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养生名言

来源:励志名言 发布时间:2018-04-24 点击:

中华养生名言篇一

养身的经典名言

不生气歌

人生就像一场戏,相扶到老不容易;因为有缘才相聚,是否更该去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心地和命运

心好命又好,富贵知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具不好,遭殃且天谴;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桥;修心

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人生

1、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2、能征服自己才是最伟大的人。

3、善于反省自己的人是最高明的人。4、在人生的旅途上,避免痛苦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自己的“利害”念头抛开。5、有些人常常在烦恼,因为别人一句无意的话他却有意的接受了。6、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7、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8、放大心胸做事,立定脚跟做人。9、人如果有正确的信仰,在热生的旅途中所走的路就不会有偏差了。

10、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诚恳谦虚的态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是非,有谦虚才能建立没满人生。11、有智慧的人能够舍,有舍就会有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12、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13、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砺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就无从产生智慧。14、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自己总是对的,别人总是对不起我,将一切错误归罪于别人和外境,念念都觉得自己没有错,而不反省自己也有满身的过失。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最大根源。15、每个人最大的弱点,就在于他自以为自己是最聪

明的。16、同样是过一辈子,欲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力气,才能满足需求;而欲望淡薄的人,少欲少烦恼,便能够 安稳地终此一生。17、人如不能知足就永远都在烦恼中。18、从物质的爱欲中挣扎出来,少欲无念,自然天广地阔,无限丰饶。19、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20、一个人的成败与他的心量有很大的关系。念念都是为一切大众,决定成功;念念只想到自己、名闻利养,凡事损人利己,就注定失败。21、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智慧。22、当你跌倒的时候不要白白地爬起来,任何一种磨练都是一种宝贵的经验。23、人生

最大的成就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德行

1、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恭敬别人就是庄严自己。2、纯洁的思想可使最微小的行动也高贵起来。3、存心要仁厚,别人对我不好自己也要保持清静快乐,如果怨恨在心,将来一定有苦报。4、静思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生。5、不耗时间批评别人,多花时间改善自己。6、人生最危险的敌人是傲慢。7人因自觉而成长,因自满而坠落。8、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9、

中华养生名言篇二

中国古代养生格言选语

生从十三:虚、无、清、净、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

 养生之道在于遵从十三条要旨。这就是:心无杂念,恬淡于世事,内心清洁无染,俗念净除,谨小慎微无过失,寡欲无贪,心柔不逞强,甘作弱者之心,自视不卑不亢,减损太过的言行,知时达务,顺四时之变化,秉性谦和,崇尚俭朴。

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 心对于人体,如同君主在国中处于主宰地位;九窍各有不同的功能,正如百官各有自己的职责一样。如果心能保持正常,九窍等各器官也就能有条不紊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嗜欲杂念,眼睛就看不见颜色,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说心要是违背了(清静寡欲的)基本规律,各个器官也就会失去各自应有的作用。

 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

 行为正直就不会遭遇祸害,不遭遇祸害就能安享天年。

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君子有三件事需要戒: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殴;等到年老了,血气已衰,要戒贪心。

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无恚嗔之心„„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 意志清闲而少欲望,心绪安详而无惧怕,无怨恨愤怒之心,思想上没有忧患,以恬谈愉快为本,以自得其乐而功。做到这些多可使“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而益寿延年。

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 敬爱他人的人之所以能长寿,是因为他(她)对外没有贪欲,身心清静无为无邪,心态平和而不失中庸之道,能效法天地间包容万事万物的美德而修其身心,所以他(她)们才得以多寿,得以制约本人的言行使之符合社会和法纪的需要。

 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人能化毒性以救死。养喜神以延年,必去身灾兼除人患。

 凡是心平静就会使神愉悦,神愉悦就会有福气降临,人可以化解恶性事件挽救死亡。养

快乐之神用以延年,一定可以去掉身体的病灾和人事的祸患。

 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

 善于养生的人常不易受外界事物的驱使而莫衷一是,也不会被七情六欲扰乱其平和的心理本性。

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 情志悠闲而少欲望,心神安宁则无所畏惧,形体劳动而不疲倦,气调和顺畅,则各种愿望都能得到满足。

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语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

 多思虑则心神不安,多思念则意志涣散,多贪欲则神志昏迷,多劳动则形体劳累,多话语则中气短乏,多笑则五脏受损,多愁则心被牵制,多乐则语言唠叨,多喜则神昏颠倒,多愤怒则浑身血脉不安宁,多嗜好则执迷不悟,多憎恶则身心憔悴没有欢乐。

 若能摄生者,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何名除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沮妒。六者若存,则养生之道徒设耳。

 如果要养生,当先除去六害,然后才能延缓衰老。什么叫除六害?一是淡薄名利,二是禁绝歌舞女色,三是看轻货物钱财,四是节制饮食口味,五是除却痴心妄想,六是戒除败坏、妒忌他人。这六点如果存在,那么养生之道只是虚设而已。

 一切病在于心;心神安宁,病从何生?

 一切疾病都发生于心理;心理安宁,疾病从哪里发生呢?

 人身以心为主,心忿则热,心劳则汗,心恐则憟,心惊则颤,心忧则癖。

 人身以心理为主宰。心理上一忿怒,就会发热;心理上一疲劳,就会出汗;心理上一恐惧,就会瑟缩;心理上一惊吓,就会颤抖;心理上一忧虑,就会形成反常而固执的性格。

 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灵气。

 不为名利所诱惑,不因见祸害而恐惧,秉性仁爱、宽厚而舒畅,知足常乐,这即是具有灵性养生的气质。

 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为物易已也。

 心理精神完备无缺的崇高境界是,不贪求名利、不患得患失、不放弃原则,不因外物而影响正直的人品。

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

 过多的嗜好和欲望可使人心气浮荡不安宁,过多的喜爱和憎恶可使人精气劳损。不少人之所以不能活到其应有的年岁,其主要原因是其营求太过之故。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 如想要身健长寿,必先养心静正其心,如想要养心,则必须先意念欲望恬淡寡欲而少思。

 清心释累,绝虚忘情,少思寡欲,见素抱朴,学道之工夫也。心清累释,足以尽瑕,绝虑忘情,足以静世;思欲俱泯,足以造道,素朴纯一,足以知天下安乐之法。

 澄清心灵解除思想负担,杜绝忧虑不动感情,少思寡欲,朴实无华,这是学习道的功课。心清纯去除负担,完全可以克服缺点;绝虑忘情,可以安静处世;忧虑欲望都泯灭了,足以成就道业;朴实纯真,完全可以知晓世上的平安快乐之法。

 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

 知道满足、不贪名利,安于贫困乐于养生,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不违背作人的准则,言行举止均适守时宜而心安理得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而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安适。这样常可健康长寿。

 心主血,养血莫先于养。心之不养,而多郁多思,多疑多虑,即日饵良药,亦何益之有。

 心主使血脉,养血莫过于先养心。如果心得不到保养,而是多愁多思,多疑多虑,那么即使每天吃最好的药,又有什么用呢。

 未来之事莫预虑,既去之事莫留念,见在之事,据理应之,而不以利害惕心,得失撄念。如此,则神常觉清净,事常觉简少。

 未来的事不要预先忧虑,已经过去的事不要留恋,眼前的事,按照常理对付,不要因利害而使心忧虑,也不要为得失烦心。如此则神常觉清净而事情也会变得简单。

 养生以养心为主,故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

 养生应当以养心为主,因为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

 养心又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劳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

 养心又在于专注,凝聚神气,神凝聚则气亦聚,气凝聚则形体安全。如果每天都在劳累、混乱、忧愁、烦扰中度过,神不能安居于心中,则容易衰老。

 君子在蹇则有以处蹇,在困则有以处困,道无时不可行也,不以蹇而蹇,困而困也。

 正人君子和善于养生的人,在困苦逆境中有其对待困境的方法和处置逆境的措施,要行正道随时都可坚持实行,不会因逆境而消极,也不会处困境而疲乏颓废。

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 为人处世,凡事能做到让人一步的态度是很高明的,因为今日让人一步可能即为它日进一步留有机会;待人接物以宽厚是快乐而有福的,因为你方便别人即为今后别人方便你留下了余地。

 将躁而止之以宁,将邪而闲之以正,将求而抑之以舍。于此习久,则物冥于外,神安于内,不求静而心自静矣。

 用宁静制止浮躁,用正气虚化邪气,用施舍抑制贪求。这样做,时间长了,则物欲远离形体,精神平安地在身体内存,不去追求静而心自然而然就平静了。

 自心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 自己身上有病自己心里知道,身病还要用心药来自己医治。心情平静时身体也会平静,心里生病就该是身体生病的时候了。

 心是枢机,目为盗贼。欲伏其心,先摄其目。盖弩之发动在机,心之缘引在目。机不动则弩住,目不动则心住。

 思想是关键,眼睛是盗贼。要想控制思想,首先要收剑眼睛。弓弩是靠机关发动的,思想是被眼睛引诱的。机关不发动,弓弩就不会启动;眼睛不看,思想就不会受引诱。

 人身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起。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土属鼻,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

 人的身体有四类病,一是地,二是水,三是火,四是风。风大动,则气息喘急;火大盛,则颈胸壮热;水大积,则涕唾乖常;土大增,则全身沉重困顿。四大各有一百一病,合病则起四百四病。土属鼻,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

 四大不顺故病,饮食不节故病,坐禅不调故病。„„四大不顺者,行役无时,强健担负,常触寒热。

 四大不顺所以生病,饮食不节所以生病,坐禅不调所以生病。„„四大不顺者,是由于人们劳作无时无刻不强行超过一般所能担负的限度,经常接触寒与热。

 中不正,外淫作。外淫作者多怨怪,多怨怪者疾病生。

 心意不端正,外邪就会侵入身体。外邪侵入身体的人多烦恼和埋怨。烦恼和埋怨一多,疾病就会发生。

 风者,同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柜,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 风邪,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原始因素。如果心无杂念,意识安静,就能肌肤固密,具有坚强的抵抗力。即使遇到严重的风邪,也不能侵入。

 智慧者„„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 智慧是医治一切疾病的良药,是砍伐烦恼树的利斧。

 人得病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

 人得病有十种原因。一为久坐,不吃任何东西;二为饮食没有节制,来者不拒;三为忧愁多思虑;四为疲倦至极;五为淫欲纵情;六为仇恨愤怒;七为忍大便;八为忍小便;九为

中华养生名言篇三

养生箴言

养生箴言总论

箴言:得道①者生以长寿。(《吕氏春秋》)。

注释:

①道:音dao,泛指思想、学说、方法、技艺等,此处指养生之道。

语译: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可长生延寿。{中华养生名言}.

评述:我国在春秋战国时即已总结了有关养生长寿的学说和方法。

箴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战国·《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

语译:人的生活、生存有赖于天的大气、地的水谷精气,并随着四季寒热交替和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而不断成长。

箴言: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吕氏春秋·尽数》)。

语译:凡要图养生延寿的人,都必须通晓养生的根本(所谓根本,如重点在平衡阴阳、善保精、气、神的完美和协调等,参见以下各章),能熟知养生的根本措施和方法,则疾病多不会侵犯身体了。

箴言: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日圣王①。(《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注释:

①圣王:圣,聪明之极,无所不知之谓。圣王,即指绝代聪明的人。

语译:天地的气化是人所无法取代的,四时寒热的更替和运行,任何人也不能违背。人的经络常要求其通畅运行,血气须从容和顺,使虚损不足者恢复正常,使与正常人的体质功能一样,善于补养调和阴阳,平静耐心地对待变化,谨慎守护阴阳气的平衡,不使发生此盛彼衰的失衡倾斜,裨使形体充实、蓬勃的生气盎然,这就可称为极善养生的聪明人。

箴言:不能说①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 (战国《庄子·盗跖》)。 注释:

①说:古悦字。

语译:不能使自己心情思维愉悦畅达的人长其寿命的人,都不是通晓养生之道的人。不能通过养生而延

箴言: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南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

语译:人常远离或失误于养生之道,而不是道失误于人。人常无法长生,而不是长生要远离于人。故善于养生的人是非常谨慎和不失养生之道的。

箴言: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曰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西汉《尚书·洪范》)。

语译:什么是五种福运呢?这就是高寿、富裕、健康且安宁、道德高尚美好、终享天命之年。

箴言:生从十三:虚、无、清、净、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七部名

教要记·虚无第十三》)。

语译:养生之道在于遵从十三条要旨。这就是:心无杂念,恬淡于世事,内心清洁无染,俗念净除、谨小慎微无过失、寡欲而无贪,心柔不逞强,甘作弱者之心,自视不卑不亢,减损太过的言行,知时达务顺四时之变,秉性谦和,崇尚俭朴。

评述:一般说来,这十三字,既是养生之道,也是为人之道。

箴言: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②之变,五腾”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人,(口去)吟④至微,秋毫在目。(《内经·素问·宝命全形篇》)。

注释:

{中华养生名言}.

①十二节:人有十二肢节,两手各三节(肩、肘、掌腕关节);两足各三节(髋、膝、踝关节),共为十二肢节。

②八动:指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方的风流动向。

③五腾:指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间的生克制胜循环相继。

④(口去)吟:(口去)音qu读舒音,张口。吟,呻吟,(口去)吟,即呼吸呻吟。

语译:如人能顺应四时的阴阳变化,则天地间的一切势必都会成为他维护生命的源泉;知晓万物功用的人,就能成为万物的主宰而运用自如地驾驭它。天有阴阳形象,人有十二肢节;天有寒热往来,人有虚实盛衰。能经历和了解天地事物阴阳的变化的,就能不违四时并能顺应而延寿。能熟悉十二肢节和经络道理的人,就不会被他人欺骗蒙哄;能适应八方风动的变化,就能在五行生克制化中游刃自如;能通达虚实盛衰的征象而不惑者,就会具有独特的养生防病见解,即使是只凭观察到的呼吸呻吟等微细的反映,也能明察秋毫而一目了然。

箴言: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南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 语译:人生命一般最大期限是一百年,但如能做到适当的节制和养护,有的人也可活到上千岁。

评述:百岁之人,世间已屡见不鲜。虽如本文所说,千岁之人只是人的渴望,但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已活二百多岁的人还是有的。随着现今人类基因学的发展和养生学的深化,人体长寿的愿望已并非妄想。

箴言: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人之有道若鱼之有水。(唐代司马承祯《坐忘论·序》)。

语译:人最贵重的东西是生命,生命最宝贵的是知晓养生之道而力行之。如能做到这样就会如鱼得水一样游刃自如。{中华养生名言}.

箴言: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

语译:心理情绪无极忧也无极乐,是有德的最高境界;通晓世道人情但不因而改变自己的淳朴本性,是心静的最高表现;没有特别的嗜好和欲望,是虚无恬淡的至高境界;对事物没有特殊的爱好和憎恨,是极高的心境平和的表现;心志不为外界事物所扰乱,是精神纯粹的最高表现。

箴言:得道之士,化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人人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

语译:晓得养生之道的人,其外表形体可有所变化而纯正的本心却无变化;外形的变化是因入境问俗用以适应周围环境的,纯正的内心不变,是用来保全身心健康的。

箴言:势利不能诱也,辩者不能说也,声色不能淫也。美者不能滥也,智者不能动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也。(西汉·刘安·《淮南子·傲贞》)。

语译:权势和利益不能诱惑他,善辩的人不能说服它,靡靡之音和沉鱼落雁之色不能使他淫乱,美女不能使他放浪形骸,智力好的人无法煽动他,勇猛的也无能使他恐惧,这就是懂得养生的人所宜具备的条件和原则。

箴言:得道之士,外亡中存,学以变情,为以治己,实而若虚,浑浑冥冥,若无所以,容疏言讷,貌朴而鄙,情达虚无,性通无有,寂泊无为,若无所止,遁名逃世,与神卧起,执道履和,物无不理,不合时俗,与天地友。(汉·严遵《道德指归论·天下谓我篇》)。 语译:善于养生之道的人,外表似乎忘记而心中却时记有关法则,学是为了变改不适养生的情欲,具体实践却是为了端正自己的养生做法,不断充实和修炼自己但内心却仍恬淡虚无,表象看似浑然无知、无所事事,仪容不整,言语迟钝,形貌简朴猥琐、性情虚无恬淡、默默无为,好似无所归依,隐姓匿名、远离世俗,与心神同卧同起,掌握法则、心身平和,使事物顺理成章,不为时俗所染,但却与天地契合而增寿。

箴言:若能任理而不任情,则所养可谓善养者矣。(宋·张杲《医说》)。

语译:生活中如能任用理法原则而不随情欲而任意,则如此的修养可说是善于养生的了。

箴言: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东晋·葛洪《抱朴子·极言》)。

语译:人类并非长生难得,而是难于领悟长生之道;也并非养生之道难领悟,而是难于去执行它;也并非养生难于执行,而是最难坚持到底。

箴言:未遇明师①,而求要道,未可得也。(东晋·葛洪《抱朴子·微旨》)。

注释:

①明师:高明的养生师傅、专家。

语译:如没有机会遇到高明的养生师傅或专家,要想寻求到养生的真正学问和要领,是不易得到的。

箴言:为道当如射箭,箭直往不顾,乃造堋①的。操志人山,惟往无疑,乃获至真。(宋·张君房《云笈七笺·杨羲真人传》)。

注释:

①堋的:堋音peng(读朋),置射靶的小土墙。“的”即靶心。

语译:实践养生之道当像射箭一样,箭当直射而不逡巡后顾,才可直中靶心。心怀壮志人山,只有一往直前而无疑虑,才能得到至为宝贵的真理。

箴言: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寿命,而中道夭于刑戮①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

注释:

①戳:音chuo,尖刺,刺杀。

语译:有些人的一生之所以不能活至天年,而中途被伤害或夭折,是何原因呢?这是因

为其生活的条件太优裕了。

箴言: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战国·《吕氏春秋·本生》)。

语译:物品是用来养人的性命的,而不是用人的生命去养物的。现在的人,其困惑糊涂的多以自己的性命来养物以遂其欲望,这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的。

箴言:愚迷之人,不知生生①者不生,化化②者不化,以生为乐,以死为哀,畏死贪生。故养生过分,希生乖③其道,则反丧其生。(前蜀·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六》)。 注释:

①生生:养活生命的物质条件优裕。

②化化:希化解生死的转化的。

{中华养生名言}.

③乖:音guai,读拐,背离、抵触。

语译:愚蠢迷糊的人,怎能知道过于追求养性物质丰厚者反而不得长生,过分追求返老还童的变化者反而不易延寿,那些拘泥于生为欢乐、死为悲哀的多贪生怕死。故过分强调长寿且违背养生之道的人反而更易丧生和夭折。

箴言:少不勤行,壮不意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南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诫篇》)。

语译:年少时行为勤勉有度,壮年时能注意时令世事的变化,年长时能安于贫困,年老时能清心少欲,心态清闲、形体适当劳动锻炼……这些都是有助于养生的措施和方法。

评述:本节一、二句中的“不”字疑为“而”字之误,从文义和风格看,“而”与本文的第三、四句才是相互呼应的。

箴言: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明·高濂《遵生八笺》)。

语译:真正懂得养生的人,注重养内心、脏腑的安和调适;不善于养生的人,则多只注意外形的摄养。

箴言:内外俱有养,则恬愉自得而无耗损之患,故寿亦可以百数。(明·张景岳《摄生篇·类经》)。

语译:对内心脏腑和外形肢体都注意保养,则常心神康乐自得、脏腑形体亦无虚损之虞,持这种内外养生并举的人,其寿命多可活到百岁。

评述:本节所言“内外俱养”的养生法,一般说来,较单只侧重内心或外形的养生法更全面。当然,养生也和治病一样,宜辨证论治,也宜辨人论养,不可拘执一法。

箴言:景世安乐长寿,长寿生于蓄积。(明,张景岳《十问》)。

语译:太平盛世人多因生活安乐而长寿,长寿是由于人们对生命的爱护保养、心身健康的积蓄所致。

箴言: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疾。(明·万金《养生四要》)。 语译:养生的法则有四项:这就是清心寡有欲念,适当的运动和不轻举妄动,顺从时令的变化而对应,预防疾病的发生。

评述:这四项要则对养生是很重要的,但养生要则不仅此四条,它如饮食养生、气功按摩养生、药饵养生、房室养生、针灸调气养生及动静养生等的参照个人情况选用也很重要。 箴言:一莫贪非财,恐伤汝身;二莫饮醉,恐乱汝性;三不得苦己劳形,恐伤荣卫。(明·周履靖《益龄单·三戒》)。

语译:一不要贪图非份之财,以免伤害心身;二不要贪杯醉酒,以免损伤你的性能力;三不要过于运动作劳和刻苦自己,以免损伤气血和荣卫之气。

箴言: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吕氏春秋·先己》)。

语译:养生的根本是,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心身,珍惜“精、气、神”人之“三宝”,用新弃旧、新陈代谢,使肌肤经络通畅,“三宝”日新月异,病邪之气消退,人就可活到百岁天年,这就是真正懂得和运用养生之道的人。

箴言:养生大要,一日啬神,二日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合语,六日饮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日医药,十曰禁忌。过此以往,义可略焉。(南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语译:养生大致有下列十大要则:一是守护心神以防心猿意马,二是爱惜元气,三是护养身体,四是气功导引,五是言语合度,六是饮食调理,七是夫妻和睦性事和谐,八是反对恶习陋俗,九是合理使用医药,十是宜忌得当。除上述以外的养生法,就不那么重要了。 评述:此节举出10种养生大法,提出了综合措施的养生要领,其关键在于善自综合择用(包括此文尚未提及的动静疗法、四季养生,居室衣著养生等),切忌单打一,更忌一曝十寒而流于形式。

箴言:养心无别法,只寡言、少食、息怒数般。 (清·梁章钜《浪迹丛谈》)。

语译:养生时的养心没有其他方法,但只须做到尽可能少讲话、饮食适可而止和尽可能不发怒气这几点。

箴言: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弃之,此全性之道也。(战国·《吕氏春秋·本生》)。

语译:懂得养生的人对闻声音的听欲、视颜色的色欲、觉滋味的食欲,其取舍原则是,有利于养生养性的就择用它,不利于养生养性的就舍弃它。这也是养生养性的一条重要原则。 箴言:虽常服药,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南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食诫》)。 语译:虽平时常服药调治,但却不知“修身养性”方法的人,也难达延年益寿的目的。 评述:这节点明了,单靠药物养生是不能获得长生的效果的。

箴言:劳形按影皆非道,炼气吞霞更是狂。(宋·张伯端《悟真篇》)。

语译:仅使形体劳动和心神压抑,都不是养生的正道;晨夕的服气吞霞更是狂妄少功的方法。

评述:此节也指明了单靠劳形按影、或服气吞霞都不能延寿,而需多途径地根据个人特殊情况(包括体质和弱点、环境等因素)选用前述有关措施并长期坚持才会有成。

箴言:天下悠悠,皆可长生也,患于犹豫,故不成耳。(晋·葛洪《抱朴子·黄白》)。 语译:世界上众多的人,都有可能延寿长生,但所考虑的是,有的人对选用养生之法疑虑不决或延误时机,以致不能成功。

箴言:凡为道者,常患于晚,不患于早也。(晋·《抱朴子·极言》)。

语译:凡炼养生延寿的功夫,其成功与否,不在于早作决定早修养而在于为时过晚。 箴言:凡学道当阶浅以涉深,由易以及难,志成坚果,无所不济,疑则无功,非一事也。(晋·葛洪《抱朴子·微旨》)。

语译:凡从事和学习养生之道的人,其步骤应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要心诚、志坚、行动果断。如此,则没有不成功的。如迟疑不决则多难成功,这不仅是指养生这件事。 箴言:人之修真达性,不能顿悟,必须渐而进之,安而行之。(唐·司马承祯《天隐子·渐门》)。

语译:人的修炼真元通达性命,基于这些的养生诀窍和方法,是不能够在瞬间或短时间内领悟即知的,而必须在修养中通过学习和实践而慢慢地有所领会和进步,也必须在渐有进步的过程中安心潜意地不断实践它。

评述:养生学术,渊博精深,学非一朝一夕可通,行非一朝一夕可效,多需潜心致意,

中华养生名言篇四

养生跟着学中国古代养生格言

养生跟着学中国古代养生格言

简要内容:保养性命的方法是,不要一时行走太久、端坐太久、睡卧太久、注视太久、凝听太久;不要过多饮食、过多喝酒沉醉;不要太忧愁、太哀怨和思念。总之是不要太过分。【原文】

饮酒后不欲得饮冷水冷茶,多为酒引入肾藏为停毒水,即须去之。多时必腰膝沉重,膀胱冷痛,兼患水肿、消渴、挛躄之疾。

【译文】

喝酒后不要即饮冷水冷茶,否则,这冷液易为酒引入肾脏停滞而成毒水,必须及早除去。此毒水多时必将引发腰膝沉重,膀胱(即俗称的尿泡)又冷又痛,且还可兼患水肿、消渴和腿痉挛难行等疾病。

【原文】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

【译文】

保养性命的方法是,不要一时行走太久、端坐太久、睡卧太久、注视太久、凝听太久;不要过多饮食、过多喝酒沉醉;不要太忧愁、太哀怨和思念。总之是不要太过分。{中华养生名言}.

【原文】

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译文】

养生须着重在:一是欲念宜少,二是劳动宜节制过劳,三是不要发大怒,四是戒酒尽量少饮,五是对饮食五味要慎重选用。

【原文】

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译文】

口要不多讲话,心要少挂念事,肚胃要少进一些饮食,睡眠也不宜太多。按此“四少”养生,自可延年益寿。

【原文】

头为诸阳之首。《摄生要论》曰:“冬宜冻脑”;又曰:“卧不复首。”

【译文】

头部是人体内各种阳气的会聚之处。《摄生要论》说:“冬天应该使头部受些冷”;又说:“睡觉不要蒙住头。”

【原文】

寒欲渐著,热欲渐脱。腰腹下至足胫欲得常温,胸上至头欲得稍凉,凉不至冻,温不至燥。

【译文】

天气转冷了要渐渐加衣,天气转暖了要渐渐脱衣。从腰腹部以下至足踝处常得使之感到温暖,胸脯以上至头部常得使人感有凉

意,但凉意不应是变成冷冻感,温意亦不应使变得燥热不适。

【原文】

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乃圣人之常法也。

【译文】

冬天足部宜使感温暖,头脑部位使感有凉意,这样可避免感冒或发生骨关节病;春秋两季则头脑和双足都要使感到有凉意。这是善于养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为顺应季节气候的变化所常采用的方法。

{中华养生名言}.

选自《中国古代养生格言》

【原文】

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

【译文】

耳朵不把听力用到极限,眼睛不长时间地观看,坐不坐得很久,睡不睡到身体感到疲倦。

【原文】

坐卧防风来脑后,脑内入风人不寿。更兼醉饱卧风中,风才着体成灾咎。

【译文】

坐着睡着都要防风从脑后袭来,脑内被风吹入人活不长。如再加上醉饱之后躺在风中,风一吹入身体就会成灾病。

【原文】

凡旦起,勿以冷水开目洗面,令人目涩失明饶泪。

【译文】

凡早晨起身,不要睁开眼睛用冷水洗脸,否则会使人眼睛干涩,损害视力,多流眼泪。

【原文】

中华养生名言篇五

阐道养生修行名言

凡欲皆恶,凡利皆罪。谛守少私,勿利我损物,终自损也。

——无上秘要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持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物乃恶源,生之滋患。修行凡务,皆为念损。故天地神明,空无所物。 ——道德经

上意正与无形,理于无声,超福于未有,绝祸于未生。

——无上秘要

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人之理也。

——黄帝四经

“道隐无名”,名者,伐身之斧,欲者,祸命之根。世强者易灭,弱者长生。命势因果,阴阳相和。美恶相饰,命曰复周。物极则反,命曰环流。世物、气生皆为因果诸相,起伏之间,皆损益本也。无生无灭。无迹无形,乃不着其道,亦不被着。不生轮回,唯明中和。抱其雄,守其雌。天下以无存者,何以为之消。知者不言,博者不知。顺于天地,行于无为,此为天道。大道本无,虚无为真。故明道者空,守于真性。

俭行于劳,俭视于物,以存神,以养气。俭于听可养虚,俭于心可出生死。故万物皆勿极,物极必反。凡物皆欲,因果所化。不若守中,此为真道也。

—— 子华经

世刚则顺,当柔其心,外藏其翼,内窜其麟,,不累己,宠不加身,幽光匿景,违世守真。 ——无上秘要 卷四十二引

凡人遇我以祸者,我当以福往。是故福气长至此,害之气重迁还在于彼。

——云笈七签

心澄于无,遣欲为空。物不达心,心不涉物。凡拘于身心 皆为心欲。凡感识身受,皆为心收于外念而浑于神魂。

一务也。 一行, 一思, 一晨, 一练, 一修道。吾以天地之空取代万物之实,以洞若以虚取代欲横浊留。物极必反,盛极闭衰。冥冥之中,自有因果。

形如深海,神若浮游。心沉归寂,心不存一。亦进亦出,离消自遁。

不宽恕别人,不原谅别人,乃苦自己。于己无关,乃心放不下。

烦恼与事有关,与欲有关,却于内心无关。内心放不下,乃心有所企及,有所牵着。 心着于物,物动才扰于心。所以,无论别人怎样,去宽恕、放下,只有放下,才能得到快乐。不要将生命浪费在后悔的事上。

一切物,皆为虚妄,所以不必自卑。一切物,皆为虚妄,同样不必骄傲。

去包容那些意见不同的人,那样生活比较轻松。若一直想改变他,那样会很痛苦。

承认自己的伟大,就认同自己的愚顿。{中华养生名言}.

医难救无命之人,佛难度无缘众生。

心中装满自己看法的人永远听不到别人的声音。

培植一个人要一千句话,毁灭一个人只要一句就够了。所以请口下留情。

劝告时,若不顾他人自尊心,语言在好也是枉然。

不要在谦虚的心中缺乏智慧,也不要在智慧中夹杂傲慢。

永远不要回头看骂你的人是谁。

永远不要浪费一分一秒在自己不喜欢的事上。

永远不要看众生过错,学佛如是说,看过错,你就永远污染于此。

《 山茗、水乐 》 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闪影到窗前。不恋名利逐浮世,安貧乐守自逍遥。

佛曰:心为恶源,行为罪数。 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

佛曰: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皆是错。

佛经:一切皆为虚幻。

菩提本无树,明镜似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世间本无佛,佛即我心。{中华养生名言}.

心不动,则万物皆不动。心不存,则万物皆不存。

相由心生。

凡有所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既见如来。

人常能无欲,可以观道之要。

无为,以天地之道。道以无道以观,因天地本无物,所衍万物,冥冥微微,因果循环,生死轮回。此为实要,自循无尽。此证虚道。故无为清净,以合本道也。道乃气、势、化,虚之有冥,实之无形,于天之上,地之外,非物所及故言之道。

道生于天地,天地化众生。无心念以观天地,无存以观道玄。

万物以我为中心,故难解悟。非己视,而用世界观世界,便显世界本质。世间万物如烟而过,一尘不沾。万世万物如透水镜,观己如空,己若如此。难以静心,乃难以放下自我,放空万物。我不存焉,于欲消念化,超脱自我,理形之神,乃神形皆存矣,此乃真存。

故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鼻耳舌之意,无界识界,无老死境,无苦极灭道。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生缘。

佛曰:刹那便是永生。

天地有法,各自其道。人各有别,物各有形。起于各因,归于各途,错轨而较,实为片面。观己所无,难视己有,睐物于喜,未睹其祸。故不以目盲,不以心妒。

何以看待事物,就如何收其结果。看到本质,便从本质认识。心生欲望,乃从欲望开始。

上一篇:互利的谚语
下一篇:于正语录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