扛着水桶的“女汉子”的神回复“你觉得我需要男朋友吗?”。一时间,这位扛水桶女汉子在网上收获无数点赞。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女汉子”中的“战斗机”“给我听好了,:男人对我来说是没用的,因为钱我会挣,地我会扫,饭我会做,架我会打„„”。这样演变下去,这个社会就太剑拔弩张了,将造就更多不可一世的女子,还有什么内心和谐可言?

正如老鹰也有栖息柳枝的时候,消毒用的酒精并非越浓越好,最有效的浓度,应调得柔和些,渗透进去,效果才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当是刚柔并济,在不同的情形,不同的事态下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这样才能尊崇内心和谐。

尤其是一个“女汉子”,仅有刚的生活,极乏温情,难免让人望而生畏;仅有柔的生活,也只能沦为不曾向前而碌碌无为的一生,唯有刚柔并济,让刚与柔完美调和后的生活才能在风雨中冲破重围,看见绚烂的彩虹。“我想成为一棵树,站成永恒,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让我们谨记三毛的这句箴言,让内心和谐,做一个坚柔并济有至高智慧的“女汉子”。

坚硬的科学与柔软的人文

人们总以为,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科学家们、各专业研究者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仅是板上钉钉的律条、坚硬如石的真理。殊不知,世间除了坚硬的科学理性,还有一些东西不可缺失。老子所说的

人生“大成”与“大盈”,还有些“缺”和“冲”需要填补。

爱因斯坦曾说:“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尊严与幸福。”鲁迅亦称“若举世唯科学是从,则人生将归于枯寂。”仅仅追求科学、追求知识、追求理性,人类社会终将如同冬日树木,仅剩枯槁的枝条;人生的滋味也将苍白如纸,无甚色彩。那么,究竟添些什么能使世间枯木再逢春、纸上空白再生色呢?

就像一具刚强的躯壳,科学将人们引入真理与思辨的殿堂后,就正襟危坐,雍容弘大却又冰冷艰涩。而人文情感,则是一股股暖流,穿透了寒冷彻骨的深潭,到达尘世抚慰人心;又是一枝枝藤蔓,萦绕着科学殿堂的冰冷墙板,生出绿色的希望之花。它使人生瞬息间活色生香,也给人们带来暖意。人终其一生不懈地追求的,应是坚硬的知识理性与柔软的人文情感之兼容并济,达到人生的“大成”与“大盈”。

所以哲学家罗素会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深情,是支配他一生单纯而强烈的情感。人生中,既应追求坚硬的知识理性,亦不可放弃柔软的人文情感。古今中外之大成者,概莫能外。假若张衡一生专注地震仪而无暇他顾,那么《二京赋》的华篇便永寂太古;假若钱钟书仅埋首浩瀚书堆专研学问,那么《围城》之嬉笑怒骂趣味横生便不为我辈所识。达芬奇的奇妙画笔下,除了精细的人体解剖图,还有神秘的蒙娜丽莎;爱因斯坦的超人大脑中,除了枯燥的物理公式,还有美妙的乐谱。在他们的眼中,世界不只是单调无味的科学知识拼凑体,而是充满了丰富多姿的色彩与情感。

我们夜观天象,看到的不应只是五行北斗等天体的运转,还可体会老杜发自肺腑的“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感喟。我们仰望星空,除了探索霍金“多重宇宙”的可能性,仍可想象缪塞眼中的星星是如何为夜的外套悬上“一滴银色的伤心泪珠”。

身披科学理性的坚锐,心持人文情感的柔软,人生之路,既漫且长。

上海高考作文点评篇二

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点评

对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一点感想

从3月7日本公号(iyuwenkaoshi)开通以来,内容大多都与“评价”有关。很多读后感就是对文章、作者、事件的评价。前两天我还火补《读点〈庄子〉》一文,并明确指出是预测高考作文,因为这其中涉及人如何认识自我、他人和自然。{上海高考作文点评}.

今天高考作文出炉,我简单谈谈对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的一点感想。 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1、评价他人的生活——不是评价他人的工作、成就、事业。

2、个人生活,属于个人隐私,他人无权评价。只有当个人生活侵入公权的时候,才应被评价。遵守公德的个人生活,拒绝评价,无论毁誉。

3、我个人觉得“评价他人的生活”属于窥私欲的阳谋。要警惕挥舞道德大棒评价他人生活而变成了另一种暴力。

4、耶酥说“你们中间谁是无罪的人,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上海高考作文点评}.

5、俗语“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6、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不是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蔑视,这是对个权的维护,是对自我信念的坚信。

我有我的信念,亦常自查反省,我坚信我的信念。

所以我们有时真需有“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信心,面对无关的评价:

更需要一种“流言啊,你奈我何”的勇气!

更需要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浩然正气!

(作文中心论点和标题就不用再说了吧)

上海高考作文点评篇三

201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改评4篇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吾行吾道,虽艰必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身于沙漠,周遭是波澜起伏的沙海,漫天黄沙高傲地席卷一切,抹平一切来访者的足迹,好像从未有人来过。是振长鞭疾驰,是亦步亦趋彳亍,是日夜兼程早日穿越,还是且行且思谨慎独步坦途。穿越沙漠的道理方式可自由挑选,但无论如何,你必须穿越。

这是多么大的困境!我们掌握了过程的自由,却又被决定了起点和终点。从眼前的高考,到人生中纷至而来的成败、兴衰、荣辱,皆只可尽人事以面对,不可期天意而逃避。甚至整个人生,无论身居庙堂之高,亦或处江湖之远,难免生死人灭。穿越人生这片沙漠,我们向死而生。

然而,我们却被上帝赋予了选择穿越沙漠的方式、道路的权利。我梦见过希绪弗斯,他受天惩,推石至山顶却终将滑落,但就在他徒劳无获走下山时,他却给我欣赏他信手捕捉的一叶蝴蝶。这里蕴藏着人类全部的幸福。客观上,我们必须同唐僧一般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必须直面人世的不公、社会的阴暗、生命的困顿,在天不在我。主观上,是卑贱的生存哲学,还是高扬生命意志,则在我不在天。在穿越沙漠的过程中,我们有所沉吟,有所深思,有所经历,有所创造,有所使命,有所理想,有所践行,有所超越,即使是撞向铁幕的鸡蛋,也能有其价值。

孔子以木车的激情穿越沙漠,他不是不知道乱世春秋一切已不可为,但他仍怀着古典的崇高勇往直前;老子以老牛的散淡穿越沙漠,他深知无法唤醒甜寐于明光流转的苍生,仍旧以牧笛吹起晚岚。张载说:"士人定为生民立性命,为往圣继学,为万世开太平。"我却认为只要是心怀慧世济世之心,纵对黑暗之时局一无所逾,却也不怍于父母授来的身体发肤。方孝孺深知其相对燕王锃亮佩剑的弱小,却仍傲然于军队前玉碎,决不伏身在残暴下瓦全,他难以不选择失败的结局,但却用选择穿越沙漠道路和方式的仅有的自由向历史交了答卷。 行走在天地间,我们都是旅行着的陌生人,从远方来,到远方去,天下无处不为逆旅,人世无所不为考验,但作为这宇宙的朝圣者,我们在不自由中仍有过程和态度的自由。我们仍可在黑暗中保有那宝贵的尊严。

祸福贫贵,天做主我说了不算。

一身正气,我做主天说了不算。

【评价等级】 一类上

【错别字】"心怀慧(惠)世济世之心"

【点评】

这篇文章判为一类文,除了符合写作的基本元素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深刻的思想立意。作者把"沙漠"比作坎坷人生,生命的终点是不自由的,而过程中"道路"的选择是自由的。在不自由的人生中要追求"虽坚必至"和"一身正气"的人生态度,"向死而生"。从这来看,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表达,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所以要想在高考写作中得高分,思想是不可缺位的。思想苍白,文难以立。

其二,丰富的人文积淀。文章视野开阔,素材涉及古今中外,但是并不给人一种堆砌材料之感,而是游刃有余地运用材料。从中可见作者长期的人文积淀,更可看到其对素材的深刻理解和较强的掌控及运用能力。这对于纠正现在学生作文中"论述不足,例子来凑"现象有正面的引导作用。

其三,充盈的写作激情。这虽然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但读来令人感奋,得之于作者充沛的写作激情和畅达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精彩的文章结尾"作为这宇宙的朝圣者,我们在不自由中仍有过程和态度的自由。我们仍可在黑暗中保有那宝贵的尊严。祸福贫贵,天做主我说了不算。一身正气,我做主天说了不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一点也给我们一些同学以启发,写议论文首先应该说服自己,对自己的观点充分自信,并且要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只有"运气"运好了,才能出好文章。

不自由的挑战和自由的途径

当你面对沙漠时,你可以选择越野车来穿越它,也可以选择骆驼来对付它。或者你也可以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以徒步来克服它。然而不管采取哪种方式,你的最终目标是不变的,那就是必须穿越沙漠。

同样,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所能采取的途径有很多,但是困难和挫折是唯一的,是不变的,同时,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也只有一条,那就是克服它。

赤壁之战前夕,曹军南下攻刘备,刘备与孙权结盟,期间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不明智的。然而孙权,深知面对曹军必须要联合刘备与之对抗,不然只能等待被逐一击破。刘备和孙权是不自由的,面对强势的曹军必须抵抗。但对抗曹军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选择,最终通过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经过火烧赤壁,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必须抵抗曹军是不自由的,以什么样的途径来击败曹军是自由的。前几日,马云突然宣布投资12个亿于恒大俱乐部,持50%的股份。有许多分析人士认为面对蒸蒸日上的恒大俱乐部,12个亿占50%股权,是否太吃亏?然而恒大主席许家印认为,在中国足球整体处于低谷时,应吸引有资产的投资商来投到足球上,振兴中国足球。中国足球在低谷时期必须有人来振兴,然后通过增资扩股,吸引更多像马云这种有实力的企业家来投资足球,这样的途径不可不称为是有利的。然而又有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发展青少年基础才是最重要的。当然振兴足球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振兴足球的目标是永恒不变的。

通向远方,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完成数学题目,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公式;克服困难,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打篮球,我们可以采纳不同的战术来取得得分。完成我们所要做的目标有很多种途径,但是目标必须完成,这是不自由的,没有选择。

挑战是不自由的,当挑战出现在我们人生道路上时,我们必须要面对并且克服它,而不是逃避。但是克服挑战的途径有很多,只要能克服困难,所有的选择都会是我们的神话。

【评价等级】 二类卷

【点评】{上海高考作文点评}.

作为一篇二类卷文本文立意切合题意。提出的观点即为"不自由的挑战和自由的途径",然后围绕此观点展开论证。由沙漠转入人生的困境,也自然合理。后举古今两例来论证面对困境人们可以采用的多种方法来应对,也属恰当。最后加以拓展和总结。整篇文章条理清晰,行文规范,能把道理基本说清楚,无明显错误,是一篇平实的文章。

但是文章在论述部分显然阐述不够深入,与观点的照应也是蜻蜓点水。从整篇文章看,层次也比较单一。显然,与一类卷有明显的距离。

像这样的文章在高考作文中所占比例较高。跟下位考生比较来说,其能做到符合写作基本要求,把问题谈清楚,这点值得肯定;但与上位考生的作文比较来看,缺了很大一口气。当然要弥补其中的差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是能尽可能地拉近两者之间的差距,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怎样把问题谈得更深入?怎样丰富自身的人文内涵?怎样提升自己认识事物的高度?是这一类考生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他们突破写作"瓶颈"的关键。

无法逃避的磨砺

在这个充满未知的迷雾的世界里生存的我们,是否会惶恐不安命运带来的不公?我们是否真如提线木偶一般接受命运的操控?这一切无人能知,当我面前有一片沙漠,面对无法穿越就会死亡的恐惧,没有人会选择坐等被烈阳烤干,但如何到达绿洲,却因人而异。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影响在今朝尤甚,但多少人知道孔子悲伤的家世?作为家中老二,撑起家中大半边天的父亲在孔子幼年逝世,孔子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毫不退却,坚持努力学习,二十岁出头便成为知名的礼乐大师,六技样样手到擒来,深受帝王赏识。可见,人生的磨难是无可避免的,即使生在地位显赫的家庭之中又怎能避免不受磨砺?迎难而上,才是我们正确面对生活的态度。 人生通过沙漠的方式有很多,这让我们不得不想起《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坐在长椅上与他人讲故事的他,给人第一印象便是呆蠢,但就是这个在常人眼里看来不及自己的阿甘,却靠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拿下橄榄球赛冠军,战后受勋,投资创业的伟大成功。不要因跑得慢而觉得会晚于他人穿过沙漠,只是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而已。又好比《三宝大闹宝莱坞》中的旺都,作为佣人代替主人上最好的大学,屡对"权威"提出抗议,最后成为了最知名的发明家,不得不称赞,智慧的人懂得如何迎难而上。

当命运的不公频频向你发出挑战,你是否还能坚持不随波逐流,奋力用双手挖出走出沙漠的路呢?伟大的前南非总统曼德拉先生很好地诠释了命运虐我千百遍,我待理想如初恋的伟大精神,他有着黑色的皮肤,底下一颗一生奉献的心,奉献给不公平的肤色斗争,数年的牢狱之灾他一笑而过,受到的诽谤与谩骂他毫不在意,他在面对无可奈何的磨砺时,选择的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怎能不让人对他的光辉岁月肃然起敬?

你走与不走,沙漠就在那,要走,就不能畏惧与迷茫,鲁迅笔下的阿Q便是最好的反例,终日寻求良好的自我感觉,恍恍度日,最终自我涨大灭亡了自己。既然我们无法选择走与不走,就要慎重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要等万劫不复之时再后悔。

人生不是一条无限循环的莫比乌斯环带,而是一条螺旋上升的长路,我们要靠劳动与奉献来实现个人价值,既然无法选择,就认真对待,充盈生命的储养,跨出沙漠之时炫出耀眼的人性之光。

【评价等第】 三类卷

【错句】"吾十有五而至于学"(吾十五而有志于学)

【点评】

这篇文章条理较清楚,语言也基本达意。在论理过程中,能运用较恰当的例子加以论证,基本能够自圆其说。但是这篇文章有个致命伤,即对题目的解读有偏差。就这个作文题来说,重点在"自由和不自由",而"沙漠"只是题目中一个元素,从属于"自由与不自由"。然而作者整篇文章都是围绕"沙漠"来写,几乎没提"自由与不自由"。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材料作文的审题尤其重要。这篇文章不能说完全游离材料,但是其在对材料核心的把握上是有偏颇的。而这种情况在考场上也是常见,似乎跟材料有关,但

{上海高考作文点评}.

细一想又没抓住要点,只是打了个"擦边球"而已。也就是说,只是抓住了材料的枝节,而没有抓到材料的主干。那么怎样抓住材料的主干呢?在考场上必须镇静从容,细读整个材料,然后去整体把握材料的主要意思。

这篇作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上面提到过的"论述不足,例子来凑"。除了开头和结尾,每段都举一个例子,而这些例子,有的并不是很贴切,更不用说例证之间的逻辑关系了。 当然,三类卷作文存在的毛病各种各样,这只是其中的一项。当引起足够重视。在这里补充一句:如果文章连"沙漠"的内容都没有,那只能是四类以下的等第了。

绝对与相对

自由的是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不自由的是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自由的存在却依附于不自由的存在。

世上无绝对。

在唯物辩证法中,世间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运动的和相对静止中。"世上无绝对"似乎有了形而上学的味道。

而我此处所指的"绝对"却与唯物辩证法中的"绝对"不同。我所指"绝对"是人主观意识对于事物的评价,而唯物辩证法中的"绝对"是事物客观存在性,不容有悖。

任何事物、事件都无绝对性。人权,是20世纪以来,以西方传入东方最炙手可热的名词。人权便是人类生存权和发展权。各个国家开始了政府与人民关于人权的斗争。

{上海高考作文点评}.

人权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这百年来,多少伟人为其慷慨激昂,义愤勃发?人权的背后,是绝对的民主。

人们为"民主"前加上的"绝对"二字红了眼眶,而大多数人,却忽略了,绝对民主必须在道德伦理、法律规范下才可实行,抛开这一些,这绝对民主便不是民主,则是绝对混乱了。 一件事,在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其不同的面貌。这便是相对性。

从穿越沙漠可自行选择方式来看,我们拥有自由;可从必须穿越沙漠这件事总体看来,我们毫无自由。在相对不同条件下的同一件事物,所得到的结论也是不同的。

高考,是每一个中国学生的头等大事,曾是众多莘莘学子口中戏谑的噩梦的代名词。他们只看到了在老师家长口中无比夸张的"一考定终身",却不曾想过,高考,是一次最好、最直接、最公平的考验自己和展现自身的机会。

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角度,心态不同,结果也便会不同。

绝对与相对,是千百年来人们谈论研究的课题。

或许,在大多数时候,人们更倾向于"绝对"的存在,那是在不同场合下,与其他不同词

上海高考作文点评篇四

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他们》正文及点评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阅卷老师点评:

满分作文有五大优点,首先,作文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其次,作文的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三,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最后,文章关键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palign=right>马成</p>

上海高考作文点评篇五

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评价他人的生活》

评价他人的生活

2014年,我犯了一个年轻人都爱犯的错误-自以为是,干涉他人的生活,结果,失去了一个青梅竹马的朋友。此事虽然非常遗憾,却也为我的青春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课:不要去评价他人的生活,生活本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有很长一段时间,为了她的离开,我都活在激烈的愤慨和深深的谴责中。而今,突然听到她的消息,已没有了过多激烈的情绪,只是有一丝地不舍和内疚,真心地祝福她,尊重她的选择。

想要把她的故事记录下来,记录下来她的,同时也记录下来我的。

她,与我同一小学,虽然转入新的小学后,并没有与她相识,但似乎被她的长发一直吸引着。谁也不知道下一个人生阶段,你会遇见谁,你又会陷入怎样的故事里。顺其自然的我,并没有努力去考优秀的初中,而是顺其自然地进入户口对口的初中,那是个尘土飞扬的记忆,诺大的操场上,因为飞奔着的学生,满地尘土飞扬,耳边是踢足球的男生们激情澎湃的嘶吼,又是老师们撕心裂肺的教导声。我与她同班,已然不记得谁先认识谁,只是依稀可以想起,放学后,与她,和她的男生们一路同归,走着,笑着,骂着,吵着,一年又三年,时间可以把人的感情熬成一锅沸腾的粥,滚烫滚烫,我们说好,要做一辈子的朋友,她曾说,她的就是我的,将来她要买个大房子,有她的父母,还有我。虽然初中的课业渐变繁重,压力日复一日,然而,有同伴共苦的滋味,仍让人斗志激昂,某个暑假,与她在烈日炎炎中去参观各种红色展览,为写出一篇征文而晒得掉一层皮。路中,我走不动了,她含着笑意,让我休息,跑前方探路去了,这个女子,在我的记忆深处,是如此温柔,体贴和坚强。我无法不喜欢她,甚至有些许嫉妒,羡慕她垂直乌黑的长发,总散发着让我安心的清香味;轻轻松松会解开我无处下手的数学题,前十名的榜单永远有她;虽然皮肤有些黑,然而那种没有痘痘的光滑真是让人感到羡慕。这是小时候最单纯的喜欢吧!习惯有了她每日放学后的陪伴,习惯有了她温柔的声音,习惯有了她假期时离开上海回老家的牵挂。这样的感情,是亲人了吗?我总会在她生日的时候,用清香的,美丽的信纸写下长长的文章,那些温暖的,温柔的词句是我平日里无法言表的,淡淡的感激与祝福承载了我满满的爱心与坚持友谊的决心。

即使如此贴近,我们却从未走进过彼此的心,不知道对方对彼此的羡慕和误会。

我仍然在她生日的时候,一如际往地准备了精心的礼物和含情脉脉的信。我仍然在有最喜欢的东西时,会想到她,与她分享。我仍然在有想去的地方时,渴望有她的陪伴。

那一天,你的父亲突然来电话,当时我正准备午休,他说有非常重要的事要告诉我,我二话不说,赶忙穿上衣服来到你家。红肿的眼睛,苍白的脸颊,受伤的脖颈,让我有一种不太好的感觉。他说,你知道吗,她以考试为由向他要户口本,然后登记结婚了,她怀孕了,她流产了。我哑口无言,不可置信。

终于在此刻,明白了:不去评价他人的生活生活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上海高考作文点评篇六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点评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点评 作者/高汪 原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题解: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以“心灵闪过的微光”为内容的这道材料作文得到了语文名师、专家学者等一致称赞。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现任社长王旭明甚至表示,读完上海作文的材料,“很有写的冲动” 。 2006年《我想握住你的手》;2007年《必须跨过这道坎》;2008年《他们》。但自2009年起,上海高考作文开始采取材料题的形式。 上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表示, 自己看到过最相似的一个题目用的是“闪电”作比喻,大致的材料大意是“每个人都看到过闪电,心中都有放出闪电的时刻,闪电来临时,一般人就放过去了,不会激动,但大师却能抓住闪电一闪而过的机会”。 “和‘微光’相比, ‘闪电’的比喻更加明确,指的是灵光一现,所以这篇材料作文在选题和审题上有难度,但它反映出的主题角度,还是在老师平时训练的范围之内,因为学生可以写的灵感、创造力之类,训练作文写作时肯定都接触过。”余党绪说。 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则认为,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有哲理性也有现代感,有思考和想象的价值,“出得好,有一定的审题难度。难就难在‘微光’是什么,学生未必明白,学生未必知道天才是怎么努力出来的,由‘微光’发展成为五光十色、一片灿烂的天才成就,如何取好角度,有一定难度”。 “这道作文题比前几年难一些。 ‘微光’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要转为具体的概念,会给考生在选题上带来难度。”余党绪说,灵感、创新、直觉、想象力等都可以成为一种“微光”,除了这些常规的思维, “微光”是否也可以有其他

内涵, “比如它是一种道德楷模身上的道德光辉等”。 例文一 灵光一现 上海佚名 “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 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题记 如果智慧是一朵莲花,那莲花正中一定擎有一支点亮的蜡烛。荧荧的那一剪光虽微弱暖昧,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十里平湖,智慧的闪光就仿佛是微风漾起的一道道涟漪;万紫千红,智慧的闪光就好像是那偶尔飞来嗅闻芬芳的彩蝶:晴空万里,智慧的闪光就好似那展翅翱翔啸唳长鸣的云鹤。 残酷的岁月扬起漫天黄沙,将一个个或悲壮或悠然的身影埋没于九尺黄泉之下,然而,这又怎能湮没在黑暗中闪动的智慧的火焰呢?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撩拨着我们的情思。情思,是灵感的触发器。灵感,是和我们捉迷藏的玩伴,稍一疏忽,它就化为一缕青烟无影无踪。凡人需要灵感,文人更需要灵感。后者比之于前者,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们多半会紧紧抓住这黑暗中的那一道闪电。 南山之下,遍地金菊,不正是激发出陶潜灵感的产物吗?菊香弥漫,再酌上几杯浊酒, 岂不美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 欲辩己忘言。 ”此景此情, 夫复何求?会稽山阴兰亭, 云天朗朗, 惠风和畅。诸位文人墨客列坐水滨,流觞饮酌,歌咏唱答,不也是出自内心深处被激发出的那些许情感吗?一篇《兰亭集序》唱出了“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的感慨。还有赤壁古战场,不知有多少人去凭吊过。苏东坡、辛弃疾,后来者更是不计其数。赤壁在他们的头顶上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在文坛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生而平凡,于是我们对自己心灵上闪过的微光视而不见,更不用说伸出手抓住它了。一个落地的苹果成就了牛顿在科学界的丰功伟绩,一只飞翔的鸟儿为莱特兄弟展开了翱翔天穹的机翼。 “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车尔尼雪夫斯基如是说。我们无意中丢弃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不正是由于我们的懒惰吗? 例文二 谁动了我们的微光 马婧萱 人的一生中总有许许多多的微光闪现, 是灵感?是人格中的正义?又或许是自己的一份真性情?„„这些所谓的微光很小,很暗,不引人注意,每每我们忽视她们的存在,每每我们总在天才的作品中看到那些被我们丢弃的微光,然后懊悔不已,却不知到底是谁,是谁动了曾经属于我们的微光? 是那些天才吗? 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仰望蓝

天,看到一颗苹果落地,由此他展开联想并成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是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多少次我们的祖先又或是我们自己看到苹果落地这一幕,多少次上天赐予我们这个灵感

的微光,只是我们没有珍惜,将她丢弃,唯独牛顿把握了微光,最终被我们尊称为“天才”。 微光是灵感,需要机遇,需要能力,需要把握。这不是别人能够掌控的,不是天才能够夺取的。非把握无以获取微光,天才知道这个道理,而我们不知道。 是那些匆匆岁月中的苦难吗?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时倾心尽力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的惊世之举。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着固有的那份伟大和高贵。

上一篇:三年级110字作文
下一篇:上海语文高考作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