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

来源:经典语录大全 发布时间:2018-01-26 点击:

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篇一

中国民间熟语概述:俗语、谚语、歇后语

中国民间熟语——俗语、谚语、歇后语

[摘要]:中国民间熟语包括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等,它出自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它的用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形象生动;它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它大多数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中国民间熟语、俗语、谚语、歇后语

“熟语”是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的一个借词,原指语言中所有固定词组的总和。后来,随着学者对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中国民间熟语”的定义,最终达成一致的共识,即认为“中国民间熟语”当指“汉语言中定型的词组和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它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有时甚至还

1可广而言之,泛指“常用的话语○。”因此,虽然中国民间熟语在形式上像短语

或句子,但又与一般临时自由组合而成的短语或句子不同,它的结构基本定型,人们一般不能够随意改动它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民众中普遍流传的日常生活习用语,它的作用体现在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激发斗志和激发潜能等。所以,中国民间熟语是中国民间语言中最基本、最丰富、最常用的语言。

俗语是源起最早的中国民间熟语之一。在历史上,“俗语”常取广义,别称甚多,诸如俗话、俗言、鄙语、野语等。它没有严格的概念限定,范围广泛,包容了各种民间通俗语汇:谚语、歇后语、口头性成语、惯用语、方言词等。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俗语,指民间口头上常用的短小定型的形容词性短语,如“半斤八两”、“打光棍”、“二百五”、“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名不正言不顺”等。这个概念,不包括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不同特点的谚语和歇后语,也不包括非短语形式的方言词。宏观地说,俗语的特点,在内容上,没有完整的意思,只能在表达上起形容作用,不像谚语、歇后语那样能够传达出某种独立完整的意思;在结构上,它是不成句的定型短语,它是词的固定组合,在使用上常做句子的某一部分,一般不独立构成句子,而谚语、歇后语是完备的句子形式。这一点也将俗语和方言词区别开来,因为方言词是单词形态,不是短语;在风格上,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它来自群众口语,像“断篇残简”、“浮生若梦”等这样来自书面语系统的成语,是不会出现在群众口头的;在表现手法上,它常会用到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如“穷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本体和喻体间用“是”连接起来,比喻黄土能变成金子,人能由穷变富,又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用中国古代美

女“西施”代指美女,则是使用了借代的手法;在意义上,俗语的“俗”,体现“习俗”的内涵,有的涉及民俗心理,如“打肿脸充胖子”、“面不改色心不跳”,有的涉及民俗惯制,如“换汤不换药”、“功夫不负有心人”,俗语的“俗”字当头,还含有“通俗”之意,它直接或间接反映着民俗,它的数量浩如烟海,渗透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总的来说,俗语出自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它的用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形象生动;它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它大多数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谚语是源起不晚于俗语的中国民间熟语之一,古时常与“俗语”交错混杂,如其常被称为俗语、俗谚、常言、俚谚等。由于概念含混,使用自由,历来众说纷纭。时至现代,谚语的独特概念才日趋明晰,普遍认为,“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在内容上,谚语富有经验性和哲理性,如秋瑾的“芸芸众生,2

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鼓励人应该热爱生命和社会的生活哲理,还有“夜越黑珍珠越亮,天越冷梅花越香”,则表达了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练的人生哲理,如刘鹗的“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则是概括社会正常发展规律性的经验总结。部分谚语还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如郭小川的“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在短短的谚语中,他写出了在“文革”时期与“四人帮”斗争的社会背景中,他期待并相信勇敢的革命战士能战胜黑暗的社会势力并能让社会看到希望,体现了他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时代性,并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性;在形式上,谚语具有口语性、精炼性和艺术性,以至民族性。如易卜生的“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他用通俗的语言组成一句激励后世人在困难的境遇中学会看到生命希望的曙光的话语,说出了社会的现实,并经久不衰,体现了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又如一些少数民族的谚语,如蒙古族的:“马在软地上易失前蹄,人在甜言上易栽跟头”和壮族的:“下河不能怕漩涡多,打铁不能怕火烫脚”等,他们都共同体现了谚语的民族性,它们从产生到发展都与民族的种种特性紧密相联,如上面的蒙古族谚语中的“马”和壮族谚语中的“打铁”等意象,都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事迹、自然风貌、文化传统、心理状态、乡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认识谚语的民族性,对了解、研究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学、心理、民俗、语言都有实际意义;在使用上,谚语具

3有实践性和群众性等;在内容上,可将它分为三大类○:一为认识自然和总结生

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二为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三为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谚语生动地、大量地反映出民俗的内容,如“三亩好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钱官司,纸道场”、“好饭不过高粱酒”等,或直道民俗事项,或寄寓民俗心理,或旁嵌民俗语词,广泛地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谚语是民族的智慧、经验的结晶,也是民族语言词汇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歇后语,中国民间熟语的又一类型,它又称俏皮话,是喻体、解体连缀而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喻体为假托语,有比喻、引子的功能,近似谜面;解

4。运用时,借前面的喻体,以引体为目的语,起说明、注解的作用,近似谜底○

或“歇”后面的解体;通常两体并存,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也可以只示喻体,而隐解体,如,“正月十五贴门神”,而隐去“过了时节”。歇后语的解体部分还常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构成谐音双关,如“老鼠啃蝶子——满嘴是词(瓷)儿”、“老太太上鸡窝——笨(奔)蛋”、“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而且,歇后语的表达也有部分取材于社会事物的规律活特性,如“蚂蚁的腿---勤快”、“勤劳的蜜蜂---闲不着”等等,他们用蚂蚁勤快的腿和蜜蜂的勤快来表达社会上人们一种勤快的状态„„歇后语是民间最为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之一,它轻松活泼,幽默俏皮的风格,表现了民众旷达乐观的精神面貌。同时,由于歇后语大多是群众在比较随便的场合所说的玩笑话,大多是为了满足人们追求心理上的放松和喜悦的习惯,所以,它往往直言无忌,而且其中有部分破除了往常的语言忌讳,出现了从某个角度看来“庸俗无聊”或较为正式的社交场合难以启齿的内容,如用人的生理现象或者生理缺陷构成的歇后语:如“老太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麻子敲门——坑人到家”、“放屁扭腰——寸劲儿”、“单眼佬的老婆——一眼看完”;有一些是颠倒是非的歇后语:如“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王八肚里插鸡毛------归心似箭(龟心似箭)”等等。但是,即使歇后语采用的是幽默、俏皮的表达的方式,但实际上,它也存在大量对社会有启蒙作用的歇后语:如“不见棺材不下泪,不到黄河心不甘---死心塌地”、“铁棒

磨成针---全靠功夫深”、“鲤鱼吞秤柁---铁了心”,即使用词无所忌讳,但是歇后语的出现,使人们平时口头交流的朴实语言上增添了几分幽默和趣味,在社会中颇为流行,所以,学会适当地使用歇后语,也逐渐成为一门学问。

俗语、谚语和歇后语都是从属于中国民间熟语的类别,他们都是相对独立的概念,他们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在社会的交流上占有基础性地位。中国民间熟语丰富了中国社会大众的口头和书面文化,它们大多虽是一些简单的口头创作,但其通俗但不低俗,它们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交流表达方式,它为人们口头的交流或想法的表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幽默的气氛,而且避免了交流过程中过多运用晦涩难懂的语料,使交流更具趣味化。它们都是通过一种比较含蓄和幽默的表达方式,抒写人的一种价值观念或抒写人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如果运用平铺直叙的语言进行交流,即使包含再多的高级词汇,也比不上民间熟语,毕竟,民间熟语乃是人们根据生活规律创造,人们能更容易地借助它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相反地,过多晦涩难懂的词汇难免会造成交流上的困难和交流的生硬化。而且,中国民间熟语具有民族性,在口头交流的混合运用中,也体现了中国各个民族的熟语文化的兼容和亲密融合方向,体现了文化上的合流趋势。而且,中国民间熟语也包含了大众的智慧,它向外界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力量。所以说,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等中国民间熟语不仅体现的是一种乡间文化气息,而且也给平时的口头交流带来极大的方便和趣味,即使是在书面文化的表达上,它也提供了很多材料,能做互补作用。换句话说,拥有一种通俗化的语言,也正是获得了一种交流的智慧,中国民间熟语更是体现一个民族的创作的智慧。

1《汉语大词典》第七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6月,第[参考文献]:○

246页

2《中国谚语集成.宁夏卷》 ○“总序”,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

年4月

3《民间文艺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

314页---320页

4《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第1版,2006年8月第十三次印刷

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篇二

张廷兴简介

张廷兴教授简介

张廷兴,男,博士,教授。1960年4月20日出生,山东沂水人。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

 教育背景:

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山东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

曲阜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1995-2005年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工作,担任文化学教研室主任。  教授学科: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文化产业研究

文化产业概论

旅游政策与法规

会展政策与法规

重大活动组织与策划

文化产业史

 研究成果和项目

I. 专著

1.中国古代艳歌论稿,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江湖社会习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方言趣谈,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沂水方言志, 语文出版社,1999。

5.谐音民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6.中国古代艳情小说史,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7. 八桂民间文化生态考查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8. 永福福寿文化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

9. 中国服饰民俗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10. 中国文化产业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ii. 论文

1.论〈金瓶梅〉的民俗学价值 民俗研究, 2005.06.

2.山东方言亲属称谓的文化特征 走向世界,2000.04.

3.山东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齐鲁文化研究,2002.06.

4.加强文化建设的应用性研究 理论学刊,2004.10.

5.艳情小说:明清小说研究应关注的一个领域 理论学刊,2000.02.

6.论元曲的俗艳特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03.

7.论俗信 民俗研究,2001.03.{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

8.新时期党的文艺政策的恢复与调整 理论学刊,2001.03.

9.论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之路 理论学刊,2006.04.

 社会兼职

中国民俗学会民俗资源开发委员会副主任

山东民俗学会副会长。

 获奖情况

1.中国谚语集成·山东卷,山东省第二十五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011。

2.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先进典型群研究》(2004-2006年),第二位,获省社科二等奖。

3.《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二作者,获省社科二等奖。

4.《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论纲》,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第二作者,获省社科三等奖。

 联系方式 13066023607 Shc_zhangtx@ujn.edu.cn

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篇三

最复杂的中国汉字

最复杂的中国汉字

一个汉字“biǎng”(图),笔画竟有56划之多。

“biǎngbiang面”

传说,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疾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到咸阳,他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将进去。只见白案上摆满了和好的长条状面块儿,师傅拎过一块儿,扯住两头,顷刻间摔打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顷刻间摔打了好几块儿,顷刻间从锅里捞出一大海碗,碗底事先盛着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自然要浇上一大勺油泼辣子,热腾腾端上来。 秀才看得兴起,大叫:“好啊!店家来一碗!”

“这位客官一碗„„”店小二一声长长的吆喝,顷

刻间,一碗面摆到面前,顷刻间碗中罄净,直吃得秀才

大汗淋漓。“店家,结账!”秀才喝道。

一摸兜,坏了,一时忘形,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

洗,顿时窘住,刚才的热汗顷刻间冷冰冰刷在脸上。一

旁,店小二斜着眼耸着肩,一脸坏笑。

“小二„„”秀才讪讪,话刚出口便被店小二堵

住:“客官,本店小本经营,概不赊账。”见店小二不

通融的模样,秀才又向身上摸去,左一摸,右一摸,上一摸,下一摸,好像早晚能摸出几文钱来似的。

店小二心想:“你个穷秀才,看你摸出什么来。”天呀,这不是有辱斯文么?秀才一面摸,一面思量脱身之计。他与店小二答讪:“小二,你家这面何名?” “何名?”店小二学着秀才的腔调说:“biang、biang面。”

秀才问:“biang、biang面?biang、biang字咋写?”

这家面店可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其面做得特殊,面与面板摔打撞击,“biang、biang”也,故称“biang、biang面”。“biang、biang”二字咋写,店家做面,客人吃面,谁也没去想过。见店小二答不上来,秀才顿时有了主意,他说:“小二,你与老板商量过,本人今天没钱,可否写出‘biang、biang’二字,换这碗面吃?”店小二顷刻间回来,说:“成。”店家心想:“古来就没有‘biang、biang’二字,看你穷秀才怎么赖账。”

“biang、biang、biang、biang„„”秀才心里嘀咕,嘴上嘀咕。

秀才读书,也最认书,古往今来偏偏没有这“biang、biang”二字。“书上没有,岂可生造乎?”皇上可以造字为名,秀才岂敢与之比肩?秀才满腹心酸,一腔惆怅;寒窗苦读,功不成,名不就,众目睽睽下,落到赖账这般田地,天理不公啊!他一急,心里骂皇上:“什么‘日月当空照’?民间疾苦,哀鸿遍野;宫闱倾轧,豺狼当道;贪官

污吏,横行乡里;我秀才寒窗苦读,就因无钱无人,打不通关节,获不取功名„„日月何照之有!罢罢罢,你皇上能造字,我秀才何尝不能?”秀才一声大喝:“笔墨伺候!”只见他笔走龙蛇,大大地写了一个□!他一面写一而歌道:“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

秀才写罢掷笔,满堂喝彩。从此,“biangbiang面”名震关中。biangbiang面是源于陕西的一种面,现在也是一家面馆的品牌,还在使用这个字,但这个字字典中查不到。

又一说:

在秦朝时,咸阳街头有人卖biang biang 面;常有一位老翁推车沿街叫卖,有时在路边或渭河边架锅劈柴生火,并从渭河里舀水和面、给锅里添水煮面。如遇食客,将和好的面一扯二扯三四扯,五拉六拉七八拉,扯九拉十的,像变戏法似的将面拉成又长又宽裤带面,并揪成宽面片状,仍向空中,面片准确回落在滚开的锅里,煮熟后捞到大老碗里,老翁从挂在车子杠杆上的布袋里,取出各种调料,调入面碗中,然后将半铁勺烧焦热的清油猛的“呲啦”往上一泼,递给食客。因为做功奇特,香气四溢,筋软滑溜,味道地道,口感爽快的biang biang 面,令围观者馋的大流口水,个个食欲大开,纷纷争尝,顿时一片啧啧。

有一天秦宫内载歌载舞、锣鼓喧天,欢庆战争取得胜利。秦始皇却在宫中愁眉不展闷闷不乐,为国家还不安宁,不时要受匈奴的外族入侵,还为筹划修筑万里长城之事劳累过度,平日又是日里万机,龙体受病卧榻不起,御膳房做出各种山珍海味,始皇连看都懒得看一眼。这样一来,急坏了宫内所有宦官,他们像热锅上的蚂蚁,纷纷想方设法,其中一名宦官灵机一动,竟跑到集市上给皇上端来一碗biang biang 面,秦始皇一闻到这浓烈的辣子、葱味,就胃口大开了,端起来一顿猛嚼。不想一吃大发而不可收拾,大声赞叹:民间竟有比山珍海味还香的食物!忙问这是何物?答曰:biang biang 面。Biang biang 面还成为秦始皇御宴必备品。有诗为证:推车咸阳街头转,遇见官府老爷汉,禀告君王好御膳,君王知晓要接见,端来一碗biang biang 面。

秦始皇病好转后,传来侍从速备车辇,到咸阳街头视察老翁面食做法。皇上视察完biang biang 面的全过程,突然高声道:“啊!大秦人民伟大,大秦要统一,大秦要团结,要勇敢骑马打胜仗,保我大秦江山!盼望大秦人民天天吃biang biang 面,月月逛我朝咸阳。”围观民众忙跪倒,磕头作揖,高呼万岁。为了鼓舞大秦人民,牢记大秦大好江山不受外侵,保卫国家,秦始皇忙叫侍从端来文房四宝,并挥笔写下一个古朴苍劲的字,从此biang biang 面就名正言顺,被当朝皇上造出来了。

油泼辣子面 biang biang 面——陕西关中民间传统风味面食,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擀成长宽厚的面条。

一、写法:1、繁体面:麺、面、麪;2、简体面:面、靣;

二、读法:陕西方言读biang (BIANG、BRANG);

三、字型考证:过去老人称:“河水biang biang”(指渭河水),很久前院子街道水井有甜水,有苦水;渭河水以前没有污染,挑回水倒入木桶,加白矾沉淀,第二天食用。作豆腐也用河水。繁体字在(关中方言考词语释)书中,任克,编注,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年,陕西省图书馆有此书。简体字在(中国谚语集成,陕西卷)书中,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陕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 2000年5月758页注解9指调有油泼辣子的宽面条。注解:大面,报纸上报道过biang biang二字,(即片大面,大面片)繁体面和简体面字典都能查到。

四、油泼辣子biang biang 面:关中流传:门帘挂个席片子,屋里吃着biang biang子,可见关中富饶的象征,爱吃不爱穿,biang biang面放油泼辣子最香,从古到今,面馆到家庭餐桌均放四个小吃碗(盐、酱、醋、辣)。 辣子又称秦椒,方言话:大炮、二炮、线线辣子;大辣子、狗qiu辣子、尖辣子。 辣子吃法多样:生吃整个辣子、凉拌尖辣子、炒虎皮辣子、炒青辣子;辣子酱、辣子油、泡辣子;干调辣面、醋、酱、浆水合辣子,最好的油泼辣子。“面条像裤带”,“辣子是主菜”是陕西十大怪其中一怪,三言两语将陕西人爱吃面习惯饮食展现出来,老陕人端一大碗biangbiang面、陕西有一句老:“油泼辣子biang biang面”谗得爱吃面的人流口水。最古老的一种是擀厚切宽像裤带,爽口耐饥撩的太。辣面拌盐热油泼,调面夹馍把面下。

五、歌词、部首 关中民谣:“一点撩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挂麻谈糖,推个车车逛咸阳”。关中城乡有多种说法,但大同小异。按顺口溜写下去,就会在你前出现一个古朴端庄活龙活现的“ biang”字来。Biang biang面是陕西名特小吃,这段弯弯曲曲巧妙幽默的“biang”字组合,概括biang biang面的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制作工艺要领,原料、调料、做面人辛勤操作,秦人性格气质,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引出陕西人为之自豪的饮食文化。陕西十大怪,其中“面条像裤带”就是指这种面。

这个字,不是图案,而是文字。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浓,这个字确切字型正规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他是陕西人食的一种面的称谓:叫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Biangbiang二字是代用而已。这个字像武则天自己起的号叫“ ”一样。除了在她的号上,别的地方用不上(日月明空)

再次论证:它的声音从几个方面而来的,1、面扔空中落在锅里的滚烫水中发出那种声音。2、吃面咀嚼的那种声音。(吃biangbiang面)3、擀、扯面案上弹出的声音。外地人往往理解或读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声音,1、赶马车的鞭子声;2、放鞭炮的声音;3、打人巴掌的声音;4、战士打枪的打靶声音;5、重物体压扁一般小东西的声音;6、打竹板的声音;下大雨雨点落地声。外地人读不准声音,简单解释他也听不明白,只有看了操作和品尝面后才会慢慢明白这一点,真正理解还要眼见陕西人吃面的过程。

一、中国最复杂的汉字并非“biǎngbiang面”的“biang”字(55画),而是“zéi

(贼)”字(59画)详见下图:

二、中国汉字有八万之多,其中不免有一些特殊汉字,“笔画最多的汉字”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2006年2月,中国语言研究院正式宣布,“笔画最多的汉字”的桂冠属于“龖(dá)”字!但这仍免不了引起争议。例如“靐、龘”,笔画要远远多于“龖”。广西西部就流传着一个汉字“zéi(贼)”(图),笔画竟有59划之多!

三、最复杂的汉字解读

(一)读 音:zéi(贼)

(二)字 意:做坏事的人,zéi(贼)寇

(三)流传地域:广西西部

(四)民间记忆歌谣:

一点一横长(chang)

二字口言旁

两边丝扭扭

中间马大王

你一长(chang)

我一长(chang)

心字底

日月旁

扯起竹杆晒衣裳

(五)字型破解:

1.中国最复杂的汉字由9个汉字组成(言、丝、马、长、长、心、日、月、戈)。

2.心猿意马,贼人之心。汉·魏伯阳《参同契》注:“心猿不定,意马四驰。”唐·许浑《题杜居士》诗:“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心意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心里想法诸多,无法安静。

3.夫妻二人,上有老下有小,养家糊口举步维艰。无论如何辛勤劳作,就算是“彪悍的马王”也丝毫改变不了艰难困苦的生活境地,更谈不上温饱、洒脱和气派,只好“心猿不定,意马四驰”。奈何?窃!!

4.“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事成不肯藏姓名,我非窃贼谁夜行。”(唐.元稹《侠客行》)养家糊口举步维艰,只好“日窃”“月窃”,但是生活依然艰难无比。

5.艰难、复杂的人生只好用最复杂的汉字(59画)和朗朗上口的歌谣来表达他们的生存境界。

四、汉字魅力:

常言道:“汉字之美,美在形体。汉字之美,美在风骨。汉字之美,美在精髓。汉字之美,美在真情。”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每一个方块字中都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结。

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篇四

安溪茶诗几首

安溪茶诗

早在五代,安溪就有茶诗传世。开先县令詹敦仁在《清隐堂记》一书中曾作有茶诗多首。其中有:

与道人介庵游历佛耳,煮茶待月而归

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曰款谈玄。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足禅。

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

清初,安溪铁观音发现并广泛传播后,安溪品茶、咏茶诗风大兴。清乾隆年间,在朝为官的安溪人官献瑶于大雪纷飞夜,取雪水起炉火烹煮家乡寄来的茶叶,欣赏家乡风味,曾留下《雪水烹茶》两诗:

其 一

雪水胜如活水烹,未须着口已心清。 汤看蟹眼初开鼎,叶煮莲须细入瓶。

满颊生香知腊味,一时高唱起春声。 思家不寂寻常惯,共对瑶华听鹤更。

其 二

雨前茶向雪中烹,雪碧茶香澈底清。 疑有春风生兽炭,胜邀明月倒银瓶。

黑甜迟入梅花梦,白战交霏玉屑声。 猛省年华真逝水,地炉夜夜煮三更。

清末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诗人连横在《剑花室诗集》中作有一诗:

安溪竞说铁观音,露叶疑传紫竹林。 一种清芬忘不得,参禅同证木犀心。

历史上,在安溪众多咏茶诗或涉及茶的诗词中,要数清末著名诗人、茶商林鹤年 (安溪芦田人)写得最多,也写得最长。他在诗中记述了安溪清代茶业生产的繁荣景象,以及茶业与安溪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现谨录二首如下:

莲 洞 茶 歌

{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

采茶莫采莲,茶甘莲苦口, 采莲复采茶,甘苦侬相守。

山 茶

千里贱栽花,千村学种茶。根难除蔓草,地本厚桑麻。

谷雨抽香菽,花风绽玉芽。如何龙凤碾,出自相公家 ?

20世纪80年代以来,赞美安溪名茶的茶诗更是不胜枚举。中国茶叶学会原理事长、安徽农学院教授王泽农曾作二诗盛赞安溪名茶铁观音、黄金桂:

诗 一

安溪芳茗铁观音,益寿延年六根清。 新选名茶黄金桂,堪称妙药保丹心。

久服千朝姿容美,能疗百病体态轻。 茶叶奇功说不尽,闽南风味故人亲。

诗 二

安溪金桂铁观音,齿隙留香味悠悠。 碧叶镶缘红朴朴,质重如铁金汤稠。

潮汕烘炉玉书碾,孟臣罐酌若琛瓯。 瓯瓯好茶联侨谊,健神健骨暖心胸。

童颜鹤发百岁翁,明眸皓齿丽姿容。 窈窕腰身随风舞,怀珍脱颖经典穷。

外洋环流家乡水,闽南奇茗具奇功。

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庄晚芳题诗曰:

安溪奇茗铁观音,敬饮一杯情意深; 心性修身养俭德,侨乡茶地结良缘。

乌龙品色比优美,珍贵名种齐振兴; 莫忘传经植艺者,神香禅味留人间。

中国佛教学院教授虞愚作诗赠安溪茶叶学会:

舌根功德助讴吟,碧乳浮香底处寻; 尽有茶经夸博物,何如同享铁观音。

铁观音驰名海内外,安溪人颇引以为豪,亦创作了诸多茶诗。如:

其 一

云蒸蝉翼已轻扬,飘入庄园溢馥芳。 雅座高吟逢胜友,清茶细品揽春光。

流香雀舌延诗梦,烹雪龙涎洗俗肠。 浪漫情怀常涌动,甘霖汩汩化新章。

其 二

烹来勺水浅杯斟,尽不余香舌本寻。 七碗漫夸能畅饮,可曾品过铁观音 ?

其 三

一瓯雀舌碧盈盈,两腋清风习习生。 诗韵何曾回味尽,惹人怀念故乡情。

其 四

款款有致入仙境,纤纤玉手沏香茗。 为君寻得观音韵,色香味形有神功。

茶联茶谚

唐末宋初,安溪就有茶联存世。宋代名士黄夷简,当五代越王钱倣的部下 20年,在北宋统一中国时,他称疾退隐安溪,曾作过一副著名的茶联:“宿雨一番疏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载于《福建续志》卷90)。据楹联专家考证,黄夷简的茶联与安溪阆苑岩的门联“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是目前已发现的全国最早的茶联,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明末清初以来,特别是当代安溪乌龙茶声誉日隆,安溪茶店、茶庄悬挂茶联成为一种时尚,茶联随处可见。如台湾乡亲苏参所作的“清泉尚流远,溪景品茶香”。全国“联坛十老”之一王翘松创作的“莺歌唱罢山歌起,茶味香时诗味连”、“莺鸣芳苑无双韵,燕剪春茶第一香”。余良瑛创作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常江教授创作的“水汲安溪,香色长凝云雾质;经传陆羽,风流独揽铁观音”。王伯兰先生创作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中国楹联协会会员、福建省楹联研究会名誉会长吴建华创作的“千年孔圣庙,名闻遐迩冠八闽;一泡铁观音,香醉海天誉五洲”。中国楹联协会会员陈振珠创作的企业楹联“凤举京华,誉饮国家金质奖;山流茗韵,香飘世界铁观音”。等等,都是茶联中的精品,其中有不少在全国大赛中获奖。近年来,经安溪文艺界人士潜心创作和收集的1000多副楹联已结集为《中国楹联集成?福建卷》(安溪县分卷)。如今,令安溪人和喜爱的铁观音的人们引以为豪的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对联“品铁观音,香飘两岸;拜妈祖庙,情系一家”。

安溪茶农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总结、提炼、形成了一系列言简意赅、口语化的茶谚,成为安溪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安溪茶谚大多以闽南方言传诵,保留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如“种茶是根本,胜过铸金银”;“山中种茶树,不愁吃穿住”;“家有千株茶,三年成富家”;“专攻一项„乌',胜过生意途”;“茶叶是枝花,全靠肥当家”;“茶畲翻得深,黄土变成金”;“读书读五经,采茶采三芯”;“作田看气候,制茶看火候”;“品茶评茶讲学问,看色闻香比喉韵”;“茶叶杂路用:治病、抗癌、止渴、提精神”等等。经收集整理,共分成 6大类,收录在《中国谚语集成福建卷》(安溪县分卷)中。

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篇五

山东省第二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公示名单

山东省第二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公示名单{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

重大成果奖

普及与应用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研究

作者:张 华(山东社会科学院)

文学语言学

齐鲁文学演变与地域文化

作者:李少群(山东社会科学院)

乔 力(山东社会科学院)

两汉全书

作者:董治安(山东大学)

一等奖

经济学

行业垄断对收入分配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崔友平(山东经济学院)

中国地区行政性垄断程度的测度研究

作者:于良春(山东大学)

管理学

全球技术链与我国产业技术安全研究

作者:毛荐其(山东工商学院)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绩效实证分析

作者:张红凤(山东经济学院)

哲学社会学

大众传媒伦理研究

作者:黄富峰(聊城大学)

希伯来先知与儒家圣人比较研究

作者:傅有德(山东大学)

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困境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任丽新(山东大学)

政治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若干问题研究

作者:商志晓(山东师范大学)

政治体制改革: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选择

作者:包心鉴(济南大学)

法学

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研究

周向军(山东大学)

傅永军(山东大学)

李春明(山东大学)

车美萍(山东大学)

张彩凤(山东大学)

传统证据概念的拓展性分析

作者:宋振武(烟台大学)

教育学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实践与发展取向

作者:张厚吉(省教育厅)

帅相志(省教育厅)

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困惑与文化选择

作者:戚万学(山东师范大学)

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

作者:韩延明(临沂大学)

化学

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

作者:刘再生(山东师范大学)

儒学经世传统的复兴与近代中国的中学和西学观

作者:孙占元(省委党校)

文学语言学

两宋之交辞赋的传承与递变

作者:刘 培(山东大学)

探寻生命的庄严:沈从文创作主题论

作者:康长福(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学

傅斯年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研究

作者:马亮宽(聊城大学)

戊戌思潮:中国三大现代性思潮的共同源头

作者:俞祖华(鲁东大学)

赵慧峰(鲁东大学)

二等奖

经济学

竞争合作范式与网络化企业组织研究

作者:巨荣良(聊城大学)

公共投资与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研究

作者:岳 军(山东财政学院)

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中的发展 作者:刘冠军(曲阜师范大学)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问题研究

作者:费利群(山东大学)

于泽水(山东大学)

网络投机消费研究

作者:董长瑞(山东经济学院)

刑宏建(山东经济学院)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作者:葛金田(济南大学)

山东煤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韩作振(山东科技大学)

演化博弈与演化经济学

作者:黄凯南(山东大学)

历史计量学五十年——经济学和史学范式的冲突、融合与发展

{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

作者:孙圣民(山东大学)

增强惩罚能力的若干社会机制与群体合作秩序的维持

作者:韦 倩(山东大学)

与收入相关的健康及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研究

作者:解 垩(山东大学)

财政投资评审的重新定位

作者:李和森(省财政厅)

管理学

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论——基于制度的视角

作者:张志元(山东经济学院)

投资软环境建设与评价研究

作者:王守伦(潍坊学院)

大学战略管理研究

作者:周巧玲(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想的共享与创新--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关系研究

作者:徐修德(青岛大学)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优化——基于公共财政的框架

作者:王玉华(山东财政学院)

蓝色经济研究

作者:孙吉亭(山东社会科学院)

基于功能视角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李学春(省财政厅)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体系风险分担机制变迁与我国经济安全

作者:马 宇(山东工商学院)

Multi-Attribute Decision-Making Method Research Based On Interval Vague Set and TOPSIS Method

作者:刘培德(山东经济学院)

组织认知能力与持续组织创新研究

作者:彭正龙(省商业经济学会)

服务贸易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991-2006年数据

作者:方 慧(山东财政学院)

基于竞争优势的山东省科技企业集群治理研究

作者:信凤芹(济南大学)

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运营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王兆君(青岛科技大学)

哲学社会学

公共性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

作者:贾英健(省委党校)

大迁徙——寻找“大槐树”与“小云南”移民

作者:刘德增(齐鲁师范学院)

全球化与文化个性

作者:陈文殿(曲阜师范大学)

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行动与第三领域的建构

作者:任慧颖(济南大学)

马克思主体性建构的三重意蕴

作者:李 荣(山东师范大学)

论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及核心价值{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

作者:陆 岩(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

超低生育水平下的山东省区域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研究 作者:王承强(山东社会科学院)

现代化国家建构与公民教育{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

作者:苏守波(山东理工大学)

城市边缘社区福利体系变迁与展望的实证研究

作者:高灵芝(济南大学)

政治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者:吕振宇(青岛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新时期影响我国党群关系的若干重大问题与相关政策研究 作者:刘贵丰(省委党校)

论列宁处理“两制关系”的辩证思想

作者:陈海燕(齐鲁师范学院)

经济发达村庄农民政治参与动机与方式分析

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篇六

33西藏

西藏文化简史

( 2012 ~ 2013 学年 第 2学期)

论文题目: 论西藏的传统民俗传承和发展

院 系: 材料工程

学生姓名: 袁博宇

学 号: 051511133

授课教师: 周家樑 完成时间:

《西藏文化简史》课程试卷

一、题目:

1、论西藏自然环境保护

2 论西藏的传统民俗传承和发展

3. 论西藏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二、要求

1、上述3个题目中任选一个,结合自己对西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写一篇论文,字数1500字左右。

2、全文用宋体字,其中标题小四号字,正文等用五号字,行距2.0

三、评分标准

1、论点清晰,内容是否简洁,事否符合题意,70%

2、文章格式是否符合要求,30%

3、文章字数是否符合要求,30%

4、期末成绩=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30%

论西藏的传统民俗传承和发展

西藏,这个耸立于地球之巅、平均海拔4000余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气势傲然于世。千百年来,生活于这块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门珞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内蕴和特有的高原风采深受世人的瞩目和关注。

具有悠久历史的藏族人民在改造和征服青藏高原的物质土产活动中,创造了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她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吸收有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先进文化,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予以消化,形成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并发扬光大。

1 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

传统文化都有自己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时间和社会空间,是使本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标志。提起藏族,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以及雪山草原等。这仅仅是一种表象,若从文化模式、社会形态去考察,那些表现藏民族文化特征的历史、歌谣、语言、文字、宗教。道德、理想, 以及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均有藏民族自己认同的标准。

藏族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其中包含有不少科学、合理的成份,至今仍为社会和人民服务。那一整套完整的藏文文字体系,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书写并积存了数量仅次于汉文的藏文文献。其中吐蕃时期的金石铭刻、写本手卷和竹木简牍等,堪称世界古代典籍中的珍品。在藏族的格言、史诗,民歌、谚语、民间故事和佛教经典中,劝人精进向上、修身养性的理论更是十分丰富,劝人从善戒恶、歌颂英雄、团结互助等伦理道德的篇章比比皆是,为人传诵,具有长久的魅力。再如藏族医学就在三个方面对祖国医学做出

上一篇:中考满分作文严敬群
下一篇:事假条范文
推荐内容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