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对饮食谚语的影响

来源:热门资讯 发布时间:2019-06-22 点击:

中国饮食文化对饮食谚语的影响篇一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而生生不息如此博大的饮食文化最初源自以食为天的儒家饮食思想、养生为尚的道家饮食思想和茹素修行的佛家饮食思想随着儒释道三教的合一,逐渐出现了饮食思想的认同中国饮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流变与分期,最终形成中国以八大菜系为主、各地方特色菜系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进入新社会之后,对于饮食,由原来的解决温饱上升到"吃档次",再上升到"吃稀奇",在吃遍天下之后,饮食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增加了各种文化内涵,并且由于外来饮食的引入,出现了中外饮食交融的现象在将来,饮食将朝向三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实惠,一个是品位,一个是古怪。

关键词:饮食思想源头、流变、分期、八大菜系、现状、前景

中国历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饮食文化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现代,成为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为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地区认同、接受,被公认为人类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体系之一。

1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

1.1饮食思想的源头

一种文化的形成必定有一种思想的支撑,饮食文化也不外乎如此支撑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的思想有三个主要源头,它们分别是儒家的饮食思想、道家的饮食思想和佛家的饮食思想。

1.1.1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民族的先圣就已经对饮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孟子说,“食、色,性也”《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和性不仅是人类本能的欲望,而且是天下之大欲,这一‘大'字,把饮食提高到了至上的地位”[1]在儒家的饮食理论中,饮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与天理相通,《左传》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现出人欲和天理相应的必然性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化,使这一观念系统化。

在儒家的饮食思想中,饮食即是天理这一观念发展到极致的表现形式是,“民以食为天”的广为流传,这使人人与之不可分离,而又习已为常的饮食被推崇为天理,进入至高无上的信念,高度凝炼地表述了民食即天理的伦理观念这一观念在中国流传广泛,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传授农艺的《劝农书》“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到户户持有的家训“食为民天,

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而至“有奶就是娘”的民间谚语,都充分表现了“民以食为天”思想的深入人心道家最崇尚自然、重视强身健体、重视生命的延续,探索和追求长生不老的学说“道家学说对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贡献,是在饮食之中以养生为尚,讲究服食和行气,以外养和内修,调整阴阳,行气活血,返本还元,以得到延年益寿”[2]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三千年来,膳食平衡以及大豆和茶叶两种功能食品,成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的三大法宝”[3]道家的益气养生学说促进了“食补”和“食疗”的发展,在中国开拓出“药膳”这一独特的食物品种在养生食品中家常食用最普遍的豆腐,就是汉代淮南王刘安门下一批方士修道炼丹的产品道家对烹饪工艺的贡献是,将道教炼丹的“火候”概念引进烹调的制作道家以养生为尚的思想发展出一套进食之道,并系统地提出进食的卫生保健知识,是饮食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

1.1.2养生为尚--道家的饮食思想

道家在先秦本是一个哲学流派,到东汉经过张陵的重新解释,将老子的经典宗教化,把道家演绎为道教,在中国历史上香火绵延数千年,成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最大教派。

说明:这是一篇用来应付大学全校性选修课的课程论文,全是拼凑而成的,大学里的那点事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全校性选修课的课程论文由自己写的可能性几乎趋向于零这篇论文给那些不想写作业的同学作一下参考吧。

1.1.3茹素修行--佛家的饮食思想

佛教是两千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原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教派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不同的一大特点是,“在饮食上以茹素作为信徒与执教者斋戒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且由此形成禁欲修行和素食的制度,对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 [4]佛家所谓的素食,“素”是洁白的意思,也就是非鱼肉和动物类的食物,素食是指植物性原料的制成品僧侣的进食成为吃斋,“斋”在印度佛教中的原意与“过午不食”的戒律有关,按照规定的时间进食就称为“斋”,所以,这“斋”字有节制饮食的意义。中国佛教中的“斋”与印度的“斋”有所不同,从遵时进食,发展成不食荤腥的素食主义,成为汉传佛教的传统饮食中最受佛家重视的是饮水,水在佛家眼中有三种:“经过过滤并即时引用的称‘时水';虽经过滤但被储存饮用的称‘非时水';洗手或洗器物而不饮用的水称为‘触用水'”[5]佛家对茶水也非常讲究一般的寺庙都建在名山胜川,适宜于茶树的生长,饮茶有利于清心明目,坐禅提神,受到修行人的偏好僧侣对茶树的培育、采摘和炒制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寺庙周围往往有著名的茶园佛教的素食和斋戒对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最大的影响,是在社会上大开吃

素的风气,促进了对素食的精益求精,并创造出素菜荤做的烹饪技术。

1.2饮食思想的认同

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以食为天的思想,将饮食神圣化,带有一定的宗教性,并主导了中华民族饮食思想的发展,不论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或伊斯兰宗教,凡在中国本土化的,莫不对儒家伦理价值的核心--礼制,达到最大范围的认同儒佛道三家都以劝善惩恶的伦理为共同的价值准则,“一切以此为准绳的宗教和学派都能在共同的伦理判断中得到沟通和理解”[6]善与恶是对人的道德评判,用人类才具有的价值准则区分食物的性质,将自然界无知无识的动植物拟人化,这是饮食伦理化的基础三教合一的饮食工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思想的源头。

1.3中国饮食史的流变与分期

纵观中国博大的饮食史,可以分成不同的时期,在饮食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使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

以时间为纵轴来看,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孕育期,夏商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雏形期,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定型期,秦汉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交融期,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持续发展期,宋元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繁荣期,明清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鼎盛期,近代鸦片战争至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转型期。

1.4八大菜系

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体系我国最初的菜肴体系有苏、粤、川、鲁四大菜系,这四大菜肴体系最终成形于中国饮食体系的鼎盛期--明清时期随着浙、闽、湘、徽等地方菜逐渐出名,形成了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鲁、川、苏、粤、闽、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2中国饮食文化的现在

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人们对饮食的兴致依然丝毫不曾减少,甚至推陈出新、花样百出在八十年代解决温饱问题的时期,人们注重高脂肪的食物,食材以猪肉为主九十年代进入“吃档次”阶段,菜品逐渐向高蛋白质食物转向,鸡鸭鱼虾是主要食材进入新世纪,饮食转向“吃稀奇”阶段,山珍海味、粤菜鲁菜、法国大餐、日本料理,都对人们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吃遍天下之后,人们就进入了另外一种境界,吃饭不单为了满足口腹之需,而是衍生出许{中国饮食文化对饮食谚语的影响}.

多意义,使原本积淀深厚的饮食文化发挥得更加辉煌灿烂川、粤、鲁、扬各大菜系推陈出新,重庆火锅发扬光大走向全球,各地风味小吃花样百出随着富贵病越来越多,很多有识之士呼吁饮食要健康要营养,药膳便大行其道在吃的内容上没多大创新空间之后,对饮食环境的注重流行起来,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餐厅饮食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此外,由于外来饮食文化的引进,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随处可见,法国大餐、日本料理也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中外饮食的交融。

3中国饮食文化的将来

以当下中国空前繁荣的饮食文化为立脚点,对于中国将来的饮食文化发展趋势,我认为有三个方向:一是实惠,二是品位,三是古怪。{中国饮食文化对饮食谚语的影响}.

对于实惠,这一点不难理解,以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工薪阶层和农民都将是主体,这一群体,收入不高,自然对物美价廉的东西格外青睐,注重实惠和实用性。

目前,我国的小资阶层在逐渐增多,而且随着教育的发展,文化水平高的国民也在不断增加,再加上数量较少的贵族阶层,这一群体很注重品位,注重情调这将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寻求刺激的世界,生活的平淡乏味更会促使人们寻求刺激理所当然,人们也会在饮食上寻求刺激,对稀奇古怪的事情更感兴趣这一现象已经崭露头角,如厕所餐厅的出现与此类似的古怪餐厅在将来肯定会纷纷涌现、大行其道。

4总结

“文化无优劣,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7]中华民族基于自己的国情发展了几千年的饮食文化毋庸置疑是世界饮食史上的一朵奇葩,这朵奇葩将一如既往的盛开下去。

参考文献:

[1]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一(M),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版,P29

[2]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二(M),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版,P34

[3]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J),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一(M),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版,P37

[5]穆艳霞,饮食文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版,P64

[6]政教合一,中国饮食思想的源头(J);徐先玲、李相状,中国饮食文化(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1版,P4

中国饮食文化对饮食谚语的影响篇二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而生生不息如此博大的饮食文化最初源自以食为天的儒家饮食思想、养生为尚的道家饮食思想和茹素修行的佛家饮食思想随着儒释道三教的合一,逐渐出现了饮食思想的认同中国饮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流变与分期,最终形成中国以八大菜系为主、各地方特色菜系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进入新社会之后,对于饮食,由原来的解决温饱上升到"吃档次",再上升到"吃稀奇",在吃遍天下之后,饮食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增加了各种文化内涵,并且由于外来饮食的引入,出现了中外饮食交融的现象在将来,饮食将朝向三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实惠,一个是品位,一个是古怪。 关键词:饮食思想源头、流变、分期、八大菜系、现状、前景

中国历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饮食文化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现代,成为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为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地区认同、接受,被公认为人类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体系之一。

1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

1.1饮食思想的源头

一种文化的形成必定有一种思想的支撑,饮食文化也不外乎如此支撑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的思想有三个主要源头,它们分别是儒家的饮食思想、道家的饮食思想和佛家的饮食思想。

1.1.1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民族的先圣就已经对饮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孟子说,“食、色,性也”《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和性不仅是人类本能的欲望,而且是天下之大欲,这一‘大'字,把饮食提高到了至上的地位”[1]在儒家的饮食理论中,饮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与天理相通,《左传》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现出人欲和天理相应的必然性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化,使这一观念系统化。 在儒家的饮食思想中,饮食即是天理这一观念发展到极致的表现形式是,“民以食为天”的广为流传,这使人人与之不可分离,而又习已为常的饮食被推崇为天理,进入至高无上的信念,高度凝炼地表述了民食即天理的伦理观念这一观念在中国流传广泛,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传授农艺的《劝农书》“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到户户持有的家训“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而至“有奶就是娘”的民间谚语,都充分表现了“民以食为天”思想的深入人心道家最崇尚自然、重视强身健体、重视生命的延续,探索和追求长生不老的学说“道家学说对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贡献,是在饮食之中以养生为尚,讲究服食和行气,以外养和内修,调整阴阳,行气活血,返本还元,以得到延年益寿”[2]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三千年来,膳食平衡以及大豆和茶叶两种功能食品,成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的三大法宝”[3]道家的益气养生学说促进了“食补”和“食疗”的发展,在中国开拓出“药膳”这一独特的食物品种在养生食品中家常食用最普遍的豆腐,就是汉代淮南王刘安门下一批方士修道炼丹的产品道家对烹饪工艺的贡献是,将道教炼丹的“火候”概念引进烹调的制作道家以养生为尚的思想发展出一套进食之道,并系统地提出进食的卫生保健知识,是饮食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

1.1.2养生为尚--道家的饮食思想

道家在先秦本是一个哲学流派,到东汉经过张陵的重新解释,将老子的经典宗教化,把道家演绎为道教,在中国历史上香火绵延数千年,成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最大教派。

说明:这是一篇用来应付大学全校性选修课的课程论文,全是拼凑而成的,大学里的那点事

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全校性选修课的课程论文由自己写的可能性几乎趋向于零这篇论文给那些不想写作业的同学作一下参考吧。

1.1.3茹素修行--佛家的饮食思想

佛教是两千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原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教派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不同的一大特点是,“在饮食上以茹素作为信徒与执教者斋戒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且由此形成禁欲修行和素食的制度,对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 [4]佛家所谓的素食,“素”是洁白的意思,也就是非鱼肉和动物类的食物,素食是指植物性原料的制成品僧侣的进食成为吃斋,“斋”在印度佛教中的原意与“过午不食”的戒律有关,按照规定的时间进食就称为“斋”,所以,这“斋”字有节制饮食的意义。中国佛教中的“斋”与印度的“斋”有所不同,从遵时进食,发展成不食荤腥的素食主义,成为汉传佛教的传统饮食中最受佛家重视的是饮水,水在佛家眼中有三种:“经过过滤并即时引用的称‘时水';虽经过滤但被储存饮用的称‘非时水';洗手或洗器物而不饮用的水称为‘触用水'”[5]佛家对茶水也非常讲究一般的寺庙都建在名山胜川,适宜于茶树的生长,饮茶有利于清心明目,坐禅提神,受到修行人的偏好僧侣对茶树的培育、采摘和炒制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寺庙周围往往有著名的茶园佛教的素食和斋戒对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最大的影响,是在社会上大开吃素的风气,促进了对素食的精益求精,并创造出素菜荤做的烹饪技术。

1.2饮食思想的认同

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以食为天的思想,将饮食神圣化,带有一定的宗教性,并主导了中华民族饮食思想的发展,不论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或伊斯兰宗教,凡在中国本土化的,莫不对儒家伦理价值的核心--礼制,达到最大范围的认同儒佛道三家都以劝善惩恶的伦理为共同的价值准则,“一切以此为准绳的宗教和学派都能在共同的伦理判断中得到沟通和理解”[6]善与恶是对人的道德评判,用人类才具有的价值准则区分食物的性质,将自然界无知无识的动植物拟人化,这是饮食伦理化的基础三教合一的饮食工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思想的源头。

1.3中国饮食史的流变与分期

纵观中国博大的饮食史,可以分成不同的时期,在饮食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使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

以时间为纵轴来看,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孕育期,夏商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雏形期,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定型期,秦汉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交融期,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持续发展期,宋元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繁荣期,明清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鼎盛期,近代鸦片战争至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转型期。

1.4八大菜系

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体系我国最初的菜肴体系有苏、粤、川、鲁四大菜系,这四大菜肴体系最终成形于中国饮食体系的鼎盛期--明清时期随着浙、闽、湘、徽等地方菜逐渐出名,形成了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鲁、川、苏、粤、闽、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2中国饮食文化的现在

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人们对饮食的兴致依然丝毫不曾减少,甚至推陈出新、花样百出在八十年代解决温饱问题的时期,人们注重高脂肪的食物,食材以猪肉为主九十年代进入“吃档次”阶段,菜品逐渐向高蛋白质食物转向,鸡鸭鱼虾是主要食材进入新世纪,饮食转向“吃稀奇”阶段,山珍海味、粤菜鲁菜、法国大餐、日本料理,都对人们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吃遍天下之后,人们就进入了另外一种境界,吃饭不单为了满足口腹之需,而是衍生出许多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对饮食谚语的影响}.

使原本积淀深厚的饮食文化发挥得更加辉煌灿烂川、粤、鲁、扬各大菜系推陈出新,重庆火锅发扬光大走向全球,各地风味小吃花样百出随着富贵病越来越多,很多有识之士呼吁饮食要健康要营养,药膳便大行其道在吃的内容上没多大创新空间之后,对饮食环境的注重流行起来,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餐厅饮食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此外,由于外来饮食文化的引进,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随处可见,法国大餐、日本料理也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中外饮食的交融。

3中国饮食文化的将来

以当下中国空前繁荣的饮食文化为立脚点,对于中国将来的饮食文化发展趋势,我认为有三个方向:一是实惠,二是品位,三是古怪。

对于实惠,这一点不难理解,以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工薪阶层和农民都将是主体,这一群体,收入不高,自然对物美价廉的东西格外青睐,注重实惠和实用性。

目前,我国的小资阶层在逐渐增多,而且随着教育的发展,文化水平高的国民也在不断增加,再加上数量较少的贵族阶层,这一群体很注重品位,注重情调这将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寻求刺激的世界,生活的平淡乏味更会促使人们寻求刺激理所当然,人们也会在饮食上寻求刺激,对稀奇古怪的事情更感兴趣这一现象已经崭露头角,如厕所餐厅的出现与此类似的古怪餐厅在将来肯定会纷纷涌现、大行其道。

4总结

“文化无优劣,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7]中华民族基于自己的国情发展了几千年的饮食文化毋庸置疑是世界饮食史上的一朵奇葩,这朵奇葩将一如既往的盛开下去。

参考文献:

[1]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一(M),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版,P29

[2]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二(M),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版,P34

[3]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J),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一(M),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版,P37

[5]穆艳霞,饮食文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版,P64

中国饮食文化对饮食谚语的影响篇三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饮食文化对饮食谚语的影响}.

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而生生不息如此博大的饮食文化最初源自以食为天的儒家饮食思想、养生为尚的道家饮食思想和茹素修行的佛家饮食思想随着儒释道三教的合一,逐渐出现了饮食思想的认同中国饮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流变与分期,最终形成中国以八大菜系为主、各地方特色菜系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进入新社会之后,对于饮食,由原来的解决温饱上升到"吃档次",再上升到"吃稀奇",在吃遍天下之后,饮食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增加了各种文化内涵,并且由于外来饮食的引入,出现了中外饮食交融的现象在将来,饮食将朝向三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实惠,一个是品位,一个是古怪。 关键词:饮食思想源头、流变、分期、八大菜系、现状、前景

中国历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饮食文化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随着中华民族的繁盛进入现代,成为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为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地区认同、接受,被公认为人类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体系之一。

1中国饮食文化的过去

1.1饮食思想的源头

一种文化的形成必定有一种思想的支撑,饮食文化也不外乎如此支撑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的思想有三个主要源头,它们分别是儒家的饮食思想、道家的饮食思想和佛家的饮食思想。

1.1.1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民族的先圣就已经对饮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孟子说,“食、色,性也”《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和性不仅是人类本能的欲望,而且是天下之大欲,这一‘大'字,把饮食提高到了至上的地位”[1]在儒家的饮食理论中,饮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与天理相通,《左传》中“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表现出人欲和天理相应的必然性到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化,使这一观念系统化。 在儒家的饮食思想中,饮食即是天理这一观念发展到极致的表现形式是,“民以食为天”的广为流传,这使人人与之不可分离,而又习已为常的饮食被推崇为天理,进入至高无上的信念,高度凝炼地表述了民食即天理的伦理观念这一观念在中国流传广泛,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传授农艺的《劝农书》“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到户户持有的家训“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而至“有奶就是娘”的民间谚语,都充分表现了“民以食为天”思想的深入人心道家最崇尚自然、重视强身健体、重视生命的延续,探索和追求长生不老的学说“道家学说对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贡献,是在饮食之中以养生为尚,讲究服食和行气,以外养和内修,调整阴阳,行气活血,返本还元,以得到延年益寿”[2]人们饮食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医食同源是中国养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食用、食养、食疗、食忌”之说“三千年来,膳食平衡以及大豆和茶叶两种功能食品,成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的三大法宝”[3]道家的益气养生学说促进了“食补”和“食疗”的发展,在中国开拓出“药膳”这一独特的食物品种在养生食品中家常食用最普遍的豆腐,就是汉代淮南王刘安门下一批方士修道炼丹的产品道家对烹饪工艺的贡献是,将道教炼丹的“火候”概念引进烹调的制作道家以养生为尚的思想发展出一套进食之道,并系统地提出进食的卫生保健知识,是饮食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

1.1.2养生为尚--道家的饮食思想

道家在先秦本是一个哲学流派,到东汉经过张陵的重新解释,将老子的经典宗教化,把道家演绎为道教,在中国历史上香火绵延数千年,成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最大教派。

说明:这是一篇用来应付大学全校性选修课的课程论文,全是拼凑而成的,大学里的那点事

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全校性选修课的课程论文由自己写的可能性几乎趋向于零这篇论文给那些不想写作业的同学作一下参考吧。

1.1.3茹素修行--佛家的饮食思想

佛教是两千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原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国教派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不同的一大特点是,“在饮食上以茹素作为信徒与执教者斋戒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且由此形成禁欲修行和素食的制度,对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 [4]佛家所谓的素食,“素”是洁白的意思,也就是非鱼肉和动物类的食物,素食是指植物性原料的制成品僧侣的进食成为吃斋,“斋”在印度佛教中的原意与“过午不食”的戒律有关,按照规定的时间进食就称为“斋”,所以,这“斋”字有节制饮食的意义。中国佛教中的“斋”与印度的“斋”有所不同,从遵时进食,发展成不食荤腥的素食主义,成为汉传佛教的传统饮食中最受佛家重视的是饮水,水在佛家眼中有三种:“经过过滤并即时引用的称‘时水';虽经过滤但被储存饮用的称‘非时水';洗手或洗器物而不饮用的水称为‘触用水'”[5]佛家对茶水也非常讲究一般的寺庙都建在名山胜川,适宜于茶树的生长,饮茶有利于清心明目,坐禅提神,受到修行人的偏好僧侣对茶树的培育、采摘和炒制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寺庙周围往往有著名的茶园佛教的素食和斋戒对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最大的影响,是在社会上大开吃素的风气,促进了对素食的精益求精,并创造出素菜荤做的烹饪技术。

1.2饮食思想的认同

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以食为天的思想,将饮食神圣化,带有一定的宗教性,并主导了中华民族饮食思想的发展,不论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或伊斯兰宗教,凡在中国本土化的,莫不对儒家伦理价值的核心--礼制,达到最大范围的认同儒佛道三家都以劝善惩恶的伦理为共同的价值准则,“一切以此为准绳的宗教和学派都能在共同的伦理判断中得到沟通和理解”[6]善与恶是对人的道德评判,用人类才具有的价值准则区分食物的性质,将自然界无知无识的动植物拟人化,这是饮食伦理化的基础三教合一的饮食工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思想的源头。

1.3中国饮食史的流变与分期

纵观中国博大的饮食史,可以分成不同的时期,在饮食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使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

以时间为纵轴来看,原始社会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孕育期,夏商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雏形期,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定型期,秦汉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交融期,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持续发展期,宋元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繁荣期,明清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鼎盛期,近代鸦片战争至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饮食体系的转型期。

1.4八大菜系

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体系我国最初的菜肴体系有苏、粤、川、鲁四大菜系,这四大菜肴体系最终成形于中国饮食体系的鼎盛期--明清时期随着浙、闽、湘、徽等地方菜逐渐出名,形成了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鲁、川、苏、粤、闽、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2中国饮食文化的现在

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人们对饮食的兴致依然丝毫不曾减少,甚至推陈出新、花样百出在八十年代解决温饱问题的时期,人们注重高脂肪的食物,食材以猪肉为主九十年代进入“吃档次”阶段,菜品逐渐向高蛋白质食物转向,鸡鸭鱼虾是主要食材进入新世纪,饮食转向“吃稀奇”阶段,山珍海味、粤菜鲁菜、法国大餐、日本料理,都对人们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吃遍天下之后,人们就进入了另外一种境界,吃饭不单为了满足口腹之需,而是衍生出许多意义,

使原本积淀深厚的饮食文化发挥得更加辉煌灿烂川、粤、鲁、扬各大菜系推陈出新,重庆火锅发扬光大走向全球,各地风味小吃花样百出随着富贵病越来越多,很多有识之士呼吁饮食要健康要营养,药膳便大行其道在吃的内容上没多大创新空间之后,对饮食环境的注重流行起来,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餐厅饮食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此外,由于外来饮食文化的引进,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随处可见,法国大餐、日本料理也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中外饮食的交融。

3中国饮食文化的将来

以当下中国空前繁荣的饮食文化为立脚点,对于中国将来的饮食文化发展趋势,我认为有三个方向:一是实惠,二是品位,三是古怪。

对于实惠,这一点不难理解,以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工薪阶层和农民都将是主体,这一群体,收入不高,自然对物美价廉的东西格外青睐,注重实惠和实用性。

目前,我国的小资阶层在逐渐增多,而且随着教育的发展,文化水平高的国民也在不断增加,再加上数量较少的贵族阶层,这一群体很注重品位,注重情调这将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寻求刺激的世界,生活的平淡乏味更会促使人们寻求刺激理所当然,人们也会在饮食上寻求刺激,对稀奇古怪的事情更感兴趣这一现象已经崭露头角,如厕所餐厅的出现与此类似的古怪餐厅在将来肯定会纷纷涌现、大行其道。

{中国饮食文化对饮食谚语的影响}.

4总结

“文化无优劣,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7]中华民族基于自己的国情发展了几千年的饮食文化毋庸置疑是世界饮食史上的一朵奇葩,这朵奇葩将一如既往的盛开下去。

参考文献:

[1]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一(M),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版,P29

[2]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二(M),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版,P34

[3]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J),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一(M),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版,P37

[5]穆艳霞,饮食文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版,P64

中国饮食文化对饮食谚语的影响篇四

饮食文化对文字的影响1 讲义

饮食文化

第二章 中国饮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中国从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西汉戴圣在《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东汉班固在《汉书•郦食其传》中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清方苞在《请定经制札子》中也写到:“民以食为天,而耗谷最多,流祸之最甚者,莫如酒”。在源远流长的“以食为天”思想下,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众多的烹饪方法,创造了许多饮食器具以及与饮食有关的各种动作动词。关于烹饪方法就有:烹、蒸、煮、炸、炙、烤、炖等;饮食器有锅、碗、瓢、釜、甑、镬、鼎、鼐等;关于饮食的动作动词有:品、饮、尝、吃、食、嚼、咬、吞、咽等。连经典菜系也分别分为“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由此可以说对饮食的文字表现远远高于其他领域。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而同时语言对社会文化又具有极强的涵盖力,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标本”、“化石”。对文化的记录深刻地反映了文化的实质。罗常培在《语言与文化》中说:“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实在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不能背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柏默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社会成员凭借着一套共同使用的言语符号进行交往,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共同的价值观念,奠定文化的核心层面。

雅各•格林曾说:“关于各民族的情况,有一种比骨殖、工具、墓葬更为生动的证据,这就是他们的语言”。正是由此,中国历来推崇的饮食文化在成语、歇后语、俗语、日常用语等方面都留下了痕迹。一方面相沿习用,成为人们的一种语言习惯;另一方面又保持相对的

稳固性和保守性,成为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内涵的书面或口头用语,反映出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模式。这里说的文化心理指的是在一定地域里被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生产资料由奴隶主、地主掌握,他们不仅占有劳动人民大量的劳动成果,甚至连失去自由的奴隶、雇佣农等也作为财产加以占有。吃饱、穿暖成为当时人民最基本、也是最迫切的想法,在普通下层人民(奴隶、雇佣农、自由农)眼中能吃饱、穿暖就是生活富裕的象征,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的幸福。人们也就习惯从饮食来辨别家庭贫富、生活好坏以及个人的身份地位,所以以饮食来喻人的贫富,比如饱食暖衣、食前方丈:吃饭时摆了一尺见方的食物,形容极为奢华。靡衣玉食:穿着华丽之衣,吃着精美之食,比喻豪华奢侈的生活。缺食无衣(缺衣少食):缺吃少穿。比喻非常贫穷。

孔子曾称赞颜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里孔子从颜回饮食简单却能安贫乐道的品行,将饮食与人物的品行联系起来,以饮食来喻人的德行的词语也很多,比如酒囊饭袋:盛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无用的人。膏粱子弟:膏粱,肥肉和细粮。指无所用心过着奢侈享乐生活的富贵人家弟子。饕餮之徒:饕餮,传说中贪吃的猛兽,形容贪吃的人。拿酸作醋:对别人的请求故意表示为难来提高自己的身份。不为五斗米折腰:语出唐•房玄龄《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鱼肉百姓:用暴力欺凌残害老百姓的行为。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说:“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特点”。“衣食住行”是中国人经常挂在嘴上的四个字,也是我们日常关注的对象,在汉语里也有许多以饮食来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的。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语出《论语•乡党》,米舂得越精越好,鱼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做事、做学问要精细。贪多嚼不烂:吃多了消化不了,比喻盲目求多却难以运用。众口难调:

{中国饮食文化对饮食谚语的影响}.

原指各人的口味不同,很难做出一种饭菜,使所有人都感到可口。比喻很难让所有人都满意。 无米之炊:做饭却没有米,比喻没有必要的条件不可能出成果。 饮水思源:喝水时想到水源,比喻不忘本。 添油加醋:比喻夸大事实,增添原来没有的内容。

在歇后语、谚语中也有不少是饮食文化的沉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某些汉语固有词语,它在反映词汇意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汉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的反映,具有汉民族文化的特色,为一般外国人所不熟悉。”这些与饮食有关的歇后语和谚语往往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蕴涵着更为深刻的比喻意义。

(1)歇后语中比较常见的有: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吃香蕉剥皮——吃里爬(扒)外

(2)谚语中比较常见的有: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吃什么斋念什么佛

煮饭要有米,说话要有理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不吃黄连不知苦,事非经过不知难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日常用语里只说一个非常特殊而有意思的字——“吃”。

“吃”最基本的意思是:在嘴里咀嚼食物后咽下去。在中国人的日常口语里几乎什么都可以用“吃”来表示。如:可以用来表示禁受、承受,所组成的词有:吃苦耐劳、吃官司、吃不消、吃得消、吃惊、吃亏、吃罪(承受罪责之意)等等;用来表示消灭对方的力量,所以下棋时叫“吃车”、“吃炮”; 用来表示某一物体进入另一物体,表船体入水的深度叫“吃水”,金属切削时工具切入工件叫“吃刀”„„这样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吃”文化已经被中国人发展到了极致,把“吃”和对社会、对人的感情融合到了一块,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人

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中小小的饮食部分就对语言有如此之大影响 综上所述,作为世界农业最早分布点的中国,我们的先民不仅学会种植水稻、蓄养家禽,酿造美酒,形成异常丰富的饮食文化;同时他们也将这些生活经验转化成了语言,其中的大部分又通过书面的文字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在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日常用语中表现出来,组成绚丽多姿的饮食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不可分割之一部分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从其内容角度看到语言与社会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附录:有关食的词语:

1、 吃亏——和别人交往中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2、 吃力——担负的任务繁重而感到力不从心。3、 吃紧——情势紧张。4、 吃香——受人欢迎。5、 吃苦——过重的身心负担使之感到痛苦。6、 吃惊——意料之外的感受。7、 吃请——被人邀请赴宴。8、 吃牌——麻将术语,用上家的出牌做成自己的一付牌。9、 吃碰——办事受阻,碰壁。10、吃醋——嫉妒。11、吃罪——担当罪名。12、吃租——收取租金。13、吃贿——接受别人的贿赂。14、吃荤——肉食或正常以外的男女之事。15、吃货——占便宜。16、吃嘴——过分的爱吃17、吃透——对问题了解透彻。18、通吃——全部收归己有19、口吃——说话结巴。20、食言——说话不算数。 21、尝试——做新的探索。

22、糊口——谋生。23、饮弹——被子弹击中。24、 饮羽——箭射入人体,深至箭羽。25、饮恨——含恨而没有办法发泄。

26、 饮泣——泪流入口。27、 咬钩——中计、上当。28、独吞——个人侵占了共有财产。29、吃皇粮——为皇家办事的人。30、吃公家——公款吃喝。31、吃供应——计划经济时代,农业人口由自己种田养活自己,非农业人口由国家供应口粮,称为吃供应。32、吃老本——过去的积累。33、吃得开——在社会上混得好。34、吃不开——在社会上混得不好。35、吃豆腐——占异性的便宜。36、吃军粮——当兵打仗。37、吃不消——承受不起。38、吃得消——能够承受得起。

39、吃味道——过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40、吃败仗——打败仗。

41、吃小灶——特殊待遇。42、吃偏食——特殊照顾。43、吃独食——不顾伙伴,独自得利。44、吃软饭——靠女人生活的人。45、吃硬饭——打家劫舍。46、吃大户——讨有钱人的便宜。47、吃官司——成为被告。48、 吃家什——倒霉。49、吃野食——正规利益外的利益。50、吃白食——不付出却死气白赖地讨收获。51、吃黑食——非法获得利益。52、吃夜食——夜晚行窃。53、吃枪子——被子弹击毙。

54、吃回扣——不正当商业竞争行为,卖方虚高价格,买方当事人从中得到利益。55、吃发球——接不住对方的发球而丢分。56、吃闲饭——没有工作或劳作而由别人供养。57、吃耳光——被人煽了耳光。

58、吃花酒——集体和性工作者一起吃喝玩乐。 59、吃死人——盗墓等不法勾当。60、黑吃黑——用非法手段对付非法手段而获得利益。

61、啃老族——自己不工作,依靠父母收入生活的一类人。62、吃喝玩乐——美食香醇玩耍以寻求快乐。63、吃苦耐劳——不怕艰苦,不怕劳累。64、吃政治饭——政治工作者。65、吃技术饭——以出卖手艺和技术为生者。66、吃闭门羹——遭人拒绝,冷落。67、吃哑巴亏——吃了亏还有苦难言。68、吃青春饭——靠年轻才能赚钱的工作。

69、吃里爬外——本是东家的人,为了私利却为西家做事。

70、 吃回头草——返回来重操旧业或重归原地。71、吃窝边草——欺负祸害自己的邻里或周围的人。72、吃了火药——脾气火暴,语出伤人。73、吃奶的劲——使出全身的劲。74、寅吃卯粮——经济拮据,提前或挪用资金。75、坐吃山空——钱财再多,只出不进也会花光。

76、生吞活剥 ——生硬地搬用别人的言论和文辞。77、秀色可餐——女人美丽动人,可使人忘却了饥饿。78、打了饭碗——丢掉了工作。

79、囫囵吞枣——对知识没能消化,笼统接受。80、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得一次教训,长一分见识。

中国饮食文化对饮食谚语的影响篇五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姓名:汤逸琳班级:汉语言1班学号:2014115069

摘要:

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中国人的饮食思想与中国文化共生同长,历经数千年盛行不衰,成为中华文明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国菜肴丰富,烹饪技术高超,名扬海内外。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万年,饮食也呈现地区差异,它们共同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地区差异、饮食特色

引言:

人类经济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相反,一定的社会形态也会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孕育着各阶段历史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从另一个阶段也可以反应这段历史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句古话说“民以食为天”,往往我们一提到饮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吃”。虽然吃只是饮食文化的一小部分,但在很大程度上吃可以代表饮食文化。在中国悠长的历史上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

大约1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进入“刀耕火种”时期,创造出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种植业发达,酿酒业也早已出现。

大约4000多年左右,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在种植业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在偏远地区土地开发,先后出现了一片片以犁耕种植和沟渠工程。除了养牛、马、羊、鸡、猪、狗等,还驯养鹅、鸭、兔、鬼。粮食作物又多了青稞、麦子、番薯。蔬菜和水果品种也日益增多,香料作物和药用作物也越来越多。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农业中心之一。当时,也已经出现了较系统的烹饪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广度和深度。对于饮食卫生、保鲜和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周秦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南方普遍种植水稻。

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汉代注重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莴笋、大葱、大蒜等并且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

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

明清: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饮食结构出现了很大变化。主食:小麦和大米。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等一系列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新中国成立,人们的饮食生活从质量到内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逐渐过渡到了精神消费阶段。吃不仅仅只是为了解决温饱,人们已从过去的吃饱吃好,发展到要吃健康、吃品味、吃文化。

二.菜系

中国菜是一个总称,它是由各地区颇有特色的菜系组成的。历史悠久,原料丰富,口味鲜美,富有文化气息。中国所在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有很大差别,这是我国地方菜系形成的物质基础。所谓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因其独特的物产、气候、历史条件和饮食习俗不同,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

地方风味菜是构成中国菜的主要部分。关于地方风味菜,其划分标准有很多种,但最有特色、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是三大河流孕育出的“四大菜系”:源于长江上游的川菜,源于长江中下游古扬州的淮扬菜,源于广东珠江流域的粤菜,源于山东黄河流域的鲁菜。另外,还有鲁、川、扬、粤、湘、闽、徽、浙“八大菜系”之说,后又增加京、沪两大菜系,成为“十大菜系”。

三.四大菜系

1.鲁莱

鲁菜即山东莱,起源于春秋战国,成形于秦汉,成熟于三国晋南北朝时。鲁菜在北方很有影响,流传很广,是北方菜的基础和代表,它还传进宫廷,成为御膳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菜由济南和胶东地方菜发展而成。以清香、鲜嫩、味佳而著称,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的烹调方法以爆、炒、炸见长。曲阜的孔府莱是我国最大、最精湛的官府菜。

2.川莱

川菜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川菜历经了春秋至秦的启蒙时期,西汉两晋时初具轮廓,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末清初,川菜用从南美引进种植的辣椒调味,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调味传统进一步发展,现今有“郫县豆瓣”。晚清以后,逐步成为一个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菜系。{中国饮食文化对饮食谚语的影响}.

川菜历史悠久,以成都、重庆两地风味为代表,具有用料广博、调味多样、菜式繁多、适应面广的特征,也较经济实惠。川菜的特点是麻辣、鱼香、味厚,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出名。独树一帜,其它地方很少有。

3.淮扬莱

淮扬菜即江苏菜。江苏自古富庶繁华,人文荟萃,商业发达。远在帝尧时代,名厨彭铿因制野鸡羹供尧享用被封赏,赐地“彭城”(今徐州)。此外,江苏作为鱼米之乡,物产丰饶,饮食资源十分丰富。这一切使得淮扬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淮扬菜主要由苏州、扬州、南京三个流派构成,其影响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其特点为: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的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炒,追求本味,清鲜平和,菜晶风格雅丽,讲究造型,菜谱四季有别。

4.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粤菜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代,岭南尚为越族的领地,与经济文化已较发达的中原地带相比,饮食相对粗糙。秦始皇南定百越,建立“驰道”后,中原与岭南的文化、经济交往渐多,南越的“越”字也渐为“粤”宇所代替,且成为广东的代称。与鲁、川、淮扬菜系相比,粤菜是一个起步较晚的菜系,萌生于秦,成形于汉魏,发展于唐宋,完成于明清。清末有“食在广州”之说。

粤菜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或称惠州)菜三大部分组成。它用料广博,菜肴新颖奇异,烹调吸收西菜制作方法,具有清鲜、嫩滑、脆爽的特点。粤菜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所谓“五滋”(香、松、软、肥、浓)和“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别。其中广州菜为主要代表,富有洋味,其影响遍及闽、台、琼、桂各地。

四.少数民族食俗

1.华北、东北少数民族食俗

这一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对发展农牧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多以畜牧业为主。食俗:肉类主要是牛、羊肉。最具特色的是剥皮烤全羊和手抓羊肉。还有独具特色的奶茶。

2.西北少数民族食俗

西北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回民禁食猪、马、驴、骆驼等。日常主食为面食。常见的面点有馒头、烧锅、画卷、面条、烧卖、包子、烙饼。油香是当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

3.中南、西南少数民族食俗

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畜牧业,喜欢种植杂粮,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荞麦、大麦。多以杂粮面、米为主食。肉食以猪、羊、牛为主。蔬菜除鲜食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日常饮料有酒和茶。

4.华东少数民族食俗

主要从事农业,日常主食以米饭为主,还有以稻米制成的各种糕点,通常称“稞”。番薯也是主食之一。

五.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上一篇:东阳政府工作报告2017
下一篇:云台山冬季营销策划书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