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暑假作业本数学二年级答案

来源:管理学 发布时间:2020-03-29 点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暑假作业本数学二年级答案篇一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材料 辽河一小 刘扬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书内容。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方面说起。

一、 说课标

课程目标:

(一)学段目标

我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方面说起。

1、知识与技能: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2、数学思考: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能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3、解决问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 1

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情感与态度: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能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二)学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4.在具本生活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5. 能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会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6.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与表内除法,会口算万以内数。

7.在具本生活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8. 结合实际,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9.会辨认线段,数出指定图形中的线段的条数

10.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数学思考:

1.结合具本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

2.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3.能结合具本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解决问题:

1.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与表内除法,会口算万以内数。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能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会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4.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5.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6. 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情感与态度:

1.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3.通实践活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生活中的数学)

(三)学期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试题的运算顺序。认识质量单 3

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暑假作业本数学二年级答案}.

数学思考:

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能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解决问题:

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通过实践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内容标准:

包括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数与代数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数的认识让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万以内数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数的运算是让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会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常见的量让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 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

图形与几何部分本册书是图形的运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统计与概率,本册书安排的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从中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方法,能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解决简单的问题。

综合与实践安排了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说教材

(一) 教材的编写特点

(1)科学安排解决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教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二) 教材的编排体例

1、数与代数。在本册书中安排了:

(1)表内除法(一)和表内除法(二)的学习。具体内容包括: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7-9的乘法口诀求商、除法计算和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混合运算。具体内容包括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不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以及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 5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暑假作业本数学二年级答案篇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介绍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1~6年级)》,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本套的各册教材已经陆续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并于2001年9月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使用。从近5年来所收集到的各种反馈信息看,这套实验教材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好评,在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满足各地教育发展需求等方面都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二年级上册》的研究与编写,坚持“在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个基本原则,力求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注意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本实验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一。以往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此次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地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这里的编排顺序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100以内的加法笔算,教材先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由小精灵提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所熟悉问题情境中。通过例1、例2、例3分别提出有关乘车的三个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计算式题,并引出笔算。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教材通过摆小棒直观的展示算理,并结合直观图出示算法。在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后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在例3中,每辆车限乘70人,通过计算结果知道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是71,超出限乘人数,所以班长得出结论“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辆车。”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同时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他们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小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

根据上述教育理念和《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本册实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编排采取了这样的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图形内容和素材。安排了“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和“观察物体”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每一单元中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拼摆、折纸、测量、作图、制作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角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图

形、以及对所获图形间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并受到操作空间形式的训练。其次,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例如,在认识长度单位之前,安排了关于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必要性的探究;在认识米之前,安排了探索有效地测量黑板长度的方法;在介绍平面对称之后,安排了探索对称现象的简单特征的活动等。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所学图形的特征,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等,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空间与图形活动的经验,这正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

三、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表内乘、除法是第一学段的学生需要掌握和形成的重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现行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变化较大。首先,在本册教材里集中安排表内乘法的教学,“表内乘法(一)”教学乘法的意义和2~6的乘法口诀;“表内乘法(二)”教学7~9的乘法口诀和“倍”的概念。乘法口诀仍采用小九九。本学期里让学生在理解乘法含义的基础上掌握乘法口诀,在下一册教材中再安排表内除法的教学。

第二,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首先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游乐场的具体情境,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例1~例3,在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活动的基础上,从直观到抽象,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

第三,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乘法口诀的教学从5的口诀开始,利用学生熟悉的“五个、五个地数数”获得乘法算式的积,以便于学生自主探索口诀,理解口诀的含义,也更便于学生记忆口诀。

第四,教学每部分口诀时都将所有相关的乘法算式排列在口诀表的两边,既便于学生理解一句口诀可以用于计算两个乘法算式,也自然地渗透了乘法的交换律。另外,教材仍然安排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记忆口诀的活动和练习。如“对口令”“数青蛙的嘴眼腿”“数螃蟹的腿”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且朗朗上口的歌谣唱诵,心情愉快而印象深刻地记住了乘法口诀。

第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掌握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乘法计算的目的之一是能用它解决问题。实验教材在注重让学生通过活动探索、理解乘法计算的含义和方法的同时,渗透着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例如,在教学过2~6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了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和根据情境图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之的练习。在教学过7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了有关“倍”概念的教学,以及如何用乘法解决有关倍的实际问题。将乘法计算教学与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乘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作为当今信息社会中的成员,对客观世界变化的敏捷反应和对各种信息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中估计能力的培养正是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一。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估计能力培养的内容较少。在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安排的一些乘、除法估算也只作为选学内容。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与能力是当前计算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计意识、技能的培养要求。例如第一学段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本套实验教材把加强估计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要点之一。不仅在计算教学中安排相应的估算教学内容,而且将估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结合相应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与培养。

例如,本册实验教材在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估算加、减法”一小节,这

是有关估算的正式教学的开始。教材结合一个实例(妈妈带100元去商店购买三样物品,让学生用估算判断妈妈带的钱够不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境,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逐步形成估计的意识。其次,教材还注意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或练习中渗透估计意识培养的内容。例如,在“长度单位”教学中有一些观察某种实物大约有多长、测量某一实物时只要求大约的长度等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或精确的结果,而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数据就可以达到目的。在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材还安排一些应用估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习,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五、 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册实验教材的编排,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如前所述,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归纳推理等活动,得出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才能彼此进行交流的结论。在学生认识了厘米之后,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测量黑板的长度的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应该用比较大的长度单位的想法,从而引出“米”。本册实验教材安排的两个数学实践活动“我长高了”“看一看、摆一摆”,都是开放式的对周围事物或操作材料的数学内容进行探究的活动。又如,在“观察物体”中关于镜面对称现象的学习,教材介绍了镜面对称的现象后,在练习中安排了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探索。在这些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六、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数学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地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据此,在一年级下册实验教材安排了“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的简单规律”,本册实验教材则在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中, 安排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今后学习概率统计等知识的基础;逻辑推理更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在现行的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出现在选做题目中。)教材在这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进而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本册实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 数与运算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二) 空间与图形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 统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暑假作业本数学二年级答案}.

(四)数学思想方法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五)数学实践活动

1.我长高了

2.看一看,摆一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暑假作业本数学二年级答案篇三

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二年级数学

《过河》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这一单元内容。本单元通过实际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运算。

本课教材创设了“学生过河”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猜测→尝试”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先乘除、后加减”的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探索小括号的作用及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学生状况分析〗

教材中创设了“过河”的情境,通过需要几只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得到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2、能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玩吗?都是怎么去的?你们坐过船吗?有一些小朋友正要乘船出去玩呢!

课件(出示情境图:书中第17页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暑假作业本数学二年级答案}.

教师行为:看看这幅图,讲一讲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活动:说一说图意、数学信息及问题,相互补充。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表达清楚、说完整。

(评析:充分利用“过河”这个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和解答什么问题,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想法。教师通过与学生亲切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同时,还培养学生独立读图能力及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 独立探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暑假作业本数学二年级答案}.

学生活动: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教师行为:课件关注学生参与情况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

A.29+25=54(人)54÷9=6(只)

B.29+25÷9

C.(29+25)÷9

D.29÷9+25÷9

教师行为:看看这些不同的算式,你想说点什么吗?请与组内同学说一说。

2.交流

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交流,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比较、借鉴、反思。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

学生活动2:指名汇报讨论结果,说一说想法与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赞成,可以反对,进行辩论。(教师行为:要掌握时间,组织学生讨论,给予适当点拨。)

3.组织学生讨论:“29+25÷9”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

这个算式应该先算25÷9,再算加法,这种运算顺序不符合问题的情景。在本题,应先算男女生总人数,即29+25。

怎样解决运算顺序问题呢?我们请小括号“()”来帮忙。(部分学生可能提前知道这个(),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来说)

教师行为:课件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新朋友吧?叫什么名字?有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学生活动:认识小括号的学生介绍小括号的名称及读法。

(评析:学生独立试做,当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时,可能会出现29+25÷9时,引导学生讨论该算式是否符合解决问题的顺序,结合具体情境发现问题。教师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确定运算顺序后,产生请小括号来帮忙的内在需要。A也是对的,鼓励学生会用C列式。C简洁,但不必硬性要求。)

4.探索出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使学生领会到:有小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活动:在本子上脱式计算(29+25)÷9。

教师行为:课件展示一名学生的书写,并请这名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是先算小括号里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 教师行为:加上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法了,小括号的作用大不大? 课件做一做

学生活动:先独立想一想,相互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评析:在练习中,先让学生说说计算顺序,再独立计算,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又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课件比一比,比较:94-(25+19),94-25+19。

学生活动:脱式计算。

3、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想玩吗?在做游戏之前,我们要先进行分组。

课件算一算:我班有男生17人,女生19人。要进行小组活动,4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暑假作业本数学二年级答案}.

4、课件游戏:我们就按照刚才分的小组进行游戏。

(评析:这一环节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及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最后安排的游戏,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混合运算,同时还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趣味中学习,效果会更好。)

(四)实践活动,课后作业。

留意身边的、生活中能用到小括号的数学问题,想办法解决它,并记录在数学日记中。

(评析教师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把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括号的作用,从而去应用它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五)课堂小结

课件: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暑假作业本数学二年级答案篇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做完作业再玩,不是玩得更开心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 调 查 卷 (A) 2011年10月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直接写出得数

60+70 = 40+400 = 5 × 80 = 4 × 12 = 150-80 = 170-70 = 33 × 3 = 1000-二、用竖式计算

35÷8 527+473 3 × 45 403-304

17 × 8 875-496 60÷7 +112

4. 在○里填“>”“<”或“=”。

5米○50分米 7分米○70毫米 349○430

5. 下面各题的得数大约是几百?

1

做完作业再玩,不是玩得更开心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暑假作业本数学二年级答案}.

397+206≈ 803-589≈

58 × 5≈

6. 少年宫在学校的

体育场在学校的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个数是□的 倍,是○的 倍。

8. 右边的四边形中有个锐角,

四、选择合适的答案,在□里画“√”

1. ☆÷( )= ○„„7 2.

( )里的数可以是几? 线段有多长?

6 7 8 5厘米 5毫米 55毫米 □ □ □ □ □

3. 13 4. 360减多少的差是二百多? 30 130 六十几 六十 五十几 □ □ □ □

东北 西北

□ □ □

1. 在下面画△,△的个数是○的4倍。

○ ○

2

做完作业再玩,不是玩得更开心吗?

2. 画一条比1分米长一些的线段。

3.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直角。

六、解决实际问题

1.

2.

(1

5. 阅览室里原来有5个书架,

每个书架上放30本书。

阅览室里现在有多少本书?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暑假作业本数学二年级答案篇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下)

教学进度表(仅供参考)2007·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暑假作业本数学二年级答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下)

教学进度表(仅供参考)2007·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暑假作业本数学二年级答案篇六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数学二年级上册》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介绍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1~6年级)》,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原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本套的各册教材已经陆续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审查,并于2001年9月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使用。从近5年来所收集到的各种反馈信息看,这套实验教材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好评,在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促进课

堂教学的改革、满足各地教育发展需求等方面都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二年级上册》的研究与编写,坚持“在体现新理念的同时注意具体措施的可行性”“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个基本原则,力求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注意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本实验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

一。以往的教学重点一般放在使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上,并通过一定的训练达到计算的熟练。此次教材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地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这里的编排顺序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

用计算解决前面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100以内的加法笔算,教材先提供一个二年级学生要乘车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境。由小精灵提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所熟悉问题情境中。通过例1、例2、例3分别提出有关乘车的三个问题,都需要用计算来解决。进而引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三个计算式题,并引出笔算。在笔算方法的教学中,教材通过摆小棒直观的展示算理,并结合直观图出示算法。在学生理解了算理和算法后就可以用之解决问题了。在例3中,每辆车限乘70人,通过计算结果知道一班和二班的人数是71,超出限乘人数,所以班长得出结论“一班和二班不能合乘一辆车。”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同时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

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是他们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认识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小学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让小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

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

根据上述教育理念和《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本册实验教材对于空间与图形内容的编排采取了这样的一些措施:首先,提供了丰富的关于空间与图形内容和素材。安排了“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和“观察物体”三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每一单元中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拼摆、折纸、测量、作图、制作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角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图形、以及对所获图形间关系进行体验和理解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并受到操作空间形式的训练。其次,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例如,在认识长度单位之前,安排了关于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必要性的探究;在认识米之前,安排了探索有效地测量黑板长度的方法;在介绍平面对称之后,安排了探索对称现象的简单特征的活动等。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所学图形的特征,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等,使学生获得广泛的空间与图形活动的经验,这

正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

三、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表内乘、除法是第一学段的学生需要掌握和形成的重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现行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变化较大。首先,在本册教材里集中安排表内乘法的教学,“表内乘法(一)”教学乘法的意义和2~6的乘法口诀;“表内乘法(二)”教学7~9的乘法口诀和“倍”的概念。乘法口诀仍采用小九九。本学期里让学生在理解乘法含义的基础上掌握乘法口诀,在下一册教材中再安排表

内除法的教学。

第二,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首先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游乐场的具体情境,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例1~例3,在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活动的基

础上,从直观到抽象,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

第三,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乘法口诀的教学从5的口诀开始,利用学生熟悉的“五个、五个地数数”获得乘法算式的积,以便于学生自主探索口诀,理解口诀的含义,也更便于学生记

忆口诀。

第四,教学每部分口诀时都将所有相关的乘法算式排列在口诀表的两边,既便于学生理解一句口诀可以用于计算两个乘法算式,也自然地渗透了乘法的交换律。另外,教材仍然安排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记忆口诀的活动和练习。如“对口令”“数青蛙的嘴眼腿”“数螃蟹的腿”等。让学生通过

这些富有童趣且朗朗上口的歌谣唱诵,心情愉快而印象深刻地记住了乘法口诀。

第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掌握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乘法计算的目的之一是能用它解决问题。实验教材在注重让学生通过活动探索、理解乘法计算的含义和方法的同时,渗透着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例如,在教学过2~6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了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和根据情境图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之的练习。在教学过7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了有关“倍”概念的教学,以及如何用乘法解决有关倍的实际问题。将乘法计算教学与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乘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作为当今信息社会中的成员,对客观世界变化的敏捷反应和对各种信息迅速作出判断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中估计能力的培养正是上述能力的基础之一。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涉及估计能力培养的内容较少。在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安排的一些乘、除法估算也只作为选学内容。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与能力是当前计算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估算的教学内容和估计意识、技能的培养要求。例如第一学段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本套实验教材把加强估计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要点之一。不仅在计算教学中安排相应的估算教学内容,而且将估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结合相应的数学知识

的教学进行渗透与培养。

例如,本册实验教材在100以内加、减法笔算教学中,安排了“估算加、减法”一小节,这是有关估算的正式教学的开始。教材结合一个实例(妈妈带100元去商店购买三样物品,让学生用估算判断妈妈带的钱够不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境,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逐步形成估计的意识。其次,教材还注意在有关的教学内容或练习中渗透估计意识培养的内容。例如,在“长度单位”教学中有一些观察某种实物大约有多长、测量某一实物时只要求大约的长度等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或精确的结果,而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数据就可以达到目的。在教给学生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材还安排一些应用估算方

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练习,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五、 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本册实验教材的编排,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如前所述,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

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归纳推理等活动,得出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才能彼此进行交流的结论。在学生认识了厘米之后,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测量黑板的长度的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应该用比较大的长度单位的想法,从而引出“米”。本册实验教材安排的两个数学实践活动“我长高了”“看一看、摆一摆”,都是开放式的对周围事物或操作材料的数学内容进行探究的活动。又如,在“观察物体”中关于镜面对称现象的学习,教材介绍了镜面对称的现象后,在练习中安排了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探索。在这些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

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六、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数学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地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据此,在一年级下册实验教材安排了“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的简单规律”,本册实验教材则在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中, 安排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今后学习概率统计等知识的基础;逻辑推理更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在现行的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出现在选做题目中。)教材在这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进而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

有条理的思考”。

本册实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

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 数与运算

上一篇:九年级化学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下一篇:五年级下册作文备课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