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

来源:记忆力训练 发布时间:2012-02-02 点击:

2017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篇一

2017年高考历史训练题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7年高考历史训练题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5·湖南怀化二模)下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如此封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B

)

A.扩展周王朝的疆域 B.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C.促进周朝文化远播 D.防范诸侯割据称雄

B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兴起于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周武王东征灭掉了商,因此商的旧势力范围在东北、东、东南三个地方。分封诸侯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不是扩展周王朝的疆域,故A项错误;分封诸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这些地区,监督商族残余势力,故B项正确;分封诸侯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与文化传播无关,故C项错误;诸侯割据发生在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的弊端,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2.(2016·广东佛山一模)公元前817年鲁武公带着长子姬括、次子姬戏拜见周天子,周天子格外喜欢姬戏,故硬性做主,立姬戏为鲁国太子。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这说明( B )

A.宗法制已经走向崩溃 B.姬括是当时鲁国的小宗

C.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 D.天子好恶是立储君的唯一标准 B【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根据材料“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

可知,姬戏是鲁国的大宗,相对于姬戏而言,姬括就是小宗,故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宗法制,所以宗法制依然存在,没有崩溃,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根据血缘关系世袭产生的,而非中央任命,故C项错误;由材料“周天子格外喜欢姬戏,故硬性作主,立姬戏为鲁国太子”可知,这属于个案,天子好恶是立储君的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标准,宗法制社会继承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错误。

3.(2015·安徽马鞍山三模)右图是古代木板年画——《子孙万代童子图》,图中孩子个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该年画体现了古

代中国哪一观念( B )

A.重男轻女 B.多子多福

C.安土重迁 D.返璞归真

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根据图片不能判断出重男轻女,故A项错误;在图片中,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人们联想到“子孙繁衍众多”,葫芦的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表示人丁兴旺,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故乡、居住地迁移的内容,故C项错误;“返璞归真”比喻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D项未能体现,错误。

4.(2015·安徽安庆三模)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A )

A.证明皇位正统 B.体现皇权独尊

C.保证皇位世袭 D.震慑割据篡权

A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开创的皇帝制度。根据材料“受命于天”“被视为国之重器”等信息可知,秦始皇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故A项正确。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这真正体现了皇权独尊,而玉玺只是形式上的象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可知改朝换代时有玉玺也不能保证皇位世袭,有玉玺也不能防止篡权,故C、D两项错误。

5.(2016·山东烟台一模)“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

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C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C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以及史学理论等。根据题干材料可知,A项是对郡县制“是什么”进行描述,是史实,故A项错误;B项是单纯对郡县制的评论,属于史论,故B项错误;史识是在分析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C项涉及整个中国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形式,显然是在对中国历朝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故C项正确;D项属于史实,错误。

6.(2015·安徽淮北模拟)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选举》中批评我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时认为:“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帮徇私之弊无由惩革。”这一选官制度是( C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C 【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A项与题意不符,错误;察举制是指地方长官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没有设立评论官,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设立品评官评定人才按品级授予官职,且掌握对被评议人的升品和降品的权力,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7.(2015·福建泉州高三质检)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

A.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B.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A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根据题干材料“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和“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可以得出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故A项正确。元朝行省仍受中央控制且材料中并未提到地方势力膨胀,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能体现“制衡”,故C项错误;中书省为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

8.(2015·湖南永州三模)有学者认为,对科举制的定义应是“古代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或方式”。如果这一观点成立,主要是基于它( A )

A.考虑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B.揭示了科举制的本质特征

C.涵盖了科举制的兴衰历程 D.指出了科举制的双重影响

A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由题干材料可知,这一观点肯定了科举制在古代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历史上的地位,故A项正确。科举制本质上是统治者加强集权的措施,但该观点没有揭示,故B项错误;该观点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兴衰历程,故C项错误;该观点只指出了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故D项错误。

9.(2015·浙江嘉兴二模)据史书记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这一变化说明了( B )

A.中书省和门下省职权的重合 B.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关

C.宰相失去了议定军国大事的权力 D.唐初三省权力制衡关系被完全打破

B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中仅说明中书门下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可知,中书门下掌握着吏房、户房等五房的行政权力,分掌庶务,宰相依然拥有行政权力,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唐朝三省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10.(2015·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C )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明朝废除了宰相制,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排除A项;内阁、军机处都不是公开行政的,排除B项;由“又大大进了一步”可知,C项正确;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故选C项。

11.(2015·广东潮州二模)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C )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通判是宋朝的官职,不属于明清,故①错误;明太祖废宰相,强化君主专制,体现了“收敛性”,故②正确;雍正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体现了“收敛性”,故③正确;明清时期的海禁,体现了“收敛性”,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2.(2015·江苏泰州二模)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A )

A.极具机密性 B.参与军政决策 C.办事效率高 D.办理军政要务

A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根据材料“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极具机密性,故A项正确。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以及审理重大案件,但只跪受笔录,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

2017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篇二

2016-2017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测评人民版必修1(新)

专题一测评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平息以原殷商遗民为主的武庚叛乱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给原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让他建立了宋国统治殷商遗民。这个事件可说明( )

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

B.西周时期宗法制渐趋衰落

C.诸侯纷争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标志着奴隶制开始

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可知,西周平乱后分封商代贵族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没有涉及宗法制,排除B项;题干时间是在西周时期,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井田制,排除D项。

答案:A

{2017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

2.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缛节,大国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仁政”思想的消失

B.礼乐制度的彻底瓦解

C.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解析: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只是争夺霸主地位,改变了诸侯国与霸主的关系,但是并未改变诸侯国的宗主地位;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在于攻灭对方,改变了诸侯国的宗主地位,说明分封制进一步崩溃,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仁政”思想虽不受重视,但并未消失,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虽走向崩溃,但并未到“彻底瓦解”的地步,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晚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3,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非礼不定。”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 )

A.明辨血缘亲疏关系

B.规范社会秩序

C.区分尊卑等级关系

D.维系统治秩序

解析:“定亲疏”“明是非”“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分别对应A、B、C三项,但综合而论,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秩序,故D项为最佳选项。

答案:D

4.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认为古代某种政治制度是“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组织蜕变发展而来的宗族关系„„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工具”。该制度( )

A.适应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强调以父系血统维护政治秩序

C.体现了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压榨

D.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解析:本题考查对宗法制的理解。根据材料中“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组织„„发展而来”“宗族关系”等信息,可知该制度指的是宗法制。宗法制是奴隶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A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是分封制的意义。材料强调了宗法制以父系血统关系确定亲疏,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5.柳宗元曾评价秦朝:“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他评价的是秦朝( )

A.用武力完成统一的功业

B.全面推行郡县制的作用

C.建立丞相制度的举措

D.创立皇帝制度的影响

解析:“摄制四海”,是指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6.张老师讲解下面知识结构图时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

)

A.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

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

解析:图示反映的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项是分封制的特点,排除;秦朝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的实行,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的统治,B项正确;C项反映的是汉初的局面,排除;D项所述符合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举措,不符合秦朝史实,排除。

答案:B

7.根据汉制,每年八月,皇帝大祀宗庙,诸侯必须献金助祭,名曰“酎金”。汉武帝时,凡列侯所献酎金,成色与数目稍有不合,便取消其爵位。他这样做是为了( )

A.表达对祖先的尊重 B.显示皇帝威严

C.表达对诸侯的不满 D.巩固中央集权

解析:汉武帝削夺诸侯的爵位,实质上是打击诸侯势力,防止地方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

答案:D

8.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不能完全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下列制度最符合其观点的是( )

A.汉代中朝制度 B.唐代三省六部制

C.明代内阁制度 D.清代军机处

解析:从材料中“中国古代的政治不能完全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可分析出作者不认同中国古代的皇权是绝对的专制,A、B、C、D四项都是加强皇权专制的措施。但唐代三省六部制中三省权力分工,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B项。

9

( )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

C.扭转了传统的等级和门第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2017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

解析:据表格中的信息,两宋和明清时期一部分官员出身于平民及贫寒家庭,这反映了科举制度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符合题意;A项与表格主旨不符,C、D两项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 答案:B

10.《宋史纪事本末》卷二载:“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这段材料表明宋代(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开始实行郡县制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增强 D.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

解析:“朝廷以一纸下郡县”的含义是朝廷政令得到贯彻,“天下之势一”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故选C项。宋代始终未完成国家统一,排除A项;郡县制开始实行是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C

11.南宋理宗时,大臣杜范说:“凡君德之过衍、朝政之差缪、庙堂之塞蔽、臣工之邪匿,人所不敢言者,台谏皆得以敷陈而劾奏之。”上述材料表明宋代( )

A.发挥监察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作用

B.儒学复兴营造了士大夫的议政环境

C.建立起“内重外轻”的行政格局

D.建立起“文重武轻”的官僚格局

解析:把握材料信息“君德、朝政、庙堂、臣工”“台谏皆得以敷陈而劾奏之”,由此可知A项最符合题意;B项中“儒学复兴”、C项中“内重外轻”、D项中“文重武轻”,这些内容材料中均没有相关表述,故排除。

12,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解析:由江浙行省可以“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从便区处”等,可知地方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在行省制下,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地方必须服从中央。故A、C、D三项表述均错误,正确选项为B项。

答案:B

13.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解析:政务中心靠近皇帝寝宫有利于及时给皇帝传达信息,本质上反映了皇帝对政权控制的加强,故选D项。

答案:D

14.嘉庆五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军机泄露 B.维护君主权威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根本目的”。材料中“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意在不让这些官员影响军机处的决策,从而达到维护君主权威的目的,故B项正确。A项不是根本目的;C、D两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B

15.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对清代的边疆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

A.是清朝贵族对边疆地区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深化

B.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值得肯定

C.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破坏了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融合

D.“改土归流”破坏了多民族国家的多样性,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解析:要站在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及各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高度评价清代的边疆政策。故本题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材料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是指什么。(6分)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4分)

(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分)

(4)结合明清相关史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6分) 参考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2)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4)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等。(如答出思想文化的相关内容,言之成理亦可)

17.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6分)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参考答案:(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答出“巩固统治”即可)

(2)郡国并行制。

弊端:导致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2017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4)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2017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篇三

【名师一号】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计时双基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计时双基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时间:3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2016·河南南阳高三联考)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496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 )

A.封邦建国

C.王位世袭制 B.王权至上 D.宗法制

解析 本题是一道史实分析题。题干中列举夏朝和商朝的历时与王位传承次数。这反映了王位世袭制的结果——“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出现的,A、D项错误;B项材料体现不出,因此本题选择C项。

答案 C

2.(2016·银川高三统考)钱穆先生关于“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曾谈到:“我们通常说中国自秦汉以下是统一之开始,其实此说亦宜修正。西周以下,中国早已具有统一规模了。只是那时是封建政治下的统一,而秦汉以后乃是郡县政治下的统一。”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

A.西周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B.分封制使天子拥有统领诸侯的至尊权威

C.西周确立了我国古代辽阔疆域的大格局

D.秦汉王朝继承了西周的一整套政治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在领地内享有政治经济等大权,同时对周王要定期朝觐,缴纳贡赋,服从周王的调遣,对地方是一种间接的藩服统治。秦统一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地方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确立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格局。分析选项,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

答案 B

3.(2016·衡水中学高三期末)《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解析 依据所学及材料“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可知,反映当时出现了按军功授爵且出现“郡、县”,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B选项出现于秦朝,故排除;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郡县的出现说明国家政权日益趋向严密。所以应选A。

4.(2016·衡水中学模拟)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到:“故商人祀其先王,兄弟同礼;既先王兄弟之未立者,其礼亦同„„”这一状况( )

A.加强了对全国各地的有效管理

B.形成了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

C.容易造成统治阶级的内部纷争

D.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解析 材料中“兄弟同礼”的现象表明商朝时嫡庶未立,尚未形成严格的宗法制度,容易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故西周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并辅之以严格的礼仪制度来维系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因此C项正确。

答案 C

5.(2016·邯郸模拟)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西周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材料反映了( )

A.西周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

B.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血缘性

C.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D.血统是西周等级制度的唯一标准

解析 本题的主题是“宗法制”,根据材料“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可以判断选择B。A错误,此时仍是奴隶社会;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排除C;材料只是说宗法制的基本精神是按血缘关系区别亲疏贵贱,并未提到是否是唯一标准,排除D。

答案 B

6.(2016·太原高三模拟考试)《礼记》载,“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主要反映了西周( )

A.维护嫡长子的特殊地位

B.宗法制与郡县制相结合

C.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

D.天子为“天下共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宗法制度相关内容。根据宗法制的规定,祭祀天子祖宗的权利只有继承天子之位的嫡长子享有,分封到地方做诸侯的天子的其他儿子是没有此权利的;大夫也没有祭祀诸侯祖宗的权利。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与郡县制相结合”,无从体现;C项“按地域分割政治权力”,无从体现;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7.(2016·洛阳八校高三联考)西周时,“宗法”习惯便被统治者制度化和系统化了,最后发展成为一种所谓“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世袭的制度文化。在这种制度文化里,因此形成了( )

A.“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观念

B.“亲师友,习礼仪”的风尚

C.“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身份等级

D.“明法度,重教化”的思想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夏、商、周被史学家称作“三代”。夏、商两代的国家最高元首称“帝”。夏朝的帝位由儿子接任,偶尔也有传给兄弟的。商朝的帝位大多传给弟弟,最后由最年幼的弟弟再传给长兄的长子,或传给自己的儿子。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周,都于镐京,并改“帝”为“王”。周王朝的王位明确规定只传长子,而且是“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这是周王朝“宗法制”的突出特点。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8.(2016·秦皇岛高三模拟)西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实行宗法制度,然而血缘纽带在几代之后就会松弛和疏远,这在政治上带来的最主要的不利影响是

( )

A.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生自灭

B.权力世袭制度渐渐地消亡

C.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

D.贵族普遍地转化成为庶人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在政治制度上主要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建立的血缘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稳定的一个条件,一旦血缘关系淡薄,分封制的统治就会受到威胁,因此就会使中央的权力受到削弱。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

9.(2016·青岛高三统考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封诸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2017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

材料三 诸侯在受封领地上,可以对卿大夫、士进行再分封,卿大夫和士同样对上负有纳贡、服役、作战等义务。诸侯在受封领地上,可以设置官员、征派赋税、建立武装等。

材料四 周王曾派人向鲁国“告饥”“求金”“求车”。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材料五 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齐国和鲁国分别是姜尚和周公长子伯禽接受周王分封而建。周王分封诸侯的目的是什么?姜尚和伯禽受封的理由又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假如你是姜尚或伯禽,作为受封的诸侯,你要为周王尽哪些义务?

(3)假如你是姜尚或伯禽,你是否一切都要听命于周王?

(4)材料二和材料四中周王和诸侯之间关系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重大问题?

(5)材料五反映的制度是什么?有何突出特点?

(6)以上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历史沿革变迁情况。第(1)问,考查分封制的目的和对象。第

(2)问,根据材料回答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第(3)问,从材料中提取诸侯在封国内享有哪些权力。第(4)问,考查春秋时期王权衰落,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走向瓦解这一现象。第

(5)问,结合材料即可回答。第(6)问要求回答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直接联系课本知识来作答即可,注意答出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如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答案 (1)目的:巩固统治。理由:姜尚是功臣;伯禽是王族。

(2)朝觐述职、交纳贡赋、镇守疆土、提供力役。

(3)不是。诸侯代表周王行使地方统治权,是诸侯国内的最高统治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4)春秋时期,王权衰落,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走向瓦解。

(5)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6)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017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篇四

【名师A计划】(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综合检测(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综合检测(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

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如此封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2017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

A.扩展周王朝的疆域

C.促进周朝文化远播 B.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D.防范诸侯割据称雄

B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兴起于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周武王东征灭掉了商,因此商的旧势力范围在东北、东、东南三个地方。分封诸侯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不是扩展周王朝的疆域,故A项错误;分封诸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这些地区,监督商族残余势力,故B项正确;分封诸侯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与文化传播无关,故C项错误;诸侯割据发生在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的弊端,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817年鲁武公带着长子姬括、次子姬戏拜见周天子,周天子格外喜欢姬戏,故硬性做主,立姬戏为鲁国太子。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这说明

( )

A.宗法制已经走向崩溃

B.姬括是当时鲁国的小宗

C.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

D.天子好恶是立储君的唯一标准

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根据材料“待鲁武公病逝,姬戏即位,是为懿公”可知,姬戏是鲁国的大宗,相对于姬戏而言,姬括就是小宗,故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宗法制,所以宗法制依然存在,没有崩溃,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根据血缘关系世袭产生的,而非中央任命,故C项错误;由材料“周天子格外喜欢姬戏,故硬性作主,立姬戏为鲁国太子”可知,这属于个案,天子好恶是立储君的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标准,宗法制社会继承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错误。

子图》,图中孩子个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该年画体现了古代中国

哪一观念( )

A.重男轻女 B.多子多福 C.安土重迁 D.返璞归真

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根据图片不能判断出重男轻女,故A项错误;在图片中,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人们联想到“子孙繁衍众多”,葫芦的枝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表示人丁兴旺,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故乡、居住地迁移的内容,故C项错误;“返璞归真”比喻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D项未能体现,错误。

,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

A.证明皇位正统

C.保证皇位世袭 B.体现皇权独尊 D.震慑割据篡权

A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开创的皇帝制度。根据材料“受命于天”“被视为国之重器”等信息可知,秦始皇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故A项正确。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这真正体现了皇权独尊,而玉玺只是形式上的象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可知改朝换代时有玉玺也不能保证皇位世袭,有玉玺也不能防止篡权,故

C、D两项错误。

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C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以及史学理论等。根据题干材料可知,A项是对郡县制“是什么”进行描述,是史实,故A项错误;B项是单纯对郡县制的评论,属于史论,故B项错误;史识是在分析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C项涉及整个中国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形式,显然是在对中国历朝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故C项正确;D项属于史实,错误。

某一选官制度时认为:“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帮徇私之弊无由惩革。”这一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C.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D.科举制

C 【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A项与题意不符,错误;察举制是指地方长官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没有设立评论官,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设立品评官评定人才按品级授予官职,且掌握对被评议人的升品和降品的权力,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B.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A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根据题干材料“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和“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可以得出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

大,故A项正确。元朝行省仍受中央控制且材料中并未提到地方势力膨胀,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能体现“制衡”,故C项错误;中书省为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

,对科举制的定义应是“古代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或方式”。如果这一观点成立,主要是基于它( )

A.考虑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B.揭示了科举制的本质特征

C.涵盖了科举制的兴衰历程

D.指出了科举制的双重影响

A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由题干材料可知,这一观点肯定了科举制在古代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历史上的地位,故A项正确。科举制本质上是统治者加强集权的措施,但该观点没有揭示,故B项错误;该观点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兴衰历程,故C项错误;该观点只指出了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故D项错误。

,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这一变化说明了( )

A.中书省和门下省职权的重合

B.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关

C.宰相失去了议定军国大事的权力

D.唐初三省权力制衡关系被完全打破

B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中仅说明中书门下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可知,中书门下掌握着吏房、户房等五房的行政权力,分掌庶务,宰相依然拥有行政权力,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唐朝三省之间的关系,故

D项错误。

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2017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明朝废除了宰相制,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排除A

上一篇:2017中考作文题目分析
下一篇:2017佛山二模作文范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