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9-06-21 点击:

中国人的故事篇一

《这两个故事很短,却震撼了上亿中国人》

这两个故事很短,却震撼了上亿中国人!

故事一

. 有这样一个儿子,他是个大款,母亲老了,牙齿全坏掉了,于是他开车带着母亲去镶牙,一进牙科诊所,医生开始推销他们的假牙,可母亲却要了最便宜的那种。医生不甘就此罢休,他一边看着大款儿子,一边耐心地给他们比较好牙与差牙的本质不同。可是令医生非常失望的是,这个看是大款的儿子却无动于衷,只顾着自己打电话抽雪茄,根本就不理会他。医生拗不过母亲,同意了她的要求 。这时,母亲颤颤悠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拿出钱交了押金,一周后再准备来镶牙。

两人走后,诊所里的人就开始大骂这个大款儿子,说他衣冠楚楚,吸的是上等的雪茄,可却不舍得花钱给母亲镶一副好牙。正当他们义愤填膺时,不想大款儿子又回来了,他说:“医生,麻烦您给我母亲镶最好的烤瓷牙,费用我来出,多少钱都无所谓。不过您千万不要告诉她实情,我母亲是个非常节俭的人,我不想让她不高兴。

.

故事二

我上床的时候是晚上11点,窗户外面下着小雪。我缩到被子里面,拿起闹钟,发现闹钟停了,我忘买电池了。天这么冷,我不愿意再起来。我就给妈妈打了个长途电话:

“妈,我闹钟没电池了,明天还要去公司开会,要赶早,你六点的时候给我个电话叫我起床吧。”

妈妈在那头的声音有点哑,可能已经睡了,她说:“好,乖。”

电话响的时候我在做一个美梦,外面的天黑黑的。妈妈在那边说:“小桔你快起床,今天要开会的。”我抬手看表,才五点四十。我不耐烦地叫起来,“我不是叫你六点吗?我还想多睡一会儿呢,被你搅了!”妈妈在那头突然不说话了,我挂了电话。 微信创业请加CEO622

起来梳洗好,出门。天气真冷啊,漫天的雪,天地间茫茫一片。公车站台上我不停地跺着脚。周围黑漆漆的,我旁边却站着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我听着老先生对老太太说:“你看你一晚都没有睡好,早几个小时就开始催我了,现在等这么久。”

是啊,第一趟班车还要五分钟才来呢。终于车来了,我上车。开车的是一位很年轻的小伙子,他等我上车之后就轰轰地把车开走了。我说:“喂,司机,下面还有两位老人呢,天气这么冷,人家等了很久,你怎么不等他们上车就开车?”

那个小伙子很神气地说:“没关系的,那是我爸爸妈妈!今天是我第一天开公交,他们来看我的!”

我突然就哭了——我看到爸爸发来的短消息:“女儿,妈妈说,是她不好,她一直没有睡好,很早就醒了,担心你会迟到。”

想起一句犹太人谚语:

父亲给儿子东西的时候,儿子笑了。

儿子给父亲东西的时候,父亲哭了。

看过后,记得做一个孝顺的子女。这一辈子,能让你欠太多的,而且不求回报的只有父母,

不要抱怨父母的唠叨„„ 多多体谅他们、感恩他们、关心他们!

-=【推荐关注】

=-

(长按微信号复制)

成励志 微信号:Lizhi878

没有人天生励志,也没有人可以做到每时每刻激励自己。关注“成励志”微信公众号,每天通过各种方式鞭策你,激发你的斗志 —— 人生必须奋斗!回复“励志”,让你看一篇“影响一生的文章”。 推荐指数:★★★★★★★

中国人的故事篇二

从犹太人和中国人的故事说定位

从犹太人和中国人的故事说定位{中国人的故事}.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犹太人与中国人的经营之道。有一个小镇,第一个犹太人来到这里的时候在镇上开了个加油站,生意很火。随后第二个 犹太人来了,发现加油站生意很不错,然后想到加油站的客户需要吃饭,所以投资开了个餐馆。随后第三个犹太人来了,想到来小镇的人多了需要住宿,于是就开了 个宾馆。再往后第四个犹太人又发现住店的人需要生活用品,于是开了一家超市。第五个、第六个……来到小镇上的人越来越多,而吃饭住宿旅游经商的人又需要加 油,于是加油站、餐馆、酒店、超市们的生意相继就越来越火,渐渐地小镇就变成了个一个经济繁荣的城市,很多犹太人都富裕了。

而在中国,同样的一个小镇,第一个中国人来的时候开了个加油站,生意确实很火。第二个中国人来了,发现第一个人投资的加油站生意真令人羡慕,赶紧就开了第二个加 油站。第三个中国人又来了,看见前面两人的加油站生意很好妒嫉得眼红,便火速开了第三个加油站。随后,第四、第五个中国人过来都是一样,开加油站还打折促 销……最后若干个加油站之间形成了恶性竞争,然后纷纷倒闭,小镇又回到原点。

我们且不论这个故事是否带有一些错误的种族偏见。通过上 述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犹太人之所以能共同致富,并带动小镇的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犹太人在经营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逐步形成一个服务链,不同的商 人进行有差别的经营,并互为依托共同吸引客户并满足其不同的需求,从而带动了市场的共同繁荣。而中国人则是纯粹为利益所吸引,为了一种仅有的需求进行无差 别的竞争,并且没有人能通过差异化来完全吸引顾客,导致市场陷入恶性竞争当中,从而几败俱伤。

而这其中,决定着两种完全不同结果的因素就是定位。犹太人通过对客户需求的不同定位,满足了市场的不同需求,使当地经济进入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不同功能的商业活动就相当于定位理论中占据了消费者的不同的心智资源,而这些商业活动所代表的品类又都是消费者所需要的,因而百花齐放,市场繁荣。但中国人呢,正是缺乏这种定位的战略思想,导致在同一市场内产品过剩,且 高度同质化,没有任何一家加油站能占有消费者的心智资源,只得通过打价格战的方式进行恶性竞争,最终不可能产生任何一个胜利者。

中国 不少企业都有很浓的“羊群心态”,喜欢跟在别人后面,他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不去分析需求,也不分析趋势,最后大家就在一个战场上互相残杀。随着市场经济 的不断成熟和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进程,这样的现象虽然得到了一些改善,但在某些行业里仍然很严重。永久的价格战是不可能存在的,迟早大部分企业要走向差异化 之路。作为一家企业,别人都已经开始区别自己,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你没有或者说不突出,那么你的命运将会怎样呢?那就只能是减少利润把东西比别人卖得 更便宜了。

从以上犹太人和中国人的差别来看,特劳特定位在营销战略中,至少扮演了{中国人的故事}.

两个角色:即顾客青睐的源点和竞争取胜的重点。这是因为没有定位,消费者就无法在第一时间认识你、选择你;没有定位,竞争对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你。所以说,定位是营销战略的核心,其实质正是一个品牌持续盈利的中坚力量。

中国人的故事篇三

关于中国的爱国名人故事

关于中国的爱国名人故事

1、 钱学森

{中国人的故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2、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3、华罗庚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bull;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4、茅以升

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5、朱自清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

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6、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中国人的故事篇四

很多中国人毕其一生也没能读明白的故事

很多中国人毕其一生也没能读明白的故事

一个故事:

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度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没等皇帝回话,贴身太监姚勋抢嘴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怎可诋毁我大清国律,干涉我大清内政!?”

评论:大清国人人有病。 什么病? 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是奴隶,还以为自由着的病。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中国有一类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却有着统治阶级的思想。

第二个故事:

十八世纪,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曾在波茨坦建立了一座行宫。一次,他住进了行宫,登高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但他的视线却被一座磨坊挡住了。皇帝大为扫兴。这座磨坊“有碍观瞻”。他派人与磨坊主去协商,打算买下这座磨坊,以便拆除。不想,磨坊主坚决不卖,理由很简单:这是我祖上世代留下来的,不能败在我手里无论多少钱都不卖!皇帝大怒,派出卫队,强行将磨房拆了。

倔犟的磨坊主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让人惊讶的是,法院居然判皇帝败诉。并判决皇帝在原地按原貌重建这座磨坊,并赔偿磨坊主的经济损失。皇帝服从地执行了法院的判决,重建了这座磨坊。

数十年后,威廉一世与磨坊主都相继去世。磨坊主的儿子因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他写信给当时的皇帝威廉二世,自愿将磨坊出卖给他。威廉二世接到这封信后,感慨万千。他认为磨坊之事关系到国家的司法独立和审判公正的形象。它是一座丰碑,成为德国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象征,应当永远保留。便亲笔回信,劝其保留这座磨坊,以传子孙。并赠给了他6000马克,以偿还其所欠债务。小磨坊主收到回信后,十分感动。决定不再出售这座磨坊,以铭记这段往事。 正如十八世纪中叶英国首相威廉·皮特所说:“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

评论:人最自由、自主、安全和独立的时候是在被称为家的房子里,如果连这一栖身之地都不是自己所有的,人到哪里去寻求和确保自己的独立自主安全和幸福了?财产权是其它权利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人类自由和尊严的根基。财产权使个人权利具体化,从而在根本上限制了政府对个人权利的侵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三个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柏林墙倒塌之后的德国。1991年9月,统一后的柏林法庭上,举世瞩目的柏林围墙守卫案将要开庭宣判。这次接受审判的是4个年轻人,30岁都不到,他们曾经是柏林墙的东德守卫。

两年前一个冬夜里,刚满20岁的克利斯和一个好朋友,名叫高定,一起偷偷攀爬柏林墙企图逃向自由。几声枪声响,一颗子弹由克利斯前胸穿入,高定的脚踝被另一颗子弹击中。克利斯很快就断了气。他不知道,他是这堵墙下最后一个遇难者。那个射杀他的东德卫兵,叫英格·亨里奇。当然他也绝没想到,短短九个月之后,围墙被柏林人推倒,而自己最终会站在法庭上因为杀人罪而接受审

{中国人的故事}.

判。

柏林法庭最终的判决是:判处开枪射杀克利斯的卫兵英格·亨里奇三年半徒刑,不予假释。他的律师辩称,他们仅仅是执行命令的人,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罪不在己。法官当庭指出:“东德的法律要你杀人,可是你明明知道这些唾弃暴政而逃亡的人是无辜的,明知他无辜而杀他,就是有罪。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是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评论:在这个世界上,良知是最高的准则,是不允许用任何借口来无视的。自然法永远高于社会法。{中国人的故事}.

读了上面三个故事,亲爱的朋友,不知道你们有什么感想?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绵延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历届政府愚民政策的影响,中国民众现在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奴性,开启民智、反封建的任务现在远远还没完成。很多国人往往将清明政治的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而不知道通过合法的政治途径将自己的要求反映到政治输入系统中,使政治输出结果能够反映出自己的利益主张,这对一个良好的公民社会的建设是有害的。没有一个公民社会的真正强大,政府就敢胡作非为,而就不担心民众大规模的反抗。

同时,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法治理论,但这种法治往往强调秩序和效果,即通过法治达到统治者希望达到的秩序和效果,而对这种秩序和效果不做价值上的评价,这种法治其实是人治的一种,真正的法治不仅讲究秩序和效果,而且更关心其价值何在,即它达到的结果是不是正义的。这是中国所欠缺的。{中国人的故事}.

我并不认为西方什么东西都好于中国,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方面他们值得我们借鉴的有很多。特别是他们关于国家、政府方面的理论。我一直认为,美国作为只有一个两百多年历史的移民国家,而能这么长时间称霸全球,并不仅仅于她有全球第一的军事力量,引领全球的科技成果等等,更重要的是她有一套良好的制度,这套制度将个人权利和利益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对于国家,中国人认为,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有我,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如果这仅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看,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确,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国家是来为公民服务的,每个公民的存在和尊严都应受到国家的极大尊重,没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国家也只是一个空架子。

中国人现在仍然存在对最高权力有道德寄托的现象,而从不去想他们如果滥用权力怎么办。要知道,良政、善政不是建立在好人政治和好人政府之上的,而是建立在良好的制度上的。这套制度之所以有效不在于它对好人毫无原则的期待之上的,而在于它可以有效的防治权力拥有者滥用权力。就好像市场经济不是建立在商人是不是有一颗金子般的良心之上的,而是在于它能相对有效地配置资源。

让我们重申以下原则和常识:

一、人与人的关系构成社会,国家、政府只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社会的绝大部分内容是国家和政府不能也不需要介入的,市民社会高于国家和政府;

二、人民组成政府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财产、自由和安全,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转让和委托,来自于人民的同意,因此,人民自己能做好的事政府绝不能干涉,人民做不好的事政府应积极主动去做,并要做好;

三、权力是有力量的,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限制权力最好的办法是用权力限制权力,即将政府的权力分开分立,以达到彼此之间的平衡和制约。

朋友们,我们不仅是中国人,更是中国公民。

PS:很多人在评论中质疑,民主到底是不是适合中国,认为中国的国情和外国的国情有差别。在这里,我不想讨论国情的问题,我愿意讨论人性的问题。我们知道,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而是很复杂的,它有着自私、自利、充满欲望等恶的部分,这点对中国人也应该适用,我认为。所以,中国政府会为了自己的私利损害公民的利益,不受制约的权力反过来会伤害到权力的来源——公民本身(西方政治学家认为,对公民带来最大损害的是政府的权力),中国已经用五千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现在的政府还在证明这一点,比如说„„所以,民主的一大好处在于保护公民的权利,限制政府的权力。我也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人一票,还包括对政府权力的无时无刻的限制与监督,公民在法律下的完全自由与自主 „„

还有人说,民主在中国能实现吗?我的答案是“能”,但不是现在,现在就一步走向民主只会带来另一种专制,只要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怀有民主的理想,民主就一定会在中国开花结果。什么时候我们的政治文化完成转型,公民社会慢慢成熟,民主就将会到来,并且这一天的到来也不会太久。

又及:很多国人听到民主就想起一句话,我们决不能照搬西方模式。我同意不能照搬,在西方,每个国家在行使民主都会加上自己的特色,比如美国的民主并不是照搬英国的,澳大利亚的也不是照搬美国的,其实并没有现成的西方模式等着我们去搬,但是民主的一些精神是相通的,比如,对政府权力的限制,言论、出版、游行自由,一人一票,权力分立„„。有人说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他们的意思是不要学西方的对政府权力的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权力分立„„,他们反对普世价值。

中国人的故事篇五

令中国人汗颜的韩国故事{中国人的故事}.

绝对让中国人汗颜的故事_关于韩国

熟悉韩国社会文化环境的人都知道,韩国是一个竞争气氛非常浓厚的国家。在各行各业,激烈的竞争都普遍存在。在这种氛围下,一般的韩国人都养成了不服输的性格,永不妥协成了大部分韩国人的座右铭。

韩国球员从小到大,无论是在私人足球学校还是在大学生足球俱乐部,都会面临激烈的竞争.著名球星黄善洪8岁开始踢球,由于家境贫寒,外出比赛时拿不出午饭钱。于是每次比赛前,他就喝凉水充饥。喝了一肚子凉水的黄善洪在场上没跑多久,就因体力不支经常摔倒。但每一次,黄善洪都一定坚持到最后,即便是昏倒也要重新上场。成为明星后,在回忆当初年轻时的辛酸时,黄善洪坦言,如果当初自己没能坚持下来,肯定不会有今天。“因为周围的队友很快就会把你甩掉”。

类似的故事在韩国足球界内数不胜数。几乎所有的韩国球员从小就知道,如果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随时都会被淘汰。不久前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接受采访时,洪明甫说到自己年轻时的情景,依然大为感慨,“小时候自己在绿茵场上,几乎忘掉了一切,整天就知道埋头苦练,我告诉自己只有这样别人才不会瞧不起你。”而世界杯英雄安贞焕在世界杯后,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也坦言,“和意大利队比赛最后时,我感觉自己几乎随时都会累倒在球场上,是心中的必胜信念在支撑着我。”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次世界杯预选赛,韩国队飞赴日本进行比赛。临行前,当时的韩国总统亲自接见了全体队员,总统在简短的讲话后说:“如果输掉了,你们就不要再过大韩海峡(即日本海峡)了!”

总统的这句话措辞之严厉在我们中国球迷看来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这似乎让人感觉总统在利用自己手中的巨大权力威胁球员,但事实上,按照韩国的传统,总统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家长。所以,他是以家长的身份,对自己的儿子们说这番话的。对于韩国的普通球迷来说,总统的这番话是代表他们说的,因为韩国队是他们自己的球队,为

了球队能取得好成绩,球迷有责任和义务进行鼓励和鞭策,即使这种鞭策看上去近乎残酷。 在韩日世界杯期间还有一则轶事。为了刺激丈夫在球场上有更出色的表现,安贞焕的妻子公开表示:“如果他在世界杯赛上不进球,我就绝食。”在亲人给予的这种巨大压力下,安贞焕一战成为民族英雄。

一天两练球员喊累

当列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赛恢复调整时,希丁克却依然坚持大运动量的训练。5月31日下午世界杯开幕前夕,韩国队依然在庆州进行操练,球员们都是表情严肃,因为上午的训练已经把他们“折磨”得半死。下午的训练是进行3对3、4对4对抗,可能是为了照顾老队员的体力,黄善洪、洪明浦、柳相铁等一组人数要比另一组多一个。训练结束后,希丁克还特意把洪明浦叫到一边进行单独训练,希丁克说:“你在锋线上要多动一动,跑动多了,自然就扰乱了对方的防线。”洪明浦直点头,然后与薛琦铉一起加练。

地狱般的训练使韩国队球员非常疲惫,31日下午训练结束后,希丁克请全队47人到庆州宾馆附近的一家烤肉店会餐,狼吞虎咽一个小时后,负责后勤的官员算账时吓了一跳,350万韩币的烤肉,整整一头牛呀!上周在西归浦集训时,韩国队球员就吃了150万韩币的生鱼片,把店老板惊讶得目瞪口呆。

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韩国射箭选手披金戴银,逐渐成为射箭大国,目前射箭项目的14项世界纪录就有13项由韩国选手保持。在这些惊人成绩的背后,是韩国射箭队惊人的训练方法。看死尸通地沟锻炼勇气和耐力

韩国教练特别强调射箭选手的大无畏精神,因此信心和忍耐力为射箭选手的主要训练对象。蹦极游戏、10米高台跳水、寒冬的深夜步行24公里。这些都是韩国射箭选手必须进行的训练科目。为了锻炼承受艰苦、劳累和情绪波动的能力,运动员有时还要参加通地沟、检查死尸、后背捆小船登山等活动。

对于这种非正统的训练方法,射箭运动员也曾忍无可忍,公开造反。2001年,4名男子主力选手违反规定,没有参加严酷的训练,被罚5年不得参加国家队。强噪音干扰练出心静如水

射箭比赛需要运动员全神贯注。韩国教练为此专门给运动员安排了强噪音的环境。韩国国家队选手经常参加一些在大型体育场举行的比赛。教练特意安排成百上千的观众在比赛时吼叫。上千名棒球迷在拉拉队长率领下,扯着嗓子狂喊。有些球迷不断发出声嘶力竭的尖叫声,以分散运动员的注意力。

名师出高徒,韩国女将的成功离不开一位在世界短道速滑界大名鼎鼎的教练--全明奎。他从19 87年开始执教,到盐湖城冬奥会已是他率队征战的第五个冬奥会。从199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正式成为比赛项目以来,他的****已获得11枚冬奥会金牌。

据韩国一位电视台记者介绍,这位教头在国内以“魔鬼式训练”著称,训练严厉之程度在国内甚至都引起争议。如让队员披着挂满金属球的衣服跑步,或让队员三天不睡觉,为的是锻炼她们的意志力。

据张学斌介绍,他们于8月4日抵达集训地后,10点钟开会,然后吃中饭,他们以为新来乍到,第一天会安排休息,但从下午1点半开始,他们被安排做死活题。下午4点,死活题训练结束,他们想该到了自由活动时间,正准备出外踢球,但权甲龙告诉他们,接下来是比赛时间,每人要下一盘对局方准吃饭。

晚饭过后,张学斌他们还以为会休息,但他们还是错了,晚上安排有比赛,每人要下两盘棋,一直到晚10点半,比赛结束,他们才被告知可以休息了。“总算可以休息了,一回宿舍,我们就累得躺下了。”张学斌说。

第二天一早,5点40分起床,6点出操,中国棋手事先都接到了通知,7个人又住在一间宿舍,一到点大家都起来了,但不少日韩国棋手却迟到了。就在这个时候,张学斌说他看到了难以相信的一幕:只见权甲龙拿着一根粗大的木棒挨个用力责打那些迟到的韩国棋院院生,刚教训完第一个,棒子就被打折了。看得中日棋手都心惊肉跳,迟到的苏耀国七段干脆被吓的跑得远远的。他当时不知道,权甲龙只是打韩国棋手,不打中日棋手的。

中国人的故事篇六

中国人必读的三百个西修养故事97

读<<中国人必读的三百个修养故事>>感悟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修养”二字,由来已久,出自孟子的“修身以养性”,但对于修养的追求从未停滞。古人说:“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切、磋、琢、磨”都是加工产品的工艺,“修”就是“锻炼”,引申为研究学习问题,增长才干的过程;“涵养熏陶”是指受到一种思想、品行、习惯的长期濡染而趋同化,“养”就是“提高”,正是修所要达到的状态和结果.

人生就是一个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列为头等大事,可见修身的重要性。<<中国人必读的三百个修养故事>>以古代著名的修身故事为依据,为我们读者讲述了修身对人生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从而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提高,使人生境界得到升华。

《中国人必读的300个修身故事》一书选择了古 代修身故事300 篇,分别从豁达谦和中的修身故 事、诚信仁爱中的修身故事、廉洁 慎独中的修身故事和快乐俭约中的 修身故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做人当豁达谦和。心胸豁达,才能笑看世事,不为外物所累;谦虚平和,才能受到大家的欢迎,才能使自己一天比一天进步。

其中的故事特别引人深思,下面就列举几个跟大家分享一下.

庄子参透生死的故事.

庄子有一次到楚国去,在路上碰见一具髑髅,庄子用马鞭瞧着它问:“你是因为违背自然规律而死的吗?是国破家亡,遭到刀斧之刑而死的么?是自己干了罪恶的勾当,有愧于父母妻子而死的么?你是因为贫穷冻饿而死,还是寿终正寝正常死亡的呢?”晚上,庄子就枕着髑髅睡觉。半夜,“髑髅”在梦中对庄子说:“听说话,你是个能言善辩之人,但你说的那些都是活着的人的忧患,死了之后便不存在了,你想听听死人的道理么?”庄子说:“愿意。”髑髅于是说道:“死了以后,上无君下无臣,也没有为生活而奔忙的四时之事,轻轻松松地以天地为春秋,快乐程度即使是世上的君主也比不上的。”庄子不相信,就说:“我让掌管生死的鬼神恢复你的形貌,归还你的肌肉骨骼,送还你的父母、妻子、朋友、乡亲,你愿意么?”髑髅一听立即不高兴了,紧皱眉头反对说:“我怎么会放弃比南面称王还快乐的事去到人间受那些劳体烦心的罪呢?”从此,庄子进一步悟到了死亡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安乐之事,既然死比生还快乐,死亡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庄子对待死和生采取了一种“齐一生死”的态度,即生和死是一样的,死并不可怕。

庄子妻子死的时候,惠施前去参加吊唁,看到庄子叉腿坐在地上正在敲着瓦盆唱歌,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辈子,为你生儿育女,侍奉双亲,操持家务几十年,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怎么还要敲着瓦盆唱歌,这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见惠施这样说,慢慢答道:“她刚死的时候,我也有些悲哀。但想了想,实际上人间本来是没有她这个生命存在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甚至也看不到形体的物质元素气’,气原来是混杂在冥冥之中的,变化后成为气,之后才成形,最后才转化为生命。现在她又由生转化到死,这不是和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一样吗?现在,她的尸体还躺在天地之间,我却悲伤地在她身边痛哭流涕,这是没有真正理解生命现象,没有看明白生和死,所以后来我就停下来了。”庄子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他的弟子们准备厚葬自己的老师,庄子挥了挥手,平静地说:“我死了之后,天地就是我的棺椁,日月就是我的连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宝玉器,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难道还不够丰富吗?”学生们听了之后哭笑不得:“老师啊,要是那样的话,乌鸦老鹰岂不是要把老师吃了么?我们怎么能照办呢?”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了我,那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么?你们把我从乌鸦、老鹰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要那么偏心呢?”学生们只好沉默。

试想,人若连死都看得透,那在这人世间还有什么看不透、想不开的呢?庄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对生和死的参悟和实践实在达到一种凡夫俗子无法企及的境界。人一旦看透生死,也就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了,心宽意大,自然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中国人的故事}.

孔子不怒议己者的故事

儒家的创始人孔丘,处于春秋乱世,想以仁义之道来改变这个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世道,回到上古那种“大道”社会。于是,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可是能够理解他的人不多,愿意采纳他的建议,施行仁政的君主更少,因此他到处碰壁,经常弄得狼狈不堪。人们也常在背后议论他,有同情的,有讥笑的,也有破口大骂,把他说的一文不值的,凡是说的有道理的,孔子既不恼怒也不怨恨,还称赞有些议论还是说到点子上了。

有一天,孔子到郑国时和弟子们走散了,他一个人独自站在城郭东门等候弟子们。弟子们也在打听老师的下落,有一个郑人对子贡说:“在东门有个人,额头很像尧,颈项很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还不到大禹的三寸,狼狈的样子很像丧家之犬。”他形容的这些人的特征都是当时人们熟知的最丑的,子贡听了很生气,但也没办法,等找到孔子,把原话告诉了他。孔子听了,丝毫不恼怒,笑说:“先不说外形,那都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他说像丧家之犬,倒是很对啊。”

又有一次,子路跟孔子在路上也走散了,子路遇见一个背着农具的老人,便走上前去,恭敬地问:“您看见夫子了吗?”老人不屑一顾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夫子啊?我从来不认识。”说完就自己忙自己的了。子路找到孔子,将老人的话转告给他,孔子感叹说:“隐者也。”便去找这个老人,却已经不见了。

孔子对别人的讥笑丑化都不放在心上,说他到处奔波像只垂头丧气的丧家之犬,他笑着说:“像啊,很像,确实是。”他认为外貌形状是细节,而他当时的本质状况就是一只丧家之犬。当有人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实质上是在讥笑他只懂得大谈空头政治,却不懂得劳动生产,怎能治理好国家,算什么夫子?孔子知道说这话的人是个隐者,立即就去不耻下问地想去请教了,可惜没有如愿。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身为学问大家,领有弟子3000,即使当时他的学说不怎么受到重视,但终究也是有地位、讲尊严的人,却能够容忍一般凡夫俗子的言语讥讽和诋毁,不但不恼怒,反而能够及时反省自己,吸收正确的批评,也许这就是圣人吧。圣人的学问和治国抱负也许我们很难望其项背,但他做人的态度、处世的胸怀是值得我们品味学习的。尤其是当身处逆境之时,还能平静地接受一般人的无情打击,及时反省自己,如果学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的修行或许也可以称道了。

子产不计前仇迎丰卷 的故事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卓越的政治家,被推许为“春秋第一人”。复姓公孙,名侨,出生于郑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子国是郑穆公的儿子。公元前554年,子产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孟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子产的政治生涯一直致力于外御晋楚、内抑强宗,匡救风雨飘摇的政治危局,披斩盘根错节的社会荆棘。他有着强烈的“人道”思想,认为人道先于天道,为人廉明奉公,豁达宽容,很得民心。

一天,从晋国来了一位说客,对郑国宰相子产说:“丰卷过去反对过你,并且曾率兵攻打过你的家,他那次失败后逃到了晋国,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丰卷近来悔过自新,想回到自己的祖国来,却又怕你不同意。”子产说:“对于我这个人,丰卷是知道的呀。平时,我只嫌朋友太少,丰卷要是能成为我的好朋友,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啊。”没有多久,丰卷回到了郑国,受到子产的热情接待,还对他委以重任。子产正是凭着这样的心胸和度量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爱戴和合作,被评价为“德过管仲”,后世的相国、辅政大臣很少有能够及得上他的。

如果事事斤斤计较,心胸狭小,就会使得一些小的恩怨成为仇恨。如果把一切恩恩怨怨都放置在一旁,一心扑在事业上,就很容易化敌为友。有朋友总比没有朋友好,多交一个朋友总比多树一个仇敌好,这是不言而喻的,对有大理想、大抱负的人尤其如此。

300个修身故事就是用一个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修养是一种境界。它源自思想,源自豁达而不失细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有修养,穿戴、谈吐一定卓尔不凡,但如果说这就是所谓修养了,可见那是多么肤浅。 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把所谓的文化挂在嘴边,却说不出半句有深度的话,且无半点气质。还常常夸大其词,无中生有;旁若无人,喋喋不休。有些人说自己爱好各种文化,接触面广,有见识,所以有修养。其实不然,他们只是给那些餐馆、茶楼、歌舞厅、洗脚房、按摩房开辟了使它们赖以生存的土壤;给那些那些策来策去、开着低级玩笑的节目提高了一些收视率而已。就如高雅别致的清吧里,少有品味之士,所以弄得如集市抑或小饭馆一样,败了人的食欲、倒了人的胃口。自己却浑然不知,依旧时刻把"修养"挂在嘴里。

修养是一种内在涵养。修养是需要几分文味,几分气质和几分内敛的。修养标志着一个人对事物的欣赏和辨别能力。一个人的修养的底线取决于他的内涵,没有内涵的人根本不配谈什么修养。真正志趣高雅的人(通常指有品味的人),总不会经常靠一些庸俗且低级的娱乐来换取短暂且廉价的欢心吧?追求雅致、抵制俗气,所以说,修养同时也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格调。

修养是一种素质和品位。但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真正有修养的人并不多见。甚至,就连有品位的人也不多见。而修养恰恰是建立在品位的基础上的。某些人穿戴整洁,梳理精致,精神清爽,却沉默寡言,斗志不高,了无情趣。这是素质不够。有的人很少刻意于综合素质的提升,只是一味追求精致生活,

以情操和态度入世。这是品位不够。他们就好比大蒜炒大葱,总有股异味。随着城市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即无素质也无品位的人现实生活中是为数不多了,但他们极具破坏性。这种人胸无点墨却不求上进;不学无术却喜欢评头论足,进而传导是非,真是可恶之极。

修养如雪山,清澈且纯净;修养如大海,倘若没有风雨的日子,她表面一派恬静,却蕴含着无限色彩。一旦暴风雨来临,它便迸发出超乎常人的能量。伪装、粉饰、张扬、买弄一概与修养无关。修养是浪尖上的船、雪山上的冰,是趋庸附俗的人无法企及的。

修养便是人的境界,涵养,素质,品位的集中体现,且缺一不可。同时它又是人的思想与内涵的外在,思想升华了,修养也就自然升华了。

感谢<<中国人必读的三百个修养故事>>一书,它的的确确是一本值得所有当下国人阅读、反思、体会、实践的道德修养教育读本,读后必能受益匪浅

上一篇:二月的故事
下一篇:五年级作文二十句十字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