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闻评论范文

来源:经典幽默语句 发布时间:2012-05-21 点击:

2017新闻评论范文篇一

2017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时事评论文章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最经典瞬间回顾

2016年里约奥运会已经闭幕,还记得那些经典的瞬间吗?

最励志瞬间:中国女排力克巴西

里约奥运女排1/4决赛,中国女排苦战五局淘汰东道主巴西队,胜利的时刻女排姑娘们哭了,郎平哭了,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也哭了。这场堪称中国军团在里约“最漂亮一仗”点燃了国人的情绪。

巴西女排是出了名的“中国女排克星”,过去8年曾让中国队遭遇18连败。这次在里约遇到东道主巴西队,中国女排更是面临“背水一战”的境地。整场比赛,“慢热”的中国女排大比分丢掉首局,但随后,姑娘们奋起直追,最终以3-2拿下比赛。在阔别8年后,中国女排再次闯进奥运会四强。

拿下巴西之后,中国女排又在半决赛中战胜荷兰女排,报了小组赛不敌对手的“一箭之仇”,时隔12年再进奥运会决赛。

当地时间8月8日,在2016里约奥运女子100米仰泳决赛上,中国选手傅园慧以58秒76夺得铜牌。

最魔性瞬间:“洪荒少女”傅园慧的采访

8月8日,里约奥运最搞笑的一幕在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后上演,中国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接受采访时,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搞笑才能”。来到记者面前,傅园慧得知自己游出个人最佳成绩后,一脸惊讶,眼珠子瞪得圆圆的,并说自己已经“使出洪荒之力”。

凭借这段魔性采访,傅园慧一夜之间粉丝暴涨,而她也凭借镜头前的表现,引发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被亲切地称作“洪荒少女”。

此后,但凡傅园慧登场,大家对她赛后接受采访的期待不亚于对比赛本身的期待。而她也在随后的采访中频现金句。在100米仰泳决赛中,傅园慧落后第二名0.01秒,她的解释是 “可能是我手太短吧!”“今天是用生命在游泳!翻着白眼游到了岸边。”

在傅园慧接受采访的视频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之后,她的“洪荒之力”迅速波及全球,外国媒体赞誉她是里约奥运会“最可爱选手”。

8月14日,里约奥运会田径男子百米飞人大战,牙买加“闪电”博尔特以9秒81的成绩获得冠军。

最吸睛瞬间:博尔特百米夺冠

奥运赛场上最吸睛的当属男子百米“飞人”大战,虽然博尔特夺冠毫无悬念,但无疑大家都想知道,博尔特还能刷新人类百米极限吗?同时,大家更想见证他创造历史,成为奥运百余年历史上首位连续三届蝉联男子百米跑冠军的选手。

比赛在北京时间8月15日举行,枪响后起跑反应速度历来不快的博尔特明显落后,美国名将加特林一路领先。但在最后20米,博尔特迈开大步加足马力,轻松超越了加特林,又一次率先冲过终点线。9秒81,风驰电掣之后,博尔特成就历史。

在最后20米超越对手之时,博尔特延续了一贯的风格,在镜头前挤眉弄眼、手舞足蹈,把跑道当成表演的舞台。对于博尔特来说,夺冠易如反掌,里约的百米决赛就是他的“表演时间”,在最受瞩目的赛场上,他当然要更完美。

当地时间8月14日,2016里约奥运女子三米板决赛赛后,中国跳水运动员秦凯向刚刚获得银牌的何姿求婚。

最浪漫瞬间:全球直播秦凯求婚何姿

北京时间8月15日早,里约奥运最浪漫的一幕上演。在女子单人3米板颁奖典礼后,中国跳水队男运动员秦凯向刚刚在比赛中获得银牌的女友何姿求婚,这一浪漫场景经由转播画面传遍全世界,感动了亿万观众。

在当天的比赛中,何姿收获一枚银牌。就在颁奖典礼后,秦凯手持一份礼物走到何姿身后,叫住了何姿。然后,秦凯拿出戒指单膝跪地向何姿求婚。通过转播镜头,观众们听到秦凯大声问何姿:“你愿意嫁给我吗?”何姿一边落泪一边点头答应并戴上戒指。

为了这次求婚,秦凯鼓起了极大的勇气,“差点就放弃了,我紧张地抖”。

秦凯、何姿的恋情曝光于2012年伦敦奥运赛场。当时丢掉男子单人3米板金牌的秦凯在池边失声痛哭,这时,何姿走到秦凯身边并将他抱在怀中安慰。秦凯则紧紧拥着何姿,在她的肩头继续哭泣。

最解气瞬间:孙杨200米夺冠显雄心

8月8日,在里约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比赛中,孙杨逆转获得冠军,这是本届奥运会孙杨获得的首枚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的第五枚金牌。

以微小差距错失400米自由泳金牌,又在赛后遭遇挑衅。但几天后,在200米自由泳中夺冠的孙杨再次证明,没有人能在泳池里轻视他。

夺冠后,孙杨没有落泪,只是大啸三声,双手指天,长吐压抑心头的不快。

熟悉孙杨的人都知道,200米并非他擅长的项目,这场比赛他赢得也是惊心动魄。入水后,孙杨处于落后位置。在最后一个转身后,孙杨起腿发力,从第三一路追到首位,并以1分44秒65勇夺金牌。

赛后孙杨说,这是他最想要的一枚金牌。“我一直是第二,这次是个突破,短距离项目我也更有信心了。”

与伦敦奥运的两金一银一铜相比,里约的一金一银稍显黯淡,但对24岁的孙杨而言,里约是一个新的开始。拿下200米自由泳冠军之后,孙杨显示出了更高远的雄心。

最感动瞬间:对手互相搀扶跑向终点

里约奥运的田径赛场,上演了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在女子5000米预赛中,美国选手达戈斯蒂诺被新西兰选手汉布林绊倒受伤,达戈斯蒂诺起身后,并没有急着跑走,而是转身将汉布林扶起,两人互相鼓励着完成了比赛。

在当天的比赛中,汉布林突然摔倒,随后连累紧跟其后的达戈斯蒂诺。达戈斯蒂诺迅速起身,反身轻拍汉布林的肩膀将她扶了起来。汉布林起来后也没有独自跑开,而是一边跑一边为达戈斯蒂诺加油。经历这次意外后,两人已经落后其他对手很远。但她们都没有放弃,互相搀扶着完成比赛。

最终两人以倒数一、二名的成绩回到终点,但在奥运精神面前,她们的成绩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最遗憾瞬间:克罗地亚选手0.001秒丢金

在奥运赛场上,千分之一秒就能决定一块金牌的归属。里约奥运男子单人双桨赛艇比赛,克罗地亚选手马丁和新西兰选手特拉斯戴尔就为观众上演了这一幕。

比赛中,两位选手几乎同时撞线,肉眼根本无法分辨谁更胜一筹。以为自己夺冠的克罗地亚人开始欢呼,而新西兰人则是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名次如何。

尽管两人的成绩都是6分41秒34,但最终凭借高科技手段,新西兰人戴尔以0.001秒的优势夺得金牌。成绩公布的瞬间,马丁四肢发软、瘫倒在地,一副“生无可恋”的神情!

最悲情瞬间:吕斌梦想破灭亲吻拳台

奥运会四年一届,很多选手苦练多年为圆梦而来。但在赛场上,梦想破灭的方式有很多种,哪一种最残忍呢?在里约,中国拳手吕斌就被裁判偷走了“梦想”。在49公斤级比赛中,吕斌占尽优势,但最终却被判定输掉比赛。赛后,吕斌双膝跪地亲吻拳台,这一幕让人不禁流泪。

当天的比赛中,吕斌占尽优势且一度把对手肯尼亚老将皮特·姆盖打蒙,在等待宣布结果时,以为自己一定获胜的吕斌异常兴奋,在台上不时挥舞着拳头。然而就在此时,裁判却举起了皮特·姆盖的手,宣布吕斌输掉了比赛。

不敢相信这一结果的吕斌眼神里充满了迷茫。走下拳台前,他双膝跪地亲吻拳台。下台后,他用毛巾盖住了那张嚎啕大哭的脸。

没有家国担当的网红都是浮云{2017新闻评论范文}.

里约奥运会,众多奥运健儿一面为国争金夺银,一面圈粉无数,成为新的“网红”:阳光帅气的宁泽涛,呆萌爱哭的孙杨,没睡醒的boy张继科,更有“使出了洪荒之力”的搞怪少女傅园慧……奥运“网红”正成为网红界的“一股清流”,为广大网友津津乐道。

不同于一般网红,颜值担当的外表、强大的实力以及本真而自然的情感流露,让奥运“网红”瞬时成为亿万青年竞相追逐的榜样和偶像。热爱祖国、才华横溢、个性突出成为他们的代名词,而他们又用自觉的家国担当标注了新时代网红的真正内涵和高度。

正如张继科在接受一次采访中所说,打球不是为了钱,竞技体育拿了冠军,会升国旗、奏国歌,这是竞技体育给大家带来的独有的荣誉感,这些东西是拿钱买不到的。奥运“网红”为国家荣誉、为家国担当而拼搏奋斗,国旗为其升起,国歌为其奏起,这样的荣誉何尝不是身为一国国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瞩目奥运“网红”,不仅因为他们迸发洪荒之力的拼搏,也不仅因为他们浑然天成的优秀、自信与真实,更因为他们怀抱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作为时代的产物,“网红”以及由此衍生的“网红经济”,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观念改变正深刻影响着年轻一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成为网红,渴望名利双收。然而,反观当前一众“网红”,或为了赚眼球搏出位,或庸俗媚俗,或哗众取宠秀下限……他们满足的是单纯的感官娱乐,却永远触及不到人们的内心和灵魂。没有了精神特质,缺乏家国担当,即便是更新了一代又一代,在历史的浪潮中终将黯然失色,像没有根基的浮云一般,不留下一点痕迹。

奥运“网红”逆袭了旧“网红”娱乐和吐槽的倾向,赋予其更深刻的含义。看似轻松的语言背后,凝结的是不为人知的努力和汗水,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奋斗注脚了成功;站在赛场,不仅代表13亿多中国人民,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体育强国梦。锐气拼搏,昂扬向上,怀抱真实厚重的家国担当,新式“网红”真正走进了广大青年人的心中,让“依靠才华和努力才能成功”的主流价值观深入青年,让个人梦与中国梦唇齿相依的理念直抵人心。

正能量若是内心底色,国家必大有希望。不仅有奥运会上争金夺银的傅园慧们,还有守卫祖国边疆的杨明鑫们,用品质为中国赢得世界声誉的任正非们……自觉负起家国担当,正是这样的网红,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正能量,推动着中国轰然前行的步伐。而他们,恰似一杯清茶,意蕴悠远,即使岁月流逝,依然成色十足。

中青报:所有的挫折和委屈都是成长 新生来了!同往年一样,随同“小鲜肉”来到大学的,是大批的家长,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七大姑八大姨,也都加入了送学生的队伍。校园里,时常看到家长们拿着行李、忙前忙后;儿女尽管上了大学,是成年人了,可家长们就是不能放手。从高考,填志愿,到读大学,找工作,似乎一路都有家长全程陪伴。大学生真的失去独立性了吗?大学是青年走向独立的开始,大学期间,他们应该具备精神独立的能力,并习得经济独立的技能。大学教育是否成功,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毕业生脱离家人和校园的庇护,走向真正的自我独立。

徒步行军20公里,绝对的淬炼,相信绝大多数18岁的孩子都没有经历过。这是清华大学给3000余名新生上的第一堂课。

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太需要类似的第一课了。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下,伴随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很多父母都成了“直升机”父母,对孩子成绩要求高的同时,在生活照顾上无微不至,备加呵护。因此,孩子基本生活能力退化,骄

娇二气旺盛,自私,几乎成为普遍特点。更麻烦的是,一直被父母捧着,学校里也少有惩戒,孩子们越来越娇气,受不得委屈,挨批评遇问题时,非常容易发生极端事件,以至于校园里的自杀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日前,我跟一个大学学生处长聊天,谈到现在大学生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他脱口而出:宿舍矛盾。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了全家围着他转,他学习了,家里就关电视;他睡觉了,家里人就大气不能出,以免影响他的休息。久而久之,孩子觉得大家配合他的节奏理所当然,突然变成6个人住一间房,不同生活习惯马上就导致了严重的冲突。因为不适应这种集体生活,失眠、抑郁已经成为大学新生的第一道关,一些新生不得不退学。

大学是孩子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要做重要的知识技能储备,更需要做社会化的淬炼:如何独立生活,解决自己吃穿住行;如何在一个集体生活环境中,学会与人协作、妥协,解决所有面临的复杂问题,甚至“斗争”。它是一个人成长独立的关键阶段,正因为此,即使在美国这样讲究“自由”的国度,一些大学一年级新生被要求住校,目的就是强化人的社会化。 18岁,从法律意义上说,是完全独立行使民事法律责任的开始,这从一个侧面提醒家长,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孩子们的人生已经开启,家长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放手,过往的“直升机”只能开到这里了,孩子们也必须经历他该经历的一切淬炼。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有清醒的认识,孩子们也需要清醒的认识,你不再只是一个孩子,你需要去解决一切你将要面对的问题,这是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当然,放手并不是简单地将孩子们一脚踹进社会里,家长与学校有责任协助他们尽可能平稳地渡过这一重要的关口。

去年我送儿子去美国读书,对美国大学这方面的做法印象深刻。

一般美国大学对新生都有一周时间的入学辅导(类似我们的新生教育),其内容涉及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系统介绍学校的生活与服务、安全与医疗、学习方法等,学校还会给每一个新生安排一个高年级学长,以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与新生活。

同时,学校鼓励父母与孩子一起参与这个过程。一般的新生辅导教育中,对父母也有3天的配套辅导课程,除了介绍学校情况外,还会安排一些具体的课程,有一些新生活动则是和孩子一起参加。为支持父母参加,有很多免费服务,新生的饭卡上,也赠送了大约三天的免费餐食。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父母放心放手的同时,也让父母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

但是,无论做多少,学校和父母也只能协助你过渡,最后还需要你独立面对新生活。我想特别提醒新同学们,很多人都有着“骄娇”二气,无论什么原因带来的,这都是一份负资产。大学,这进入社会的最后一公里,给了大家一次修正的机会,把你遇到的每一份不愉快、委屈,都当成锻炼淬炼的机会,因为不管你成绩有多好,多有知识,如果不能融入这个社会,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人,那些知识与分数都将一文不值。

我也想特别提醒家长,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习惯找你这支拐杖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他、协助他,但绝不能再替他包打天下,因为我们无法替代他的成长。所有的挫折委屈都会成为孩子的财富,成为他们成长的一部分,而这恰恰是他们这代人最欠缺的,我们必须放手!

莫让抑郁症成为戕害青春健康的头号杀手

7月,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即将奋身投入新角色,在离别的喧闹声中,有这么一群人站在角落一直沉默,这是高校中不断增多的抑郁症患者,他们正经受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孤独与隔离。写完毕业论文,找份像样的工作,对此刻的他来说,着实艰难。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京一所著名重点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约占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量的两成。智识高、求胜心强的大学生,已然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7月4日《北京青年报》)

首都北京、著名高校、硕士或博士、有才华又勤奋……一长串耀眼的光环往往让外人投来赞赏和羡慕的目光,鲜有人注意到他们难以言说的孤独和痛苦。

我国抑郁症的病发率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平均每年都有5%—10%的增长,已有接近10%的都市人饱受抑郁折磨。当前中国抑郁症患者数量超过2600万。公开统计显示,我国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至少是13万,而其中40%的自杀死亡者在自杀时患有抑郁症。由此可见,抑郁症夺命威胁不逊癌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增大,一些人在精神层面上出现愈来愈多的问题。央视名嘴崔永元曾公开宣布自己患有抑郁症,并说“抑郁症病人有多苦,不说也罢”。不难看出,抑郁症带来的痛苦和危害之大。

另外,自杀造成的“后遗症”亦不容忽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一个人自杀平均会使六个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这种严重心理创伤,会持续十余年,甚至会持续影响未成年人的后半生。

据在京著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粗略统计,5年前,10个咨询对象里平均一两个有抑郁症,而现在则上升到3—4个。可见大学生是患有抑郁症的占比较高的群体,硕博士抑郁已呈现升高趋势,但从北京市综合医院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看: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过专科诊治。相关数据反映出的现象必须予以重视。

有悖于“学习好心理就好”惯常想法,成绩优秀的重点大学学生在抑郁群体中已经占有一定数量。他们对自我极其严苛,常流露出内疚和自责的情绪。“病耻感”让在校生得病不易被察觉,加之对相关基本知识和诊疗不甚了了,耽误了其主动就医的效率,大多数都在对生活失去兴趣、“人前坚强,人后沮丧”恶性循环中苦苦挣扎,直至病情加重不得不休学甚至产生非常严重的自杀倾向。

青年是社会进步的排头兵,是创业创新的生力军,对于日趋高发的抑郁病大学生群体,主动干预、积极治疗是抵御病魔的关键。故此要让抑郁症患者彻底走出泥潭,救命更要救“心”。 首先当然是社会救助。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加大抑郁群体的关怀和援助力度,大力强化高校的心理教育及干预疏导工作,逐步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就业环境,最大程度调动个体的潜能和乐观情绪。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人群,要进行专业人员的危机干预和医生的配合治疗,做到抑郁症防治工作的专业化、及时化。

其次,提升大学生患者的“自救”能力更为关键。快节奏、竞争激烈中的高校人群,需要警惕失眠成为抑郁症的先兆。而学生和家长也要正视心理疾病,而非妖魔化或回避抑郁症,及早发现,及早就医,避免病情加重。在社会的重压和人生的挫折面前,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加适当的运动锻炼,改善睡眠障碍。当受到负面情绪侵扰的时候,不妨向家人朋友或专职机构倾诉,不要淤积在心里,使之成为一碰即炸的“地雷”;遇到自己一时无法克服的困难,尝试向外界求援,逐步加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唯此,方能驱散抑郁的乌云,迎来生命的阳光。(南方网斯涵涵)

沉迷刷手机莫刷掉宝贵青春流量

8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来自全国的1937位大学生中发起投票,55.06%的大学生表示暑假基本“„宅‟在家刷手机度过”。同时,在面向180余所高校的622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72.87%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曾对暑假有过规划,其中36.34%的规划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36.28%的大学生受访者对自己的暑假生活表示满意,52.73%的大学生认为满意程度与金钱无关。(8月24日《中国青年报》)

2017新闻评论范文篇二

2017年申论范文中青报评论{2017新闻评论范文}.

中青报:“取消霾预报”真的是自欺欺人吗

没有解读,就必然引起误读,怪不得民众要质疑这则暂停通知。只是质疑可以有,盲目质疑却不可取。

1月17日晚间,一张“关于暂停霾预报预警业务的通知”图片在微博上流传。图片中的文字写道:“各省辖市气象局,各直管县(市)气象局,省气象台:2017年1月17日18:36接中国气象局预报司电话通知,要求立即停止霾预报预警工作。请各单位接到本通知后,即刻停止制作和发布霾预报预警产品。(澎湃新闻网1月18日)

这条通知一公开,网上顿时炸开了锅。有人质疑这是掩耳盗铃,也有人表达出愤懑,讽刺说“科学预报有风险”。可是,谁关注过其背后原因和后续?

这则通知非但没有释疑,反而成了众人的情绪宣泄口。和此前将雾霾定为气象灾害时所引发的争议一样,单一的信源、笼统的表述,让通知显得格外“站不住脚”。很多人认为,在治霾问题上,各级部门都在想方设法逃避责任,它们反对把霾列入气象灾害,就是担心混淆“人祸”和“天灾”。

问题在于,国内各省区市早已将霾列为气象灾害,并且调整相关部门职能设置。从环保部门的角度来讲,之前和气象部门有很多权限交叉的地方。因为大部分的环境监测网络、监测站点都在环保部门,而不是气象部门。气象部门不再发布霾预警预报,意味着两部门正在进一步厘清职责划分,避免在公开发布中出现两种口径的“预警”。

由于缺乏更为权威和详细一点的解释,导致本身很正常的调整,被民众理解为了“统一口径”“瞒报数据”。没有解读,就必然引起误读,怪不得民众要质疑这则暂停通知。只是质疑可以有,盲目质疑却不可取。在当前空气污染的因素中,人为影响和自然因素确实难分高下,强调前者,是为了突出治霾的紧迫性,而强调后者,则会被很多人误解成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推卸责任。

也就是说,暂停霾预警,只是更细化的治霾做法,认为其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是一种误读。然而,这种误读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说明,公众普遍关注治霾工作,不会因为一则通知,就忽略雾霾对空气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的严重影响,更不会因为暂停预警就改变认识基础。

所以,讨论气象部门停止霾预警合理与否,说到底还是在争议“霾预警能否可信”。在重申“霾”属于天气和污染交叉的复合现象的同时,仍然需要明确,有公信力的预警,才能安抚社会不安的情绪。不管如何,治理主体责任依然在政府,不论是气象部门还是环保部门发布预警,都不会改变“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治理格局。

光明日报:树立正确的环保“利益观”

由于生态破坏严重,2015年9月,环保部对甘肃省张掖市政府、甘肃省林业厅和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进行了约谈并要求整改。而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在上个月底刚刚结束的对甘肃省的督察发现,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依然严重。

媒体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发现,当地两座水电站对法律规定放生态水的要求置若罔闻,导致水库下游河水流量严重不足。只有在中央环保督察组来现场检查时,水电站才“恰好”放了几天水。换言之,祁连山地区的生态问题,可能比中央环保督察组所发现的更严重。当地阳奉阴违,屡查不改,是生态破坏问题依旧严重的重要因素。

重重环保压力之下,当地对环保不会不上心。但是,究竟是什么力量让约谈和督察一拳打到棉花上?答案也很明确,就是当地所顽固保护的局部利益。

像水电站等紧扣经济指标的部门寻求利益很好理解,但环保部门、自然保护区对此的沉默,甚至为利益一方辩护,就不得不说与当地环境保护的政治环境有关。财政利益驱动下的放任和庇护,只有当上级环保部门甚至中央前来督察,地方才可能有所收敛。

显然,改变环保系统现有管理机制,实施垂直管理是扭转地方环保部门“无力”的有效手段。去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就提出县级环保局调整为市级环保局的派出分局,由市级环保局直接管理。这项改革有助于解决基层环保工作严重受地方干预的问题,这或许是未来一段时间环保部门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方向。

然而,仅凭环保部门体制调整,尚不足以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如果不能改变这些地方政府的利益观,仅凭环保部门唱独角戏,效果将大打折扣。

令人欣慰的是,近期,有关部门印发的涉及生态文明的考核指标中,对生态环境质量等体现人民获得感的指标赋予很高的分值和权重。这是推动官员政绩观、部门利益观转变的有效举措。

开展环保工作,将生态保护落实为常态化的任务,就要不讳言“利益”二字。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有利益,都会打算盘,空谈口号而不协调和解决利益问题,就会让屡查屡犯的问题重演。保护环保部门的合法、合理权益,扭转整个政府系统的利益观,是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的必要举措。

{2017新闻评论范文}.

北京晨报:修复环境就得由损害环境者买单

如果修复费用由损害环境者买单,则意味着损害环境者将得不偿失,甚至有可能因此连带着赔上所有合法赚得的家财,不仅惹牢狱之灾,还有可能倾家荡产。因此,于遏制污染,谁破坏环境谁买单,已经是势在必行。

公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谁来负责?由谁追责?浙江省绍兴市除追究损害环境者的行政、刑事责任外,还追加了“修复受损生态环境赔偿条款”——当企业行为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无法修复时,向企业索取用于替代修复的货币赔偿。这一做法,破解了“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1月22日《人民日报》)

如果只追究损害环境者的行政、刑事责任,如此风险成本显然太轻。当损害环境者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几个罚款,或只是九牛一毛,即便吃几年官司,但既然“出来后”还有万贯家财在,也不足以对损害环境者有多少震慑作用。实际上,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有可能无法修复,因此将贻害子孙。即使修复,付出的成本,也将无数倍于靠污染赢得的效益。

显然,“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是不公平的,实际上,于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个人,也正因此甚至把排污当作一条生财之道。而如果修复费用由损害环境者买单,则意味着损害环境者将得不偿失,甚至有可能因此连带着赔上所有合法赚得的家财,不仅惹牢狱之灾,还有可能倾家荡产。因此,于遏制污染,谁破坏环境谁买单,已经是势在必行。

然而过去,公共环境损害只能对应公益诉讼制度,原告只能是公益组织。由于公共生态环境损害缺乏主体追责人,或者责任人不明确而无处追责,常常导致受损的环境无法得到及时修复。也因此,让损害环境者得以逃脱修复的责任,不必承担任何修复费用。

绍兴大胆试点“污染损害赔偿修复机制”,建立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赔偿磋商、司法衔接、资金使用管理和生态修复等制度体系,确定由环保局作为索赔主体,与企业进行索赔磋商,磋商失败再进入诉讼程序。而以磋商为首选程序,既不失污染损害赔偿的底线,也大大节省了司法成本。

为使生态得到及时修复,绍兴还加强建设相关配套措施——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专用账户,资金来源除污染主体赔偿金外,也接受社会各界自愿捐赠。如果找不到责任人,可用账户资金予以修复。这样,可以做到发现一起,及时修复一起。这其实也是污染损害赔偿修复机制的应有之义,即一旦环境被破坏,修复,无论如何都高于一切。

钱江晚报:追求业绩别靠拼身体 国防大学一位女讲师英年早逝,他的领导含泪慨叹“别等中青年干部逝去再谈关爱”。近期,此事被许多人发到微信朋友圈里,引发社会对中青年骨干工作压力和健康状况的担忧。

表面上看,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导致过度劳累,是一些干部职工英年倒下的主因。事实上,一些单位工作安排不科学,甚至为片面追求“政绩”,无节制地给干部职工加压,要求或变相要求他们长时间加班加点,甚至以“领导都不休假”为由压减休假,更是深层次的原因。

当下,一些地方和单位并未按劳动法、带薪休假等国家法规行事。有的地方提出“5+2、白加黑”,有的县市甚至提出“3516”工作法,即每天三小时吃饭、五小时睡觉、十六小时工作。而要求干部职工加班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的是为了“加快招商引资”,还有的是“转变工作方式、提振精神状态”。在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下,“疲劳战术”被当成经验,低效率的加班被视为作风,这不仅影响了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也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助长了形式主义。

无节制地要求干部职工加班,与宪法、劳动法、公务员法的要求相悖。劳动法明文规定,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提倡发扬无私奉献、夙夜在公的精神,但不能以牺牲干部职工身体为代价。要合理安排工作,引入现代化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努力保障干部职工的休息时间,保证他们有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神为党和国家多作贡献。

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队伍才会更有战斗力,才可以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除特殊情况外,各地方和单位应摒弃靠“5+2、白加黑”追求业绩的旧观念,把关爱干部职工身心健康的政策落到实处。尤其应对那些在单位挑大梁的中青年业务骨干给予更多的关爱。 广州日报:医保“漫游”再难也要向前推

随着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候鸟式”退休人员不断增多,医保“随人走”实现“漫游”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迫切需求。

事实上,医保“漫游”在技术上没有障碍,难点在于其在政策上“牵一发而动全身”。

目前我国医保基金的统筹层次大部分在地市一级,各地缴费和保障水平不统一,医保药品、诊疗、服务设施更是千差万别。在配套改革没有协同发力情况下,医保“漫游”单兵突进容易造成部分地方基金吃紧,也会加剧医疗资源的错配。

因此,实现医保“漫游”,不是一张社保卡、一个部门、一个文件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周详的顶层设计,协调整个医疗体系: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诸多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同时,还要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例如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完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畅通基层人员职业上升通道,形成以品德、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等。

此外,还要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评价机制等方面对社会医疗机构给予同等待遇,并鼓励社会力量投向满足群众多元需求的服务领域。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各地各部门应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破除阻力的决心,打破利益藩篱,追求改革实绩。

总之,医保“漫游”再难,也要向前推。

北京晨报:回家看看需休假制度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条文之中。但是,由于并没有细化法律责任,也没有附加具体的实施细则,这一规定一直面临落地难的尴尬。(1月17日《法制日报》)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孝敬父母还有时间,甚至下意识地感到自己忙于生计压力大,尽孝不在一时一刻,也不在乎方式方法,还有机会,但久而久之,父母的感情需要和精神养老被漠视,甚至许多人最终却留下了“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

感恩和孝顺父母是人之常情,也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其实,孩子走上社会,父母对他们并没有过多的要求,能回家父母就很开心了。所以,对于一个思乡心切的人来讲,经济条件和收入水平、存款多少之类的因素,本不应成为阻止回家的羁绊。虽然说,现代社会是匆忙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除了以各种忙碌的理由冷落父母之外,真的连“回家看看”的时间都没有了吗?

一段时间以来,围绕子女“常回家看看”出现了两种声音,反对者说,将不具操作性的道德义务入法,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而赞成者则认为,伦理道德的要求无关法律效力,也无损法律的权威性,更多的体现了法律的指引、教育作用。

其实,对于大多数不能“常回家看看”的子女而言,生活上的压力、经济上的负担等现实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但时间却往往是捉襟见肘的。有调查显示,七成民众表示“工作忙没时间”难以做到“常回家看看”,这与带薪休假的落实率还不足一半也正相呼应。可

2017新闻评论范文篇三

2017新作文“驴友事件”的评论

2017新作文:“驴友事件”作文选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去年10月7日,经过连续搜救,17名擅自进入广西来宾市自然保护区露营被困失联的驴友,成功获救。来宾市为此次营救,耗费了巨大的公共资源,更严重的是营救中救援人员也面临巨大的危险。

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当地政府呼吁驴友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要擅自行动。有网友认为,驴友是公民,作为纳税人,有权享受公共服务,不应为救援买单;又有网友说“人生需要‘说走就走’的旅行”,并为他们的行为点赞。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审题分析

1、材料第一段给我们介绍了需要评说的事件。

2、第二段则是这一事件引起的社会的强烈反响,即给我们呈现了针对该事的三种观点: ①驴友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能擅自行动。

②驴友是公民,作为纳税人,有权享受公共服务,不应为救援买单;

③“人生需要‘说走就走’的旅行”,为驴友的行为点赞。

3、第三段表明写作要求,并问:对此你有何看法?

4、立意时我们可参考材料所给的观点,也可针对事件生发合情合理的其他看法,比如谈权利和责任,谈自由与法制,批判驴友的任性行为等,但绝不能做不加思辨的“传声筒”,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比如有学生就大赞特赞驴友的行为。

5、要抓住“对此你有何看法”的“此”是什么,找准“就事论事”的“事”。写作时需针对驴友一事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态度,由表入里,在情、理、法的内在脉络中进行分析阐述,走向思维的深度。特别重要的是必须结合具体问题来具体分析,基于事实和真相的基础上进行有理有据的逻辑分析。

因此,审题时要细读材料,找到材料中有关立意的标识, 抓住材料中譬如“擅自”“耗费”“巨大”,“严重”“危险”等词。

自游是否真的自由

繁忙生活里,假期显得格外难得。越来越多驴友利用国庆黄金周外出旅游,旅行讲究轻松自在,然而去年发生的“17驴友擅闯林,救援工作难开展”事件却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旅行的自由,究竟是何种程度的自由。私以为该起事件中的驴友,真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近年来,自由旅游者已将自由的定义下限无节制下降,不再满足于灯红酒绿的城市,闻名中外的名胜,向着“规定”的底线出发,已经成为部分驴友“变质”的探险目的,此次事件中提到的广西来宾市自然保护区明确规定禁止游客进入,17位驴友的擅自闯入不但表现了对规则的漠视,生命的不负责,更是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破坏。

规则的制定来自于对秩序的维护,行为的约束,及一定程度上的保护。规定游客禁止进入自然保护区可能出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或是未开发地区可能对游客造成伤害的避免,驴友对规则的漠视最终导致自己被困林中,一切责任应由他们独立承担。

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必然是驴友们的“擅闯计划”产生原因之一,被困林中

还存在出行前准备不足,没有料想到意外对策等因素,如此莽撞的出游行为,对自身生命安全以及参与营救的救援人员安全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自由建立在保障生命安全健康进行的条件下,而不是随心所欲,不虑后果。

不遵守相关法规,耗费巨大公共资源实则是对稳定社会公共秩序的一种破坏,公共服务的建设是为了更及时更有效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对于破坏规则这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及不负责的行为,公共资源巨大的耗费着实令人惋惜。公共秩序的公平稳定需要我们共同维护,前提便是遵守规章制度。

自游是否真的自由,自由建立在遵守规定,保障生命安全,不破坏公共秩序的情况下,驴友说走就走的行为固然有可赞扬之处,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这种果断、无畏的基础上更理性、成熟地看待自由,真正做到为他人、为社会着想。

作为社会生活群体中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互相约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请为他人的自由让路。

旅游遵法,顾全大局

近日,一些擅自进入旅游区露营被困失联的驴友,经过连续搜救,耗费巨大公共资源之后被成功获救。对此我认为,驴友应当自觉遵循相关法规,顾全大局。

驴友擅自露营失联使得救援人员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去营救,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表面看是驴友的贪玩心理的驱使,使其忽视法度;然而从深层次看,则是当代人们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大局的缩影。擅自露营的驴友,有没有想过失联后给救援人员造成麻烦的后果?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与损人不利己大同小异。

驴友持着贪玩好奇之心便任意作为,这实质上也是自我保护意识不高、思想浅薄的表现。在这个信息发展的时代,人们依赖于新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对于自己错误的行为竟不加纠正。然而,从另一方面上看,营救人员又何其不是耗费了巨大的资源、甚至奋不顾身投身于救援之中、陷入危险境地才得以成功营救他们?王小波说:“现代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过度依赖技术,人们以为自己征服了技术,而我们又何尝不是被技术捆绑着不能自主行走。”由此可见,当驴友们过度依赖技术,将自我保护意识蒙蔽于此,被困失联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深究其源,驴友无视法度、抛弃责任心的行为更是整个时代自我中心观强烈的表现。信息技术的蒸蒸日上,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人们也渐渐利欲熏心,让自我中心观肆意膨胀泛滥,驴友的行为便是个很好的例证。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大禹良点坦言:”制造出的新型病菌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自我中心观一旦在社会上泛滥成灾,那么谁会像大禹良点一样为社会服务?长此以往,试问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何而来?民族国家的复兴壮大又该怎么继续?

诚然,有人认为驴友们这么做值得肯定,纳税人有权享受公共服务,不应为救援买单。而我认为,这样忽视法度、不顾全大局的行为,是这个文明不断发展的时代的滥觞!

驴友被困失联已是既定的事实,如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公民的道德修养,加大法律的监管力度,使法制为先的观念深入人心。

龙应台有言:“做事应得三思,切勿让个人主义滋长而使他人步入危险的境地。”旅游遵法,顾全大局,是一个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任性并不任意

去年,擅入自然保护区被困失联驴友获救,来宾市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一时,议论纷纷。对此,我认为,任性不代表随意,驴友应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表面上看,驴友们的行为是追求个性,挑战自然的举动,无可厚非,可实则是对地方法律的破坏与忽视。倘若这种风气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其后果不堪设想。或许今天有人想去监狱体验生活,明天就有人飙车超速体验快感。长此以往,法律尊严何在。亚里士多德曾说,法律的两重性在于本身法律的良好,以及已成立法律获得普遍服从。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破坏。

没有人理应为你的任性买单,正如查理斯玛特曾说,你是你,没有人理所应当地为你付出。驴友们的任性行为使当地政府耗费巨大公款,并使救援人员陷入危险的境地当中。这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他们作为法律的破坏者,有何理由动用大笔公共资金,有何理由让同为社会公民的救援人员献出生命,若只因一句,“我任性”,这未免也太可笑了。古有秦始皇任性,是文学陷入荒芜;今有安倍任性,让中日再陷危机,他们的任性不仅使自己,更是整个民族为之买单。我们从不批判任性,但请你自己负责。

也许有人说, 人生需要说走就走的旅行。对此,我深感不然,不是否定追求自由,而是反对将自由作为不负责任的幌子。驴友们亦追求自由,说走就走,结果走进去却走不出来了,反倒折腾了一大批救援人员。我对他们的计划方案,团队组成,后援补给深表怀疑。诚然,如此一来便更加锻炼了他们的荒野生存能力,可若一不小心呜呼去矣.,人生已无,何来自由? 社会上受这句话“荼毒”的大有人在,不少人停工辍学,工具一丢,只留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便溜之大吉,于此我只能说。呜呼,业道之不复可知矣。

现在追求个性自由的人越来越多,其本意早已被扭曲变形。驴友们的任性实质上是对法律和责任的随意,他们倒是个性自由了,却苦了其他不相干的人,破坏了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形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鉴于此,我认为,任性并不代表随意,我们应该承担起肩上的责任,为自己买单。

规则之“笼”守住生命

17条生命因破坏规则而岌岌可危,而救援人员的性命安全也被牵扯其中——看到搜救17名失联“驴友”的新闻,我不禁感叹当代许多年轻人对规则的淡漠。为追求生活乐趣而破坏规则的人也许会高举自由主义的旗帜我行我素,但殊不知,遵守规则是对生命尊重的底线,也是个体自由的前提。

人的热情固然可贵,但滥用这种热情而缺乏理性思考便是不妥的。17名驴友受到一时热情冲动的驱使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而忽略了与保护区管理部门报备并随时联系这一至关重要的过程。与其说这是一种说走就走的胆魄,不如说这是一种缺乏责任心的极端自私。17条生命,也许是为人父母,也许是家中希望,在社会中各有各的定位和责任。他们在违反规则的同时,也将自身的姓名与周围人的生活悬在达摩克里斯之剑下,稍出差池,便会支离破碎。人的确是为自己而存在,需要有“做自己”的勇气;但人也是社会性的,而调节社会生活中种种矛盾的便是规则。若肆意破坏之,是对自身生命的漠视,也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公民社会之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义务与权利。救援固然是救援人员应尽的义务,但遵守法律不也是公民死守的底线吗?若17名驴友不为救援买单,不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

把规则当做橡皮泥的社会风气将永远得不到纠正。柴静有言,对生命的尊重是这个社会的原则。而一条条规则正是保护我们自身最有力的网,正是这一原则最直观的体现。

充斥着我们生活的规则真的那么面目可憎吗?其实不然。“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的话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如果我们都接受对我们的自由一定的限制以及对我们选择权的一定减少,我们就都能获得更大的自由以及更多的选择权。保证了我们自由的,正是一条条枷锁。任何自由意志,都建立在适当限制及有能力负起责任的基础上。八达岭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不正是最好的佐证吗?若生命都没有了,谈何负责,谈何自由呢?

中国自古以来是德治、家族政治,而非法治,守法观念非一朝一夕可以建成。苏格拉底在临死前说的那句“法律可以以不义的方式判我有罪,但我不能因此违反法律”,正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精神养料。规则并不是限制,而是将人文精神转化为文字的再现;条条框框,正是框住了我们的生活与生命。

深思而后行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说走就走的旅行也日益被人们接受.可越来越多的”被困”、“失联”、“搜救”、“遇难”等词出现在报道之中,你还能不深思而后行吗?

驴友旅游,应将生命安全置于首位。旅游的产生,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改善的必然结果。一位旅游节目主持人曾说:“出去走走,你才能发现世界的美妙。”确实如此,旅游给人们带来愉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放空心境,感受与平常截然不同的生活。可一旦你不经过大脑思考,去到人迹罕至的地方进行“神秘探险”,那你有可能把自己宝贵的生命也一并通过“探险”带走了。若你连生活的基础都失去了,那旅游还有何意义呢?

驴友旅游,应将公民责任背上行囊。去年国庆,为了营救17名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露营被困失联的驴友,来宾市政府耗费了巨大资源,救援人员也身处险境。有网友认为,作为公民,驴友有权享受公共服务。诚然,公民有权享受自身权利,可你是否忘却了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呢?为了一己私欲,而使他人身处险境,为你的一时冲动埋单,甚至显出自己的宝贵生命,让那些原本可以让更多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的资源,就单单因为你草率的决定,而凭空消失,这真的是你所希望的吗?“若我不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我所能做的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一位作家如是说。因此,在你们行动之前,请检查你是否带上了公民应负的责任。

驴友旅游,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曾记得,几位驴友前往西藏,偷采倒卖雪莲。雪莲是圣洁的象征,在当地被普遍尊重,而那位年过四十的“成熟”男性,却做如此勾当,实在令人唾弃。这类报道也并不少见。因此,当我们外出游玩时,也要主义自身的行为举止,是否合乎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千万不要知法犯法,以身犯险,而应在保证自身行为正确性的同时监督他人。

“将你推向深渊的往往是你热爱的事”,我们在合理地享受旅游的欢愉前一定要深思而后行。说走就走的旅行着实令人向往,可你可知,那些说走就走的旅行背后有多少安排与规划?

若想让旅游为我服务,而不是将自己推向披有“旅游”外皮的深渊,我们一定要切记——深思而后行。

说走就走不是抛弃所有

在社会压力骤涨的今日,不少年轻人渴望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更有不少雷厉风行行者付诸行动,当了一回潇洒游客。但在去年10月7日,为搜救17名擅闯广西来宾市自然保护区因露营而被困失联的驴友,来宾市不仅耗费巨大公共资源,还使救援人员生命面临巨大威胁。依我之见,若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能带来自身心灵的满足,却会给众人和亲人带来无尽的困扰与担心,那么这场旅行,不要也罢。

梁晓声曾说:“一个人在世上达到的四种境界无非是,植根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想要追逐一场生命的旅行,心灵的释放乃人之常情,也是你的自由。但若是不恪守相关法律法规,视生命如儿戏,只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感,那么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简直就是场灾难。擅入自然保护区,沉浸在无边自然风光的驴友们,可曾想过没有安全措施地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等同于与死神面对面交谈?可曾想过自己在这儿逍遥快活,远在千里的亲人却在夙夜挂念?更甚,可曾预想过,当你们陷入困境,营救人员的生命安全,大抵是一命换一命,或是全军覆没?当你们踏上这场旅途,你们更应该认识到你们的自由不是无所羁绊,你们更承担着对自身安全的保证,亲人的担心及社会的责任。

也许有人认为,驴友作为公民,作为纳税人,有权享受公共服务,营救是理所当然,更不应为救援买单,诚然,驴友们现身于危险中,政府有义务保障你们的人身安全,实施营救行动,但作为营救人员,若是在保护区中一去不复返了,将会带给他们的家庭多大的重创?营救人员也是公民,他们也是纳税人,若是丧命于此,又有谁为他们买单?这笔帐,又怎能说清?

英国诗人约翰曾说:“在世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要与他人相连,成为一整片陆地。”人生在世,关系网络错综复杂,但与我们最紧密相连的莫过于亲人的爱。这份深沉的爱意,我们又怎能辜负?又怎能抛却?

说走就走的驴友们啊,请记住,旅途中的你们不是赤条条地了无牵挂,说走就走也不是抛却所有,你们与世界相连,远方更有人望眼欲穿,盼望着你的平安归来。

2017新闻评论范文篇四

新闻评论讲义

一、新闻评论的定义

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编辑部或作者个人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

二、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

1、论题的新闻性

(1)现实的针对性。指它的内容是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针对当前重要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包括人民群众中的某些热点、难点问题发表意见。新闻评论可以针对一件新闻事实、一种倾向、一个问题发言,但这些都应当是当前最值得评论的,最需要通过评论来发表意见的,也就是具有评论价值的。

(2)强烈的时效性。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及时提出问题,不失时机地对某些重要事件和问题做出反应或表明态度。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并不是单纯地求快,而是要根据形势和评论内容的需要及时发表意见。发言要适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以求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

2、论理的思想性

(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注重选题的政治意义。

上一篇:2017才华的搞笑说说
下一篇:2017经典说说心情短语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