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黔江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3-04-17 点击:

201黔江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重庆市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重庆市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划工业发展专项规划

“十五”时期,黔江坚持实施“工业强区”、“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发展平台,实现了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十一五”时期,黔江工业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根据《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和《重庆市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工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黔江工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卷烟工业为龙头,电矿、建材、食品等为补充的工业体系。2005年,全区全部工业实现工业现价产值26.7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8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户,实现工业现价总产值22.95亿元,实现增加值10.78亿元,实现利税8.39 亿元。

1、“十五”目标全面实现。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为“十五”计划目标的127.5%;完成工业增加值为“十五”计划目标的143.7%;实现税利为“十五”计划目标的167.8%。

2、企业实力显著增强。中型企业增加到5户,实现产值、增加值和利税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2倍、3.3倍和2.4倍。黔江卷烟分厂稳居重庆工业50强前5甲,乌电集团在重庆工业

100强中排列第45位,黔龙集团首次跻进重庆工业100强。同时,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73户,比2001年增加201户,增长135%。

3、倾力打造发展平台。成功争取渝东南首家市级特色工业园区-重庆市正阳工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4.1亿元,1.32平方公里启动区已具备入驻条件,已有入园企业或项目18户,协议入驻企业或项目26个.

4、改革平添发展活力。烟草和电力两大行业体制改革取得主动,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黔江的利益。

5、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五大支柱产业得到不同程度发展,支柱产业雏形基本显现。

6、重点工业项目增强后劲。 “十五”期间,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3亿元,工业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27.9%,全区有27个项目基本竣工投产,形成产能15亿元以上,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

7、工业地位更加突出。截至2005年,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39.8%提高到42.7%,提高

2.9个百分点; “十五”期工业累计实现税收25.6亿元,占全区累计财政收入的82.3%,工业成为黔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全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8、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区委一届五次和八次全委会明确提出建设渝东南加工业中心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黔江工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奋斗目标,确定了发展重点。

9、工业经济带动一、三产业协调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全区工业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工业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低基础、低水平上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工业经济总量小;工业支柱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装备水平普遍较低,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四)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区位比较优势。随着渝怀铁路、“8小时重庆”黔江段二级公路等工程的建成,舟白机场、渝长(沙)高速公路等工程的建设,黔江将成为渝东南片区集公路、铁路、航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枢纽,具有承东启西的作用,区位比较优势日趋凸现。

2.相对的资源优势。首先矿产资源和绿色食品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优质烟叶基地;中药材资源量大面广,储量在8000吨以上;其次,黔江是重庆市规划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渝东南经济中心,武陵山区区域性资源向黔江集聚。

3.潜在的市场优势。黔江地处重庆市、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四省市结合部,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其辐射面积将拓展到武陵山区四省市边区近20个县(市),市场空间可以进一步扩展。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发达地区技术和过剩生产力将向相对较落后的地区转移和扩散,有利于黔江运用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资金来加速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4.明显的政策优势。黔江区集西部大开发、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等政策于一身;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黔江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投资黔江必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5.初具规模的工业基础优势。继卷烟及其配套产业后,电

矿、建材、食品、制药四大产业正迅速崛起,工业经济总量正不断壮大。就目前状况看,黔江经济总体实力在渝东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加速发展的基础。

二、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持“立足现有基础办工业,发挥资源优势办工业,突破两头在外办工业,再创新优势办工业”的基本思路和“抓大、建新、活小”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积极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自主创新,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工业集中度、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取得突破;集中力量培植五大产业(卷烟及其配套产业、电矿产业、建材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现代制药产业),着力夯实五大基础(工业发展平台、结构、科技、机制、企业管理),强化五大保障措施(人才、投融资、环境、政策、组织),全面建成渝东南加工业中心,发挥工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二)发展目标

1.工业经济总量明显提高。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5%和15.9%;其中,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工业产值达到2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亿元,分别占总量的41.6%和37.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47:41。

2.工业集中度明显提高。重点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初步完成正阳工业园区4.15平方公里的开发,正阳工业园区实现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积极探索都市楼宇工业的发展,力争建成3-5个都市楼宇工业小区,总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左右,实现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力争达到 40户以上,培植年产值10亿元企业2户、5亿元企业2户、1亿元企业3户。

3.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在12万元/人•年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利22亿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1.7吨标煤、100%、100%、80%。

4.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企业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企业新产品率达到4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信息化比重达到60%以上。建成2家以上市级以上技术中心。

三、工业规划重点

(一)区域布局规划

1.原则:遵循地域分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调整城镇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各地产业的比较优势,形成富有特色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格局,最终促进黔江工业的协调发展。

2.重点:以园区(正阳工业园区和都市楼宇工业小区)为载体,以“一 周 ”(城区周边卫星场镇)为支点,以“一线”(交通主干线)为轴线,呈级次向四周乡镇扩散,最终形成以主

201黔江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重庆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0日在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黄奇帆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重庆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重庆在逆境中化危为机、挑战中克难奋进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市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重庆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扩内需、促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同心协力,奋起应对,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经济加快回升、持续向好。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9%,达到652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31.5%和18.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贷款余额达到885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到1.2%。在大幅减税让利情况下,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仍增长18.1%。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全面启动。新增部市合作协议16个,累计达到54个。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农村土地交易所运行良好,股份转让中心和农畜产品交易所挂牌营运。净增市场主体10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占比提高到60%。

———内陆开放全方位推进。实际利用外资40.4亿美元、内资1468亿元,分别增长47.7%和74.2%。加工贸易取得重大突破,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境外投资迈出较大步伐。

———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全面完成。累计完成移民投资541.8亿元,搬迁安置移民113.8万人,复建各类房屋3725万平方米,关闭搬迁淹没工矿企业1397户,“搬得出”目标如期实现。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有序展开。8个重点移民区县发展提速,经济增速快于全市3.1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完成年度任务。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长江、嘉陵江、乌江重庆段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3天,比上年增加6天。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51.7%。城镇新增就业28.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49元,实际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21元,增长12%。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但重庆前进的步伐依然快速矫健。除进出口外,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部完成。特别要报告的是,全市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等22项指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3355美元,标志着重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又跨过了关键一步!

一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七方面工作:

(一)奋力止滑促增。坚持把扩内需作为应对危机的基本着力点,多措并举拓展需求空间。实施三年1.5万亿元投资计划,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123亿元、市级财政资金31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318亿元。兑现家电、汽

摩下乡补贴4.3亿元,落实降低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征房屋交易契税等政策,城乡消费持续活跃,汽车、住房、旅游、文化等消费升级升温。新增百亿商圈3个、百亿市场3个,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有配送中心、乡乡有连锁超市、村村有商贸综合服务网点。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采取缓征或降低社会保险缴费、取消或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措施,为企业减负让利50.4亿元。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帮助企业渡难关,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新增贷款额成倍增长。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村镇银行91家,担保机构资本金达到120亿元,安排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助金1亿元,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针对严峻的外贸形势,推出10条加工贸易先行先试政策和27项便利化措施,为出口企业退税34亿元,基本保证了出口市场份额和企业“越冬”。这些措施,对增加即期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完成工业投资17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引进惠普3600万台笔记本电脑及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一批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意义的项目。长安进入全国汽车行业第一阵营,产销量达到186万辆。重钢200万吨产能宽厚板生产线、庆铃国Ⅲ100P轻型商用车、蓬威石化PTA等项目投产,化医45万吨合成氨和80万吨尿素项目竣工。金融业迅猛发展,增加值增长31.2%,占GDP比重达到6%。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资源加速集聚,担保、租赁、股权投资基金等快速发展,花旗、恒丰、华侨银行在渝设立分行,惠普亚太结算中心落户重庆。发行企业债券105亿元,企业上市直接融资83亿元。会展业发展加快,直接收入增长36%。首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成功创办,旅游大项目、大营销强力推进,总收入增长25%。启动技术创新工程,实施重大科技专项23个,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50余项,专利授权量增长56%。新增高新技术产品500余个,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2.8%。第

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和“国际知名研发机构重庆行”成功举办,国家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落户重庆,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创新集成能力得到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引进优秀紧缺人才1220名。

(三)扎实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突出土地、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基本建立起区县、乡镇和行政村土地流转三级服务体系,土地流转率居全国第四位。农村土地交易所通过地票交易,开辟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途径。集体林权确权面积和颁证户数均超过90%,累计流转林地735万亩。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比例超过30%。乡镇金融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加大城乡就业统筹力度,提质发展劳务经济,培训农村劳动力44.4万人,新转移36.7万人。把加快“两翼”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市级以上财政转移支付“两翼”的资金增长21%,市属国有企业筹资50亿元帮助“两翼”16个区县建设工业园区,“一圈”向“两翼”援助资金和实物达到2.6亿元,“两翼”经济增速连续三年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大力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发放直补资金32.8亿元,惠及1952万农民。生产粮食1137万吨、蔬菜1177万吨,出栏生猪2002万头。建成开县鲤鱼塘水库,竣工大中型水利工程8座,整治销号病险水库405座,又有220万城乡居民喝上安全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000余条。建成农村沼气池19万口。农村国电网改造率提高到93%。所有自然村实现通电话。建设巴渝新居3.7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4.1万户。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500个。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5万。选派5460名大学毕业生、9549名专业技术人才、9153名驻村干部下乡助农。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两江新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上报国家审批,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一期即将封关运行,北部新区、永川等5个服务外包示范区加快建设。直达国际专用高速通信通道开通。区域通关合作扩大到沿海各口岸,新

开成渝、渝穗、渝沪“五定”班列(轮)和4条国际航线。重庆关区进出口货运量突破600万吨,区域通关货运量占比达到65%。实施十大经贸活动,工业、金融、房地产等领域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增世界500强12家。整合外经贸资源,组建了资本金30亿元的市对外经贸集团。推动企业“走出去”,重钢、机电、粮食、博赛等集团投资境外,在引进技术、收购矿山、建立基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川渝陕、渝沪、渝粤等合作进一步加强。完成援建四川崇州实物量8.7亿元。与港澳台的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密切。对外交流日益扩大。开放的重庆,正以更大气魄和力度广聚国内外资源。

(五)全面推进“五个重庆”建设。把“五个重庆”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平台,塑造内惠民生、外树形象的城市品牌。投入2050亿元,超额完成各项年度任务。拆迁改造主城区危旧房447万平方米、工矿棚户区70万平方米,建成廉租房8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69万平方米,直接惠及10万个家庭。综合整治主城居住小区1287万平方米,拆迁改造城中村269万平方米。绕城、沪渝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渝湘高速武隆至黔江段等建成,新增通车里程412公里。改建干线公路3000公里。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竣工投用,襄渝二线全线贯通,渝怀二线开工建设。朝天门大桥等一批城市交通项目建成投用,轨道交通建设进展顺利。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菜园坝长江大桥、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喜获“詹天佑奖”。结合燃油税改革,率先在西部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成功实现主城内环站口外移目标。城市、农村、长江两岸等六大森林工程同步推进,植树造林578万亩,建成城市绿地5496万平方米,市民造林绿化积极性空前高涨。主城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深入实施,完成主城区企业环保搬迁25户,淘汰小煤矿300万吨、小水泥145万吨。惠及城乡居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完成734个基层医疗设施项目改扩建,提前两年全面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甲型H1N1流感防控科学有序。

201黔江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2012重庆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9日在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重庆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五年。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定向导航,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发3号文件,重庆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肩负中央赋予的重大使命,全市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重庆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创新图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化解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以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务实举措,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生机勃发的新境界。

———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跨越。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800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991亿元,增长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80亿元,年均增长1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935亿元,年均增长28.2%。工业销售值突破1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超过400亿元、增长2.8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9%,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特别令人振奋的是,人均生产总值迈上4000美元新台阶,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4∶45.1∶41.5调整为8.7∶55.3∶36。“6+1”支柱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以惠普、宏碁和富士康、英业达、广达为龙头的1亿台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强势崛起,汽车摩托车产值超过3000亿元,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材料工业、轻纺工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形成百亿级园区20个、百亿级企业15户。内陆地区金融高地加速形成,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成为支柱产业。银行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不良贷款率降至0.9%。上市公司总市值翻了三番多,证券化率提高到52%。保费收入翻了两番。担保、小额贷款、信托、租赁、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快速发展,在国内率先开展离岸金融结算和电子商务国际结算。物流中心建设上档升级,形成国际级物流通道3条、国家级5条,年货运总量30%来自市外。会展、购物、美食之都加快建设,建成一批百亿级商圈、百亿级市场。成功申报中国温泉之都,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

———“五个重庆”建设全面推进。主城进入“二环时代”,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提速发展,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三年拆迁主城危旧房1200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176万平方米。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和“一枢纽五干线”铁路网,在西部率先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基本实现“四小时重庆”、“八小时周边”。建成主城快速干道116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铺开。新增跨江大桥39座。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3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超过200万标箱。江北国际机场跻身全国十强,年旅客吞吐

量增长2倍、货邮吞吐量翻了一番。黔江舟白机场建成通航。完成森林工程129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0%提高到37%,主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66天增加到311天。卫生和体育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到87.6%,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6.7岁。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切实加强,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1%,重特大事故件数下降75%。大走访、大下访深入开展,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五五”普法圆满完成。打黑除恶取得重大胜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及时有效,群众安全感指数稳定在95%以上。

———内陆开放高地快速崛起。两江新区开发建设强力开局。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从建设到封关运行一年完成,实现贸易服务与沿海同样便利。推动中、俄、哈签署边境口岸高效便捷通关协议,开通渝新欧铁路集装箱班列和渝深铁海联运,重庆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进出口总额达到124亿美元,增长2倍多。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跨越,外商投资额翻了三番多,达到63亿美元。“走出去”取得突破性进展,50亿美元对外投资项目获得批准并付诸实施。渝台合作更趋紧密,台资利用累计超过20亿美元。承接沿海、联动周边成效明显,引进内资达到2638亿元。重庆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正成为海内外投资者抢滩的热土。

———综合配套改革攻坚破冰。积极稳妥推进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切实保障转户居民同等享有城镇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待遇,建立农村土地自愿、有偿、弹性退出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制度性探索。构建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实施“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调控举措,房地产市场总体健康。推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创设农村土地交易所,组建农畜产品交易所、股份转让中心、药品交易所、航运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和上市路演中心,联合产权交易所运行良好。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达到1.2万亿元、增长2倍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更趋完善、改革重组深入推进、经济布局逐步优化。民营经济支持体系不断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占比提高到62%。

———“三农”工作和区域统筹力度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五年累计超过1300亿元,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超过1100万吨,蔬菜、水果持续增产。实现乡乡通畅、村村通达,农村客运覆盖到72%的行政村。完成水利投资382亿元,建设大中型水库24座,完成22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又有1100万人喝上安全水,建成城镇达标防洪堤300公里,极大改善了工程性缺水和下雨即涝的局面。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6%。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现全覆盖。32%的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起“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市属国有企业融资100亿元支持“两翼”工业园区建设,“两翼”经济增速连续四年快于全市平均水平。

———百万移民搬迁任务圆满完成。历经十七年的艰辛努力,搬迁安置移民113.8万人,复建房屋3725万平方米,调整搬迁工矿企业1397户,库区面貌焕然一新。成功保障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至175米。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有效防治,库区水质保持稳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库区城镇调查失业率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8个重点移民区县发展提速,年均增速比全市快2个百分点。库区发展全面转入后续工作新阶段。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全面实现“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大学城基本建成,

解决了“普九”债务、农村代课教师等遗留问题。各类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基础研究水平明显提升,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医疗器械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发明专利授权量翻了三番。三甲医院创建计划进展良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超过40%,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到26个区县。重庆大剧院、科技馆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用,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中小学塑胶运动场1080个、登山步道86条,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4%。。国防动员能力明显增强,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3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年均分别增长11.3%、13.1%。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38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征地农转非人员等社保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建立起城乡困难群体救助制度和节假日送温暖长效机制,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率先实行相对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4万人。

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们按照中央宏观调控要求,扩内需、调结构、控通胀、惠民生,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7%,外商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均增长50%以上。成渝客运专线等11条铁路同时在建,火车北站、西站改扩建工程和兴隆场编组站建设全面启动,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掀起了重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铁路建设高潮。2000公里高速公路全面建成、路网密度位居西部第一,又有1000公里地方高速公路相继开工。200万标箱规模的果园港加快建设。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成主城干道建筑立面及居住区综合整治5600万平方米,建成巴渝新居5.3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11.6万户。全面启动户籍制度、住房制度、“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微型企业发展等重大改革,农民转户进城145万人,开建公租房1300万平方米,实现“两翼”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扶持发展微型企业1万户、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农村商业银行、水务集团、力帆、乡村基等7户企业成功上市,直接融资700亿元。大力落实“民生十条”,城镇新增就业31.5万人,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到30个区县、250万老人享受到养老待遇,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480所,130万留守儿童得到关爱,交巡警合一改革和新型校园警务制度全面推开。采取加强产销衔接、规范市场秩序、增加困难群众临时补贴等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2%。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十一五”收官划上了圆满句号。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人民幸福为追求,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充分体现“加快”“率先”、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新路子。

第一,突出发展要务,把中央要求与重庆实际紧密结合,审时度势谋跨越,抢抓机遇促发展。我们创造性地放大西部大开发、三峡移民等机遇效应,全面落实国发3号文件,一揽子政策措施和一大批项目相继落地,把重庆发展推上了快车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提振经济举措,推出一系列适应性措施,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重庆经济逆势而进,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前三。实践证明,只有把抓住机遇与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才能用好机遇,争得主动、创造优势,开辟出重庆发展的新天地,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赶超升位。

第二,突出民生导向,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共建共享幸福美好家园,使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我们坚持把改善民生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始终,保持一般预算的50%以上用于民生、75%用于区县和基层,滚动实施年度民心工程,全面落实“民生十条”,不仅解决了大量突出的民生问题,而且激活了内需,拉动了经济增长。以“五个重庆”为载体,倾力打造和谐安康、环境友好、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得到广大市民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实践证明,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持久的动力。只有处处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辩证统一,两者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突出改革创新,把解决突出矛盾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先行先试、敢破善立,以制度创新增活力、聚财富。我们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构建起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通道。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公租房建设管理新机制,帮助中低收入群体实现“住有所居”。首创地票交易制度,开辟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渠道。改革林权制度和农村流通融通体系,助推“两翼”农户增收。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用改革创新思维,集中破解大面积、长周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肩负起探新路、作示范的历史重任,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有不竭动力。

第四,突出内陆开放,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善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开放促跨越、图振兴。我们加快构筑开放大平台,建设国际贸易大通道,把重庆推向了大开放的最前沿。改变以港资为主、工业为主、增量为主的外资利用单一模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新格局。配合国家开放战略,实施面向国内市场和重庆发展的海外投资,实现国内发展与跨境投资、利用国际资源、掌握先进技术的良性循环。实践证明,只有善用世界眼光和双向思维谋划内陆开放,才能分享到全球化带来的更多机遇,在更高起点、更大舞台上实现跨越发展。

第五,突出人文塑造,把培育正气与张扬法治紧密结合,弘扬主旋律,惩治黑恶丑,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行动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干部群众受到熏陶、获得教益。扎实开展“三项活动”,全面落实“三项制度”,进一步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按照中央要求,顺应人民愿望,依法开展打黑除恶,维护了公平正义,净化了社会环境。实践证明,只有以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引领,形成凝心聚力谋发展、和衷共济促跨越的生动局面,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进步和变化,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和方向引领,得益于中共重庆市委的科学谋划和统揽指挥,凝聚着重庆3200万人民的丰富智慧和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作出奉献的全市各族人民和外来建设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驻渝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和社会各界,以及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一五”发展成就令人鼓舞,但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是:综合实力还不够强,产业结构不优,消费贡献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资源能源战略储备不足、应急能力不强,生态环保压力增大;二元结构矛盾仍是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还任重道远;城市规划建设档次还需提高,现代化管理能力尚需增强;社会建设欠账较多,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调节利益关系、保

障公共安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任务繁重;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部门办事效率不高,一些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工作作风有待加强。我们必须直面问题,弥补不足,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更加主动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有效地破解发展难题,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201黔江政府工作报告}.

二、确保“十二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重庆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全面发力、阔步前进的重要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我们仍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国际分工调整蕴藏新的机遇,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当今中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为重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当前重庆,多重机遇汇集,“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政策效应加快释放,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三峡后续工作全面启动、国家中心城市和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又添新动力,大发展的气势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重庆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抢抓机遇,改革开放,攻坚克难,奋力开创重庆科学发展新局面。

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314”总体部署为核心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成果为人民共享,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坚持通过改革开放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基本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其主要标志是:

———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整体跨入现代化阶段。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左右,达到1.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城镇新增就业15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

———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成为集聚辐射功能强大的经济中心。形成主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县城和特色中心镇联动发展的大都市连绵带,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0%、60%。工业销售值翻一番,达到2.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金融、物流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10%和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金融、商贸物流、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地位基本确立。{201黔江政府工作报告}.

———建设与国内外经济广泛融合的内陆开放高地,成为内陆开放示范区。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和经开区、高新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贸易大通道全方位形成。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一般贸易一体化发展,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五年外商投资额500亿美元,境外投资300亿美元,保持中西部领先水平。

———建设统筹城乡改革先行区,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基本构架。健全统筹城乡

201黔江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2012万州政府工作报告

万州政府工作报告

2012-2-17

各位代表:

我代表万州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区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务实推进“五个重庆”建设、“民生10条”和“共富12条”,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一)移民搬迁胜利完成

举全区之力克难攻坚,如期完成四期移民任务,顺利实现“搬得出”目标,并一次性通过国家验收,满足了三峡水库175米试验性蓄水需要,取得了破解百万移民世界级难题的重要阶段性成果,转入“安稳致富”新阶段。五年搬迁城乡移民5.9万人,复建房屋212万平方米。投入扶持扶助资金4.8亿元。完成移民后期扶持项目485个。动态解决移民家庭“两个零就业”。培训移民3.4万人次。三峡后续工作完成前期准备并有序推进。三期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全面完成。

(二)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22.6%,居全市第一,2011年达到622.59亿元,五年翻两番,由全市第七位提升到第四位。工业进入全市十强,增加值年均增长37%,占GDP的比重由28%提高到48.3%。工业总产值五年增长5倍,产值过10亿元企业10户,其中50亿元以上2户。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3亿元、贸易业销售总额400.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3.1%和32.9%。高笋塘商圈进入全市六大百亿级商圈。旅游业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0.2%和33.8%。

经济质量不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9.4:37:53.6调整优化为6.8:56.4:36.8。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63亿元,五年翻三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3亿元,五年增长12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127.4%提高到317.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9329元、6591元,分别是2006年的2倍、2.4倍,收入比由3.48:1缩小到2.93:1。

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8亿元,年均增长32.5%。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完成60平方公里开发规划编制,开发面积拓展到22平方公里,工业产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6.2%和77.4%。

(三)城市和交通建设取得突破

城市建设提档提速。完成城市总规重大修改和区乡两级土地利用总规修编。长江三桥开工,长江四桥获国家发改委立项。25公里长的南北滨江大道贯通形成环线,渝万高速公路入城大道、万利高速公路入城大道万川段、机场路改造完工,万云高速公路入城大道改造加快推进。城区新栽植大树好树23.8万株,新建和改扩建公园25个、广场24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6%,人均公园绿地、人均广场面积分别达到13.1平方米和0.5平方米。城区主次干道全部完成“白改黑”综合改造。完成建筑立面整治570栋、店招门楣整治6170户、背街小巷整治30万平方米。完成528栋建筑夜景灯饰建设。三峡移民纪念馆主体工程建成,万州体育场、游泳馆加快建设,三峡科技馆、三峡文化艺术中心开工,三峡会展中心完成方案设计。成功创建市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文明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由41平方公里扩展到5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59.5万增加到80万,城镇化率由47.5%提高到56.76%。 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万宜铁路建成通车,达万铁路电气化改造竣工。江南25万标箱集装箱码头建成投入使用。万云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辖区318国道和万云路、万忠路、万云南路改造全面完成,万石路改造加快推进。渝万城际铁路和万利、万忠(南线)、万达(开县至开江段)高速公路以及新田港开工建设。万州至西安、万州至黔江高速公路,万州至郑州、万州至西安铁路,万州机场扩建等纳入“十二五”和中长期规划。

(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

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柑橘、榨菜、中药材等产业化基地85万亩。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7.3万亩,新增集约化经营面积33万亩。农业企业总数达到1130家,新发展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家、专业大户1.5万户、专业合作社399家。农产品商品率57%。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30%。全区有劳动能力的32万农户中70%实现万元增收。

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2900公里,镇乡公路通畅率由76.9%提高到100%,行政村公路通达率由87%提高到100%、通畅率由28%提高到72%。安装危险路段防撞护栏800公里。修建农村便道750公里。累计解决59.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民新村159个7523户,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和风貌整治3.2万户。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6.4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4.3平方公里,新增人口

5.1万人。

(五)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各项改革稳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调整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实施镇乡最低财力保障性转移支付,人均财力由1.6万元提高到

6.7万元。重庆三峡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万州支行、邮政储蓄银行万州支行挂牌营运,恒丰、光大、哈尔滨等银行在万州设立分支机构。新增证券公司1家、保险公司10家、小额贷款公司7家。新组建三峡平湖有限公司、万州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投融资主体。发展微型企业5889户,完成地票预申报交易1.2万亩,实现农民转户22.8万人,农村“三权”抵押融资11.1亿元,均居全市前列。

对外开放取得突破。连续八年圆满举行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经贸洽谈会。成功引进4家世界500强企业。长安跨越总部迁至万州。培育上市公司4家。五年累计到位招商引资项目资金408.7亿元,年均增长36.1%。累计利用外资3.2亿美元,年均增长87%。2011年进出口总额3.8亿美元,其中出口2.6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68%和59.8%。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由51%提高到67%。

(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吡啶三药中间体、新型硅材料、紧密纺等技术全国领先。国家和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5家,高新技术产品41个。连续两届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和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高中阶段入学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普及十二年教育。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人数居全市第一。成功创建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三峡中心医院平湖分院康复大院、总院住院综合大楼建成投入使用,二甲医院增加到6所,农村卫生院改扩建全部完成,村卫生室全面建立,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荣获全国公共卫生保障先进集体。成功创建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示范区。《移民金大花》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三峡人家》获全国文华奖优秀剧目奖,《鸣凤》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梅花奖。“唱读讲传”活动蓬勃开展。镇乡街道文化服务中心、村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工程圆满完成。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万州区卷》、《重庆市万州区志》编纂出版。北京奥运火炬在万州成功传递。代表重庆市组团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好成绩。打造“体育之城”启动实施。城乡居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45左右,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87.8%。

(七)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6.9万个,新增城镇就业14.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由13.2%下降到6.5%。荣获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城镇职工五大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实现政策全覆盖。每年发放各类社会保险待遇20亿元左右。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05元,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年度安排3000万元用于中小学生“饮奶工程”和“爱心午餐”,筹集1亿元救助慰问困难群众、1亿元补助职教学生、3000万元补贴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荣获全国家电(汽摩)下乡工作先进区,家电以旧换新50.7万台,财政补贴1.4亿元。五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9.6万人。建成和在建廉租房、公租房110万平方米。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成功创建重庆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

生态环保得到加强。完成绿化造林91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16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0.2%提高到51.5%,其中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57%。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87%。长江万州段水质总体保持Ⅱ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90%以上。城区交通噪声平均值、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优于国家标准。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在全市率先设置相对独立的镇乡街道安监办、规范设置重点部门安监科,安全生产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连续五年无重大以上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连续四年荣获全市安全生产考核一等奖。在全市率先建设群众工作信息管理系统,五年化解各类信访问题3万余件,信访总量逐年下降,连续六年获全市信访稳定工作一等奖。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新型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建立“五位一体”校园安保体系、“阳光政法”查询监督平台,安装视频监控探头2.1万个,建成交巡警平台18个,被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6.8%。

(八)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行重大行政决策民意调查、专家论证、稳定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制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492项,取消或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15项。实行建设领域并联审批,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成运行。开通全市首个“114阳光政务热线”。强化公务人员培训、教育和管理,服务意识、办事效率有所提高,政风行风有所转变。坚持不懈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建成廉政教育中心、公共资源综合交易平台,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和失职渎职行为。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联系,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满意及基本满意率均在98%以上。

过去五年,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征兵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再度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工作取得新成绩,人防、消防、防震、人民调解、老龄、扶残助残等工作取得新进展,统计、物价、气象、保密、档案、新闻出版、机关事务管理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各位代表!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区GDP同比增长20.1%,其中工业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6%,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7.5%,外贸出口增长22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6.2%和23.6%,人口自然增长率1.74%。,单位GDP能耗下降3.8%,较好完成了区三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全区重点项目“三大战役”取得胜利,城市骨架进一步展开,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民生共富成效明显,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实现了市委、市政府“半年有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样”的期望。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受国际金融危机、欧美债务危机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影响、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五年,是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克难攻坚、奋力拼搏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受益多的五年。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五年的奋斗充满艰辛,成绩归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归于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万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以及全区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代表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万州发展的中央国家机关、市级各部门、兄弟省(市)、区(县)以及社会各界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万州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规模和人均水平与重庆主城区及全国先进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困难群众较多,尤其是部分移民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缩差共富任务十分艰巨;中心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对库区及周边的服务能力不够强,与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地位还不相称;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矛盾仍然不少,维护稳定的压力较大;应对“四大考验”、防范“四大危险”的能力还需提高,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还需进一步转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我们正处于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的关键阶段,又面临缩差共富这一世界性难题。按照区第四次党代会的要求,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奋力实现“331”目标,即三个翻番:经济总量翻一番以上,突破1500亿元;人均GDP翻一番以上,突破1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突破150亿元。三个缩小:基尼系数由0.41

201黔江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高三政治试卷201[1]..

2009学年第一学期长宁区高三政治抽测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都必须写在答题纸

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姓名和准考证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在下列哪个会议上

通过的

A.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二中全会

C.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

D.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

2.10月29日,中国成功研制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

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国家。这台计算机命名为

A.银河一号 B.天河一号

C.宇宙一号 D.飞天一号

3.第五届东亚运动会12月5日在 盛大开幕。

A.广州 B.济南

C.香港 D.澳门

4、上海世博会开幕时间是

A.2010年5月1日

B.2010年8月8日

C.2010年10月1日

D

上一篇:8上语文作业本
下一篇:7年级下册地理暑假作业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