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来源:快速阅读法 发布时间:2017-08-05 点击:

中考命题作文审题技巧篇一

探究命题作文审题技巧详稿

探究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川大附中语文组 周鸣 【教材分析】

命题作文是当今成都市中考语文作文的考试类型,但初中语文教材上几乎没有材料式命题作文审题技巧的具体指导,虽然在一些作文书或是网络上有关于作文审题方法的要点讲解,但多是要点式的罗列,显得生硬枯燥。

【学情分析】

从学生平时写作情况看,作文最容易忽视的问题不少,如脱离文题,我行我素;不抓题眼,主题不明;关键词内涵不清,文章重点不突出;不审要求,不合情理。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关,但有不少学生却偏偏忽视了这一点,往往匆忙下笔,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教学设想】

1、针对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的偏题现象,本课选取2015年成都市中考材料式命题作文“挥手自兹去“为活动载体,以探究课的课型通过过程式教学来实施教学内容。

2、围绕教学目标,确立核心任务:以“挥手自兹去”为例 探究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以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感悟学习知识,习得作文审题技巧,获得命题作文导语、标题、要求相关联的关联体验以及在乐于分享的氛围中探索知识的乐趣和喜悦。

【教学目标】

1结果性目标:学生能归纳出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并用于修改自己的作文。

2体验性目标:在探究材料式作文“挥手自兹去”的活动中,学生能体验标题、导语、要求之间的关联。

【核心问题】 以“挥手自兹去”为例 探究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PPT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 导入:故事“深山藏古寺”(宋徽宗时期,京城的画院每年都要招收一名画师。这一年,画院以“深山藏古寺”这一句古诗为题来考应试者。经过层层筛选之后,画院招收的这名画师将在最后的四个人中产生。四个人都向主考官提交了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第一幅,深山里树木环抱,中间有一座寺庙;第二幅,密林深处仅仅露出寺庙的一角;第三幅,深山老林里并没有寺庙,只有一幅高高飘扬的幡。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时,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苍郁的群山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主考官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

聪明的你,知道最后一幅画为什么被选中吗? 这幅画的考生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审题深得好,抓住了题眼“藏”。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审好了题,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2、 提出核心任务:以“挥手自兹去”为例 探究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二、解决问题

老师PPT出示材料式命题作文“挥手自兹去”,让学生明确它由“题目、导语、要求”三部分组成。

(一)学生活动一:初步探究作文“挥手自兹去”的审题

1、仔细阅读命题作文“挥手自兹去”的文字,设想如果今天你就要完成这篇作文,你准备如何来审题?

“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粗读,平淡无奇;细品,意蕴丰厚。《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战胜孤独,走向成熟,告别原来的自己,挥手自兹去;《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悄然蜕变,远离过往的生活,挥手自兹去....。“挥挥手,从此离开”的,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挥挥手,从此离开”时,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

请以“挥手自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学生发言交流,老师板书学生说的初步探究要点

过渡:刚才大家的讨论使我们有了初步的审题收获,下面我们再次走近这个作文的标题,进一步探究作文的审题技巧。

(二)学生活动二:合作探究材料式命题作文“挥手自兹去”的标题和导语、要求之间的关联

a、学生合作探讨标题和导语、要求之间的关联,准备发言。 b、小组代表展示、发言 问题预设:

1)、这个标题的题眼及内涵?

提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眼是能体现中心、主旨的词。本题的题眼是“挥手、去”,“挥手”就是告别,“去”就是离开。确定写作的主题就是“离别”。

2)关键词“兹”的内涵?。

结合导语理解“兹”的内涵:离别的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

你可以写一个人,比如写与父母离别,与好友离别;可以写一个地方,比如写与故乡、校园的离别;可以写一段时光,比如写与少年时代离别;还可以写与孤独离别,与失败离别,过往的生活离别„„

可见“兹”是别离的对象,是写好这个作文选材的关键,你需要选择自己最刻骨铭心的一个离别对象来成文,才能写出真情。 3)别离时的情感?

学生找出未解读的“挥挥手,从此离开”时 ,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

这是离别时的情怀,需要在文中抒写出来,这也是文章的升华、深化

如别离好友的不舍与无奈;别离网吧的决绝,从此走向新生;别离母校的留恋;别离童年,对成年成熟的向往...... 4、小结:

1)解读导语,能帮助我们理解标题题眼“挥手、去”的内涵,从而确定写作的主题和中心;

2)解读导语能帮助我们理解标题里的关键词“兹”的内涵,提供很有价值的选材提示和启示,从而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话说,最能发挥真情实感的离别对象来写。

3)解读导语,还能提示我们写出别离时的情怀,让我们的文章的得以升华。 至此,文章的写作重点慢慢在脑子里清晰起来:围绕别离这主题,重点写和谁怎样别离(别离时的情景和感情)

总结:可以说,标题和导语、要求之间的关系可谓是紧密相联,唇齿相依,三者是我们审题写好作文的关键。 三、归结提升

(一)师生共同反思以上的探究过程,交流探究命题作文审题的思路和技

巧,完善板书

(二)归结整理出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1、 看标题: 抓题眼 定主题;2、析导语:知内涵 晓重点; 3、读要求: 懂要点 明文体

小结:我们通过解读导语、标题、要求之间的关联,才能很好的完成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定主题、晓重点、明文体。 四、运用反馈

1、运用刚学会的命题作文审题技巧反思自己的作文“挥手自兹去”审题得失。

2、交流评价。

3、老师分享自己的下水作文“挥手自兹去”片段

五、课后作业:

修改作文“挥手自兹去”

板书:

核心任务:以“挥手自兹去”为例 探究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1、看标题 :抓题眼 定主题 “挥手、去”

2、析导语:知内涵 晓重点 “挥手、去”:别离(主题)

“兹”:人、物、地方、时光、挫折......(选材) 无奈,洒脱、期待......(情感)

3、读要求: 懂要义 明文体 真情、文体、字数限制等 六、反思改进 本节课以“挥手自兹去” 为例 探究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为核心问题,通过学生三个活动来解决核心问题。首先,学生初步探究“挥手自兹去”的审题;然后, 进一步探究导语和标题之间的关联,并明确标题题眼“挥手、去”以及关键词“兹”的内涵以及情感的升华; 再次是让学生快速浏览要求部分,明确要点。三个学生活动紧紧围绕核心问题,层层深入。然后师生通过对前面学习过程的反思,提炼出材料式命题作文审题技巧。运用反馈是学生用习得的以上审题技巧反思自己的作文“挥手自兹去”的审题得失并加以修改来检测学习的效果。

在此过程中,学生还会习得材料式命题作文审题时标题与导语、要求之间唇齿相依的关联体验,从而习得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去修改“挥手自兹去”是本节课的延伸。

课堂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的要点式作文教学模式,而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以过程式教学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去进行作文审题技巧的习得,这是本节课的设计最受大家赞赏的。因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随着教学过程的步步深入有静有动,学生带着审题的困惑走进课堂,带着由自己的体验获得命题作文审题技巧的成就感,喜悦感走出教室,真是拨云见日。 另外,在课堂上应更注意关照课堂新生成的问题解决。

中考命题作文审题技巧篇二

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作文技巧谈二:如何审题(一

审,是认真分析,反复思考、推敲的意思;审题,就是在动笔作文之前,先认真分析,反复思考、推敲题目的含义和要求。为了行文的方便,下面按题目类型分别就审题技巧的问题予以阐述。

一、命题作文

虽然不同的作文类型有着不同的审题方法,但是万法归宗,不管什么类型的作文题,都需要凝炼成一句话,找到这句话,就可以转化为命题作文来写作了,所以,这里将重点阐述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命题作文,由于指定了题目,限定了作文的内容和写作范围,因此,审题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它是动笔作文之前的最关键的步骤,是保证合理选材、正确构思的前提(也可以说是构思的开端),是防止作文离题偏题、下笔千言而离题万里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命题作文的分类

、独字类。如“美”、“和”、“脸”、“茧”等。

、词语类。①名词类:风筝(2011德州中考)形象、空间、肩膀、冬天等;

②动词类:接力、传递、突围、登临、陪伴(2011河北中考)、留心等;

③形容词类:免费

、短语类。

① 偏正短语:身后的目光(2011台州中考)、绿色生活、冬天里的使命、生活的境界;② ② 动宾短语:品味时尚、拒绝平庸、学会欣赏、怀想天空、预约精彩、奖励自己(2010广州中考);

③ 主谓短语:知足常乐;

④ ④并列短语:快和慢、日积月累(2011北京中考)、书与生活、心态与命运、以和为贵和竞争意识等。

、句子类。我的青春我作主、也是一堂语文课(2011南京中考)、有钱就幸福吗、风景这边独好、理解是个慢慢的过程(2011常州中考)、我长大了(2011日照中考)、成长路上无捷径(2010杭州中考)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对于命题作文而言,审好题,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若是偏题了,则是死无葬身之地。 、扩充比较析题意——定写作内容。

扩充是指扩字为词,扩词为短语,扩短语为句子,扩句子为成分,即把文题放置到具体的语言环境是来审视。比较则是指对照文题的语言形式,另拟一个与之相近或相反的词句作比照,在这样的扩充与比照之中分析出文题的意义。在“扩比”训练中,最好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确定思维的方向。

词语类。先说扩充,“熟悉”(2009四川高考)就可扩为动宾短语“熟悉情况”、“珍惜熟悉”,扩充为偏正短语“熟悉的背影”或“熟悉的陌生人”或“熟悉的脚步声”等等,扩充短语成句子“谁熟悉什么情况?”。再说比较,熟悉——熟习(正比);熟悉——陌生(反比)

短语类。如“诗意地生活”(2009湖南高考),可扩充为句子“谁诗意地生活?”可与“诗意的生活”(正比)、“枯燥的生活”(反比)作比较。

句子类。如“有句话常挂嘴边”(07年天津高考),可扩为“谁有句什么话常挂嘴边?”可与“有句话记心里”(正比)、“有些话无须常说”(反比)作比较。

当然,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成“扩充法”或“追问法”或“添加信息法”,其实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即通过追问使得文题的意思变得更具体,化抽象模糊为具体可感。

比如“肩膀”为题,可追问出“谁的肩膀”(思维可发散成自己、亲人、朋友、长存、

“巨人的肩膀”、“铁肩”、其它),再追问“肩膀担什么”(思维可发散成希望、依赖、温馨、幸福、承诺、责任等),再追问“肩膀的作用”(前行或成就的阶梯)……

另外,还有一种可行的方法——“一分为二法”或者说“正反法”,用它来分析并能较好地确定写作的内容。比如,“弯曲”为题,可用正反法构思为:既要看到“弯曲”的正面(人生的道路是弯曲的,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等),又要看到“弯曲”的反面(有的“弯曲”不可取,如卑躬屈膝、溜须拍马等等)。再如以“好奇心”为题(08年高考江苏卷),也是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也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酿成人类的悲剧)。

其实,在这里涉及审题中的宽题窄做或窄题宽做,当题目宽泛时,要极力缩小来写(如“窗口”→特定的“窗口”),当题目窄时,要极力由点到面地拓宽(如《路过母校门口》这个题目,从字面上看,集中在“校门品”这一个点上和“路过”时这一瞬间,但是要思维眼前的景物将拓宽到在母校期间经历的难忘的人和事,思绪回到以前了)。

、分析结构扣题眼——定写作重心。

对于命题作文而言,写作的重心之所在其实就是题眼,它是最能体现文章题旨的关键词,下面分别叙述一下不同的文题如何查找其不同的题眼。

①词语类的题眼。由于这类文题不存在结构划分的问题,因此,题眼一般在本身。如“见证”,无论怎样扩充,其题眼就是在“见证”这一关键词语上。

②短语类的题眼。

偏正型文题中,其表意重心往往落在“偏”上,考生审题时要重点对表限制或修饰的“偏”部分正行深入的思考,才会使自己的立意不至于走偏。例如上面的“诗意地生活”,审题时就应紧扣“诗意”两字,“诗意”是什么呢,它不仅是诗情画意,也是心灵的和谐,是超物质的心态,是乐观豁达的精神等,即用一种超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生活。再如“北京的符号”;

动宾型文题中,其题眼一般在“动”上,因为动宾短语中的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表现的是行为主体的行为,为写作重心。如“品味时尚”。

主谓类文题中,其题眼一般在谓语上。因为谓语的语法功能是表述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怎么样”,所以是写作的重心。如“我能”;

并列类文题中,题眼一般体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关系上。这种关系大致有以下一些:对立统一关系(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是非取舍关系(向前看与向钱看),先后主从关系(成人与成才),平等共存关系(谦虚与表现),条件因果关系(一步与一生)。 动补类文题中,其题眼一般在“补”,因为动补短语的补语是动词后的补充说明成分,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程度、状态、结果等内容,因此显得非常重要,它往往是命题的关键所在。如“行走在消逝中”(07湖南高考)。

介宾类文题中,其题眼一般是宾语,因为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的词, 它的语法功能是引进对象,所以介宾短语的宾语才是关键词语,比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③句子类的题眼。其题眼一般在谓语上,比如“带着感动出发”。

当然,也有例外之时,如“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同为偏正类文题,但是前者的重心在“触摸”上,后者的重心在“乡村”上。

、开掘虚实定题型——定写作路径。

文题的题型有实题、虚题之分,所谓“实题”,指的是有具体意义的话题,如“脸”、“习惯”、“位置”、“踮起脚尖”、“有句话常挂嘴边”等;所谓“虚题”,是指意义比较抽象的题目,如“留给明天”、“出和入”、“一花一叶一世界”等,另外,还有一种虚实结合型的题目,如“提篮春光看妈妈”、“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等。所谓“开掘虚实”是运用联想的手法,

对文题进行由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探索、推导,从而解读出文题所具有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比如,“今年花胜去年红”的审题,要明确此题为虚题,“花”是虚的(是喻体,可以比喻“生命”、“人生”、“事业”等美好事物),“今年”与“去年”也是虚的(可以是今天胜昨天,现在胜过去,未来胜现在等等)。

从理论上说虚实题的切入路径有四种:实题虚写,虚题实写,实题实写,虚题虚写,如果对四种写法进行优劣比较,则前两种胜过后两种,第三种胜过第四种因此,我们在写作的切入路径上,要有效做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相生,谋求实题虚写,虚题实写,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优秀作文。

(三)命题作文的审题内容{中考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审中心词(关键词)。要善于锁定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即中心词。如“我眼中的色彩”(色彩,不是写色彩本身,而是写它的比喻义,如意味着灾难的黑色,意味着希望的绿色,意味着喜庆吉祥的红色,意味着温馨浪漫的粉色等)、“温暖的时刻”(温暖,不光指身体上的,还指心灵上的,重在心灵)。{中考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审修饰词(重点是副词)。比如:“其实”(包含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一定要把误会交代清楚)、“真”(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故行文中少不了由衷的抒情)、“也”(表明曾经没有想过,现在却想怎么样……)“最”(包含一种对比,经过比较后才确定这个“最”,故要用“那些”来突出“这一个”)等副词。 、审句式。题目里如果出现了关联词语,或由两个小分句构成,就需要辩明其内部关系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还是并列关系。比如:“我参与,我快乐”(因为我参与,所以我快乐),“生活因思考而精彩”等。

、审题意。主要是针对比喻入题或象征入题的文题。如“收藏阳光”、“水总有澄清的一天”、“每一种草都会开花”等。

、审文体。明确题目提示出的作文体裁、类型,是要求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抒情文;记叙文中是要求写人还是记事,是要求写景还是状物。比如“十六岁的我”,一看就应该是写成抒情文或叙事文,而不会写成议论文或说明文。

、审人称。明确题目要求使用的人称形式” 如:《我学会了电脑操作》、《这次活动教育了我》、《可爱的家 乡》、《老师,我想对您说》、《我有一个梦》等题目,就必须用第一人称来写,也就是全文必须要以“我”的口气来叙述,既要写清“我”的经历或见闻,又要写出“我”的感受;而《一位可敬的清洁工》、《他真怪》等题目,就可以采取第三人称的形式来写,也就是作者不在文章中露面儿,全文始终以第三者的口气来叙述,称文章中的人物为“他(她)” 或“他们”。

近几年,中考命题更关注学生自我及其内心世界,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功“我们”,只是后者更突出那个群体而已。

、审范围。明确题目要求记叙(或说明)的重点以及所限定的写作范围。 如:《我的小伙伴》,写人,主要写一个人,是和自己同龄或近龄 的人;《我和我的小伙伴》,写人,要写两个,不分主次。再比如,“你在我心里”,单独来看,则这里的“我”可指作者本人及其他任何人,而如果加上“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来写,则这里的“我”就非作者莫属了。

、审字数。字数在作文中也是衡量好差的一个重要指标,若少了百来字,则基本上就归为下等作文了。一般要比规定的下限数略多一些字,这样既能显示文章内容之丰富,还能显示作者行文之宽裕。

二、半命题作文

(一)特点:因为另一半或一部分要由学生自己补上相关内容,这在一定的范围内让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考生在立意、选材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说,它是介于命题作文(与

之比,相对自由些)与话题作文(与之比,有适当的限制)之间的一种形式,故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既可使评分更准确,也可避免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故越不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二)形式

、补前半题:《______,太棒了》,《____,让我陶醉》(2010兰州中考){中考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补后半题:《善待_________》、《传递______》(2011江西中考)

、补中间部分:《在_______中前行》、《洒进____的雨》(2010自贡中考)

、补首尾部分:《_______是______》、《_____给了我_____》(2010襄樊中考) 补题时要注意:

一是要吸收题目是隐含的信息。比如:“我这个_____迷”,其中主语是“我”,这个“迷”包含着事物、活动、景物等方面,中间要填一个载体(对象),题目暗含的信息包括写成记人的记叙文,要有“迷”的体现。

二是要以小见大。比如“走近____”,填“刘翔”胜于填“大自然”,因为对象更具体,范围更小);在“____也美丽”的补题中,有的人补得过宽泛,如填“生活”,有的人补得过于雷同,如填“挫折”,有的人补得过于随意,如填“板书”,较好的如填“配角”,这就比较适中了。

三要力求创新。比如“我生活在____中”,这里填“题海”就胜于填“家庭”、“集体”等)。

(三)审题

当补全题目后,则其审题方法与命题作文相同。这里分三点加以叙述:

、审导语。半命题作文的导语或阐释,或举例,或提示,往往有着激发写作情思,界定选材范围的作用。

、审题目。把握已有的那一半题目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仔细揣摩自己所填内容和已定部分的搭配(这在我们补充题目时就要考虑好)。尤其一提的是,审题并不只是补题,更要确定写作的内容、重心、题材、体裁等。如“_____也美丽”一题,经过审题,就可以明确:其立意是歌颂美丽,其重点是美丽的原因,其题材要真实,其体裁可写成记叙文,当然还有字数等其他要求。

、审要求。作文的要求常常包括体裁、篇幅及表达等方面限制,仔细阅读,才能写出符合考场要求的作文来。

中考命题作文审题技巧篇三

中考作文审题攻略

中考作文审题攻略

广州市东圃中学初中语文组 刘列娟 曹惠兰 邱健南 李中秀 吴春梅

简焕明 黄卫兵 麦永红 吕红斌 彭慧芳 戴妍菲

关键词:中考作文 评分标准 审题技巧 分类指导 审题例析

文章摘要:

本文针对新课标作文教学和中考作文评改的新要求,明确了作文评分的标准,探讨了学生考场作文审题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中考作文的各类题型进行了例析,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审题方法,以求提高学生的考场作文审题技巧。

前言

在语文学习中,最能显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就是作文能力了,而且中考语文成绩的总分150分里作文总分60分,也占了举足轻重的分量,是我们语文教学当中的“重头戏”。作文能力的高低,无疑是衡量考生语文素养的风向标。除了做好平时的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我们也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按照新的作文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写好考场作文。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 1.内容:立意明确,中心突出,材料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2.篇章:结构严谨,注意照应,详略得当。3.语言:得体、流畅;

其次,虽然考场作文一样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反映,真情实感的表达,作文能力的体现,但是考场作文和平时写作又是有所差异的,平时擅长写作的学生在考场上铩羽而归的事例并不少见。考场作文不仅检阅考生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平时积累,更考验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应试技巧,如果学生一开始就在审题方面出了问题,那往下的写作即使是妙笔生花那也是南辕北辙离题万里,一定会自乱阵脚损失巨大,所以要加强学生在审题技巧方面的点拨;

另外,近几年来,广东及各地的中考作文题基本上保持了课改区试题追求的方向,继承了取材及内容的生活化、情感体验的内在化、思维的多向度化、表达的自由而个性化等特征,各地市的命题者对作文命题改革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内容上更重视关注精神世界与自我体验,注重心灵、情感、感悟、反思、想象、内在素养等“本我”领域,题型则稳中有变,坚持顾及考生的生活积累与能力储备的多样化,坚持尊重考生的写作个性,主要题型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提示作文、看图作文、续写等等,我们也要针对主要题型进行训练。

综上所述,本文将根据新课标理念和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介绍一些考场作文的审题应试技巧,并针对主要题型进行分类指导和审题例析,包括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

全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就是我们依据所给题目,确定中心,选择材料,写出符合题意,内容表达具体、充分的文章。写作时只能按照要求题目写作,不能另取题目。

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能较为客观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的意图,有利于写作者的思想迅速集中,在对作文能力的考查中仍具特殊价值。随着“选题作文”的出现及广泛应用,命题作文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又开始逐渐升温。

一、纵观近三年的命题作文,其命题方式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1、“直接命题”,即题目简洁明了,要求所记的事,所写的人,所说的理,所状的物,一目了然,如作文《美好的回忆》、《我有一个梦想》等;

2、 “比喻命题”,即题目有一定的喻意,考生必须先明确题目的喻意,然后才能紧扣主旨作文,如作文《脚印》,“脚印”比喻在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3、 “配提示语命题”,即提供材料或者提示语,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后,再按要求作文;

4、“选择命题”,即同时提供两个或多个作文命题,选择命题作文,留有选择余地。

在中考试题中,命题作文这四种命题方式大致表现为两种题型:一是只提供题目和要求;二是提示语+题目+要求;两种题型比重大致相当,各占半壁江山。

二、学生易错点分析:

1、自作主张,另写文题。一些考生不注意作文类型,随意更改文题,这是命题作文的大忌,这类题形要求考生必须以所给命题写作,不得私自换题。这点望考生切记!

2、不辨题义,匆忙动笔。命题作文的题目往往隐含了一些要求,因此动笔前一定要审清题意,明晰题目的含义。如《敞开那扇门》,这一命题中的“门”就其表层义而言,是指房屋或用围墙等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也指其出入口能开关的障碍物。从这一层面来写作也可以,但立意不深。如果进一步联想,门也有象征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之门,交往之门,学习、研究上的方法之门,大而言之,改革开放或闭关自守的国门,等等。其象征义是丰富的。

3、东拉西扯,入题太慢。考场作文时间性要求特别强,字数上一般五、六百字就行了,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迅速切入主题。虽然不要求同学们写出“虎头”的效果,但简洁明了是最起码的要求。一篇以《感激》为题的中考作文,一位同学用四个自然段,写了同学、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帮助,到结尾时才出现一些让人感动的画面,这样,文章就显得主次不分,情节不集中,这类文章一般只能评为三类或四类文。

另外,一些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总想把最好的内容、最美的句子全写下来,出现了词语堆砌、拖沓冗长的问题。一篇题为《享受家庭的乐趣》的中考作文,第一段就用了200多字的景物描写,语句虽美,但由于没能抓住重点,文章还是落入了三类文的行列。

三、全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中考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1、重点分析“题眼”。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如2008年山东济南中考作文题《偶然的发现》、江苏盐城中考作文题《温暖的时刻》中的修饰词“偶然”和“温暖”就是应深入挖掘的字眼。再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中的“不寻常”和《最舒心的时候》中的“舒心”亦是应浓墨重彩的内容;

2、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了你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其实并不是这样》中的“其实”很重要,应写出“误认为是‘这样’”——“意识到不是‘这样’”的过程,如果缺少这层转换,文章就会偏题;

3、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带有比喻或象征性的题目,如《暖流》、《春风》等,则可以采用配方的方法。如果题目出的是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配上本体去写;如果题目出的是象征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征性的事物去写,如《暖流》,暖流是喻体,我们在写作时就可以从它的本体——同学的帮助、老师的关爱等角度去审题,中心就一目了然了。《春风》、《考试》、《蜡烛》、《七月如火》等一类题目都有可以采用配方的方法去审题;

4、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

5、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如2008年浙江温州中考作文题《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

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就是命题人限定题目一部分的内容,学生根据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半命题作文的灵活度介于话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之间,对学生来说既有所限制又不失开放性,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给考生适当的选择余地。半命题形式既有利于考生个性的张扬,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从结构形式来看,半命题作文的题型大概有以下几种:

1、命前半题:如《____是一把双刃剑》(2005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作文题),(2006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作文题),《____需要我》(2004年北京高中招生题)。《____触动我的心灵》(2004年江西省中考题),《____的我》(2003年广东省高中招生题),《____的力量》(2003年宁夏高中招生题)等。

2、命后半题:如《走近____》(2005年湖北省黄冈中考作文题),(2006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作文题),《珍惜所拥有的 》(2004年安徽省中考题),《永远的 》(2004年甘肃省中考题),《我好想 》(青海省湟中县中考题)。《这里有 》 (2004年西宁市高中招生题)等。

3、命中间部分:如《给____的一封信》(2003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作文题),(2006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作文题),2004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题)等。

4、命首尾部分:》,。

5、命规定词语:如:2003年南京市中考作文,自拟题目,但题目中必须含有“泥土”二字。

二、学生易错点分析:

1、拟题俗套,重复雷同。

这种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十分突出,写出的作文“撞车机率”也相当高。比如,《当我面对 的时候》这一半命题作文,大多数同学的题目拟为《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当我面对成功的时候》等,好像大家要“面对”的似乎不是“挫折”就是“成功”。又如,以《人生路上 多》为题写作时,大家拟的题目不是《人生路上朋友多》,就是《人生路上坎坷多》。不难看出,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学生都是按照同样的思路去命题,这岂能不出现“千人一面”、千“空”一“词”的雷同题目现象!

2、拟题过大,难以下笔。

以《感悟____》这一半命题作文来说,《感悟大自然》、《感悟人生》这类范围过大的拟题比比皆是。显然,拟出这样的题目,写起来不易把握,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脱离文题,我行我素。

半命题作文在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就相当于一篇命题作文了,因此文章的内容就应围绕题目来表现,但有些同学却抛开题目,任意为文。如半命题作文《我____,因为我____》,有位同学拟题为《我美丽,因为我独特》,这是一个很有新意的文题,但这位同学在文章里却大谈一些名人的独特,显然与文题相距甚远,造成失分。

三、半命题的作文审题方法:

{中考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1. 仔细审题,辨清题意。

有不少同学写作文时为了抢时间,赶速度,对题目提示语句匆匆一瞥,粗略一想,就马上下笔,结果往往出错。其实,只要我们对题目认真进行审度,理解每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想一想,用什么词语表达最贴近自己的生活,就能准确地将题目补充完整。

例如,《我迷上了____》这个题目,从句子成分来分析,明显地缺了宾语。补上宾语就行了吗?不行。还要抓住至关重要的关键词。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的明显,有的隐蔽,有的甚至是命题者故意设置的迷惑、干扰因素。对这些关键词语,同学们一定要仔细琢磨、反复推敲、准确理解。把握住关键词语,也就掌握了正确理解题意的钥匙。以上例题中“迷”就是关键词语,重点扣住“迷”的程度或过程,把最能反映特殊爱好而自己又沉醉其中的那个事物名称填上就行了。如《我迷上了语文》、《我迷上了打篮球》等。

2.从自我生活实际出发,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来拟题。

有的人喜欢世界杯,有的人钟情NBA,有的人对乒乓情有独钟,有的人痴迷网球、赛车、田径等等,有的人喜欢历史,有的人喜欢文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而补题。也就是说,补题时可以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使所补题目利于我们选用自己熟悉的、有感情、有特色的题材。具体说来,就是充分挖掘第二资源,展示自己的文化积淀,历史风云、名人轶事、体育赛事、政治文化、文学形象、传媒信息等等都可以打开我们补题的思路。就2006年荆州市中考作文是半命题作文《 ,是 》和《 是 》,一考生的题目是《诗意的散步,是心灵的享受》,该考生对古诗词十分熟悉,把他熟稔的春夏秋冬的诗文逐一倾泻在文章中,倍增了文章的文化含量,是脱俗出新的一个典范。

3.关注细节,以小见大。

要想使文章有深刻的立意,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写,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主题深刻。如以《拥抱____》为题,不少考生贪大求全,用散文的笔法,写自我拥抱阳光、拥抱梦想、拥抱春天„„只要是文题所提示的,全都“拥抱”了,可是文章没写一件具体生动的事,使得文章空洞无物。其实,作文之时,可选取生活中你最为心动的一个场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最受感动的一个细节,以此来写活拥抱它的心理感受,用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去表现最动人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容易得高分。

4、从与众不同的视角下手。

当你拿笔构思时,不假思索马上就想到的内容,千万不能写!因为别人也可能一下子就想到了。稍加思索所能想到的内容,最好也不要写!正确的做法是:你花上3—5分钟,定下心来,自我掂量、估测一下,自己要写的题材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发明。比如“我真想____________”是个开放性的文题,就是让考生写自己心底最大的渴望,让考生尽可能随意地、自由地抒发心中的愿望。有些考生马上想到的就是“我真想睡觉”“我真想哭”“我真有”“我真想和老师好好说说”“我真想去NBA”“我真想成为总统”等;最后想到“我真想说考试真好”,反弹琵琶,明显就会超出别人。

5、从众人关注的热点下手。

平时要关注时事,观看地“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今日说法”“新闻调查”“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如果把这些“热点”引入自己的作文,文章肯定能够出彩。比如,2005金华中考半命题作文“想起了___________”,有的考生积累了2004年感动中国的人物的材料,以“想起了任长霞”为题目,谈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这篇文章抓住了热点,因而获得了满分。

所以在补题时,必须全面分析了解作文要求,注意题中有无说明性提示,写作限制及要求;不能随心所欲,应反复比较权衡,选取自己最有把握,最熟悉的材料补题,做到“新”、“奇”、“稳”;注意语法准确,语意明白,语感强烈,尽量避免“长”、“涩”、“险”。 填题运思应当谨记: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巧而伪是不足取的。

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指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

一、所给的材料主要有以下若干种:

7 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 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 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 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 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 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一丑陋现象的一副或几副组合而成的漫画„„

二、学生易错点分析:

1、目光短浅,浅尝辄止 这种情况往往是只看到材料的表面现象,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意识到材料间潜藏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2、舍本逐末,误解寓意 没有立足于对关键语句、重要细节的品味,而是抓住次要信息,据此立意,偏离了材料的中心。

3、瞻前不顾后,偏离题旨 找准了关键语句、重要细节,却没有整体把握,而只是孤立的片面的解读,曲解了材料透露出的重要信息。

4、偷换概念,曲解寓意 没能严格的依据材料概括信息,而是加入了自己先入为主的一些判断、认识,因此,据此得出的结论也是偏离材料旨意的

5、另起炉灶,抛开材料

6、笼统含混,泛泛而谈

三、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既然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

1.因果推断法。材料作文,从呈现形式上看,一般由材料(故事、情景设置或图画等)和写作要求两个部分组成。有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主旨和要求是很明确的。请看2008年浙江绍兴中考作文题:

仔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作文。

情景:小文远离父母在外地读中学,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想把由父母替他储蓄的500元压岁钱捐给灾区。小文知道自己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觉得必须说服父母取出这笔钱,献出他的爱心。

尝试:请你以小文的身份,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这种心愿。

这道作文题的材料是预设的生活场景:小文欲将父母替自己储蓄的500元压岁钱捐给灾区。文题要求以小文的身份写信给他的父母,说服家境并不富裕的父母将此钱捐出。虽然上面这道作文题题意和要求很明确,但是如何准确立意,还是值得思考的。在这里,我们可采用“因果推断法”,即由材料的结果找出原因,最终得出材料的中心。写信的结果是要说服父母将钱捐出,用什么理由(原因)说服父母,让他们心动呢?这很关键。因为涉及到文章的立意问题。有同学从灾难的严重,到灾民的无助;从抗震的艰辛,到救灾的感人等;结合自己家境的实际情况,从现状分析入手,陈述自己作出此举的理由,其立意显然胜人一筹。

中考命题作文审题技巧篇四

中考作文审题技巧

中考作文审题技巧

作文的第一要素,是迅速而准确地审题。 审题,就是弄清命题者的“指令”,叫你写什么,就得写什么。打个比方:当本校300多名考生都按照命题要求去打“排球”的时候,你却我行我素,去踢“足球”,这就违背游戏规则了,你“足球”踢得再好,也是无效的。 审题的大忌,是匆匆扫描考题。正确的做法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强迫自己定下心来咬文嚼字,把题目的意思看清楚。譬如这么默读:以——珍惜——为题——写——一篇——记叙文——600字——左右。 如此咬文嚼字,是力图把题目中的“关键词”找出来。关键词,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 当一个词在考题中出现两次以上时,它就有可能是关键词。如有的作文题中,多次出现了“你”(“你是怎样的呢”、“你的情况”、“关于自己”、“你的经历、体验”等),可见考生必须写自己。但有许多人高度“忘我”,只写“他人”! 面对老师出的一个题目----写下你初中生活中最值得珍惜的五样东西,一位同学经过几番思考之后在纸上写下了书、纯真、友谊、苦难和爱。接着老师又要求在写下的五样东西当中划去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一样。权衡之后,只好首先放弃了对纯真的留恋。可老师又一次次几近残忍的要求在剩下的几样当中再划去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一样,于是他不得不又一次忍痛划去了苦难、书、友谊。最后偌大的一张纸上就残存下来一样----爱。 假如你也来回答这样的问题,你准备最后留下的是什么? 请按要求先在横线上填空,然后以最后留下的一样东西作为写作的中心进行写作。要求:1、文题自拟,体裁自定。2、600字左右。 如果没有“只要围绕所选的中心写作即可”这一句,则应进行如下分析。 具体解读“关键词” : 第一:一个题目 第二:你 第三:初中生活 第四:最值得珍惜 第五:书、纯真、友谊、苦难和爱。 第六:划去 残存下来 爱。 第七:习作中心。 请按要求先在横线上填空,然后以最后留下的一样东西作为写作的中心进行写作。 要求:1、文题自拟,体裁自定。2、600字左右。 首先应确定写作中心,其次还应考虑“你”和“初中生活”。 实际写作中心应为:“珍惜+_______” 不过有一点须注意:“这样的问题”具体指什么应搞清楚。 可以理解为: 1、写下五样东西,然后作出取舍。 2、已知五样东西,从中作出取舍。 由于关键词不止一个,如果在考场上只在心里盘算,那就很可能有所遗漏。所以,不能“心算”,必须采用最“笨”的办法——“笔算”,即把好不容易找出来的几个关键词,一一在试卷上圈出来。这样,关键词就“跑”不了啦!为了防止被误解为“做记号”,可用铅笔画圈圈,写完后拿一橡皮擦去。(或摘录在草稿纸上)以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审题“操作程序”,可供采用。 切记:静心慢读,圈画关键。

1

中考作文怎样审题

请记住,考场作文,审清题目要求,永远是你的第一要务。那么,考场作文临场审题该如何作文呢? 步骤一:审清关键词语

近年中考作文命题,大致仍然保持三种命题方式,即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无论何种方式,其命题均有一个或两个关键词,审题的第一步就要彻底弄清这个词的真正含义。请看下面三个文题。

题目一:2003年江苏南通市中考题

有位名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曾在某些方面有过浓厚的兴趣。请结合你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以“兴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题自选;2、600字左右;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题目二:2003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

题目:————的我

要求:1、请把题目补充完整。例如:诚实的我,幸福的我,成长中的我,渴望理解的我……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和校名,否则扣分。

题目三:2003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题

友善,是一个人更好的融入社会的前提:爱群、利群、乐群,是社会风气良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友善是心平气和的与别人探讨问

上一篇:为人处世的对联
下一篇:主题班会记录范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