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1-10-27 点击:

2004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2004年海曙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2月24日在海曙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海曙区区长 李亚珍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是新一届政府实施各项目标任务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区人民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中共海曙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根据区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克服“非典”等非正常因素的不利影响,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保持了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8.4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5亿元,同比增长17.1%和40.1%,区域经济呈现量与质同步提高的良好局面。积极实施楼宇经济发展战略,围绕“转入一批、新建一批、盘活一批”的工作重点,全区共转入楼宇进驻企业292家,一批商务楼宇已启动开发与盘活运作,和义路等区域性功能板块开发总体进展顺利。引进势头强劲,全年新注册各类企业6545家,注册资金16.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9%和71.5%,一批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知识型服务企业和资本运作型投资企业相继在我区落户。传统商贸业态得

到提升,以天一广场、中山路为中心的城市核心商圈已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实现了企业注册登记过程中的零成本,搭建了81890企业服务平台,增强了区域的吸纳、服务能力。都市型工业稳步发展,区科技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基本完成,进驻企业总投资1.56亿元,合同利用外资659.22万美元,其中7家企业已投入生产。积极鼓励企业加大工业投入,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额2.63亿元,同比增长56.4%。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区已有12个村完成或基本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革。村级可用资金收入8226万元,同比增长29.5%。

坚持“社会基础管理社区化”,着力打造社区建设品牌。社区建设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势头,在体制改革和推进城市基层民主进程中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城区所有社区居委会成员的直接选举,建立了以选聘分离为核心的科学的社区体制和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社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精品社区的创建和薄弱社区的扶持同步推进,12个社区成为省级示范社区,18个条件相对薄弱社区面貌得到较大改观,使社区建设整体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新建了2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81890求助服务中心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市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被评为全国第八届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 坚持提升市容环境管理质量,深化拓展“海曙模式”内涵与外延。积极探索建立“城管、警察、法庭”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及保障机制,提高了执法效能,加大了依法治“乱”的力度。拆除、搬迁了一批马路市场及临时市场,城市“牛皮癣”专项整治取得初步成效。积极开展爱国卫生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实施翠柏路、大沙泥街、永丰西路等6条道路街景整治工程,完成了114万平方米的老住宅小区整治任务。开展增绿工程,新增绿地69公顷。在全市率先实施新建住宅小区预

售前物业管理招投标工作,成功推出35万平方米道路保洁及10万平方米公绿养护、30座公厕养护管理等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完成了丽园中路、文化路等道路建设,实施冷静街、苍水街、碶闸街等地块的旧城拆迁。旧村整体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徐家漕村、前丰村等近15万平方米的旧村实施了拆迁,并启动了新星村的改造项目,改造面积占我区农村前5年旧村改造总量的一半以上。

坚持以社会稳定为基础,扎实推进平安大区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积极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信访、综治、调解“三位一体”维稳机构,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舆情预警反馈机制以及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有效增强了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妥善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控制了“法轮功”等邪教的活动,确保了全区的社会稳定。继续深入开展治安专项整治斗争,保持对各类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一批社会影响恶劣的大要案得到了及时侦破,全年刑事犯罪案件发案上升幅度低于全市24个百分点,路面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45.1%,有效遏制了犯罪的高发势头。积极探索平安大区建设长效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路子,建立了“三车”、护楼员管理公司,开展治安防范责任承包,成效明显。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坚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广泛开展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城区文明程度有进一步提高,跨入了首批省级文明城区行列。文化大区建设不断推进,深入实施《海曙区“十五”文化发展规划及文化大区建设纲要》,成功举办了区第二届商贸文化艺术节,区域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以首届中国浙江科普节为契机,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城区社会化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基本完成。重视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各项

{2004政府工作报告}.

活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区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形成。在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面前,全区上下沉着应对,落实责任,严防死守,取得了“非典”防治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不断深化,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坚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履行政府职能。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支持政协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全年共承办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和意见、建议共204件,办复率为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9%。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扩大城市基层民主,拓宽民主参与渠道。深入推进普法宣传教育,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确保执法公平。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投入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行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得到新的加强。继续深入开展双拥工作。支持驻区部队建设,圆满完成了征兵工作。重视做好侨台事务、民族宗教等工作,加强与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联系。

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改善群众生活。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和扶贫帮困工作,辖区弱势群体的救助机制逐步完善。以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对象,高度重视失土农民的就业问题,大力促进再就业工作。全区共筹集落实再就业专项资金16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0948个,其中公益性岗位1022个,实现再就业11001人,城镇登记失业职工人数比上年减少了900名,失业率首次出现了负增长。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参保4532人。全面落实扶贫帮困各项制度及有关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使全区低保对象、民政对象得到及时救助。积极探索以社区为主体的社会化帮扶路子,大量困难家庭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得到了有效帮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荣获“全国社区残疾人

工作示范区”称号。建立宁波星光学院,成立区星光敬老协会,新建12个“星光老年之家”。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6件实事工程基本完成。

各位代表,2003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计的大,但取得的成绩比预期的好。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在全区上下万众一心、共同努力下取得的。在此,我谨代表海曙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对政府工作给予热情支持与帮助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区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海曙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分析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区域资源的整合、开发及有效利用的文章还未做深做透;我们的服务能力与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城区服务要素的供给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还不相适应;由改革、发展所引发的各类矛盾不断显现,主动应对、及时化解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认真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2004年工作总体要求

2004年是实现本届政府五年目标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促进我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掀起新一轮的发展高潮,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我区在“两高”、“两区”建设的过程中,正面临着城区功能质的转变和提升。一方面,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为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契机。我们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的一系列事关海曙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并赢得了社会广泛的支持,机遇难得。另一方面,城市东部新城建设紧锣密鼓,周边区域竞争发展态势咄咄逼人。城区功能的最终确立取决于各自的努力。能否抓住机遇,把握机遇,争

2004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2004年崇左市政府工作报告

崇左市人民政府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2月10日在崇左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崇左市市长 张秀隆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崇左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是我市建市之年,撤地设市工作量大,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繁重。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第一届市人民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团结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据统计,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09亿元,比上年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现价)完成工业总产值41.1亿元,同比增长17.9%;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6亿美元,同比增长6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7亿元(不含南友高等级公路投资数),同比增长13.52%;财政收入完成13亿元,同比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1927元,同比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比自治区要求低0.6个百分点;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7‰,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03个千分点。

撤地设市顺利完成,建市工作稳步推进。我市于2003年8月6日正式挂牌成立。近半年来,我们围绕建设新兴崇左市,认真研究政府工作的任务、特点,及时建立和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政府行为。理顺各种关系,对崇左中心城市建设、在邕资产管理、人财物

移交南宁市、崇左市与江州区事权、财权划分等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在撤地设市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切实担负起组织领导责任,以实际行动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撤地设市各项工作中。广大干部能够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坚持“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乐当拓荒牛,克服各种困难,确保了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同时,想方设法解决市直机关临时办公和干部职工食宿等困难,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至年底,除档案局等5个单位暂缓搬迁外,其他市直机关单位已搬到崇左上班。整个撤地设市过程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建市工作积极稳步推进,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实现了良好开局。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村经济有新的发展。继续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投入,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68.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63.8万吨。预计原料蔗产量1080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水果产量17.95万吨,同比下降12.78%。畜牧水产业稳中有升,全年肉类总产量12.28万吨,同比增长8.5%水产品总产量5.01万吨,同比增长7.48%。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69万亩,占任务的76.35%。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0座,渠道防渗29.9公里,农村人饮工程88处,完成沼气池建设3.62万座,有效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农民各种税费负担比上年减少5876万元,下降50.72%。

项目建设力度大,工业经济增长较快。蔗糖、锰矿、建材等支柱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工业生产取得较快增长。规模以上轻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78亿元,同比增长17.5%;重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31亿元,同比增长20.38%。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81亿元,同比增长10.18%。工业产品销售形势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销售产值38.87亿元,销售

率为94.59%。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市先后组织人员赴江西、福建、浙江、广东、香港、台湾等地举办重大招商活动,共签订了80个合作项目,签约资金78亿元人民币。至年底,全市共有施工项目37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75个,同比增加20个。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营造良好环境,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大发展。全市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6478户从业人员21267人注册资金21520万元登记注册私营企业204户从业人员2834人注册资金15954万元。

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抓得紧,城镇化步伐加快。崇左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已通过评审,正按有关程序报批。征用储备土地工作主动,已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用地面积540.6公顷折合8109亩并已纳入储备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原计划2003年开工建设的十大项目已经启动,至年底,行政中心、行政中心广场、公务员小区已完成方案设计,进入地质钻探阶段;丽江水厂、湖滨大道、石林大道扩建已完成设计、钻探,正在进行场地清理工作;城区绿化正在规划设计;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项目已有2家公司申请建设,其中一家正在筹建;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已完成测量、设计、招投标、材料定购工作;输变电站已完成设计、招投标工作。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加快自治区级14个重点镇建设已经全部完成了总体规划调整修编工作,部分镇已开始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外贸进出口增幅大,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口岸经济有新发展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尤其是外贸出口达2.2亿美元,同比增长93%,出口总量排全区首位,增量居全区前列。边贸成交额27.6亿元,同比增长30.1%,创历史新高。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家,合同投资总额127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8万美元。积极对接东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实施办法》、《关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决定》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快口岸联检大楼、验货

场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通关条件,全市对外开放水平有新的提高。

财政金融形势良好,消费市场发展平稳。加大组织税收征管力度,切实做到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做到有保有压,全年财政支出18.43亿元,同比增长6.2%。金融存款继续增加,贷款投放稳定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85.3亿元,比年初增长11.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3亿元,比年初增长9.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5亿元,比年初增长14.3%。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亿元增长8.7%。全年接待入境人数4.24万人次创汇614.2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83.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3亿元,旅游业总收入5.9亿元。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发公益性岗位、扩大劳务输出等,开辟了就业门路,促进了再就业。全市城镇净增就业人数784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253%;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人数达22.23万人,年劳务收入约10亿元。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共发放企业离退休金、失业保险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9297.63万元,医疗保险基金共支出3381.1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全市共发放低保金1431.82万元,发放救济粮159.6万公斤,折款271.32万元,救济农村困难群众17.58万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中有升,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00元,增长6.7%。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巩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工作得到加强。特别是针对非典疫情,果断采取措施,做到对疫情

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计划生育率89.72%。环保工作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为群众脱贫致富做了大量工作。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健康发展,成功举办了崇左(德天)首届边关国际旅游节,提高了崇左市的知名度。土地管理、技术监督、药品监督、供销合作、粮食、民政、审计、统计、监察、人事、劳动、人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保密、信访、地震、气象、地方志、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边防工作、民兵预备役建设以及双拥工作继续加强。金融、通信、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行业为全市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民主与法制建设整体推进。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行政水平有新的提高。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全市治安秩序良好,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市胜利完成了撤地设市的历史使命,克服了非典疫情和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建市伊始遇到的种种困难,实现了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并通过各位代表向全市各族人民,向驻崇左市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我市各项建设事业的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看到当前我市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快。2003年全市GDP增长比全区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缺少重大项目拉动,引进大企业、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不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

2004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邓州市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邓州市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3年,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以‚三抓‛为动力,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大力弘扬新时期‚邓州精神‛,积极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带动、人才兴邓‛三大战略,努力推进工业经济、城镇建设、特色农业、商贸流通、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态势,较好完成了十二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06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7亿元,同比增长29%;全社会固定财产投资完成14.5亿元,同比增长36.8%;农民人均收入2688元,同比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38元,同比增长14%;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4亿元,同比增长23%。全市呈现出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良好局面。

农业生产形势大好,优势产业更加壮大。由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农村经济活力大增、农业生产实现突破、百万农民舒心开怀。全年粮食总产69.4万吨,同比增长20%;小麦单产351公斤,同比增长12.3%,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粮食生产跨入全省10强、全国200强。农民人均纯收入2688元,净增468元,实现了多年未有的大幅度增长。以‚杨树经济‛为重点,大力培育林牧烟棉四大优势产业。新发展速生杨10万亩,总面积扩大到27万亩,新发展杨树加工企业40家,总数达到97家,林板一体化逐步形成,杨树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发展潜力巨大,成长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实现畜牧产值22.5亿元,同比增长13.6%,新发展畜牧养殖专业户1200户。棉花、烟叶分别达到49万亩、5.3万亩,新发展彩棉500亩。农建工作第七次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 。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企业群体发展迅速。强力推进工业立市战略,切实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在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煤电油运十分紧张的形势下,坚持紧中求活、活中求进,努力扩充工业总量,改善运行质量,工业经济速度效益同步提高。全年限额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4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利润9000万元,同比增长23%;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48%,同比提高24.2个百分点。金星啤酒、正兴棉纺、穰东纸业、永泰棉纺、电业等骨干企业产销两旺,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

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工业总量增速加快,全市各类工业企业达到1192家,净增267家,其中,限额以下企业净增252家;限额以上企业净增15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企业达到40多家。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产品制造业为主导的中小企业群体迅速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七里店、燕店、孟楼、穰东等一批工业小区,特色板块经济初步形成,小规模、大群体效应逐渐凸显。

招商引资步伐加快,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叫响‚项目政府‛口号,强化项目支撑观念,扎扎实实开展‚项目建设加速年‛活动,千方百计跑项目、引资金、招客商。全年引进项目248个,实际到位资金5.16亿元。其中,招商引资项目209个,政策性项目39个;建成项目145个,在建项目103个。投资2700万元的西城永泰棉纺三期工程、投资1000万元的孟楼天柱纺纱项目、投资600万元的高集万吨高档文化用纸项目等均已建成投产。投资7000万元的雪阳彩棉、投资4000万元的天冠邓州白酒分厂、投资600万元的绿缘鞋厂等项目正加紧施工。投资3.68亿元的穰东纸业公司合作项目已破土动工。投资1.68亿元的2×1.2万千瓦生物能电厂等项目近期可望开工。

城镇建管力度加大,城市亮点初步显现。高起点规划,先后聘请国内知名规划专家重新修订了城市总体规划,完成{2004政府工作报告}.

了40余项详规。高标准建设,全年投入5000多万元,对内外城河实施引水、疏浚、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对新华路示范街实施景观街改造工程,‚一河一街‛景观凸显,尤其是沿河建筑拆迁,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行动之快,效果之好,为邓州近20年来少有。引水入城工程基本实现,圆了全市群众多年来的梦想。花洲书院修复基本完工,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提高。建成了湍河一级橡胶坝,启动了人民公园建设,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城建6件大事。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投资9200万元,集镇面貌明显改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效能管理,集中整治脏乱差,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商贸流通繁荣活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7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为近十年来最快的一年。财政支出5.6亿元,同比增长24%,财政支付能力明显提高,教育、支农、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新增工资支出3500万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6亿元,净增6.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2亿元,净增2.2亿元。加大市场建设力度,繁荣城乡商贸流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亿元,同比增长15%,引进了一批高档次超市、连锁店,建成了家居大市场、建材大世界等一批档次高、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市场。成功举办了河南省农机产品展销

演示会,不仅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而且以此为带动,农机大市场将建成豫西南区域性农机交易中心。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得到增强。全面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落实直补和降点政策,两项合计,农民人均增收61.4元,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整合优化教师队伍,在全市14362名教职工中择优聘任了12449人,优化了结构,增强了教职工的工作责任心。扎实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参保人数达到6070人,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了人员分流任务,增强了粮食流通企业的活力和生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适时调整完善了市乡财政体制,充分调动了市乡理财积极性。搞好产权交易改革,盘活国有破产企业土地、城市建设用地,以及农村建房用地。改革的扎实推进,有效化解了大量的社会体制性矛盾,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大局保持稳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26亿元,改建和在建干线公路、乡村公路369公里;电力设施建设投资4300万元,完成了高集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工程和张村110千伏变电站配套工程等;广电、邮政、通讯业总投资7300万元,有效改善了公共服务质量,拉动了经济增长。全面推行村务公开、

2004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2004年新疆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1月8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2004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2003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是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团结和带领全疆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臶,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克服了非典、地震等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经历了各种困难的严峻考验,抢抓机遇,发奋图强,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了个好头。

一、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预计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18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是近几年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388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796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666亿元,增长1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1亿元,增长11%。外贸进出口总额45亿美元,增长67.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7.4亿元,同比增长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0元,增长6.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05元,增加242元,增长13%,是历史上增收最多的一年。

农业经济增长较快,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三大目标,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园艺业和特色农业,预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6亿元,增长6.3%,乡镇企业增加值125亿元,增长15.6%。优质、专用、特色、绿色农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订单农业面积占50%,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大,劳务创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和技术改造力度,突出发展支柱产业,狠抓了三个“30户”重点企业,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石

油、天然气、钢铁工业稳定增长,番茄、乳制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工业增加值571亿元,增长11.2%,创近年来最高纪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5,提高37.8个点。

消费品市场活跃,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传统服务业得到提升,大型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不断涌现,现代化的电子商务、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正在兴起。汽车、住房、旅游、信息、教育等新型领域消费不断增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了对棉花、成品油、药品、食品、建材市场的监督管理。努力克服非典影响,恢复开发旅游市场,接待海内外游客1025万人次,总收入92.3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加强了地质勘探、基础测绘和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狠抓项目资金落实和组织协调工作,加大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投资力度,加快吉林台水电站、红雁池二电厂、新疆优质棉基地、奎-赛高等级公路、塔里木农业灌排和环保二期等重点骨干工程建设。新增公路1660公里,新增原油产能367万吨,新增发电装机57万千瓦。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四期、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运行态势良好。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努力培植财源,加强税收征管,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执行自治区行政事业单位一律不准购买小汽车、除确有必要外原则上不准出国、不准新建办公楼和装修办公楼的规定,压缩一般性开支,确保了工资、社会保障、防治非典、灾后重建、国债专项等重点支出的需要。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68亿元,同口径增长13%。金融机构正确处理支持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加大信贷投入,优化信贷结构,扩大证券融资,不断拓展各类金融业务,重点支持了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银行监管体系建设迈出重要步伐,银监会新疆管理局挂牌成立。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0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36.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0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56.7亿元。

二、各项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对内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2004政府工作报告}.

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快规范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改制、破产、重组等有序进行,地方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初步完成了公司制改革,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扎实推进。加大了中小企业放开搞活的力度,国有中小企业基本完成改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11个地州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新上市公司4家,1家公司发行新股,共募集资金18.1亿元。新设立股份有限公司8家。

财税改革稳步推进。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管理等项改革,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开始建立。落实了西部大开发和再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了企业发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全面启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7亿元,农民实际负担明显下降。

其他改革进展顺利。深化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放开了购销市场和价格。推行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启动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自治区属开发类和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卫生等改革取得进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全区私营企业发展到3.7万户,从业人员49万人,分别增长31.1%和27%;个体工商户45万户,从业人员70.7万人,分别增长4.2%和7.7%。个体和私营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亿元,占全区的62%;上缴税金24.1亿元,占全区的11.5%;吸纳安臵就业人员15.8万人,占全区的42.7%。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约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出口总额22亿美元,增长68.2%;进口总额23亿美元,增长65.6%。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新疆开发建设,共引进区外资金200亿元,比上年有大幅度增长。一批区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成功举办了2003年乌洽会。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取得进展。营造“大通关”环境,提高了口岸过货能力。

三、齐心协力抗震救灾,全民动员防治非典{2004政府工作报告}.

面对巴楚-伽师严重的地震灾害,全区各族干部群众以及驻疆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不畏艰险,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取得了重大胜利,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军民团结、兵地团结的壮丽凯歌。国家和自治区共投入资金4.3亿元,社会各界捐款捐物1.6亿元,3.56万户居民搬入新居,毁损学校、卫生院和公用设施重建一新。昭苏地震灾区灾民及时得到妥善安臵。体现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各项部署,牢固树立防大疫、抗大病、打硬仗的思想,共安排防非资金3.15亿元,新建改建定点传染病院19所,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群防群控,严防死守,防止了疫情传入,未发生一例非典临床诊断病例,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

四、继续实施科教兴新战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加大对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43个,财政投入1.3亿元。5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科洽会”。认真做好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和高校危房改造等工作。强化教师尤其是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推进“双语”教学,提高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稳步发展,专业结构调整和重点学科建设得到加强。

发展先进文化,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1.6%和91.7%。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参加了全国第七届民运会,成功举办了自治区第十届运动会。在国际比赛中共获得8枚奖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进一步

扩大,进行了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78‰。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成效逐步显现,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之内,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民政、司法、审计、语言文字、统计、外事侨务、新闻出版、质量监督、药品监督、地震监测、气象水文、档案、文物保护、残疾人事业、老龄事业等其他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五、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进展,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全面兴起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展开,涌现出了一批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文明社区。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加强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社区建设不断完善。

各级政府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9件,制定发布政府规章7件,办理全国和自治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委员提案1617件。认真接待和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深入,查处了大案要案,惩治了腐败分子。

六、民族团结日益巩固,社会政治大局保持稳定坚定不移地高举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旗臶,广泛进行了以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为重点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开展了以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感人事迹和工作成果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涌现出一大批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始终保持对民族分裂主义骨干分子、宗教极端势力为首分子和暴力恐怖犯罪分子的严打高压态势,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继续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积极开展严打整治,严厉打击“法轮功”及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臵各类群体性事件,维护了社会政治大局的稳定。

七、努力为各族群众办实事,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解决了农村牧区19万特困人口的温饱,实现了自治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三年44万人温饱的阶段性目标;继续实施农村防病改水工程,去年解决了41万人的饮水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000公里;对56个县205万名经济条件较差的中小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新改建医疗卫生和疾病控制机构276所;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新疆光明”工程,完成白内障手术8300例;已有70%的行政村通电话,农村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7.3部;为154万人次的灾民和救济对象提供了粮食衣被等救助。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有37万多人次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两个确保”继续巩固,为6万名下岗职工支付生活费

2.59亿元,为37.5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6.8亿元。58万人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大,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签约与履约率明显提高,企业改制中职工安臵和拖欠民工工资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初步得到缓解。

八、兵团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生产建设兵团紧紧围绕“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工作目标,加大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0.5%,第二产业增长11.1%,第三产业增长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元。种植业、畜牧业、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的农业格局和粮经草“三元结构”开始形成。工业通过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发展速度加快,形成了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建筑业积极拓宽区内外、国内外市场。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亿元,增长12.8%,交通、水利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完成农牧职工危旧住房改造2.5万户。外贸进出口总额16亿美元,增长20%。招商引资开始由石河子向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三个新建城市和重点城镇拓展,投资规模达45亿元。实现就业再就业8万人,其中安臵5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在团场一线就业。“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得到落实,社会化发放率达100%。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性收入8640元,增长6.8%。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新的贡献。

{2004政府工作报告}. {2004政府工作报告}.

驻疆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忠实履行卫国戍边的神圣使命,确保了边防的安全与稳定。狠抓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积极参加抗震救灾和西部大开发建设,树立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为维护我区稳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战胜艰难困苦,取得了优异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这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兄弟省区支持的结果,是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勇开拓的结果,也是与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和帮助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各族工人、农牧民、干部、知识分子、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向生产建设兵团、中央驻疆单位广大干部职工和援疆干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体制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基础设施落后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仍不宽松,利用外资水平低,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不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农牧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增收任务仍然艰巨;有些地方和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腐败现象仍有发生。这些问题,有些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有

2004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2004年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6-09-19

——2004年1月10日在襄樊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付明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回顾{2004政府工作报告}.

过去的五年,市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省委、省政府、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监督下,团结和依靠全市广大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推进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预计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将跨过5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7.6%;全地域财政收入可达48.2亿元,年均增长16.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达16.9亿元,年均增长8.5%。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1亿元。基本形成了具有襄樊特色、主业较为突出的产业体系,经济总量和对全省的贡献继续保持在全省比较靠前的位置。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五年间,三次产业结构由1998年的28.8:42.4:28.8,调整为20.9:46.8:32.3。第一产业生产力布局逐步改善,“五优工程”深入推进,产品品质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订单农业的比例达50%以上。第二产业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已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43%左右,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达到80%左右。特别是汽车工业发展较快,已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交通旅游、邮电通讯、商贸服务等均有较大发展。荣获“中

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56.9%,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各项改革全面推开。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入。先后探索实施了动态股权制、股份制、全员买断、分块搞活、破产重组、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改革,特别是去年以来大力推进以“双退出”(企业退出国有序列、职工退出国有身份)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在明晰产权、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方面,正在呈现出日益明显的效果。新华光股票成功上市。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及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农民人均负担比改革前下降了40%左右。市县乡机构改革成效明显。市政府工作部门减少26%,县(市)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减少27%,乡镇(办事处)减少36%,全市党政机关行政编制减少25%;行政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减少48%,经营性事业单位1.5万人全部退出编制管理系列。乡镇全面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深入,行政审批事项减少65%,收费项目减少35%。建立并逐步完善了行政服务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中心,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改革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事业单位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推进。 ——城乡建设成效明显。五年来,改造国省干线一、二级公路800多公里,四条高速公路相继动工,其中襄十路已竣工通车;改扩建农村公路2000多公里,全市所有乡镇和98%的村通公路,市区至各县(市)的主要线路全部达到高等级化。加快了城市路网改造、畅通工程、亮化工程、排水工程、人防工程建设,改造、新建了汉江大道等25条道路,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改造和兴建人民广场、诸葛亮文化广场、南湖文化广场等13处大型休闲场所,市区园林绿化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2002年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顺利完成城市区划调整和乡镇撤并工作,全市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5%以上。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五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和出口创汇奖励政策,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2003年全市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预计完成8600万美元和6604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4.87%和29.7%;在全省的位次由1998年的第9位,分别上升到第6位和第4位。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7050元,年均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2658元,年均增长2.8%。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达47.58万人,五年来累计发放养老金26.75亿元,养老金支付率达到100%。18.7万人进入城镇低保,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五年来新增就业岗位2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3%以内。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工作不断推进。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扶贫救灾和困难救助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投资5.1亿元完成治污项目229项,全市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五年完成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23项,投资达27.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25家,完成总产值153亿元,分别是1998年的4倍和1.5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龙头带动作用初步显现。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两基”工作得到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开办了初中四年制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实验班。学前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成功组建了襄樊学院、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和“四校合一”的新襄樊四中。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脱颖而出,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的成绩,取得了第十二届省运会和“八艺节”分会场承办权;加大“扫黄打非”力度,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公共卫生不断强化,有效防止了非典型肺炎在我市的蔓延,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实现了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控制在3‰左右。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认真办理议案、建议和提案。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25件,建议、批评和意见665件,办理政协委员建议案16件,提案1553件,全部办复完毕,满意率达到96.8%。认真开展普法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依法惩处和取缔“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维护了社会稳定。积极开展“双拥”创建活动,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驻樊部队、武警和人民警察在维护稳定和支援地方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和作风转变,行政效率和公务员素质有所提高。全面开展政务、村务、厂务公开,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密切了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廉政建设得到加强。

五年来,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各位代表,2003年,是本届政府履行职责的最后一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面对19年来最大的洪灾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面对众所周知的领导缺位、精力分散等特殊困难,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和衷共济,克难奋进,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及其配套改革、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及市区城市规划的集中统一控管,在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着力抓好东风日产合资、襄樊电厂二期工程、崔家营水电枢纽工程、襄樊烟厂技改、襄轴公司重组等事关全市经济发展全局和后劲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加强以城市路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重点工程相继竣工;制订和实施市区土地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的三级政策平台,为促进招商引资和工业、商贸、房地产业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彻底解决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兑付问题;以减少审批事项、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为重点,在优化经济环境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超过预期的好成绩,各项经济指标可望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其中,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了高于全省平均增幅、总量位居全省第二的位次。预计完成情况是:实现GDP503.3亿元,同比增长9.5%;全地域财政收入48.2亿元,增长15.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9亿元,增长12%;地方财政支出29.98亿元,增长13.8%,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实现工业增加值213.6亿元,增长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07亿元,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亿元,增长8.7%;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分别达到8600万美元和6604万美元,分别增长29.6%和19.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050元和2658元,分别增加550元和94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0亿元,比年初增加8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75亿元,比年初增加28.5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新增就业岗位6.4万个。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是省委、省政府、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

上一篇:2017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2017北京两会工作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