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陵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领导口才 发布时间:2012-04-23 点击:

2005陵水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05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2004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团结奋进,锐意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

过去一年,我们是在应对新的挑战和考验中前进的。近两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 过快,煤电油运紧张。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局部性问题就会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按照果断有力、 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宏观调 控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避免了经济大的起落。

一年来的成就集中表现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 善。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财政收入2.63万亿元,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万亿元,增 长13.3%;进出口贸易总额1.15万亿美元,增长35.7%,由上年居世界第四位上升为第三位;城镇新增就业980万人,超过预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7.7%和6.8%。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 迈出坚实的一步。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这次宏观调控是从加强农业入手的。主要措施是: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 机具购置补贴,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建设投入。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共2626亿元, 增长22.5%。同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农民得到实惠之多,是多年来少有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 性。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6947万吨,增产3877万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对于稳定经济全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大力加强薄弱环节。

主要是严把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控制投资需求膨胀,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深入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全面清理各类开发 区;暂停半年审批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制定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金融机构存贷 款基准利率,放开贷款利率上限,

加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提高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建设项目资本金比例。依法清理在建和拟建项目。全年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7.2个百分点。货币信贷增幅明显减缓。

注重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水利、能源、交通、环保和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长达4000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全线贯通并投入商业运营,三峡工程、西电 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2亿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055万千瓦,铁路新线投产1433公里,新增公路 通车里程4.6万公里。

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新开工10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总投资800亿元。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国家支持启动了197个调整改造项目,15个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开始建设。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从增加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协调供需关系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三)不失时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农村税费改革进入逐步取消农业税的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到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并实施投资体制改革方案。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改革措施,做到了老账 全部还清、新账不欠。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展了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打击制售 假冒伪劣商品、偷逃骗税和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

我们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继续降低关税,扩大开放领域,贯彻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顺利实施。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

(四)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支持,中央财政用于这些方面的支出987亿元,投入国债资金147亿元。

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研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围绕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组织2000多位专家对若干战略问题进行研究论证。

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展顺利。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开始实施。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为中西部地 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4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注重提高质量。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以建设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为重点,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1410个县级和250个省、市(地)级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基本建成,290所紧急

救援中心陆续开工。加强对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重视农村卫生设施建设,稳步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采取果断措施,及时遏 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蔓延。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533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4万个村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国家重大文 化项目建设和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得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我国运动员在第28届奥运会、第12届残疾人奥运会上取得 优异成绩。

加强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加大了耕地保护力度。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取得积极成果。

(五)努力改善人民生活,重视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从2004年7月1日起,全国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 准。许多地方适时提高“低保”标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继续推进。中央财政全年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达1465亿元,增长18.1%。

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中央财政安排扶贫资金122亿元,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290万。去年,部分地区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各级政府及时做好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累计救助灾民6800万人次。

依法解决农村征地、城镇房屋拆迁和企业改制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费已基本偿还。全面清理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已偿还历年拖欠工资332亿元。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摆在了政府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

(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继续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基层管理体制。高度重视政府法制工作。国务院制定了《全面推 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公司法》、《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草案和《公务员法》草案等7部法律议案,制定了32件行 政法规。各级政府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取消和调整了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强化执法监督,审计、监察等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组织制定了国家 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方面105个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各省(区、市)也完成了省级总体应急预案 的编制工作。建设法治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初步遏制了严重刑事案件上升势头。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化解各类矛盾。

民族、宗教、侨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外交工作开创新局面,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一年来各方面的显著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驾驭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各地方各部门做了大 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社会各界、各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向解放 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民警,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关心 和支持祖国建设和统一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过去一年,我们不仅大步推进各项事业,而且在丰富的实践中思想认识得到升华。各级政府增强了贯彻中央决策和部署的自觉性,提高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推动发展的认识和能力。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必须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它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是硬道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 以人为本,注重“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论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近两年来的宏观调控,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搞好宏观调控。关键是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把握好调控的方向、重点、时机和力度,改进调控方式方法,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 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较快发展。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消除阻碍经济发展和造成经济不稳定的体制性根源,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制 度保障。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协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加开放、更具活 力的经济体系。

--必须坚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全国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应当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制定方针政策,必须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又要照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点;地方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又必须服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我国现代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既要积极进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不能脱离实际条件,盲目扩大建设规模、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否则,欲速则不达,还会造成严重损失。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都要注重实效,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统一起来。

--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只有执政为民,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尚未根本解决。农业基础薄弱的状 况没有明显改变,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难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还有可能反弹;煤电油运仍相当紧张;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二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突出。一 些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 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少。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主要是:就业压力巨大;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技术水平低,第 三产业发展滞后;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率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仍很突出。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缺点。政府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滞后,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比较薄弱;一些部门之间职 责不清、协调不力,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有些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 虚作假和奢侈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比较严重。

对以上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并继续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戒骄戒躁,励精图治,知难而进,坚持不懈地做好工作,绝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2005年工作总体部署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五”任务、为“十一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各项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综合考虑国内外各种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2005陵水政府工作报告}.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的重大问题。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应有较快发展,但增长速度也要适当。经济大起或大落,都不 利于经济发展,不

2005陵水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定稿)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6年1月18日在景星乡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景星乡人民政府乡长 林江兵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万盛区景星乡第十六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2005年工作回顾

2005年,在区委、区政府和乡党委正确领导下,在乡人大主席团监督和大力支持下,乡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乡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市委二届七次全委会、区委八届六次全委会精神,继续坚持以“资源为依托,旅游为龙头,企业为重点,特色农业为主线”

的旅游强乡战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全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区委、区政府年初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体现在:

——经济指标快速增长。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8131万元,同比增加447万元,增长5.8%;招商引资完成460万元,超计划53%;乡财政收入完成408万元,完成年初预算159%,比上年同期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977元,同比增加120元,增长4%;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3500万元,同比增长14.8%,增加值1454万元,营业收入3701万元,上交税金430万元;民营经济实现总产值1513万元,增加值1256万元,营业收入3476万元,上交税金85万元。

——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一年来,我乡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来乡游客达到了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910万元,其中:黑山谷门票收入1500万元,农家乐的收入达1058万元,旅游商品销售收入达280万元,增加劳务收入72万元,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全年重点加强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景区的环境卫生进行了综合治理。引导农家乐业主进行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并组织力量对严重影响景区环境的固体垃圾进行清运,确保了景区的环境卫生。二是加强了农家乐业主业务技能培训。重点培训了旅游政策法规、服务技能和服务理念等有关方面知识;扎实开展了以“比服务、比环境、比和谐、比带动、比效益”的五比活动;首次组织农家

乐业主到成都锦江区考察旅游接待等相关工作,增长我乡旅游从业人员见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三是解决了农家乐无证经营问题,规范了旅游经营秩序,切实解决了农家乐业主的后顾之忧。四是加强了对旅游商品的开发。充分利用资源,先后开发了猕猴桃酒、夜郎红酒、香谷鸡和香谷兔等8个旅游产品,切实增加了业主和农民的收入,提升了景区形象。

——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一年来,狠抓乡镇企业发展,着力培育支柱产业。以构建矿产支柱产业为目标,大力开发矿产资源,坚持以重钢景星白云石矿为重点服务对象,先后协调白云石矿等企业与周边村民的饮水问题,公路扩建占地等10多起纠纷,做好了村民的思想引导工作,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促使企业全年完成白云石产量32万吨。通过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依法实行安全目标管理制度,杜绝了重大事故的发生。大力实施了扶优扶强政策,支持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积极把个体私营经济培育成为我乡经济的增长点。

——结构调整更趋完善。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在重视粮食生产前提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了猕猴桃基地管理,实现猕猴桃总产量500吨;完成了方竹笋基地间伐2000亩;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生猪出栏8800头,小家禽出栏5.2万只,黑山羊、肉免稳步发展,以猕猴桃、方竹笋、黑山无公害养殖为支柱的农业区域特色开始初步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一年来,全乡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推进,极大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完成了乡政府供水站建设,解决1000多人和500多头牲畜的饮用水问题;新修饮水沟8公里,蓄水池7口,水泥便道6000余米;修建了新场至丛林公路,基本完成天星村公路建设,加宽改建鱼子村公路并完成2公里村级公路油化,启动了北门六盘子公路建设;全年农户修建沼气池256口,超计划156%;完成了400亩土地整治项目和启动了1500亩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完成了乡部分区域程控电话安装工作,有效地解决长期制约群众通讯难的问题。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坚持以诚招商,全年先后引进重庆长青藤有限责任公司、重钢歌乐山矿活性白云石加工等企业,实现引资460万元,超额完成了300万元的招商引资任务。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一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巩固。利用国债资金和澳大利亚发展资金60余万元完成了中心校D类危房改造,多方筹措资金10多万元完成了前进小学、农胜小学、新场小学操场整治,为科教兴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二是进一步加强了医疗卫生管理。我乡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避免了脊髓灰质炎,破伤风,麻疹等疾病的发生,及时处置南门村、鱼子村、北门村发生较大规模的腹泻、流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控制了疫情,保证了群众生命安全。同时争取到建设资金80万元,建设卫生院门诊部和住院部,门诊部正在建设之中,为解决群众看病难打下{2005陵水政府工作报告}.

坚实基础。三是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合法生育率在96.1%以上,高出区责任目标

2.1%。四是国土、农房工作进一步加强。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积极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土地整治400亩,全年完成农房建设报批87户,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20户。同时,加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和管理,加大了矿山资源管理和违法占地违章建筑力度,有效遏制非法开采和违章建设。五是扶贫济困工作扎实有效。建立城镇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学儿童救助制度、农村部分家庭计划生育奖扶制度、五保供养制度、临时困难救助制度、困难群众帮扶制度等,基本建立乡社会救助体系。据统计,全年共发放救灾救济粮26585公斤,发放救济款91560元,解决380户(次)、1425人(次)困难群众和58户五保户、38户特困户的基本生活;向上积极争取资金支持76500元,帮助34户危房户排危;补助资金1万余元,帮助38名困难儿童从返校园;发放低保金29748元,解决了12户18人低保对象的生活困难。六是文化广电事业成绩突出。筹集资金33.5万元,完成了光纤电视与万盛城区的联网工程,依法取缔地面卫生接收设施12户,解决了飞炉山、飞炉寺收看电视难问题,恢复了全乡广播,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一年来,以创建“平安景星”,夯实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全年共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张贴标语100多条,举办培训会11场次,营造了建设“平安景星”的浓厚氛围。采取有效措施,切

2005陵水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05陵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2月8日在靖江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陈明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工作回顾和“十五”基本估价

2005年,全市人民在中共靖江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团结务实,克难求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82亿元,同比增长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1亿元,同比增长43.6%;财政收入20.47亿元(含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同比增长38.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48亿元,同比增长35.5%。工业经济增速加快。完成工业增加值67.2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全部工业产值311.8亿元、销售261.9亿元、利税22.2亿元、

- 1 -

利润1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4%、33.5%、32%和32.4%。支柱产业规模扩大,机电汽配、船舶修造等7大类产品销售总额占全部工业的52%。规模企业支撑明显,列统工业企业四大指标分别占全部工业的68.7%、74.2%、79%和84.7%;30强企业销售、利税分别占列统工业的51.2%和55.4%。技术改造投入加大,技改财务发生数45.5亿元,同比增长56.3%;实施3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82个;高新技术产品销售占列统工业的22.7%。建筑业继续拓展,外埠市场占有率提高,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61亿元,同比增长11.2%。农业经济稳步提升。完成农业增加值8.67亿元,同比增长1.3%。农业布局与品种结构得到调整,建立了10个特色种植和11个特色养殖基地,并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成功防控禽流感等动植物疫病。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10家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7亿元,同比增长21.4%;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个。服务业持续发展。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7.34亿元,同比增长14%。社会需求继续扩大,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8亿元,同比增长16.5%;各类市场成交额35.2亿元,同比增长20%。房地产、信息服务业较快发展,现房销售11.1亿元,同比增长269%。金融保险平稳运行,年末各项存款总额157.1亿元、贷款总额7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6.5%;各类保费收入3.7亿元,同比增长11.7%。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5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21.5元,同比分别增长14.7%和11.7%。

- 2 -

开发开放全面提速。园区承载功能增强,沿江高等级公路一期工程31.3公里基本贯通,二期二圩港至上六圩港段已开工建设;新建新洲路、北二环路等园区区间道路16条和金星、虹桥等4个变电所,铺设供热管道8公里、供水主管道23.2公里,广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同步建设。拆迁安臵有序推进,完成园区拆迁49.8万平方米,建成安臵房23.5万平方米。口岸开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开发区新增进区工业项目85个,总投资160亿元,中化纺科技等6个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进展顺利,25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组织了赴京沪、浙闽、日韩、欧美等地的系列招商活动,新签约扬子江港务、新时代造船等超亿美元重大项目5个,并达成建立德国工业园的合作意向。全市新批外资项目48个,协议利用外资3.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0.7%和91.9%; 新办私营企业705家,吸纳民资2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和21.1%。外经外贸不断拓展,实现自营出口3.41亿美元、外经营业额69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5%和10.5%。集约发展水平提高,市镇联动深入推进,落户区中园4个、区中企22个;新开工建设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竣工15.6万平方米。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建设加快,完成项目建设总投资20.5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

城乡建设取得突破。城市规划日趋完善,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新城区分区规划、岸线利用和港口发展规划的修编,并通过省级评审;规划管理继续加强,依法查处违法建设1961起,拆

- 3 -

除违章建筑5.1万平方米。新城建设快步推进,中洲路、通江路建成使用,中洲路跨十圩港大桥顺利合龙,启动区道路框架逐步拉开。旧城改造有序推进,渔婆南路建设、9号地块改造等重点工程取得突破,化肥厂安臵区、新净水厂等项目已开工建设,人民路综合改造全面竣工,新汽车站、天妃宫桥等重点项目投入使用;打通了康兴路、真武河北路等6条“丁字路”,改建了小街小巷49条,疏浚整治南城河、玉带河等4条城区河道;改造、建设了迎春桥、虹兴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铺设污水收集管道

6.6公里、中压燃气管道10公里。城市管理力度加大,强化了以市容环境、占道经营、交通秩序等为重点的综合整治,清理废品回收、占道加工点733个,违规户外广告461块;长效管理机制得到落实,对部分路段保洁实行市场化运作,城市卫生、秩序明显改观。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实施了横港、真武河、环城路等重点绿化项目,新增城市公共绿地40万平方米;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达标排放制度,关停重污染企业4家;成功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集镇建设迈出新步,完成集镇建设投入10.9亿元,建成集镇道路9.6万平方米,通村公路120公里;“双清工程”开局良好,完成了45个村的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土地复垦,新增耕地2860.3亩,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综合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建立了以行政服务中心为主体,市、镇、村三级联动和园区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利商便民的行政服务环境不断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实施,由政府组建的5家投资公司新增融资10.8亿元;规范土

- 4 -

地市场管理,通过上市竞价,16宗经营性土地成交额3.84亿元;强化公共工程资金监管,建立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建设性专项资金和国有土地经营资金监管机制。市属工贸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经营性服务类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加大了就业再就业扶持力度,提供就业岗位12893个,新增就业5913人,输出劳务2902人;城镇职工“五保合一”保障机制继续巩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开始实施,参加农保人数达到10503人,801名在职在编村干部全部参保;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参保人数达到29万人;结对帮扶城乡贫困户1225户,落实城乡低保4197户。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入推进“科教兴市”,实施火炬、星火计划10项,创办科研机构4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家,开发新产品266项,申报专利413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素质教育不断加强,万人本科上线率达21.15,居全省前列;大力实施“六有工程”,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全面推行教育收费“一费制”,1930名贫困生获得助学基金资助;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继续强化,通过了省社区教育实验区验收。文艺创作精品迭出,都市生活剧《有话跟我说》、《弈趣》等多项文艺作品获省以上奖励;成功举办了市第23届文艺节、第2届少儿艺术节。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疾病预防与食品药品监管得到加强。计生服务不断优化,通过了省计生示范市验收。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新增农村全民健身点31

- 5 -

2005陵水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陵水县隆广镇总体规划(2006-2020) 说明书

目 录

总 则 ......................................................................................................................................................1 第一部分 镇域城乡总体规划 ..............................................................................................................2

第一章 城乡发展目标 ..................................................................................................................2 第二章 城乡发展空间规划 ..........................................................................................................3 第三章 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4 第四章 镇域社会公共设施规划 ..................................................................................................6 第五章 镇域旅游系统规划 ..........................................................................................................7 第六章 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 镇域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部分 镇区建设规划 ......................................................................................................................8

第一章 镇区性质与规模 ..............................................................................................................8 第二章 镇区功能结构 ..................................................................................................................8 第三章 镇区用地布局 ..................................................................................................................8 第四章 镇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9 第五章 镇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10 第六章 镇区市政工程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 镇区综合防灾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 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 11 第三部分 规划实施措施 ....................................................................................................................12 附 则 ....................................................................................................................................................10

陵水黎族自治县隆广镇人民政府 海南巨方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陵水黎族自治县隆广镇总体规划(2012-2030) 文本

1

总 则

第一条 为指导陵水黎族自治县隆广镇的城乡建设和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促进

隆广镇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特编制《陵水黎族自治县隆广镇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4. 《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5.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6月29) 6.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1995年6月29日)

7. 《海南省小城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试行)》(2011年11月10日)

8. 《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9. 《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2005-2020)》 10. 《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 11. 《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12. 《陵水黎族自治县总体规划 (2005-2020)》 13. 《隆广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第三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2年~2030年。

其中:近期为2012年~2015年

中期为2016年~2020年 远期为2021年~2030年。

陵水黎族自治县隆广镇人民政府 海南巨方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陵水黎族自治县隆广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文本

第四条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范围包括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 1、镇域:隆广镇行政管辖范围,国土面积为84平方公里。

2、镇区:即以竹唎水库为中心的环水库区域,包括原隆广镇区、隆广林场及牛头村、示崩村等村庄部分用地,总面积4.43平方公里。

第五条 规划原则

1、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乡发展模式的转变,强调自然和民俗文化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合理预测村镇的发展规模,制定合理的发展时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

2、以促进和谐发展为导向:依据未来城乡发展目标和重大战略,分析隆广镇发展中的重点

问题与矛盾,针对性的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途径和相关策略,促进隆广镇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经济社会实现和谐发展。

3、以强化区域协调为视角:从海南西部组团、东盟自由贸易区乃至更大的区域分析东方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和职能分工,进一步明确东方市作为海南西部重要城市的综合服务职能,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发展。 第六条 工作重点及目标

1、科学合理地确定隆广镇未来发展定位。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在充分解析隆广镇的资源环境特色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对隆广未来产业发展指明新的发展方向,明确新形势下隆广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2005陵水政府工作报告}.

2、重构村镇居民点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隆广镇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改变建设用地利用率低下、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过大,布局分散的现状,整合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土地。

3、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中心镇区建设。强化中心镇区作为农产品流通、农村人口转移、

农村服务体系建立和传递现代文明的载体作用,加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005陵水政府工作报告}.

第七条 在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 法》执行本规划。{2005陵水政府工作报告}.

1

第一部分 镇域城乡总体规划

第一章 城乡发展目标

第八条 城乡发展战略

1、交通改善战略:依靠交通瓶颈的打通,建立直达各区域中心的便捷交通网络,改变不利区位制约。近期应建设石关立交,形成隆广至滨海区的便捷联系通道。升级陵田线,强化镇域东西向旅游干道。通过隆广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加强其与滨海产业聚集区的联系。 2、产业提升战略:在保持隆广农业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寻求二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突破口,改变传统单一的经济结构。利用交通区位的改善,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与农业相关的物流业与乡村旅游业,成为陵水西南组团中的特色农业观光小镇。

3、区域合作战略:积极参与陵水西南发展组团建设,形成协同效应,促进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有效流动。

4、城乡建设一体化战略:强镇优村,增强城镇吸引力和辐射力,引导零散村庄向城镇转移,通过乡村居民点重构,构筑各具特色的村镇体系。以高品质的乡村社区为主,同时打造特色村庄,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发展等方面,实现一体化布局。

第九条 城乡发展目标

至规划期末隆广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综合发展水平达到陵水县平均水平,成为社会和谐、生态环境和旅游环境优良的生态田园小镇,成为陵水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第十条 城乡发展指标体系

根据海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图景,从经济、社会人文、资源指标和开放度指标等五个方面的统筹协调出发,确定隆广镇城乡发展的指标体系。

陵水黎族自治县隆广镇人民政府 海南巨方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陵水黎族自治县隆广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文本

2

第十一条 镇域总人口规模预测

第二章 城乡发展空间规划

第十三条 ※根据隆广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将隆广镇土地分为城乡居民点建

近期,2015年镇域总人口2.30万人(常住人口2.25万,旅游流动人口0.05万); 中期,2020年镇域总人口2.48万人(常住人口2.36万,旅游流动人口0.12万); 远期,2030年镇域总人口2.91万人(常住人口2.56万,旅游流动人口0.35万)。

第十二条 镇域城镇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1、镇域城镇人口预测

近期,2015年镇域城镇人口0.30万人; 中期,2020年镇域城镇人口0.47万人; 远期,2030年镇域城镇人口1万人。 2、镇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近期,2015年市域城镇化水平13%; 中期,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20%; 远期,203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39%。

陵水黎族自治县隆广镇人民政府 海南巨方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第十四条 第十五条 第十六条

3

设用地、基本农田、水源涵养林、经济作物林和其它一般农业用地。其中: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面积4.86平方公里;基本农田31平方公里;木本及草本园地12.3平方公里;生产林地30.2平方公里;其他一般农业用地7.69平方公里。{2005陵水政府工作报告}.

※本次空间管制区划将隆广镇域用地分为三大类,即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

宜建设区。分别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禁止建设区

是指需要严格禁止建设活动的地区,主要包括:山林保护区、滨水生态控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坡度大于25%的山地急陡坡区域,走装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以及交通廊道、市政廊道两侧一定距离的区域等。禁止建设区约占整个镇域面积的48.5%。

禁止建设用地区域内不许有任何建设,现有的建设项目必需进行拆除,将土地进行绿化。禁止建设区应该在三区图上明确标出、并在现场设立明确的地界标志线或告示牌。规划期内禁止建设区必须保持土地的原有用途,除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项目、管理与服务设施外,严禁在区内进行任何类型的开发建设活动。

※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为需要对城乡建设进行限制的区域。该区域应限制非农业建设,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供应。限制建设区约占镇域面积的22.8%。

限制建设区包括镇域内坡度10%-25%的坡地区域、各级水库设计洪水位线上一定范围区域:走装、竹唎、田仔等中型水库设计洪水位线向外100米区域,南读、南陆、南栏等小型水库向外50米区域,为水库保护区,限制进行城乡建设;高速公路两侧各100米范围和东环铁路两侧各350米范围的噪声防护区。

第十七条 ※适宜建设区

第三章 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十九条 村镇等级结构规划

是指镇域除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外的,适宜进行城乡建设的区域。约占镇域面积的28.7%。

适宜建设区主要零散分布于镇域北部和东部,以及竹唎水库周边地区。镇区及各村庄规划及建设原则上不准突破土地利用规划图所确定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

第十八条 空间发展结构

规划确定隆广镇域空间发展结构为“一心、两轴、多组团、多板块”。 1、一心:即以隆广镇区和新光、广坡等村委会组成的中心村镇组团。

2、两轴:即串联主要行政村,贯穿隆广镇域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空间发展轴。 3、多组团:分别以丹录、广新、红旗等行政村为中心,组成的南、北、西三个农业服务组团,和以石关村为中心的南部门户服务组团。

4、多板块:即山林水库保育板块、橡胶经济板块、及生态农业观光板块。

陵水黎族自治县隆广镇人民政府 海南巨方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第二十条 4

规划隆广镇村镇等级结构分为四个层次:中心镇区——中心行政村——一般行政村——基层村。

1、中心镇区:隆广镇区。

2、中心行政村:丹录村、新光村和石关村。

{2005陵水政府工作报告}.

3、一般行政村:广坡村、万岭村、广新村、万星村、五一村和红旗村。 4、基层村:经过整合与重构后的非村委会驻地居民点,主要由原自然村构成。

村镇职能结构规划

规划隆广各村镇主要有以下几类职能:

1、中心镇区:隆广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镇第三产业的主要聚集地,重点建设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和滨湖旅游度假设施,强化镇区的商品流通集散中心的职能与旅游度假服务职能。

2、丹录村:人口集聚与公共服务的副中心。主要为周边村庄提供农副产品交易场所和商业生活等服务,积极发展以乡村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服务半径覆盖隆广镇西部。

3、石关村:利用其交通区位优势,发展带有本地农业特色的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积极提升石关形象,力争成为隆广镇南部门户与产业调整先行区。

4、红旗村、五一村:利用本地区特点发展山林经济,产业上以橡胶种植、制糖及山林经济为主,适当发展少数民族特色风情观光业。

5、新光村及其他行政村:以居住和农业生产服务为主要职能,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6、基层村:满足村民基本的生活居住等需求。

2005陵水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2004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团结奋进,锐意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 过去一年,我们是在应对新的挑战和考验中前进的。近两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固定资产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投放过快,煤电油运紧张。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局部性问题就会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和部署,按照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突出问题。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避免了经济大的起落。

一年来的成就集中表现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财政收入2.63万亿元,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万亿元,增长13.3%;进出口贸易总额1.15万亿美元,增长

35.7%,由上年居世界第四位上升为第三位;城镇新增就业980万人,超过预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7.7%和6.8%。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这次宏观调控是从加强农业入手的。主要措施是: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建设投入。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共2626亿元,增长22.5%。同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农民得到实惠之多,是多年来少有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6947万吨,增产3877万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对于稳定经济全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大力加强薄弱环节。

主要是严把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控制投资需求膨胀,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深入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全面清理各类开发区;暂停半年审批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制定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加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提高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行业建设项目资本金比例。依法清理在建和拟建项目。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7.2个百分点。货币信贷增幅明显减缓。

注重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水利、能源、交通、环保和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长达4000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全线贯通并投入商业运营,三峡工程、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重大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2亿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055万千瓦,铁路新线投产1433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4.6万公里。

西部大开发继续推进,新开工10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总投资800亿元。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局良好,国家支

上一篇:199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1970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