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谚语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9-06-13 点击:

二月二谚语篇一

话说“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之说。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另外还有“正月剪头死舅舅”的传说。所以就有腊月忙着理发,二月二忙着剪头。一个正月不剪头之说。其实只是个谣传,可火了理发生意。民间还传说在农历二月二那天吃春饼,吃猪头肉,吃龙蛋。那天家家户户一大早就开忙。女人们厨房里忙着做菜但不能用菜刀,否则砍了龙头。男人们起早担水说是引龙。孩子们则戴着龙龙尾满街的跑。龙龙尾就是用甘草或猪骨头穿上五颜六色的花布做的。健忘的老人见了孩子戴的龙龙尾就说“又是二月二了”。据说这二月二的龙龙尾需在初一做好,在初二做会扎了龙眼的。农历二月二那天有耍龙的,满大街小巷热闹非凡。杂耍的尽兴,看热闹的也流连忘返。另外还有一个传说,就是二月二吃绿豆芽说什么“男孩女孩往家爬”,就是说那些新婚妇人吃了绿豆芽生儿生女心想事成。这就是民间农历二月二,风俗还好多,谣传也罢不谣传也罢,人们大多都是图个吉利,喜庆。都在期盼在新的一年有个好兆头。

二月二谚语篇二

二月二作文

民间传说着这样一句谚语“二月二,龙抬头。”说得就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春龙节”、“春耕节”等。传说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雨水会渐渐多起来,万物开始苏醒。

关于二月二的来历有很多说法,有的与古代天象有关,有的与传说故事有关,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当然是与龙王有关的故事,传说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这一天可以称作是“传统理发日”,大街小巷上的各个理发店里人头攒动、顾客盈门,都在等候理发,想要图个吉利,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过去民间延续下来的一个习惯,认为在二月二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还有句谚语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小孩子剃喜头,保佑健康,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有的人家是全家老少齐上阵,只见大人剪得乐哈哈,小孩儿剪得愁眉苦脸,我不禁想起我小时候每次理发也是要做足了思想斗争。

而节日里面最离不开的就是美食啦,龙抬头这一天的许多美食都与龙息息相关,比如说: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 吃龙子,吃混沌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吃春饼叫吃龙鳞。在咱们辽阳,适逢二月二这天,还有道名菜不得不说,那就是猪头肉了,扒猪脸是一道美味,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之后可以原汁原味的吃,也可以蘸酱汁吃,肥而不腻,特别好吃。

人们经常说:“过了二月二,整个过年才算结束。”的确是,二月二,是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的节日!是辞旧迎新的节日!而这些习俗也无不寄托了人们祁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谚语篇三

谚语大全

东虹忽雷西虹雨,

南虹出来发大水。

早烧(云)不出门,晚烧晒死人。

早看东南(天晴),晚看西北。

进入七月节,夜寒白天热。

瓦碴云,晒死人。

早叫(一种水鸟,俗称水鸭儿)阴,晚叫晴,半夜叫唤到不明。 天上勾勾云,地上水淋淋。

疙瘩云,下满盆。

老云接架,不阴就下。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早上炮台云,午后风雨临。

云往南,雨涟涟。

云往北,晒干坯。

云往东,一场空。

云往西,观音老母披蓑衣。

东北风,雨祖宗。

南风大,转了北风就要下(雨)。

风三风三,一刮三天。

东风雨,西风晴。

有门是风圈,无门是雨圈(月亮的晕圈)。

星星眨眼,必有雨点。

月亮烤火,非下不可。{二月二谚语}.

月亮靠北坡,有雨也不多。

月晕而风,础(墙根脚)润而雨。

烧云过顶,下满井。

秋后打雷,百日无霜。

九月雷声发,大旱一百八。

鸡子上架晚,来日必变天。

长虫(蛇)挡遭,雨打青苗。 蚂蚁连成行,晴天不会长。 蜻蜓飞成片,河水涨上岸。 蜜蜂采蜜忙,借伞要慌张。 龙山戴帽,长工睡觉。 初一、十五管半月。

头九变,九九变;

头九好天,九九好天。 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

水缸穿裙,阴雨来临。 雨交雪,下半月。

云下高山将下雨,

云上高山好晒衣。

四面雾腾腾,五更便刮风。 久雨见星光,次日雨更旺。

雷打惊蛰前,四十八天雨绵绵。 惊蛰动了风,刮到五月中。 冬暖夏雨少,冬寒夏雨多。 七阴八下九不晴,

十一、十二还找零。

三月还下桃花雪。

干冬湿年下。

清早下雨一天晴。

夜晴没好天。

热生风,冷生雨。

春雾晴,夏雾热,

秋雾雨,冬雾雪。

太阳出来露一露,

不下一月二十九。

羊恋坡吃草,明天风雨来得早。 淋伏头,晒伏尾。

{二月二谚语}.

母猪垫窝,不是冷风定下雪。 西北恶云长,雹子在后晌。 黑云黄稍,定下冰雹。 白云黑云对着跑,

这场雹子小不了。

闷雷打横闪,雹子大如碗。

初一五更大门开

初一五更大门开,

财神老爷进宅来。

驴驮金、马驮银,

骡娃驮的摇钱树,

狗娃驮的聚宝盆。

二月二

二月二,敲梁头,

大囤满,小囤流。

二月二,敲门槛,

金子银子滚成蛋。

二月二,洗洗脚,{二月二谚语}.

打哩粮食没处搁。

迎新年

二十三,祭灶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忙杀鸡,

二十八,贴嘎嘎,

二十九,去打酒,

年三十,包扁食。

十二月

正月菠菜才发青,{二月二谚语}.

二月栽上羊角葱。

三月南瓜籽入土,

四月竹笋头发青。

五月黄瓜大街卖,

六月瓠子弯似弓。

七月茄子头朝下,

八月辣椒满枝红。

九月柿子红似戈,

十月萝卜上秤称。

十一月白菜家家有, 腊月蒜苗绿莹莹。

粪是地里宝,有粪年景好。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 地没赖地,戏没赖戏; 地在人种,戏在人唱。 扫帚响,粪堆长。

犁地深一寸,等于上层粪。

犁地要见死土,耙地要见扑土,

耩地要见湿土。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有钱买种儿,没钱买苗儿。 壮苗三分收,弱苗一半丢。 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 棉花锄八遍,棉桃成串串。 旱豇豆,涝小豆,

不旱不涝收绿豆。

{二月二谚语}.

晒不死的棉花,

下(雨)不死的南瓜。

淹不死的白菜,旱不死的葱。 桃三杏四梨五年,

枣树当年能换钱。

谷子上场,核桃满瓤, 谷子上囤,核桃挨棍。 锄头有粪,越锄越嫩。 锄头有水,权头有火。 麦锄三遍没有沟,

豆锄三遍圆溜溜。

干锄棉花湿锄瓜,

不干不湿锄芝麻。

春争日,夏争时,

一年大事不宜迟。

惊蛰不耕地,好比蒸馍跑了气。 春分麦动根,一刻值千金。 清明前后,麦掩老鸹。 清明前后一场雨,

胜似秀才中了举。

枣芽发,种棉花。

二月二谚语篇四

又是农历二月二

二0一五年的农历二月二,来临如期。西域塞外,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天气回暖,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农历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在北方,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有资料介绍,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二月二日》中写有:“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描写的就是少男少女雨后轻衫,欢声笑语走春踏青,一片春日活泼景象。宋朝把农历二月二,定为“花朝节”,因为这一天“龙抬头”,送来阵阵春雨,对果蔬生长有利。元费着在《岁华纪丽谱》中写有:“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汪灏在《广群芳谱?天时谱》之中引《翰墨记》写有:“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朗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明朝以后,农历二月二,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 “剃龙头”、 “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清咸丰《武定府志》中记载:“„„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此外尚有“上工、试犁、炒蝎豆、戴蓬草、祭龙王、敬土地、谒高禖、嫁女住春、童子开笔”等节俗活动。布依族二月二,要进行三天,要祭祀土地神。?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中写有:“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所以人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千百年以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童年时代,在兵团团场连队,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常说:“龙抬头,一可震慑百虫,使之不敢胡作非为;二可行云布雨,以保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然,这只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风俗,也是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一种民间传承,既充满了想象,又写满了现实,是追求,也是梦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纯朴善良的团场连队职工,一种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与向往。在笔者上小学的时候,这样的情景,那可是年年见;这样的民谣,也是年年听。年少的笔者,非常喜欢这一种趣事。还有那一咬嘎嘣脆的蝎豆和香喷喷的炒玉米花,却深深地留在了笔者的脑海里。二月二的前一天,妈妈把大约一斤滚圆的黄豆,泡在清水里,待黄豆泡大后捞出晾干。晚饭以后,妈妈在大铁锅里,将黄豆炒熟、炒焦,刚刚出锅,借着余温拌上红糖。红糖一经豆子的高温,立刻融化并和豆子粘连在一起。那种味道,那份香甜,对于生活在物质条件不宽裕环境下的孩子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难得的美味与享受。那个时候,笔者也曾请教大人,为啥要把“炒黄豆”叫“炒蝎豆”。大人们说惊蛰以后,蝎子就开始活动了,蝎子非常可恶,蛰人十分的疼,把黄豆当成蝎子炒,嘎嘣嘎嘣嚼碎了,蝎子就不敢出来了。再就是炒玉米花。先将早就晒好的细沙粒,放在大铁锅里翻炒,待沙粒被炒得直打钻眼时,将玉米倒入锅中。一会儿的功夫,玉米的浓浓香味,就在房间里面弥漫起来。随着锅内温度的升高,金黄的玉米,爆出了一个个雪白的小花。那一粒粒小花,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多,随着爆裂声音的增大而变密。再过一会儿,将沙粒连同玉米花一同放在筛子里,轻轻地晃动几下筛子,细沙粒就从筛眼里纷纷流下,一筛子焦黄雪白的玉米花,就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即使那一些没有开花的玉米,不糊不嫩,外香里脆,亮亮晶晶,黄黄灿灿,脆脆生生,甜甜津津。嚼起来也十分的香、味道十足,既能补钙,又能健齿。农历二月二的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走好运。生性好动、玩兴正烈的孩子们,即使心中十分的不愿意,也会被大人们拽着来到理发店,监督着理一个“龙抬头”,人们都期待着沾沾龙的喜气,图个新的一年中,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朋友相约,外出踏青,走进阵阵的春风里,扬起脸庞,任凭柔柔的风,按摩着肌肤,有种青草香掠过。走在一望无际的奎屯大峡谷,登高远眺,天山延绵,巍巍耸立,千年奎河,源源流淌,看一看,春的舞蹈和画卷,听一听,原野里百鸟齐鸣。人们心情顿时轻松愉悦,有点渴望和迫不及待,像是要尽享一顿饕餮的绿色大餐,十分诱人。花开时节,人们会接踵而至,尽观怒放的之真谛。洁净的山花,宛如风雅的仙子,有一丝的妖娆,也是为了骄傲地呼应着生命的灿烂。那一刻,人们皆为之敬仰。每一次的鲜活呈现,都会有新的

感动在回荡。踏青,也是一种情怀,在这样的时候和风景里,感受山风的呢喃,如耳语般,但清晰无限,有种声音在不停回响。原来是春天的声音,是复苏的万物在歌唱,心中的感动,又一次激起,留恋地看着一些些的绿在蔓延。奎屯大峡谷,山水相呼应,奇石层层叠嶂,独特的造型之间,山水就静立在天地之间,雄鹰在蓝天飞过,山石魁梧的身躯,有了一种欢欣的情绪,给予山水力量和支撑的信念。松柏的绿,山花烂漫,常青藤的浓密,流水清澈,春风涂抹的山水画,是清新粉嫩的,让人们心生爱怜,只想捧在手心中,轻轻地抚摸着,亲吻着脆生生的娇嫩,馨香沁入心底,焕然着所有的神经。笔者大声呼喊,听远处的回声,一份酣畅,一种激动。大山的呵护,最为无私,最为纯净,最为广阔。这一种现象,这一种风俗,不管是哪朝哪代,不管是四季轮回,不管是日新月异,到现在一直延续着。农历二月二,已经成为一种厚重的文化,既历史悠久,又源远流长;二月二的传说,已成为一种向往,既朴素美好,又醇厚感人。农历二月二,也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既有十分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深深地隽刻着农耕时节,人们对美好的憧憬与烙印。农历二月二,那些惹人相思的“蝎豆、玉米花、龙抬头、踏青”, 现如今已经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一种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那份农历二月二,所独有的兴奋而又神气,更是一种记忆深处的滋味。中国千百年以来的传统与习俗,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传说和故事,更主要的是留给人们了一种精神财富。“二月二,

龙抬头”,多么吉祥的谚语,愿天下的中华儿女,秉承龙的精神,昂首挺胸前行。

二月二谚语篇五

二月二

二月二

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

据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其实通俗地说,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了,春耕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雨水多了,万物复苏,一年一度的春耕生产便拉开了序幕。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唐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例如有的地方

要在这一天吃寿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作针线活,以免刺瞎“龙目”;有的地方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唤醒“龙王”;有的地方流行在门前用青灰画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大圆接小圆,祈祷丰收;还有的地方要举办“土地会”,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现在,“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已经基本上从人们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

敦煌民间流传有“二月二,吃猪头”的谚语,也就是说,二月二这一天,敦煌人讲究吃猪头肉。以前,敦煌家家户户到过年时都要杀一头大肥猪,猪头留存起来,一直到二月二才吃。

关于“二月二,吃猪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宋代僧人惠洪所撰《冷斋夜话》记载:“王中令既平蜀,捕逐馀寇,与部队相远。饥甚,入一村寺中,主僧醉甚,箕踞,公怒,欲斩之,僧应对不惧,公奇而赦之。问求蔬食。僧曰:‘有肉无蔬’。公益奇之。馈之以蒸猪头,食之甚美。公喜,问僧止能饮酒食肉耶?抑有他技也。僧自言能为诗,公令赋食蒸豚诗,操笔立成。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鲜雅称金盘荐,软熟真堪玉箸挑,共把膻根来比并,膻根只合吃藤条’。公大喜,与紫衣师号。东坡元佑初见公之元孙讷,夜话及此,为之记。”这段故事讲述了当时猪的喂法和猪头肉的烹调方法,也赞叹了猪肉的鲜美。从故事看来,猪头不仅是一道佳肴,而且也是转危为安的吉祥标志。

敦煌民间还有二月二理发的习俗。腊月里理过一次发后,一直等到二月二才会再进理发店,据说在二月二这天理发是“理发去旧”,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二月二谚语}.

现代农业已打破了时令的限制,二月二已不是传统意义上一年农事开始的时节;生活变迁,如今的敦煌农村几乎没有人家养猪了,所以“二月二,吃猪头”的习俗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保留下来的也就仅剩给孩子剃光头的习俗了。当然,不论生活如何变迁,时光怎么改变,敦煌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是不变的。{二月二谚语}.

二月二诗歌

二月二日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

唐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二月二谚语篇六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在我们老家有很多习俗,比方剪龙头、画灰字、烙煎饼、吃糖豆等等,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想起这些习俗,也使我想起了很多很多。

小时候总盼着过年,年过了就盼着能吃上煎饼,在我们那儿也叫春饼。小时候很淘气,也不懂事,到了二月二,总是妈妈催着才能去理发,就是剪龙头。那时的理发店很少,要走到几里地多远的供销社附近,才有理发店,还得排队,小孩子没耐性,没办法每次都是妈妈带着我去。

最令我关心的就是煎饼了,那时候奶奶还活着,煎饼都是奶奶一手做的。一双小脚走过了旧社会,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坎坎坷坷,然而在这一天却舍不得休息,忙来忙去的,一种欢快的节日气氛,感染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记得那时在农村用的是大锅,生活条件很艰辛,物资极度匮乏,锅灶下烧的柴火,都是大家去树林拾来的,家家如此,冬闲的时候,都去树林拾柴火,留着备用。吹风的设备,叫做风箱,整体是木制的,拉出来再送回去,吱吱作响,靠着风的吹力使火苗燃烧更旺。

模糊的记忆回到了从前,依稀看到了,奶奶在灶上忙个不停,妈妈在下边拉风箱、填草,谨慎的伺候着,火候的掌握也很关键,因此母亲丝毫不敢放松警惕,这也是妈妈以后在村里烙的一手好煎饼主要原因。记得奶奶先掏出灶下的烧过的灰,在院子里画一个大大的圆圈,意思着明年衣食富足、圆圆满满。紧接着就开始烙煎饼的准备工作了,用白面调成一大盆的希糊,再往里惨一些苞米面里。用苞米杆子,做一个杆,再取个短的,用钉子定在长的杆子上,这样形成一个T形的工具。当锅内火温以后,奶奶用一个葫芦瓢,舀一瓢倒入锅内,然后用那个T字形的工具,反复在锅内转来转去,一点往锅的上沿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大的煎饼皮。锅的上沿,还放着几个肥肉片,滋滋的冒油,慢慢的淌进锅里,以保证锅内的用油均匀,关键是不至于浪费太多的油。由于家里人口多,这样的煎饼皮,反复的煎,要整整忙活一上午。

煎饼里面的菜,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有豆芽菜,这个新鲜豆芽都是奶奶提前几天自己发的,用两个大大的盆,一盆放进绿豆、一盆放进黄豆,放上水,找个盖子盖上,然后用棉被捂上,放到热乎的炕头上,好像是两天的时间,才能生成绿绿的豆芽。至于具体的细节,笔者无法描述,因为这种古老的技术,也无从考证,奶奶已经去世多年。记得菜里面还有咸肉,东北的习俗,过年杀猪,吃剩下的肉,就用大粒盐腌上,以备平常日子生活所需,猪的肥肉全部炼油,用坛子装上,炒菜用油就靠这个啦。煎饼的菜里面,还有咸豆腐干,粉条等等,都是提前准备好的,没有一样要现出去买的。都准备好了,再用煎饼皮把菜卷起来,在锅内一面一面的煎,让煎饼的两面都生成黄黄的、脆脆的皮,吃起来特香,吃饭的时候,一人一张饼,都吃得津津有味,欢乐的气氛充盈着每一个角落。

事过境迁,如今的二月二,妈妈已经很省事了,煎饼皮、豆芽菜等等都是买现成的,电锅用起来也很省事。也不是一年吃一次了,妈妈虽然也从事着医疗工作,工作也很紧张,但是平常日子只要想吃,也不费劲,立马就做。虽然煎饼皮吃不到儿时的味道,但是里面的菜,还是味道没变。感谢我的勤劳而又善良的母亲,保留了这个传统的、地道的家乡风味。也使我在安逸的生活当中,找到了岁月沧桑的记忆,借着煎饼的思念,告诉远在天堂的奶奶,我现在过得很好,感谢您带给我的欢乐和帮助。借着龙抬头的畅想,祝我勤劳而又善良的母亲,快乐无忧!同时祝愿:普天下所有善良而又平凡的母亲们,快乐无忧!

上一篇:义乌对联厂家
下一篇:中国有句谚语英语怎么说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