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9-02-05 点击:

东平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政 府 工 作 报 告2012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2月10日在泰安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泰安市代市长王云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泰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攻坚克难,全市经济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08年以来,是泰安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时期。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在中共泰安市委的领导下,在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解放思想,科学务实,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实现了“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一)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04.3亿元,年均增长13.1%。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3.8%、12.4%和16.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8.1

亿元,年均增长21.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06.7亿元,年均增长19.6%;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达到1563.6亿元、1043.2亿元,年均增长17.8%和17.9%。

(二)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10.8:56.6:32.6调整为9.3:52.2:38.5。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去年粮食总产达到317.1万吨,实现连续九年增产,其他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东平县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有机蔬菜、奶牛养殖、苗木花卉、桑蚕生产等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769家。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累计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资金17亿元。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培植取得明显成效,八大主导产业调整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60家,比2007年增加555家;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达到4550.2亿元、579.5亿元、361.3亿元,年均增长24.8%、27.5%和29.8%;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实缴税金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6家和12家,增加40家和6家。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个和20件。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服务业增加值886.5亿元,年均增长16.6%;去年泰山游客达到459.3万人,年均增长16.1%;旅游总收入达到318.7

亿元,年均增长30.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达到4.2%,提高1.3个百分点。创新型泰安建设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3%,提高1.2个百分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9家,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231项,泰安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万元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持续下降,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取得积极进展,顺利通过省级预评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8%。

(三)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32.7亿元,年均增长23.8%;开工建设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687个,投资总规模3443亿元;争取中央扩大内需项目226个、

4.1亿元,省调控资金项目53个、11亿元。新开工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国内招商引资项目2031个,到位资金1064亿元。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30.4%和33.3%。青年汽车、山东煤机工业园、特变电工华东产业园、塔高矿山机械、泰山方特欢乐世界、泰山封禅大典大型实景演出、水浒影视基地等一大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竣工投入运营;航天特车工业园、20万吨石膏板护面纸、

中青旅泰山龙曦国际旅游度假地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四)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资产监管和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改革改制不断深化,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7家。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继续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圆满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文艺院团、出版发行等文化领域体制改革进展顺利,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市”称号。财税体制、事业单位、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取得新进展。累计新批利用外资项目572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65亿美元,完成进出口贸易总值59.9亿美元,其中出口37.4亿美元。培育省级出口名牌4个、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3家;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与14个国家的18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五)城乡面貌显著变化。《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已经国务院批复,先后展开了“两轴”(历史文化轴、时代发展轴)、“两带”(环山带、泮河带)、“五大片区”等九大城市组团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京沪高铁泰安站及广场、泰山桃花峪和天外村游人服务中心、长城路北段综合开发、泰山火车站广场综合改造、旅游开发区道路等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泰山报业文化中心、泰山会展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泰山环山

路荣获建筑业界最高奖项“鲁班奖”。泰城新增城区面积940万平方米、道路247万平方米、公园绿地267万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1%,用水普及率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4%,提高4.8个百分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居住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各县市区驻地和小城镇建设也都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农村社区建设和危房改造全面展开,“路、水、电、医、学”建设进一步加强。泰城、新泰、肥城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宁阳、东平已通过验收;泰安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六)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1.6%,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6.5%,驻泰高校在校生达到9.8万人,在省教育督导中连续名列前茅。“人才强市”战略顺利实施,专业技术、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取得明显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87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了综合文化站,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新建改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1处、乡镇中心卫生院74个、村卫生室2692个。奥运金牌实现零突破,奥运火炬传递、全运圣火采集和赛事承办圆满成功,

东平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2日在临沂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临沂市代市长 张务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过去五年极不平凡,是我市经受重大考验、攻坚克难、跨越发展的五年;是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广大市民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的五年。临沂已经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和山东的一张名片。五年来,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科学务实,积极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困难和挑战,围绕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加快“四市五城”建设,推进“三个率先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预期、好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00亿元,年均增长14.4%,分别高出全国、全省3.3个和1.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52美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5.5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8.7%;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76.2%和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4%和13.4%,达到18644元、6761元。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684亿元,年均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亿元,年均增长19.4%,增幅居全省首位。

——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例由13.5:52.2:34.3,调整到11:50.3:38.7。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品质提升。粮食生产连续7年增收、总产达到468.8万吨;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到420万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9家,累计完成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认证801个。工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五年完成技改投入1216亿元。食品、木业、复合肥等传统产业在全国形成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7%,利税超千万元、超亿元企业分别增加584家和2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11.9个百分点,总量比2005年增长近5倍。服务业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增加值年均增长16.5%,占生产总值比重居全省第三位。累计新建改建城区市场60处,发展物流企业5000多家,临沂商城年交易额达到72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提高2.5个和3.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为2115亿元和1538亿元,年均增长18.4%和17.6%;保险业保费收入76.3亿元;房地产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

总值的比重达到76.5%,提高6个百分点。园区和集群经济发展较快,基本形成20个区域性产业集群,共有13个园区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增强。北城新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滨河景区和涑河片区开发进展顺利;城中村改造、城市管理成效明显;“南工、中商、北文”的功能布局日益完善。滨水生态特色鲜明,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加快,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99%的行政村通了硬化公路,414万群众吃上自来水,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上有线电视,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沼气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交通、水利、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青兰高速、菏兖日铁路电气化改造、东平铁路、沂河生态路、新客运总站、临沂飞机场一期改造提升、刘家道口水利枢纽、费县国电一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新增农村公路里程1.5万公里、国内航线15条、新能源公交车420辆,去年公路和航空客运量分别达到2.6亿和57万人次;固定和移动电话发展到890万户;沂河、沭河骨干河道防洪能力,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电网建设提前一年完成五年规划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亮点。“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重点河流提前一年达到省政府“稳定恢复鱼类生长”要求;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8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90%和70%。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65%的行政村完成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五化”工程达标任务;3100公里路域环境不断优化,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乡与乡、城与乡“五个结合部”得到有效整治;1100个村居(社区)实行物业化管理,240个农村社区完成气上楼、水治污、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三上工程”;“户集、村收、乡镇运、市(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有钱办事、有人干事、有人管事”的环卫保洁长效机制逐步健全。

——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一批特困企业通过破产、资产重组走出困境。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步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依法推进,集体林权改革试点圆满完成,农业税全面取消。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逐步形成。新组建3个市级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3家、累计达24家;通过市场化运作建成临沂城30万吨供水工程,政银企合作、动产抵押等举措较好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事业单位改革扎实推进,临沂报业集团和大众报业集团实现战略合作。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规模和成效居全省前列。财税、价格、户籍、劳动人事等方面改革进展顺利。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进出口总额达到47.7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7倍;五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16.9亿美元,利用市外资金1058亿元;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与7个国家的9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境外投资居全省前列;对口支援北川县灾后重建任务圆满完成。 ——民生质量大幅改善。就业形势持续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49.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7.8万人,180个乡镇全部建立劳动保障平台。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城镇养老、医疗保险分别净增28.7万人、145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97.6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10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8%;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每月人均637元提高到1228元,取暖补贴由每人每年24元提高到1100元。公共卫生“两个体系”不断完善,一批重大卫生

项目建成使用,117个乡镇卫生院、2827个村卫生室完成改造,6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甲流感等突发性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共建成保障性住房507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住房45万户、改造农村危房5万户,城市、乡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到27平方米和32平方米。住房公积金个贷率和资金收益率居全省首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新建校舍205万平方米;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90%;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在校生9万多人;临沂大学获批挂牌,实现了全市人民多年的宿愿。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先后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71项。“人才强市”战略顺利实施,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数量分别增长17.6%和1.3倍。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馆建成,广播电视发射塔投入使用;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剧《沂蒙》、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等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沂蒙精神享誉全国。“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民健身和体育比赛设施进一步健全。妇女儿童、慈善、残疾人和老龄事业持续发展。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和信访工作形势平稳。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审批事项缩减248项。行政效能明显提高,市政务大厅审批速度比法定时限提速88%以上,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入运行。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如期全部办结了市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行风热线栏目、行风万人评活动成为全国政务公开和纠风工作品牌。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不断进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应急管理、档案、保密、史志、人民防空、防震减灾、红十字会、气象、盐务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监察、审计职能有效发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健全,廉政建设全面加强,树立了政府良好形象。

在宏观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凝聚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市人民的辛勤付出。“十一五”时期,是中央和省委领导同志莅临视察最多的时期。温家宝、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姜异康、姜大明、刘伟等省委领导同志分别来临沂给予亲切关怀和热情鼓励。“十一五”时期,是各方面工作获得认可度最高的时期。我市先后荣获中国市场名城、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地热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中国全面小康最具安全感城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等荣誉称号;通过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验收,代表山东省接受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获得第一名,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获地级市第一名;我市还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市、全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城市;中央和省还现场推广了我市扩大民间投资、推进城镇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优抚医疗保障、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行风建设、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等方面的经验;我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临沂)市场贸易博览会、人造板产业博览会等大型会展;组织和承办了奥运火炬传递、全运圣火采集、F1摩托艇世锦赛中国临沂大奖赛、中国首届红色运动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十一五”时期,是推动科学发展合力最强的时期。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上下同心、奋力拼搏、干事创业,呈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外地来临沂的投资创业者,向给予市政府鼎力支持的人大代{东平政府工作报告}.

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临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中央、省属单位,以及关心支持临沂发展的国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不仅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发展成果,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第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革命老区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只有抓住第一要务不放松,坚持好与快的辩证统一,好中求快,快中求优,才能不断缩小与先进城市的差距。第二,必须坚持主题主线,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科学、和谐、率先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治本之策。第三,必须坚持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科学把握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更加注重城乡互动,下大气力突破县域经济,发展才能更加均衡、更具可持续性。第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解放思想而不因循守旧,抢抓机遇而不错过机遇,立足市情,开拓创新,是增强工作科学性、有效性的根本举措;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大格局,借助外力,启动内力,是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第五,必须坚持民生优先、富民强市。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理应更多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务必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第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团结实干。要把弘扬沂蒙精神与顺应时代潮流结合起来;敢于面对挑战,善于把握机遇;凝聚民心,汇集民智,调动民力;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苦干实干;创先争优,与时俱进,跨越发展。这些宝贵经验,是指导政府工作的重要原则,是推动新一轮发展的精神财富。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政府工作尚存一些差距和不足。(1)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大而不强,工业支撑能力较弱,除商贸物流业外,其他服务业产业层次较低。(2)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大型骨干企业少。自主创新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县域经济十分薄弱。9县常住人口占全市的76%,实现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62%和39%;有10个县区纳入省财政困难县帮扶范围。(4)民生建设相对滞后。由于公共财力不足,城乡低保和各类社会保障标准大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保民生、保收支平衡的任务相当艰巨。另外,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够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薄弱,个别部门和单位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十八次全会精神,市政府组织编制了《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及说明已印发各位代表,请予审议。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城镇化向更高水平跃升的加速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重大契机;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

省政府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发展,鲁南临港产业区的规划建设,拓宽了未来发展空间;我市是人口地域大市,商贸物流基础雄厚,区位和资源特色鲜明;全市上下风正气顺、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同时,我们也面对严峻的挑战:国内外经济发展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世界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未消除;我市尚处于相对欠发达状况,统筹城乡发展、促进转型升级、保障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阶段特征,切实增强机遇、忧患和责任意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因地制宜、乘势而为,争取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主动权,谱写科学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城镇化主导、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经济文化一体化战略;着力膨胀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着力提升产业结构和发展效益,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着力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联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经济圈和长三角的鲁南经济文化中心,加快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主要有六项目标任务:

一是,加快跨越发展,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持续膨胀经济总量,壮大综合实力。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00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3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8%左右;国地税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占比达到78%以上。

二是,加快转型发展,建立完善现代产业体系。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快速增长,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7:48:45。我市成为鲁南苏北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全国商贸物流中心、全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经济布局得到优化,主导产业集中集约发展,形成中心城市经济圈和东部临港经济板块、南部临长三角经济板块、西部生态经济板块、北部临胶东半岛经济板块的“一中心四板块”格局。每县培植2-3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3-5个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8-10家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13个省级开发区综合实力均明显增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到国家级开发区中等以上水平。

三是,加快创新发展,改革开放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拓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科技、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0亿美元、市外资金1300亿元以上,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成效,有利于科学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四是,加快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和生态市建设任务。95%以上的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9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5%,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0%。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生态环境日益优美宜居。我市成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改革示范区。

东平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党的知识竞答

党的知识竞答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计40分)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9月( )日在北京举行。

A、15—17 B、15—18 C、16—19 D、18—20

2、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是( )。

A、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B、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C、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全党

D、以科学发展引领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3、我们党是一个拥有37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和( )多万党员的大党。

A、 7500 B、7800 C、7700 D、8000

4、.《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规定了( )种应当事先报告的事项。其中,应当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的事项有( )种;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意见的事项有( )。

A、12 5 7 B、12 7 5 C、10 6 4 D、7 4 3

5、执政党的( ) ,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

A、执行力 B、公信力 C、党风 D、政治作为

6、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更加重视 和社会管理。

A、宏观调控 B、公共服务 C、检查监督 D、健全制度

7、四中全会《决定》特别提出,要坚持( ),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A、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 B、以人民民主带动党内民主

C、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D、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8、( )是党有效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

A、科学的领导制度 B、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C、坚持党的领导 D、先进的社会制度

9、党的各级委员会按照( )、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

{东平政府工作报告}.

A、个别酝酿、集体领导、民主集中 B、民主集中、集体领导、个别酝酿

C、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 D、个别酝酿、民主集中、上级决定

10、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必须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三会”是指定期召开( );“一课”是指按时上好党课。

A、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地方与部门党委会、支部党员大会

B、党小组会、支部委员会、支部党员大会

C、支部委员会、支部党员大会、民主生活会

D、党小组会、支部委员会、民主生活会

11.中国共产党已成立( )年,执政( )年,领导改革开放( )年。

A. 88、60、30 B. 89、61、26 C. 89、60、25 D.80、60、25

12.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贯彻( )的方针。

A 工业带动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B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C 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 D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

13.面对新形势的考验,落实( )任务比过去任何时侯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A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B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C 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D 民族政策,保障全民族统一

14.当前要用( )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 )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A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东平政府工作报告}.

D 科学发展观,爱国主义

15.必须坚持( )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A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B 德才兼备,以绩为先

C 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D 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多元化

16.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坚定不移地促进国民经济( )。

{东平政府工作报告}.

A 又快又好 B 又好又快 C 好快结合 D 快好兼顾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三位一体布局发展成为四位一体布局,其中增加了

( )。

A 经济建设 B 政治建设 C 文化建设 D 社会建设

18.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 )。

A 物质基础 B 法治基础 C 精神基础 D 智力基础

19.( )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A 反对腐败 B 党风廉政建设 C 学习型政党 D 党内民主

20.( )是党做好民族工作的主题。

A 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C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D 防范和打击民族分裂活动

21、《中国共产党章程》,简称党章,是( )通过的党的最根本的纲领性文件,代表了全党的根本利益和意志。

A.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B.党的中央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 )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A.中国人民 B.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C.中华民族

23、总结我们党自身建设包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要始终把( )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

A.学习党章、遵守党章 B.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

C. 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

24、( )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A.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B.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

C.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

25、 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对开好民主生活会负责,并承担制定和落实领导班子整改措施的( )责任。

A. 具体 B. 领导 C. 落实

26、 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反党和国家政策、社会主义道德,危害( )的行为,依照规定应当给予党纪处分的,都必须受到追究。

A.国家和集体利益 B.组织和他人利益 C.党、国家和人民利益

27、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 )参加和进行申辨,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解。

A. 无权 B. 必须 C. 有权

28、预备党员预备期满,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可以延长预备期,但不能超过( )。

A. 三个月 B. 半年 C. 一年

29、党员因受贿给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直至开除党籍。

A、从重处理 B、加重处理 C、从重或者加重处分

30.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 )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A、4个月 B、6个月 C、8个月

31、留党查看是党的纪律处分的一种。《党章》对党员留党查看时间作了具体的规定,其最长不超过( )。

A、半年 B、1年 C、2年

32、《党内监督条例》第一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把一些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或责任、权利固定了下来。这些监督主体有( )。

A、4种 B、5种C、 6种

33、1978年12月召开( ),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A、中共十一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

34.党的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 提出委员候选人要广泛征求( )的意见。

A、 党员 B、群众 C、党员和群众

35、因追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受到调离岗位处理的,( )年内不得提拔

A.2 B.1 C.3

36、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情节严重的,给予( )处分。

A、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严重警告

37、东平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

22%,到2010年达到202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 )。

A、10:60:30 B、10:66:24。 C、12:66:24

38、东平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中“明确一个目标”指的是( )。

A、 建设工业经济强县,打造富裕生态和谐东平

B、建设经济文化强县,打造富裕生态和谐东平

C、建设农业经济强县,打造富裕生态和谐东平

39、2010年是东平县经济发展“三步跨”战略中( )的关键一年。

A、增幅跨越 B、增量跨越 C、总量跨越

40、东平县第一个党支部于( )在戴庙成立。

A、1936年 B、1937年 C、1938年

二、多选题:(30题 ,每题1分,共30分,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现了( )的历史性转变。

A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B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社会

C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

A 民主法治 B 公平正义 C 诚信友爱

D 充满活力 E 安定有序 F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东平政府工作报告}.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A 富强 B 民主 C 文明 D 稳定 E 和谐

4.当今世界,( )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

A 世界多极化 B 经济全球化 C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D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5.全会总结我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有( )

A 坚持思想理论建设 B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D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6.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是( )。

东平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佛山政府工作报告2010

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28日在佛山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佛山市市长 李贻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佛山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五年奋进 实现大跨越

“十一五”时期,是佛山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胜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是全市人民团结奋进、务实创新,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更多改革开放成果普惠民生的五年。在这五年里,我们:

——应对危机率先突围。早谋快断,赢得主动,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实现经济率先突围。危机中,全市人民精诚团结,政企同舟共济,化“危”为“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与“十五”期末相比,全部实现翻番。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51亿元,五年连跨3个千亿元大关;来源于佛山的财政总收入1039.9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05.96亿元。

——发展质量优化提升。经济增速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2010年,纳税超千万元以上企业729户,是2005年的2.39倍;五年新增上市企业16家,超过以往时期总和;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7件、中国名牌产品25个,参与研制国家及行业标准457个。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7245元、农村居民纯收入12202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6.4%和61.1%;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846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461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16.6%和80.9%。

闪光的数字背后蕴含了无数人的心血,收获成绩的同时也收获了精神。

一、以佛山人精神凝聚发展共识

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崇文务实、通济和谐”的佛山人精神,使之成为佛山人和谐共进、勇攀高峰的信念。

敢为人先,体制创新迸发新活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先试,力推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实施区大部制改革、镇(街)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行政效率、服务效能得到提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向区下放审批事权493项。统筹城乡发展、金融发展三项计划等改革全面展开。通过改革,全市人民发展热情高涨,改革开放初期那种敢闯敢试、创新进取的精神,又一次汇聚成为推动佛山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崇文务实,统筹协调赢得新机遇。以“一环”全线开通为契机,推动全市五区交通路网衔接,解决城市间分割状态;通过“五区同创,城乡共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密切区域间交流合作;通过岭南文化的情感纽带,增进城市间凝聚力。正是这种内部连接,优化了城市发展格局,促

进了全市五区融合。把握《规划纲要》实施机遇,主动与广州全方位对接,接受广州科技、人才、信息等辐射带动。广佛地铁顺利开通,佛山由此进入地铁时代,城市发展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正在更新。通过佛港澳合作,佛山拥有一个向世界推介自己的全新平台,经济现代化和城市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发展信心更加充足!

通济和谐,开放兼容展现新面貌。“以和为贵”的特质使佛山人勇于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对金融危机冲击、亚运安保、环保、社会稳定等问题,全市上下一心,积极寻求破解之策,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形成了政府引领能力增强、企业家素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提高、政通人和的生动局面。佛山人视野更开阔,胸襟更宽广,融合精神更彰显,逐步走出了小佛山概念,认识到固步自封没有出路,携手共建方能共赢,这是佛山人收获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转型再造

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变化新趋势,坚持科学发展,优化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力促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

产业转型成效明显。确立“精细发展农业,优化发展工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战略,推动产业与科技、金融相融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五年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6个,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3家。实施“三个一批”和“双转移”战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五年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600多家。传统产业生机勃发,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现代服务业亮点纷呈。资本之光照耀产业高地,五年政府出资引导民间资本约20亿元进入创投行业,运用财政杠杆撬动担保贷款约345亿元,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广东金融高新区成为现代金融产业后援

服务基地,累计引进39家知名机构和项目。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五年投入更新改造资金114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3倍。全面展开与中科院的战略合作,共建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80亿元、出口总额1339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81倍、2.34倍和2.42倍。内外源型经济“双轮驱动”,201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419亿元,比2005年增长116.4%;五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83.1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

1.73倍,新增世界500强项目25个。

城市转型步伐加快。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三旧”改造为抓手,优化城市形态,重塑佛山新貌。基本形成现代立体交通格局,五年新增高速公路303公里,路网通行能力有效提高,市域内外人流、物流进一步畅通。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推行公交共同体模式改革,公交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服务质量持续改善。东平新城规划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率先实施“三旧”改造,创造出“佛山模式”。

环境再造成绩突出。大刀阔斧推进环境整治,城市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产业相容的新路子,创建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以大气和水环境治理为重点,倒逼机制与退出机制并用,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多措并举,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环境污染整治,提前完成“十一五”环保目标任务。五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75.5万吨/日,2010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7%,汾江河基本实现“江水变清,不黑不臭”的阶段性目标。实施“三年促变,绿地佛山”战略,五年新增和改造绿地面积4762万平方米,城市整体绿量明显增加,区域(省立)绿道全线贯通。

三、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

牢固树立发展为民的思想,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用情用力保民生,尽心尽责筑和谐,营造了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

民生改善更加有力。五年投入民生事业702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56%。办成、办好、办妥系列惠民工程和一批民生实事。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免费,教育现代化和教育综合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建立健全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及住房保障体系,五年解决5836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率先启动实施“新农保”制度。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网络,建立住院、门诊全方位医疗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进入全民医保时代。就业形势稳定,五年新增就业人数9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魅力佛山”系列文化品牌,祖庙完成百年大修。成功举办12届省运会,承办亚运会佛山赛区赛事。稳定低生育水平,在全省率先实行婚前、产前免费检查。汶川水磨重建任务圆满完成,扶贫开发工作进展顺利。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推动警力“下沉”,实施科技强警,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开展系列严打整治,社会秩序明显好转。完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设立领导大接访制度,建立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成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开展产品质量、农产品、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公共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6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273件,办复率达到100%。全面加强依法治市建设,完成“五五”普法任

东平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临沂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03-05 08:37:00 来源:琅琊网

山东省莒南县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和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政府诞生地

临沂创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申报全国文明城市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条件:一是获得并保持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二是申报前连续两年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申报前12个月内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无严重违纪、违法犯罪;四是申报前12个月内未发生有全国影响的重大安全事故、重大刑事案件;五是申报前完成国务院下发的节能减排任务;六是未发生非法出版、制黄贩黄、侵权盗版的恶性事件。

——2011年2月22日在临沂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临沂市代市长 张务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过去五年极不平凡,是我市经受重大考验、攻坚克难、跨越发展的五年;是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广大市民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的五年。临沂已经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和山东的一张名片。五年来,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科学务实,积极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困难和挑战,围绕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临沂、新临沂”,加快“四市五城”建设,推进“三个率先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预期、好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00亿元,年均增长14.4%,分别高出全国、全省3.3个和1.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52美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5.5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8.7%;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76.2%和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15.4%和13.4%,达到18644元、6761元。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684亿元,年均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亿元,年均增长19.4%,增幅居全省首位。

——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例由13.5:52.2:34.3,调整到11:50.3:38.7。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品质提升。粮食生产连续7年增收、总产达到468.8万吨;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到420万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9家,累计完成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认证801个。工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五年完成技改投入1216亿元。食品、木业、复合肥等传统产业在全国形成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7%,利税超千万元、超亿元企业分别增加584家和2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11.9个百分点,总量比2005年增长近5倍。服务业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增加值年均增长16.5%,占生产总值比重居全省第三位。累计新建改建城区市场60处,发展物流企业5000多家,临沂商城年交易额达到72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提高2.5个和3.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为2115亿元和1538亿元,年均增长18.4%和17.6%;保险业保费收入76.3亿元;房地产业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6.5%,提高6个百分点。园区和集群经济发展较快,基本形成20个区域性产业集群,共有13个园区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

上一篇:乔丹运动鞋营销策划书
下一篇:中秋节晚会策划书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