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课堂作业本

来源:管理学 发布时间:2016-08-24 点击:

七年级数学课堂作业本篇一

2015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作业答案

 2015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作业本答案

七年级数学课堂作业本篇二

2013浙教版数学作业本七年级上册答案

七年级数学课堂作业本篇三

初一下册数学课堂作业本答案

一、温故知新。

1、在一个棱长为7厘米的正方体木块的每个面的中心上打一个直穿木块的洞,洞口是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挖通后木块的体积和表面积.。

2、商店购进一批衣服,进价是每件55元,售价是每件85元,当卖到只剩下10件时,已获利2150元。这批衣服有多少件?

3、一个长方体铁块,横截面是周长20分米的正方形,长是8分米,它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每立方分米铁重7.8千克,这块铁重多少千克?

4、一个长方体木块,长12分米,宽8分米,高9分米..将它锯成体积是8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最多可锯多少块?

5、一列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50千米,一列客车同时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60千米,两列车在距离两站中点18千米处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二、随堂精练。

1、甲、乙两数的和是36.3。如果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与乙数相等,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甲、乙两数的差是18.9。如果甲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与乙数相等,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3、在横截面积是0.25平方米的长方体下水管里,水流的速度是每秒2米,这个下水管1.5分钟能排水多少立方米?

三、能力测评。{七年级数学课堂作业本}.

1、用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正方体,至少需要( )块这样的木块

2、一个长方体,如果长增加2厘米,宽和高不变;或者宽增加3厘米,长和高不变;或者高增加4厘米,长和宽不变,体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和表面积是多少?

3、右图是一个台阶横截面图,台阶宽4米,如果在台阶上{七年级数学课堂作业本}.

铺设红地毯,每平方米花40元,一共要花多少元?

四、拓展延伸。

1、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盛有一些水,把一个底面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长方体钢条垂直插入水中(没有浸没)。当把这个方钢向上提起3厘米是水面下降了4厘米。求这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

2、在一个长是50厘米,宽是40厘米,高是60米,水深35厘米的长方体水槽中插入一个底面是边长10厘米正方形,长是45厘米的长方体铁块。现将铁块向上提20厘米,问现在水面上被水浸湿的铁长度是多少厘米?

七年级数学课堂作业本篇四

七下数学课堂作业本

七下数学课堂作业本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强调唯一性和存在性)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七年级数学课堂作业本}.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七年级数学课堂作业本}.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七年级数学课堂作业本}.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尺规作图(这是重难点)

作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和作角等于已知角

(1)理解尺规作图的含义

①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称为尺规作图.

显然,尺规作图的工具只能是直尺和圆规.其中直尺用来作直线、线段、射线或延长线段等;圆规用来作圆或圆弧等.值得注意的是直尺是没有刻度的或不考虑刻度的存在.

②基本作图:a. 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b. 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利用这两个基本作图,可以作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的和或差.

(2)熟练掌握尺规作图题的规范语言

Ⅰ. 用直尺作图的几何语言:

①过点×、点×作直线××;或作直线××;或作射线××;

②连结两点××;或连结××;

③延长××到点×;或延长(反向延长)××到点×,使××=××;或延长××交××于点×; Ⅱ. 用圆规作图的几何语言:

①在××上截取××=××;

②以点×为圆心,××的长为半径作圆(或弧);

③以点×为圆心,××的长为半径作弧,交××于点×;

④分别以点×、点×为圆心,以××、××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

(3)尺规作图题的步骤:

①已知:当题目是文字语言叙述时,要学会根据文字语言用数学语言写出题目中的条件; ②求作:能根据题目写出要求作出的图形及此图形应满足的条件;

③作法:能根据作图的过程写出每一步的操作过程.当不要求写作法时,一般要保留作图痕迹.对于较复杂的作图,可先画出草图,使它同所要作的图大致相同,然后借助草图寻找作法. 在目前,我们只要能够写出已知,求作,作法三步(另外还有第四步证明)就可以了,而且在许多中考作图题中,又往往只要求保留作图痕迹,不需要写出作法,可见在解作图题时,保留作图痕迹很重要.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七年级数学课堂作业本}.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掌握证明此定理的两种方法)

附加:画三角形的高时,只需向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作垂线,连接顶点与垂足的线段就是该边上的高. (易错点)

注意:(1)三角形的高是线段,垂线段.

(2)锐角三角形的高都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仅斜边上的高在三角形内部,另两边上的高为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钝角三角形仅一条高在三角形内部,另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部.

(3)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且这点叫做三角形的垂心。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 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部,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四边形内容部分

1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1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2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2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22多边形对角线公式n (n-3)/2

七年级数学课堂作业本篇五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学期数学课堂作业本答案{七年级数学课堂作业本}.

七年级数学课堂作业本篇六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有理数

1、正数(position number):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

2、负数(negation number):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有理数(rational number):正整数、负整数、0、正分数、负分数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 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

5、数轴(number axis):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

6、相反数(opposite number):绝对值相等,只有负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7、绝对值(absolute value)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由绝对值的定义可得:|a-b|表示数轴上a点到b点的距离。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8、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表达式:a+b=b+a。 加法结合律: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表达式:(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表达式:a-b=a+(-b)

10、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法交换律: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乘法分配律: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11、倒数:1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的商,叫做这个数的倒数。如果两个数互为倒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等于1。

12、有理数除法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负,异号得正,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3、有理数的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power)。a中,a叫做底数(base 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nt)。

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可以得出: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n

{七年级数学课堂作业本}.

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1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的顺序进行;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15、科学技术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即0<a<10),n是正整数)。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1、单项式:几个数字或字母的乘积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5、多项式的项: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6、常数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7、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8、升(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降)幂排列.

9、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10、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11、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12、去括号法则: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13、整式的加减: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 2.合并同类项.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

2.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如: 1700+50x=1800, 2(x+1.5x)=5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3.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n

注:⑴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实质上是求得的结果,它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而解方程的含义是指求出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 ⑵ 方程的解的检验方法,首先把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计算它们的值,其次比较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从而得出结论.

二、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用式子形式表

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2)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用

ab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 cc

三、移项法则: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四、去括号法则

1. 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

2.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改变.

五、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1、 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

3、 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把方程化成ax = b (a≠0)形式)

b5. 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 a

六、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1、 审:审题,分析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明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2、设:设未知数(可分直接设法,间接设法)

3、找: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4、 列: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5、 解:解出所列方程.

6、 检: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7、 答:写出答案(有单位要注明答案)

七、有关常用应用类型题及各量之间的关系

1、 和、差、倍、分问题:

(1)倍数关系:通过关键词语“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增

长率„„”来体现.

(2)多少关系:通过关键词语“多、少、和、差、不足、剩余„„”来体现.

2、 等积变形问题:

“等积变形”是以形状改变而体积不变为前提.常用等量关系为:

①形状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②原料体积=成品体积.

3、劳力调配问题:

这类问题要搞清人数的变化,常见题型有:

(1)既有调入又有调出;

(2)只有调入没有调出,调入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3)只有调出没有调入,调出部分变化,其余不变

4、 数字问题

(1)要搞清楚数的表示方法: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是b,个位数字为(其中a、cb、c均为整数,且1≤a≤9, 0≤b≤9, 0≤c≤9)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100a+10b+c.

(2)数字问题中一些表示: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关系,较大的比较小的大1;偶数用2n表示,连续的偶数用2n+2或2n—2表示;奇数用2n+1或2n—1表示.

5、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中的三个量及其关系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6、行程问题:

(1)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及其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2)基本类型有:① 相遇问题;

② 追及问题;常见的还有:相背而行;行船问题;环形跑道问题.

7、商品销售问题

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商品标价×折扣率—商品进价

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进价 商品售价=商品标价×折扣率

8、储蓄问题

⑴ 顾客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银行付给顾客的酬金叫利息,本金和利息合称本息和,存入银行的时间叫做期数,利息与本金的比叫做利率.利息的20%付利息税

⑵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本息和=本金+利息 利息税=利息×税率(20%)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一、多姿多彩的图形

1、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点、线、面、体:(1)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2)体体相交成面,面面相交成线,线线相交成点

二、直线、射线、线段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

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三、角

1、有且只有一个角

2、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记做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 做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

3.、角的运算:1周角=360°,1平角=180°,1°=60′,1′=60″ 4、角的平分线:A.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B.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四、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线段、射线、直线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线段向一方无限延长形成了射线,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得到了直线.直线上的两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组成线段,直线上的一点及其一旁的部分是射线,射线反向延长得直线.区别:

上一篇:三年级下册作文保护环境
下一篇:三年级母爱的作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