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来源:小学作文 发布时间:2012-03-29 点击:

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篇一

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2017高考作文备考方向:作文命题趋势

【命题综述】 今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的作文题,在形式上延续了去年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趋势,要求考生完成特定语境下的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标志着语文试题改革向贴近生活、满足实际需要方向进一步深化;内容上,与去年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有所不同,思辨的核心回归语文课堂,探讨传承民族文化的方法路径。这类作文,既接地气,又接“天气”,能让真正有思想、能思辨、有底蕴的考生大展身手,但也会使作文思想贫乏、形式僵化的同学陷入茫然。

【审题关键点】

从语段分析的角度来看,今年高考作文题由事理材料、任务指令和要求三部分构成。事理材料阐述了语文学习的意义与途径。任务指令语意明晰,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与“比较”两个角度给予考生指令。审好此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分清“语文素养”与语文成绩两个概念,把握思辨对象

语文素养绝不仅仅指语文成绩。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而语文成绩只是用分数来计量的、涉及部分语文素养的应试能力的体现。语文素养高的人往往语文成绩也高,但语文成绩高的人语文素养不一定高。不分清这两个概念,难以全面辨析:“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两种途径的意义。

二、充分认识与语文学习的意义相关的几个概念,把握立意宏观指向

今年的作文题蕴含深刻的文化自觉意识。正如作文题目所言:“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快餐文化越来越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我们应该如何借助教育的力量,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的改革,来全面提升国人的文化素养?考生在作文中不应该仅仅探讨课堂、课外、实践这三种途径的具体作用,而应高屋建瓴、立意高远,以国家民族的视野来展开议论,使文章洋溢着积极的实践理念、强烈的时代精神、深刻的文化意识。

个人终身发展

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学习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要从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转向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立足于促进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喜欢语文,学会学习语文,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国家软实力

国家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包括外部软实力和内部软实力。外部软实力包括国家的创造力、思想影响力、观念文化的亲和力及文化产品传播能力和辐射能力等;内部软实力,包括凝聚本国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等。

中国的经济GDP在十年间从全球的第六位,上升到了全球第二位,但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就亚洲而言,韩国和日本的文化软实力在全球的比重占到了13%,而我国加上亚洲的其他国家,占的比重仅为6%。我国与欧盟文化强国比,则可能是1:100。

文化自信

什么叫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既有文化优良传统的肯定与坚持。其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待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再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自己文化发展前景的主动把握。

三、把握任务指令,从自己语文学习的真实的情境中去体会切入,辨析选择,明确三种途径各自优劣,进行多维度的深入比较。

既讲国家软实力、文化自信,又讲“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沟通国家社会与个人,说明作为青少年你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自身素养的提升非常重要,文化自信的责任、文化软实力的责任都在你的身上。我们总不能永远从国外花重金购买什么“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的版权。文化输出的重担就在我们未来的一代身上。

【立意角度】

今年的高考作文,考生首先必须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一分为二地分析课堂教学、课外大量阅读及社会生活实践在语文素养培养方面的利与弊,继而才能进行多维度的深入比较。然后在三种途径中选择一个途径立意或综合三种途径立意。

一、课堂教学方面,课堂是语文素养提升的前沿阵地,在工具性方面可以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生动性,在人文性方面可以谈教师在文化传承、思想启迪、人格感染方面的作用。

比如,孔子讲学杏坛,造就贤者七十二人;朱熹讲学岳麓书院,成就一代理学大师;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让我们看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拟题为“好课照亮人生”“小课堂,大世界”等。当然论述首先要从自身课堂学习体会出发。要注意到课堂的时空有限性会束缚学生获取信息的宽度和广度,甚至也有可能因为应试教育完全戕害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课外阅读方面,要知道阅读是青少年和世界进行灵魂交流的方式,阅读可以陶冶情操、丰富阅历、提升境界,促进青少年长大、独立,所以可以探究优秀厚重的文化经典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深层次全方位渗透,意识到课外阅读的自由性、选择{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性、有效性及可延续性。{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比如,毛泽东博览群书,诗词文章大气磅礴、挥洒自如;俄罗斯人喜欢读书,最普通的家庭主妇都读文学名著,因而这个民族的文学素养和文明程度很高。当然重点仍然是考生自身。可拟题“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读书,何以立”等等。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IP(知识财产)时代,电子书籍、影视作品的流行是不可遏制的趋势,但也要注意到课外阅读又具有松散和不可操控等弊端,因而选到非常好的阅读材料是必要前提,否则部分学生可能陷入不良的网络文学中不可自拔,所以要依靠一些在专业方面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或是家长,或是专家的指导。

三、生活实践方面,社会实践是将语文学习和生活结合的最好范例,所以可以谈生活实践对语言能力的塑造,比如拟写春联就可以锻炼人将传统文化形式与现实生活感受相结合的能力,还可以谈生活体验对思想人格的砥砺作用,比如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

读万卷书,还有行万里路。沈从文、莫言都没有读过几天书,是湘西的山水、民情成就了沈从文的散文化小说,是高密的红高粱给了莫言的小说以生命的力量。可拟题为“生活,是文学的源泉”“纸上得来终觉浅”等。当然重点仍然是考生自身。也要注意其转化成为语文素养的间接性和复杂性,如果没有对生活的冷静观察和深度反思,所谓的社会实践有可能只是沦为饭后谈资甚或过眼烟云。

【误区提醒】

今年的高考作文写作,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要混淆“语文素养”与语文成绩两个概念,要抓住“语文素养”的丰富内涵去辩证分析三种途径的优劣。

二、不要忽视与语文学习的意义相关的几个概念,以致忽视作文题蕴含的积极的实践理念、强烈的时代精神、深刻的文化意识。

三、不要脱离考生自身的语文学习体会去空谈,以致过多地举其他名人的或读书或实践的例子。

四、不要过分单一地侧重某一种途径,以致忽视三种途径的优劣的全面的比较。

【2017年备考建议】2017年,考生备考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前景看涨,是来年高考作文的首选

材料作文题给考生提供充分的作答空间、多元的立意角度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必须面对的问题。比如过多的角度,学生容易选择一个自己有所准备的角度进行套作,从而失去了让考生在题目中丰富材料选择、辨析的作用。因此,有专家戏称,材料作文也走到尽头了。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近两年部分作文题在设计过程中,承继自主空间大、立

{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意角度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如全国新课标甲卷和乙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这些做法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从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的言论来看,“任务驱动型”作文已经被看做解决以往材料作文产生的弊端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今后一段时间的高考作文题,就应该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题型。

二、直面现实,学会分析问题,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文最终考的是思想,是认识,是情感。近两年更是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简言之,任务驱动型作文像过去科举考试考的策论或者当代公务员考试考的申论,是考察你认识实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了,过去的套路、风花雪月似乎都用不上了。所以备考时,要多做对问题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训练,由浅入深、正反对比、一分为二、横向纵向对生活中的典型现象不断思考,来提高认识水平。有了思想,才会说理、论证,才能写出优秀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才能成为实用性人才。

三、整合教材,活用教材,关注《语文新课程标准》导向

要着重指出的是,今年高考作文题出自必修教材三的“梳理与探究”《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此课是为了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语文学习的途径、内容、习惯、方式,发现自己语文学习的个性并注意发展、运用这种个性去学习、创新,通过自我评价调整自己对语文的学习。此课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的要求和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要求,还引导学生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这一点提示高考复习在关注《考试说明》的同时,必须整合教材,活用教材,必须关注《语文新课程标准》导向。

真题链接

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学习、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篇二

2017上海高考语文学科考纲详细版

2017年上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考纲

一、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语文科目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提供依据的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是高利害性考试,考试结果应该具有高信度,考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应该具有高效度。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是立德树人,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科学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二、考试目标

依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结合中学教学实际,本考试从识记、理解、运用、综合四个方面考查考生语文素养。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依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考试内容及要求按试卷积累应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说明如下:

(一)积累应用

1.识记

(1)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2)再现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2.运用

(1)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篇、名句等。

(2)根据语境,使用语文知识进行识别、判断、归类等。

(二)阅读

社科类现代文

1.理解

(1)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3)理解图表,用文字解释图表,完成图文转换。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5)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

(6)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规律。

(7)概括文章中心、作者观点。

(8)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思路。

2.运用

(1)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排序、补充、判断等。

(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

(4)分析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

(5)分析作者态度、写作意图。

(6)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7)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

3.综合

(1)评价文章所运用的材料、方法的逻辑性。

(2)评价文章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

(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4)对指定问题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

文学类现代文{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1.理解

(1)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2)概括部分或整体的作品内容。

(3)概括对象特点、作品主旨、核心思想。

(4)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的线索和思路。

2.运用

(1)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2)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

(3)分析作品各部分间的联系。

(4)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与情、志、理的关系。

(5)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背景和意图。

3.综合

(l)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

(2)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

(3)赏析作品使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4)赏析词句的表现力及其修辞效果。

(5)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6)评价作品使用的手法。

(7)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8)根据作品内容,进行联想、想象。

(9)探究作品内涵,形成自己的见解。

古代诗文

1.理解

(1)理解词语、句子在诗文中的含义。

(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5)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

(6)概括对象特点、文章主旨、思想观点。

(7)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思路。

2.运用

(1)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等。

(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

(4)分析各部分间的关系。

(5)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背景和意图。

(6)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综合

(1)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2)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3)赏析作品的语言运用。

(4)赏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5)赏析作品使用的手法。

(6)赏析作品的意象、意境。

(7)探究作品内涵,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写作

1.思想内容

(1)准确把握题意。

(2)主旨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

(3)选材恰当,内容充实。

(4)力求有新意。

2.结构布局

(1)结构完整,布局合理。

(2)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3.语言表达

(1)语言通顺、准确、得体。

(2)合理运用表达方式。

(3)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准确。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采用闭卷书面考试形式,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纸两部分。考生应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试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2.考试目标和内容占总分比例

考试目标中,识记约占6%,理解约占17%,运用约占17%,综合约占60%。

考试内容中,积累应用板块为10分;阅读板块为70分,其中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约各占一半;写作板块为70分。

3.题型

采用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写作题等题型。

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篇三

2017年上海长宁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优秀范文

2017届长宁高三一模作文

作文题:

现今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第一,中国人没有闲暇功夫坐在树下。第二,苹果砸到了中国人,中国人第一选择是抱怨,凭什么砸到我头上呢,第二选择就是吃了。

这是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一段话,对于他所描述的现象你怎么看?请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成就牛顿之难

牛顿之所以成为牛顿,是因为具备了被苹果砸的条件与被砸后的探索精神。如今,正如白岩松所言,中国人缺少了坐在树下的时间,同时也缺少了那一份对事情的探索与求知欲望,取而代之的则是抱怨与赚取利益。然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不免令人深思。

缺少对身边事物的感知与探索的时间,将牛顿们存在的可能化为乌有。人们总是很忙碌,心中积着好些事要完成,身体也在不断地像机器一般运转。像牛一样被牵着鼻子走成了人们生活的常态,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就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生活中细节的漠视与感知世界时间的缺失。没有了坐在树下的时间就等于失去了成为牛顿的前提。著名的中国记者柴静便是那个愿意花时间感知世界的人。她因对孩子健康的关心而开始对雾霾的情况处处留意。正是有了她的这份对生活的留意与花费的时间才使她做出了那份关于雾霾天气的报告,在使她名声大噪的同时,也使千千万万的国人得到了知识的普及。这种观察与研究不正是成为牛顿的关键吗?柴静正是因为静下心来观察感知了身边的世界才让她被那个研究的想法砸中。可见留有时间感知生活对于成就的重要性。

过于急功近利尔缺乏探索精神则是这种现象出现的另一重要原因。被苹果砸到后的抱怨与那句“凭什么”则是这一原因的体现。人们没有把“被砸”想成是天赐的发现世界的大好机会,反倒觉得自己吃了亏,感叹起世界的不公来,这样探索精神的缺失使得人们即使具备了对身边事物的体悟却仍然无动于衷,仅会用消极的态度来面对事物。而“吃”的动作虽说去掉了“抱怨”那种消极的态度却不免又戴上了一顶急功近利的帽子。现代的书店好比就是一个从天而降的苹果,有着各种各样的知识与好处等着我们挖掘,而几个月前的人民日报上刊登出的报道上则显示实用性技术性的书籍较于文学经典的销量好上了将近四分之一。人们的眼睛只盯着那有实用价值的果肉,却忘了考虑那事物与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知识或人生哲理。人们“实用好过虚无”的思想使精神世界的发展滞后,果子吃完了一抛果核就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或许便是

成就牛顿困难的原因。

因此我们更要给自己留出感知世界的时间和精力,使自己用具有好奇,探索精神的眼光看待事物。如此才能让我们在被苹果砸的同时,看到知识与哲理而非不公与果肉。{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

感知世界并探索身边细微之处才是解决缺少牛顿之难的最佳方法。

2为什么我们很难成功

白岩松曾说:中国很难出个牛顿,一则没空,二则是即便苹果砸中了脑袋,人们不是抱怨就是吃了。这话未免极端了些,但仔细想想,也确实有理,这些也未尝不是我们很难成功的原因。

首先,我们须弄清什么是成功。是赚钱赚得手发软吗?是拥有一切极致的物质享受吗?并非如此,实则,成功是我们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来真切的贡献,是追求精神上的巅峰。

反观之,中国人也确实忙,忙到没有空闲思考,可并非所有的忙都有价值,不可否认有“无事忙”的成份。多少次,我们见到身边的人忙于追星、忙于追求新款衣饰,不可否认,他们的确很忙,鲜有空闲时间,但也须承认,此类忙毫无意义。又有多少次,身边的人沉浸于手机中无法自拔,又在作业上交的最后期限前一秒拼死拼活地赶做,他们看似很忙,但实则可以称得上是无必要的瞎忙。

即便有些许的闲暇时间,又有是以此充实自我,进行深刻的思想以达到“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效果呢?无事瞎忙与有闲而消磨同样,是我们成功路上硕大的绊脚石。 不仅如此,消极的心态同样阻碍着我们前行,车在上坡时突然下滑,便赶着不住地咒骂车的不顺人意,半分也未曾想到要究其本质与原因;见到他人优于自己也并不发愤而只是怨母亲不把自己生得聪明些。对真理的探寻本应是怀着无限的期望与憧憬的执着前行,而抱怨则会化身为一条大棒,将这一切都击碎。

而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同样是在火上浇油。急功近利之心会使人幻化为利益的探照灯,对除短期个人利益以外的一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连选定职业方向,也会以薪资为标准,如此一来,薪金不厚、油水不肥的科学事业倒成了冷门。如此一来,我们怎能成功?试想看屠呦呦,诺贝尔奖得主,一个真正的成功的女皇,不计报酬,不论待遇,几十年如一日研究青蒿素,为全人类的生命保驾护航,这才是我们所说的纯粹的成功人士。急于求利却只会让利益蒙蔽我们的双眼,夺去我们的远见与卓识。

因而,无事忙、消极心与求利心,此三者可并称为成功之忌,犯之则会让人面目可憎,更无需提供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了。

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篇四

2017年上海春考作文下水文

2017年上海春考作文题简析及下水文

------审题、立意、构思(下水文)

一、作文题再现:

有人说:“我走过许多地方,有寒冷的,有温暖的,有崎岖的,有平坦的„„但没有哪一片土地不值得我关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二、作文审题及立意:剖析关键词,领会深层义

1、走过:可实指:涉足;亦可虚指:用眼睛关注,用脑思考,用心感悟

2、值得关注(的对象):每一地方(每一片土地)及省略号“„„”

(1)有寒冷的,有温暖的:

公民责任担当意识(悲悯情怀)与感恩意识

(2)有崎岖的,有平坦的:

笑对人生的逆境,理性面对顺境(忧患意识) 省略号:为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3)宽阔的,狭窄的:

学会了勇敢(窄路相逢勇者胜),此处风景更美(风景在险远处)

(4)平常无奇的,瑰怪奇特的

更于平常处见奇特

(5)著名的与无名的(显眼的与不起眼的)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前(这里更需要关注)

(6)光明的与阴暗的

相比留守孤儿(科学家),我们更关注明星八卦

(7)壮阔的与幽闭的

(8)优美的与丑陋的

(9)宁静的与喧嚣的

(10)偏僻的与繁华的

1

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篇五

2017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优秀范文

2017年浦东新区高三一模作文

27.近来,“双标”成为网络热词。顾名思义,“双标”即双重标准,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两个(或以上)的对象,往往有意无意中成为“双标”人。对此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我见世人多“双标”

早在上世纪的俄国,《变色龙》中的趋炎附势的警长就因他对待平民的狗和将军的狗的双重标准而忙于见风使舵,实则狗终究是一条狗,是人为添加的标签使这个故事变得滑稽万分。当我们为之忍俊不禁时,是否在有意无意中成为了另一个一视不同仁的“双标”人呢?

“双标”本无可厚非。孔夫子三千弟子,赞昼寝的宰予为“善辞”,却对其他更发奋精进的弟子吝于溢美之词。若拿千篇一律的标准衡量三千高足,那我们现在看到的“孔门十哲”恐怕是十个颜回,或者十个子贡了,何来百花争妍之芳菲,因材施教之春风?“单标”如僵硬的模具,塑造千人一面的工艺品,唯有“双标”,鼓励野蛮但茁壮地成长。

是否一用“双标”则天下太平,万事无虞?但也不尽然,这双重标准必须是公平地烘托两种声音,两种形态,而非为了凸显其一而捧杀另一种声音,另一种形态。晏殊对待两个女婿的双重标准:一个清粥闲话,一个酒肉丝竹,是出于对两位女婿人品和性情的考量,不似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人,钱字当头,利字为先,一切待人接物的标准围绕权、财转。这种“双标”,与隐而不发的歧视又有何差异?正如南北战争消弭了肤色“双标”,女权运动推翻了性别“双标”,这类出于个人利益、喜好考量而有所倾斜的双重标准,只会阻止更包容、更进步的视角,最终也将被历史的辘辘车轮所辗轧。

“双标”是“一国两制”的宽阔胸襟,但在维护祖国统一上,不容“双标”;“双标”是“百家争鸣”的兼容并用,但在引领思想进步上,不容“双标”。“双标”的存在,是为了接纳更多的声音,即使与主流意识形态有所冲突,只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那又何乐而不为呢?但是,若这声音本身就是靡靡之音,蛊惑人心,我们必须坚决地把它排除在衡量体系之外,关键问题上,不容“双

标”,有的只是钢铁般的意志和原则。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攘者自冗。”愿我们都能用“玫瑰色的眼镜”看待社会、看待世界,而非一双不问青红皂白、逆我者亡的“有色眼镜”。

一把有不同刻度的尺

近来,信息化时代下的“双标”成为了网络热词,人们不再拘囿于用单一如秤砣般的标准来审视世界,而是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对象。相比之下,这样的“双标”更像是一把有不同刻度的尺,丈量所及之处有了更大的多样性,但多样性的背后也同样会有新的挑战。

几千年前的孔子因材施教,另辟蹊径,也多有几分“双标”的意味,因材施教就是因循不同学生的不同标准,给予他们不同的受学空间,而这样“双标”化的教育及受学方式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从其门下的七十二圣贤身上,也可窥见“双标”所带来的巨大积极作用。

毫无疑问,“双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推动个人的个性化发展,变化的衡量方式能够顺应潮流,但这样一把有不同刻度的尺子,也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

其实很多时候,有意或是无意的“双标”意识和“双标”人的作风,往往会让我们戴上有色眼镜,透过镜片所看到的是有所扭曲而非公正客观的世界。换而言之,这样一把有不同刻度的“双标”尺,极有可能成为偏见的根源。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习惯用不同的标准对他人进行定义,而这样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评判,极有可能酿成大错,《师说》一文中,君子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相师上有胜于士大夫之族,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认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其对位卑者与官盛者的不同标准取向,终使其不能做到不耻相师,实是值得人们叹息婉伤的。

由此可见,如何用好“双标”这把具有不同刻度的尺子,终将成为新课题和新挑战,我们要尊重个性化,但我们不能用偏见来湮没客观与公正,“双标”可以适用于教育,也可以适用于生产,但教育和生产绝不仅仅是“双标”;“双

2017上海高考作文分析篇六

2017年上海高考政策解读

2017年上海高考政策解读

一、考试科目

改革之后的上海高考,统一考试的科目为三门:语文、数学、英语。此外学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中选择三门作为普通高中学业等级考试科目,俗称“小三门”。

二、考试分值

高考总分为660分,其中数学、语文、英语每门满分为150分,3门普通高中学业等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70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考总分时,由五等细化为A+、

A、B+、B、B-、C+、C、C-、D+、D、E共11级,分别占5%、10%、10%、10%、10%、10%、10%、10%、10%、10%、5%。其中,A+为满分70分,E计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三、考试时间

语数外统一考试时间为6月份,其中英语分两次考试,另一次在1月。合格性及等级性考试时间分散在高中三年,随教随考随清。

四、英语考试改革

英语分两次考试,题目包括笔试和听说测试。考生可以选择考一次或两次,选取较好一次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五、高校招生

高校针对各专业招生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但最多不超过3门。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对于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等学校,学生在报考该校时无科目限制。

六、取消一本二本

取消一本二本,合并一本二本录取批次,按照学生高考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

七、高职考试

高职只计算语文、数学、英语三门高考统一成绩。

点击可查看更多关于高考的信息:上海高考英语

上一篇:2017中考作文好开头
下一篇:2005北京高考作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