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名言

来源:名言警句 发布时间:2017-05-15 点击:

二十四史名言篇一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

发布时间:2015-03-19 11:18 阅读:6次 评论:(0)

《二十四史》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从《史记》到《明史》,这二十四部被历代统治者和史学家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自成一个史书大系,堪称世界文化奇观。包含了4000多年的历史,历时19个世纪。“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割断历史,抛弃传统,我们的民族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书》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汉书》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后汉书》 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后汉书》 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后汉书》

精诚所加,金石所开。《后汉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后汉书》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三国志》

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三国志》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

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晋书》

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晋书》

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晋书》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晋书》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晋书》

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威。《晋书》

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

罚慎其滥,惠戒其偏;发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宋书》 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邪?《南齐书》

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南齐书》

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梁书》

溪壑可盈,志欲无满。《梁书》

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陈书》

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陈书》

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魏书》

迷而知返,得道不远。《魏书》

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魏书》

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势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北齐书》

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

惟君子为能及矣。《北齐书》

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周书》

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道。《周书》

学不精勤,不如不学。《周书》

士必从微而至著,功必积小以至大。《周书》

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伪者,则浮薄。《周书》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周书》

人生不得行胸怀,随寿百岁犹为夭。《南史》

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史》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北史》

审而后发,犹未为晚。《北史》

时不可再,机不可失。《隋书》

因人成事,其功不难。《隋书》

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须端其末。《隋书》

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旧唐书》

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旧唐书》 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新唐书》

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新唐书》

在善用,不在众。《新唐书》

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新唐书》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旧五代史》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新五代史》

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新五代史》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宋史》

世之治乱,在赏当其功,罚当其罪,既无不治。《宋史》

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史》

上有忧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所由隆。《宋史》

恩赏明则贤者进,刑罚当则奸人消。《辽史》

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辽史》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

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金史》

人之聪明,多失之浮炫。《金史》

教化之行,兴于学校。《金史》

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元史》

力无所用与无力同,勇无所施与不勇同,计不能行与无计同。《元史》

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须人而行;人不滥用,惟贤是择。《元史》

天下未尝乏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理势然耳。《元史》

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元史》

待人以诚,人亦以诚待我。《元史》

富贵一时,名节千古。《明史》

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明史》 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明史》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明史》

言路者,国家之命脉也。《明史》

人非有才之难,而非用其才之难。《明史》

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明史》

二十四史名言篇二

二十四史名句

五、 二十四史名句

《史记》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项羽本纪)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本纪) 4、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鲁周公世家)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宴列传)

7、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魏公子列传)8、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传)

9、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蔡泽列传) 10、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贾生列传)

1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刺客列传)

1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淮阳侯列传)

1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践世家)

14、鸟之将尽,其鸣也哀,人之将尽,其言也善。(滑稽列传) 1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贷殖列传)

16、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之成。(游侠列传)

《汉书》 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高帝纪上)

2、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帝纪下)

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张良传)

4、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贾谊传) 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6、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传)

7、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礼乐

志) 8、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騅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籍传)

《后汉书》

1、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马援传)

2、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宋宏传)

3、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传)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传)

5、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列女传) 6、安贫乐道,恬于进趣。(韦彪传)

7、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韦彪传)8、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傅燮传)

《三国志》 <!--[if !supportLists]-->1、 仁义岂有常,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魏书七,陈容传) <!--[if !supportLists]-->2、 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吕布传) <!--[if !supportLists]-->3、 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何夒传)4、为国之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华歆传)

5、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陆逊传)

6、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周瑜传) 7、应龙以屈神为神,凤凰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吾桀传) 8、人君不亲小事,百官有司各任其职。

9、爵高者忧深,禄厚者责重。(许靖传)

10、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诸葛亮传) 11、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窥祸于未萌。(钟会传) 12、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13、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催林传)

14、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庞德传)

《晋书》

<!--[if !supportLists]-->1、 荆山之璞虽美,不琢不成其宝,颜冉之才虽茂,不学不宏其量。(景帝纪){二十四史名言}.

<!--[if !supportLists]-->2、 荣进之心日颓,任逸之情转笃。(嵇康传) <!--[if !supportLists]-->3、 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刘伶传)

<!--[if !supportLists]-->4、 寒暑渐于春秋,隆替起于得失。(郤洗传) <!--[if !supportLists]-->5、 人道之始,莫先于孝悌。(潘尼传) <!--[if !supportLists]-->6、 崇德莫大于安身,安身莫尚乎,存正莫重乎无私,无私莫深乎寡欲。(潘尼传) <!--[if !supportLists]-->7、 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祖逖传)

<!--[if !supportLists]-->8、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if !supportLists]-->9、 太刚则折,至察无徒,以之为政,则害于而国,用之行己,则凶于乃家。 10、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11、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12、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宋书》

<!--[if !supportLists]-->1、 以言取士,士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武帝纪上)

<!--[if !supportLists]-->2、 圆行方止,器之异也;金刚水柔,性之别也,善御性者,不违金水之质;善为器者,不易方圆之用。(张允传) <!--[if !supportLists]-->3、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陈书》 1、举善从谏,在上之明规;进贤竭言,为臣之另范。

二十四史名言篇三

二十四史名句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 《二十四史》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从《史记》到《明史》,这二十四部被历代统治者和史学家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自成一个史书大系,堪称世界文化奇观。包含了4000多年的历史,历时19个世纪。“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割断历史,抛弃传统,我们的民族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书》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汉书》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后汉书》 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后汉书》 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后汉书》

精诚所加,金石所开。《后汉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后汉书》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三国志》

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三国志》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

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晋书》

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晋书》

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晋书》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晋书》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晋书》

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威。《晋书》

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

罚慎其滥,惠戒其偏;发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宋书》

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邪?《南齐书》 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南齐书》

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梁书》

溪壑可盈,志欲无满。《梁书》

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陈书》

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陈书》

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魏书》

迷而知返,得道不远。《魏书》

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魏书》 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势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北齐书》

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北齐书》 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周书》 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道。《周书》 学不精勤,不如不学。《周书》

士必从微而至著,功必积小以至大。《周书》

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伪者,则浮薄。《周书》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周书》

人生不得行胸怀,随寿百岁犹为夭。《南史》

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史》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北史》{二十四史名言}.

审而后发,犹未为晚。《北史》

时不可再,机不可失。《隋书》

因人成事,其功不难。《隋书》

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须端其末。《隋书》

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旧唐书》

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旧唐书》 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新唐书》

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新唐书》

在善用,不在众。《新唐书》

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新唐书》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旧五代史》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新五代史》

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新五代史》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宋史》

世之治乱,在赏当其功,罚当其罪,既无不治。《宋史》

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史》

上有忧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所由隆。《宋史》

恩赏明则贤者进,刑罚当则奸人消。《辽史》

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辽史》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

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金史》

人之聪明,多失之浮炫。《金史》

教化之行,兴于学校。《金史》

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元史》

力无所用与无力同,勇无所施与不勇同,计不能行与无计同。《元史》 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须人而行;人不滥用,惟贤是择。《元史》

天下未尝乏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理势然耳。《元史》

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元史》

待人以诚,人亦以诚待我。《元史》

富贵一时,名节千古。《明史》

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明史》 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明史》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明史》

言路者,国家之命脉也。《明史》

人非有才之难,而非用其才之难。《明史》

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明史》

二十四史名言篇四

《二十四史》中的30则经典名句

《二十四史》中的30则经典名句

【国馆导读】毛主席一生酷爱读史,尤其青睐二十四史,“一篇读罢头飞雪”是他对二十四史的感觉。今天与国馆君与馆友们分享的这三十则名句就来源于二十四史,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呢?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二十四史名言}.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二十四史名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译文: 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二十四史名言}.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20 、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二十四史名言篇五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从《史记》到《明史》,这二十四部被历代统治者和史学家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自成一个史书大系,堪称世界文化奇观。包含了4000多年的历史,历时19个世纪。(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书》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汉书》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后汉书》

◎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后汉书》

◎精诚所加,金石所开。《后汉书》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 1 / 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后汉书》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三国志》

{二十四史名言}.

◎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三国志》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

◎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晋书》

◎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晋书》{二十四史名言}.

◎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晋书》

◎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晋书》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晋书》

◎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威。《晋书》

◎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

◎罚慎其滥,惠戒其偏;发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宋书》

◎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邪?《南齐书》 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南齐书》

◎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梁书》

◎溪壑可盈,志欲无满。《梁书》

◎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陈书》

◎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陈书》

◎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魏书》

◎迷而知返,得道不远。《魏书》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 2 / 4

◎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魏书》

◎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势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北齐书》

◎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北齐书》

◎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周书》

◎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道。《周书》

◎学不精勤,不如不学。《周书》

◎士必从微而至著,功必积小以至大。《周书》

◎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伪者,则浮薄。《周书》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周书》

◎人生不得行胸怀,随寿百岁犹为夭。《南史》

◎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史》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北史》

◎审而后发,犹未为晚。《北史》

◎时不可再,机不可失。《隋书》

◎因人成事,其功不难。《隋书》

◎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须端其末。《隋书》

◎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旧唐书》

◎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旧唐书》

◎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新唐书》

◎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新唐书》

◎在善用,不在众。《新唐书》

◎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新唐书》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旧五代史》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新五代史》

◎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新五代史》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 3 / 4

{二十四史名言}.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宋史》

◎世之治乱,在赏当其功,罚当其罪,既无不治。《宋史》

◎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史》

◎上有忧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所由隆。《宋史》

◎恩赏明则贤者进,刑罚当则奸人消。《辽史》

◎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辽史》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

◎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金史》

◎人之聪明,多失之浮炫。《金史》

◎教化之行,兴于学校。《金史》

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元史》

◎力无所用与无力同,勇无所施与不勇同,计不能行与无计同。《元史》 ◎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须人而行;人不滥用,惟贤是择。《元史》

◎天下未尝乏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理势然耳。《元史》

◎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元史》

◎待人以诚,人亦以诚待我。《元史》

◎富贵一时,名节千古。《明史》

◎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明史》 ◎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明史》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明史》

◎言路者,国家之命脉也。《明史》

◎人非有才之难,而非用其才之难。《明史》

◎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明史》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 4 / 4

二十四史名言篇六

《二十四史》经典名句欣赏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20.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2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上一篇:两句的名言警句
下一篇:事物两面性名言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