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李白写对联

来源:思维能力 发布时间:2017-09-16 点击:

为李白写对联篇一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问君西游何时还.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为李白写对联篇二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称颂哪位诗人而写{为李白写对联}.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为李白写对联}.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为李白写对联篇三

对联趣谈

{为李白写对联}.

对联趣谈

摘要:对联是中华汉字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平常生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倍受我国人民喜爱。历史上留下不少千古名对,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和文学情操。

关键词:对联 楹联 汉字文化

1. 对联的起源

对联又称楹联,楹是指堂屋前的柱子,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因为古代建筑多有楹柱,挂在楹柱之上的对联又称楹联。因此,楹联是古时的称呼,而现在一般成为对联。 对联起源于桃符。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春节就有悬挂桃符以驱鬼求吉的风俗。最早的桃符就是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用于避邪的桃木板或纸,相当于门神像。后来,人们就直接在门户两边的桃木板或纸上写下神荼、郁垒四个字。神荼对郁垒,便成为了最原始的春联。

2. 对联的发展{为李白写对联}.

出现了原始的桃符后,真正的第一副对联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一直到了北宋,对联就比较盛行了。可惜的是,当时的对联能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集句联在宋代出现了,集句联就是把诗词中的句子拼凑成对子,如“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其中上联是钱起句,下联是李白句。由此可见,在宋代对联已经得以发展。到了元朝,由于各种原因,对联受到了冷落,被过去的文人认为对联是雕虫小技,登上不大雅之堂,因此元朝所留下的对联更少了。

到了明清两代,可谓是对联的鼎盛时期,明清的科举取士注重骈文,即对偶句。因此,文人大都潜心钻研对偶的方法,这正大大的推进了对联的发展。并且明清两代的皇帝都十分喜爱对联,身体力行,极力倡导,使对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位极力提倡对联的皇帝,相传他曾在一次微服上街巡视的时候,为以阉猪的屠夫亲自挥笔,代写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朱元璋的极力倡导,又有官员和文人的响应,如唐白虎、祝枝山、徐渭这些文人都写下了不少名对,促进了对联的发展。当时,在许多场合也常用“出诗作对”作为测验对方才学智慧的手段,甚至作为择婿相亲的方式。

近代和现代的对联更是日益繁荣,特别是在建国后和改革开放以来,对联就越来越受过人青睐。对联高手,对联专著多不胜数。最具权威性的《中国楹联大典》共收集有570万字的对联,对联创作进入到史无前例的极盛时期。

3. 对联的特点

{为李白写对联}. {为李白写对联}.

对联是成对出现的,即由上下联组成。对联有一下六个特点:1上下联字数相等;2上下联不能有重字;3上下联此行相同;4上下联平仄相谐;5上下联内容相关;6上下联结构相同。其中词性相同,平仄相谐这两点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了这两点,即使内容相关,字数相同,也只能称之为对偶句。

另外,因为古代汉语中的四声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四声则是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在古汉语中,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而在现代汉语中,阳平、阴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因此古今的平仄存在差异,因此应以古四声为标准。在一些对联中,声调的掌握上也会有所放宽,允许个别自平仄不相对,这是根据七言律诗规律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沿袭下来的。对联的句尾要求上仄下平,这样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稳定感。{为李白写对联}.

4. 名对的赏析

上联:墨

下联:泉

这是最经典的一字联,墨就是黑的,泉是清的。另外把墨子拆开上部是“黑”,下部是“土”。把泉字拆开上部是“白”,下部是“水”。“黑”对“白”,“土”对“水”,十分工整,巧妙。

上联:三星白兰地

下联:五月黄梅天

这是广为流传的无情对,无情对又名羊角对,其要求字面对仗越工整越好,两边的内容隔得越远越好。其中上联指酒名,下联指天气。但将每个字拆开便会发现对得工整,“三”对“五”;“星”对“月”;“白”对“黄”;“兰”对“梅”;“地”对“天”。无情对讲究妙趣横生,回味无穷。让人会心一笑,拍案叫绝。

上联:袁世凯千古

下联:中国人民万岁

这副对联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显然违背了对联的规律,“千古”对“万岁”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袁世凯”对“中国人民”就显得并非合理。因为这是一副讽刺对,讽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这是一个很好的讽刺对,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无限智慧。{为李白写对联}.

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下联:古稀双庆,再多一个春秋

相传在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开千叟宴,应邀赴宴的人达三千九百多人。其中有一老叟一百四十一岁,乾隆便出了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让在座的官臣对下联,这时纪晓岚对出了“古稀双庆,再多一个春秋”。花甲指得是六十岁,花甲重逢便是一百二十岁,三七即为二十一,加起来一共一百四十一岁。而古稀则是指七十岁,古稀双庆便是一百四十岁,一个春秋便是一年,加起来也是一百四十一岁。这幅对联妙在对得工整之余,包含了对数学上的运算。用花甲,古稀代指数字,充分体现了汉字的魅力和美感。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这个对联分别以七个长字为上下联,又因为“长”字为多音字,上下两联的“长”读音

各不相同,组成了这副对联。这是写给一个卖豆芽的店主的一副对联,表达了对店主的豆芽常长,越长越长的美好祝愿。这幅对联的读音是:

上联:Chang Zhang Chang Zhang Chang Chang Zhang

下联:Zhang Chang Zhang Chang Zhang Zhang Chang

这副对联把汉字的通假、异读等特点巧妙地结合起来,字面上显得十分别致,又表达了主人家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师进通.漫谈对联.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3

[2]谷向阳.中国对联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98.4

[3]华文.中国的楹联.神州学人.2006.1

上一篇:中考材料作文分析
下一篇:云南省师大附中2017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作文立意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