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领导口才 发布时间:2012-04-29 点击:

200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2009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2月17日在南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长 黄方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和周永康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广西考察指导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抓住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民创新全民创业”活动,制定和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克服雨雪冰冻和洪涝灾害严重影响,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据统计,全市生产总值1316.21亿元,增长14.5%,连续七年实

现两位数增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16.34:34.18:49.48调整为15.44:34.65:49.91。财政收入191.17亿元,增长26.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3.44亿元,增长23.78%;全部工业总产值1050.62亿元,增长26.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1.68亿元,增长22.51%;外贸出口15.86亿美元,增长56.54%;实际利用外资2.52亿美元,增长35.65%;区外境内实际到位资金202.59亿元,增长29.8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1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4%,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2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3.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46元,增长19.95%;农民人均纯收入4001元,增长15.5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8.4%;人口自然增长率8.46‰ 。

过去的一年,是我们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取得初步成效的一年;是困难多年少有,挑战多于往年,机遇多重叠加的一年;是社会生产力、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一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一年。

(一)加大扶持力度,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

工业发展跃上新台阶。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超千亿目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支持工业加快发展,市财政安排了3.56亿元工业发展资金和7亿元工业用地储备资金。实施“百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供应工业项目用地44宗141公顷,完成工业投资162.66亿元,增长44.58%。南宁电厂等68个项目开工;南宁金浪浆业公司年产5万吨

蔗渣机械浆等38个项目建成投产;南化搬迁工作启动。在原有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同时,实施“亿元工业企业建设工程”,新增38家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增幅24.5%,亿元企业达193家,居全区各市首位。

工业园区建设增速增效。加快实施循环经济,全力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全市14个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亿元,增长61%;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418亿元,增长3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9.79%。工业园区成为我市工业发展新高地。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新增工业创新产品103个、开发新技术107项;工业技改投资123.37亿元,增长38.13%。南糖、南化等骨干企业技改项目建设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生产实现新突破

粮食增产,产业结构优化。粮食总产量突破两百万吨,达201.8万吨,创历史新高。全面落实惠农富民政策,市财政安排了2.16亿元支持农业“八个百”工程,发放各项补贴5.77亿元,增长20%。农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6个,年总产值超过50亿元,增长20%,半数以上农户生产加入了产业链;主要品种良种率95%以上,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87%,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29.7%;畜牧水产业占农业的比例继续提高,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1.08%、10.79%、2.16%;超级稻、桑园、蔬菜面积分别增长77.08%、11.98%、2.37%。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农村公路609条共2017.7公里;实现农村户户通电;动工加固病险水库100座,解决了19万农村人口及中小学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建成沼气池1.2万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场)100个、生态文明村98个、综合文化活动室80个、体育活动场所79个;实施“百村示范工程”,扶持100个村发展“一村一品”;实施“百村脱贫工程”,解决了1.3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减少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3万人,实现了第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目标;实施“百万农民素质提高培训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105.7万人次,新增转移就业11.2万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86.4亿元,增长25%。县域经济稳步发展,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消费品零售实现新突破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30亿元,占全区的27.01%,居各市首位,增幅比预期高6.51个百分点。专业市场和特色商业街建设加快,城乡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连锁农家店已覆盖80%的行政村。物流业快速发展,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等物流项目动工。信息化建设加速,荣获“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称号,全国排名第19位,政府门户网站荣获“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十佳标志性品牌”称号。房地产业保持增长,全市商品房施工2190.07万平方米、竣工436.57万平方米,增长3.48%和4%;商品房销售484.91万平方米,销售额191.35亿元。旅游业兴旺,全市年接待游客2571.9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4.07亿元,增长24.12%和22.73%;南宁动物园、广西药用植物园{200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晋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隆安龙虎山、横县九龙瀑布、昆仑关和蔡氏古宅群晋级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广西北部湾银行挂牌营业,实现了区域性银行总部零的突破;建设银行南方信用卡运行中心在南宁筹建;实施“引金入邕”战略取得成效,3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2家外资银行在南宁设立分行,1家外资银行设立代表处。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广西中烟工业公司、中国移动广西公司等总部设在南宁的企业共缴纳税款41.4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1.66%,总部经济成为我市财政增收的重要因素。

(四)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创建文明城市实现新突破

创文明城工作喜结硕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今年初我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是全国城市综合类评比的最高荣誉!一年来,我们加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力度,全方位开展创城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系列活动,弘扬“能帮就帮”的南宁精神,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系列主题活动和文明卫生“五个一百”创建活动,提高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城市建设管理再创佳绩。坚持规划先行,完成了《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修编等12项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五象新区水系控制规划》等50多个专项规划编制;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全面铺开,已有29个乡镇完成;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顺利推进。城建投资完成133.65亿元,其中建设项目完成84.34亿元,开工161项,竣工52项,均创历史新高。土地储备工作进一步

200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2006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2月15日林国强在南宁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市长林国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及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和2005年工作回顾{200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十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市人民政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和市政协的帮助下,在历届政府卓有成效的工作基础上,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勇拼搏,圆满实现了“十五”计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九五”期末至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377.94亿元增至722.66亿元,年均增长11.40%;农业总产值从137.79亿元增至191.07亿元,年均增长7.53%;全部工业总产值从241.73亿元增至489.71亿元,年均增长15.1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从2.74亿元增至13.60亿元,年均增长37.77%;财政收入从36.46亿元增至100.22亿元,年均增长22.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12.58亿元增至362.90亿元,五年累计投资1094亿元,年均增长26.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212.43亿元增至378亿元,年均增长12.22%。“十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投入最多、变化最大的时期。这五年,工业及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城市基础设施更为完善,改革改制不断深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外开放逐年扩大,招商引资连年攀高,“两会一节”成功举办,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2005年工作回顾

2005年,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据统计,生产总值实现722.66亿元,比上年净增103.54亿元,增长13.20%;财政收入实现100.22亿元,同比增长20.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62.90亿元,比上年净增100.14亿元,增长38.11%。经济发展“三个百亿”目标全面实现,我市经济发展又有了新突破。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也按年初确定的目标顺利完成,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3元,增长14.20%;农民人均纯收入2677元,同比增收210元,增长8.50%。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91.10亿元,同比增长8.21%;农业增加值119.60亿元,同比增长8.20%。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稳步发展,粮食、甘蔗、水果在种植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总产量分别增长6.31%、0.88%和

8.11%;畜牧水产等养殖业发展势头喜人,肉类、牛奶和水产品产量

分别增长10.11%、3.81%和5.10%。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无公害农作物基地面积达67.50万亩,上市蔬菜卫生质量标准排名居全国前列。林业产业迅猛发展,全年完成植树造林32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27.40万亩。

{200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大会战”成效显著。全市投入“三大会战”建设资金达4.60亿元,其中市财政安排2亿元。修建完工乡村道路165条865.24公里;完成水利建设项目301项,解决了8.7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改善了63.96万亩土地的灌溉条件;新建30151座沼气池;建成100个生态文明村。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69.81亿元,同比增长23.32%;工业经济综合效益同比好于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1.28亿元,同比增长13.40%;实现利润13.60亿元,同比增长9.14%。

“实力工程”取得新突破。全市产值超亿元的企业77家,比上年增加17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67家,其中南宁卷烟分厂26.12亿元,南糖20.15亿元,南化10.15亿元,南铝6.27亿元。

开发区龙头作用逐步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华侨投资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产值76.13亿元,同比增长47.9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60%,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23个百分点。

技术改造投资和技术创新成效突出。全市完成更新改造投资

{200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59.53亿元,同比增长47.91%;完成技术创新项目230项、技术创新投资4.20亿元。

(三)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整体素质和实力不断增强

商贸中心地位凸显,发展态势强劲。扎实推进“商贸活市百亿投资工程”,88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批商贸项目提前竣工投入运营,首府商贸基础设施功能得到较快完善和提高。

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旅游开发力度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得到加强,旅游业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接待旅游者1631.80万人次,同比增长17.10%;接待入境旅游者8.33万人次,同比增长27.02%;旅游总收入85.29亿元,同比增长16.72%。

“放心工程”取得良好成效。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粉、肉、奶、药等“放心工程”顺利实施。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流通配送、信息共享、社会监督、政府监管五大体系,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生产、消费环境。着力抓好农产品检测和防疫检疫工作,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管理不断完善,完成了对全市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的药品安全信用分类的现场检查及安全信用等级分类。

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年市财政对信息化建设投入1.20亿元,对推进“数字南宁”建设发挥了引领和示范效应。电子政务等一批政务与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重点项目完成建设,信息化项目推广应用成效逐步显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力度明显加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工作顺利推进,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信息化建

设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136”工程稳步推进 城市规划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序推进,大明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等规划编制顺利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投资77.15亿元,开工建设92个城建项目。完成了26.90公里的江南堤路园、友爱南路延长线、334条小街小巷改造、新建8个公共停车场等项目;葫芦鼎、桃源等6座越江桥梁建设加快推进,初步形成“五横三纵四环”的路网格局,城市大交通网络体系按规划初步建成。建成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及其配套工程21项。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工程被评为“2005年第五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荣获“2005年全国十大优秀会展中心”称号。相思湖新区和中国—东盟商务区已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越南、马来西亚、老挝联络部(办事处)已开工建设。旧区改建项目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拆迁任务72万平方米。加大拆除违章建筑工作力度,全年完成拆除违章建筑36万平方米。市政公用事业快速发展,新增燃气管道24公里,惠及市民3.90万户;投资2.78亿元建成三津水厂一期工程、埌东加压站3万立方米/日扩建工程,完成管网改造50.24公里,新增供水管网62公里,日供水能力达119.50万立方米。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利用制度得到完善。积极推进市政设施有偿使用改革,形成国有市政资产、回收资金、滚动发展的良

200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2010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一)

————2009年2月12日在百色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是大事多喜事多的一年,也是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新成绩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周永康常委等中央领导同志到广西、百色视察指导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同心同德,克难攻坚,顽强拼搏,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保持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416.2亿元,增长13.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3%、74.2%和20.5%;财政收入55.1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5.5亿元,增长11%;城镇化率达31%,提高1.2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0%和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5亿元,增长2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69元,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2820元,增长14.5%,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城镇新增就业1.9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人口自然增长率6.8%。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多方面的严峻挑战,我们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北京奥运会、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等为契机,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一)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市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续建竣工项目464个,完成投资255.5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8.5%。华银氧化铝一期、靖西氧化铝一期、平果氧化铝三期和林场煤矿投产,那吉航运枢纽竣工,银海铝二期完成扩建;百隆高速公路、田德铁路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右江鱼梁航

运枢纽、田阳华润水泥、那坡信源铝、田东锦盛化学铝等重大项目启动建设;云桂铁路、百色至(贵州)黄桶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二)广西新工业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全力实施“千亿铝产业工程”,不断推进新工业基地建设步伐。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64亿元,增长29.6%;实现工业增加值189亿元,增长23.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2.8%,拉动经济增长9.8个百分点。氧化铝产能达500万吨,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电解铝产能达60万吨,铝深加工达30万吨,铝产业完成产值160.3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铝工业基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强优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达62家,同比增加17家,完成工业产值321.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9%。铝产业龙头拉动效应显著,继中国铝业、广西投资集团之后,山东信发集团、杭州锦江集团等大型铝业新开发主体相继进入。工业园区经济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81.7亿元,增长52.5%;自治区A类园区由2007年的2个增加到2008年的4个。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9个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两位数,德保、靖西增速分别达到409%、126%。

(三)城镇建设管理取得新变化

围绕城镇建设管理“一年新变化,两年中变化,三年大变化”的工作目标,“一年新变化”的目标基本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清洁工程”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顺利通过“自治区卫生城市”验收。城市土地和规划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拉域大桥、站前大道中段、桂林街和东合一路延长线等路桥建成通车;污水处理厂、进城大道、环岛一路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建项目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采用BT和BOT等投融资模式进行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效,中德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项目加紧对接,利用亚行贷款获得国家立项;城市建设投资增长较快;右江河谷城镇带建设稳步推进,城镇供水供电、排污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五乱”现象得到有效治理,除“四害”顺利达标。

(四)“三农”工作取得新成绩

加大“三农”支持力度,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继续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在大灾之年仍然保持稳定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食和肉类生产稳中有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良种良法进一步推广,标准化种植得到新发展,新增7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右江大型灌区、岜蒙水库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小型农田水利等建设完成。百色水利枢纽库区移民搬迁工作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试点成效明显,市级试点村屯从12个扩大到58个。农民政策性收入8.58亿元,人均收入258元,增长50%。

(五)商贸物流和旅游业又有新发展{200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200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物流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快,田阳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隆林煤炭物流基地、田东综合物流园等建设进展顺利;“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继续推进,新增300个乡村农家店。红色旅游持续升温,绿色旅游继续兴旺,民俗文化旅游日益活跃;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旅游项目投资额达4亿多元;靖西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县、凌云创建广西优秀旅游县工作取得新进展,大王岭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市国家4A级景区达5个;金融、保险、通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有了新发展。

(六)对外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

成功举办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会暨百色商品交易会、百色—越南高平省经贸合作洽谈会、中国龙邦—越南茶岭口岸首届边境交易会,组织参加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与柬埔寨贡布省缔结国际友好省市,与云南文山州结成友好市州,与东盟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贸易取得实质性进展;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03个;实施项目到位资金167.8亿元,增长29%;新批外资项目12个,合同外资额1.1亿美元,增长129%;实际利用外资额4425万美元,增长336%。边境贸易日益活跃,口岸经济不断壮大,进出口贸易额4.89亿美元,增长11.3%。

(七)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

民生工程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民心工程、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进展顺利,雨雪冰冻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全面完成。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亿元,增长58.04%。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支农资金11.21亿元,增长90.32%;落实种粮农资综合直补资金1.63亿元。教育惠民措施加大,44.67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16.66万名寄宿贫困生获得生活费补助。医疗卫生惠民取得实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启动,新农合参合率达86.3%。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五项社会保险参保53.4万人次。发放城乡低保1.3亿元,保障人数达21.9万人。建设廉租住房

3.86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57.88万平方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323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10.6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5.1万人。为民办十件实事基本完成。

(八)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

{200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科技工作不断加强,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百色市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被科技部确定为广西首个国际科技合作培训基地;中国—东盟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交易中心开工建设;右江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和“全国科技富民强县”称号;田阳县那生屯成为全国四个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之一。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示范性高中建设成效显著,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取得新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内。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繁荣活跃,壮族歌剧《壮锦》成为向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礼的艺术精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大力推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百色站传递活动、CBA篮球季前赛、首届中国—东盟CBO篮球赛、全区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和全市大学生运动会。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行政监察、审计、人事人才、统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地震、测绘、气象、水文、社会科学、地方志、档案、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信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过去的一年,我们遭遇了雨雪冰冻灾害、洪涝灾害和环境污染事件,发生了“7.21”特大矿难。面对灾害和灾难,我们全面动员,奋起抗灾抢险,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住所、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得到救治;组织灾后重建,尽快恢复生产;迅速果断处置和化解了突发事件。

过去的一年,年初受周边国家通货膨胀和第三季度以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冷静分析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积极应对,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采取有效办法,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加快推进在建项目,争取到一批新项目;实施积极的财税扶持政策,增强金融对企业的信贷投资支持,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工作,帮助解决就业和生活。

过去的一年,我们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行政效能有新的提高;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政府的执行力、控制力和公信力进一步增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法律监督,加强同人民政协的联系,提高议案、建议和提案办理质量;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残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发挥作用。

200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2002年江苏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0-10-25 15:12:00

一、2001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省人民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加快发展主题,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较好地完成了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1065亿元,增长2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0.4亿元,增长2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和开工建设了一批水利、交通、能源、城建等重大项目。技术改造投资增长较快。消费需求逐步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农业抗御了特大干旱,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多种经营稳步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乡镇企业速度效益同步提高。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运行质量有所改善。建筑业发展水平提高。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可喜亮点。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共同发展。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2.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拓展。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了一批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开。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粮棉购销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调整南京等6个省辖市市区行政区划,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创造有利条件。乡镇、村合并调整取得新成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进展顺利。完成第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任务,审批、核准事项减少40%以上。开放型经济保持增长态势。全省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达513.5亿美元,增长12.5%;其中出口288.8亿美元,增长12.1%。实际利用外资73.5亿美元,增长11.5%,创历史新高;协议外资151.1亿美元,增长42.2%,连续3年列全国第一。开发区进入高成长期和产出期。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国际旅游业势头良好。成功承办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和APEC财长会议,扩大了江苏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城乡居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85元,分别增长8.5%和5.3%。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增

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按照中央统一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居住环境、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和提高。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继续推进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新技术园区、沿江火炬产业带和苏北星火产业带建设步伐加快。知识产权保护、质量监督、标准化和计量工作得到强化。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统一发放制度,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进展良好。人力资源开发和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展开,九运会上取得超八届的好成绩,成功获得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承办权。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耕地保持总量动态平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采得到有效控制。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高度重视民政、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民族、宗教和参事工作,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继续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了全省人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围绕建设文化大省目标,全面繁荣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组建了广电、报业、出版、演艺等文化产业集团。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双拥”、优抚安置、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取得新成绩。依法进行了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清理、修订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统计、审计和经济监督工作。“四五”普法全面启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纠风”和专项治理力度加大,惩处了一批腐败分子。“严打”整治、“扫黄打非”和同“法轮功”的斗争取得重大战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去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省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向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江苏部队指战员、公安干警,向国家机关驻江

苏各单位,向热心支持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去年的政府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统筹安排经济工作和各项工作。一是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进一步形成聚精会神求发展的浓厚氛围,同时把方方面面的工作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统一起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全力夺取“十五”良好开局。二是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千方百计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针对国际经济的严峻形势,加快外贸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使开放型经济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保持较快增长。三是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主线,努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实行更加有效的分类指导,推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互动并进。四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进行其他配套改革,为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五是高度重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强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继续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六是加强对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情况的督促检查,着力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抓落实的实际行动,促进各级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相对脆弱。突出的问题是:农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农村消费市场不旺;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外贸出口形势趋于严峻,拓展国际市场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工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工业集中度不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数量偏少;国有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有所扩大,创新能力和整体活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仍较突出,苏中、苏北与苏南的发展差距继续拉大,一些县乡财政相当困难;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部分城镇居民和农民生活比较困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社会稳定方面存在不少隐忧;政府职能转变不适应入世新形势的要求,工作中存在着某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

今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党的十六大召开的喜庆之年。做好政府工作,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势头,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跌宕起伏,对我省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的不利影响不可低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境外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部分产业、企业和产品将受到较大冲击,政府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与此同时,加快发展也有许多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入世后有利于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国内市场广阔,扩大内需回旋余地很大。江苏在综合实力、开放型经济、科技教育、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为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能否把握机遇,克服困难,赢得更大的发展,关键看我们的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正确应对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克服困难,趋利避害,积极扩大和培育内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做好城镇就业工作,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

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1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

纯收入增长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

各位代表,今年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困难较多,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决心不能动摇。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机遇、新挑战,面对兄弟省市快速发展的竞争态势,面对全省人民富民强省的热切期盼,我们要把率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复杂局势作出的重要判断和重大决策上来,统一到省第十次党代会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上来,以强烈的“率先”意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团结和依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把握大局,锐意攻坚,就一定能够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三、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扩大内需是要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方针,也是今年应对严峻国际经济形势的根本措施。要把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充实扩大内需的内容,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水利、通信、能源、城市公用设施和环保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加大技改投资和产业投资力度。突出抓好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技改竣工项目和重点技改新开工项目,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330亿元,增长10%以上。抓好一批重大工业基建项目,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严格投资目标责任制,一着不让地抓工程质量,抓建设进度,抓竣工投产。加快在建国债项目建设,力争当年全部建成。争取一批重点项目列入新的国债计划。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发展资本市场,拓宽投资准入领域,进一步活跃社会投资。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吸引更多的省外企业到我省投资创业。

培育壮大消费热点,促进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完善相关政策,为居民扩大消费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消费升级。加快住宅建设,开放和培育住房二级市场,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强化住房质量和价格监管。实施旅游倍增计划,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旅游者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简化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搞好配套服务,促进汽车进入家庭。推进信息化示范小区建设,实施家庭上网工程,扩大信息消费。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建立健全农村销售服务网络,兴办专业市场,为农民提供适用商品和售后服务。加大开发国内市场的力度,积极开拓西部市场和北京奥运市场。继续举办行之有效的促销活动,扩大苏货市场覆盖面。

发挥财政、金融杠杆作用,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优先安排工资性支出和“两个确保”、“低保”等支出,增加农业、科技、教育、环保、政法、文体等投入。综合运用预算、贴息、转移支付等手段,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支出结构,加快建设公共财政框架。优化信贷结构,改善金融服务,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特别是科

200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2008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2月24日在南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陈向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新成绩,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突破。过去一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快速、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一年,是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国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升的一年,标志着我们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区域性国际城市,构建广西“首善之区”的奋斗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GDP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初步统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62.99亿元,增长17.1%,增速高于全区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最高。GDP总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这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表明我市经济实力跃上了新台阶,经济发展进入了

新阶段。财政收入突破150亿元,达到150.84亿元,增长25.32%,提前实现三年翻一番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达到560.22亿元,增长25.2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亿元,达到515.62亿元,增长18.4%,增速创1997年以来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7元,增长16.52%;农民人均纯收入3453元,增长13.8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5%,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自治区下达指标以内。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全部工业产值突破800亿元,达到830.88亿元,增长29.9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69.73亿元,增长34.11%;利税总额71.16亿元,增长46.72%。工业发展呈现出增长快、效益好的良好态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一批大企业、大项目陆续引进落户,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明确工业园区产业定位,推进项目入园、产业集聚,工业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的增长主平台作用逐步显现,高新区、经开区、东盟经开区三大工业园区完成工业产值173.87亿元,增长43.13%,其中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03.5亿元,成为全区第一个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百亿园区”。开展“百项工业项目大会战”,工业投资创历史新高,完成投资112.5亿元,其中技改投资89.31亿元,分别增长36.78%和39.83%。实施“建设百家亿元工业企业工程”,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产值超亿元企业新增51家,总数达155家;超亿元企业完成工业产值462.8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9.1%,对全市工

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3.85%。实施品牌战略成效显著,明阳牌白砂糖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真龙牌香烟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实现我市工业产品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县域经济发展提速,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六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21亿元,增长17.4%;财政收入18.08亿元,增长14.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09亿元,增长27.2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1.57亿元,增长52.05%,比全市高17.94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全市农业总产值255.48亿元,增长7.75%。落实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发放种粮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各类涉农补贴资金1.07亿元。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超级稻种植面积居全区首位,粮食总产量创2000年以来新高。速丰林基地面积居全区第一,占全区总面积四分之一。甘蔗、蚕桑、木薯等种植规模明显扩大,奶牛、生猪和罗非鱼等养殖效益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种植业、养殖业主要品种良种率达9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十名。加强农村道路、供电、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武鸣县和原邕宁县辖区连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大石山区隆安、马山两县基础设施大会战积极推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

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37.04亿元,增长17.3%。物流业快速发展。公路

客货运量、水路货运量、港口吞吐量大幅增长。安吉、沙井、金桥、国际综合物流园等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推进。商贸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调控力度加大,市场供需保持平衡。中小超市进社区进乡镇目标全面实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效明显。新开通南宁至金边、万象、首尔三条国际航线,恢复南宁至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航线。旅游会展业成为服务业的持续增长点。全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10亿元。成功举办第11届南宁国际学生用品交易会暨教育展览会、第17届中国厨师节暨国际旅游美食节。房地产业稳健发展,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7.46亿元,增长34.79%;商品房开工面积669.1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19.77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6%和15.56%。{200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城乡清洁工程”成效显著,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节能减排取得突破,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城乡环境进一步美化。成立市规划工作委员会,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城市建设投资突破100亿元,服务博览会基础设施、城市路网及桥梁、市政公用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葫芦鼎大桥、青竹立交桥建成通车,快速环道全线贯通。推进五象新区开发建设,五象大道、玉洞大道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开工建设广西体育中心、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公益设施项目。推进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完成城管执法机构和人员重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投入运行。启动生态南宁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进入全面验收阶段。全面启动18条城市内河治理,完成七一总渠改造。加快环保

基础设施建设,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埌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运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0%以上。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完成170万株树木种植工程,绿城特色更加凸显。开展节能减排百日行动和环保专项整治行动,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均达到预期目标。市区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优良率为96.44%;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市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荣获2007年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出现新局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产业招商,开展千人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全年合同引进资金563.72亿元,增长23.61%;实际到位资金280亿元,增长25.89%。实际利用外资2.31亿美元,增长24.43 %。成功引进了富士康、华南工业原料城、深圳盐田港等一批知名企业和项目,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主动融入多区域经济合作,推进与北部湾经济区的融合对接。做好“两会一节九论坛”服务工作,参会客商规模和档次均超过历届,投资项目签约金额和内外贸易签约金额均创历年新高。发展对外贸易,扩大进出口规模。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2.86亿美元,增长38.6%,增速创2000年以来新高。巩固港澳台、欧美等传统市场,拓展东南亚市场,实现出口10.13亿美元,增长41.4%。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启动和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2项、科技创新计划项目334项,获得自治区

200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六

2012南宁政府工作报告

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2-02-28 来源: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2012 年2月14日在南宁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周红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及市人大、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促和谐,同心协力、锐意进取,实现了“三个2000亿元、一个1000亿元”的经济发展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九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首府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完成2211.5亿元,增长13.5%,连续10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全部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008.2亿元,增长3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744.2亿元,增长4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由上年排全区末位上升至第五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32.9亿元,增长23.6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003.7亿元,增长37.1%,继2009年突破千亿元大关之后,仅用两年就突破200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73.2亿元,增长18.5%。 ——财政收入完成363.5亿元,增长20.8%。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06.3亿元,增长6.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达到20005元,增长10.9%,高出全区1151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5848元,高出全区617元,增长16.8%,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个百分点。

——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二连冠,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市向加快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中期显成效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征程上开拓进取、奋勇向前!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注重以转型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新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6∶36.2∶50.2调整为13.8∶38.3∶47.9,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058.9亿元。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市财政安排3.7亿元工业发展资金、7亿元工业用地储备资金,多方筹措45亿元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资金,重点发展铝加工、机械装备与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亿元企业达403家,比上年增加103家,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6.3个百分点。富士康南宁科技园高新园区项目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正式投产,南宁电厂1号机组并网发电,南南铝20万吨板带型材、广发重工整体搬迁、五菱桂花专用汽车项目顺利推进。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783家,完成工业产值1361.8亿元,增长52.5%。全力提升服务业水平。华南城、保税物流中心(二期)、大商汇等一批重大商贸物流项目加快推进,海吉星农产品国际物流中心、金桥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期)、东盟·川桂商贸物流园建材专业市场开业,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正式落户南宁。全市新增国家3A级以上景区4家,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439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2.4亿元,旅游总人数及总收入均居全区第一。成功服务和举办“两会一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荣获最具特色民族节庆奖,全年举办展会节庆活动105场(其中各类专业展会73场)。大力实施“引金入邕”战略,全年新增驻南宁银行类金融机构5家、保险公司2家、证券营业部1家、小额贷款公司12家。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数字南宁”建设加快推进,荣获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命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市财政筹集和安排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2亿元、农业发展资金3.3亿元、惠民补贴资金7.2亿元,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糖料蔗、桑蚕、食用菌、生猪、家禽等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横县朝南村“土地流转+先进实用技术”的新模式引领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14万多亩,位居全区第一。圆满承办首届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

(二)注重以项目促投资,发展内生动力得到新增强。深入开展“发展环境建设年”主题活动,推行“绿色通道”服务,实行重大项目集中联合审批,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年”主题活动,全市施工项目7524个,增长49.7%。城建计划项目613个,完成投资250多亿元。继续打好“五场攻坚战”。工业经济振兴攻坚战成效显著,全市完成工业投资524.0亿元、增长48.2%,工业

上一篇:2017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下一篇:2017上饶政府工作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