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张国立语录

来源: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1-11-02 点击:

1942张国立语录篇一

1942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是由华谊兄弟公司和重庆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一部剧情片。该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主演。该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在逃荒路上的遭遇和抗争为主要线索,描述了1942年抗战期间,河南遭受大旱,三百万人背井离乡进行逃荒,被活活饿死和被炸死的过程。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是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因为只是怀着打发时间的心态随意点了进去,看完之后,只想用一句话概括我的心情,那就是“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影片里的场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作为九零后的我们,或许永远也没办法体会到河南民众的处境究竟是有多绝望,我们只能从影片中呈现的画面去试着想象。 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生理需求被放在了最基础的位置,通俗的讲就是当一个人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时,通常对食物的需求是最强烈的,其他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那些道德、法律、人伦还会高于生存吗?在生存面前,人们的信仰和希望走到了绝境,无不为了活命而卑躬屈膝:乞讨、偷盗、卖身、投敌,丈夫卖妻子、父母卖子女、军人卖尊严,一切可以卖的都卖了。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太震撼,那就是逃荒路上的人被炸死后,野狗撕裂尸体

的场景,恶心、愤怒、怜悯······我无法用词语准确的来形容我的心情,但是看过史料后,发现影片呈现给我们的,远没有真实的那么残酷,据史料记载,1942年河南大旱期间,饿死大约300-500万人,当时不仅发生过狗吃人,还有过人吃人的惨剧。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没有经历过大灾难,可是,值得反思的是,我们却少了一颗满足的心,总是会抱怨自己的遭遇和生活带给我们的不愉快,幸福的生活让我们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以前最喜欢听爷爷讲他们以前的事,讲他们年轻的时候是怎样的贫穷,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每次讲到动情之处还会抹几把眼泪,我以为那就是最糟的日子,看完《一九四二》之后发现,根本就没有最糟的日子。我们应该有一颗满足的心,无论生活经历了什么,都不算太糟糕。 老东家也经历了从家财万贯到躲灾,再到逃难,再到家破人亡,最后孤身一人,生无可恋,想要去死,可是在路上看到了举目无亲的小女孩,那已死的心见到了生机,他牵着小女孩的手走向了远方。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很多的大灾大难,但都挺过来了,而且越来越好了,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怀揣着希望。不光是于国家,于个人也是,人生中难免要经历坎坷和磨难,让我们看不到曙光,但是只要永不放弃希望,总有一天会出现彩虹的。 回到电影中,造成几百万人民被饿死的原因难道只是因为大旱和战争吗?我觉得不是,天灾只是诱因,政府的冷漠麻木、分配不公、权利的不平等、信息沟通不畅,才是导致灾难发生的真正原因。大灾当前,官员以本部利益为先,勾心斗角,麻木不仁,一队国军在日本

人刚刚轰炸完灾民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女人,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三百多万人,历史的事实证明:不敢说实话、不办正事、不为民众着想的政府,迟早是要下台的,而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先,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是会被人民拥护,会永生不灭。今天的一切都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感谢中国共产党,引领我们走向了幸福的生活,同时也感谢我们自己,选择了相信共产党,历史实践也证明,共产党是我们不二的选择。尽管在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党在决策上出现了失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等,但是,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否认我们最终走向了正确的道路,在探索的道路上,无论是谁都会走些弯路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更何况是一个国家。我想说的是,请爱惜自己的国家,有国才有家,感谢党,起码他带给了我们安稳的生活。 影片中日本战机轰炸难民,地上一片血肉模糊的场面让我想到了一张照片,那就是蓝色的海边,一个小男孩脸贴着沙滩,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这张照片刺痛了无数人的心,也让我们反思战争。近来叙利亚战发,无数人为了逃难而冒险偷渡,这是一场赌局,以生命为赌注,无数人在这场赌局中输了,失去了生命,而活下来的人流落在异国他乡,露宿街头,食不果腹,这些灾难本是可以避免的,但却还是无情的发生了。当年的中国被日本侵略,中国人民被当作玩具任意摧残,生命一钱不值,至今回忆起那段历史,我们仍感到十分愤怒。如今的和平是广大爱国志士用鲜血换来的,定当倍加珍惜,所以我们要尊重如今拥有的和平和安宁。记得钓鱼岛事发时,广大爱国青年义愤

填膺,吵着要向日本开战,认为中国不开战是因为懦弱,我能理解大家的爱国热情,但是我们要理性,理性的爱国,中国是一个遭受了战争洗礼的国家,我们更加懂得战争带来的伤害,作为一个大国,我们要在维护和平方面做表率,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不轻易的发动战争,我们所不愿遭遇的也不能强加在别人身上,人的生命都是可贵的,所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尊重国家的决定,积极推动国家的和平,促进世界的和平。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正视历史,铭记历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珍惜和平年代和当下的幸福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积极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1942张国立语录篇二

电影鉴赏《1942》

一九四二{1942张国立语录}.

{1942张国立语录}.

《一九四二》是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执导的一部战争与剧情篇电影,1993年冯小刚看中剧本,到如今付诸拍摄,历时18年,《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该片由华谊兄弟公司出品,投资2亿,于2011年10月19日正式开机,2012年11月29日贺岁档上映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1942张国立语录}.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

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会像那个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样会义不容辞去的,我也会用行动追忆那段似远去,实则未远去的历史!

1942张国立语录篇三

电影1942影评

{1942张国立语录}.

1942,似远去,实则未远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

1942张国立语录篇四

1942影评

生命已无力哀嚎——感受《1942》

“1942年冬至至1944年春,我的家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随着这一句干燥的能起烟的河南话,冯小刚的《1942开场了。

这是一部中国的灾难片,但采用好莱坞经典灾难的叙事手法,高层次人物的反应与底层小人物的状态为的两条并行的主线,在本片中没有交汇于碰撞,但是仅有的几次碰撞却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垫场部分是蒋委员长1942年的新年致辞原声回放。正片是从小人物线开始说起的。河南延津县的范家是当地的大地主,范老东家三个月里从家境殷实的地主,沦落成了孑然一身流离失所的乞丐。通过财主范家与穷人瞎鹿两家逃荒路上的遭遇,冯小刚告诉我们灾难能拟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其说是若干故事情节组成这条小人物故事线,不如说是众多细节描写勾勒出了逃荒路上的浮世汇。

大人物线上用蒋介石、李培基、蒋鼎文加上记者白修德还要加上上帝,把国民政府对人民的漠视不作为、从上到下的腐败、对舆论的封锁、处理问题的方式基本上是以史实为基础的真实再现,很严谨,见不到一点夸张。在这里值得肯定的是本片并没有把这场人道主义灾难单纯归咎于哪一个人,哪一派人,而是客观的呈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以及各方在使这场灾难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上帝。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没有高潮。没有泪点,没有宣泄,没有榜样,没有神。张国立的表演贯穿始终,他的表情,他的眼神,他的挣扎,他的希冀,他的失落,他的挣扎他的绝望,一家人流离失所,阴阳两隔,一个从财主到灾民的过程,无不透视出天灾的可怕,战争的残忍。{1942张国立语录}.

影片通过去全景画的模式,大量的远景镜头,突出逃荒盛势之宏大。在逃荒过程中又抓住老人,孩子,以及孕妇的描写来出发观众泪线。冯小刚导演在剧中大量的运用了隐喻和和对比的手法。镜头对准了逃荒的地主与贫民,两家原本一贫一富。地位悬殊但在饥饿面前却是人人平等。即即地主从河南逃荒到陕西整个历程失去妻子,女儿,儿媳和孙子与佣户瞎鹿一家的家破人亡。地主逃难的人物情节设计,对于体现灾荒的严峻性更加具有说服力。当传教士把圣经覆盖在人们的伤口上时,并没能阻止死亡;当日本人狂轰乱炸,圣经漫天飞舞,导演用这种隐喻的手法告诉观众:当死亡来临时,当战争肆虐时,上帝也无能为力。外国传教士为了河南的灾民奔走求援,国民党政府的官员却见死不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何谓善?何谓国家政府?观众自有评论。

在这部电影里冯小刚把他最擅长的黑色幽默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人性的冷漠,还是生命的卑微在这种黑色幽默的诠释下让人发指,战栗,就像用生了锈的钝锯条在拉你的心。例如:“地主女儿被人买走,给买主洗脚时,说自己撑得蹲不下去” 又比如“买大送俩小的,你合算了”等。 这些台词广义上来看让人啼笑皆非,但放在剧中,言语的背后,又无不令人深思。

从演员的选择上,不难看出冯小刚的“野心”。张国立、陈道明、徐帆,张涵予等人自不在话下,好莱坞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和蒂姆·罗宾斯的加盟岁有打酱油之嫌,但其二人一出现恍惚中还是有置身好莱坞大片的感觉。从剧情、电影类型来说,此片真不必要非得找

影帝级的人马来扮演,由此可见,华谊大举拓展海外市场之“野心”。 作为导演的冯小刚的身段如今已经在无形间被这个世界和他自己拉高,从《集结号》他开始把自己拉升到一个高度上,此次的《一九四二》宏观的表述也并不像《唐山大地震》这种同样是灾难题材的电影般突出细节情感。他非常希望告诉大家他不仅能够拍摄脍炙人口的喜剧,更能够拍出有思想内涵有深度的能够被称之为经典的作品,这种对于成功与肯定的“饥饿感”恰巧呼应了这部新作。

1942张国立语录篇五

1942观后感{1942张国立语录}.{1942张国立语录}.

《1942》观后感

1942,曾经对我,只不过只是一个数字罢了。而那段于1942发生的历史,也曾仅是一段模糊的听闻。但那年,却是战争的一年,是饥荒人散的一年,那,是一段尘封的历史„„ 影片《1942》,把我们带入了一个„„

„„一个令我们心酸的年代,影片追诉了一个小小的家庭的经历,老东家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着万贯家财,可却因为避灾被迫逃离了家乡.一路上,多少坎坷,妻儿的离世,粮食的被毁,以及被迫卖掉女儿„„种种因素,使他在那一年,失去了太多太多.

这场学校组织我们看的电影,不算太长,却意义深远.那个年代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里,他们颠沛流离,他们有着对食物,对和平的渴望.

他们为了食物,投靠了日军.可那真是他们所想的吗?他们也是中国人啊!他们能不爱自己的祖国?!可当时的政府,号称要打仗抢回领土,非但没帮他们,反而剥削他们那点儿可怜的残粮.可最终呢?土地被抢,民众饿死。

在影片的最后,老东家在路上遇见了一个母亲饿死的小女孤儿,从此,他们相依为命„„ 历史是真实的,是无奈的,是辛酸的.那时候,离现在是多么的遥远,又像是历历在目.这,是一笔血红的历史,多少人死于在这1942!尘封的历史,却是无言的诉说„„篇二: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电影结束的灯光已然启亮,可是我坐在座位上久久未动,实在是心情太震撼了。哀鸿遍野、饿殍满地、炮弹横飞、血流成河,日本人的残忍、军队的无情、政府的后知后觉、官僚的层层剥削,一幕一幕在我脑海里展现,久久不能平息。

看电影前,我还特地看过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但是电影任然给予了我完全不同的感觉。中国和日本从31年九一八开始到37年七七事变,中国未曾对日宣战,日本也不曾对中宣战。中国不宣战,是因为外交部在蒋介石庐山讲话后,判断对日宣战弊大于利,比如日本可以以交战国的身份切断国际对中国的援助,而中国又无力保护海上运输线,老蒋也保留着讲和的希望。日本不宣战一方面也是因为宣战后,国际可能对其禁运,另一方面日本也不承认民国政府,后来建立了汪伪政府,相当于和中国是友好国家,怎能宣战?不过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12.7),美英苏对轴心国宣战,中国也于12月9日由中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签署发布《中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正式对日本及德国、意大利宣战,一直对日本入侵消极抵抗的国民党军队开始筹划反攻,电影中的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1942年春,河南发生天灾,大旱和蝗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而在此一直在此与日军呈胶着状态的中国军队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准备反攻,国民党军队要求在河南征收三千万粮食,老百姓无奈之下开始逃荒,随着电影情节的展开,国民党军队战败,逃荒的时间无限延长,电影中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逐渐由多灾变为真正的逃荒,一路上,饿死的、冻死的、生病死的灾民数不胜数,而河南省省委主席李培基,因为自身原因,对蒋介石隐瞒河南灾荒的严重程度,导致政府的救济久久未置,大量灾民饿死在逃荒路上。

在逃荒的路上,饥饿是压垮道德伦理的一座大山,在连吃都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我们看到了1942年逃荒路上的种种罪恶,种种扭曲,种种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感受。灾难期间人命贫贱,影片中瞎鹿与人讨价还价卖掉自己的小孩,只为换得2升米给病重的老娘煮碗粥;张涵予饰演的传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爱的神父边帮他包扎边和他对话,信仰坚定的传教者眼神已经开始变得迷茫,直至最后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赢不了魔鬼,那还信他个求!”;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儿自愿“卖身”换米,用“再也不见”来换取父女俩人的活路时,老范噙着泪水,仰天长叹:“我老范辱没祖先!”;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

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当栓柱没能在火车上“拴住”自己的俩孩子,毅然跳下火车找孩子,却把用老婆换来的粮食落在了火车上,他精疲力尽地追着火车,声嘶力竭地骂了一句:“火车,我日你亲娘!”;千万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我们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

在影片的另外一条救援主线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李雪健李主席多次为民请命,希望能减免征税,下发粮食救灾;抗战时期《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白修德不顾重重困难,毅然亲赴河南,并进行了实时报道,而也正是他的文章引起了国际舆论哗然,蒋介石迫于压力进行了对河南饥荒的调查与救灾;同时,还有国际社会、宗教团体、民间慈善等多方援助,虽然张鼎生甚至连政府赈灾的八千万粮食拨下来之后,他还硬是要走了三千万, 虽然最终对灾民的各种救助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最少他们努力过,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灾民的情况只有更差、更严重。

同时,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一家的遭遇更是说明了一个问题,本事家财万贯的老范家在粮荒一开始就遭人抢夺,本是就着“躲灾”心里的他,结果当国民党军队败退后,结果也变成了逃荒。那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如果国家富强,灾难一起,各方援助,他会家破人亡, 还死掉了唯一的儿子吗?如果国家富强,那场对日本的战争在一个月内打赢了,逃荒大军早早回家,还会有影片后面令人发指的情节吗?所以说,国富方可民安,落后就要挨打。目前,我国周边国际形势动荡,菲律宾、日本等国蠢蠢欲动,意图侵犯我国领土,而美国等国态度暗昧,我国再次站在了风浪的尖头之上。但是,中国已经不是以前的中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在过去的若干年中,不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有着这些坚实后盾的基础上,我国政府更是坚持原则,寸土不让,多次在各种场合明确的表达了我们的立场和决心,让人大快人心。

影片只有2个小时就结束了,看完这部影片,我深深的受到了触动,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科技的发达,科技的发达离不开教育的普及,而我作为一名教师,作为国家教育体质中的一颗螺丝钉,我更是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牢牢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才是对无数先烈们最好的回报。我在深深的悲恸之余,也不禁深深自省,我平日的工作也算努力,但是我是否应该更加认真?天道酬勤,君子以自强不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用更加严格的要求来规范自己,以取得更好的成绩。篇三: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故事开始于1942年的一场旱灾,土地干裂,泼上一瓢水都会“呲”地一声,灾民纷纷离开家乡逃荒而去,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影片中类似的冯式幽默贯穿全片,然而这些幽默在这部悲情片中,就像油锅中的水滴一样,引起爆沸。

从古至今,山东的逃荒者逃往东北,河南的逃荒者逃往陕西,影片中的逃荒者有被洗劫了的地主,也有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民,从豫北出发,收拾细软,拖家带口,浩浩荡荡逃往陕西,沿途遭遇严寒、饥饿、日本人的飞机、溃散的国军,口粮从最初的小米逐渐变成了烧灶的柴火,杀驴、杀猫、杀人,饿晕了头的人,变卖细软,卖儿卖女卖妻子,换点口粮来活命。谁曾想过,5升小米能买一个十六七的大姑娘,一口饼干能陪睡。影片对灾荒、饥饿,刻画得入木三分。然而就算是这样,能挨过来的人,十之有一。河南商报记者在《河南省志·人口志》上,查看了一下前后人口的对比。1940年,河南人口是3067万,1942年2798万,1943年2595万,到1944年,2471万。这四年,人口减少了596万,减去正常的人口增减和战乱影响,1942年饿死300万人以上,是目前学界给的大致的数字。 造成这一历史惨剧的原因有三:

1.天灾。毋庸置疑,旱灾是直接导致灾荒的原因,颗粒无收。

2.战争因素。时值抗战,豫北、豫东为日军所控,豫西、豫南为国军正面战场。河南“兵役第一、征实第二”,整个河南不仅承受着旱灾,还要为总数达50万到100万人的驻守军队提供粮食及物资供应。日本飞机狂轰滥炸,摧毁了我们的物资运输线。

然而,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第三个因素:人祸。一、国人的自私与冷漠。逃荒者历经千辛万苦,逃到洛阳,洛阳政府不允许灾民进入。灾民扒火车逃往陕西,陕西政府把火车赶回去,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拒灾民于城门之外。城内歌舞升平,城外饿殍遍野,灾民卖女入青楼,卖妻为人奴。

二、政府救灾不力。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去重庆本事向蒋介石汇报灾情,蒋问他:河南灾情怎样? 李:能够克服。蒋:“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李:“1602人”。

李培基因自己性格懦弱,没能在第一时间向外界披露消息,失去了最佳救援时间。在灾情被曝光数月后,河南获得国民政府8000万斤救济粮后,蒋鼎文要求支付3000万斤军粮,后贿赂其300万斤军粮作罢。救济粮发放不及时,地方官员雁过拔毛,贪污腐败;奸商扰乱市场,哄抬物价,囤积粮食,趁火打劫。

秦人不下自爱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是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反观当

下社会,民风不再淳朴,老人摔倒无人敢扶,邻里反目兵戎相见,贪污腐败遍地而生,谁能够保证,将来如果再来一场天灾,再来一场战争,人民不会再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无论何时何地,作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始终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时时刻刻谨记在心中,并付诸行动,这才是一名真正的党员。

1942张国立语录篇六

天灾人祸,《1942》电影鉴赏

天灾人祸

——《1942》影视鉴赏

【摘要】影片紧紧围绕着此次的自然灾害,通过相携相助的财主一家、财主家的一个长工、以及一家贫困不堪的农民在逃荒路上的种种遭遇,蒋介石政府的麻木不仁,国外爱心记者的实地采访,和日本军队对待饥民的态度,四方面展开说去。通过他们的视角、语言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反映了河南人民在1942这一年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灾难。

影片开头就以旧照片的昏黄色彩作为底色,一行行字幕,随着已经不甚清晰的方言影音变换着,讲述了发生在那个年月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当时国家所处的背景

【关键词】天灾、人祸、生存、道德

黯然的色彩沉重的影音,把观众带回了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一场旱灾,加蝗虫的肆虐,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赤地千里,饿殍遍野,三千万灾民在逃荒路上受了这辈子想都不敢想过的罪,也吃了几辈子都吃不完的树皮草根。这场灾难没有因为谁家门显赫,谁家富贵逼人,而有所眷顾,财主和贫农一样,都遭受了百年难遇的灾害,都一样地走上了逃荒之路,那时节,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即便有粮食,也会被饿得聚集在一起的饥民们哄抢而空。法不责众,也无法责众,生存都无法保障之时,法有何用?更不消说道德的层面了!

“第十九天离家一百九十一公里”、“第五十一天离家三百五十公里”......记不清这样的字幕在银幕上打出过几次,但记得最后一次是一百零几天,也记不清这第一百零几天离家多少公里,但一定不会与离家的时间成正比!饿着肚步履蹒跚的饥民能有多大的能力迈出健硕的步伐?他们行走的路线也只是惯性使然,因为身后是秃山荒地没有粮食,头顶是时时威胁生命的日军敌机,他们只能向国统区奔命,渴望能抓到一线生机。

然而,面对正在遭受自然灾害煎熬的河南灾民,蒋介石政府又做了些什么呢?本为向蒋介石报告河南灾情的当时河南省政府主席的李培基,在蒋面前却欲言又止,在适当的时候未能道出实情,以致失去争取政府救助的最佳时机。不知是因灾情实况没能及时上达,蒋没能意识到灾情的严重性,还是为了筹措军饷有意回避河南的灾情,在对河南灾民和战局战事的权衡时,蒋还是选择了后者,灾民被彻底地推到了死亡的边缘。更可恨的是,蒋下面的战区也是灾区的部分国民党军官更是利用军饷,发灾难财。反倒是国际友人《时代周刊》的记者白修德,敏睿地嗅到了国民党当局隐瞒了灾难级别的实情,没有听信国民政府的虚假言论,到实地对灾民的现状进行了采访与取证,并在《时代周刊》进行了发表,迫使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做出救灾的姿态。

{1942张国立语录}.

这里还要说说侵华的日军,他们适时地抓住了这一时机,向灾民施救,从而改善了日军在国际上的不良影响,同时,也使得获得救助的,本为中国人的灾民加入到了日军的队伍,倒戈相向对付起了自己人——国民党的军队,这也是蒋介石没有想到的。这不能怪这些灾民没有骨气,在生存和气节只能择其一时,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能有多少人会选择气节?更何况,当生存连带着的是一家大小的性命,连带着传宗接代的祖训之时,选择哪一个是不言而喻的!

影片没有表现出日军对灾民救济的现场,也没有表现灾民拿起枪打自己人的场景,而是通过日军长官间的对话,以及蒋与部下的对话表现出来的。这怕是冯导有意这么处理的吧?否则,看着自己的同胞未被同为黄炎子孙的国民政府救助,反被侵略者“良心发现”施以救援,让咱中国的观众情何以堪!

看惯了冯小刚带有京痞味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猛一看这严肃沉重话题的影片时,还反应不过来是他执导的,但这部电影一如他历往所拍的影片一样,切中观者之心!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好的一部电影!

此部影片之所以好,首先表现在了剧本的编写上,编剧通过几个视角分别展示了这场灾难的现场,和当时社会各方对这场灾难的态度,表现了天灾外加人祸的史实,从中也能明显地看出,冯小刚剧组是在竭力表现事件的真实性的。而诸如人吃人,日军对灾民施粮救助等环节的有意隐去,以及当时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对灾情的表情变化、动作和语言等的处理,可以看出,也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看来,十多年的筹备工作没有白费。

其次是影片的场景,真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虽然我并不愿意用这个词来形容咱的灾民前辈,但是,影片场面确实宏大!在高科技泛滥的今天,很多影片已经运用上了这一技术,以达到冲击视觉的效果,可冯小刚剧组并没有引入这一先进的电影技术来表现宏大的逃荒场景,而是实实在在地运用老方法,用大量的群众演员来再现当时的悲怆场面,使得观众有了真实之感。在镜头的表现上,也尽量避免着叩问道德尺度的画面,做到了点到为止,这也是影片的摄影之所以能获得国际大奖的原因所在吧?

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冯小刚对演员的选择了!主要演员除了张默之外,其他都是国内一流的演技派演员,而非靠脸蛋和炒作上位的偶像明星。张国立、陈道明,冯远征、徐帆、李雪健的演技真是自然无痕,丝毫挑不出一点瑕疵。有几个镜头让我记忆深刻,一是有关陈道明的,他所饰演的蒋介石,从最初接见李培基并赶着上飞机前对实情一无所知以及对李的信任表情,到蒋接见白修德知道实情实况时难掩的震撼表情,再到看到报刊发表河南灾民内容时的震怒表情,以及到最后李培基向他报告河南灾情真实死亡人数时的默然表情,这些表情随着灾情的一步步做实而层层递进,却又因为政治原因,要有所有为有所不为所,这些表情和随之反映出来的态度,被陈道明诠释得淋漓尽致。二是张国立,女儿星星为了

能给大家换五升小米而出卖自己时,他饰演的爸爸——大东家悲伤不已,难以割舍,可眼看瞅着能换回粮食来,又情不自禁地喜上眉梢,在女儿突然回头看他时,他立马收起喜悦尴尬的表情,让观者看着甚感悲凉。只是短短几秒钟的表情变化,张国立却能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了,没有对人物的心理做一番细致地揣摩,如何能表现得这么到位?这不是一般水平的演员能够做到的!徐帆是冯小刚的御用演员了,当然,自家有现成的适合的演员干嘛要出高价请别人呢!然而,徐帆并非是只靠老公而没有一点实力的女演员,纵观她饰演的所有角色,没有哪个角色,她是勉强为之的,在国内女演员中,她也算得上是一流的演技派演员了!在这部影片里,她把一个集儿媳妻子妈妈角色于一身的中年妇女诠释得完美无缺,特别是在母爱的表现上。为了阻止丈夫卖女儿换粮食,她可以和丈夫拼命,为了能让儿女活下去,她自愿和大东家的长工栓柱结合,并在把儿女托付给他后,又把自己卖了为他们换回少得可怜的粮食,临走时还不放心地再次交待栓柱“再苦也不要卖我的孩子”,那语调那表情让观众眼眶泛潮,这是一个真正的母亲!徐帆让观众看到了母爱的伟大。

《一九四二》从内容上看是一部沉重的影片,也是一部史实再现的影片,它告诉我们,自然灾害是可怕的,但是,更可怕是人祸!这人祸是战争,是政府的不作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避免这样的不幸再次发生。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101次求婚语录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