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三门县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2-04-16 点击:

2000年三门县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江陵县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0年2月15日在江陵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长 李 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陵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各位

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和今后五年的目标

江陵设区置县以来的五年,是全县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五年;是以改革为动力,

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江陵为目标,不断求真务实,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五

年;是“四把金钥匙”开启县门,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宏

观经济环境趋紧的形势下,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严重自然灾害,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本届政

府预定的各项工作目标。199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2.11亿元(90年不变价),工农业总产

值21.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2亿元,工业总产值14.5亿元,财政收入3997万元,农民人

均纯收入2310元,分别是1994年设区时的1.8倍、2.1倍、1.4倍、2.8倍、2.2倍和2.4倍。

——过去的五年,是不断战胜特大洪涝灾害,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的五年。面对历史

罕见的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市委、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

民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

神,先后战胜了1996年的内垸特大渍涝灾害和1998、1999年的长江大汛。在夺取抗灾斗争决

定性胜利的同时,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两大目标,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保持了农

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一是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按照调粮、减棉、扩油、增菜、攻特

的调整思路,通过狠抓科技兴农,温棚蔬菜、优化模式和生化调控等农业新型实用技术得到

了较好地推广和运用,各项农产品产量均比1994年有较大幅度增加。二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

改善。通过实施三期、四期农业综合开发和灾后堤防加固、水毁工程修复等工程,改造中低

产田10万亩,荆江大堤和耀新民堤整险加固取得实质性进展,荆江大堤堤面硬化及达标工程

全面完成,颜家台闸及春灌站等一批改造、新建工程完工并投入使用。三是产业化进程不断

加快。全县初步形成了粮食转化、特种养殖、优质蔬菜、双低油菜等四大产业链条,培植出

万德福米业集团、秦市特种水产养殖购销公司、湖北文龙公司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以优质西

瓜、反季节西红柿、文龙牌滋补酒、长江大口鲶、郢城风酱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品牌;组建

中介服务组织200多个,网络农户3.4万户,每年农产品销售总量达30万吨。三是小康目标不

断接近。按“中国农村小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16个量化指标进行测算,全县农民整体生

活水平的综合得分已超过80分。

——过去的五年,是不断适应紧缩的宏观经济环境,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五年。五

年来,我们立足工业富县,突出改革和发展,贯彻“抓大、放小、攻难”和“三改一加强”

方针,突出城镇工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三大重点,主攻资金投入、企业管理和产品

销售三个难点,狠抓扭亏增盈、转换机制和结构调整,使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向民营过渡,

质量、效益平稳增长。到1999年,全县698家乡村集体企业中有587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改革,

改革面达84%,其中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12家、集体承包280家、租赁230家、拍卖25家、兼

并5家,采取其它形式的35家,改制企业募集股金1500万元,盘活存量资产4300万元。1999

年全县乡镇企业完成产值2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3.4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重点

企业完成产值6.29亿元,销售收入5.48亿元,实现利税1830万元,与94年相比,年递增速度

分别为22%、22.7%、25.3%、12.1%和11.8%。

——过去的五年,是不断解放思想,推动私营经济迅猛发展的五年。到1999年底,全县

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1300户,从业人员24200人,实现产值营业额12.29亿元,年递增速度分

别为lo.5%、15%和16.8%;私营企业发展到169户,从业人员2080人,实现产值营业额3.97

亿元,年递增速度分别为12%、22.4%和18.6%。个体私营经济提供的税收由1994年的380万元

增加到1 150万元,增长了两倍。

——过去的五年,是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推动财贸工作在改革中前进的五年。一是财政

{2000年三门县政府工作报告}.

收支基本正常。1999年全县共完成财政收入3997万元,五年间年递增速度为11.2%,财政支

出5714万元,年递增15.4%。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及时入库,确保了人员工资的正常支出

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五年中,全县集中财力,每年都为群众办实事lo多件,件件落到

了实处。二是财贸系统改革力度加大,在支工支农、人员分流、粮棉收购、资金调度等方面

都取得了明显成绩。三是保险事业稳步发展。1999年,共完成商业保险费收入1001万元,保

险理赔691万元,较好地发挥了保障作用。四是城乡市场活跃,1999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

额7.7亿元,与1994年比,年递增10.2%。

——过去的五年,是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动招商引资取得突破的五年。五年来,

我们在改善硬环境的同时,致力于软环境的建设,商引资工作开始收到成效。全县共引进资

金3.2亿元,有30多个项目建成投产,其中有在全省首次采用bot合作方式建成的陆地水厂,

引进浙江民营企业兴建的长江电工器材有限公司等。在近年的对外开放和交流中,我县同上

海、广东、浙江温州、福建长乐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了良好的经贸关系。

——过去的五年,是不断拓宽筹资渠道,推动城乡建设取得巨大进展的五年。五年来,

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为骨干,以沿路、沿江建制镇为重点的城乡建设新格局。

完成了江陵大道、仙鹤大道等10多条主要街道的硬化,建成了沙洪公路、后新公路两条标准

化路段;完成了3.15万kva主变增容配套和老城区电网改;新建了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基站,

新增程控电话1万门;绝大多数县直机关完成建迁工作。五年来,全县城乡建设特别是基础

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投入累计超过了3亿元,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去的五年,是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依法治县工作深入开展的五

年。按照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各级政府坚持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

政协通报情况,重大决策征求人大、政协和人民团体的意见,推动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五年间,我们认真开展了“三五”普法工作,制定了依法治县的实施方案和10个规范性文件,

办理人大议案、政协提案400件,在我县圆满召开了全省依法治县现场会。顺利完成了区改

县,使县级政府职能不断健全;全面实施了村委会首次换届直选,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政

法工作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组织开展了“三

打三防”、“追逃”和江北监狱周边秩序整治等专项斗争,深化了“创安”活动,有力地维护

了社会稳定,五年来,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580起,其中重特大案件1125起,摧毁各类犯罪

团伙103个。

——过去的五年,是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五

年。教育事业顺利通过了“普九”省级验收,中考、高考屡超历史,五年来为全国高校输送

新生2640人;卫生工作以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为重点,狠抓预防保健,依法管理医药市场,

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血防工作成效显着,累计灭螺面积达8万亩,治疗血吸虫病人6.5万人,

其中晚血病人2000余人次。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三为主”、“三结合”的方针,工作质量全面

提高,计划生育率由1994年的71.68%上升到99.3%,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比1994年

下降5.4和4.3个千分点;文化工作全面启动了“万村书库一一江陵读书工程”,受到国家和

省市的肯定;体育工作开展了全民健身活动,我县在全市龙舟竞赛中勇夺第二名;武装工作

成绩显着,组建了预备役一营;群众性的文明系统、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广泛开展,{2000年三门县政府工作报告}.

城区禁鞭一举成功,曾令发、康昌文、陶玲等一批先进典型在全省全市产生了较大影响;土

地管理工作坚持建设用地“五统一”管理,积极开展迁村腾地,参与城市建设和开发,发挥

了较好作用;环保工作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了全民环保意识。与此同时,民政、

劳动、人事、编制、监察、审计、广播电视、信访、老龄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过去五年各项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加强法制监督和民主

监督的结果,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江北监狱和三湖、六合垸

农场等单位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和群众表

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认为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经验值得记取和发扬:一是始终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咬定发展不放松;二是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是始终坚持将中、省、市精神与江陵实际结合起来,狠抓落实求实效;四是始终坚持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五是始终坚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统筹

兼顾“弹钢琴”;六是始终坚持团结出生产力、团结出战斗力,注重加强政府班子的自身建

设。回顾过去,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粮棉价格低迷,村级亏空严重,农民增收减缓;经济环境不够宽松,工业经济亏损面广,经{2000年三门县政府工作报告}.

济民营化步伐不大;财政平衡压力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少,后劲严重不足;社会热点、难点

问题增多,城乡剩余劳动力就业不畅,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努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认真地分析当前形势,正确地把握江陵跨世纪发展的走向,

这是我们确定目标、任务,制定政策、措施的基本依据,也是统一思想和行动的前提条件。

今后五年,是江陵新千年发展的起步阶段,面临的优势和机遇很多。因此,必须按邓小

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带领全县人民努力实现第二步目标,为实现县党代会提出的

“建设一个全方位开放、经济繁荣昌盛、社会安定文明、人民生活富裕的新江陵”的奋斗目

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奋力向第三步战略目标阔步迈进!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深入地贯彻党的十五

大和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紧紧

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抢抓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两大历史机遇,突出推

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民营化步伐、把握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提高经济外向化

程度四个重点,实施开放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推动经济快速

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总的目标是:完成一个工程,即“325工业工程”:培植3家销

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0家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企业,50家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企业;

实现七个翻一番:即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个体私营经济产值营业额、财政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建城区面积在199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分别

达到24亿元、43亿元、39亿元、8000万元、4600元、6600元和2平方公里。

二、关于2000年的政府工作

今年是世纪交替之年,也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非常重要。

根据中、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的要求,2000年我县政府工作的总体要

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四中

全会精神,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小城镇建设三大战略扭在一起抓,全力

推进我县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奋斗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亿元(90年不变价),比去

年增长12.3%,其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43:36:21;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比

去年增长15.4%,其中农业产值7.7亿元,工业产值17.3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7.1%和17.3%,

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70%;实现个体私营经济产值营业额19.8亿元,比去年

增长19.6%;实现财政收入4437万元,比去年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10元,比去年

净增300元;城镇职工平均工资5000元,比去年净增500元。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及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彻底在五个方面大胆解放思想,即:在有进有

退上大胆解放思想,坚持做到该为的为大、为强,不该为的坚决不为,要大胆地退、彻底地

退;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上大胆地解放思想,切实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工作思路上大胆解放思想,做到“多位一体、整体推进”;在领导方式上大胆解放思想,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发展方向,精减机构,裁减冗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在农业经济方面,突出抓信息、抓服务,研究市场,以销定产,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在工业经济上,政府对企业只进行宏观指导和协调,不干预其日常经营,不参与具体事务;在全面的人才观上大胆解放思想,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理直气壮重奖人才。

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将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重点: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第一,调整结构构建基地。在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实施优质工程:大力推广优质粮棉和优质油料种植,积极发展良种畜禽和特种水产养殖,提高名特优产品比重。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0万亩左右,适当调减夏粮播种面积,调减早稻播种面积,扩大优质中、晚稻面积。棉花面积稳定在11万亩。保持油料生产传统优势,继续推进全县油菜“双低”化,扩大油料生产面积3万亩,达到26万亩。加快发展多种经营,扩大经济作物特别是蔬菜作物和饲料作物比重.把发展庭院经济与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基地的辐射力,发挥基地效益。大力发展饲养业,使肉类总产量达到2.6万吨,增幅达35%以上。按“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发展思路,努力推进特色农业向品牌农业转变。

第二,突出重点活龙头。着力培植县粮油食品公司、秦市特种养殖场、万德福米业集团、郢城风集团、文龙公司等重点企业,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与周边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发挥龙头企业对相关产业的联动作用。努力在政策上倾斜,在排忧解难上下功夫,通过创造条件、重点扶持,将已形成规模的基地盘大盘强。

第三,强化服务兴市场。大力实施“四个一”计划,即每个乡镇都要兴建和完善一个农贸市场,县农委和各乡镇共同建立一个开拓农产品市场的组织网络,每个乡镇必须与一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联系,每个乡镇重点培植较高水准的10个现代农业示范户。继续实施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321”工程。要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给农民提供政策和信息,帮助销售产品,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鼓励农民闯市场,努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发展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兴建、改建、扩建各类市场。切实解决农产品深加工难、销售难的问题。

第四,改善条件促增收。防汛保平安、抗灾夺丰收这两者不可偏废。在毫不放松荆江大堤整险加固的同时,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计划地推进农业综合开发。要通过大沟大渠的疏挖、狠抓血防灭螺、开展植树造林,不断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此同时,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的行路、饮水、就医等实际问题。

第五,落实政策保稳定。要坚决落实“合理负担、定项限额、一定三年不变”的规定,从农民负担的提、管、用、查各个环节建章立制,加强监督。做到一份文件出台负担方案,一本负担卡分解到户,一个部门(农经)收管资金,一种凭据对农民收费,一支笔审批负担方案和坚决落实农民负担一票否决权制度,坚决杜绝因农民负担引发的重大事件和恶性案件在我县发生。同时,要教育广大农民摆正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民税费征收的途径。此外,还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狠抓村级扭亏,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二)积极开展“三个创新”,提高工业整体素质

加快行业结构创新,切实做到从弱势行业退出,向优势行业推进。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引进关键技术设备,面向市场开发产品。对于弱势行业,要认真做好“退”的工作,积极实行破产关闭,从而为优势行业的拓展开辟发展空间。首先,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贴息扶持技改的有利时机,集中必要力量,重点培育造

纸包装、建筑材料、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办好郝穴星火计划密集区,并提档升级。在投入上,政府对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并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年增加。其次,大力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确定的技改项目,加强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在技术创新中,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技术开发体系。鼓励开展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保护和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加快所有制结构创新,做到从单一产权主体退出,向多元产权主体推进。通过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改善所有制结构,力争在产权主体和经营、法人治理结构和方法、管理策略与形式等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产权主体和经营多元化。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产权经营方法,可以一厂一策,也可以一厂多策,如收购兼并、资产剥离、委托经营、债务重组、外商合资、租赁承包等等。二是法人治理结构和方法多元化。建立“三会”四权结构(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分别行使所有权、法人财产权、监督权和经营权,确保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保持“三会一体”(即党委会、职代会、工会)结构,并让他们双向进入,有机结合。突出强化对经营者责任的约束这个重点,确立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对股东负责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职业风险机制。三是管理策略和形式,多元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管理对象由物到人的转变,管理方法由强制到诱导的转变,建设新型的企业文化;坚持最小成本原则,推广“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经验,把市场压力传导至企业内部的每一个部门和岗位,形成整体成本优势;坚持有效利用原则,尽量利用有限的资源,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

加快产品结构创新,做到从弱质产品退出,向强质产品推进。在产品开发的思路上要体现超前性。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消费心理和趋势,预测市场前景,同时结合本地、本部门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准确选择产品,并使自 己的产品尽快进入市场,弓l导消费。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大力开发以“土”、“新”、“奇”为特色的农产品,开发以环境保护和新材料为主的工业产品。在产品开发的类型上要注重系列性。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审美观念、品牌意识、收入水平、个人好恶等不同需要,注重开发生产多品种、多型号、多档次的产品,以满足各个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在产品开发的形式上要注意计划性。从市场瞬息多变的特点出发,将产品开发纳入计划性的轨道,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尽快改变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无序状况。

(三)突出产权改革重点,加快经济民营化步伐

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在我县整个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放心、放手、放胆加快发展,力争年内基本完成工业企业民营化改造任务,使民营经济产值营业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达到60%以上。

坚持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彻底放开放活中小企业。大力推行“国有民营”、“公有民营”等形式,全面彻底放开、放活中小企业,进一步推进我县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只要国有资产不流失、银行债务不逃废、职工队伍基本稳定,任何形式的民营机制都可以尝试。在具体工作方法上,要抓住影响面广、亏损严重的“重灾户”,该划整为零的实行分兵突围,该破产的就依法破产;推广“股加租”、“卖加租”的经验,宜租则租,宜卖则卖,宜股则股。通过资产合理流动,促使资产向优势企业、高效益领域集中,让一批死的企业重新“活”起来,让有效益的企业壮大起来。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租赁、购买、兼并集体企业。对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的民营企业,今年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运作方式,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方法。要积极探索对民营化企业的管理方式,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活动的审计监督。

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法规,把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要让个体、私营经营者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

2000年三门县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2000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6

200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7-02-02

--2007年1月26日在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省长 秦光荣

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省人大代表予以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十一五”开局良好

200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全省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努力,较好地实现了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0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比2000年翻了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跨上1000美元台阶,实现了我省经济发展上一个大的突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0.5亿元,增长26.5%;财政总收入887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9.6亿元,分别增长16%和21.3%,财政支出893.5亿元,增长17%;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存贷款余额987.9亿元和819.6亿元,分别增长19.1%和2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8.9亿元,增长14.9%;进出口贸易总额62.3亿美元,增长3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0.5元,分别实际增长6.7%和7.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人口自然增长率6.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

幅1.9%。

(二)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成效明显贯彻国家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数量上实现了占补平衡,保证了重大建设项目和城镇化发展用地。严格执行国家信贷政策,信贷投向进一步向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倾斜。制定出台了一批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社会投资得到合理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加强基础建设。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500公里,在建1484公里,高等级公路达到5200多公里;昆明铁路集装箱节点站建成运营,玉蒙、大丽和昆六、昆广等铁路建设进展顺利,腾冲机场开工,文山机场通航。世界第一条正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景洪电站建设获得核准,向家坝电站顺利开工。全省新增电力装机523万千瓦,装机容量达1853万千瓦。新增930个行政村通电话,村通率超过95%。“润滇工程”有14座水库大坝封顶,60座中型水库得到除险加固,建成23万件“五小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0万亩。完成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镇化率30.5%,提高1个百分点。

努力缓解瓶颈制约。提高原煤产量,搞好电力调度,增加电力供应。调整优化出省运输物资结构,保障了重点物资运输。燃油储备、调运和供给能力有所提高。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扎实

农村经济有新的发展。农业增加值751.2亿元,增长6.8%。粮食总产量154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畜牧、水产、林业、茶叶、花卉、药材、果蔬、酒类等特色优势产业较快发展,外向型农业、冬季农业开发成效显著。乡镇企业继续巩固提高。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8万人。农产品流通日益活跃,供销社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农业和农村发展条件得到改善。建成不同标准的高稳产农田200万亩,36个农村水电

电气化县通过验收。新建农村沼气池23万户,农村改灶11.6万户,解决了102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改建农村公路4000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117个,改造农村渡口28个。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为85个县农产品中心市场配置了农残检测设施。重点实施500个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带动了全省5000多个自然村的建设。启动了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试点。增加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建成一批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加大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农信社完成贷款341亿元,增加63亿元。

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省财政补助县乡31.7亿元,县乡财政困难状况有所缓解。对县域经济增长较快的47个重点县实行以奖代补,重点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实施兴边富民工程,落实对口帮扶措施,安排项目资金155亿元,加快了边境地区发展。

认真搞好扶贫济困。巩固和解决了5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完成4000多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和10万特困农户茅草房改造,易地搬迁3.7万人。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五年发展规划,投入1亿多元专项资金支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安排自然灾害生活救济资金3.2亿元,救济灾民396万人,确保了灾区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四)工业经济实力增强

工业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完成增加值1406.9亿元,增长16.5%。实现利税926亿元,其中利润350亿元。大企业大集团实力增强,有8户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云铜超300亿元,红塔、红云和云南电网超200亿元,红河烟厂、昆钢、云冶、云天化超100亿元。省属10户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大企业销售收入倍增行动目标。启动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特色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2%,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烟草利税达50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非烟工业完成增加值924

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65.7%。其中,矿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0%;电力增加值达到161亿元,增长24.1%。光电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增长明显。完成工业投资78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5.4%。

(五)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累计撤并减少乡镇257个,在85个县进行了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方式改革试点。集体林权、农垦等改革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进一步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列入考核的企业改革面达97.2%,劣势企业改革脱困和关闭破产工作稳步推进;完成了企业办学校移交工作;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一批企业再融资工作顺利推进,云南盐化、世博股份成功上市。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初步形成了我省国资监管法规政策体系,完善了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专业投资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开始显现。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也加大了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非公经济占全省经济的比重提高到36.5%。

(六)对内对外开放继续扩大

进一步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孟中印缅、云南-泰北、云南-老北、滇越五省市等多边和双边经济合作。完成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营业额4.4亿美元,增长12.8%。稳步推进境外替代种植,在缅北、老北新种作物28万亩。完成对外投资8200万美元。新批外资项目201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亿美元,增长74.2%。有色金属、高新技术、机电、磷化工、农产品出口大幅增长,以金属原材料为主的资源类产品进口增长较快。

积极参与"泛珠三角"、"长三角"和西南六省区市等国内区域合作,成功承办了第三届泛珠三角合作论坛、东盟华商投资西南项目推介会暨首届亚太华商论坛和第十四届昆交会。实际引进省外资金375亿元,增长43%。加强与东部省区的合作,吸引浙江、江苏等省的一

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到云南发展。物流业实现产值突破200亿元。

旅游二次创业全面推进。实施了20个重大旅游开发项目,各具特色的旅游小镇建设进程加快。加强旅游客源市场开拓,全年接待国内游客7721万人次、海外游客18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500亿元。

(七)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教育方面。“普九”县新增4个,达到116个;扫盲工作获国际阅读协会扫盲荣誉奖。建成40万平方米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改造8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初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600万农村中小学生免收杂费,260万贫困中小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120万学生得到生活补助。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39.3%。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招生增加3万人。云南大学“211工程”建设通过国家验收,一批高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获得优异成绩,部分高校搬迁工作顺利推进。周边国家在滇留学生4600多人,与邻近国家合作建立了8个汉语培训中心和3个孔子学院。

科技方面。启动了"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一批重大项目,确定23家企业作为我省创新型试点企业,云南白药和昆明船舶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有7个县被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建立了与科技部的工作会商制度。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085件和1637件,增长20.7%和18.5%。

文化方面。文化产业发展异彩纷呈,培育了一批文化市场主体和文化中介机构,正在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部分优秀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县乡"两馆一站"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覆盖全省78%的行政村,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2%和93.7%。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扩大到8个州市25个县。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

2000年三门县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2000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政府工作报告

2000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政府工作报告

----------------------------------------------------------------------------------------------------

[2001-2-20] 点击:565

——2001年2月20日在自治州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自治州州长 巴 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州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九五”期间工作回顾

“九五”时期,是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州委的领导下,州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狠抓落实,扎实工作,经过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自治州呈现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2000年三门县政府工作报告}.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亿元(现价,下同),比1995年增长67.7%,年均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7015元提高到11900元。地方财政收入6.84亿元,比1995年增长106.8%,年均增长21%。五年全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4.77亿元,年均增长12.5%。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一、二、三产业结构由“八五”末的26:47:27调整为“九五”末的18:60:22。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八五”末的45.9%增加到“九五”末的65.1%。林果业、畜牧业发展较快。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特色工业初具规模,矿业开发步伐加快。石油工业发展迅速,成为自治州新型的支柱产业,石油石化基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金融、保险部门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2000年三门县政府工作报告}.

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相继建成开都河第一分水枢纽、孔雀河第二分水枢纽、车尔臣河第二分水枢纽、且末二级水电站、库尔勒新城区及西尼尔工业区二期排水工程、塔里木石化厂、塔里木炭黑厂、314国道库尔勒过境公路、库尔勒城市道路改扩建、塔什店火电三期7号机组、且末机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完成了罗布淖尔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万锭精梳、博斯腾湖苇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连蒸工艺改造、和静天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20万吨高标号水泥生产线、博湖凯泽蕃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技改扩建等技术改造项目。新建、改造县乡公路3755公里、城镇道路280公里。新增电力装机14.2万千瓦,完成农村电网改造3208公里。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0万门。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投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并购与重组取得成效,组建成立了罗布淖尔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库尔勒香梨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博湖苇业股份有限公司、博湖凯泽蕃茄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公司制企业。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改制,转换了经营机制。全州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78%。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在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全州共核销企业呆坏帐7.84亿元,实施债转股2.4亿元,减轻了企业负担。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成效。流通、住房、医疗等各项改革进展顺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全州个体工商户3.3万户,私营企业1475户。

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九五”期间,累计出口8056.9万美元。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经贸合作不断扩大,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屯河股份有限公司、德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进入我州进行投资合作,对自治州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坚持为群众办实事,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0年职工年货币工资达到7669元,年均增加597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2元,年均增长16%。城乡交通、通讯、用电、医疗卫生、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防病改水取得新成绩,已解决21.97万人和113.7l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科教兴州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积极进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五年共取得自治区级优秀科技成果13项,全州7个县市获国家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称号,尉犁县获自治区科技兴新先进县称号。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逐步提高。“两基”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8个县市通过自治区“两基”教育评估验收。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通过国家验收,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不断加强,教育设施有较大改善,民汉合校工作积极推进,教育质量有较大提高。计划生育工作完成了“九五”确定的人口计划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三为主”目标提前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改善,库尔勒市、轮台县分别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和卫生城镇称号,其他各县获自治区卫生县城称号。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工作全面完成,八县一市提前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成效,全州关停“十五小”企业52家,治理达标企业106家,企业污染治理达标率达98.75%,“一控双达标”目标基本买现。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政治大局保持稳定。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保证了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加强了民族团结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和创建民族团结“双先”活动,“三个离不开”思想深人人心,涌现了一批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双拥”、“共建”活动取得成效。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坚持依法治州、依法行政。深人开展反腐败斗争,狠抓廉政建设。依法加强了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深入开展集中整治,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骨干分子、宗教极端势力为首分子和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及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及时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确保了社会政治稳定。

过去的五年,农二师广大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创业的兵团精神,忠实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积极探索特色经济发展的路子,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为自治州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油石化、铁路等中央、自治区驻州单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地方共谋发展,共同进步,融合型经济取得新的成绩。塔里木油田分公司、西北石油局、塔里木河南勘探公司在油气勘探开发上取得鼓舞人心的成绩,探明了一批油气田,油气产量迅速增加,为国家实施“西气东输”工程奠定了基础。

驻州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积极支援地方建设,在巴仑台森林火灾、巴音布鲁克雪灾、博湖水灾等抗灾抢险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自治州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保卫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00年,自治州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培育特色经济,加大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战胜了开都河及博湖特大洪水灾害,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2%,第二产业增长9.2%,第三产业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9%。财政收人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572元,比上年增加260元。围绕农牧民增收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州粮食产量35.41万吨(其中地方26.27万吨);棉花产量11.96万吨(其中地方8.36万吨,增长11.8%);肉类产量6.93万吨,增长5.9%。乡镇企业实现产值27.3亿元,增长12.4%。为改善生态环境,向塔里木河、孔雀河下游输水3亿方。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解决了7565人的温饱问题。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全州工业增加值56亿元(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7.6亿元,比上年增长5%)。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开都河第一分水枢纽、塔里木炭黑项目建成。城镇建设取得新成绩,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亿元,增长3.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9.7%。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526.1万美元,增长120.6%。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6.9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4.92亿元。金融部门有力地支持了自治州的经济发展。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成效,再就业率达到50.3%,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城镇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启动,农村合作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得到加强。“科教兴州”取得新进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三讲”教育取得成效,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焕发了新的战斗力,增强了全州的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纠风工作得到加强,治理“三乱”取得新进展,2000年共取消各类不合理收费203项,降低收费标准82项,减轻企业负担1260万元,减轻农牧民负担2333.7万元,农牧民人均减负63.4元。工会、妇联、统计、档案、外事、侨务、民政、工商、老龄、残疾人事业、民族语言文字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过去的五年,是自治州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工作成效显著的五年;是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的五年;是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物质、精神生活不断改善,民族团结加强,社会安定局面不断巩固的五年;也是农二师、石油、石化、铁路、金融等中央、自治区驻州单位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的五年。

五年的成绩,是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州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州人大、政协监督和支持的结果;是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州人民政府向全州各族工人、农牧民、农垦职工、干部、知识分子、各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爱国人士,向驻州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向中央、自治区驻州单位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过去五年的实践,丰富了我们在复杂形势下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经验,主要是: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主题不放松,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点。“九五”期间,我们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努力争取国家政策,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狠抓重点项目实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推动了自治州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二,深化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州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制、改造和破产重组,强化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扩展了发展空间。

第三,坚定不移地走开放性融合型经济发展的路子,是加快发展的成功之路。“九五”期间,我们按照大开放、大融合发展的思路,积极实施开放引强。驻州各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生产要素的交流和合作,走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了自治州的整体发展。

第四,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九五”期间,通过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安居工程、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农村防病改水、初级卫生保健、县乡道路、教育“八配套”、乡乡村村通广播电视、牧民定居半定居、扶贫开发等“得民心工程”。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增强了向心力、凝聚力。

第五,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前提。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始终高举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坚决同“法轮功”邪教作斗争,保持了自治州大局的稳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关键。“九五”期间,我们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繁荣。不仅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要看到,自治州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由于国家产业政策变化,塔里木石化厂未能投产,塔里木石化厂未能开工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等部分指标没有完成“九五”计划目标;二是产业结构不完全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弱,融资渠道单一,竞争力不强;三是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农牧民和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四是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五是政府机关的工作作风和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当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十五”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十五”期间,我们面临很多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是:一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二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奠定了加快发展的基础;三是我州资源丰富、特色明显,优势支柱产业逐步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形成;四是全州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了思稳定、求发展、争富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在发展中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困难。我们必须肩负起历史的责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狠抓落实,确保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五”期间的指导思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州为目标,坚持走开放性、融合型经济发展的路子。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科教兴州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1234”的工作思路,即建设一个中心城市(库尔勒市),打牢两个基础(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实现三个突破(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民营经济),培育四大支柱产业(特色农业、石油石化、旅游业和矿产开发),发展特色经济,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党风廉政建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主要奋斗目标: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到2005年,力争使自治州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0亿元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对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努力增加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十五”期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按照中央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五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自治州实际,我们制定了《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上一篇:200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
下一篇:2002三门峡市政府工作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