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的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16-08-16 点击:

三国志的故事篇一

髀肉复生的故事

髀肉复生的故事

据《三国志》载,刘备在汝南吃了曹操败仗,兵不足千。他接受部将孙乾建议,暂投荆州刺史刘表。刘表是刘备的同宗,马上分拨宅院,妥善安置,待刘备很厚。

一天,刘表与刘备饮酒聊天,两个人正谈得高兴,突然刘备脸色发暗,潸然流下泪来。刘表好生诧异,忙问何故。刘备长叹一声,说道:“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刘备所说的“髀”,即大腿。他的意思是:我往常天天骑马,大腿上的肉都消瘦掉了;如今我很长时间不骑马了,大腿上的肉又重新长了出来。想想匆匆的光阴空空过去,转眼我就要老啦,可那远大事业毫无成就,所以感到很悲伤! 这个典故如此产生了:“髀肉复生”、“髀肉重生”、“拊髀兴嗟”三个成语。用来对长期赋闲,终日饱食,无所事事,毫无成绩可言形迹的兴叹。 想来,现实当中此等现象又岂不比比皆是呢,当然各个所处境地不同,所对情景不同,固然难消差异。但都要呼吸,要吃饭,要劳作,要交往,要尽孝父母,要生儿育女,要报效国家,凡是种种,何不保持向上心绪,何不奋力向上攀登呢!

三国志的故事篇二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三国故事在流传上千年的时间中,随着时事世道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三国志的故事篇三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照本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照本》

前 言

由于《三国演义》是基于史料加工而成的历史演义小说,所以一问世就有人研究它到底有几分真,三百多年来最权威的说法是章学诚的“七实三虚”,已被大部分学者接受。近年来,在虚实问题上,先后出版了盛巽昌的《三国演义》(补正本)和张国光的《三国演义》(文史对照插图本)。最近有人另立高见,认为《三国演义》五分真都不到。文中言之凿凿,似成一说,但毕竟为一面之词,仅算一家之见。由于没能分析全书,所以每出一说,均有支持者,不乏反对者。

一.史实与虚构的划分

我自幼酷爱《三国演义》,亦喜《三国志》,有时为之而通宵达旦,每逢绝处常常拍案称奇。最近终于将传记体的《三国志》改成编年史的《三国志》,并完成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对照本》。该书的排版方式为:左边是《三国演义》,右边为裴注的《三国志》,中间夹了一点《资治通鉴》资料。到了这一步应该说《三国演义》中的史实一目了然,其实大谬不然,全书排完后才发现史实与小说并不一致的方式很多,但不少地方是真中夹假,一时无法定论,大致有如下类型:

1.《三国志》简略,《三国演义》详细

《三国志》中记载了某件事,但很简略,廖廖数字;而《三国演义》中则为长篇大论,通情达理,且是某一回中的重头戏。以三请诸葛亮为例: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仅有12字: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而《三国演义》则从第三十七回中开始,至三十八中,用了整整一回篇幅,近4,900字来描写“凡三往”。从这一例中可以看到,刘皇叔是去了三次隆中,也见到诸葛亮,这些全为史实,但远非《三国演义》所说的如此活灵活现,那么这一件事能说有几分真呢?

2.《三国演义》更换角色

《三国志》原有记载,而到了《三国演义》中却换了主角。常常把他人的功劳贴到某人的脸上,或者把某人干的坏事栽赃到大白脸的头上,这类例子颇多,下面仅举二个例子予以说明。

如《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虽非全为事实,但确有详载,相差亦不太大。而“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却差别较大,博望坡确有一把火,放火者非“军师”,而为刘先主所点,而且烧的是自己的营房!

《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云:

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又《三国志·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载: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区区144字,可到了《三国演义》中则起于第三十九回:“自是文官大备,乃聚武将商议南征。夏侯惇进曰:… …”跨越第四十回,至第四十一回:“令大军分作八路,一齐去取樊城。”洋洋洒洒,凡7,073字。经罗贯中的描写,自夏侯惇之辈到张飞、关公们,从视诸葛村夫为无流之徒,一跃进为战无不胜之神人!也是罗贯中这一笔,可苦了要弄清“真虚”之辈,是耶,非耶?公论何在?

3.以上情况兼而有之

许多情节实际是上述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如世人津津乐道的关公温酒斩华雄,就是一例,《三国志·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记载着:

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三国志》中仅为24字,而《三国演义》中则从“华雄遣人赍鲍忠首级来相府报捷,卓加雄为都督”,一直到:“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计1,640字。书中华雄是先后斩了:鲍忠(且生擒将校极多)、祖茂、俞涉和潘凤,还大败了孙坚,一位如此之当世豪杰,却为关英雄不费吹灰之力而斩之。

如果说上述两例还马马虎虎凑合着,这一例却不一样,但八鞭子也能挨得着:关公、华雄真有其人。

由此可见,要确定一个事件的真假还不太容易,必须定个标准或假定,再分析全书。本文中最重要的标准有三条:

{三国志的故事}.

①移花接木者。两书中叙述相同,仅仅是《三国演义》中说明较细,描述居多,本人假定“基本属实”一般定为0.8到0.9。只要字数相差不太多,仅换一个当事者时,将真实程度定在0.5 到0.7之间。

②由于本人已经将《三国志》改成了编年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量不一致之处,本人选取与《三国演义》最接近的史实。

③对于裴注中的一切说明均认为是史料,本人不打算考证裴注内容的真假,同时都假定《三国演义》参考了这一部分内容。

以上标准和假设仅作一家之说,欢迎与大家商榷。

二.各回虚实的分析结果

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对照本排列出来后,笔者按以上标准列出两书中所述事件之间的差别。

本文采取的真实度的标注方法为:如0.95意味着95%的内容录源自于史实,以此类推,0.2则基本为虚构,即与史实相近程度不到20%,这种标明真实度的方法取自于数学。

现先举一例来说明这一编排方法。

第一回 0.9

虚构的主要故事:三人桃园祭天地,三人救董卓

虚构人物:程远志

其实际意义为:第一回中有80%的叙述与《三国志》相同,在《三国志》中仅“三人桃园祭天地”和“三人救董卓”没有记载,本回中还虚构了一人物“程远志”。

下面是各回对照结果,以及相应的一些说明,见下页。

将上述120回的真实度相加后得75.8,再除以120回,仅得0.63,即《三国演义》全书只有六分真,准确地说仅有6.3分真。这与章学诚的“七实三虚”非常接近,因为本人还没有将《后汉书》与《晋书》对照的结果加上去,如能加上这两书,真实度肯定会有所提高!

三.作者虚构故事的主要目的{三国志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除了文学艺术加工的需要外,那么虚构故事主要用在哪些地方?主要是神化关云长和诸葛亮,同时丑化曹操。

1.塑造关云长——虚构最多的部分之一

在对照本排到18回时,我发现《三国演义》所用的史料较多,很多回的真实度在80%以上,尤其是一些人物的妙语,几乎全抄史书。但关云长一出现后,虚构部分急剧增加,其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如下:

(1)移花接木法。

{三国志的故事}.

第一例为“温酒斩华雄”,华雄被斩是事实,时间和地点也还一致,但为孙坚所杀。上面已有说明。

第二例是斩文丑,这一例的情形与上一例几乎相同,文丑是在官渡之战的初期被杀,但是曹操所为,与云长挨不上边。

第三例举了不值一提的小将——蔡阳。这是刘皇叔大作,即使是这位——仁兄加皇叔的功劳,也敢贴到了云长的脸上。{三国志的故事}.

(2)纯为艺术而创造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虚拟的大将级人物不多,但为云长特设两员:关平与周仓。即使在《资治通鉴》中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究没能查出个“据何典籍”来。

(3)突出关云长虚构的故事

为了突出云长,《三国演义》中虚构了“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且前后达二回半之长,1万余字。文中写得栩栩如生,所用笔墨仅次于诸葛亮。它成功的描述了一身正气的云长:不近女色;信誉卓著;忠君。而大奸雄曹操为了拢络他,前所未有的大发慈心,对云长是上马金,下马银,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请。至于生活,怎一个“无微不至”了得,更有甚者还用上了十多位美女作三陪。到头来换得个“来去明白,真丈夫也”。当然后面还有华容道一说。

(4)关公显灵。

关公显灵共2处。除了“玉泉山显圣”外,第一次显圣是杀吕蒙,第二次在第九十四回的“诸葛亮乘雪破羌兵”中,时值关兴被西羌国的铁车密围无法走脱,此时“看看至近,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分明认得是父亲关公”。

《三国演义》中虽将关云长写为理想伟人,但罗贯中还是提到了他的一些坏脾气,主要的是待人太傲,能在他眼中算上个英雄的人不多,初来时的诸葛亮他也曾不买账,还想胁迫刘备用“水”去挡曹军。即使听了令,又打算与难弟张飞来个秋后算账。黄忠老将军名字排在他的后面,居然声称“终不与老兵为列”,诸葛亮的一番夸耀使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当然最终其命也送在“傲”上!{三国志的故事}.

{三国志的故事}.

2.神化诸葛亮——虚构用得最多的地方

历史上的诸葛亮确是伟人,《三国志》全书为830,000字,《三国志》中为皇帝以外的大人物单独立传者仅有两人(另一人为陆逊),诸葛亮传用了11,722 字,不仅如此陈寿又用了1,000余字对他作了一个全面评价,最后的“评曰 ”,加上裴松之注达3,000字,其评语之多,评价之高,均属史学罕见。而且《三国演义》问世前,后人对他的溢美之词几为空前,最为著名的如苏轼的《赤壁赋》,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不容易的是,直到今天,没人说过他太多坏话(除文革外),由此可见他的人品确是无可非议。

《三国演义》中,有六分真,近四分虚,这四分虚构中有三分之一用在诸葛亮身上,为了描述这位伟人,在他仍在隆中时,就声名远扬,越接近他的出场,对他的赞美之词越多,与其他英雄们相比,则是萤火与皓月,燕雀与鸿鹄之比,绝不能同日而语!

(1)三顾茅芦

《三国演义》中要见上诸葛亮一面很难,小老百姓免谈,就是皇叔之一晤,也迁宕时日,从年底到来年的阳春三月,“凡三往”,最后是“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何其隆重!

到了草堂,还不能赐见,只能“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这一立又是数个小时,达半晌。

他翻个身亦需惊天动地,先有豪言壮语作先导,后洗梳半响,让皇叔再凉一会儿。在他手下和身边的亲朋好友没有一个是等闭之辈,连青童也出口不凡,能得与他同辈的四大人物之一者,便可得天下。

诸葛亮的出场是从“元直走马荐诸葛”到隆中对,计5,809字,伟人必竟是伟人,出个场竟那么难。在5,809字中,除了名字以外,几乎全为虚构!

(2)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故事最多

接下来的一大段是“火烧赤壁”,这八回几乎全为艺术杜撰,经过这么一笔,诸葛亮成了通天文,晓地理,明阴阳,精阵法,算风云,擅长于火攻水淹,陆战水战车战马战无一不精的神人。

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到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计八回,约37,900字,几近一中篇小说,其中的故事绝大部分为虚构。

在第四十三回中近5,200字,其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一回除了人名外,所有对话均为虚构,但这一对话中立论如此正确,反驳如此准确有力,一言便击中对方要害,以致立论方全无招架之余地,更谈不上组织反击,最终置对方全无容身之地。可以这样讲“舌战群儒”乃一千古绝唱。

第四十五回中有5,507字,史书记载少而又少,这一回中引用了一段“江表传”中蒋干的事迹,前半部分还算给蒋干一些面子,可后半部分纯属虚有,大丈夫蒋干成了一跳梁小丑,这一切全了为描写周瑜的雄才大略,当然仅为诸葛亮垫个底。《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记载如下:

《江表传》曰: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干往见瑜。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干曰:“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瑜曰:“吾虽不及夔、旷,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因延干入,为设酒食。毕,遣之曰:“适吾有密事,且出就馆,事了,别自相请。”后三日,瑜请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宴饮,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干但笑,终无所言。干还,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计344字。从史实中可知,蒋干是奉命行事,绝非为了邀功。回来后的报告是“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确是实事求是,并没有做任何小动作,害得他人屈死曹操刀下。 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为4,819字,而史实更少,借箭回中的《三国志·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弟一》仅有记载如下:

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从记载中可以看到,借箭的始作俑者,孙权也。但到罗贯中笔下,却成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而且是《三国演义》中最成功的故事之一,同时我也常常在想如果把这一节再还给孙权,效果会怎么样呢?

火攻一计的故事又是如出一辙,几乎成了借箭的翻版,《三国志·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弟一》载: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的故事}.

到了《三国演义》中一切全变了,想出火攻之计的有两人--诸葛亮和周瑜,而且两英雄所见略同,手掌中全为“火”字,可见两人的判断是如此准确,真神了。

三国志的故事篇四

三国志导读{三国志的故事}.

2011-2012学年春季学期第 十二 组

《三国志》导读期中作业

序号: 60

姓名: 黄倩

上课时段:周四十、十一节

《三国志》读书心得浅谈

《三国志》这本书是由西晋人陈寿撰写的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该书与其他相关史书相比,它取材精实;同时叙事简洁,记事翔实。在叙事中也做到了稳诲而不失实录,扬散而不敝缺点。但是,就如同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三国志》有它优点的同时,必然也存在它的缺点,就比如:《三国志》的编写是为政治服务;褒贬难免,有失公允;史料不足。

中华古史,源远流长。三国鼎立之局,尤具异彩奇光。汉室衰微,群雄并起。活跃在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通过《三国志》各个都栩栩如生的彰显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读者更加近距离的了解了三国时的人物。《三国志》里面有被世人称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仁义近伪的刘备,独步江东的孙权,才众德乏的曹丕,亦智亦愚的刘禅,还有被陈作“西凉豺狼”的董卓„„很多很多出色的人物都出现在《三国志》当中。

在这么多出色的人物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被世人称之为“奸雄”的曹操。鲁迅曾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应该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这是鲁迅先生对曹操的一个总的评价。曹操为什么是一个英雄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他能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曹操出身低微,为当时的清流名教者所不齿。袁绍就公开骂他是“奸阉遗丑”。曹操自己也不无遗憾地说:“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但他并不因此而后退,而是坚决地与那些豪族集团进行角逐。 鲁迅说:“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当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使用“刑名”这个工具,抑制豪族集团的势力,维护自己的权威,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此,毛泽东全面肯定历史人物曹操以及明确提出要“为曹操翻案”,则是在1954年。这一年的夏天他来到了北戴河,一次游泳之后,他吟诵起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并对其身边的保健医生徐涛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徐涛听了大吃一惊。他从没听说过这种肯定曹操的话,便疑惑地问:“曹操?哪个曹操?”“还有哪个曹操?三国的曹操。

上一篇:与爷爷奶奶的故事
下一篇:《故事》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