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领导口才 发布时间:2012-02-07 点击:

198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1983年政府工作报告

1983年政府工作报告

——1983年6月6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赵紫阳

各位代表:

我代表国务院,向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的回顾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各级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国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五年来,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日益正常,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关系重新获得加强,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整个社会一年比一年安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加强了对经济、政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民主管理,在全国建立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特别是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务院和省、市、自治区两级政府机构的改革,在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有了初步成效。全国各族人民心情舒畅,建设热情不断高涨。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贡献,正在成为我们的时代精神。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还复查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对被错划为右派的作了改正,对原为小商小贩、手工业者被错划为资本家的作了改正,给已经改造成守法劳动者的地主、富农分子和反革命分子、坏分子摘了帽子,宽大释放了大批在押的原国民党的党政军特人员,妥善地解决了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中的严重犯罪活动,起了保证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作用。尽管现在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继续消除的不安定因素,但是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已经实现的安定团结局面是不可逆转的,我们的伟大祖国是一定能够长治久安的。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和破坏不了这种历史趋势。

国民经济扭转了重大比例严重失调所造成的不稳定状态,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经过这几年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长期存在的积累率过高和农业、轻工业严重落后的状况,有了根本的变化。到一九八二年,积累率由一九七八年的百分之三十六点五调整到百分之二十九,消费基金有了较大增长。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百分之二十七点八提高到一九八二年的百分之三十三点六,轻工业所占比重由百分之三十一点一提高到百分之三十三点四。结合着积累与消费和农轻重这两大比例关系的调整,国务院还采取果断措施,解决了曾经出现的较大财政赤字问题,实现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的基本平衡。在调整时期,既保持了经济全局的稳定,又保持了不低的经济增长速度。一九八二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八千二百九十一亿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二点六,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七点三。这说明调整经济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取得的成果是十分显著的。

农业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困境,实现了持续的全面高涨。这几年,国务院执行一系列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农村政策,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增加粮食进口和减少一些地区的征购任务,使农民得到休养生息。一九八二年同一九七八年相比,仅提高农副产品价格一项,农民增加的收入达二百六十亿元。与此同时,调整了作物布局和农业结构,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了多种经营。特别重要的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长期存在的生产上的瞎指挥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把小规模的分户经营与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结合起来,继承了合作化的积极成果,从而使集体所有制的优越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统一了起来,并且同时得到充分发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中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这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进步。尽管农村工作并

不是在一切方面都已经尽善尽美,但是就全局来看,过去几年所进行的工作,确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了工农联盟,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一九八二年同一九七八年相比,我国粮食增长百分之十六,棉花增长百分之六十六,油料增长一点二六倍,糖料增长百分之八十三,烤烟、桑蚕茧、猪牛羊肉等都增长百分之五十以上。大家知道,过去几年中严重的自然灾害并不少,而全国农业总产值仍以每年平均递增百分之七点五的速度前进,超过了一九七八年以前二十六年平均每年递增率的一点三倍。全国原来低产贫困的二百四十多个县,绝大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一些出名的穷县改变了原来的面貌,一跃而为新的商品生产基地。农村的逐步繁荣兴旺,为我国经济、政治形势的好转奠定了基础。

消费品工业扭转了长期落后的局面,重工业逐步端正服务方向,整个工业在调整中持续增长。这几年,我们把消费品生产放在重要地位,使轻工业比重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二年的四年内,轻工业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一点八,超过重工业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三点四的速度。许多市场紧缺商品的生产有了很大发展。自行车增长一点八倍,缝纫机增长一点六倍,手表增长一点四倍,电视机增长十点四倍,化学纤维、布匹、呢绒、食糖、皮鞋等也都大幅度增长。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等重工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扩大服务领域。它们为农业、轻纺工业、市场、技术改造和出口提供的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多。重工业生产在调整中已由下降转为上升。由于调整轻重工业结构、加强能源管理和进行节约能源的技术改造,仅一九八一、一九八二两年就节约和少用了四千万吨标准煤。正因为工业结构经过调整和整顿而日趋合理,尽管前四年内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平均每年只增长百分之一点九,而整个工业却以每年递增百分之七点二的速度向前发展,这是经济调整的一个重大胜利。

城乡市场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繁荣景象,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九八二年同一九七八年相比,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一千五百五十九亿元增加到二千五百七十亿元,增长百分之六十四点八,平均每年增加二百五十三亿元,比一九七八年前的二十六年平均每年增加四十九亿元,高出四倍多。长期存在的副食品供应紧张的状况大为缓和,肉禽蛋的社会零售额一九八二年比一九七八年增长一点一倍,食油供应状况有了显著改善。日用工业品绝大多数供应充裕。过去凭票、凭证供应的商品,现在已大部分敞开供应。人民群众购买消费品有了较多的选择余地。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一九七八年的三百五十五亿元增加到一九八二年的七百七十二亿元,四年增长一点二倍。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值的比重由百分之四十六点五上升到百分之五十五。一九七九年以来,国家统一安排的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四百四十项,对促进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一九七八年决定引进二十二项成套设备已到货部分所负的高利外债,到一九八二年底已经基本还清。在广东、福建两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区试办的经济特区,开始取得积极的成果。近年来,我们还积极发展旅游事业,扩大了对外友好往来。在当前世界经济萧条、国际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的持续上升和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显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证明了逐步扩大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经济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有益的经验。这几年,我们在对农业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的同时,还在城镇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扩大工商企业的自主权、改进城乡流通体制和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坚持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四年中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就业职工增加六百零三万人,工业产值增长百分之四十九,城镇个体劳动者从十五万人增加到一百四十七万人。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国营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一批国营小商业、饮食服务业和小型企业开始实行国家所有、集体经营或者由职工集体、个人承包经营。许多原来由国家统一分配的工业生产资料,现在实行了方便用户的灵活多样的供应办法。对过去统购包销的工业消费品,开

始采取计划收购、定购、选购和企业自销等多种购销形式。我们改变了过去工业品流通按城乡分工的体制,进一步疏通了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渠道。在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打破地区和部门的界限,组织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和经济区方面,正在着手工作。对基本建设的管理办法和外贸体制,也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改革。所有这些,对调动地方、部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活跃城乡经济,方便人民生活,提高经济效益,都起了良好的作用,并且为进一步改革积累了经验。

长期存在的轻视知识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倾向逐步得到纠正,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从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二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已由五百九十八所增加到七百一十五所,在校学生从八十五万六千人增加到一百一十五万四千人。五年招收研究生四万三千多人,比“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总和还多百分之八十三。由研究生院和大学分别经过严格的考核,授予博士学位十八人,硕士学位近一万五千人,学士学位三十多万人。正规地授予博士学位,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各种类型的成人高等学校,包括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等,一九八二年在校生已达六十四万多人。单一化的中等教育结构初步有所改变,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三年来增加两倍。到一九八二年底,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总计达两亿零七百万人。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日益深入人心,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行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五年来在农业、工业、国防、新兴技术和尖端技术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获得比较重要的科技成果一万三千多项,其中得到国家奖励的发明有四百一十八项,有些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的进展。文化艺术战线的思想活跃,创作繁荣,作品质量逐步提高。这几年,共有两千四百多件文学艺术作品在全国性的评奖或会演活动中得奖。五年出版图书十一万种,共印二百三十九亿册(张)。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发展。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二年,全国医院床位由一百八十五万六千张增加到二百零五万四千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由二百四十六万四千人增加到三百一十四万三千人。全国各地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城乡卫生面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对于增强人民体质起了重要作用。我国体育健儿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在国际比赛中夺得多项冠军。他们的出色成就,鼓舞了亿万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和为振兴中华而献身的精神。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城乡人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一九八二年全国农民平均每人的纯收入达到二百七十元,比一九七八年增加一倍。五年中,农村新建住宅二十二亿平方米,有几千万农户搬进了新居。在城镇,五年安排三千八百多万人就业,加上提高职工工资和实行奖励制度,职工生活也得到明显的改善。一九八二年城市职工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为五百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一九七八年增长百分之三十八点三。五年中国家用于城市职工住宅的投资共四百八十亿元,新建住宅三亿五千万平方米,相当于一九七七年前十九年新建住宅面积的总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一九八二年底,城乡储蓄余额达六百七十五亿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二点二倍。这几年我国城乡人民生活的明显改善,是大家都切身感受到的。

国防建设和国防力量有了新的加强,保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安全。人民解放军全面贯彻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方针,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有了显著提高。通过初步的体制改革和精简整编,军队的编组、指挥向合成军方向迈进了一步。部队的军事训练、思想政治工作、院校建设、后勤保障和军事学术研究有了加强,干部的指挥能力和专业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军政、军民关系日益密切。一九七九年春,由于越南当局在我国广西、云南边境多次猖狂武装挑衅,我军被迫进行了胜利的有节制的自卫反击。民兵组织经过改革、调整,减少了数量,提高了质量。国防科研和生产有了发展,新型战术和战略武器的研制取得了新成果。国防实力的不断加强,是我国各族人民专心致志地从事现代化建设的

重要保障。

坚持执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取得了外交工作的新成就。我们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继续发展了同各国的关系。在过去五年里,我国又同十五个国家建立了邦交。同我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现在已增加到一百二十九个。在此期间,我国领导人出访了九十个国家,有八十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来我国访问。我们同第三世界国家、不结盟国家的团结和友谊,有了新的发展和加强。我们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我们坚持原则,伸张正义,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国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克服种种困难走上健康发展轨道的五年,是人民心情舒畅、国家蒸蒸日上的五年。

我们在过去五年中所取得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是在指导思想和方针上实现了根本性转变的结果。当着一九七八年初本届政府刚刚成立的时候,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左”的错误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得到清理和纠正。一九七八年二月国务院向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除了在政治上有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错误理论的问题以外,对我国经济建设还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使建设规模大大超过国力允许的限度,加剧了由于十年内乱造成的重大比例失调和经济困难。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得到纠正,后果将不堪设想。一九七八年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这几年来,遵循三中全会的精神,遵循五届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我们在政治上坚决清除长期存在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所造成的种种恶果,同时排除种种右的干扰,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在经济上坚决纠正仍然存在的片面追求高指标、盲目扩大建设规模的错误,坚持了从我国国情出发和量力而行、积极奋斗、循序前进的原则。一九七九年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特别是一九八○年底决定的对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是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拨乱反正,是把我国经济引上健康发展轨道的根本转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众多,物质技术基础仍然比较薄弱,这就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中国的国情办事,是我们必须采取的正确建设方针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只能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既不应当超越客观条件,勉强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又要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做好那些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过去我们在经济建设上发生的几次比较大的曲折,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以外,都是由于脱离我国实际,在指导方针上要求过高过急所造成的。牢牢记住历史的经验,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不渝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是保证当前好形势继续发展而不致于重蹈覆辙的首要条件。

全国人民从拨乱反正的实践中进一步增强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重新焕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巨大热情,这是我们取得一切胜利的力量源泉。这五年涌现出大批的英雄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省、市、自治区劳动模范的有三万八千五百多人,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的有四万二千九百多人,被评为三八红旗手的有七万一千八百多人。赵春娥、栾fú@①、张华、蒋筑英、罗健夫、雷雨顺、安珂、朱伯儒、李俊甲、张海迪等同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鼓舞着全国青少年和亿万人民。在这里,我代表国务院,向艰苦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各族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从政府工作本身来说,至今还存在着许多缺点,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在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中,经济效益不高,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十分严重。市场和物价的管理工作还做得不够好,不少地方发生了某些商品特别是副食品

涨价和变相涨价的情况。精神文明建设在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思想文化艺术领域中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现象。社会上的歪风邪气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有力的制止,经济犯罪和其他一些恶性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在少数政府工作人员中,官僚主义的恶习和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不正之风,还没有得到有效纠正。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和认真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巩固和发展当前的大好形势。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本届国务院经过对过去五年工作、当前形势和面临问题的研究,认为对下届政府的工作需要提出以下建议,请大会予以审议。

今后五年政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第六个五年计划,制定和执行第七个五年计划,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实现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斗争中取得重大胜利。

(一)关于经济建设

党的十二大确定,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必须分两步走。从一九八一年到一九九○年的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从一九九一年到二○○○年的后十年,争取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这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作出的正确决策。今后五年是打基础的关键性五年。我们一定要在这五年中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加快改革的步伐,抓紧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并为以后的发展积蓄力量,创造条件。

今后五年,首先要保证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生产相互协调地向前发展。必须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争取生产的发展达到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实实在在的速度。从现在的情况看,“六五”计划规定的生产发展速度可以超过,“七五”期间的发展速度有可能比“六五”高一些。当然,我们讲速度,必须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绝对不能片面地追求产值、产量。要保证各项产品不断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适销对路,真正增加社会的有效财富。二十年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是就全国来讲的。至于每个地方、部门和企业,有的要翻得多一些,有的翻得少一些。必须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讲究经济效益,服从全国的综合平衡。为了在今后五年内保证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必须坚定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确定的一系列农村基本政策,不予改变。要继续稳定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同时逐步增加对农业的投资,积极改善农业的生产技术条件。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改善商品粮棉地区的排灌条件。加快发展化肥工业,逐步提高复合肥料以及磷肥和钾肥在化肥施用量中的比重。积极发展饲料工业,大幅度提高配合饲料的产量,努力加强和改善草原建设,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努力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运用,抓紧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因地制宜地采取改良土壤、改革耕作栽培制度、防治病虫害等综合技术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造林育林的步伐,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在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引导重工业更好地为农业、轻工业和技术改造服务,坚持在能源和原材料供应、运输条件、投资和贷款分配、外汇使用等方面优先保证轻工业需要的方针。轻工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开拓新的生产门类,保证消费品生产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发展,使已经出现的比较好的市场供应情况得到保持和扩展。 今后五年,必须大力加强能源、交通等方面的重点建设,积极推进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重点建设的成败,关系现代化的前途,关系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国都要支援重点建设,全体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都要为推进重点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六五”计划安排的续建和新建的大中型项目共八百九十个,其中已开工建设的投资在五亿元以上的重大建设项目有九十三个。“七五”期间还将兴建一批重大项目。我们要从水电、火电和核电三个方面,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在黄河上游、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红水河流域,逐步建设一批大型水电站;

198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治理整顿政策的出台 1989年3月20日下午3时许,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人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198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198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198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预算会计1

我国预算会计现状及改革

摘要: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随着财税、金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 : 预算会计 改革 发展方向

一、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演变、发展及构成

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以政府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一级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和会计。为了适应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需要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政府预算会计改革日益受到理论界和社会公众的重视。加强政府预算会计管理的研究,关注政府预算会计的改革和发展,日益成为公共财政管理的热点问题。

预算会计作为我国会计体系的一个分支,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预算会计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预算会计。新中国成立至1988年,我国预算会计分为两个部分,总预算会计(又称财政总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又称单位会计)。

第二阶段: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预算会计。1989—1997年,在体系上仍分为上述两个部分,但明确了政府总预算会计有若干个分支。对各类事业行政单位按其同各级财政总预算的缴拨关系分为:全额拨款单位、差额补助单位和自收自支

第三阶段:市场经济时期的预算会计。1998年开始实行“一则三制”。在预算会计体系中事业单位会计形成了单独的计分支。各类事业单位不再按与财政总预算的缴拨款关系分类组织核算,而是对事业单位实行预算内、外的资金统一核算。 1998年以前,我国预算会计主要由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两部分构成。从1998年实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重大改革后,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拆分为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因其业务活动主要是行使政府职能,经济业务活动范围较窄,日常业务具有明显的非营利性。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少事业单位日益走向市场,开展经营业务,取得大量经济效益,在财政资金上逐渐与政府脱钩。

单位。

二、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多套会计制度并存而且相互交叉的问题。这种纵向预算会计体系,由于涉及到众多的报告主题,多套会计制度,虽然各自提供汇总的会计报表,但是难以形成一套系列完整、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政府资金和资源的整体运行情况的合并报表。以下从几个方面提出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财政管理也由过去的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但现行的预算会计核算管理仍沿用直接管理、行政管理的手段,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对单位会计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不适应新形势下财政职能转变和变化了的财政分配格局的发展需要。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预算单位,主要是事业单位已从单纯财政供应资金的“单轨制”转向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的方向发展,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以财政资金运动为主要核算对象的预算会计,其核算范围、核算程序和核算方法却仍囿于传统的预算资金范围,使会计涵盖的范围和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够系统和全面,影响了会计信息应有的决策价值。

3、根据政府事权划分的原则,国家行政机关的职能与事业单位所具备的社会功能存在明显的差别。同时,由于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行业特点,决定了会计核算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这就要求预算会计制度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采用一种建立在制度规范基础上,区别不同会计主体,实行分类管理的会计模式。而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采用一套制度规范两种会计主体的体系,既不能科学地体现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在会计管理上的差别,也无法满足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上的客观需要。

4、传统的预算会计管理在强调单位作为预算执行者的同时,忽视了单位在一定意义上的相对利益主体的存在,单纯以向财政报账为目的,致使会计信息失真,无法适应单位经济核算管理的实际需要,也不利于对单位进行考核分析及综合评价。

三、预算会计的改革建议

从总体上来讲,国际上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目标取向是建立以不同程度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统一规范的政府预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政府财务报告为主要内容,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活动和资产负债信息的现代政府预算会计体系。政府预算会计改革重点就是要全面的反映政府财务会计信息,增加财政透明度,明确政府责任。

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针对现行政府预算会计准则体系和制度体系不规范、不统一,

核算范围窄,会计核算基础单一等问题,建立规范、统一的政府预算会计准则体系、制度体系和政府综合年度财务报告制度,为财政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为提高财政透明度创造条件,为公共财政做好基础服务工作。

根据目前我国政府财政预算改革和发展动态及趋势,针对政府预算会计管理与改革的状况,应积极主动采取各项措施,推动政府预算会计改革和发展。

(一)完善政府预算会计管理

我国的政府预算会计以预算会计制度体系的形式存在,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还不能很好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财政管理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商场经济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缺乏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制度体系、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依据、首付实现制得局限性、缺乏统一完备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这些问题都需要去解决,去完善。

(二)深化政府预算会计改革

深化政府预算会计改革,是推进我国财政管理步入国际先进水品的重要方面。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改革应当重点解决一下问题:

1、明确改革的基本原则。我们考虑应当坚持一下改革基本原则:一是先进性。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致力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二是坚持实用性,为财政服务,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告财政管理功能的需要。三是坚持继承与创新原则。在保留、调整现行制度中合理、适用的内容外应该对整个系统进行根本性改革,创新发展。四要坚持渐进性原则。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采取由简到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预

2、引入权责发生制。只是政府预算会计改革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为了建立我国政府预算会计准则体系、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和实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结合国际上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核算基础总体上应当考虑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具体做法是结合我国财政刮泥的政策取向和具体情况,积极稳妥的改革政府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与政府预算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步伐相适应,分部分、分步骤的实行权责发生制。

3、提高政府预算会计人员素质,推行政府预算会计改革,需要相应的人才,这一点对于我国来说尤为迫切,因为政府预算会计的管理现状决定了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人才的短缺,未雨绸缪,适应改革要求,应当高度重视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人才的培养,可以考虑从现在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加强政府预算会计人才的培养。

4、完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增加政府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要真正发挥政府会计的监督作用,会计报告就不应只提供给政府部门,更应该提供给与政府服务算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体系。

和政府收入息息相关的广大社会公众。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198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1] 王庆成 论我国非企业会计组成体系的构建[J] 会计研究,2004

[2] 贝洪俊 关于预算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的探析[J] 财会研究,2005

[3] 黎婧一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M] 大连出版社,2009

[4] 王雍君 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 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 预算管理与会计

198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1989年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1989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8年03月27日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1989年3月29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

各位代表:

一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努力发挥国家审判机关依法惩治犯罪、保护人民、促进改革、保障四化的职能作用。现将工作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198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一、为维护社会安定、保障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大力开展各项审判工作

(一)关于刑事审判工作

1988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31.3306万件,比上年增加8.2%;审结31.2475万件,比上年增加7%;判处被告人36.8790万名,比上年增加13%。其中,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包括死缓)的有11.3533万名,占30.8%,比上年增加14.2%;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和免予刑事处分的有25.32

18万名,占68.7%,比上年增加12.7%;宣告无罪的有2039名。全国法院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继续贯彻执行了依法从重从快惩处的方针;对有法定从轻、减轻情节的,依法从轻、减轻处罚。1988年,全国法院依法宣告缓刑的有2.7994万人;对在服刑中确有悔改、立功表现的罪犯,依法减刑、假释的有15.1538万人;受理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2030件,审结2000件,经过审理,认为原判确实不当而依法改判的737件,占36.9%。{198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当前,全国社会治安基本稳定,但不安定因素增多,我们面临的形势还是相当严峻的。全国法院受理的重大刑事案件大量增加。1988年,全国法院受理的故意杀人案件比1987年增加9.1%,抢劫案件增加43.1%,重大盗窃案件增加63.8%。流窜犯很猖獗,在大中城市、交通干线和沿海开放地区,流窜犯作案在全部刑事案件中占很大的比重,有的地方高达50%以上。社会丑恶现象诱发的犯罪,在一些地方相当严重。因此,人民法院对杀人犯、抢劫犯、重大盗窃犯、强奸犯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要继续贯彻依法从重从快惩处的方针,特别要注意打击犯罪集团和流窜作案的主犯、累犯、惯犯等严重犯罪分子。各级人民法院要积极参加对社会治安进行专项治理的斗争,对当地比较突出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集中打击和集中整顿。特别是大中城市、交通干线和沿海开放地区的人民法院要积极同有关部门配合,把社会治安搞好,以达到稳定治安大局,力争实现今年全国治安状况好于去年的目标。

近几年来在刑事案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青少年犯罪不断增多。1988年判处的罪犯中,14岁以上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占8.9%,比上年增加13.8%。为加强对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最高人民法院推广了上海、天津等地人民法院组织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合议庭的经验。对失足少年着眼于教育、感化和挽救,实行“寓教于审”;同时,注重同家长、学校、社会结合起来,进行疏导、防范,共同矫治失足少年的不良行为。这样做的效果比较好。我们提出今年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在大、中城市及沿海开放地区的基层人民法院和一部分中级人民法院,逐步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合议庭。我们希望青年组织、妇女组织和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有关方面,共同参加对少年违法犯罪的综合治理工作;希望通过立法并健全审判组织和程序,逐步完善我国矫治失足少年的司法制度。

1988年,全国法院受理的刑事案件中,有经济犯罪案件5.5180万件,审结5.5710万件(含上年未结案),判处被告人7.4923万

名。其中,判处贪污案件被告人8248名(贪污数额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有166人,10万元以上的有73人,贪污数额最多的1人达334万元),判处受贿案件被告人1584名(受贿数额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有9人,10万元以上的有12人)。贪污、受贿罪犯中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包括死缓)的有111名。判处投机倒把案件被告人1699名,判处走私贩私案件被告人198名,判处偷税抗税案件被告人785名。从总体上看,全国法院对严重经济犯罪活动认真贯彻了依法从严惩处的方针,坚持了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原则,注意严格区分工作失误同违法犯罪的界限,区分一般的违法行为同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的界限,以保证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斗争健康发展。

当前,经济领域内的犯罪活动猖獗,必须继续严厉打击。我们要求各级人民法院要特别注意抓好:1、认真执行刑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处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把主要力量放在反贪污、反受贿上;2、投机倒把犯罪活动,对社会经济秩序危害很大,必须坚决予以惩治。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进行投机倒把活动,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都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对于走私、贩毒、诈骗、偷税抗税、假冒商标、制售伪劣商品等其他经济犯罪活动,也必须依法严惩。

今年1月全国政法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对于严重破坏经济的犯罪活动,必须继续坚持依法从严惩处的方针;各执法部门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协调一致,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克服“以罚代刑”的现象。为了解决在处理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投机倒把犯罪案件中,政策、法律界限不够明确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最近共同发出了《关于当前处理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投机倒把犯罪案件的规定》,就如何适用法律问题作出司法解释。希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监督,使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得以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并起诉到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一定依法严惩严重经济犯罪分子,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危害社会治安和破坏经济的犯罪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会长期存在。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诱发违法犯罪的各种社会消极因素和不安定因素增多。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也会利用我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捣乱与破坏。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还必须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方针。国家的专政职能不能丢。同犯罪作斗争,稳定社会治安,是一项长期、

艰巨和复杂的任务,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工作必须继续加强,以保障、促进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关于民事审判工作

1988年,全国法院受理民事案件145.5130万件,比上年增加19.9%;审结141.9056万件,比上年增加18.6%。民事案件大幅度上升,反映了改革深化、商品经济发展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和民事权益的扩大。

1988年,全国法院受理离婚案件63.2278万件,在民事案件中仍居首位,占43.5%。离婚案件突出表现了在新形势下人们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一方面追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多了另一方面第三者插足或轻率结婚而又轻率提出离婚的也多了。同时,在离婚涉及的财产性质的认定、财产的分割等方面出现了许多复杂情况,双方争议大,执行困难。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本着有利于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和制裁违法行为的原则,保障婚姻自由,反对轻率离婚,把感情是否确已破裂作为判决离与不离的标准,以维护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

近几年来,债务案件在民事案件中上升幅度一直最大。1988年,全国法院受理债务案件37.6440万件,比上年增加46.8%,居民事案件的第二位。在债务案件中,出现了生产、经营性借贷多、金额大,利率高等方面的变化。人民法院依法保护民间正当的借贷关系和债权人的利益,积极扶植个体经济的发展,维护和促进资金的流转,限制和取缔高利盘剥。为了使民间借贷纳入法制的轨道,我们建议在国家制定民间借贷法律以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根据需要和可能,制定地方性法规。

1988年,全国法院受理房屋、土地、山林纠纷案件10.5541万件。住房制度实行改革和土地使用权实行有偿转让后,这几类案件明显增多。人民法院审理房屋、土地、山林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制裁利用房屋、土地进行非法活动和侵占、滥用国家、集体土地的行为。

民法通则实施以来,著作权、名誉权、肖像权等案件日益增多,198

8年受理2775件,其中著作权案件就比上年上升61.3%。人民法院审理这几类案件,既坚持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民事权益不受侵害,又支持正当的社会舆论监督。对构成损害名誉权、侵害著作权的,依法追究其相应的民事责任,给予必要的民事制裁。根据近年来审判实践发展的需要,我们希望早日制定著作权法和新闻法。

近两年来,我国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民间往来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全国法院受理涉台民事案件246件。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审理涉台民事案件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法律规定,并充分考虑到海峡两岸人民长期隔绝的历史事实,合情合理地解决各类民事纠纷,于去年8月就审理婚姻、继承、房屋、债务等涉台民事案件作出了司法解释。涉台民事案件的正确处理,对保护海峡两岸当事人的民事权益,加强经济贸易和人员往来,起了积极的作用。台湾当局最近也就涉及海峡两岸当事人的民事诉讼中的某些问题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根据形势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在适用法律、调查取证、送达诉讼文书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年来,全国法院认真贯彻民法通则,提高了办案质量和效率。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司法解释后,对在审判工作中正确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起了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许多法院在案件受理、举证责任、开庭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进,促进了民事审判工作的规范化。

(三)关于经济审判工作

1988年,全国法院受理经济纠纷案件51.3615万件,比上年增加39.9%。在经济纠纷案件中,约有90%是经济合同纠纷案件。因超越经营范围倒卖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消费品、利用合同骗取预付货款等引起纠纷的案件占相当比重;公司、企业间追偿拖欠货款的案件,以及公司停办后的债务清偿案件继续增多;银行诉请追回逾期贷款的案件更是大量增加,1988年受理了17.4445万件,比上年增加了1.5倍。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承包或租赁经营、企业联营纠纷和企业破产的案件,侵犯专利权或商标专用权的案件,制售伪劣商品造成损害的赔偿案件,以及技术转让合同纠纷案件等,都开始增多。

1988年,全国法院共审结经济纠纷案件48.5988万件,比上

198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6-02-23 14:00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分享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1959年4月)

一次会议(1954年9月)

二次会议(1955年7月)

三次会议(1956年6月)

四次会议(1957年6月)

五次会议(1958年2月)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9年4月~1964年12月)

一次会议(1959年4月)

二次会议(1960年3~4月)

三次会议(1962年3~4月)

四次会议(1963年11~12月)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一次会议(1964年12月~1965年1月)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5年1月~1978年3月)

一次会议(1975年1月)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8年3月~1983年6月)

一次会议(1978年2月~3月)

二次会议(1979年6月~7月)

三次会议(1980年8月~9月)

四次会议(1981年11月~12月)

五次会议(1982年11月~12月)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3年6月~1988年4月)

一次会议(1983年6月)

二次会议(1984年5月)

三次会议(1985年3月~4月)

四次会议(1986年3月~4月)

五次会议(1987年3月~4月)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8年4月~1993年3月)

一次会议(1988年3月~4月)

二次会议(1989年3月~4月)

三次会议(1990年3月~4月)

四次会议(1991年3月~4月)

五次会议(1992年3月~4月)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198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

{198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98年3月~2003年3月)

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5日){198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03年3月~2008年3月)

一次会议(2003年3月)

二次会议(2004年3月)

三次会议(2005年3月)

四次会议(2006年3月)

五次会议(2007年3月)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08年3月~2013年3月)

一次会议(2008年3月)

二次会议(2009年3月)

三次会议(2010年

3月)

四次会议(2011年3月)

五次会议(2012年3月)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13年3月~)

一次会议(2013年3月)

二次会议(2014年3月)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历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

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28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15日至9月28日在北京召开。代表总人数1226人(其中女代表147人,少数民族代表178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致开幕词。会议听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伟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面,最后也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并且巩固我们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会议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民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上一篇:2000年最高院工作报告
下一篇:2000汕头市政府工作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