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8-04-21 点击: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2日在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长 秦光荣

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省人大代表予以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绩

2009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重大挑战和考验。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准确判断、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在我省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这是困难较多的一年。我省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产业发展层次低,尤其是支撑全省经济增长的有色、钢铁、化工等产业,其产品价格均与国际市场接轨,导致金融危机对我省的实体经济冲击十分深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出现了多年来的新低,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1.1个百分点;全省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下降4.8%,财政增收遇到很大困难;进出口贸易遭受重创,外贸总额下降50.3%,降幅居全国之首;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8.5%,比全国多降21.1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接近一半,停产、半停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最高时达30%;民生保障压力剧增,150万农民工返乡,23万大中专毕业生面临就业,部分职工失去工作,全省就业矛盾异常尖锐。

这是奋力拼搏的一年。在严重困难面前,全省人民不畏难、不退缩,坚定信心,勤奋工作。我们坚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及时调整完善工作思路,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全力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注重结合云南实际,大胆创新,切实破解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先后研究出台了11个方面共350多条政策措施;注重把当年增长与长期发展相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

这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全省保增长成效明显,保民生力度空前,保稳定措施扎实。经济运行逐季改善,经历了止跌、回暖、企稳到快速回升的明显变化。民生措施的密集出台和落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随着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我省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更加巩固。全省生产总值完成6168亿元,增长12.1%;财政总收入1490.8亿元,增加130.6亿元,增长9.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8.3亿元,增加84.2亿元,增长13.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49.8亿元,增加479.6亿元,增长3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27亿元,增加1000亿元,增长3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1亿元,增长19.3%;外贸进出口总额80.2亿美元,负增长1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24元,实际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3369元,实际增长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6.3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以上。除外贸进出口总额外,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均超额完成。

(一)扩内需取得突出成效

我们始终把握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积极主动争取中央支持,想方设法筹措配套资金,实现了新增投资规模的重大突破。在中央四批扩大内需资金中共争取到158亿元,争取到中央代发地方债券84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跃上10000亿元、8000亿元台阶,新增贷款突破2000亿元大关,比上年翻了一番;金融直接融资220亿元,保险业快速发展,投资公司投融资功能进一步显现,为支撑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省级财政尽力筹集60亿元基本建设资金,投入重点项目建设。全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73亿元,大理至丽江、昆明绕城西北段等高速公路开工,启动52条二级干线公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

2.5万公里。铁路建设完成投资84亿元,大丽铁路建成通车,新开工云桂、丽香等5个铁路建设项目,在建铁路项目达11个。机场建设完成投资76亿元,腾冲机场正式通航,大理、香格里拉机场完成改扩建并投入使用,昆明新机场建设进度加快。电力建设完成投资702亿元,景洪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小湾水电站实现三台机组发电,中国首座正负8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竣工,溪洛渡、向家坝电站建设进展顺利。水利建设投资突破100亿元,陇川麻栗坝、楚雄青山嘴两座大型水库和18件中型水库下闸蓄水,“润滇工程”项目全部开工,建成“五小水利”工程25万件。昆明—大理成品油管道投入运行。

扩大城乡消费取得实效。认真落实鼓励消费政策,组织家电、汽车和摩托车下乡,向农民兑付财政补贴资金7亿元,带动销售额70亿元。

旅游“二次创业”和改革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国家旅游局把云南确定为全国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启动实施了腾冲、抚仙湖、洱海等旅游综合改革发展先行试验。引进一批国际知名酒店管理公司,推进160个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完成一批旅游小镇和50个旅游特色村的改造,启动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和元阳哈尼梯田景区建设。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524亿元,增长13.4%。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1.2亿人次,旅游行业总收入810亿元。

(二)“三农”工作再创新佳绩

我们始终重视打牢农业基础,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保持了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全省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达265亿元,比上年增长48.9%,对农民的直接补贴126亿元,人均获得补贴348元。新增涉农贷款突破800亿元,累计发放“惠农卡”159万张。推动实施了中低产田地改造、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农民收入翻番计划等一大批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230万亩。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新烟区建设和特色优质烟叶开发不断推进。突出抓好生物产业发展,优势生物种植面积达8500万亩,引进加拿大天辰集团、北京中信集团、天津天士力集团等一批战略合作伙伴,到位资金20多亿元。山区综合开发步伐加快,全省特色经济作物、经济林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完成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设450万亩。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产品出口逆势上扬。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150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500个自然村的村容村貌整治,解决了2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5万口,节柴改灶18万户,农村电网改造使49万户农民受益。推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建成了一大批公益事业项目。贫困乡整乡推进试点、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顺利开展,解决和巩固了6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064

亿元,增长5.2%。粮食总产量达到1634万吨,实现连续七年增产。肉、奶、蛋、蔬菜等农产品产销两旺,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工业经济运行走出困境

我们始终把稳工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确立了“稳运行、抓项目、调结构、扶中小、促合作、降能耗、保就业、强管理”的工作思路,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措施,帮助企业渡难关。果断实施特殊电价扶持,有色等10个行业受惠企业超过160户。在全国率先实行重要商品收储,全年动态收储有色金属63万多吨、化肥50万吨。对1141种省产工业品发放促销补贴。全面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14条措施,全省新增中小企业贷款突破700亿元。坚持“一厂一策”,扶持困难企业抓好生产组织,规模以上停产、半停产企业已下降到6%左右。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制定并实施了12个工业行业发展行动计划。在冶金、机电、轻工、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组织推广20项关键共性技术,新增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25家,4个部省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批准。烟草对工业增长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全年实现利税785亿元。在一系列综合措施的作用下,全省工业经济逐步好转,除电力外的工业完成投资820亿元。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580亿元,增长13.6%,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2088亿元,增长11.2%,有力促进了我省经济增长。

(四)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

我们始终把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结合扩大内需实施了一批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重点项目。 坚持“一湖一策”抓好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牛栏江——滇池补水和滇池截污两个关键性工程取得重要进展。积极推进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累计开工建设168个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80万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对建设“森林云南”进行了部署,完成营造林1031万亩,启动实施4730万亩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00平方公里,实施保护面积5000平方公里。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组织实施100项重点节能示范项目,淘汰一批小炼铁、小焦炭、小水泥等落后产能。国家下达我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和1.99%的任务可望完成。

(五)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我们始终把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启动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省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完成,州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正在有序开展。实施了昆明市、红河州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了深化农垦改革方案,华侨农(林)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水务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供销社改革和投融资、行政审批、财税、金融改革继续深化。

开放云南建设取得新成效。组织开展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初步规划方案研究。与“昆交会”同期举办了第二届南亚国家商品展、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活动周、第四届中国—南亚商务论坛、第七届东盟华商投资西南项目推介会暨亚太华商论坛等系列重大活动,提升了办会层次和水平。加快了口岸通关便利化建设。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引进外资9.1亿美元,省外企业在滇投资超过1000亿元。

(六)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我们始终重视社会建设,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扩内需、增投资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和工作支撑体系。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力抓好鲁甸、镇雄、澜沧3个县的“两基”攻坚工作,全省按规划如期实现“普九”目标。切实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免除了640多万名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向208万名家庭贫困寄宿学生发放生活补助。筹措投入45亿元推进校舍安全工程,超额完成原定150万平方米的危房改造任务。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新组建7个省级职教集团,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提高到0.92:1。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增本科高校2所,呈贡新区已有6所高校新校区投入使用,累计入住学生约4万人。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3%。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多渠道筹集投入助困资金13.86亿元,资助范围覆盖了35%以上的普通高校在校生和100%的中职学校一、二年级学生。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面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了我省产品和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继续深入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组织实施49项重大科技项目、20项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研发项目,突破了71项关键核心技术,推广应用34项突破产业技术瓶颈的共性技术,开发出6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组建了云南省应用技术研究院,云南科技创新园建设进展顺利。科普工作全面推进。

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制订了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和三年实施方案。坚持“大办卫生、多办医院”,重点推进全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重点中医院的基础设施及设备能力建设,又有5个省级医院项目开工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3%,参合人数达3293.5万人,新增71.5万人,年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参合农民住院报销比例平均提高10%。积极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加大力度抓好血吸虫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新进展。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在全国首创并建成407所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完成2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启动了4万多个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省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3.35%和94.66%。省博物馆新馆、云南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一批州市县文化项目开工建设。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圆满承办了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第16次大会。

(七)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台了一大批力度空前的惠民利民措施,确保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大力促进就业。创新思路,实施促进就业20条措施和“贷免扶补”政策,省财政补贴困难企业2亿元,稳定25.7万个就业岗位;安排2亿元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9.3万名失业

人员就业;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鼓励创业,帮助2万人实现创业并带动12万人就业。新增23.5万个城镇就业岗位。因国际金融危机返乡的150万农民工有148万实现再就业。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23万人次,新增转移就业55万人。

着力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省财政投入城乡低保经费41亿元,比上年增长77.8%,全省429万城乡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省财政投入5.5亿元,资助516.3万名特殊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对城乡困难群众实施住院和门诊救助46.5万人次。22.1万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现应保尽保,44万名高龄老人和长寿老人享受到生活补贴。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投入1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全省28.9万名优抚对象享受到抚恤补助政策。

努力提高社保水平。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量达到1600万人次,新增125万人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省覆盖,城镇职工参加医保人数达到750万人。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标准提高10%。妥善解决了22.4万关闭破产和国有、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历史遗留问题。在全省16个县市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筹资43.34亿元,全部兑现了129个县的中小学在职教师绩效工资,对退休人员也相应增加了生活补贴。对其他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自去年10月1日起,每人每月增发300元临时补贴。

全面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下决心用3年时间建设150万套保障性住房,改善城乡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去年整合补助资金100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50万套,其中城镇15万套、农村35万套。加大农村建房支持力度,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中拆除重建户补助标准提高到每户1万元。

持续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施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落实专项资金8亿元,整合资金40.3亿元,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出台了扶持少数民族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有效组织抗灾救灾。省财政投入救灾资金13.1亿元,救济灾民552.4万人,保障了灾区群众基本生活,保持了灾区社会稳定。筹集近45亿元资金,加快推进防震减灾十大能力建设。{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八)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不断巩固

我们始终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全省工作的重大任务,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认真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重视互联网文化建设。统计调查、气象、文史、档案、测绘、地方史志等工作不断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更加繁荣。密切与各人民团体的联系,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红十字、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

切实维护社会安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开展领导干部大下访、大接访活动,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及时有效处置突发性事件。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确保了全省宗教领域的和谐。成功维护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等重大节庆期间的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摘录)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摘录)

----在云南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徐荣凯

(2006年1月16日)

“十一五”期间,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七次全委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突出又快又好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不断开创我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上,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进展,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2%以上,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支柱产业得到加强,新兴产业健康成长,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大企业、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就业继续扩{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低收入人口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住房、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推进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建设迈上新台阶。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切实做好以下八项工作: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努力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探索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和安臵机制。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供销社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农业。积极促进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尊

重、保障和维护农民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权利。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搞好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臵补贴。整合协调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办法,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占耕地总面积80%以上。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抓紧实施水源工程,加快12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40个节水增效示范项目,新建100万件 “五小” 水利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建设高稳产农田500万亩。

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实施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工程,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到2010年力争粮食产量达到1600万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稳定发展烟、糖、茶、胶、果等产业,加快发展林业以及畜牧业、渔业、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重点建设100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培育500户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140个名牌产品,培植一批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骨干企业。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引导农民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提升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支持发展外向型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体系,依托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和开发研究。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重点推广一批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农业技术,积极推

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兽药。健全和完善以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为重点的农业发展支撑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统筹规划、合理配臵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初级卫生保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5%。对特困户和五保户实行医疗救助。加强对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控。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善农村住房条件。继续发展农村通信、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大力普及农村沼气,降低和稳定农村电价,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集中力量、整合资金、增加投入,努力完成2.7万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任务,并把整村推进与安居温饱、易地搬迁、移民安臵、产业扶贫、劳务输出、小额信贷、对口帮扶、科教扶贫、以工代赈等工作结合起来,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坚定不移地建设工业强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

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继续培育和壮大现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林浆纸、光电子、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烟草及其配套、能源、冶金、化工、机械、医药、信息、建材、农特产品加工和造纸等10个重点行业的发展,着力打造优势产业基地。提高非烟工业比重,优化轻重工业结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开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积极发展规模经济,继续抓好行业整合、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和大企业战略,优化工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行业结构,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聚集、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优势产品向优势品牌聚集、优势企业向重点园区聚集,集中力量培育一批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全面推进30个重点工业园区建设,鼓励发展为大企业配套的相关产业,形成集约化、集群化的发展态势。着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加快旅游二次创业,实施旅游发展倍增计划,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区域合作,抓紧精品开发、品牌培育和市场拓展,丰富文化内涵,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对旅游大项目的投入,建设一批重点景区和旅游小镇,全面提升云南旅游的整体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筑以昆明为中心、以国际大通道为轴线、国家级口岸和区域性交通枢纽为节点,国际国内双向辐射的区域性现代物流网络。改造提高商贸、运输、邮政、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会计、评估、咨询、法律等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证券、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2005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6-05-12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6日在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长徐荣凯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是关于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请各位代表连同《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奋力开拓,“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实现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年。在中共云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决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克服严重自然灾害、“非典”和禽流感疫情影响以及煤电油运紧张等困难,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进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境安宁、山川秀美,云岭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得到增强

全省经济增长先后经历止跌回升、巩固成果、加快发展三个阶段,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初步预计(以下同),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3400亿元以上,五年中相继突破2000亿元

和3000亿元,年均增长8.9%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900美元。财政总收入连续登上500亿元、600亿元和700亿元三个台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6%。工业经济效益逐年好转,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大幅增长,省重点支持的30户大企业全面盈利。 银行、保险、证券业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产业成效显著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做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特征。粮食连年稳定增产,产量跨上1500万吨台阶,特色经济作物、畜牧业和乡镇企业、劳务输出等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4.2%。服务业全面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10%。支柱产业成为支撑和带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烟草产业创造新辉煌,累计实现利税近2000亿元。花卉、天然药物、生物化工、绿色保健食品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总收入突破400亿元,接待海内外旅游者分别超过6700万人次和150万人次。矿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利税增长4倍多。电力新增发电装机570万千瓦,是“九五”新增装机的2.5倍。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城镇化率提高近6个百分点。

(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58亿元,是“九五”的1.8倍,年均增长16.5%,其中,完成工业投资1600多亿元,是“九五”的2.3倍。投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民间投资大幅增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突破,出境出省通道逐步完善。公路建设完成投资750亿元,建成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49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1400公里,是“九五”末的2.75倍。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2327公里,新增238公里。民航机场达到10个,开通国内外航线160多条。新增内河航运通航里程1184公里,澜

沧江成为重要的国际水运通道。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81座,新增水利水电蓄水库容21.7亿立方米,净增有效灌溉面积208万亩。通信条件明显改善,每百人拥有电话34部,比“九五”末增加22部。

(四)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五年累计投入科教文卫事业资金785.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6%,保障了社会事业的发展。

科技事业迈出新步伐。累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594项,13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大奖,其中,我国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西南“三江”铜、金、多金属成矿系统与勘查评价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专利授权6000多件。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建成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教育发展取得新突破。“普九”县达到112个,增加24个,人口覆盖率86%,提高14.4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改造中小学危房369万平方米,200万名农村贫困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毛入学率33.7%,提高8.8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4.9%提高到12.7%。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初步建成一支门类相对齐全的人才队伍。

医疗卫生事业有了新发展。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食品药品执法监督体系逐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初步建立。新建700多所乡镇卫生院。20个试点县的600多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0%以上。 文化发展硕果累累。大力实施千里边疆文化长廊二期、贫困县“两馆一站”建设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广泛开展文化下乡和社区文化活动,基层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文化体制改革不

断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对外文化交流等取得新成绩,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2%和93.5%。艺术精品不断涌现,《云南映象》等优秀作品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形成了艺术创作的良好氛围。文化产业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各族人民身体素质有新的提高。竞技体育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并在残疾人奥运会和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

(五)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

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取消除烟叶外的农特税,免征农业税,共减轻农民和涉农企业负担27亿元,累计安排转移支付资金56亿元。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启动,粮食流通体制和供销社改革不断深入。三年深化国企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以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正向纵深推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清理取消行政许可事项608项。财税体制改革不断 深化,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不断规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机制更加完善,欠发工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开展了财政专款切块直接安排到县的试点工作。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放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拓展了投融资平台。积极推行价格听证和公示制度,公共事业收费等价格改革稳步推进。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实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退免税额增长1.3倍,边贸人民币出口退税改革试点取得成效。

努力扩大对外交往,积极推进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共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53亿美元,比“九五”增长75%;完成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营业额13.8亿美元,增长1.4倍;实际利用外资5.7亿美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525亿元,增长3倍。

(六)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力度加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全面推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39万多户农业人口家庭领取了“独生

子女父母光荣证”,是前24年的2.9倍。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8‰,五年下降3.48个千分点。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确保了重大项目和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实现占补平衡、补大于占。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高。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累计造林40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接近50%,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平方公里。加强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工业污染源得到控制,列入监测的主要城市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七)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制定实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安居温饱、易地开发、劳务输出三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94万人,有30多万特困农户告别杈杈房、茅草房,贫困地区建制村通路率和通电率分别达到75.3%和9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2.1%。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4.3平方米和1.8平方米,人均储蓄存款增长1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八)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进展。国防教育、双拥共建继续推进。

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重大问题广泛征求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的意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建议。认真办复人大代表议案、批评、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与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2010年)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20110云南政府工作报告

一、克难奋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云南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奋力前行,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十一五”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9%,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分别增长8.1%和13.2%,城镇登记失业率4.21%,人口自然增长率6.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6.7%。除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7%,略高于3%左右的控制目标外,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

一年来,我们全力以赴抗大旱,夺取了抗旱救灾的全面胜利。2009年以来,我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秋、冬、春、初夏连旱,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灾情严重、影响面广、危害程度深。全省50%的人口受灾,广大城乡居民饮水出现困难,需要救济的生活困难群众大幅增加;农业生产受到重创,上千万亩小春作物绝收,减产近一半;水电发电量急剧下降,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持续的高温干旱大风天气,导致森林火情、火灾频繁发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帮助下,省委、省政府把抗大旱、保民生、抓生产、促发展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累计筹集资金38.5亿元,共计1600万人次投入抗旱救灾,奏响了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时代强音。我们把群众生活放在抗旱救灾工作的首位,有效解决了近1000万人、22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有效保障了灾区823万缺粮灾民的基本生活。我们坚持抗旱救灾和发展生产“两手抓”,针对严峻的春耕生产形势,及时研究采取“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畜牧业补、农业损失非农补”的工作措施,有效弥补了旱灾带来的损失。我们采取超常规措施,严格火源管控,出动60多万人巡山扑火,消除火灾隐患7000多处,扑灭森林火灾578起,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森林火灾次数和损失。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旱救灾斗争中,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经受了重大考验,全省人民的精神意志和勇气毅力经受了重大考验,党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进一步巩固。大灾之年取得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好成绩,全省农业增加值1106亿元,增长4%;粮食总产量1650万吨,增长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83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加最多的一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一年来,我们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针对形势变化,我们继续丰富和完善应对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的一揽子计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529亿元,增加1000多亿元,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1万亿元。全省铁路在建项目达13个,9条高速公路、52条二级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推进,新开工建设42件骨干水源工程,建成40万件“五小水利”工程,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00多万千瓦,昆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对茶、酒、生物医药发展和休闲度假酒店建设分别进行研究推动,制定出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文件;实施“央企入滇”,与16户中央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标准厂房400多万平方米,设立了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并争取到了国土资源部对云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特殊土地政策支持。努力壮大烟草产业,两烟创利税850亿元,继续为云南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全省生产总值新增100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2606亿元,增长14.7%;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4.2%,突破1000亿元大关。{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一年来,我们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生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全省财政民生投入达1570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9%,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65万人。又解决了6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城乡各类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工作继续推进,在37个县实施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72万城乡群众纳入低保。及时研究采取20条措施稳定物价,并安排1.2亿元资金实施临时价格补贴,缓解了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造成的生活压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顺利推进。以“两基”迎“国检”和研究制定《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重点,继续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中小学校舍改造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高校新区建设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文化建设得到重视,文化产业和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启动实施了《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和“森林云南”建设计划,推进“三江”流域生态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规划;滇池治理全年投入资金53亿元,牛栏江—滇池补水项目已投入资金30多亿元,对程海、杞麓湖水污染防治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

一年来,我们积极主动推进桥头堡建设前期工作,对外开放合作迈出了坚实步伐。配合国家46个部门、160多人组成的调研组,开展了桥头堡建设的调研和专项文件的制定,明确了桥头堡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推动桥头堡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对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了两次重要访问,产生了广泛影响。积极推进中越、中老、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南亚国家商品展顺利落户昆明,昆交会的层次进一步提高、内容更加丰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口岸通关项目整合成效明显。全省外贸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实现进出口总额133.7亿美元;引进外资13.3亿美元,增长46%左右;引进省外到位资金突破1300亿元,增长28%。

随着2010年的胜利收官,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面完成。回顾过去五年,我省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通过全省人民的生动实践和埋头苦干,云岭大地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这是经济实力和质量大幅提升的五年。顺应全省人民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我们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折腾、不懈怠,一心一意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翻番。经过五年努力,我省经济总量从3462亿元增加到7220亿元,年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从7809元增加到15749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从662亿元增加到11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426亿元增加到322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375亿元增加到28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41亿元增加到2500亿元;财政总收入从766亿元增加到1809亿元,财政支出从766亿元增加到2286亿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五年工业投资突破6000亿元,是“十五”的3.7倍;启动实施10大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旅游二次创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启动“质量兴省”战略,促进标准化工作,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

这是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我们坚定信心、砥砺奋进,以非常决心、非常措施、非常办法,不仅在较短时期内有效化解了危机的影响,而且抢抓中央扩大内需的机遇,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2008年至2010年争取到中央基本建设投资4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十五”期间的5600亿元增加到1.86万亿元,增长2.3倍。全省公路总里程达20.9万公里、新增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4.1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630公里、新增1209公里,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9135公里、新增4141公里,改造和建设农村公路10万公里;铁路在建项目总里程超过2200公里;昆明新机场建设全面推进,丽江等5个支线机场改扩建基本完成。完成综合交通投资2669亿元,是“十五”的3.16倍。电力装机容量达3700万千瓦,新增2400万千瓦,解决了25.8万户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完成能源投资3240亿元,是“十五”的3.7倍。通信服务进一步改善。“润滇工程”项目全部开工,全省蓄水库容新增12亿立方米。城镇建设得到加强,涌现出了一批亮点突出的特色小镇,城镇化率从29.5%提高到36%。

这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我们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以空前的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三分之二的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领域,累计达5126亿元,比“十五”增加3207亿元,增长1.67倍。全省财政累计支农资金达980亿元,比“十五”净增620亿元,对农户的各种补贴达到18类。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65元,年均实际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52元,年均实际增长9.9%,高于全国增长水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乡低保、社会救助等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政策覆盖面逐年扩大,补助标准不断提高。累计教育投入170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改革和发展。投入111亿元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860万平方米,基础教育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五年增加近50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翻了一番多、规模已超过普通高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0%,呈贡高校新区累计竣工30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达8万人。坚持“大办卫生、多办医院”,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百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近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全省80%的人口。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公共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6%。人口计生、体育等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五年。我们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全省唱响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主旋律,努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先后启动实施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森林云南”建设、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等重大举措。特别是拉开了滇池治理总体战的序幕,累计投入161亿元,初步遏制了滇池水质恶化的势头。累计造林362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累计淘汰落后产能4796万吨,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生物多样性保护范围由滇西北扩大到包括滇西南地区在内的9个州(市)44个县(市)。全省县以上城镇248个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已建成投运105个,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提高到70%以上。

这是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的五年。我们着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活力,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国企改革,以及投融资、行政审批、财税、金融等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昆明和红河综合改革试点、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和扩权强县试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等都取得重要进展。我们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推进开放合作,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中缅油气管道及炼化基地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6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087亿元,分别是“十五”的3倍、5.6倍和5.7倍,其中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增长了2.6倍,对南亚国家的贸易增长了4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多年持续争取,云南沿边开放开发得到中央重视,确立了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这一重大战略,从根本上提升了云南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必将开创我省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这是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我们及时有效开展抗灾

救灾,累计救助灾民3700万人次,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云南“无灾不成年”这一省情特点出发,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从2008年起实施的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10大能力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研究部署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10项重大举措,五年防汛抗旱减灾投入达330多亿元,气象灾害得到有效防治,生物灾害防治也不断加强。建成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组建了省、州市、县三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10多支专业应急队伍。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加强民生的重大部署,也作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五年累计投入232亿元资金、完成246万套(户)保障性住房建设,其中城镇建成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共31.2万套,农村累计改造危旧房215万户。

这是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五年。针对我省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普遍滞后、群众生活困难的实际,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先后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累计投入325亿元,加大对25个边境县的扶持;全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达133亿元,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65万人;藏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特困民族地区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切实维护稳定安宁的社会局面,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社会治安秩序不断好转;先后开展两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取得明显成效;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和公共消防安全形势持续好转。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全省宗教事务、国家安全、监狱、劳教等工作得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和统计调查、史志、档案事业更加繁荣和进步,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红十字、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国防建设不断推进,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这是政府自身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着力提高政府依法履职、依法行政能力。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重视科学民主立法,五年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41件,制定发布省政府规章29件;坚持推进基层民主,广泛开展“民主法治村”和“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实施“五五”普法教育,行政复议、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工作有序开展;推进执法监督,审计、监察等部门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职能进一步发挥。我们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从2007年开始,先后在全省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建设,共出台16项制度,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行政审批事项精简了36%,累计问责4430人;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省的“96128”政务查询专线,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近200万条,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式运行;行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购车、接待、出国等费用连续几年实现零增长。

五年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定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势头;一定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务实工作的精神相结合,强化抢抓机遇的意识,积极主动破解发展难题,全力以赴推进工作落实;一定要始终坚定不移地调结构、转方式,把产业培育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一定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一定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破解制约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好沿边开放的优势;一定要始终坚定不移地

上一篇:中天房车俱乐部个性化房车租赁市场营销策划书
下一篇:丽江市古城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