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谚语

来源:快速阅读法 发布时间:2019-06-03 点击:

中医谚语篇一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的名言、格言和谚语,或载于典籍文献内,或流传于医生口头中,数量很多,可谓琳琅满目,是中医学的一份宝贵遗产。

其中许多是关于中医治法的警句,如同箴言和座右铭,含义很深,语言形象生动。读之发人深省,令人难以遗忘。它起到了规劝警戒的作用,使人闻者足戒,受益非浅。

这些警句,许多都是历代著名医学家的创造。如:"桂枝下咽,阳盛乃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这是张仲景的一句话,虽是讲桂枝汤、承气汤误用致毙的,但却被历代医家引为要严格遵从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警句。

"读书无眼,病人无命"。这是喻嘉言戒劝人们在阅读医书时,要抱严肃认真的态度,否则会造成病人无命的后果,可谓简短有力。

这些警句还有许多是口头创造、流传较广的谚语,往往难于找到原始出处,或不知出自何人之口,但却为大家所习诵。

如:"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虽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有论人参滥用致害的专篇,但不及这句谚语那么响亮有力、上口。这句用大黄作比较,鲜明犀利无比,使人难于忘怀。对于滥用补药的庸医,也是一付最好的清醒剂。

过去某种治疗上的时弊,历代医家莫不大声疾呼反对之,就有用警句这种形式的。历史上,服石之风泛滥成灾。东晋时期,仙道术士倡导,食用石英、云母等矿石粉,意图寿如金石,永固不坏。实际上自贵胄,下自贫士,因此而亡者,不胜枚举。

孙思邈晚年目睹其危害,曾大声疾呼反对,其中有一句话,使人难以忘记,就是:"宁食野葛,不服五石"。他还说:"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这句"宁食野葛,不服五石"的话,几乎成了当时反对服石恶习的口号,因此对纠正时弊,起了不小的作用。

用药治病,事关性命,故不可不大声疾呼之,使之有动人肝胆肺腑之力量。这些警句既显示了语言的力量,能流传不衰,更重要的,它是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许多人生命和血的教训换来的,其价值高于某些个案,或某种具体经验的总结,故值得珍视。

一首有名的中医治法警句:"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遗精不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李中梓《医宗必读》引应震语。

讲的是,不可以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处置方法用药,更不可以"见有是病,既用是药"的汤头,草率行事。

古代行医之人,见此语无不仿抄录之,贴于易见之处,使自己慎思之,力行之,警戒之。

一、天人合一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二、养生保健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4.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7.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8.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9.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0.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11.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12.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13.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14.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15.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16.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17.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8.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三、防病防变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

5.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7.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8.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清·雷丰《时病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9.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四、医德医风

1.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3.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5.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6.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7.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8.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9.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10.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11.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12.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

13.(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14.(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

15.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6.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17.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18.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中医谚语}.

19.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20.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2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22.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藏别论》)

2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2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25.(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26.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五、医术要言

1.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2. 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

3.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4.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5.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中医谚语篇二

中医学谚语一百条

中医学谚语一百条

1. 人身小天地。

2.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3. 梦失封金柜,形衰守玉关,鼓呵消积滞,兜礼治伤寒。

4. 上工治未病。

5. 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

6.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

7. 肺朝百脉。

8. 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士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

9. 肺主制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液。

10.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11. 肾者胃之关也。

12.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13.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14.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15.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16. 胃为五谷之府,胆为中精之府,小肠为受盛之府,大肠为传导之府,膀胱为津液之府,三焦为中渎之府。

17.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18. 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诸阳之本。

19.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20.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21. 六腑以通为用。

22. 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爪为筋之余。

23. 脾为胃行其津液。

24. 八脉丽于阳明,冲脉丽于肝肾。

25.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26.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27.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28.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29.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30.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31. 肺为水之上源。

32.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33. 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34. 气有余便是火。

35. 形寒饮冷则伤肺,饮食劳倦则伤脾。

36. 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

37. 胃不和则卧不安。

38.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39.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0. 聚于胃,关于肺。

41.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42. 久痛入络。

43. 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44. 脏寒生满病。

45.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6. 气伤痛,形伤肿。

47. 怪病多痰。

48. 治痿独取阳明。

49.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50. 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51.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檠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52.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

53. 脾胃虚则阴火升。

54. 亢则害,承乃制。

55. 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56. 二阳之病发心脾。

57. 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58.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59.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60. 小儿纯阳、稚阴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61. 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62. 临病人问所便。

63. 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

64.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65.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66.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67.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68. 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69. 热深厥深,热微厥微。

70.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腆胀。

71. 尝贵后贱名日脱营,尝富后贫名目失精。

72. 肝为女子先天。

73. 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74.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75.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76.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77. 治病必求于本。

78.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79.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80.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81.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荃。

82.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83. 诸病在脏,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84. 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

85. 甘温除大热。

86.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87.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88. 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89.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90.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91. 上燥治气,下燥治血。

92. 补肾不如补脾,补脾不如补肾。

93. 邪气内陷,当逆流挽舟;津枯便秘,宜增水行舟。

94.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95.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

96.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97.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98. 脓成决以刀针。

99. 喉痈应放脓,喉痹当刺血,喉风倒其痰,喉蛾烙其核。 100. 疮疡初起宜消,脓成宜托,溃后宜补。

中医谚语篇三

中医学谚语

一、人身小天地

二、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三、梦失封金柜,形衰守玉关,鼓呵消积滞,兜礼治伤寒

四、上工治未病

五、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

六、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

七、肺朝百脉

八、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

九、肺主治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液

十、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十一、肾者胃之关也

十二、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十三、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十四、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十五、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十六、胃为五谷之府,胆为中精之府,小肠为受盛之府,大肠为传导之府,膀胱为津液之府,三焦为中渎之府

十七、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十八、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诸阳之本

十九、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二十、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二十一、六腑以通为用

二十二、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爪为筋之余

二十三、脾为胃行其津液

二十四、八脉丽于肝肾,冲脉丽于阳明

二十五、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二十六、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二十七、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二十八、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二十九、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三十、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三十一、肺为水之上源

三十二、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三十三、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三十四、气有余便是火

三十五、形寒饮冷则伤肺,饮食劳倦则伤脾

三十六、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

三十七、胃不和则卧不安

三十八、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三十九、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四十、聚于胃,关于肺

四十一、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四十二、久痛入络

四十三、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

四十四、脏寒生满病

四十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四十六、气伤痛,形伤肿

四十七、怪病多痰

四十八、治痿独取阳明

四十九、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五十、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五十一、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檠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十二、气乱于卫,血逆于经

五十三、脾胃虚则阴火升

五十四、亢则害,承乃制

五十五、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五十六、二阳之病发心脾

五十七、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五十八、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五十九、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六十、小儿纯阳、稚阴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六十一、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六十二、临病人问所便

六十三、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

六十四、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六十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六十六、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六十七、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六十八、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六十九、热深厥深,热微厥微

七十、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腆胀

七十一、尝贵后贱名日脱营,尝富后贫名目失精

七十二、肝为女子先天

七十三、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七十四、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七十五、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七十六、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七十七、治病必求于本

七十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七十九、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八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八十一、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荃

八十二、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八十三、诸病在脏,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八十四、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

八十五、甘温除大热

八十六、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八十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八十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八十九、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九十、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中医谚语}.

九十一、上燥治气,下燥治血

九十二补肾不如补脾,补脾不如补肾{中医谚语}.

九十三、邪气内陷,当逆流挽舟;津枯便秘,宜增水行舟

九十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中医谚语}.

九十五、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

九十六、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九十七、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九十八、脓成决以刀针

九十九、喉痈应放脓,喉痹当刺血,喉风倒其痰,喉蛾烙其核

一百、疮疡初起宜消,脓成宜托,溃后宜补

中医谚语篇四

实用民间中医药谚语

实用民间中医药谚语 一、防病治病谚语

腰痛吃杜仲,头痛吃川芎。

家有刘寄奴,不怕刀斧剁。

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

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

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

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伴毒蛇眠。

有人识得千里光,全家一世不生疮。

马齿苋,地绵草,痢疾腹痛疗效好。

甘草外号叫国老,解毒和药本领高。

屋有七叶一枝花,毒蛇不敢进我家。

穿山甲,王不留,产妇服了奶长流。

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不怕到处痛得凶,吃了元胡就轻松。

二、预防疾病谚语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吃米带点糠,老少身体壮。

吃了马齿苋,到老无病患。

冬吃萝卜夏吃姜,体强力壮病不生。

吃了萝卜菜,啥病都不害。

管你伤风不伤风,三片生姜一根葱。

夏天常喝绿豆汤,防暑解毒保安康。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不干不净,吃了得病。

干干净净,吃了没病。

生吃瓜果要洗净,吃得卫生少生病。

要想身体好,吃饭别太饱。

暴饮暴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安宁。

不喝酒,不吸烟,病魔见了都靠边。

三、药名食疗歌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

若要皮肤好,米粥加红枣。

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

若要肝功好,枸杞煮粥妙。

血压高头昏,红萝卜粥灵。

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

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

欲得水肿消,赤豆煮粥好。

欲增血小板,花生衣煮饭。

口渴心烦躁,猕猴桃粥好。

血虚夜不眠,米粥煨桂圆。

若要补虚损,骨头与粥炖。

四、食用功效歌

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

吃芹菜,降血压,萝卜消胀又化痰。

驱寒除湿数胡椒,葱辣姜汤治感冒。

吃大蒜,治肠炎,绿豆解暑功效显。

胃炎通便吃香蕉,健胃补脾食红枣。

番茄补血美容颜,益智强身吃鸡蛋。

润肺乌发食核桃,生津安神乌梅好。

蜂蜜益寿又润燥,葡萄悦色令年少。

瓜豆消肿又利尿,降胆固醇花生好。

白菊明目又平肝,黄花泡茶把热散。

其它、实用小谚语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三月茵陈四月蒿,华佗劝君须记牢。

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三分吃药,七分调理。

知母好刨,就怕拔毛。

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

有谁找得到,肿毒一把抓。

跌倒地上爬,快用八厘麻。

铁脚威灵仙,骨见软如棉。

常山与草果,摆子无处躲。

白天人吃姜,晚上姜吃人。

有毛的、带刺的常能消肿定痛。

跳不跳,七马吊(徐长卿);移不移,枫荷梨.

骨头跌得粉粉碎;药中要用四叶对.

八叶黄荆七叶拿,不劳神仙罗汉爷.

男子不可百日无姜,女子不可百日无糖。

家备小姜,小病不慌。

夏季常吃姜,益寿保安康。

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

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萝卜上市,郎中下市。

萝卜泡茶,大夫睡床。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冬吃狗肉补,春天打老虎。

{中医谚语}.

早春早春,慎防春瘟。

三月三月,芥菜当灵丹。

端午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采得一七九,神仙来吃酒。

识得山中草,百岁还太早。

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

菊枕常年置头下,老来身轻眼不花。

吃药打针,不如拔罐。

扎针拔罐,病去一半。

皇帝猎鹿喝鹿血,皇后寻鹿吃鹿胎。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

懂得千里光,皮癣一扫光。

千杯不醉枳具子,一杯醉倒闹羊花。 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

三分治疗,七分调养。

诸药为各病之药。

蜂蜜低糖,有益健康。

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 人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粗皮横纹菊花心,不问就是西洋参。 宁得一把刺五加,不用金银满车啦。

识得八角莲,可与蛇共眠。

身藏杠板归,吓得蛇倒退。

打得满地爬,快寻祖师麻。

血虚夜不眠,米粥煨桂圆。

铁脚威灵仙,砂糖加醋煎,

一口咽入喉,鲠骨软如绵。

诸花皆升,旋复独降。

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宁得一把五加,金玉再多不拿,

补肾祛风除湿,强身保健最佳。

知母贝母款冬花,止咳化痰一把抓。 经常吃山楂,降脂减肥又降压。

药名食疗歌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

若要皮肤好,米粥加红枣。

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

若要肝功好,枸杞煮粥妙。

血压高头昏,红萝卜粥灵。

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

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

欲得水肿消,赤豆煮粥好。

欲增血小板,花生衣煮饭。

口渴心烦躁,猕猴桃粥好。

血虚夜不眠,米粥煨桂圆。

若要补虚损,骨头与粥炖。

四、食用功效歌

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 吃芹菜,降血压,萝卜消胀又化痰。 驱寒除湿数胡椒,葱辣姜汤治感冒。 吃大蒜,治肠炎,绿豆解暑功效显。 胃炎通便吃香蕉,健胃补脾食红枣。 番茄补血美容颜,益智强身吃鸡蛋。 润肺乌发食核桃,生津安神乌梅好。 蜂蜜益寿又润燥,葡萄悦色令年少。 瓜豆消肿又利尿,降胆固醇花生好。 白菊明目又平肝,黄花泡茶把热散。

五,中医谚语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谚语篇五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 (一) 一、天人合一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中医谚语}.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二、养生保健

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

4.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6.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上一篇:丹尼尔.笛福名言
下一篇:二年级作文我的想法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