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四川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领导口才 发布时间:2012-01-30 点击:

2006四川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5日在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长张中伟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特别是去年以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省委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宏观调控的要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奋力推进“三个转变”,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圆满完成了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可喜步伐。

(一)过去五年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五年

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比2000年增长69.8%,年均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4.1:36.5:39.4调整为20.2:41.6:38.2。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措施,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确保了粮食安全,促进了农民增收。五年间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1246.2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1.6倍。2002年以来,通过取消涉农收费和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减轻农民负担104亿元,人均减负163元。近两年,兑现粮食、良种和农机具三项补贴12.4亿元。在全国率先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3400万吨左右。肉类总产量由2000年的641.3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949.2万吨。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23元,比2000年增加899元。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强工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和营销力度,搞好运行的综合协调,保持了工业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200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2.9%,比2000年增长1.4倍;预计实现净利润30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30%左右,比2000年增长3.5倍左右。

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改善基础设施和进入条件,加强旅游精品建设,连续召开三届旅发大会和首届冬旅会,推动了旅游业快速发展,支柱产业地位正在形成。2005年旅游总收入721.3亿元,比上年增加155.1亿元,比2000年增加463.2亿元,增长1.8倍。着力培育住房、汽车、文化、体育等新的消费热点,改造提升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大力开拓城乡市场。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1.4

亿元,比上年增长14%,比2000年增长78.4%。物价基本平稳,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7%。

加大依法治税力度,认真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公共财政建设。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8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3.6%,比2000年同口径增长1.4倍;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82.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比2000年增长1.4倍。优化信贷结构,注重风险防范,妥善处理农村合作基金、供销社股金等遗留问题,金融运行基本平稳。2005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905.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1%,比2000年末增长1.2倍;各项贷款余额674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7%,比2000年末增长66.4%。

(二)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五年

大力推进“三个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十五”期间,缴入地方金库的国有土地收益比“九五”时期增长19倍,土地市场、矿业开发秩序明显好转;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5%,比2000年提高13.8个百分点;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实施,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集中精力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加快,破产兼并、主辅分离、军工脱困等项改革初见成效。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初见成效。粮食流通新体制基本形成。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建设稳步推进。政府投资行为进一步规范。金融、价格、流通等项改革深入推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项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上收县管,在21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培育发展外经贸主体队伍,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111家世界500强企业来川落户,比2000年增加48家。五年实际利用外资51.9亿美元,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816亿元,比“九五”时期分别增长13.4%和7.5倍。出口161.9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3倍。对外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不断扩大。新增加德、韩、泰、法四国驻蓉领事机构。

(三)过去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的五年

抓住国家发行国债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62亿元,比上年增长30.7%;五年共完成11647.7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1倍。电力装机容量预计达到2300万千瓦,新增600万千瓦。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759公里,新增759公里,完成三州通县油路4276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009公里,新增288公里,干线全部实现电气化。完成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2005年旅客吞吐量达1390万人次。民用航空支线机场达到9个,其中新建九黄等4个,改扩建2个。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瀑布沟水电站实现大江截流,溪洛渡、锦屏一级电站正式开工。实施三州移动通信扶贫工程,民族地区通信条件明显改善。电话普及率由2000年的10%提高到38%,实现了全省乡乡通电话。加强城镇规划和管理,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城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化率达到33%,比2000年提高5.3个百分点。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6万公里,新增5.5万公里,投资120亿元用于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农村居住、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条件明显改善。

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2153.3万公顷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累计退耕还林87.9万公

顷,其中五年来退耕还林67.9万公顷。退牧还草256万公顷,荒山造林169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达到163个,面积占全省幅员的15.7%,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4.23%提高到2005年的28.98%。实施以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综合治理,整治重点排污企业863个,严肃查处沱江水污染事故,出川水质明显改善。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比2000年提高18.6和8.7个百分点。

(四)过去五年是社会全面进步的五年

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加快发展卫生、文化、体育、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十五”期间财政对社会事业投入1684.6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6倍。取得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78项,专利申请36279项。驰名商标达到23件。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德阳重大装备基地和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2005年,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7.7%,比2000年提高4.7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78.3万人、高校在校生105.1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24.4万人、57.1万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初步建立,有效防控了非典、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五年共安排建设2596个乡镇卫生院。中医药工作有所加强。对327825人次农村扶助对象实行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比2000年下降2.2个千分点。建成了沫若艺术院、巴金文学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大熊猫被选定为北京奥运吉祥物。文物保护得到加强,“太阳神鸟”被确立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4%和96.7%。新闻出版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地方志、档案工作取得新成果。完成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得到加强。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重点打击抢劫、抢夺和盗窃活动,有效遏制刑事犯罪多发势头。坚决打击“法轮功”邪教组织等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认真落实。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双拥、优抚和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开展食品、药品、农资等专项整治和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中介欺诈等行为,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加强审计和质量技术监督,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

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创建活动,狠抓责任、机构、人员、经费、措施“五落实”,关停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和小煤窑,严肃查处重特大事故,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五)过去五年是人民生活不断{2006四川政府工作报告}.

改善的五年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2.8元,比上年增长8.6%,比2000年增长4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386元,比上年增长8.8%,比2000年增长42.3%。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

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抓好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大力促进就业再就业。“十五”期间,{2006四川政府工作报告}.

新增城镇就业229.7万人,151.2万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6%。巩固“两个确保”,搞好“三条保障线”衔接,养老、医疗、失业及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扩大,保障能力增强。各级财政共筹集低保资金39.7亿元,158.5万城市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在134个县实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城乡医疗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工作得到加强。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23.1亿元。

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实施“万村扶贫”规划,深入推进“五大扶贫工程”。五年中央和省共投入扶贫资金147.1亿元,解决了124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安排各类救灾资金26亿元,重建倒塌房屋75万间。实施农村人饮工程和红层找水打井,解决了583.6万人的饮水问题。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等重大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严重冲击,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我们审时度势,妥善应对,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牢牢把握主动权,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取得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全省人民齐心协力、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川部队、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有以下几点深切的体会:一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使政府工作充分体现时代的要求和全省各族人民的愿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始终坚持跨越式发展不动摇,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增长才能一年比一年快,近三年经济总量才能一年上一个千亿元台阶。三是始终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不动摇,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通过“三个转变”实现资源变资本,全省上下才像今天这样充满生机和活力。四是始终坚持把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不动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才像今天这样不断高涨。五是始终坚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不动摇,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搞好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增强执行力,才形成了风正人和事业兴的可喜局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还是低水平上的快速增长,发展不足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粗放型增长方式亟待转变。一是工业化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二是城镇化水平不高,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化解乡村债务的任务艰巨。三是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煤电油气运偏紧,土地和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四是人口和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部分群众生活面临不少困难。五是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还存在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六是政府工作方式方法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少数干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比较严重,腐败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较为突出,有的工作抓落实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省政府将在各位代表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十一五”目标要求

“十五”的辉煌成就,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外资西移、内资西进”,为我们拓展资源配置空间、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契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生态、基础设施、“三农”和产业并重的新阶段,对四川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省发挥科技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我省仍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期,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陆续上马,持续发展的后劲增强;各地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争创一流的氛围更加浓厚;广大群众创新创业、发家致富、建设小康的热情不断高涨。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意义十分重大。根据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组织力量,抓紧起草了《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提交本次人民代表大会,请连同《政府工作报告》一并审查。省政府将根据大会通过的《纲要》,认真组织实施。

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法治四川、和谐四川、开放四川、生态四川的要求,今后5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10年达到1.2万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万元以上,提前实现翻番。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财政收入增速略高于生产总值增速。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5.5∶44.5∶40.0。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50%以上。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万亿元左右。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到位国内省外资金3500亿元,2010年出口达到100亿美元。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60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4‰以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破除。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进一步加大,信息化进程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程度显著提高,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完成上述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六个方面的关系,即加快发展速度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关系,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的关系,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经济调节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确保稳定的关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切实体现以下原则要求:

———坚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增强对发展不足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2006四川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金堂县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金堂县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金堂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理县长 施跃华

(2006年1月16日)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主要工作回顾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动员和组织全县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奋力推进“超常规推进,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金堂”的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县第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安排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十五”计划圆满完成

“十五”期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亿元,较上年增长11.5%,较“九五”末增长63.2%,年均递增10.3%。农村经济稳中有进。全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9.5亿元,较上年增长

5.7%,较“九五”末增长38%,年均递增6.7%。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亿元,较上年增长36.5%,较“九五”末增长128.1%,年均递增17.9%。第三产业发展良好。实现增加值21.8亿元,较上年增长8%,较“九五”末增长68%,年均递增10.9%。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25亿元,较上年增长15.7%,较“九五”末增长55.1%,年均递增9.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8亿元,较上年增长10.3%,较“九五”末增长38.7%,年均递增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6446元和2686元提高到2005年的9143元和3867元,分别年均递增7.2%和7.6%。2005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9%。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跻身于四川省20强。

二、2005年工作成效显著

(一)城乡一体化工作扎实推进

完成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和综合评审,形成了“三个层次四个方面”⑴的规划体系,确定了近、中、远期指标和实施项目,并全面组织实施。“三个集中”(2)突破明显。工业集中度达36%。新增流转土地4.5万亩,累计达14.4万亩。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县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5家,市级以上的达到7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全县农户达60%。启动实施3个土地整理项目。按照“五通二统一”(3)和“一池三改三化”(4)模式,加快推动全县农民示范新村和居民聚居点建设,白马泉村、黄桷桠村、白庙新村已具雏形;圆觉寺村、向前村、祝新村新居工程已经启动,建成后预计集中居住1200户4100人。以祝

新村组建新祝新公司统一经营集体土地、转龙镇大桥村与龙腾公司实行“村企合一”(5)为载体,探索丘区推进城乡一体化新模式,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项目年工作卓有成效

编制形成了115项推进城乡一体化首批项目、108个项目年重点项目、466个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实施项目责任制、协调例会制等机制,促进签约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其中,全县108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99个,完成投资18.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3%。依托成都现代工业园和成都纺织工业集中发展区,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强化招商引资。全年协议引资27.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7亿元;到位市外内资10.1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28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79万美元。先后引进重庆东方纺织、中原石油管件等项目。其中投资额上亿元的项目4个,上千万元的项目22个,上100万元工业项目67个,总投资17.36亿元。

(三)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有序推进

按照建设“法治、高效、透明、廉洁”政府的总体要求,制定相关配套制度,狠抓软环境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形成了“两固定一流动、无障碍服务”、“一站式”办公和“全程代理、无偿服务”三大服务模式,其中“两固定一流动”便民服务模式得到广大企业、群众的好评和领导、专家的肯定,并在全市推广。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市委《八项规定》,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模式,建立健全村组、社区工作保障机制,保证基层工作正常运转。圆满完成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

(四)工业经济活力增强

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协调机制。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搞好运行的综合调节,切实解决企业运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与锦江的区域合作,打造“工业飞地”。新增1.3亿元投入工业集中发展区配套设施建设,增强了园区承载能力。电力能源、金属制品、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7亿元,全县工业经济各项指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2006四川政府工作报告}.

(五)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全县共投入1.3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三农”建设。全面取消农业税,及时兑现粮食直补金、良种补贴和购机补贴。深化九龙滩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农村提灌站运管新模式,探索市场化配置资源新机制。启动1.2万亩立体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带建设。建成10万亩优质中晚熟杂柑基地。年生猪出栏达80.7万头,肉羊出栏达35.8万头,新建奶牛养殖场16个,养殖奶牛1328头。栽植速生丰产林160万株,新栽植密植小桑园和改造老桑园达1万亩;完成2万亩低产低效林的改造。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1900余万元,贫困村和经济发展缓慢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69元,增幅高出全县平均水平。完成丰收水库加固工程、九龙滩提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等重大水利建设工程;实施红旗水库渠系配套、幸福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在栖贤、五凤等乡镇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和红层找水工程,解决近4万人饮水问题;建沼气池3300口,推动全县生态富民家园工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40座机电提灌站改造。农村扶贫开发和农村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六)服务业快速发展

成功举办花园水城游乐节、钓鱼节、五凤溪赏花会、国优脐橙节、黑山羊美食节等系列节庆活动,打造旅游品牌,提升金堂形象,推动餐饮娱乐、房地产业上档升级。全年接待游客1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90万元。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打击无证无照非法经营活动。有序推进贸粮系统体制改革。加快村村建“放心店”步伐,大力培育商品流通经济新增长点。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2亿元。

(七)城乡发展环境改善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改善城乡发展环境。通过兴淮公司、兴金公司和国投公司,搭建投融资平台,争取省开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软、硬贷款等方式,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经营城市战略,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对电影院片区改造、水城之星建设项目等进行公开招标,吸纳民间资金参与旧城区改造。按照“一江两岸三区”(6)山水新城构架,加快对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淮口镇的建设。实施“六路一桥”、村道加密联网工程,建成县、乡镇、村公路184公里。加快乡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开通农村客运线路7条,开行城镇公交线路15条,新投放城镇公交车76辆,乡村“面的”26辆,重点镇投放出租车20辆,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格局。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开通金堂至东莞可视电话。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卓有成效。在全市率先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大力弘扬“干无不优、不优不休”金堂精神,广泛开展“争先创优”和“我为金堂添风采”评选活动。推进行风建设和文明执法。加强了未成年人、妇女和老龄人口工作。

科技信息化得到推进。全面落实“一抓一”责任制,实施“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科技示范县”项目,建立全省首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探索“公司+协会+农户”科技服务新模式。“金堂公众信息网”作用得到发挥,全国和省级科技进步先进县通过考核。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顺利通过省市“两基”复查验收,积极推进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工作,升学率达到87%,职普率达到4.5:5.5。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建立了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有效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重大疫情。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居民参合率达61.3%,农村药品监督供应网络建设加强。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3‰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认真落实促进城乡充分就业扶持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保救助力度加大,改造农村破旧土坯房913户,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实现“应保尽保”,残疾人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环境保护国策得到落实。以巩固创模成果为契机,以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依法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和宣传力度,全县环境质量良好。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分设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机构,加强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创建省级规范化档案馆通过验收。恢复农村广播和发展农村数字电视。启动县文化馆和电影院建设及续修县志工作。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宣传文化服务组织,城乡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物价、人防、民族、宗教、侨务、台事、外事工作取得新成绩。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军转干部安置、人事、人才和人防、保密、统计、档案工作取得新

成效。工商、税务、质监、药监、供电、邮政、电讯、金融、保险等部门为金堂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经济普查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

(九)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

以贯彻《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契机,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加强。坚持和完善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县政协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通报情况制度,广泛听取社会各方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监督。一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51件、政协委员提案184件,办复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98%以上,“四五”普法工作全面完成。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邪教组织和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加强“扫黄、打非”和版权保护工作,惩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刑事案件升幅得到有效控制。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得到有效改进和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加大,消防及护林防火工作扎实有效,专项整治工作深入推进,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及驻县部队官兵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服务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工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仍然不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对此,县政府将高度重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均比“十五”末翻一番,分别达到6.4亿元和3.3亿元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2:40:3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到2010年,把金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成都特色工业基地、天府花园水城、西部经济强县。

为完成上述目标,县政府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切实做到:

(一)以“超常规推进,跨越式发展”为工作理念。当前,西部地区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各兄弟区(市)县之间竞争异常激烈。要想赢得先机,站稳脚跟,我们必须强化发展意识,创新发展思路,坚定发展信心,坚持以“超常规推进,跨越式发展”来统一思想,坚持以“超常规推进,跨越式发展”来统揽全局,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以“三个集中”为途径。促进工业项目向成都现代工业园和成都纺织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大力发展四大特色工业,逐步形成工业经济的规模效应,提高资源开发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土地整理为契机,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区,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着力改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工业集中发展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必要的土地资源。

(三)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抓好成都金堂电厂等重点电力能源项目建设,构建电力能源基地;抓好成都纺织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充分运用“4+1”联动机制,全力建设纺织基地,大力发展纺织及相关产业。抓好成都现代工业园的规划建设,积极发展金属制品产业。抓好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抓好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以水上游乐为特色的旅游业。积极利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四川省文明县城”、“成都十大魅力城镇”、“天府花园水城”的城市品牌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房地产等产业。

(四)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扶贫开发和农村发展环境建设三大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动城市服务向农村延伸,努力让农村居民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享受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搞好乡村建设规划,集约和节约使用土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劳动者,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和政府政策扶持,提高生活水平。加强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城乡文明成果共享。 2006年工作安排

2006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产业发展年”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县十一届八次全委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超常规推进,跨越式发展”为工作理念,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突出抓好“工业发展年”工作,切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构建和谐金堂,为建设成都特色工业基地、天府花园水城、西部经济强县开好局、起好步。

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35%;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35%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5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各项社会事业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为实现上述目标,2006年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产业发展年”的总体要求,围绕打造成都特色工业基地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突出抓好“工业发展年”工作,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强力抓好招商引资。抓住国家“十一五”规划执行和发展成渝经济区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提高招商实效。进一步落实吸引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重大利用外资项目的优惠政策,营造项目集聚“洼地”优势。围绕产业链招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壮大电力能源、金属制品、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广泛获取招商信息,增强以企引企实效;抓好资源招商,形成地方“专、精、特、新”产品。抓好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旅游项目和重要城乡基础设施项目的编制包装,加大项目推介和市场化运作力度,力争引进项目120个,其中总投资100万元以上的

2006四川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2006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1日在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王鸿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重庆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发展的回顾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锐意创新,奋力拼搏,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办好“四件大事”、推进“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这五年,是全市人民同心协力、埋头苦干的五年,是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的五年,是速度与效益、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都有了长足进步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较多实惠、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重庆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成为一座人气旺盛、活力迸发、创业机会日益增多的城市。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高于“九五”1.7个百分点,2005年达到3100亿元,其中工业增

{2006四川政府工作报告}.

加值达到1050亿元,均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4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完成201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6700亿元,比“九五”增长1.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644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4.7亿元,比2000年增长2.8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存贷款余额均比“九五”期末增加1倍多。

(二)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可喜变化。工业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翻了两番多。北部新区和特色工业园区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实现增加值比重由35%提高到51%。城镇化水平由35.6%提高到45.2%。全市银行不良贷款占比由32%下降到9%左右,重庆成为全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和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地区之一。

(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进。全面完成“8小时重庆”通达工程,基本完成“半小时主城”畅通工程。渝怀铁路、达万铁路、遂渝铁路、轨道交通二号线、江北国际机场扩建、万州五桥机场、寸滩集装箱码头一期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渝涪、渝合、渝黔、长万和环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五年新增高速公路516公里。新建、改建区县高等级公路1748公里。建成长江、嘉陵江大桥16座。信息基础设施处于西部领先水平。五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25万千瓦,新增农田灌溉面积58万亩。鲤鱼塘水库建设顺利推进,“泽渝”工程和松溉、铜罐驿两大长江提水工程全面启动。一批新兴商圈、商业步行街、滨江餐饮休闲区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一批危旧房得到改造,灯饰工程和绿化美化工程使重庆更加绚丽多彩。

(四)农业农村焕发新的生机。2005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结束了农民缴粮纳税的历史。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工程和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取得可喜进展。粮食总产量恢复到历史较好水平。农村基层服务

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60万人。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有所改善。

(五)顺利完成分期移民任务。到2005年末,累计完成移民安置94.1万人,迁建调整工矿企业1371户,复建房屋2853万平方米。实施《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起步良好,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实施产业发展基金项目150个、移民后期扶持项目457个。“十五”后三年,库区15个淹没区县总体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六)生态环境质量趋于改善。“十五”共投入318亿元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38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库区水质稳定。持续推进主城“净空工程”,实施易撒漏物质密闭运输,严格控制施工扬尘,实施城市道路改造,结合技改搬迁主城区重污染安全隐患企业19户。2005年末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2.9%,比2000年提高21.8个百分点。库区地质灾害二期防治工程初步通过国家验收。

(七)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大步推进,股份制企业占比已超过70%。加大市属国有企业集团重组整合力度,国有资产总额超过3500亿元,比2000年扩大1倍。五年累计化解市属国有企业不良债务220亿元。完成重庆市商业银行和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增资扩股、西南证券重组、区县信用联社统一法人改革改制。组建土地储备中心,培育壮大八大建设性投资集团,搭建起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路桥收费改革和电力、水利、公交、燃气等垄断行业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顺利推进,组建了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报业集团和出版集团。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信系统基本建立。

把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十五”期间,全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9.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17.5亿美元,有24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渝投资兴业。福特汽车、惠普、美国利宝、汇丰银行、中美大都会人寿、中法水务、沃尔玛、香港查氏集团、普天、海尔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入驻重庆。务实推进渝港“9+1”、渝澳“8+1”经贸合作。分别与四川、贵州、上海、浙江、广东、湖北达成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五年累计利用内资448亿元。

(八)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取得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海扶超声聚焦刀、手机“通芯一号”芯片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初步具备乘用车自主开发能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2005年“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7.6%,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1.3%,在校大学生人数在2000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多。五年累计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360万平方米。大学城建设初具规模。人力资源开发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各类紧缺人才5万多名。文化事业繁荣,三峡博物馆、奥体中心、规划展览馆和国际会展中心等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竣工投入使用,湖广会馆修复一新,红岩革命纪念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庆国际学校正式开工。区县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有长足进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效显著。重庆运动员在全国“十运会”上取得了比上届更好的成绩。基本形成市与区县两级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传染病救治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应急机制。儿童免疫规划“四苗”接种率达到92.3%,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88.9%。艾滋病、结核病、地氟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开展7个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67.9万人受益。

(九)紧贴民心办了一批实事。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4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85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66%和47%。五年共指导帮助下岗职工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

业80万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九五”末的18.6平方米增加到2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9.6平方米增加到33平方米。城镇廉租住房保障面逐年扩大,3600多户“双困”家庭搬进新居。农村6300户高山移民和所有岩洞窝棚户住进了政府资助的新房。基本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五年间三次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了农村特困医疗救助制度。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五年累计减少80余万。解决了农村230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平安重庆”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刑事案件自2002年以来逐年有所减少,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好转。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安装公路防撞护栏2000公里,基本建立了水上交通、长途客运GPS监控系统和煤矿瓦斯GPRS监控系统。

各级政府心系群众安危,成功抗御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有效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人-猪链球菌,战胜了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妥善处置了开县“12·23”特大井喷、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等突发事件,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各级政府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出台了市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实施了行政首长问责、行政决策听证、政务信息公开和规范性文件审查四项制度。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建立政务信息发布、社情民意反映、政务工作评议、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以上。乡镇政府服务职能有所加强。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行政监察、审计和经济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2006四川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2006年高考四川卷文科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6年高考四川卷文科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Ⅰ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表1,据此回答1~3题。

表1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1.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2.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A.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 C.③以水田农业为主

B.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D.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B.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D.④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3.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图1(参见当天报纸)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4~6题。 4.目前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家是

A.韩国

B.古巴

C.新西兰 D.埃及

5.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 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 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

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 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

图2(参见当天报纸)是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单位:百万焦耳/平方米.年)图。据此回答7~9题。

7.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的最大差值R可能是

6.由图1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2900<R<3000 B.3400<R<

3500

C.3900<R<4000 D.4400<R<4500 A.副热带高压 A.黄壤

B.纬度位置 B.紫色土

C.地形地势 C.棕壤

D.西南季风 D.水稻土

8.导致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9.③所在地区的地带性土壤是

图3(参见当天报纸)中M1,为能源地,M2为原料地,M3为市场,P1、P2分别为甲、乙两企业所在地。据此回答10~11题。 10.当企业甲选择在P1时,则该企业可能是{2006四川政府工作报告}.

A.印刷工业 C.电子工业

B.电解铝工业 D.制糖工业

11.P2是企业乙的运费最低点。以P2点为圆心

的同心圆是企业乙的等运费线,即企业乙 从P2点移动而产生的单位产品运费(货 币单位:元)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假设 劳动力费用(货币单位:元)从P2点向 周围降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劳动力费用 在P2点为50元,L1点为42元,L2点为 28元,L3点为20元,L4点为15元。当 综合考虑运费和劳动力费用时,企业乙将 从P2点移向 A.L1点

B.L2点

C.L3点

D.L4点

元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回答12~14题。 12.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

13.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

①承宣布政使司 ②提刑按察使司③奴儿干都司 ④都指挥使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的标志是

A.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C.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

B.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D.乾隆时期设立伊犁将军

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妇女,对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回答15~18题。 15.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中年以后作品的突出特点是

A.怀念中原故土,渗透了忧伤的感情 B.着重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C.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D.反映市民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领导的武装起义是

A.浙皖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镇南关起义

16.“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篇。她在同盟会成立后

17.中国近现代女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宋庆龄的主要事迹有

①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③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①②③

B.①②④

②领导一二.九运动

④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她一生所做出的贡献卓越非凡,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诺贝尔

奖获得者。”这是对居里夫人的高度评价。她卓越非凡的贡献是

A.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 C.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B.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 D.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国际组织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回答19~22题。 A.西亚各国获得大量石油财富

上一篇:1983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2000年最高院工作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