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来源:管理学 发布时间:2019-05-25 点击:

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篇一

中日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比较

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学习和研究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但由于两国所处环境、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日谚语的比较,希望能对增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了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谚语, 比较, 异同, |

谚语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从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通过对谚语的研究,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及审美情趣等。中日两国的谚语中,都有许多和动物相关的内容,它们生动地体现了人类的思想观念和感情喜好。本文通过粗略的统计,找出两国谚语中出现频率较多的动物,探究其中的原因所在,其次是探究两国在通过动物来表达生活经验、事物道理时所具有的使用特点,最后比较同一种动物在两国谚语中,人们对它们的感情色彩和评价是否一致,从而更好地了解中日两国谚语中对动物的使用偏好和动物形象,达到更好地掌握和使用两国谚语的目的。 1 中日谚语中最常出现的动物

笔者通过对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的《新编谚语大全》的统计,整理出了该书所收录的近8000条中文谚语中动物所出现的频率。另外,日语方面统计了2002年9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新日汉成语谚语词典》所收录的8000条左右的谚语中动物出现的频率。

从上文表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马作为与古代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特别是作为出行方面重要的交通工具,在谚语中最常出现。许多生活智慧和人生道理通过马来表达,这一点上中日两国都是如此,甚至在数量上也非常接近。

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篇二

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刘晶

【摘要】: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作为语言表现形式之一的谚语更是其民族文化的写照,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该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在文化等诸方面都互相影响。众所周知,随着汉字和儒学传入日本,许多的中国谚语也随之传入,但是,通过查阅日语辞典及对日本人使用的谚语的调查来看,由日本人自己创所作的谚语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因此,对于中日两国人民所使用的谚语,特别是中日非同源谚语,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本文中,我决定对中日非同源谚语进行研究。主要对在音声、句子结构变化、表达方式、语用论及修辞手法方面的中日谚语的特征及谚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对各自国家的谚语有着怎样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分析研究。 第一章中,首先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对象、方法后,总结相关先行研究,并对本论文进行了明确的定位。迄今为止,关于谚语的研究多限于以表面形式为重点,只比较外观的异同以及对意义与语用的比较的论文,而对于中日同源与非同源谚语的研究还不多。因此,本论文将从广义角度考查中日非同源谚语的比较研究。 在第二章中,对中日谚语分别与惯用句、成语和格言进行了区分,并对中日谚语的诞生和传承进行了阐述。 在第三章中,首先对中日同源谚语从发音、形式结构和语用方面,在传入日本后进行的改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探讨了其变化的原因。并且,本文对中日非同源谚语从语源、发音、句子结构变化、语用论以及修辞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特别对中日谚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做了对比研究。 第四章是对本论文的综合性考察,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得出结论。中日两国谚语在自然环境、宗教、思维习惯、世界观及心理认知的影响下,产生了各自与众不同的谚语。希望以上研究对于今后的谚语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及价值。

【关键词】:中日对比 谚语 非同源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H136;H36

【DOI】:CNKI:CDMD:2.2009.107532

【目录】:{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 摘要5-6 要旨6-10 第一章 序論10-15 1.1 研究の目的と意義10-11 1.2 研究方法と对象11 1.3 先行研究及び本論の位置づけ11-15 1.3.1 中国語の諺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11-12 1.3.2 日本語の諺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12 1.3.3 中日の諺についての对照の先行研究12-1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4 先行研究の不足と本論の位置づけ13-15 第二章 諺の誕生と伝承15-27 2.1 諺と慣用句、成語、格言についての限定15-19 2.1.1 中国語の諺についての定義15-16 2.1.2 中国語の諺と慣用句、成語、格言についての限定16-17 2.1.3 日本語の諺についての定義17-18 2.1.4 日本語の諺と慣用句、成語、格言についての限定18-19 2.2 中日の諺の誕生と伝承19-27 2.2.1 中国語の諺の誕生と伝承19-22 2.2.2 中国語の諺の特徵と分類22-23 2.2.3 日本語の諺の誕生と伝承23-24 2.2.4 日本語の諺の特徵と分類24-26 2.2.5 まとめ26-27 第三章 中日の諺についての对照27-62 3.1 中日同源の諺27-32 3.1.1 語源から27 3.1.2 日本に伝えられ後の改造27-30 3.1.3 日本に伝えられ後の変化の原因30-32 3.2 中日非同源の諺32-62 3.2.1 語源から32-34 3.2.2 音声による差異34-39 3.2.3 文の流動性による差異39-41 3.2.4 表現方式による差異41 3.2.5 意味論上による差異41-43 3.2.6 修辞学の運用による差異43-49 3.2.7 中日非同源の諺による社会文化49-62 第四章 結論と今後の課題62-66 4.1 研究のまとめ62-64 4.2 今後の課題64-66 注66-68 参考文献68-71 論文発表71-72 謝辞72-73 研究生履歷73

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篇三

论题

分析をめぐって

日本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日本、英国、荷兰的校园暴力现象的调查分析

戦后日本の農業政策について

关于战后日本的农业政策

日系企業における雇用形態について

关于日资企业的雇佣形式

日本の危機管理政策についての研究

关于日本危机管理政策的研究

日本語における曖昧表現についての研究

关于日语中模糊表现形式的研究

日本のキャリアウ―マンの現状

日本职业女性的现状

高齢化による日本経済の影響

高龄化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

日本社会の家庭内暴力について

日本社会的家庭暴力

日本語おにおける女言葉について

关于日语中女性用语的研究

茶道と禅の密接性について

关于茶道和禅的密切型的研究

日本女星企业家的活跃

日本人の集団意識

从社会影响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日本の「弁当」文化

日本“便当”文化的

『心』における明治の知識人の自己意識

从《心》看明治时期知识分。 ——以临时短期员工为例

中小企業と戦后日本経済の飛躍―「松下」の発展を辿って

中小企业与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 —探索松下的发展

雇用形态多様化の动向 ―非正规労働者を中心に

{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以非正式劳动者为中心——论雇佣形态多样化的动向

{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現代における中日貿易の摩擦―農産物を中心に

以农业品为中心——论现代中日贸易的摩擦

日本自動車工業の再発展―環境問題から考える

日本汽车工业的重振——从环境问题思考

中国化粧品の将来性――資生堂の戦略から学ぶ

展望中国化妆品企业 ——借鉴资生堂

日本茶道文化の発展から見た独自性

从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看其独特性

日本マンガの影響について

关于日本漫画的影响

中日国民の環境保護意識について――ゴミ処理の視点から 从垃圾处理方面分析——论中日国民的环保意识

茶道の礼儀作法から見た日本人の階級意識{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从茶道的礼仪看日本人的阶级意识

中日文化における牛のイメ、、、、、

中日文化中“牛”概念的差异

关于能和京剧的表现形式的比较研究{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宫崎骏の『となりのトトロ』から見た日本人の自然観 从宫崎骏的《龙猫》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芸能文化の保存と丧失ーー芸者を中心に

演艺文化的保存和丧失——以艺者为中心

日本料理から見た生食文化

从日本料理看生食文化{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日本語における省略表現について

论日语中的省略表现法

中日両国における女性の職業、、、、、、

{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女性的职业观—以家庭主妇为例

本人の職場意識について

论日本人的工作意识

宮崎アニメの日本社会への影響。 宫崎骏动漫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中日两国の色彩の象徴性について――「赤色」を中心に 有关中日两国颜色象征性——以“红色”为中心{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動物に関する中日ことわざの対照研究

中日动物谚语比较研究

有关てしまう”的用法研究

日本人口の減少化について

关于日本人口减少化的研究

中日文化の差異による貿易摩擦

中日文化差异对贸易摩擦的影响

集団主義から個人主義への変貌

从集团主义到个人主义的变更

中国と日本の酒文化について

关于中国和日本的酒文化研究

务所为中心——论偶像的社会影响

上一篇:中考英语作文怎么写
下一篇:中秋节作文三年级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