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谚语

来源:经典幽默语句 发布时间:2018-08-19 点击:

中国传统民谚语篇一

中国民间熟语概述:俗语、谚语、歇后语

中国民间熟语——俗语、谚语、歇后语

[摘要]:中国民间熟语包括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等,它出自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它的用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形象生动;它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它大多数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中国民间熟语、俗语、谚语、歇后语

“熟语”是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的一个借词,原指语言中所有固定词组的总和。后来,随着学者对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中国民间熟语”的定义,最终达成一致的共识,即认为“中国民间熟语”当指“汉语言中定型的词组和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它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有时甚至还

1可广而言之,泛指“常用的话语○。”因此,虽然中国民间熟语在形式上像短语

或句子,但又与一般临时自由组合而成的短语或句子不同,它的结构基本定型,人们一般不能够随意改动它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民众中普遍流传的日常生活习用语,它的作用体现在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激发斗志和激发潜能等。所以,中国民间熟语是中国民间语言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常用的语言。

俗语是源起最早的中国民间熟语之一。在历史上,“俗语”常取广义,别称甚多,诸如俗话、俗言、鄙语、野语等。它没有严格的概念限定,范围广泛,包容了各种民间通俗语汇:谚语、歇后语、口头性成语、惯用语、方言词等。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俗语,指民间口头上常用的短小定型的形容词性短语,如“半斤八两”、“打光棍”、“二百五”、“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名不正言不顺”等。这个概念,不包括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不同特点的谚语和歇后语,也不包括非短语形式的方言词。宏观地说,俗语的特点,在内容上,没有完整的意思,只能在表达上起形容作用,不像谚语、歇后语那样能够传达出某种独立完整的意思;在结构上,它是不成句的定型短语,它是词的固定组合,在使用上常做句子的某一部分,一般不独立构成句子,而谚语、歇后语是完备的句子形式。这一点也将俗语和方言词区别开来,因为方言词是单词形态,不是短语;在风格上,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它来自群众口语,像“断篇残简”、“浮生若梦”等这样来自书面语系统的成语,是不会出现在群众口头的;在表现手法上,它常会用到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如“穷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本体和喻体间用“是”连接起来,比喻黄土能变成金子,人能由穷变富,又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用中国古代美

女“西施”代指美女,则是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在意义上,俗语的“俗”,体现“习俗”的内涵,有的涉及民俗心理,如“打肿脸充胖子”、“面不改色心不跳”,有的涉及民俗惯制,如“换汤不换药”、“功夫不负有心人”,俗语的“俗”字当头,还含有“通俗”之意,它直接或间接反映着民俗,它的数量浩如烟海,渗透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总的来说,俗语出自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它的用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形象生动;它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它大多数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谚语是源起不晚于俗语的中国民间熟语之一,古时常与“俗语”交错混杂,如其常被称为俗语、俗谚、常言、俚谚等。由于概念含混,使用自由,历来众说纷纭。时至现代,谚语的独特概念才日趋明晰,普遍认为,“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在内容上,谚语富有经验性和哲理性,如秋瑾的“芸芸众生,2

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鼓励人应该热爱生命和社会的生活哲理,还有“夜越黑珍珠越亮,天越冷梅花越香”,则表达了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练的人生哲理,如刘鹗的“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则是概括社会正常发展规律性的经验总结。部分谚语还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如郭小川的“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在短短的谚语中,他写出了在“文革”时期与“四人帮”斗争的社会背景中,他期待并相信勇敢的革命战士能战胜黑暗的社会势力并能让社会看到希望,体现了他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时代性,并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性;在形式上,谚语具有口语性、精炼性和艺术性,以至民族性。如易卜生的“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他用通俗的语言组成一句激励后世人在困难的境遇中学会看到生命希望的曙光的话语,说出了社会的现实,并经久不衰,体现了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又如一些少数民族的谚语,如蒙古族的:“马在软地上易失前蹄,人在甜言上易栽跟头”和壮族的:“下河不能怕漩涡多,打铁不能怕火烫脚”等,他们都共同体现了谚语的民族性,它们从产生到发展都与民族的种种特性紧密相联,如上面的蒙古族谚语中的“马”和壮族谚语中的“打铁”等意象,都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事迹、自然风貌、文化传统、心理状态、乡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认识谚语的民族性,对了解、研究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学、心理、民俗、语言都有实际意义;在使用上,谚语具

3有实践性和群众性等;在内容上,可将它分为三大类○:一为认识自然和总结生

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二为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三为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谚语生动地、大量地反映出民俗的内容,如“三亩好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钱官司,纸道场”、“好饭不过高粱酒”等,或直道民俗事项,或寄寓民俗心理,或旁嵌民俗语词,广泛地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谚语是民族的智慧、经验的结晶,也是民族语言词汇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歇后语,中国民间熟语的又一类型,它又称俏皮话,是喻体、解体连缀而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喻体为假托语,有比喻、引子的功能,近似谜面;解

4。运用时,借前面的喻体,以引体为目的语,起说明、注解的作用,近似谜底○

或“歇”后面的解体;通常两体并存,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也可以只示喻体,而隐解体,如,“正月十五贴门神”,而隐去“过了时节”。歇后语的解体部分还常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构成谐音双关,如“老鼠啃蝶子——满嘴是词(瓷)儿”、“老太太上鸡窝——笨(奔)蛋”、“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而且,歇后语的表达也有部分取材于社会事物的规律活特性,如“蚂蚁的腿---勤快”、“勤劳的蜜蜂---闲不着”等等,他们用蚂蚁勤快的腿和蜜蜂的勤快来表达社会上人们一种勤快的状态„„歇后语是民间最为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之一,它轻松活泼,幽默俏皮的风格,表现了民众旷达乐观的精神面貌。同时,由于歇后语大多是群众在比较随便的场合所说的玩笑话,大多是为了满足人们追求心理上的放松和喜悦的习惯,所以,它往往直言无忌,而且其中有部分破除了往常的语言忌讳,出现了从某个角度看来“庸俗无聊”或较为正式的社交场合难以启齿的内容,如用人的生理现象或者生理缺陷构成的歇后语:如“老太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麻子敲门——坑人到家”、“放屁扭腰——寸劲儿”、“单眼佬的老婆——一眼看完”;有一些是颠倒是非的歇后语:如“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王八肚里插鸡毛------归心似箭(龟心似箭)”等等。但是,即使歇后语采用的是幽默、俏皮的表达的方式,但实际上,它也存在大量对社会有启蒙作用的歇后语:如“不见棺材不下泪,不到黄河心不甘---死心塌地”、“铁棒

磨成针---全靠功夫深”、“鲤鱼吞秤柁---铁了心”,即使用词无所忌讳,但是歇后语的出现,使人们平时口头交流的朴实语言上增添了几分幽默和趣味,在社会中颇为流行,所以,学会适当地使用歇后语,也逐渐成为一门学问。

俗语、谚语和歇后语都是从属于中国民间熟语的类别,他们都是相对独立的概念,他们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在社会的交流上占有基础性地位。中国民间熟语丰富了中国社会大众的口头和书面文化,它们大多虽是一些简单的口头创作,但其通俗但不低俗,它们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交流表达方式,它为人们口头的交流或想法的表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幽默的气氛,而且避免了交流过程中过多运用晦涩难懂的语料,使交流更具趣味化。它们都是通过一种比较含蓄和幽默的表达方式,抒写人的一种价值观念或抒写人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如果运用平铺直叙的语言进行交流,即使包含再多的高级词汇,也比不上民间熟语,毕竟,民间熟语乃是人们根据生活规律创造,人们能更容易地借助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相反地,过多晦涩难懂的词汇难免会造成交流上的困难和交流的生硬化。而且,中国民间熟语具有民族性,在口头交流的混合运用中,也体现了中国各个民族的熟语文化的兼容和亲密融合方向,体现了文化上的合流趋势。而且,中国民间熟语也包含了大众的智慧,它向外界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力量。所以说,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等中国民间熟语不仅体现的是一种乡间文化气息,而且也给平时的口头交流带来极大的方便和趣味,即使是在书面文化的表达上,它也提供了很多材料,能做互补作用。换句话说,拥有一种通俗化的语言,也正是获得了一种交流的智慧,中国民间熟语更是体现一个民族的创作的智慧。

1《汉语大词典》第七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6月,第[参考文献]:○

246页

2《中国谚语集成.宁夏卷》 ○“总序”,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

年4月

3《民间文艺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

314页---320页

4《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第1版,2006年8月第十三次印刷

中国传统民谚语篇二

中国传统道德

浅谈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化传承和发展

摘要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 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其基本思想是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德教为先、修身为本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具有历史悠久、良莠杂陈等特点。这些主要观点对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也要与时俱进,摒弃落后、迂腐的思想。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化 传承与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问题,其前提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进行扬弃。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能够凝聚一个民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在新世纪

新阶段,理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道德积极进步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尚书•尧典》中就有“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表述。在殷墟的甲骨文字里有“礼”、“德”、“孝”等文字,说明商代就已制定有体系性道德规范,出现了所谓“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的提法。 在我国,传统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创始人是孔子。他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孝”、“悌”、“礼”、“信”等德目置于其下,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仁”是孔子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仁”的含义最基本的解释是“仁者人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就是说要把人当人看,而且要爱人。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比如:仁、恕、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的规范非常之多,每一个规范都有其独特内涵,而规范更主要地又是对行为的规定。

商代“六德”就提出了知、仁、圣、义、忠、和六个规范;孔子伦理思想中的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仁”、“孝”、“悌”、“忠”、“信”等;《管子•牧民》中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政治伦理的规范;战国时期,孟子上继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四德说,并提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原则。董仲舒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纲”《春秋繁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举贤良对策》说。宋元时期 ,人们在管子的礼义廉耻上,配以孝悌忠信,就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

张岱年先生在《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在总结传统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九个主要规范:公忠、仁爱、诚信、廉耻、礼让、孝慈、勤俭、勇敢、刚直的“九德”。

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罗国杰主编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多卷本《规范卷》中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规范,有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持节、知耻、明智、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第二部分是职业道德规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师德、艺德;第三部分是家庭伦理规范,选取了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它们分别是关于亲子关系的规范,关于夫妻关系的规范,关于长幼关系的规范;第四部分是文明礼仪规范,分别是尊老敬贤之礼,接人待物之礼,仪态言谈之礼,庆典婚丧之礼。

这些道德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中国封建社会道德的纲目,道德规范体系,充分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人类道德文明上的智慧和贡献,当然,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又具体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要求,成为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有效工具。所以,对待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既要继承也要批判。

二、近代化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过程 ,而是一个结构性的整体变革过程 ,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正因为如此 ,在新的世纪里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热切和急迫地呼唤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的价值体系的产生 ,同时也为之提供着现实的社会基础和条件。而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的价值观念的产生 ,一方面根源于现实的社会实践 ,另方面又与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认为 ,只有立足于当代现实生活 ,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为依托 ,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反省、梳理、批判和发掘 ,并进而实现对它的继承与超越 ,才能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社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一个民族的演进史 ,实际上就是继承、发展和丰富传统的过程。传统不仅保存在各种经典传世之作中 ,而且积淀于当代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 ,是现实的构成因素和前提。文化的存在与发展 ,固然根源于现实的实践 ,但同时又与历史传统有着不可拆解的关系 ,如果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革新、求变化 ,那

么这种革新和变化就像脱离水的鱼,毫无生命力。

三、传承和发展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

(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

中国传统民谚语篇三

传统民间谚语{中国传统民谚语}.

传统民间谚语

谚语为人

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丰县历史悠久,谚语丰富,在此择民间常用的十四类谚语,选妇幼皆知者作一介绍。

1、天气类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指今年中秋节阴天,明年正月十五或前几天会下雪)。

重阳不下盼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

初一、十五天不好,这月晴天一定少(指农历)。

初一阴,初二下,初三初四直“拉拉”(直“拉拉”为继续下雨)。

东绛(虹)呼噜,西绛雨(呼噜指打雷不下雨)。

缸穿罗裙山戴帽,蚂蚁搬家蛇 舖道,

大雨将要到(缸为丰县农家装水的容器,一般缸外不会湿,湿为反潮现象,民间称穿罗裙)。

惊蛰闻雷果似泥(惊蛰节这天听到雷声,这年雨量大,丰县地高亢,将丰收)。

日落乌云接,明天把工歇(下雨)。

湿了老鸹毛,麦子水中捞(指农历四月十二若下雨,在麦收季节雨水多)。

十雾九晴。

天黄有雨。

天上乱搅云,地上下满盆;今天火烧云,明天晒死人(乱搅云指乌云翻滚。火烧云指晚霞满天)。

天上下“流流”,地上摸泥鳅(“流流指冰雹,若春天下冰雹,这一年雨水多,田地有水,可抓泥鳅)。 瓦块云,晒死人。

乌龙打霸,不阴就下(指夜晚看到一片云横穿银河,将为阴雨天)。{中国传统民谚语}.

小暑起南风,绿豆似柴蓬(小暑这天刮南风,将天旱)。

星星挤眼,要下雨点。

夜晴无好天(指连续下雨,突然一天晚上晴了)。

雨吃绛(虹),下一丈;绛吃雨,下一指(指下雨的云把虹盖住,雨下的大,虹逐渐扩大,下雨的云退缩,雨下的小)。{中国传统民谚语}.

雨从西南来,床下摸“各也”(“各也”鱼类,指雨下的大)。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清晨起来,看看东南方向的阴晴,可预测全天天气;傍晚看看西北方向的阴晴,可预测次日的阴晴)。

早上烧霞,晌午沤麻(早晨出现彩霞,中午多会下雨。晌午指中午,麻为草本植物,茎皮纤维可做绳索、织布。沤麻就是将麻埋于泥中腐蚀)。

早雾晴,晚雾阴(早上起雾预示晴天,傍晚起雾预示着天阴)。

2、播种类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农时不宜迟。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过了惊蛰节,整地不能歇。

寒露两旁看早麦。

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

三月八,去种瓜。

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撒辣菜。

一把二月过,就把犁耙摸。

{中国传统民谚语}.

枣发芽,种棉花。

3、农作物成长类

二月二,小麦没老鸹(指乌鸦在小麦地里已看不到)。

楝子开花吃燎麦(接近成熟)。

六月六,晒谷莠(指谷子已抽穗)。

麦子去了头,秫秫没了牛(小麦收割后,高粱已长的比牛还高)。

七月十五枣红皮,八月十五枣半干(指农历)。

天河调角,要吃毛豆角。

小满不满,麦子有闪(指小麦到小满节应灌满浆,若没有灌满浆,小麦收不好)。

4、农作物收获类

处暑高粱,白露谷,秋分两旁看豆扑(指处暑前后收获高粱,白露前收割谷子,秋分时大豆已收割)。 立秋三天遍地红(指高粱成熟)。

忙种收大麦。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上满集(农历七、八、九月分别是核桃、梨、柿子的收获期)。

5、节气时令类

吃了端午粽,棉衣完全送。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春打六九头,五九尾(指立春那天为五九的最后一天,或六九的第一天)。

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该热不热,五谷不结。

交了七月节,夜寒白天热。

开春一场雨,秋收万石粮(指春耕时下雨,预示着丰收年)。

立了秋,挂锄勾。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指农历,立秋一般在六月二十日前后至七月初)。

立秋三场雨,麻布褂子高挂起。

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七月半,八月半,蚊子还在脚下串。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七月雨,八月旱,棉花桃子赛鸡蛋。

清明断雪,谷雨止霜。

三星对门,门口坐人。

数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九九杨花开;十九燕子来;九九再九九,麦子入了口。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6、婚嫁类

成不成酒两瓶,就不就吃块肉(指提亲先谢媒人)。

儿娶媳妇满屋红,闺女出门满屋空。

娶妻娶妻,煮饭洗衣;内助内助,纺花织布(指女主内)。

要吃吃个大鲤鱼,要嫁嫁个大女婿。

7、治家类

从小看大,三岁至老。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出声。

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妈子”下假神(“师妈子”即 巫婆)。

胡芦头,胡芦头,先装瓦屋后装楼,末了还能装人口(胡芦头指吸鸦片的工具)。

家贫出孝子,惯养不成龙。

家有千顷田,不如子孙贤。

娇养无孝子,棒头出孝郎。

久赌神仙输。

粮食入了囤,赶快去捣粪。

年年防贱,夜夜防贼。

人大心开,树大自直。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窝窝头,沾辣椒,越吃越添膘。

小来偷针,大来偷金。

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要想过得好,鸡、鸭、猪、羊满院跑。

有钱多买粪,无事少赶集。

8、睦邻类

亲戚远了香,邻居高搭墙(无论亲戚邻居,应保持适当距离,以免发生不愉快的事)。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9、农事类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

锄头底下有三宝:防旱、防涝、除杂草。

春雨贵似油,保墒抢时候。

冬耕深一寸,等于多上粪。

棉花锄八遍,桃子结成串。

麦盖三床被(雪),枕着馒头睡。

麦怕胎里旱,人怕老来穷。

七成收,八成丢。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

人靠地养,地靠粪养。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

扫帚响,粪堆长;动动锨,粪堆添。

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选拔好良种,才有好收成。

雪打菊花心,柴米贵似金;

要吃高粱面,扒出根来看;

有水三分收,无水三分丢;

{中国传统民谚语}.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猪吃百样草,看你找不找;

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10、水果类

生瓜梨枣,见了就咬(凡是水果类的东西,你只要路过果园、瓜园,成孰时偿偿,主人不会拒绝,并非常欢迎,农俗淳厚)。

桃养人,杏害人,李子行里埋死人(吃桃有益,杏多吃有害,李子要少吃)。

桃三杏四梨五年,小枣当年就还钱(指果树栽后结果时间)。

11、商业类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怕不赚钱,就怕货不全。

当面银子,对面钱。

好酒不怕巷子深。

货比三家不吃亏。

和气生财。

贱物无好货。

买卖不成仁义在。

卖大发馍(馒头)的赚钱。{中国传统民谚语}.

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

人靠衣裳,货靠装潢。

生意好做,伙计难搁。

先尝后买,方只好歹。

12、学习类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勤学好问,不怕脑笨。

活到老,学到老,难解的问题日渐少。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读书好,白首方恨用功迟。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学习不思考,知识记不牢。

学习如赶路,不能松一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知识来自积累,才能在于多学。

13、卫生保健类

病来似墙头,病去似抽丝。

不吸烟,不喝酒,病魔见你绕着走。

吃得急,咽得慌,又伤胃,又伤肠。

吃饭先喝汤,胜过开药方。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饭后散散步,不要进药铺。

饭前刷碗洗手,饭后刷牙漱口,四净做到,百病没有。

过了九月九,大夫袖了手,家家吃萝卜,杂病何处有。

饥不暴食,渴不狂饮。

每餐八成饱,保管身体好。

食多伤胃,忧多伤岁。

睡觉不蒙头,身体壮如牛。

睡前洗洗脚,胜过吃补药。

有钱吃补药,无钱晚洗脚;洗脚血气生,小病不会生。

早饭要饱,中饭要好,晚饭要少,活到八十不老。

14、其他类

春秋住城夏住乡,冬天住在煤窑上。

打铁看火色,看人看脸色。

狗三猫四,猪五羊六(指家畜出生月数)。

劈柴劈小头,问路问老头。

十七十八力不全,二十七八正当年,三十七八还好过,四十七八不沾弦(指人生发育转折的四个阶段)。 十月天短,梳头洗脸(指农历十月天很短,梳梳头,洗洗脸,一天就过去了)。

下九流:一流称(称行人),二流斗(粮食行人),三流屠户四打狗(卖狗肉的),五捏脚(浴室捏脚的),六剔头(理发师),七娼(娼妓)八优(演戏的)九吹手(吹鼓手)。

新媳妇要闹,打拉子(农村一种体育活动)看跷。

秀才见到兵,有理讲不清。

要吃走兽,还是狗肉;要吃飞禽,鹁鸽鹌鹑。

民间谚语

中国传统民谚语篇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提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

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的理念。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国外文化开始入侵中国,随着国外文化的不断入侵,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 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不久前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据悉,师大学生在某所小学发出题为 “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不到二成的小学生吃大餐会选择中餐,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这一些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脆弱性,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不能摒弃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要正确看中国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是我们繁荣昌盛的根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二选择。 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 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

言》建议以 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 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 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 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 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 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三、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杨与创新

1、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发挥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 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护——经 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优良的民间习俗、民间谚语等文化遗产,使之继续 发挥作为传统文化其“神”的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中的“神”,对 其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 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中国文化更具时代 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遗产具有现代生命力。 

2、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腐朽、落后、愚 昧成分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必然会被文化自身的新陈代谢所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 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 “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理论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3、传统文化发展中求创新

和平发展扬弃和创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亲 仁善邻、和睦相处思想。这一传统思想,培育了中华 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以及“亲仁善邻”、“崇信修睦”、 “和睦相处”、消弭战祸的理念。这样的扬弃和创新,汇融合了世界时代主题,它把自身发展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发展的诚意;并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用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从而达到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之目标。

可喜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理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升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新高度。弘扬中华文化,只有

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并列弘扬,对继承与借鉴同等重视,才能在文化创新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第一,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这里的主要内容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利民、裕民、养民、 惠民思想。科学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四民”思想的基本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其核心内容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科学发展理念坚 持与时俱进,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不断 进取的精神。单就“全面发展”而言,我们过去强调 “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建设”,现在已发展到 “五个方面建设”,即增加了“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 建设”,显然,全面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的。

第三,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这里的重要思想是“和为贵”。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协调发展,坚持“五个方面”的统筹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继承了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等思想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四,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

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体会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编者:张英 金舒年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民谚语}.

2.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编者:庞朴 出版社:中国和平出版社

3.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编者:王玉哲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4. 《中国文化史述》 编者:刘蕙孙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5. 《明日之中国文化》 编者:张君励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6、《中国本位的文化建 设宣言》

7、《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8、《论语》

中国传统民谚语篇五

中国民间谚语大全

中国民间谚语

无巧不成书。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一个朋友一条路,一个冤家一堵墙。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青一黄是一年,一黑一白是一天。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月有圆有缺,人有聚有别。 ☆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朽木不可为柱,坏人不可为伍。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交情。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一粒米度三关,三粒米爬过山。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不经一师,不长一艺。 ☆艺高人胆大。

☆一日练,一日功,十日不练十日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大意失荆州,骄傲失街亭。 ☆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 ☆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买卖不成仁义在。

☆你敬人一尺,人敬您一丈。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功成由俭,业精于勤。

一根木头难成排,一根稻草难捆柴。 ☆一根线,容易断;千根线,能拉纤。 ☆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仍嫌少。 一根竹竿容易弯,三缕丝线扯断难。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团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家和日子旺,国和万事兴。

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对人要宽,对己要严。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人有志,竹有节。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小人记仇,君子感恩。

☆宁可明枪交战,不可暗箭伤人。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一回经蛇咬,三年怕草绳。 ☆艺高人胆大。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 ☆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看云识天气”的民间谚语

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一日东风三日雨 东虹轰隆西虹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燕子低飞要下雨 鱼跳水,有雨来

雨中鸣蝉叫,预告晴天到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东虹轰隆西虹雨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中国传统民谚语篇六

中国民俗概述

第一讲 民俗概述

1,中国古文献中的“民俗”:

《管子 正世》“料事务,察民俗”

《礼记 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中国传统民谚语}.

《汉书 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民 ——普通老百姓,即庶人,可以引申为民间。

俗——习惯,习尚。 阮藉《乐论》“习而行之谓之俗”,某一种行为经屡次 的重复或模式化,便演变为俗。

民俗指百姓习尚、民间习俗,

2,民俗的定义: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民俗一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 (folklore)

3,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词典

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

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上一篇:为什么以前qq说说的赞都不见了
下一篇:为什么qq空间的说说删不掉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