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句对联

来源:散文 发布时间:2017-02-12 点击:

上下句对联篇一

怎样区分上下对联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不仅许多传统文化热爱者视之为消遣娱乐、展示风采的高雅艺术;而且它更是成为中国人节庆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比如商铺开业、新婚喜庆、乔迁新居等,往往都要张贴对联。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对联中上联和下联的识别模棱两可,以至于在张贴上也随意性很大。那么,怎样区分上下对联呢?一般而论,上联结于仄声,挂在右边;下联结于平声,挂在左边。

一、区分春联的上下联,简单来说有四种区分方法:

首先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风吹绿门前柳,康泰一家生百福”,“柳”是仄音, “福”是平声。(仄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平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

其次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因为只有“百花争艳”这个“因”,才会有“万物生辉”这个“果”。

再次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最后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二、春联的正确贴法:

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 对联的张贴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上”仄“下”平原则;语意重心原则;横批指示原则。这三个原则应该兼而用之。

1、上仄下平原则

有人说:“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可是,门之左右与手之左右固然一清二楚,然而那一幅两张的对联,哪一个又是上联哪一个又是下联呢?比如对联“风流人物数当代大好春光

看今朝(横批:人杰地灵)”和“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 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天天翘首望团圆(横批:春回华夏)”,这些对联,因为其语意几乎是对等的,这时候,人们往往借助于语音——即平仄——来判断。

2、语意重心后置的原则

当然,这种只根据声音的理解,而离开了对于对联语意以及横批的理解,就是简单化的,因为声音只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而不是所有要素,甚至是次要的元素而不是重要的元素。因此,对“音”的强调,应该服从于对“意”的强调。

语言是有重心的,语言学上所谓的偏义词,其实正暗示了语言意义重心的存在。在语言的转折结构、连贯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选择结构、假设结构等等结构当中,语意的重心自不待言显而易见,即使在并列结构的语言中,其意义也是有所侧重的,而且往往表现重心后置的规律。曾国藩当年之所以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人们之所以说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不说成是“下有苏杭,上有天堂”,甘肃人办的酒厂之所以要说“南有茅台,北有皇台”而不能说成是“北有皇台,南有茅台”,都与并列结构中语意的重心位置有关。 对联作为“对称的句子”,其上下联,一般都是并列结构,然而,看似是并列结构的对联,其语意也仍然是有重心的,而且其重心仍然是后置的——也就是处于下联位置的。如下面的一幅对联:

金鸡辞岁千家喜(应该是上联,因为按理“辞”在前,先辞后迎。)

玉犬迎春万户歌(应该是下联,因为依理“迎”在后,先辞后迎。)

明白了这个道理,则我们提着上联和下联这两个竖条子,就不能把应该贴在上联的贴到

了下联,就不能把应该先读的后读了。我们就得看自己手上一左一右这两句话里,语意的重心在哪一条上。意义重心所在的那一联就是下联。比如在传说中程咬金给秦叔宝母亲的寿联中,“„„不是人”与“„„乃神仙”,先抑后扬,“不是人”眼看就是上联无疑,因为它不是意义的重心而只是后文“乃神仙”的铺垫。再比如某个老人自书于棺木上的对联“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如果只从声音上判断,则只能读成“一点灵魂归何处,七尺遗躯葬此中”,然而这样的上下联之意味,由于语意的重心落在肯定性的“葬此中”,意味就是满足而安然的。可是,如果读成“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语意重心就落在了疑问性的“归何处”,其意味就是不满足的灵魂不安的。这时候,正确判断上下联——或者说正确判断老人心情——的原则,就应该是语意重心原则而不应该是仄上平下原则。

有时候,对语意的重心之所在的判断,往往要结合对联的横批,因为对联的横批,往往会从内容上指示语意的重心之所在。比如对联“雪里江山美,花间岁月新”,由于其横批是“红梅报春”,所以,语意重心应该落在“岁月新”上,即新字句为下联;再如“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由于其横批是“普天同庆”,则其语意重心也应该落在“乐无穷”上,即穷字句为下联。

3、横批指示原则

这个原则,既可以帮助我们在内容上确定上下联,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形式上结合横批而贴明上下联。

古时候的对联张贴,受古人从右往左直书之语言排列法的影响,上联在门右边,下联在门左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书写,所以问题似乎不大。可是时代发展到如今,由于现代人从左向右书写之习惯的影响,我们会不时从住家、机关、商场、庙会等处发现,不少人常常把上联贴在门左边,而贴在门右边的则是下联。

所谓横批指示原则,是指我们在张贴对联的时候,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下联则贴在左边。这样,横批也就不会游离于对联的整体之外而成为了对联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这样,横批也才真正与对联整体紧密相关,也才堪称是对联的“题目”和“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关于对联横批的此一作用,雪潇先生将它形象地命名为“对联的手势” 。

有人曾不无遗憾地说:“横批应该从右往左写的,但现代人对这一传统习俗不甚讲究,大部分横批从左写起了。”如果理解了对联横批的这种“手势“,则这位先生当不再迷茫,因为即使是从左写起了,那也并不错,只要我们根据它的指示,把上联贴在左边而把下联贴在右边就可以了。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对联的张贴在现代人生活中可以通用的两种方法:

传统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于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现代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左至右,于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这样的方法,也许是与古不合的,然而,它却是与时俱进地具有通变精神的!)

以上关于对联张贴的三个原则,如果能够兼而用之,则我们既可以准确地区分出上下联,也可以准确而又不失灵活地进行张贴,如此,则对联这种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形式,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发挥出它应有的艺术作用。

附:<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一、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

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二、现在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上下句对联篇二

100幅史上经典对联

100幅史上经典对联

100幅史上经典对联

1、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2、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

3、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

4、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5、五车诗胆;八斗才雄。

7、问青牛何人骑去;有黄鹤自天飞来。

8、临水开轩,四面云山皆入画;凭栏远眺,万家烟火总关情。(大光亭)

9、古今奇观属岩壑;往来名士尽风流。(杨树悬山阴自在亭)

10、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止息亭联)

11、雨过林霏清石气;秋将山翠入诗心。(止息亭联)

12、留此湖山,得此佳趣;召以佳景,假以文章。(水月观音亭)

1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刘墉四照亭联)

14、风旌不动真乘义;月印常圆了悟因。(半山亭联){上下句对联}.

15、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陈抟老君台联)

16、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观音亭联)

17、笔底江山助磅礴;楼前风月自春秋。(张广楠苏东坡读书台联)

18、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

19、清风明月自来往;流水高山无古今。(周延延俊伯牙亭联)

20、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梁章矩沧浪亭联)

21、月光千里白;秋色一天青。(君山亭联)

22、几点梅花归笛孔;一湾流水入琴心。(枕流亭联)

23、开轩敫朗月;对弈趁清风。(高杨依山亭联)

24、偶呼明月问千古;临对青山思故人。(捉月台联)

25、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黄梁梦亭联)

26、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不是神仙。(普深和尚清凉台联)

27、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朱方湖心亭联)

28、瑞气降寰宇;兰香遍大千。

29、云水风度;松柏气节。

30、荡思八荒;游神万古。

31、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三雅园联)

32、每闻乐事先惬意;或见奇书手自抄(爱新觉罗 弘历园联)

33、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34、水清石出鱼无数;竹密花深鸟自啼。(哈同花园联)

35、拈花一问,无人会笑;弄石千般,有字可传。(台湾慎德堂联)

36、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自题诗)

37、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王文治自题联)

38、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王时敏自题联)

39、受人以虚,求是以实;能见其长,独为其难。(王莆常自题联)

40、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毛怀自题联)

41、江山澄气象;冰玉净聪明。(方声洞自题联)

42、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邓石如自题联)

43、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左光斗自题联)

44、发上等愿,亭下等福;从高处立,向宽处行。(左宗堂自题联)

45、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自题联)

46、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申涵光自题联)

47、庭有余闲,竹露松风蕉雨;家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叶元璋自题联)

48、立志不随流俗;留心学到古人难。(叶恭绰自题联)

49、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田家英自题联)

50、尽交天下贤豪长者;常作江山烟月主人。(包世臣自题联)

51、喜有两眼泪,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包世臣自题联)

52、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永瑆自题联)

53、阐旧帮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自题联)

54、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55、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吕留良自题联)

56、东壁图书,西园翰墨;南华秋水,北苑春山。(刘熙载自题联)

57、读书滋逸气;阅世益豪情。(祁毓麟自题联)

58、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孙中山自题联)

59、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孙星衍自题联)

60、无极原有极;欲仁存至仁。(于右任自题联)

61、清机发妙理;高步迢常伦。(杨法自题联联)

62、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上下句对联}.

6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杨继盛自题联)

64、竹阴在水;兰气随风。(李育自题联)

65、樵歌一曲众山皆响;松云满目万壑争流。(李子仙自题联)

66、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李佐自题联)

67、交懑四海,乐道人善;胸罗万卷,不矜其才。(李经畦自题联)

68、江山入画;意气凌云。(关佳舜自题联)

69、好人我自苦中来,莫图便宜;凡事皆缘性里错,且更从容。(吴大微自题联)

70、学立道通,自然贞素;圆行方止,聊以从容。(何绍基自题联)

71、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汪士慎自题联)

72、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启功自题联)

73、要求真学问;莫做假文章。(张杰自题联)

74、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张英自题联)

75、格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

76、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陈字自题联)

77、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陈元龙自题联)

78、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陈白崖自题联)

79、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林则答卷自题联)

{上下句对联}.

80、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邵飘萍自题联)

81、莫对青山谈事世;休将文字占时名。(郁达夫自题联)

82、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燮自题联)

83、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

84、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自题联)

85、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冼星海自题联)

86、体道鱼游进活泼;消闲墨舞呈天真。(赵金光题联)

87、诗赋于光风霁月;琴操在流水知音。(赵逢明自题联)

88、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

89、江流横万里;天柱插三峰。(陈斌如联)

90、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机。(姚铁松自题联)

91、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袁崇焕自题联)

92、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徐悲鸿自题联)

93、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翁同苏自题联)

94、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高启云自题联)

95、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陶绍原自题联)

96、看花临水心无事;啸志歌怀意自如。(黄慎自题联)

97、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黄遵宪自题联)

98、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康有为自题联)

99、清潭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如。(梁同书自题联) 100、清风明月不论价;红树青山合有诗。(梁启超自题联)

上下句对联篇三

100副史上经典对联

100副史上经典对联

作者:相龙贵

1、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2、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

3、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

4、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5、五车诗胆;八斗才雄。

6、大块焕文章,白云在天,沧波无际;春风扇淑气,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7、问青牛何人骑去;有黄鹤自天飞来。

8、临水开轩,四面云山皆入画;凭栏远眺,万家烟火总关情。(大光亭)

9、古今奇观属岩壑;往来名士尽风流。(杨树悬山阴自在亭)

10、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止息亭联)

11、雨过林霏清石气;秋将山翠入诗心。(止息亭联)

12、留此湖山,得此佳趣;召以佳景,假以文章。(水月观音亭)

1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刘墉四照亭联)

14、风旌不动真乘义;月印常圆了悟因。(半山亭联)

{上下句对联}.

15、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陈抟老君台联)

16、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观音亭联)

17、笔底江山助磅礴;楼前风月自春秋。(张广楠苏东坡读书台联)

18、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

19、清风明月自来往;流水高山无古今。(周延延俊伯牙亭联)

20、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梁章矩沧浪亭联)

21、月光千里白;秋色一天青。(君山亭联)

22、几点梅花归笛孔;一湾流水入琴心。(枕流亭联)

23、开轩敫朗月;对弈趁清风。(高杨依山亭联)

24、偶呼明月问千古;临对青山思故人。(捉月台联)

25、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黄梁梦亭联)

26、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不是神仙。(普深和尚清凉台联)

27、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朱方湖心亭联)

28、瑞气降寰宇;兰香遍大千。

29、云水风度;松柏气节。

30、荡思八荒;游神万古。

31、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三雅园联)

32、每闻乐事先惬意;或见奇书手自抄(爱新觉罗 弘历园联)

33、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34、水清石出鱼无数;竹密花深鸟自啼。(哈同花园联)

35、拈花一问,无人会笑;弄石千般,有字可传。(台湾慎德堂联)

36、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自题诗)

37、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王文治自题联){上下句对联}.

38、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王时敏自题联)

39、受人以虚,求是以实;能见其长,独为其难。(王莆常自题联)

40、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毛怀自题联)

41、江山澄气象;冰玉净聪明。(方声洞自题联)

42、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邓石如自题联)

43、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左光斗自题联)

44、发上等愿,亭下等福;从高处立,向宽处行。(左宗堂自题联)

45、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自题联)

46、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申涵光自题联)

47、庭有余闲,竹露松风蕉雨;家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叶元璋自题联)

48、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叶恭绰自题联)

49、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田家英自题联)

50、尽交天下贤豪长者;常作江山烟月主人。(包世臣自题联)

51、喜有两眼泪,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包世臣自题联)

52、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永瑆自题联)

53、阐旧帮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自题联)

54、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55、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吕留良自题联)

56、东壁图书,西园翰墨;南华秋水,北苑春山。(刘熙载自题联)

57、读书滋逸气;阅世益豪情。(祁毓麟自题联)

58、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孙中山自题联)

59、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孙星衍自题联)

60、无极原有极;欲仁存至仁。(于右任自题联)

61、清机发妙理;高步迢常伦。(杨法自题联联)

62、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6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杨继盛自题联)

64、竹阴在水;兰气随风。(李育自题联)

65、樵歌一曲众山皆响;松云满目万壑争流。(李子仙自题联)

66、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李佐自题联)

67、交懑四海,乐道人善;胸罗万卷,不矜其才。(李经畦自题联)

68、江山入画;意气凌云。(关佳舜自题联)

69、好人我自苦中来,莫图便宜;凡事皆缘性里错,且更从容。(吴大微自题联)

70、学立道通,自然贞素;圆行方止,聊以从容。(何绍基自题联)

71、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汪士慎自题联)

72、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启功自题联)

73、要求真学问;莫做假文章。(张杰自题联)

74、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张英自题联)

75、格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

76、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陈字自题联)

77、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陈元龙自题联)

78、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陈白崖自题联)

79、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林则答卷自题联)

80、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邵飘萍自题联)

81、莫对青山谈事世;休将文字占时名。(郁达夫自题联)

82、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燮自题联)

83、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

84、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自题联)

85、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冼星海自题联)

86、体道鱼游进活泼;消闲墨舞呈天真。(赵金光题联)

上下句对联篇四

对联欣赏

楹 联 欣 赏

对联是立足于我们汉字之上,特有的文化现象。 对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传说是西蜀孟昶[chang]创造的。“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对句的原始概念应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如:张之洞,陶然亭。

对联格律的“六要素”,它们是: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这是对句一般概念必需遵守的东西。

第一,对联的对仗特点

对联特别强调的是:工、稳、贴、切、新、奇。

1、所谓工,首先是指工整,对句要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

2、所谓稳,对对句而言,主要是要求与出句的强弱上要安稳。

3、所谓贴,就是合体。立意高远、主旨明确、态度明朗、措词得当。

4、所谓切,就是针对性强,表现准确。

5、所谓新,就是立意、遣词要新颖,思想要具有时代性,不落俗套。

6、所谓奇,应是新到极致。就是要求联语、意境新奇高妙,出乎常人

1、所谓工,首先是指工整,对句要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这是对句的基本要求。这里从词性方面重点谈谈工对和宽对:一般认为,一副联中,上下联相同位置上平仄协调的同类词作对语,就是工对,如

银湖赋曲,沐晨曦歌唱

方山着秀,披霞彩抒情

二是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形成对仗。 当然,对联的工与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慢慢体会。很多楹联作品,都选择宽对,因为刻意地求工,容易因词害意、因律害意。

留份真情,爱侣勤勉长相伴;

学门手艺,走遍天下都不怕。

2、所谓稳,对对句而言,主要是要求与出句的强弱上要安稳。如上下联的主题大小、思想的深浅程度、抽象与具象,感情浓淡等。一般来说,上下联强弱要相当, 也可以上弱下强。如果对句是上联的话,要注意为出句(下联)做好铺垫,使上下联语气一贯;如果是下联,要对出句进行适当的延展、补充、提高,所谓宕开。

见鸾凤和鸣,成双成对各竞奋;

虽风雨不易,是坎是坷仍拼争。

诗情画意蕴智慧,月移院影画中画

鸟语花香谱华章,风透园香天外天 韶华似锦 此联下联气势重于上联。一副联的上下句具有条件、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时,若使用了关联词语,还要注意它们是否得当。

3、所谓贴,就是合体。立意高远、主旨明确、态度明朗、措词得当。马子华先生在《对联漫谈》一文中说:“歌颂英雄的要„沉雄‟,品评

人事的要„端庄‟,室 内悬挂的要„清雅‟,赠送友人的要„精巧‟,表示意见的要„婉曲‟,追念死者的要„悱恻‟,描景状物的要„藻丽‟” 凡夸大其词、用词浮泛,出句和对句立意不一致的对句,都不是好的对句。 彩门:斗拱飞叠,挑檐腾云诉功苦

彩条化蝶,琉脊映辉示祥瑞

亲兄弟携手并肩

好妯娌琴和瑟鸣 人生随缘

小庭院难盛冲天喜气

好夫妻尽享盖世福音 皆大欢喜

4、所谓切,就是针对性强,表现准确。对句要切地切人,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句。比方说,眼前是一座楼阁,你就得从楼阁方面去考虑,并对它的历史情况、地理环境及其突出的、引人注目的地方有一番了解;你若题殿宇,就要弄清里面供奉的是英雄还是神道,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腹藏诗书气,世间男儿当自强;

花开富贵红,林中连理任纵横。

洞房花烛夜,金兰结契忠诚好;

金榜题名时,少年聊发率真情。

一看就知道是长辈对孩子寄予厚望的。

5、所谓新,就是立意、遣词要新颖,思想要具有时代性,不落俗套。人家讲过千百遍的东西,用得旧了的话语,你再去重复,毫无自己的创新见解,就叫落俗套。要避免落俗套,就要在确定了所写的对象并对它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之后,再研究一下,别人对此是否讲过话,讲了些什么,是从哪个方面讲的,再从人家没有讲的地方、用人家没有用过的话去写。比如

书翰乾坤大,洞穿人事,一任莺 燕起舞;

杏坛宇宙新,参悟世味,但得鸢(yuān)鱼跃飞。

心地起波涛,翰墨传家承先志;

性天有化育,情境赏心贻今人。

同样是对一对小夫妻的寄语。如此立意,则不但“新”,而且内涵上也高人一等了。想象力强不强,写出的对联有时高下十分明显。因此,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6、所谓奇,应是新到极致。就是要求联语、意境新奇高妙,出乎常人。“奇”需要作者的观察、阅历、胸怀,并且有对文字技巧的把握能力。有势之“奇”,运用 夸张的手法夺人耳目,如:

忙中抽闲,办一宗大事心舒畅;

春始话长,斟三杯美酒意盎然。 志在腾飞

春光满眼,胸中丘壑成真迹

香气熏人,眼底山川胜画图

小巷小院开小宴

乡厨乡味待乡邻

第二讲 对联的对仗句式 对联同其他文艺一样,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文心雕龙·丽辞》所谓“句句相衔”,“字字相丽”

《史通·叙事篇》所谓“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虽然都是就诗文的对偶说的,由于对联主要是由诗的对仗句发展而来的,因而实际上也道出了对联句式的特点。具体说来,共有四个。

其一,对联的句式一般是长短句,这一点颇类似于词。每联两句或两句以上而每句又字数相等的对联并不多。

堪叹苦命人,三秩托病,爱子罹难,为扶幼持家,强挺精神曲背指;

怎奈老花眼,七旬享寿,娇孙待课,竟撒手辞世,痛恨病魔老泪涌。

饱经悲喜强做事,只盼孙儿快长成

遍尝甘苦匆辞世,每令邻里频叹息 不是滋味

上下句对联篇五

朗朗上口的两幅对联

朗朗上口的两幅对联。

上联: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下联:no try no high give me five 横批: let it go。

上联:no zuo no die why you cry 下联:you try you die don't ask why 横批: just do it。 (net)

上下句对联篇六

史上名家经典对联100副

史上名家经典对联100副

1、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2、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

3、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

4、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5、五车诗胆;八斗才雄。

6、大块焕文章,白云在天,沧波无际;春风扇淑气,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7、问青牛何人骑去;有黄鹤自天飞来。

8、临水开轩,四面云山皆入画;凭栏远眺,万家烟火总关情。(大光亭)

9、古今奇观属岩壑;往来名士尽风流。(杨树悬山阴自在亭)

10、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止息亭联)

11、雨过林霏清石气;秋将山翠入诗心。(止息亭联)

12、留此湖山,得此佳趣;召以佳景,假以文章。(水月观音亭)

1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刘墉四照亭联)

14、风旌不动真乘义;月印常圆了悟因。(半山亭联)

15、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陈抟老君台联)

16、佛法无边,静里常观自在;慈云广济,空中密见如来。(观音亭联)

17、笔底江山助磅礴;楼前风月自春秋。(张广楠苏东坡读书台联)

18、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

19、清风明月自来往;流水高山无古今。(周延延俊伯牙亭联)

20、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梁章矩沧浪亭联)

21、月光千里白;秋色一天青。(君山亭联)

22、几点梅花归笛孔;一湾流水入琴心。(枕流亭联)

23、开轩敫朗月;对弈趁清风。(高杨依山亭联)

24、偶呼明月问千古;临对青山思故人。(捉月台联)

25、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黄梁梦亭联)

26、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不是神仙。(普深和尚清凉台联)

27、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朱方湖心亭联)

28、瑞气降寰宇;兰香遍大千。

29、云水风度;松柏气节。

30、荡思八荒;游神万古。

31、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三雅园联)

32、每闻乐事先惬意;或见奇书手自抄(爱新觉罗 弘历园联)

33、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34、水清石出鱼无数;竹密花深鸟自啼。(哈同花园联){上下句对联}.

35、拈花一问,无人会笑;弄石千般,有字可传。(台湾慎德堂联)

36、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自题诗)

37、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王文治自题联)

38、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王时敏自题联)

39、受人以虚,求是以实;能见其长,独为其难。(王莆常自题联)

40、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毛怀自题联)

41、江山澄气象;冰玉净聪明。(方声洞自题联)

42、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邓石如自题联)

43、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左光斗自题联)

44、发上等愿,亭下等福;从高处立,向宽处行。(左宗堂自题联)

45、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自题联)

46、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申涵光自题联)

47、庭有余闲,竹露松风蕉雨;家无长物,茶烟琴韵书声。(叶元璋自题联)

48、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叶恭绰自题联)

49、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田家英自题联)

50、尽交天下贤豪长者;常作江山烟月主人。(包世臣自题联)

51、喜有两眼泪,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包世臣自题联)

52、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永瑆自题联)

53、阐旧帮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自题联)

54、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55、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吕留良自题联){上下句对联}.

56、东壁图书,西园翰墨;南华秋水,北苑春山。(刘熙载自题联)

57、读书滋逸气;阅世益豪情。(祁毓麟自题联)

58、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孙中山自题联)

59、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孙星衍自题联)

60、无极原有极;欲仁存至仁。(于右任自题联)

61、清机发妙理;高步迢常伦。(杨法自题联联)

62、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6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杨继盛自题联)

64、竹阴在水;兰气随风。(李育自题联)

65、樵歌一曲众山皆响;松云满目万壑争流。(李子仙自题联)

66、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李佐自题联)

67、交懑四海,乐道人善;胸罗万卷,不矜其才。(李经畦自题联)

68、江山入画;意气凌云。(关佳舜自题联)

69、好人我自苦中来,莫图便宜;凡事皆缘性里错,且更从容。(吴大微自题联)

70、学立道通,自然贞素;圆行方止,聊以从容。(何绍基自题联)

71、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汪士慎自题联)

72、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启功自题联)

73、要求真学问;莫做假文章。(张杰自题联)

74、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张英自题联)

75、格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

76、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陈字自题联)

77、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陈元龙自题联)

78、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陈白崖自题联)

79、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林则答卷自题联)

80、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邵飘萍自题联)

81、莫对青山谈事世;休将文字占时名。(郁达夫自题联)

82、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燮自题联)

83、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

84、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自题联)

85、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冼星海自题联)

86、体道鱼游进活泼;消闲墨舞呈天真。(赵金光题联)

87、诗赋于光风霁月;琴操在流水知音。(赵逢明自题联)

88、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

89、江流横万里;天柱插三峰。(陈斌如联)

90、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机。(姚铁松自题联)

91、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袁崇焕自题联)

92、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徐悲鸿自题联)

93、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翁同苏自题联)

94、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高启云自题联)

95、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陶绍原自题联)

96、看花临水心无事;啸志歌怀意自如。(黄慎自题联)

97、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黄遵宪自题联)

98、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康有为自题联)

99、清潭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如。(梁同书自题联) 100、清风明月不论价;红树青山合有诗。(梁启超自题联)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猫
下一篇:《大学》故事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