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的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9-04-17 点击:

东方朔的故事篇一

东方朔趣事

东方朔,本姓张,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人。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史载故事

岁更其妇

东方朔任郎官时,汉武帝时常给他赐食。东方朔每次吃完后便把剩下的肉揣在怀里打包带走,衣服脏了之后汉武帝又赏赐他绸绢。东方朔便将汉武帝赏赐的财物全部用于娶长安城年轻漂亮的女子。然而每位女子都是娶回来一年就被抛弃,再重新迎娶。

大隐于朝

汉武帝身边的郎官大多数人认为东方朔是疯子,武帝则认为东方朔若是不行荒唐之事,身边的郎官没有人能比得上他。而东方朔自己则说:像我这样的人就是所谓隐居在朝廷中的人。古时候的人皆隐居深山之中。东方朔时常在酒席中饮酒畅快之时便唱:“隐居在世俗中,避世在金马门。宫殿里可以隐居起来,保全自身,何必隐居在深山之中,茅舍里面。”

驺牙归义

有一次建章宫出现了一只长的像麋鹿的动物,但是没有人认识这只动物。汉武帝便命令东方朔来看。东方朔说:“我知道这个东西,请赐给我美酒好饭让我饱餐一顿,我才说。”武帝应允。吃过酒饭,东方朔又说:“某处有公田、鱼池和苇塘好几顷,陛下赏赐给我,我才说。”武帝再次答应。于是东方朔说道:“这只动物叫驺牙。当远方有前来投诚的事情,驺牙便会先出现。它的牙齿前后一样,大小一致而没有大牙,所以它叫驺牙。”后来过了一年左右,匈奴混邪王果然带领十万人来归降汉朝。武帝于是又赏赐东方朔很多钱财。 后世传说{东方朔的故事}.

怪哉怪哉

汉武帝游幸甘泉宫,看到驰道中有一只红色的小虫,头部的牙齿耳鼻都有,但是没人认识。汉武帝于是让东方朔来观看,东方朔看完之后回答说:“此虫名叫怪哉。曾经此地关押了很多无辜的人,众人哀愁怨恨,都仰首叹息:“怪哉怪哉!”藉此而感动了上天,因愤而生,所以名叫怪哉。此处必定是当年秦朝的狱所。“汉武帝当即翻阅地图,果然如东方朔所说。汉武帝又问:“如何驱赶这种虫子呢?”东方朔回答:“但凡有忧愁的人,以酒则解愁,陛下用酒灌它自然就消失了。”于是武帝使人将虫子放置在酒中,过了一会儿果真消散。

不死之酒

汉武帝斋戒七天,遣峦大带来数十名男女去君山寻不死药。峦大得不死酒而归。汉武帝想要喝时,东方朔说:“我能识别这酒的真假,陛下请看。”说罢便饮了一口。汉武帝烦怒想要杀了东方朔,东方朔说:“陛下如果杀了臣,就证明这酒是假的;如果是真的喝了能够不死,那么陛下就杀不死臣。”于是汉武帝赦免了东方朔。

劫后余灰

汉武帝凿昆明池,挖了非常深,挖出来的都是灰黑色的灰,没有土。举朝官员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因此汉武帝召来东方朔问。东方朔说:“臣愚昧不知道这个原因,陛下可以尝试去询问西域的胡人。”汉武帝认为东方朔不知道,又难以找到西域胡人询问。待到汉明帝时期,外国的胡人来到洛阳,当时有人记起东方朔所说的话,便试着问武帝时期灰黑色的东西。胡人说:“天地的大劫快要来临时,就会有劫烧,那灰黑色的东西便是大劫燃烧后余下的灰烬。”世人才知东方朔所言是真。

东方朔的故事篇二

汉武帝时期-东方朔

汉武帝时期--东方朔

东方朔在汉武帝一朝可以说是比较另类的,他满腹经纶,却没有一句安邦治国之言,是个人才。建元元年,汉武帝继位后就选拔人才,允许民间人士上疏自荐,响应的有几千人,东方朔参加了这场“海选”。东方朔在上疏中对自己一顿吹捧,吸引了汉武帝的眼球,入选后待诏“公车”。但是待诏后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于是他谎称汉武帝要杀为他养马的侏儒,通过恶搞得到了提职,因此从“待诏公车”给他提拔到“待诏金马门”。东方朔的胆子比较大,伏日祭祀这一天汉武帝赐给大臣们肉,但是分肉官迟迟不到,东方朔私自切肉,最后只是在朝堂上进行一番自我批评。东方朔凭借三寸不烂之舌逗乐了汉武帝,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惩罚,东方朔的表现与汉武帝时期的其他大臣相比真是与众不同。东方朔能自我解嘲,恶搞作秀,与曲意逢迎的丞相公孙弘和用尽心机的酷吏张汤迥然不同。

后来有一次宫内出现了一个动物,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汉武帝想到了东方朔。东方朔要等吃饱和要到了城外的一块地才肯说,说是驺牙,且驺牙的出现就意味着有外族归顺汉朝,汉武帝就重赏东方朔。第二年果然是匈奴的混邪王,带了几万人归顺汉朝。

东方朔另类还体现在他的婚姻上,要求是京城女性、年龄小的美女,而且一年换一个老婆。这个生活习惯使得大臣们很看不惯,不过

汉武帝在这方面比较维护他。

东方朔追求的就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实实在在,快快乐乐。所以东方朔自己割肉,一年一换妻,打包不怕笑,朝堂可撒尿,他什么事都干。

东方朔的故事篇三

历史名人东方朔 偷桃为哪般{东方朔的故事}.

历史名人东方朔 偷桃为哪般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人,字曼倩,山东琅琊人。他学识广博,机智聪明又诙谐幽默,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东方朔虽然在汉武帝身边多年,却始终得不到重用。汉武帝是历史上有名的好神仙求长生的皇帝,作为与汉武帝特别亲近的东方朔,也就被人们虚构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使东方朔这个历史人物成了一位神仙。

东方朔偷桃成为寿星楷模

神话中的东方朔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小神仙,整天盯着王母娘娘的千年仙桃,已经偷了三次,却还是屡教不改,便被王母娘娘贬到人间,做了汉武帝的臣子。于是就有了汉武帝会王母的故事。

东方朔偷桃的故事源于传说:汉武帝寿辰之日,宫殿前一只黑鸟从天而降,武帝不知其名。东方朔回答说:“此为西王母的坐骑„青鸾‟,王母即将前来为帝祝寿。”果然,顷刻间,西王母携7枚仙桃飘然而至。西王母除自留两枚仙桃外,余5枚献与武帝。帝食后欲留核种植。西王母言:“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原地薄,种之不生。”又指东方朔道:“他曾三次偷食我的仙桃。”据此,始有东方朔偷桃之说。东方朔并以长命一万八千岁以上而被奉为寿星。后世帝王寿辰,常用东方朔偷桃图庆典。

武帝求仙道 东方朔显奇才

汉·郭宪《东方朔传》以汉武帝向东方朔问询探访仙道为线索叙述东方朔的神异才能。例如他能“乘履泛泉”,到“其国人皆织珠玉为簟”的异地,他能在北极遨游,他能骑著名为“步景驹”的天马绕日三匝,他到过日月所不照的寒冷阴凄的北极,但“有龙衔火以照四极”。那里生长的仙草“金光灿然如灯火”,不仅能照见鬼物的原形,还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这诡谲,这奇妙,使人感到瞠目结舌,拍案惊起。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那个历史原型的东方朔的滑稽性格得到较多保留,而儒士品格却越来越淡化;与此同时,他身上凡人的品格不断减少,超人间的神仙特征不断增多,地位也不断提高。顺着这个方向发展,东方朔后来成为一位知名度很高的道教神仙。

东方朔的故事篇四

元宵节传说——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元宵节习俗演变的美丽传说

一、 元宵节的起源

据《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病逝,九月吕氏王叛乱欲夺取刘汉政权,齐王刘襄、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大将军灌婴等人迅速平定了吕氏王叛乱,拥立刘恒为帝,称汉文帝。因平定诸吕叛乱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随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节日。随后每年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普天同庆。因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二、元宵的来源

{东方朔的故事}.

据传,在很早以前元宵叫“浮元子”,当时人们用各种果饵做馅,再用糯米粉搓成球,制作了一种新奇的食品,这种食品用水煮熟了香飘四溢,味美可口,饶有风趣,因这种新奇的食品在锅中翻煮时上下浮沉,所以当时的人们就给它取名叫“浮元子”。

后来到了汉武帝年间,相传宫女元宵因思念家中的父母而不能相见日渐变得郁郁寡欢,整日以泪抹面。一年冬天,一场大雪初晴,元宵姑娘独自一人来到了御花园赏雪。大雪初晴,树上的鸟儿甚是欢喜,三五成群,两两结伴,叽喳欢叫不停。元宵姑娘触景生情,思念家人之情更甚,鸟儿还能欢聚,人却不能团圆。既然不能在双亲面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这时元宵姑娘恰好来到了御花园里的一口枯井旁边,

此情此景令元宵姑娘伤心不已,伤心欲绝泪流满面的元宵姑娘走向了枯井„„恰在此时,滑稽多智的东方朔也来到了御花园赏雪,正撞上了准备投井的元宵姑娘,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细询了元宵姑娘为何如此轻生,听完元宵姑娘的哭诉,东方朔深表同情,潸然泪下,并答应一定让元宵姑娘与家人团聚。

一天夜里,东方朔趁着夜色在长安城里散发了大量的偈语,上书“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第二天一大早,长安城里的百姓发现了大量的偈语,一种不祥之兆让满城百姓陷入了恐慌之中。大家顿时议论纷纷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提议说,“我们何不去找善于卜算的东方朔先生一问吉凶啊?”“对,是啊”大家嚷嚷着来到了东方朔的居所。东方朔看了百姓们送来的偈语,然后掐指一算,面带惊色的说,“大事不好,火神君要在正月十五日夜火烧长安,大难将要降临与你我众生啊!”百姓惊恐的问道:“先生,您可有什么妙法给予破解以解救我等黎民众生啊”。东方朔仰天长叹一口气说,“此乃是火神君的旨意,已超出了我的法力之外,我也无能为力啊,不过你们可以去找另外一个人,他或许会有办法,此人就是当今圣上,当今圣上乃真命天子、洪福齐天,想必能够逢凶化吉,解救你我众生啊!”

汉武帝接到长安城百姓送来的偈语,只见上书“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顿时大惊失色,慌忙召见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前来商议如何是好。东方朔假意的想了想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浮元子,而宫中的浮元子数元宵姑娘做的最好,圣上可令元宵姑娘到 百姓家中传授制作浮元子的技艺,并令全城的百姓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煮浮元子并焚香敬奉火神君,然后再下一道谕旨:正月十五晚上家家燃放烟花爆竹,造成满城失火的假象,就能瞒过火神君了。汉武帝听后甚喜,随传谕旨令臣民照东方朔的方法行事。

元宵姑娘奉命到城中百姓家中传授制作浮元子的技艺,城中百姓争先恐后的邀请元宵姑娘到家中传授技艺,街头巷尾的人们纷纷赞赏元宵姑娘制作浮元子的技艺,元宵姑娘也借此机会得以和家中父母相聚。

到了正月十五晚上,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处处是烟花爆竹声,五彩缤纷,甚至好看,家家煮上了美味的浮元子,香飘四溢,烟花弥漫之中的长安城犹如人间仙境,城中百姓纷纷走上街头观赏烟花,品味美味浮元子,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如此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一夜平安。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浮元子敬奉火神君,并燃放烟花爆竹,君民同乐。因元宵姑娘做的浮元子最好,人们为纪念元宵

{东方朔的故事}.

姑娘慢慢的就将浮元子改叫元宵了。

三、正月十五闹花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据传始于东汉明帝,汉明帝笃信佛教,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点灯敬佛。汉明帝效仿印度僧众敬佛的仪式随降旨正月十五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以弘扬佛法,令庶民家家挂灯。因自汉 文帝年间形成的元宵节习俗和印度僧众瞻仰佛舍利的日子同为正月十五,所以在中原大地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吃元宵,燃放烟花爆竹,闹花灯的习俗。

四、“元宵”为何又叫“汤圆”

据传袁世凯在1912年做了大总统之后,还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于是终日烦恼。一天袁世凯走在街上,听到一些商贩在扯着嗓子叫卖:“元——宵”。袁世凯顿觉不吉利,因“元宵”和“袁消”同音,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必须要给它改个名字,袁世凯心想,既然这东西要和这汤吃,又是圆的,那就叫它“汤圆”吧。于是袁世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叫“汤圆”,以后一律不准再沿街叫卖元宵。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篇二:元宵节的故事 元宵节的故事(二)

东方朔是我国古代汉武帝时期的官员。他很有学问,头脑也非常灵活。

有一年腊月,东方朔在御花园里游玩,发现一个宫女正在井边伤心地哭。东方朔赶紧跑过去,问她为什么这么难过。

这个宫女叫元宵。她来到皇宫好几年了,非常思念家人,但又不能回家,真觉得生不如死。东方朔安慰她:“姑娘,别难过了,我想办法让你见到家人。”

东方朔来到元宵姑娘家中,对元宵的家人说:“我有个主意,能让元宵和你们团聚。”他仔细嘱咐元宵的妹妹,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随后,东方朔打扮成一个算命先生,来到街头:“我夜观天象,京城要有一场大火灾!”老百姓纷纷求他化解灾难。东方朔说:“正月十三,有人骑黑驴,穿红衣,从南边过来,那就是火神君。大家要跪在路边苦苦求他,全城才能得救。”{东方朔的故事}.

老百姓照东方朔的话去做。天快黑的时候,火神君真的穿着红衣,从南边骑驴而来。 大家跪在路边向火神君求情。火神君扔下一封信,说:“火烧京城是玉皇大帝的旨意!你们把这封信送到皇宫,交给皇帝,或许能免去这场灾难。”

有人拾起信,连夜送进了皇宫。{东方朔的故事}.

信上写着:“正月十六,火烧皇宫;要想消灾,汤圆花灯。”皇帝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请来东方朔给他出主意。

东方朔听了事情经过,对皇帝说:“听说火神君爱吃汤圆。正月十五那天,多让百姓做汤圆、扎花灯,求玉皇大帝和火神君不要降灾。”

皇帝听了,立刻让人传令:不管宫里宫外,大家都要多做汤圆,多扎花灯。

元宵姑娘是做汤圆的能手。东方朔嘱咐她,让她扎一盏大大的花灯,写上自己的名字,字要写得大大的,让人一眼看得见。

正月十五这天,皇帝用元宵姑娘做的汤圆,供在火神君的画像前,求神仙保佑百姓平安。 到了晚上,全城百姓都上街看花灯。元宵提着自己扎的花灯,也走在人群里。

元宵的妹妹搀扶着爸爸妈妈,也来到街上看花灯。她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远处有一盏大花灯,上面写着姐姐的名字。

妹妹大声喊:“元宵姐姐!元宵姐姐!”元宵听见喊声,连忙跑过来。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元宵激动得哭了起来。

一家人都很感激东方朔。妹妹说:“东方先生的主意真好,让我装扮成火神君,咱们才能全家团聚!”

百姓闹了一夜花灯,京城平安无事。皇帝十分高兴,下令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做汤圆,扎花灯,庆贺太平。

这个风俗一年一年传下来。因为正月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姑娘做的,所以汤圆从此也叫“元宵”,正月十五就叫(转载于:元宵节传说——东方朔与元宵姑娘)做“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也传了下来,人们在这一天展花灯,猜灯谜。所以,元宵节也叫“灯节”。篇三:元宵节节日传说

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东方朔的故事}.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袁世凯与元宵

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觉得“元宵”两字谐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帐,照样在民间流传。

东方朔的故事篇五

关于礼的小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仁、义、礼、智、信”。而“礼”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辐射到了国家政治和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

社会生活中,我们讲究“以理服人”其实就是以“礼”服人。都说伴君如伴虎,倘若能以“礼”说服皇帝,不但不会引来杀身之祸,反而能从此高升,得到重用。

汉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守寡时已年过五十,但耐不住寂寞,又找了个卖珍珠的十八岁英俊小生董偃为内侍,出则执辔,入则双栖。公主爱董偃,倾尽资财助其结交天下名士,交代管家道:“董君花费,尽其所用,一日金满百金,钱满百万,帛满千匹,才可告知我。”丑闻传天下。

汉武帝听说后,置酒宴于馆陶公主府第,坐未定,就迫不及待想见董偃。馆陶公主卸掉首饰,脱掉鞋子,跪下叩头道:“我没有脸面见人啊!辜负了陛下,死罪,死罪!”汉武帝恕其无罪,公主才又穿戴整齐,自东厢房里拉出穿着厨师服装的董偃,如夫妻般双双跪于汉武帝面前,介绍道:“馆陶公主庖人董偃昧死拜见陛下。”汉武帝细看董偃,果然可爱,于是亲自扶他起来,并赐以朝服,赞道:“好个主人翁。”董偃见汉武帝称自己为“主人翁”,默认自己和公主的姘居关系,大喜过望,于是细心服侍汉武帝饮酒,尽欢而散。此后,董偃陪伴汉武帝斗鸡遛狗,跑马踢球,贵宠无比。

一日,汉武帝为馆陶公主置酒于宣室,使太监引董偃入内陪侍。中郎东方朔持戟守卫于宣室之门,举戟阻拦道:“董偃有死罪三,不得入内。”汉武帝问:“他有何罪?”东方朔答:“董偃以人臣私侍公主,其罪一也。败男女之化,而乱婚姻之礼,其罪二也。陛下富于春秋,偃不遵经劝学,反以奢侈为务,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是乃国家之大贼,人主之大蜮,其罪三也。”汉武帝默然良久曰:“我已摆下宴席,下不为例。”东方朔断然道:“不可。宣室乃先帝处理天下大事的地方,非法度之政不得入内。”汉武帝无奈,只好把酒宴另设于北宫,让太监引董偃从东司马门而入;赏赐东方朔黄金三十斤。董偃之宠从此日衰。

东方朔举戟阻拦董偃(资料图 图源网络)

《资治通鉴•汉纪》记述的这件事情说明,礼是有很大威慑力的,东方朔敢于羞辱“主人翁”,依恃的武器就是礼。按礼,一女不事二夫,馆陶公主与董偃明目张胆姘居厮混,于礼是绝对不允许的。汉武帝以天子之尊,不便说姑姑的无耻,但也不敢说东方朔的不是。事实上,如董偃这样的内宠,依靠向贵妇人们出卖肉体而招摇过市,在中国历史上是最被人瞧不起的,即使女皇武则天的内宠们,也难免受辱。

苏良嗣痛殴僧怀义。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十一月,以僧怀义为白马寺主。僧怀义本名冯小宝,卖药于洛阳,武则天纳为内宠,将其剃度为僧,赐名怀义,可自由出入禁中。僧怀义出入乘御马,随从十余人,士民遇之者皆奔避;朝贵皆匍匐礼谒,武承嗣、武三思执僮仆之礼,为之执辔坠镫。但就有正直之人不买僧怀义的账,当众羞辱他如耍小儿。一日,宰相苏良嗣遇僧怀义于朝堂南门,僧怀义傲慢不为礼,苏良嗣大怒,命左右揪拽于地,一顿耳光,把个秃头打得青紫肿胀。僧怀义哭诉于武则天,武则天无奈地说:“大师当于北门出入,南牙宰相所往来,你不要招惹他们。”僧怀义只好白挨一顿打。

宋璟廷辱张易之。武则天晚年的内宠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排行五、六),举朝官员巴结逢迎,争先恐后。有人赞美张昌宗“六郎面似莲花”,宰相杨再思说:“非也,乃莲花似六郎耳。”谄媚无耻如此。但同样有正直之士鄙视“二张”,

羞辱他们如同儿戏。一日,武则天命朝臣聚会欢宴,“二张”位次皆在凤阁舍人宋璟之上。张易之畏惧宋璟正直,虚位让之曰:“公方今第一人,怎能居于下座呢?”宋璟正色道:“才劣位卑,张卿以为第一,何也?”天官侍郎郑杲(gǎo)见张易之难堪,即责备宋璟道:“您怎能称呼五郎为卿呢?”当时规矩:卿,乃官场尊称;郎,乃家人昵称。宋璟当即回敬郑杲:“你并非张卿家奴,何以称他为郎?”言外之意,是鄙视张易之以武则天内宠为荣,类同夫妻家人般的无耻。宴罢,“二张”在武则天面前中伤宋璟,武则天深知宋璟忠贞,不了了之。宋璟后来成了开创玄宗朝“开元盛世”的著名宰相。

东方朔的故事篇六

论文:东方朔形象的多重寓义———《西游记》“镇元子故事”再解读胡

东方朔形象的多重寓义———《西游记》“镇元子故事”再解读胡

义成(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5)

【摘 要】《西游记》“镇元子故事”中的东方朔形象,具四重隐语功能。他以“华阳洞主”为号,除可借以暗

示舒的辈份、隐示“华阳洞天主人”真实身份外,还隐示《西》书最终定稿者名号居处;因为他是隐语大师,故又暗示最终定稿者署名采用了隐语。

【关键词】《西游记》;镇元子故事;东方朔;陈元之序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3)01-0070-06

笔者曾在一篇关于《西游记》(以下简称“《西》书”)陈元之序其实是《西》书最终定稿者阎希言之大弟子舒本住撰写的论文中,提出《西》中镇元子形象是被作为隐示舒的某种艺术化身来处理的。

拙文还分析了其中的东方朔形象,认为他在《西》中出现的功能之一,在借以暗示舒的辈份;功能之二是借以隐示“华阳洞天主人”真实身份,因为东方朔也以“华阳洞主”为号。之所以如此分析,是由于《西》书只让东方朔与孙开了一句玩笑便完成出场任务,显然不是故事情节的必须,而是出于其它原因,这个原因只能是为了完成上述任务[1]。{东方朔的故事}.

本文则继续沿此思路前推,破解东方朔形象如此出场的其它功能。

一、“隐语”(隐谐,隐喻)略识

“隐语”中的古“隐”字,原有“言”[2]270字旁。

《文心雕龙.·隐谐》说“隐”是“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2]272的一种修辞方式,可施用一切大事小情,并扩称为“隐谐”,包括“辞浅会俗”而能“悦笑”以达“微讽”目的的“谐”,以及“辞虽倾回,意归义正”而颇“滑稽”的“隐”。。我们对《西》书以隐语署名的破译,就以此作为真实的历史社会背景。由于隐语如此基于文化底层深处,外国人更难于在《西》书署名隐语中形成具体突破。

在《文心雕龙》之后,各代均出现了一些研究传播隐语的文字。由于它们大体均是文人所为,对流布于底层农村,尤其是下层道门、僧众、民间宗教、秘密社团、特殊行业中的黑话、暗号、丹学、八卦、手势、调皮话等,并不太了解或根本不懂,大皆以《文心雕龙》的基本思路和分类为框架,虽从文人文学中列举了许多例子,但均限于社会中上层,对破译来自民间底层的“绝谜”式隐语,如《西》书署名隐语,往往助益不大。其中包括1920年在北大蔡元培校长提倡“通俗文学”口号影响下,钱南扬先生写出了《谜史》,系我国近代在隐语研究方面的力作,其中收集了许多古代例子,确实大开学人视野,但今天看,它对破译《西》书谜题,仍少用处,因为它还是基于《文心雕龙》思路,其中没有流布于明清底层的“绝谜”式隐语例述。研究《西》书之谜,只好由此出发而奋力前推。

二、东方朔形象暗示最终定稿者采用了

隐语在《文心雕龙·谐隐》[2]270中,东方朔是“谐隐高手”:“昔楚庄齐威,性好隐语。至东方曼倩(朔之字),尤巧辞述”,其“谬辞诋戏”的赋作堪为代表,于是连《史记》也把他写进《滑稽列传》。《谜史》说东方朔“渐开后世谐謔之端”[3]254,大体不差。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山东平原人,文学家,传世作品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汉武帝征天下才士,他上书自荐受宠,历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给事中等,曾

因“不敬”罪被罢官,后又复。《汉书·东方朔传》对其善诙谐隐语故事,记载颇详。民间则更流传着关于其擅长诙謔隐语的许多故事、笑话,连《海内十州记》等书,也均被托附于其名下。

流传于民间的这种“东方朔隐语”很多,其修辞质量也较高。据《汉书·东方朔传》,有一次皇帝令太监打一官员,此官员不胜疼痛而呼喊,东方朔笑着打趣说:“哦,‘口无毛,声敖敖,尻益高’。”挨打的官员愤怒地对皇帝喊:“东方朔如此欺负天子从官,应当在闹市斩首!”帝问东方朔为何欺负,东方朔答道:“我不是欺负他,而是说了几句隐语。”帝问其隐语表示什么,东方朔回答道:“‘口无毛’,形容他的嘴张得象狗洞;‘声敖敖’,形容他喊叫得象鸟吃谷子一样;‘尻益高’,则描绘他挨打时屁股(尻)象仙鹤啄食一样,撅得老高。”这位官员不服气,对皇帝说:“臣愿以隐语问东方朔,如果他答不上来,也应挨打。”于是他编了谐语说:“‘令壶龃,老柏涂。伊优亚,狋吽牙。’何谓也?”东方朔破解说:“‘令’就是‘命’,‘柏’就是鬼的庭院,‘涂’指弯弯曲曲的小路,‘伊优亚’表示说的话没有定下来,‘狋吽牙’则说两个狗很厉害地争斗着。”东方朔在此意指,对方只不过用这类骂人或象声隐语,表达了两人斗嘴的现状[3]252。《汉书》作者评价东方朔说:“朔之诙谐,逢台射覆(指碰见机会就猜谜),其事浮浅,行于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眩耀。

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朔。朔盖一代隐语之中心人物也。”[3]253《太平广记》记载的另一则“东方朔隐语”[3]329说:有一次上林苑给皇帝献枣,汉武帝此时有意以隐语测验东方朔,便以杖敲殿槛喊道:“叱(音‘七’)叱!先生朿朿!”东方朔听见皇上以木敲木,知象征“上林”;说“朿朿”,则示“枣”字;说“叱叱”,应示“七七四十九”,于是连忙赶到殿前答曰:“上林苑献了四十九枚枣吧?”此外,《五色线》和《渊鉴类函》等书,也都记载了一些“东方朔隐语”。看来,在民间底层,东方朔确实是个无愧“隐语大师”之誉的正义智者,文人亦夸其为“滑稽之雄”。

与《汉书》和民间记载相比,《史记·滑稽列传》对东方朔的描述则较“正经”。据说,他把在朝做官看成“避世于朝”,酒后呕歌曰“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指宦官之署———引者)。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芦之下?”这种怪异的“避世术”,出自他“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此“外家之语”,指当时的小说[2]281,因为当时除了小说,很少有录载奇怪隐语和“避世于朝”者文献。据记载,汉武帝很欣赏他的机敏多智,经常赐食赐金,而他还不断索赐,拿了赏钱便一年娶一个“好女”,又抛弃原娶的“好女”。他吃了皇帝赐食,还竟然把“其余肉持去”。如此便被视为“狂人”。显然,东方朔确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呆书生。另一方面,从被《滑稽列传》引用的《答客难》看,他对在朝中以隐语博皇帝一笑而未做大官的命运,也并不太计较,胸怀宽广,据说他唯求修身。死前,他还谏言皇帝“远巧佞,退谗言”。由此可想,其隐语既有趣,也应渗着正义和庄严。民间喜他,并非无由。

可以设想,《西》书署“华阳洞天主人校”,又让这样一位自号“华阳洞主”(卷43《玉壶遐览》)[4]的隐语大师一闪出现,当然是暗示着作为“华阳洞天主人”的《西》书最终定稿者和校订者,系隐语采用者,实际是表示在《西》书最终定稿中纳用了东方朔式隐语署名。为强调此一“机关”,陈元之序言专门说了这样一段话:

彼(此指《西》书———引者)以为大丹丹数也,东生西成,故西以为纪。彼以为浊世不可以庄语也,故委蛇以浮世。委蛇不可以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謔笑虐以恣肆。笑謔不可以见世也,故流连比类以明意。于是其言始参差而俶诡可观,谬悠荒唐,无端崖涘,而谭言微中,有作者之心,傲世之意,夫不可没也。[5]225这一段最终定稿人自白,明显多次使用套用了他人评价东方朔的话,还套用了东方朔某些原话,甚至以隐语点出了东方朔,暗示纳用了东方朔式隐语署名。其一如用“谈言微中”和“微言以中道理”,前者系《史记·滑稽列传》开头评价滑稽诸雄的原话,后者是对其展开。引人注意

的是,《史记·滑稽列传》开头“谭言微中,亦可以解纷”一语较难解,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专门广引中西对它加以破析,包括说它意味着“人言之有罪,而优(即为贵族服务的滑稽者———引者)言之能无罪”,此“优”也即英国莎翁所谓“无避忌之俳谐弄臣”[6]378。

上一篇:二年级学生适合看得作文书??
下一篇:乌鸦和狐狸的故事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