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的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7-07-04 点击:

主食的故事篇一

舌尖上的中国第2集《主食的故事》49:09 视频 解说词(修改文档 基本同字幕)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49:09视频 解说词

(包括人物配音)

(修改文档 基本同字幕)

2013-04-13 21:09:06 来源: 评论:0 点击:581 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吃做场景)。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展示:《主食的故事》

(山西 襄汾县)

山西丁村----中原最古老的村落,主妇们最会制作面食。丁村人把加工成粉末状的谷物都称之为面。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附近曾经出土过最古老的石磨盘,至今,同一形制的磨盘还在使用(牛拉磨)。石磨将谷物研成粉末,再用筛过滤掉粗粒杂质,真正意义上的面食才得以出现。

山西是多山少川的内陆地区,蔬菜品种少。家庭主妇们没有条件在副食上进行调剂,为了提高全家人的食欲,只好在各种面食的制作手法上变换花样,一样面食百样吃,加工成餐桌上的美食。这些花样众多的精致面食,无不让人感到纤巧细手的灵动和聪明睿智的丰富想象。

当丁村的大妈们正忙着为一场寿宴精心制作花馍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里飘来了阵阵面香。绥德汉子老黄刚刚蒸好了满满一笼屉黄馍馍(边干边唱)。古老的糜【méi】子经过老黄的加工,变得十分香甜可口。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

从农历十一月开始,每隔三天,他都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车,到县城里去卖。

(边骑三轮边说)“58(岁)了,我要好好干”

(边骑三轮边打电话)“喂,到邓家搂了”

(陕西 绥德县)绥德县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地区。在今天的绥德,杂粮和小麦是餐桌上的主角,他们被陕北人变换成各种花样。

“黄馍馍,黄馍馍。陕北的黄馍馍”

“黄馍馍,我亢家沟的,绥德的第一名。哎,我做的(黄馍馍)最好吃。”

“黄馍馍”

“一块(钱)”

“没麻哒(没问题)”

(驴拉碾)“我卖黄馍馍都七八年了”黄国盛说,“起步那阵儿买十个送一个,那时候挣五角钱,可好吃了,上午就卖完了,上去就卖完了,吃过的人都说人家的没麻哒(没问题)”

绥德盛产糜子,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的馒头。

糜子又叫黍【shǔ】,因为耐旱成为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农作物。8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就开始种糜子。糜子蒸煮成饭,口感略差。但是这个本土食物在过去是陕北人最家常的主食。

1 / 6

糜子分软硬两种。老黄将硬糜子与软糜子按七比三的比例混合,清水浸泡一夜之后上碾,还要再细细地筛一遍才能使用。但是老黄坚定地认为,用机器磨出来的糜子,远远不如在自家石碾子上碾出来的好吃。

炒过的糜子会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这是老黄最引以为骄傲的制作秘方。揉完的糜子面,要在缸里发酵一夜,经验告诉老黄,包上被子效果最好。

老黄把家安在窑洞里,这种中国黄土高原最古老的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

老黄和老伴一次做700个黄馍馍,上碾、揉面、发酵前后要花3天时间。两个人从凌晨3点钟开始,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

“辛苦就赚来钱,不干,懒的人没人给他钱”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老黄边卖边说)

老黄的馍馍做得实在,人也实在,一个一块钱,从不还价。

“120块钱,„„这个可难做了,„„唉呀,挣这俩钱是辛苦钱”

“黄馍馍„„”

“黄馍馍„„”

在一年中最寒冷的两个月里,老黄能卖出15000个黄馍馍,刨去成本,一个冬天他的实际收入大约是8000元。

老黄在这里养育了一儿一女。现在,孩子们都已经把家安在城市里,不再与土地打交道。然而,老黄不愿意离开,住着自己的窑洞,吃着自己种的粮食,老黄自足而踏实。

(驴拉碌碡打场,老黄并唱着民歌) 11:50

千百年来,中国人从五谷中获得温饱,而这种碳水化合物营造出的满足感,正是亿万个像老黄这样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提供的。{主食的故事}.

秋季,辽阔的中国北方(黑龙江),成熟的小麦决定了大地的基本色。小麦,从河西走廊传入到中原,因为营养丰富,经过4000多年的本土化历程,成为中国北方栽培面积最广泛的农作物。这种原产于西亚的优良物种,已经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

将小麦面粉发酵后,在特制的火坑中烤熟。这种圆形面饼,含水份少,极耐贮藏,是维吾尔家庭常年必备的主食。

新疆库车,人们用享受美食的方式来庆贺古尔邦节。馕是维吾尔族人最喜欢的主食。馕的叫法出自古波斯语,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馒头最早出现的时候,名字叫炊饼也叫蒸饼,是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主食。只有中国人的祖先从水煮食物的原理中获得灵感,并使中国成为最早用蒸汽烹饪的国家。

中国的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大约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都无法动摇稻米在五谷中的首席地位。

地扪在侗语里的意思是泉水之源。(贵州 黎平县)地处清水江源头的地扪村,一年中阴雨天居多。吴顺玉正在自家的禾仓里取米。在这个潮湿的环境里,禾仓对于稻米的储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木制吊脚瓦木结构的禾仓建在水上,可以防火、防鼠、防蚁虫。当地最古老的禾仓,已有300年历史。

吴顺玉家在禾仓里储藏的是没有脱壳的稻谷,这能长时间保持稻米新鲜的口感。今天取的米要当做礼物,送到村头同族的一户人家。在地扪,生产完的妇女为孩子过满月那天,婆家人会把结婚时置办的彩礼送到娘家来,新家庭成立的仪式才算最后完成。同族的女眷们也会挑篮提篓,她们还在新米上放上鸡蛋,表示对新生命诞生最诚心的祝福。

2 / 6

米粉是贵州黎平最重要的米制品,在当地集市上随处可见。这里的人最喜欢吃的是这种汤粉,细腻的米粉再配以火辣的肉汤,一日三餐都可以作为主食。把浸泡后的新鲜大米磨成米浆,是杨秀霞做米粉的第一步。舀浆、上笼,米浆在沸水中用旺火蒸熟,晾凉,收存。这是典型的中国南方米粉作坊。洁白如玉的米粉,留有余温,在雾气缭绕中散发着独特的稻米清香。杨秀霞和丈夫配合默契,这样的每一个动作,他们都重复了无数遍。

经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如今超过65%以上的中国人食用稻米。中国是全世界水稻栽培历史最早的国家,7000年前,长江流域就开始种植水稻。稻子从一丛丛青翠的秧苗,出落成为黄金稻谷,配合着各地的饮食习俗,做出吃法多样、口味丰富的米食。

与黎平米粉做法非常相似的是广州人最爱吃的一种米食----河粉,150年前在广州沙河一带出现,于是这种食物也叫沙河粉。沙河粉更加薄而透明,口感更柔韧爽滑。用沙河粉作为主食,广东人最接受的就是这道干炒牛河,这也是对广东厨师基本功的一大测试。干炒牛河讲究锅气,必须猛火快炒,炒匀之余,又得保证粉的完整。在习惯吃面的北方人眼里,这大概就是用米做的面条吧。

1000多年前,中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出南稻北麦的农业分布,因此造成了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则离不开面食的现象。

几千公里外的西安,老城区里的这家饭馆永远站满了等候的人。能够让直爽的关中人这样耐心等待的,大概只有肉夹馍了。

在西安,馍是最被当地人接受的主食,而肉夹馍则是馍的最经典吃法。肉夹馍是两种食物的绝妙组合----白吉馍和腊汁肉。西安人吃的白吉馍用火烤制,加入三十多种调料慢火熬制而成的肉,软糯浓郁,馍的平淡更加凸显出肉的醇香。

西安人曹石和朋友组了一个用西安方言演唱的说唱乐队,身兼大学教师、乐队作词、主唱等多种角色。他在这首描写陕西平民美食的说唱里,一连串列举了几十种诱人的美食。

“菠菜面营养多,绝对很浓。

裤带面粗得很,挑战喉咙。

浆水面连汤带水,记得擦嘴。

岐山面臊子多,历史悠久。

酸沾面有点辣,小心舌头。

炸酱面来一点,吃不了咱兜着走。

对伙计,来碗面汤„„”

历史上的西安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全世界的人都汇集在这里,带来了各地不同的美食。直至今日,这里依然是中国人的主食天堂。

泡馍也是从馍变化出来的一种西安主食。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对西安人来说,这个举手之劳是一个弥足享受的过程。

在西北,主食和汤的完美融合,除了牛羊肉泡馍,还不能漏了兰州牛肉面。兰州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这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有着一千多家清真拉面馆,每天要消耗一百万碗以上的牛肉面。柔韧、滚烫的口感是兰州拉面令人赞不绝口的关键。

一百年前,回族人马保子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入锅中,清香扑鼻的热锅子面大受欢迎。牛肉汤的清与浊是检验牛肉面是否正宗的秘籍之一。一碗绝佳的牛肉拉面应该具有汤汁清爽、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黄亮五个特点。马保子又在和面时创造性地加入了蓬灰水,这使得面团更加富于弹性。全部工序要靠手工操作。 25:12

3 / 6

马文斌是兰州牛肉拉面的第四代传人,他在拉面馆里工作了40年。要想拉出粗细不同的大宽、韭叶、毛细、荞麦棱子,不但要臂力过人,对力道的控制还要刚中带柔。同样的麦子,磨成同样的面粉,却可以做出不同的面条,表现出不同的精彩。

(广东 广州市)对于面条的口感,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要求也有着天壤之别。广州人喜欢的这种细面,与兰州拉面口感完全不同,爽脆弹牙,韧性十足。华南地区的广东,尽管稻米一年能熟两到三季,也并不妨碍广东人爱吃面。

“地道”,“地道”,“地道”

和这种面用的是鸭蛋,使用传统的方式和好面团之后,最关键在于压面时的力度。用毛竹碾压面团,用人体弹跳的重力让面团受力均匀。压薄的面皮便可以用来制作面条和云吞皮。这样压打出来的面具有独特的韧性,配上用猪骨、大地鱼、虾籽等材料熬制3个小时以上的汤头,一碗鲜美无比的云吞捞面就成了岭南人的最爱。

广东人把这种传统方法制作出来的面条叫做竹升面。这种古老的压面方式世世代代沿用至今。{主食的故事}.

同样是做面,广东人用毛竹,中原人则用的是擀面杖。擀面,是中原女孩子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早面午席是丁村人做寿请客的习俗。为了老伴的70大寿,卫大妈(卫金鱼)早早地就为宴席上要吃的面食做起了准备。中国人称这碗面叫长寿面。为什么中国人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呢?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而瘦,谐音长寿,面条于是当仁不让地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受欢迎的生日主食。

在丁村人的寿宴上,一项必须由全村人共同完成的仪式正在进行。吃面之前,挑出一根最长的放在寿星公的碗里,要等他吃下这碗带着全村人寓意长命百岁祝福的面条,一场寿宴才算圆满。

(陕西岐山县人民剧团演唱)

陕西岐山人过寿也吃面。每逢老人做寿,岐山人都会聚在一起,请来秦腔剧团搭台唱戏。这时候一碗热腾腾酸辣可口的岐山臊子面,作为台前台后的最佳配角是绝不可少的。

吃臊子面最讲究的要数流水席。早上天刚亮,吃面的流水席就开了。据当地的史志记载,岐山臊子面起源于3000年前,“只吃面、不喝汤”是当地人约定俗成的饮食规矩。

陕西人把肉丁炒制的配料叫臊子,岐山臊子的做法更为讲究。肉丁切得薄而匀,干煸至透明状,再配以醋和秦椒辣面,文火慢炒。上等的臊子应该是色泽鲜红纯正,口感酸辣突出。这样一勺色泽油亮、辣而不燥的红油臊子,正是岐山臊子面的精髓所在。

臊子面的配菜讲究五色:木耳豆腐寓意黑白分明,鸡蛋象征富贵,红萝卜寓意日子红火,蒜苗代表生机勃发,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代表了岐山人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几千年来,臊子汤在岐山村村落落的面锅里翻滚着,岐山臊子面更成为一件精彩绝伦的艺术品。

岐山臊子面既是饭也是菜,这种饭菜合一的方式在中国人的米食中也随处可见。 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就是从一个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浙江 嘉兴市)太湖流域的嘉兴素以天下粮仓著称。如今,快节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使这个几千年来一直都具有礼仪节令气质的食物变成一种日常的主食。

每年农历五月初的端午节,纪念2300年前投江的诗人屈原,中国南方的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刘光荣,这个从四川来嘉兴打工的裹粽师,每天会完成3000只粽子。他平均每分钟裹7个粽子, 每一个粽子用的时间不到十秒钟。

4 / 6

在这个标准化的车间里,一只粽子36道工序,每个工作日会有100多万只粽子被生产出来。这种古老的主食,呈现出另一种时代风貌,但手工制作的魅力依然包裹在其中。这些来自中国各地的年轻技师,正在用手的温度,呵护着传统食品的生命力。

从农耕文明走到工业文明,技术的进步,使得粽子不再局限于地域和时令。但是对中国人来说,顺应自然,亲手做合适的食物,更意味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某种延续。

晚稻成熟之后,就到了宁波人做年糕的时候。对于五岁的宁宁来说,最好玩的游戏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

“多么漂亮啊”宁宁说。

“漂亮吧”曾祖外婆说。

井头村(浙江 宁波市),三面环海,顾姓是村里最大的姓。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顾阿公(顾圣在)今年78岁。嫁到这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顾阿婆(欧秋霞)养育了4个儿女,带大了一群孙辈,如今的她已经开始照顾家里的第四代了。37:40

做年糕是宁波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宁波水磨年糕用当年新产的晚粳米制作,经过浸泡、磨粉、蒸粉、搡捣,稻米的分子得到重组,口感也得以改善。搡捣后的米粉团,还要在铺板上使劲揉压,一条最普通的脚板年糕就成形了。以前的宁波家庭要在新年之前做好上百斤年糕,储藏在冬水里,可以从腊月一直吃到来年。

下田干活,宁波人用年糕当饭,可以节省时间。用年糕来搭配蔬菜,既是能吃饱的主食,又是美味的菜肴。梭子蟹让这个原本清淡的米制品幻化出另一种滋味。顾家的厨房里蒸汽腾腾、饭香四溢。

临近岁末,孩子们约好全从宁波回到村里。孙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像今天这样围坐在一起的日子,一年只有难得的两三次,阿公阿婆特别高兴。在这个颇为丰盛的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孩子们最喜欢吃的年糕。

孩子们长大了,家里打年糕的次数越来越少。但老两口依然沿袭着旧时年糕的传统做法。在这里,做年糕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每到此时,左邻右舍都会相互帮忙。当地人又称年糕叫做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

外婆把春天储藏的艾草混入蒸好的米粉团中。一搡一翻之间,碧绿的艾草汁与米香混合成一体,揉捣成软糯的青色年糕。

刚做好的年糕温润软粘,撒上金黄色的松花粉,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简直让人欲罢不能。(老少吃年糕的镜头)

等宁宁长大,可能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也许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

“多么漂亮啊”宁宁说。

“漂亮吧”曾祖外婆说。

短暂的家庭聚会之后,孩子们带着阿公阿婆亲手做的年糕回到城市。

(北京 放鞭炮、舞蹈)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2012年春节,白波跟全家人一起在北京过年(白波)。从小在山西长大的白波,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把自己的父母、妹妹和岳父母一起接到北京的家里过春节,十年来,这还是第一次。

“从小吃惯什么东西,你会一直留在你那个身体里面,觉得这东西一吃就是那个味儿。” “我觉得我妈做的最好吃的就是焖面,说不出来的那种好吃。”

“其实很简单,做法也很简单,是因为我妈妈做的,所以说我觉得它好吃。”

5 / 6

主食的故事篇二

舌尖上的中国面食的故事

{主食的故事}.

播音主持朗读材料

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主食的故事}.

——面食的故事

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山西丁村----中原最古老的村落,主妇们最会制作面食。丁村人把加工成粉末状的谷物都称之为面。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附近曾经出土过最古老的石磨盘,至今,同一形制的磨盘还在使用。石磨将谷物研成粉末,再用筛过滤掉粗粒杂质,真正意义上的面食才得以出现。

山西是多山少川的内陆地区,蔬菜品种少。家庭主妇们没有条件在副食上进行调理,为了提高全家人的食欲,只好在各种面食的制作手法上变换花样,一样面食百样吃,加工成餐桌上的美食。这些花样众多的精致面食,无不让人感到纤巧细手的灵动和聪明睿智的丰富想象。

{主食的故事}.

当丁村的大妈们正忙着为一场寿宴精心制作花馍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里飘来了阵阵面香。绥德汉子老黄刚刚蒸好了满满一笼屉黄馍馍。古老的糜【méi】子经过老黄的加工,变得十分香甜可口。从农历十一月开始,每隔三天,他都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车,到县城里去卖。

绥德县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地区。在今天的绥德,杂粮和小麦是餐桌上的主角,他们被陕北人变换成各种花样。绥德盛产糜子,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的馒头。

糜子又叫黍【shǔ】,因为耐旱成为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农作物。8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就开始种糜子。糜子蒸煮成饭,口感略差。但是这个本土食物在过去是陕北人最家常的主食。

糜子分软硬两种。老黄将硬糜子与软糜子按七比三的比例混合,清水浸泡一夜之后上碾,还要再细细地筛一遍才能使用。但是老黄坚定地认为,用机器磨出来的糜子,远远不如在自家石碾子上碾出来的好吃。

炒过的糜子会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这是老黄最引以为骄傲的制作秘方。揉完的糜子面,要在缸里发酵一夜,经验告诉老黄,包上被子效果最好。

老黄把家安在窑洞里,这种中国黄土高原最古老的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

老黄和老伴一次做700个黄馍馍,上碾、揉面、发酵前后要花3天时间。两个人从凌晨3点钟开始,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老黄的馍馍做得实在,人也实在,一个一块钱,从不还价。在一年中最寒冷的两个月里,老黄能卖出15000个黄馍馍,刨去成本,一个冬天他的实际收入大约是8000元。

老黄在这里养育了一儿一女。现在,孩子们都已经把家安在城市里,不再与土地打交道。然而,老黄不愿意离开,住着自己的窑洞,吃住自己种的粮食,老黄自足而踏实。

千百年来,中国人从五谷中获得温饱,而这种碳水化合物营造出的满足感,正是亿万个像老黄这样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提供的。

秋季,辽阔的中国北方,成熟的小麦决定了大地的基本色。小麦,从河西走廊传入到中原,因为营养丰富,经过4000多年的本土化历程,成为中国北方栽培面积最广泛的农作物。这种原产于西亚的优良物种,已经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

将小麦面粉发酵后,在特制的火坑中烤熟。这种圆形面饼,含水份少,极耐贮藏,是维吾尔家庭常年必备的主食。

新疆库车,人们用享受美食的方式来庆贺古尔邦节。馕是维吾尔族人最喜欢的主食。馕的叫法出自古波斯语,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馒头最早出现的时候,名字叫炊饼也叫蒸饼,是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主食。只有中国人的祖先从水煮食物的原理中获得灵感,并使中国成为最早用蒸汽烹饪的国家。

主食的故事篇三

舌尖上的中国吃面的故事

播音主持朗读材料

舌尖上的中国

——吃面的故事

在西北,主食和汤的完美融合,除了牛羊肉泡馍,还不能漏了兰州牛肉面。兰州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这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有着一千多家清真拉面馆,每天要消耗一百万碗以上的牛肉面。柔韧、滚烫的口感是兰州拉面令人赞不绝口的关键。

一百年前,回族人马保子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入锅中,清香扑鼻的热锅子面大受欢迎。牛肉汤的清与浊是检验牛肉面是否正宗的秘籍之一。一碗绝佳的牛肉拉面应该具有汤汁清爽、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黄亮五个特点。马保子又在和面时创造性地加入了蓬灰水,这使得面团更加富于弹性。全部工序要靠手工操作。

马文斌是兰州牛肉拉面的第四代传人,他在拉面馆里工作了40年。要想拉出粗细不同的大宽、韭叶、毛细、荞麦棱子,不但要臂力过人,对力道的控制还要刚中带柔。同样的麦子,磨成同样的面粉,却可以做出不同的面条,表现出不同的精彩。

对于面条的口感,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要求也有着天壤之别。广州人喜欢的这种细面,与兰州拉面口感完全不同,爽脆弹牙,韧性十足。华南地区的广东,尽管稻米一年能熟两到三季,也并不妨碍广东人爱吃面。

和这种面用的是鸭蛋,使用传统的方式和好面团之后,最关键在于压面时的力度。用毛竹碾压面团,用人体弹跳的重力让面团受力均匀。压薄的面皮便可以用来制作面条和云吞皮。这样压打出来的面具有独特的韧性,配上用猪骨、大地鱼、虾籽等材料熬制3个小时以上的汤头,一碗鲜美无比的云吞捞面就成了岭南人的最爱。

广东人把这种传统方法制作出来的面条叫做竹升面。这种古老的压面方式世世代代沿用至今。

同样是做面,广东人用毛竹,中原人则用的是擀面杖。擀面,是中原女孩子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早面午席是丁村人做寿请客的习俗。为了老伴的70大寿,卫大妈早早地就为宴席上要吃的面食做起了准备。中国人称这碗面叫长寿面。为什么中国人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呢?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而瘦,谐音长寿,面条于是当仁不让地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受欢迎的生日主食。

在丁村人的寿宴上,一项必须由全村人共同完成的仪式正在进行。吃面之前,挑出一根最长的放在寿星公的碗里,要等他吃下这碗带着全村人寓意长命百岁祝福的面条,一场寿宴才算圆满。

陕西岐山人过寿也吃面。每逢老人做寿,岐山人都会聚在一起,请来秦腔剧团搭台唱戏。这时候一碗热腾腾酸辣可口的岐山臊子面,作为台前台后的最佳配角是绝不可少的。

吃臊子面最讲究的要数流水席。早上天刚亮,吃面的流水席就开了。据当地的史志记载,岐山臊子面起源于3000年前,“只吃面、不喝汤”是当地人约定俗成的饮食规矩。

陕西人把肉丁炒制的配料叫臊子,岐山臊子的做法更为讲究。肉丁切得薄而匀,干煸至透明状,再配以醋和秦椒辣面,文火慢炒。上等的臊子应该是色泽鲜红纯正,口感酸辣突出。这样一勺色泽油亮、辣而不燥的红油臊子,正是岐山臊子面的精髓所在。

臊子面的配菜讲究五色:木耳豆腐寓意黑白分明,鸡蛋象征富贵,红萝卜寓意日子红火,蒜苗代表生机勃发,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代表了岐山人对生活的美好祝福。几千年来,臊子汤在岐山村村落落的面锅里翻滚着,岐山臊子面更成为一件精彩绝伦的艺术品。

岐山臊子面既是饭也是菜,这种饭菜合一的方式在中国人的米食中也随处可见。

主食的故事篇四

你所不知道的面包小故事

我相信面包都是大家非常爱吃的食品,尤其是刚烤出来的香甜气息就是幸福的味道了吧!但是,小伙伴们,您们相信吗,全球有40%的人口是以面包作为主食的,当您每天抓两片面包做早餐的时候,您知道您的面包是怎样来的吗?您知道面包的国籍是哪里吗?今天,小编来给您讲讲面包的诞生记。

最初的面包,来源于古埃及。据说当时的埃及人用一种小面饼作为日常的主食,有一天,一个负责为主人烤面饼的奴隶在发完面饼后不小心睡着了,夜里,生面饼开始发酵。结果烤出来的“面饼”比平时膨大了一倍多,而且又松又软,非常好吃。

也许是生面饼里的面粉、水或甜味剂(或许是蜂蜜)暴露在空气里的野生酵母菌下,当它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温暖后,酵母菌生长并传遍了整个面饼。人们惊喜地得到了远比“烤饼”松软美味的一种新面食,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面包。埃及奴隶继续用酵母菌实验,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代职业面包师。

延续至今天,冷冻专家利用冷冻技术成功研制出将面包在烘烤前带入“睡眠状态”的“冷 冻面团”,这样的面包面团到消费者手上通过解冻/醒发让它苏醒,然后烘烤。这是从传统面包房现场和面,成型,醒发烘烤的操作模式上作出的又一重大突破。

当然,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发展,面包的生产模式已经成熟,可以批量生产质量稳定的商品。已经苏醒的面包,在面包房里随处可见。

主食的故事篇五

新疆饮食文化民间故事

维吾尔族的饮食

维吾尔族人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食肉类、乳类,蔬菜吃得较少,夏季多拌食瓜果。主食种类不下数十种,最常吃的有烤包子、烤全羊、烤羊肉串、抓饭、馕、拉面、炒面等。饮料一般喝茯茶,也有喝砖茶的。茶水中加入牛、羊奶煮成奶茶喝。

1、馕

古代称“胡饼”“炉饼”,是维吾尔族人的主食。其种类达50种,是用馕炕烤制而成,呈圆形。多以面发酵的面粉为主要原料,同时根据不同口味配以芝麻、葱头、鸡蛋、清油、牛奶、盐、冰糖等原料。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缘略厚,中央有许多花纹,直径约有40—50厘米。最小的馕叫“托喀西馕”,直径约5厘米,厚约1厘米。烤馕的炉具用粘土做成模子,呈罐形。有的是用小号水缸打掉底部,倒过来,四周用砖垒齐。烤馕时,先点燃木柴或煤,待烟出尽,坑内到达一定温度时,往坑壁洒少量盐水,将生馕贴于坑壁加盖封口,片刻即熟。

2、拉面

维吾尔语称为“来格曼”,亦称拉条子。是用面粉和面,拉制成圆条状,拌菜吃,并由此而得名。做拉面要掌握好和面和技制两个环节。和面时要放适量的精盐,尝起来略咸即可。面和得不宜过硬,稍软为宜。在拉时,只要轻轻捏住两头,往长里抻,再折回来抻,最后拉得细似挂面即可。拉面常用的配菜是过油肉、青椒炒羊肉、圆白菜炒羊肉和芹菜炒肉等。

维吾尔族的特色食物还有许多,以上三种包含了他们日常的馕、拉面以及接客

待人的特色食物。可能由于饮食习惯,某些方面我们不适合,但是总体维吾尔

族的食物具有他们民族的特色,是和他们民族的口味。

主食的故事篇六

《舌尖上的中国》中提到的所有美食统计

《舌尖上的中国》中提到的所有美食统计

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

1,香格里拉 松茸

2,江浙地区 冬笋 油焖冬笋

3,广西柳州 酸笋 黄豆酸笋小黄鱼

4,云南大理 诺邓山区 诺邓盐 血肠 火腿 莴笋炒火腿 火腿炒饭

5,湖北嘉鱼 藕 莲藕炖排骨

6,吉林查干湖 湖水大鱼 鱼头泡饼(北京)

7,海南 香煎马鲛鱼 酸菜鱼汤 水煮红螺

第二集 主食的故事

1,山西襄汾县 花馍 花卷 油卷

2,陕西绥德 黄馍馍(糜子面)

3,新疆库车 馕饼

4,中原地区 馒头(馍馍,古时又叫炊饼,现在想通武大郎为啥喊“炊饼”了)

长期发展形成南稻北麦,2000年前五谷排行顺序:稻,黍shu,稗bai,麦,菽shu;现在以稻,麦,玉米为主。 5,贵州黎平 米粉 汤粉

6,广州沙河 河粉 干炒牛河

7,陕西 西安凉皮 汉中米皮 (这是本人自己加上的,因为说到米粉,河粉,如果不说凉皮就说不过去了,导

演组失职啊)

8,陕西 肉夹馍,牛羊肉泡馍,粉蒸肉夹馍(也叫荷叶饼夹馍,这个也是按自己加的) 9,兰州 拉面

10,广州 竹升面 云吞捞面

11,中原地区 手擀面

12,陕西 岐山臊子面

13,嘉兴 粽肉子 蛋黄棕(关于粽子南方有肉粽,蛋黄粽等,北方一般都是蜜枣棕,北方人吃不惯肉粽,咸棕)

14,宁波 年糕(粳米),梭子蟹炒年糕

15,北方 饺子 焖面(陕西河南)

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

本集介绍三大部分1豆腐,2,酒,3醋(第六集时会讲一下醋所以这集就说了一下),4酱油,5酱油,6大酱

豆腐篇

1,云南红河建木县 碳烤豆腐球 石屏县 老豆腐

2,中原地区 石膏豆腐(各种豆制品,相信大家都是很喜欢吃豆腐的吧

,尤其是嫩的。)

3,内蒙古 锡林郭勒旗 奶茶 奶豆腐 奶制品

4,云南白族 豆腐皮

5,北京 蒙古餐厅 烤羊背

6,浙江 天台山 僧人的素食中豆制品很重要

7,安徽 毛豆腐

酒篇

8,绍兴 黄酒

9,安徽休林 糯米酒

10 ,安昌镇 腊肠

11,东北 大豆酱 酸菜

第四集 时间的味道

这一集是介绍腌制品,脱水,酱菜

1,黑龙江 绥化市 朝鲜族泡菜,

2,广粤地区 腊肠各种腊制品 煲仔饭 荔芋腊鸭煲 南安腊鸭{主食的故事}.

3,湖南 靖州县 腌鱼 腊鸭

4,徽州 臭鳜鱼

5,安徽 黔县 腊八豆腐 刀板鱼

黄山 火腿 咸肉

6,浙江 金华 火腿 蜜汁上方

7,上海的三阳南货店经营各种腌制品腊肉等:

杭州 酱鸭

上海 腌笃鲜

温州 黄鱼鲞xiang

宁波 笋干

绍兴 梅干菜 梅干菜烧肉

8,上海 醉虾 醉蟹

9,福建 霞浦 紫菜

10,台湾云朴县 乌鱼子

11,香港大奥 海盐产地 咸鱼 虾膏 虾酱

12,中原地区 各种酱菜(腌萝卜,鬼子姜,辣椒,黄瓜各种蔬菜)

第五集 厨房的秘密

这一集最后一句“厨房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很是狗血啊。

1,香格里拉 咸肉(藏族叫枇杷肉)尼西黑陶是他们的传统炊具。

2,云南昆明 汽锅鸡(土陶锅做的美食)

3,广东顺德均安镇 蒸猪(这个讲的是村镇的黑白喜事等村宴,南北方都有,村里长

大的各位都知道这个饭是很有意

思的)

4,扬州 淮扬菜系:蟹黄汤包,大烫干丝 酒酿火方 紫炝虎

尾 素汤 葵花大斩肉(狮子头) 雪花鲥鱼

5,杭州 西湖醋鱼

第六集 五位的调和

这一集讲了甜,苦,咸,酸,辣,和鲜,鲜讲到广粤地区吃的讲究原汁原味,鲜味十足。

先讲甜的部分:

1,潮州 糖葱薄饼 熏鸭脯

2,无锡 酱排骨

再讲苦的部分

3,澳门 陈皮鸭

又讲咸味

咸为百味之首,不可少啊,

4,广东惠州 盐田 盐焗鸡,

{主食的故事}.

说到酸了:

说到酸当然是醋了,各地都有产醋,那当然是以山西陈醋和镇江醋最为出名啦。

吃饺子少不了的美味啊。

辣,那大家应该都喜欢多多少少吃一点,四川的辣爽翻翻,

5,四川 鱼香肉丝 辣肉 糖椒鱼

最后说道鲜:

6,汕头 紫菜 鱼丸紫菜煲,

7,广州 清蒸鱼

8,广州西关 白切鸡

第七集 我们的自然

1,贵州 水稻梯田糯稻 混养鱼鸭 长街宴(非物质文化遗产)

,2,山东 獐子岛 海参 鲍鱼 海胆 葱爆海参

,3,江浙 太湖 大闸蟹 河蟹 靖江蟹黄汤包(美味啊)

,4,江苏兴化垛田 芋头 蟹黄汪豆腐

,5,西藏日喀则 青稞 糌粑 酥油茶 望果节

《舌尖上的中国2》在翘首企盼和几次修改首播日期的等待中,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4月18日晚第一集《脚步》首播,吃货们期待已久的美食大餐终于上桌。那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到底讲了什么美食呢?当然令吃货们过瘾的当然不只是美食,电视中的美味还未到舌尖,但食物中夹杂的亲情和爱情已然到达心间。

舌尖2第一集美食盘点:

酥油蜂蜜、蜂蜜鳗鱼、蜜制酒心冰激凌、麻辣香肠、烟熏腊肉、乐山嫩豆花、蓝田裤带面、红烧望潮、清炖跳跳鱼、煎饼卷大葱、丝娃娃、烤鸭卷饼、食饼筒、牛冻春、雷山鱼酱、鱼酱炖稻花鱼、萝卜饭。

西藏林芝

酥油蜂蜜、酥油糌粑、蜂蜜鳗鱼

在第一集的开头,有一组惊险传奇的爬树寻蜜的镜头。西藏林芝地区,当地一位年轻人为了采集野生蜂蜜,身缠树藤,徒手爬到了近40米高的大树上,看的人心惊胆战,最后花了4个多小时,一点一滴地采集到,他们认为只要能够尝到甜美的野生蜂蜜,那么这种有较大风险的采集还是是值得去尝试的。

酥油蜂蜜是藏族人所喜爱的美食之一,对人体五脏起保健作用,也具有消渴止咳、光泽肌肤的功效。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糌粑是将青稞炒熟后,用手磨磨成的粉。吃酥油糌粑时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

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匀,并捏成小团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酥油糌粑营养丰富,发热量大,充饥御寒。

乐山嫩豆花

乐山嫩豆花与乐山养蜂人一同出现在《舌尖上的中国2》的镜头里。四川人老谭离开家乡在秦岭养蜂期间,最爱吃妻子自制的爱心豆花,就为了吃这一口豆花,把自己的坏脾气都收敛了,变成了一个惧内怕老婆的老公。白嫩细滑的豆花、麻辣鲜香的蘸水,多少“舌尖粉”在边看边流口水?“走,吃豆花!”这四个字,又成为了多少四川好吃嘴看完后的心情写照?好的豆花是什么样子呢?首先豆花的颜色应该是纯白的,太老的豆花会变成黄色。其次,用刀划开豆花,豆花不会散烂,最后就是,用筷子夹时,豆花不会掉。豆花的口味最重要的地方还是在于蘸水。蘸水一般用红油辣子、小米辣、花椒、葱、姜、蒜等调配,有的还会加一些秘制调料,可以说,有一千种蘸水就有一千种豆花味道。

麻辣香肠、烟熏腊肉

上一篇: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下一篇:丝袜脚故事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