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故事

来源:思维能力 发布时间:2013-02-06 点击:

80后故事篇一

世界80后成功人士的奋斗故事

“80后”亿万富青李想的奋斗史

凡成功者,无论身处哪一个年龄段,通常都会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资质:懂得坚持,有耐心,把握机会的能力超强。

28岁的李想,就是这样一个成功者。他高中毕业后放弃读大学,醉心于互联网创业,从最初几千元的进账到一亿以上身价,用了不过短短的四年。他的泡泡网也从最初的个人网站,发展为中国第三大中文IT专业网站。与众多携千万美元回国创业的“海龟”们不同,李想的创业完全依靠个人资金积累,所有资产都是一点点赚出来的。

2006年,身价过亿人民币的李想被传媒贴上“80后”的符号,在杂志和电视节目上频频亮相,一举成名。

近日,他应上海电视台某节目邀请,畅谈他和他的时代。如今,这个三年前成名的大男孩,看上去尽管仍然稚嫩、腼腆,但言谈中更显稳重、厚实,对互联网行业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

高中毕业就创业

李想是河北省石家庄人,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艺术气息的家庭。父亲是一名戏剧导演,母亲也从事艺术工作。父母希望他能继承父业,但这个任性而有主意的孩子,却一下子喜欢上了电脑和互联网。他把零花钱全部用在买所有的电脑杂志,读高一时就给自己规划了“大学毕业后去IT媒体做顶尖编辑”的目标。高二时,他几乎给国内所有IT类媒体供稿,写些电脑选购和技术经验类的文章,而且拿到了每千字300元的封顶的稿酬。

当时,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李想很快跟上潮流,刚刚开始上网三四天,就建立了个人网站——“显卡之家”论坛。那时候,相同类型的网站有上百个,李想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显卡之家”做得比别人好得多。当时,读高三的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用六至七个小时更新网站内容,其余时间应付学业。他通过每天更新内容,吸引网民,然后依靠口碑相传,使得网站的访问量急速飙升。一开始他并没想赚钱,但随着网站访问量越来越大,广告商主动找上门来,结果高三一年,他赚到了10万元。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19岁的他决定放弃高考开始创业。他以高三时边上课边赚钱的经历,说服父母接受了自己的选择。

自己的成功可以复制

从最开始的时候,李想就没想到要单打独斗,每到一个最关键的时候,总会有合适的人加入创业团队。2000年春节前,李想说服大学毕业后到深圳打工的樊铮回到石家庄,把两个人的网站合到一起,成立泡泡网。

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2004年的时候,曾有人计划出资近1亿元来收购泡泡网。对李想来说,卖掉公司,意味着23岁的他和几个创业元老都有可能得到数千万现金。然而他最终没舍得卖。“当我发现自己要卖掉的不是网站,而是整个团队时,心里就特别痛苦,我真的舍不得。”他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要和这个团队一起把事业做得

更大,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如今,身为80后的李想领导着同为以80后为主体的员工。“80后的孩子也可以有责任心,也能成为行业的精英。”他说,“他们一点点地成长,从最初一种玩的心态,慢慢变得非常有责任心,然后变成公司的领导,又带出一批新的年轻人来。这些80后的孩子刚来时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但几年后他可能就变成这个行业的精英,他会比别人更有责任心,把一切事情当成自己的责任。”

李想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他说,“其实我只专注于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了10年,我觉得任何人如果能在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10年,其实也都能做出一定的成绩来。”

谈到未来,他认为对自己而言,第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二要对自己负责任,对身边的团队负责任。他说:“我自己感觉很幸运,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开放的时代,每天都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跟自己喜欢的团队一起去迎接挑战,解决困难并因此创造出价值。”

80后故事篇二

80后农民的感人故事

一个“80后”农民的感人故事

——龙坝乡刘家琪同志先进事迹汇报材料

阅读提示:一个出生80年代的农民青年,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和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的实际行动,毅然带领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成就自己也成就别人;他关心贫困户、照顾残疾人,支持残疾儿童入学,为残疾青壮年谋就业,以非凡的个人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从挖煤匠到百万富翁

他叫刘家琪,现年30岁,是金沙县龙坝乡官田坝村双河组农民。中学毕业后,由于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又常年多病,在兄妹三人中他居长,农村有句俗话叫“出林竹笋先遭难”,家境贫寒的他当年只有17岁,便在亲戚的介绍下来到了新化乡某煤矿做挖煤工。在煤矿上打工的几年,刘家琪拾过荒、下过井,吃苦流汗不说,自己的青春雨季就在“蓬头垢面”中缓慢度过。几年的矿井生活吃尽人间酸甜苦辣,看透太多世事艰难。不仅磨砺了年轻人的意志,也增长了不少见识。20出头,是每一个年轻人成家立业的时候,刘家琪也不例外,他开始从事汽车维修、运输等行业,也小有积蓄,也结婚生子。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穷则变、变则通”,在外漂泊了多年后也很想回家做点“大事”。

2006年,金沙梦樵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落户龙坝乡官田坝村,相关基础设施等到了大力改善。刘家琪的老家就在茶山腰,上茶山的公路就从不远处通过,当他看到自家周围一片生机时,脑子里萌生了一些想法。2007年,他用多年的积蓄加上向亲戚朋友的支借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在老家修建了1000平方米野猪养殖基地;2009年成立了金沙奥杰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规模增加到2000平方米存栏野猪400头;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刘家琪自身的苦心经营下,2010年增加到3000平方米存栏野猪600头,并开始实施野猪肉深加工;2011年奥杰牧业{80后故事}.

合作社实现销售额一百多万元。预计到2013年养殖规模到8000平方米,野猪存栏达到1000头。几年以来,他不断寻求致富路子,不断拓宽经营领域,被“今日金沙”报道为“曾经的挖煤匠,现在的百万富翁”。

从自家富裕到共同小康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进带动落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多么美妙而大胆的构想!

刘家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吃苦在农村、脱贫在农村,在一步步艰难的致富路上,始终没有忘记带领家乡父老乡亲共同奔小康。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找准致富的路子,谋好致富的策略,要探索、要试验、要推广、要创新。从2011年起,刘家琪在野猪养殖初具规模、野猪肉深加工系统基本成型、销售渠道基本打开的情况下,开始思考与农户合作的事情——“零成本分散养殖,保护价统一回收”,争取与100户农民家庭达成养殖合作协议。当龙坝乡党委、政府得知这个思路后,在说服百姓及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他大力支持。现在,刘家琪还要做的事情是建立龙坝乡1000亩蔬菜基地,以同样的思路与广大老百姓合作,即他提供种苗、技术、并以保护价回收,群众只管放心种植。他跑重庆、下云南,好不容易完成了市场调研、寻找种植项目、联系长期销路、进行产销比对等一系列工作。

要一下子把群众发动起来是多么不容易!有一位陈姓农户,家庭贫穷,刘家琪十分希望与他家合作养野猪、种蔬菜,但是该农户始终瞻前顾后,不肯签合同。刘家琪一连走了他家五次才达成了协议。一位村干部看到这些事迹后感动得说:家琪这小子贵就贵在要与老百姓共同富裕,难就难在要实实在在盈利,苦就苦在要说服老百姓与他同心同德。以血气方刚的身体,白天夜晚奔波,并不只为自己牟利。2011年11月,刘家琪当选为金沙县第十五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从致富能手到道德模范

常言道:为富要仁。但我们认为“未富先仁”更难能可贵。

刘家琪在养殖专业合作社方面的总投资达到了640万,蔬菜基地方面的投资预计也要超过500万,在周围许多人看来这已经是富翁的象征了。但他自己却有另外的看法:资金是一种工具,奥杰牧业的今天得益于政府的关心,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支持。欲存感恩之心,永远欠于别人,说成“负翁”倒还比较贴切。

一直以来,刘家琪都在帮助着身边弱势群体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逢年过节都要深入那些老弱病残家庭送钱送粮,特别是对残疾人的照顾更是经常、周到。官田坝村贫困户万世强家,妻子是痴呆,在上学的女儿又是残疾人,但万世强本人勤劳,刘家琪零成本让他家养野猪,在开学之初又给孩子们送去了学习费用;小里村陈祖昌家在金沙特教学校读书的孩子是聋哑儿童,刘家琪经常送去钱和衣物,时时关注着他的学习情况。官田坝村陈大强、五关村宪万珍、金云村杨启贤……刘家琪时时牵挂着每一位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每年都要在经济条件本就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上万元资金去支持这些残疾人。同时与部分残疾人签订用工协议,让他们去野猪养殖基地和蔬菜基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一个年轻人,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张扬自己的斗志、完善自我的品质,目的只为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农村需要这样的年轻人,时代需要这样的年轻人,他是致富的能手是道德的楷模,《毕节日报》称刘家琪为“新时期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

中共龙坝乡委员会 龙坝乡人民政府

二Ο一二年二月十四日

80后故事篇三

80后必看!我们那些不得不说的奋斗故事

80后必看!我们那些不得不说的奋斗故事

80后,一个近年来网络上的热门词,代表着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没有60后、70后的质朴,也没有90后的过分张扬。我们曾经年轻,却逐渐肩负起了 社会中坚的重任。我们是压力最大的一代,精神的压力,灵魂的空虚,都是为了生活和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80后的职场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会不断地 吸取失败的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我们的职场之路才会走得跟好更稳。

时隔两年,因为一个在湖北工作的同学回家路过北京,我们众多漂在北京的,却一年见不到一次的同学们再一次聚在了一起,大家谈天说地,回忆过去,憧憬未来,当然说的最多的,还是大家在职场中的一些事例。每个同学的故事暗藏着一个职场真理。 1 同学A:永远不要幻想跟同事成为知心朋友

{80后故事}.

同学A毕业后进入一家国企,和他同时应聘到一个部门的,有一个也是应届毕业生,俩人都住在公司安排的宿舍里,很快就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们聊 天时免不了会对公司和领导抱怨几句。但是由于A性格外向,每次总是他在说,而他的挚友同事则常常默默不语。直到后来有个外派学习的机会,领导定下来让A的 同事去后找他谈话,A才知道他的话早就一句不落的进入了领导的耳朵里。

如果你想交朋友,同事必然不是好的选择,工作建立的关系,只是简单的合作和激烈的竞争。把握好同事间的关系,千万不能随便乱讲话。

2 同学B:不是主角也不能成为龙套

同学B毕业后进入国家事业性单位,由于其自身的惰性,接连几次没有做好领导安排的工作,他被办公室内的主流圈子排斥,不再给他安排有价值的任务,只 是让他从事一些简单的文秘工作。结果两年下来,他收入没什么提高、技能没有学到,完全沦为一个办公室内的跑龙套演员。现在他终于忍无可忍,正四处活动想调 换单位。

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核心圈子,如果你常年游离于这个圈子之外,除非你有很强的工作能力,让大家缺你不得,否则你都将沦为跑龙套的角色,并且离开就成了最终的归宿。 3 同学C:事无巨细小小的玩笑也会对你有影响

C同学讲了个别人的例子,他是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他们部门的内勤是一个特别爱开玩笑的小姑娘。有一次经理突然安排了一个让她督促大家写汇报的任 务,大家都很头疼,那个小姑娘开玩笑说,“你们先写着,如果经理不再催的话,我们就都别提醒他了”。当时大家都觉得是一句玩笑话,没有当真,但是从那以 后,她在经理心目中就被打上了投机取巧、应付工作的烙印,最终不得不黯然离开。

要注意小的细节,可能你一个不经意间的表现,在领导眼睛里很有可能会无限的放大,最终决定了你职场的成败。

4 同学D:台资企业不是好的选择

同学D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台资企业就职,他的感触是,台湾老板由于其资本家的本质属性,再加上他们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却对社会责任感相对缺乏,所 以给员工制定的工作强度的要高于那些欧美外企,和国企及民企。同理,日韩企业也存在类似问题。当然,这里并不是指所有的台资企业,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分 析。

当你选择工作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行业、岗位、待遇等问题,还要适当考虑一下这个公司的企业性质。一般来说,国企稳定,外企压力大,其中尤以台资企业为甚。

5 同学E:掌握一技之长公司垮了你也不倒

E的经历比价特别,他所在的大型合资企业由于长期的内部矛盾,终于被市场竞争的大潮所淹没,他们公司的员工也无可避免的面临着失业。而与大多数人不 同,由于E同学在两年的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已经掌握了该行业内的一些专业技术。目前与几位同事一起合伙创业,小试牛刀后打算自己成立公司,正要 申领执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个大浪淘沙的年代,只有掌握一门不易替代的专长,才能保证自己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

6 同学F:差半级的人最有威胁同级更是敌人

同学F在一家民营企业里面做销售,由于他最近几个月的业绩出色,多次得到了领导的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但也是因为他最近风头正盛,他明显的感觉到了 跟他“差半级”的销售团队的组长对他的提防和打压。而且,他说公司里两个销售人员在办公室里为了一单生意争得面红耳赤更是屡见不鲜。

在于职场上来说,“差半级”是最小的差距,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打破这个平衡,所以双方的危机感都很重,互相提防戒备的也更厉害。而对于同级来说,更是直接的竞争对手。

80后故事篇四

“80后”的创业故事

作为80后的年轻一代,创业似乎离他们有些遥远,有人将他们说成垮掉和自私的一代,为了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点燃创业的理想,团省委、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主办了“青春闪耀崛起路――安徽青年创业故事会”活动,面向全省广泛征集以下青年典型及事迹:放弃“铁饭碗”自主创业的企业家、回家乡创业致富的养殖能手,艰苦奋斗成功创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创业故事,他们身上的创业精神,勇敢、勤奋、坚韧、创新的精神品质,向世人证明他们是富有责任感和敢于担当的一代,为当代青年勾勒出了一幅时代的创业图。

创业人物:宋春红

每月都去大城市逛一逛

创业语录:坚持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凡事都谋而后动。

“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做人、做事一定要有前瞻性,因为每一个临时的决定都可能成为今后促使你成功的因素。 ”作为山水空间装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宋春红身边有很多人都很羡慕他的运气好,但宋春红却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并不是因为运气好,而是因为他坚持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凡事都谋而后动,提前想到和发现那些挫折和困难,从而有效地降低或者规避风险。

1993年,宋春红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望江县交通局上班,捧上了所谓的“铁饭碗”,家里的人都很高兴。但是他却高兴不起来。宋春红学的是美术设计专业,到交通局上班完全不对口,所学的理论全部白费,而且那种公务员的工作和生活不是他想要的。

于是,宋春红就自己抱着一大堆在学校里做的设计作品,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地毛遂自荐,去推销自己。几天跑下来,没有一家公司要他,但是他并没有沮丧,因为在这个自我推销的过程中,他的心态得到了调整,口才得到了提高,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1995年,宋春红跳槽到一家当初毕业时就很想进的外贸企业,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到公司。那时候宋春红每个月的工资才300块,每个月他都要自费去一两次像上海、南京这样比较繁华、时尚的城市去逛一逛,到处看一看,这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接触到那些最新的设计理念和创意,为自己今后的设计积累素材和灵感。

创业语录:做事情一定要不断地创新、进取、开拓,你要去积极地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这个社会来适应你。

1996年,宋春红想自己出来创业。通过一个开房地产公司的朋友,宋春红借了50万元注册了山水图文艺术设计公司。

一次偶然的机会,宋春红得知安庆华林人造板公司在征集ci策划,他就自己跑去毛遂自荐。 最终,宋春红的方案被选中了,报酬直接汇到了宋春红的银行账户上,设计费一万八,再加上一些印刷费用,一共两三万块钱,这就是他创业挣到的“第一桶金”。

1997年,山水图文艺术设计公司以“迎客松”标志参与安徽卫视台标竞选,因为设计方案造型新颖,设计理念独特,从一万多名竞标对手中脱颖而出,在业内一举成名。随后的几年里,安徽省立医院、省进出口公司、省公证处等单位的logo(徽标)及vi(视觉标识)设计订单如同雪片般飞来,公司的业绩迅速跻身安徽业内前列。

创业语录:成功属于有目标的人,属于有准备的人,属于有方法的人。

2002年,宋春红经过考察发现,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迅速扩大,合肥人在拥有了新房子的同时,对房屋的装饰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粉刷装修,住宅装饰行业很有发展潜力,于是他就将公司的经营从广告设计转向了住宅装饰行业上,发挥平面设计的专业优势,把设计的要领引入家装领域,在上海注册成立了“山水装饰”公司。

为了寻求突破,宋春红从头学起,边做边学。几个单子做下来,公司的设计作品形成了色彩和造型的独特风格,加上大胆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高品质材料,充分满足了当时合肥家装市场的迫切需求,公司逐渐赢得了品牌和口碑。

创业人物:付凤

给鸡“戴眼镜”和“穿鞋子”

创业语录: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没有勤劳致富的努力意识。

来自合肥市长丰县的付凤,大学学的是生物专业,2007年毕业以后,她回到家乡创业,坚持学以致用,以科学方法饲养土老母鸡、土公鸡,生产土鸡蛋、农副产品,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合肥松棵鹏凤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付凤的家乡在长丰县岗集镇松棵村,村后百米远就是松棵水库和成片的松林。

2007年毕业后,身边的同学都在想办法挤到大城市里去做白领,付凤和男朋友宋大鹏也已经在合肥一家制药公司找到了工作,薪水也很高,但后来他们毅然辞职,满怀希望与信心回到家乡创业。开始时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但在付凤的耐心劝说下,家人终于默许了他们的选择。 对于付凤来说,启动资金是最大的困难。为了节约资金,付凤自己动手打土坯砌墙,拆购低价的废弃瓦棚回来利用,每天顶着烈日挑水、和泥、打土砖,甚至在怀孕期间都没有好好待产过,很快建成了80多间鸡舍、6间宿舍,开挖了一口用于综合养殖的当家塘,完成了对荒凉的松树岗的开垦,养鸡场终于可以简单地运行了。去年3月26日,付凤夫妇首批购置了1000只鸡苗,7月份,他们的小公鸡出售了,10月份,他们的母鸡下蛋了,周边地区的商贩们都慕名到他们的养鸡场来买鸡蛋,每天千把枚的鸡蛋很快就销售一空。

为了坚持科技养殖的路线,付凤一方面忙着照顾鸡群,在劳动实践中总结经验,另一方面购买了几十本《家禽养殖》、《家禽病害防治》等相关书籍,每晚挑灯夜读,积极在理论方面给自己“充电”。除此之外,他们还自费跑遍了江苏和省内多家养禽公司,虚心求教,获取真经。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他们发明了玉米、青草、松籽、松虫混合饲料配置技术,实现了土鸡的绿色养殖,赢得了市场的广泛青睐。

给鸡“戴眼镜”和“穿鞋子”是付凤夫妇的一个创举。当时付凤的丈夫整天呆在鸡棚里,观察鸡的生活习性。他发现鸡群中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的事件,一旦某只鸡的身上被啄出了血,其它的鸡就会一起去啄出血的地方,最后造成伤鸡的死亡。经过思考,付凤夫妇用红色的塑料片做成一副一副的小眼镜,架在鸡的鼻子上。鸡的视线是360度的,戴上眼镜可以遮挡其正前方的视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生斗殴的几率,另外,红色的眼镜能够混淆出血的伤口,避免其它的鸡继续攻击伤口,有效降低死亡率。而给鸡“穿鞋子”是出于环保意识,付凤夫妇发现鸡非常喜欢用爪子刨地,这样很容易造成草根、地表的损伤,进而破环生态环境,于是他们从鸭蹼中得到启发,给鸡的脚上套上一个布套,在不影响其行动的前提下,限制它们用爪子刨地的习性,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去年12月,长丰县岗集镇政府投入6万元,修通了砂石路,帮付凤解决了交通不便的大问题,又担保贷款十多万元,帮他们完成了合肥松棵鹏凤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企业注册和“松棵土鸡蛋”的商标注册,如今,付凤夫妇的养殖规模从最初的一千只鸡扩大到两万多只,鸡舍从500平方扩张到4000多平方,散放面积从400亩发展到1000亩,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每月光产蛋收入就达2.7万元。

为了带动父老乡亲共同致富,付凤夫妇成立了养鸡合作社,接下来,他们还打算办自己的种鸡厂、孵化厂,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创业人物:王雷{80后故事}.

大学四年计划挣10万

创业语录:必须在进入大学之际就要对今后的发展有一个详细的规划目标,并在今后努力去实现它。

1986年出生在蒙城县农村的王雷,2009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专业。现担任“安徽出众教育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家教服务等社区教育工作。

2005年9月,王雷从蒙城老家来到江城芜湖的安徽师范大学学习。作为一个农村来的孩子,刚进大学时,王雷就给自己的大学生涯作出了这样的规划:一年内锻炼好自己工作能力、学习交往能力;第二年开始创业,实现经济上的独立;第三年确定长远发展方向,扩大规模;第四年

{80后故事}.

注册公司,实现大学毕业前结余十万。一进大学,为了实现第一个规划,王雷开始竞选班长、参加社团,争取一切锻炼的机会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大学的第二年,王雷决定走出校门锻炼自己,到校外去闯一闯。

2006年10月,王雷放弃了手头的两份家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和很多初次创业者一样,资金和经验成了头等的难题。经过市场调查,王雷选定了地点:芜湖南瑞新城,这是一个被称为是皖南地区最大小区的地方,王雷在这里租了一个三室一厅的毛坯房,买来桌椅黑板等教学设施,在安排教学场所的同时,开始招生宣传。王雷原本以为,一切都将会按照自己的思路,顺理成章地发展,然而始料不及的是,半个月过去了,一个学生也没收到,每天包括房租在内的五六十块开支在透支着他的耐心。但王雷反复告诫着自己:都会好起来的,已经没了退路,必须咬紧牙关拼下去!

创业语录:奇迹,真的就发生在再坚持一下之后。

至今让王雷仍然记忆犹新的是,收到第一个学生时内心无法掩饰的激动。熬过最难的开始,学生数量从三个、五个到十个„„王雷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着每一个学生,把所有的爱和关心全都给予他们。教学、检测、反馈,每一关都严格把关。努力终归不会白费,到学期末,学生人数达到近四十人。这时,王雷算了一笔账,除掉房租及教师工资等全部开支,竟然挣了八千多块。

总结好经验,那年刚过完春节,王雷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芜湖,开始筹办第二个辅导班,半个月之后,第二个辅导班筹办成功,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个辅导班发展顺利多了,无论是与家长沟通还是教学管理,都得心应手。 2007年9月,王雷又成功地按照第一个辅导班的模式复制出第三个辅导班,在这一季度,学生总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大关。去年9月,第四个辅导班组建成功,这时教学总面积达到500平米,教师人数近30人,学生单期人数早已突破200人大关! 今年7月,毕业后的王雷又有了新的规划。在毕业前,他对辅导班进行了大胆的兼并和改革,并掉城南的两个效益稍差的教学点,在市区和城北新建了两个规模较大的教学点,这样从城南到城北都有了出众教育的教学点,实现了教学点覆盖全市的目标,无论城南还是城北的学生都可以选择就近入学。毕业后不久,一个属于王雷自己的公司诞生了,王雷把它取名为“安徽出众教育文化咨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万。

现在,公司在芜湖市步行街金鼎大厦办公,公司运营总部面积达到240平米,下设四个教学点。公司运行后,分工更为明确,合作更为密切。王雷担任公司法人代表兼总经理,公司下设财务部、渠道招生部、企划部、人事部、教学统筹部等六个部门,二十多名全职教师构成了公司教学的骨干力量。

{80后故事}.

目前,王雷的团队已经掌握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管理模式,特色课程和附带业务也在不断涌现。学生人数至目前已累计超过2400人,也先后给近200位在校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累计发放工资近20万元。青春的事业正按照他的规划,沿着成功的轨道健康迅速的行进

80后故事篇五

4个80后小老板的创业故事

4个80后小老板的创业故事

“现在没人能找到可以养你一辈子的工作了。”年过五十的美国网迅公司总裁、NEA基金合伙人朱敏跟记者聊到年轻人创业的话题时,特别感慨时代的不同。 “我们那时的大学毕业生,安安稳稳等分配就行了;现在可不一样了,学生一毕业就被抛入市场经济的大熔炉。”

上世纪70年代,朱敏在农村插队,办起了“社队企业”,就是“公社”和“大队”的企业。那时私人开店、办企业是不被鼓励的,弄不好就整出政治问题来。可是现在——

吴立杰,1980年生,2002年大学二年级时办了策划公司;2004年读大四,创办了在法国注册的品牌服装企业。

戎天祥,1982年生,中专毕业后辗转办起了服装店,联合南京城内许多家时尚行业小店,组成“25岁创业联盟”,开创小店经营新模式。

俞瑜,23岁的宁波老板,去年接手家族企业,新官上任三把火,把公司整理得红红火火。

陈志江,更为传奇,他成立了一个“一人公司”。

„„

这些只是一个群体的缩影,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边“80年代”的年轻人做上了老板,那边还在校园的“80年代”已经把创业大赛进行得如火如荼。6月10日,浙江大学第五届“蒲公英”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经过8个月层层角逐,从134支团队中选出3支,准备参加全国大赛。记者注意到,他们参赛的项目非常接近商业产品,如“全景监控摄像机”等,不只是存在于象牙塔里的高端技术。

“在美国,创业计划竞赛大大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Netscape、Excite、Yahoo等公司都是在美国大学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谁知道我们这里不会产生下一代商业领袖呢?”一个参赛的大学生很认真地说。

“国家鼓励+就业危机+社会风标”,一位社会学者这样概括“80年代”甚至更小的年轻人创业的动因。

“现在各个地区都在出台鼓励年轻人创业的优惠政策,而因为互联网的存在,许多公司似乎都是一夜之间崛起,他们的创始人也就此成为社会风标,成为年轻人的偶像。而年轻人自主创业,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是有好处的,因此也是政府支持的。”

观察这些年轻创业群体,与父辈相比,他们不仅具有拼劲闯劲,也具有更高的知识修养、更宽阔的眼光。因而也能产生更多新思路、新模式、新奇迹。 当然,这是这一代创业群体令人乐观的一面。他们也面临比父辈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因为他们的世界更大,心更大,但是成功的几率永远是一样的。有一句话说,“100个人创业,有1个最后成功就不错了。”

从“芙蓉姐姐”一夜蹿红网络我们发现,现在很多事情速度都比原来快。但也许,创业不是。

我们记录了4个年轻人的创业故事,同时请了企业家、社会学者、经济学者,还有创业者日夜企盼的基金投资人,共同探讨“80年代”创业群体的现象。也许,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观点是绝对正确的,但我们希望读者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建议,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年轻不怕拒绝:28次跑成第一笔业务

企业:法国豪雯服饰有限公司

总经理:吴立杰

年龄:26岁

戴一副黑框小眼镜,平头,皮肤很白,微微有点胖,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这跟记者想象的太不一样了!我以为,这个大二开策划公司,大四成立自己品牌服装公司的人,说话总应该比常人快一拍。

高二同学的“男模”

吴立杰,2004年大学毕业,出生在温州泰顺山区。家到城里隔着好多座山,那条悬崖边的险路外地司机根本不敢开,去那个小山村,只能老远下车,等本地司机来接。

小时候少有机会去城市见大世面,家里又很穷,但是吴立杰爱上了画画。隔壁爷爷家墙上的画让他如痴如醉,一有空就在家里乱涂乱抹。高二那一年,有个学画的同学看到吴立杰老是很羡慕地盯着自己,建议他学画,就从做“男模”开始。

这个同学向吴立杰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因为天天画画,把成绩撂下了,他因外语两分之差没考上中央美院,最后进了浙江理工大学学设计。但在浙江这样一个经济活跃的地方,吴立杰把艺术和商业结合起来,找到了最适合他的路。

睡沙发的大学生老板

大学才读了几个月,吴立杰就找了两家服装公司做兼职。

“上大学的费用都是自己挣的。给两家公司做兼职,不但给他们做服装设计,还学面料、进货等知识,少的时候一个月拿400元,多的时候可以拿3400多元。”

不过,这段时间也让吴立杰深深感受“为他人作嫁衣”的滋味。一个款式卖得好,厂家可以赚几十万元,但是他只能拿到几千块。“按这种速度,我在杭州也许一辈子都买不起房。”

大二前,吴立杰还参加了许多国内、国际设计比赛,并在第二届CCTV脑白金杯、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上获奖。学校的橱窗里,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获奖作品。{80后故事}.

大二暑假,吴立杰自立门户,登记注册了一个服装品牌策划公司。

“学校在杭州下沙,公司在中山花园,每天早上六七点钟从沙发上爬起来,走到杭州大厦附近坐328路公交车到学校上课,上完课马上赶回公司,工作到凌晨,再爬上沙发睡觉。”

刚成立的公司业务少,吴立杰回忆说,第一笔救命业务,他整整跑了28次才搞定。

为了减少开支,吴立杰每次出去谈业务都是挤公交车。“但又不能表现出自己是坐公交车去的,否则人家会看不起你。每次快到人家公司的时候,先尽可能擦去身上的臭汗。”

发展事业,由外而内

成功帮一些客户做了品牌策划、推广后,更多的公司瞄上了他。业务逐渐不成问题,他也能有选择地帮一些大牌公司做策划。“那时学了很多东西,包括大公司的运作、进货、销售、管理等。做企划其实很能偷学大公司的精华。”

通过朋友关系,2004年,吴立杰的服饰公司在法国成功注册,注册资金150万法郎。

2005年,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吴立杰给自己策划了一场巨大的招商会。他租了钱江大酒店顶楼,两天时间内向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代理商展示了他们设计200多款服装。{80后故事}.

“之前我自己跑到各地发了400多张邀请函,凡是看到那种装修豪华、代理品牌服饰的店,就进去和他们谈。招商会的模特,是直接从法国、香港请过来的。我要给人一个印象:你看到的是一个大品牌,不代理就亏了。”

现在,他的公司在全国18个省有代理,还在杭州彭埠有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生产基地。

毕业仅2年的吴立杰,又跟朋友合作成立了一家生产皮包的新公司,这回是在英国注册的商标。这也是他策略的一部分——现在大家不都喜欢洋品牌么!

年轻不怕失败:一人公司好办事

企业:杭州翔软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陈志江{80后故事}.

年龄:26岁

第一次见到陈志江,是在他位于杭州西溪软件园的办公室里。60平方米的办公室,比想象的要宽敞,好几个人在忙碌着。200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小陈,显示着作为老板应有的老成和干练,面对记者热情而不失稳重。

大学期间,作为学生干部的小陈非常活跃,组织社团、参与扶贫支教„„大学毕业进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对小陈来说也算专业对口,但骨子里的创业意识一直蠢蠢欲动。干了半年之后,小陈终于跳了出来,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公司。软件开发、网站建设,一切做起来得心应手。

去年年底,就在公司准备注册的时候,小陈通过熟人知道了这样一个信息:可以注册一人公司!

“本来是想拉大学里的老师一起注册的,能注册一人公司的话,我会省很多精力。”小陈最终用自己凑的50万元钱注册了这家公司。“创业初始阶段,一个人更加容易办事。”小陈说:“毕竟在创业初期,公司的经营方向还没有完全确定,有很多股东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分歧和争吵,导致前功尽弃。这也是很多公司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看来,小陈对于一人公司的优势有自己的见解。

“当然,人多力量大,我的一人公司还是得发展成多人公司的。”小陈展望未来:“公司要发展壮大,不可能由我一个人完成。实行股份制、实现上市才是我的终极目标。”事实上,据小陈介绍,已经有人开始跟他商量协议入股了。

目前公司经营的主要方向是一个耗材配送网,为杭城的一些公司配送办公用品。谈起经营状况,小陈笑着说保密。“现在还不是赚钱的时候,但还是能保持收支平衡吧。”成立这样一个网站,对于学软件的小陈是必然,也是偶然。在电子商务突飞猛进的时候,作为一个平台,小陈的配送网不仅送货上门,还代理了一些品牌。不过,这个网站只是小陈暂时的吃饭家伙。“只要有风险基金加入,我就成立专门的耗材配送公司,然后再从事软件开发。”

年轻的他们很团结:建一个草根创业联盟

企业:109系列店

店主:戎天祥

年龄:24岁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戎天祥既没有家庭背景,也没有名牌大学的辉煌履历,他也面临资金不足、人脉不够的困难。但是在采访结束时他告诉记者:有钱有过法,没钱也有过法,只要你肯动脑筋,困难都可以慢慢克服。

戎天祥在创业过程中,联合时尚行业的许多店铺,发起并组织了“25岁创业联盟”。联盟成员把自己的客户给大家共享,用他的话来说:“服装店有100个客户,美发店有100个客户,加起来就是200个客户了。”通过这样互相提携,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好。

109打折店

戎天祥中专毕业后,做过印字画的技术工、礼品雕刻图案工,后来又到麦当劳餐厅当服务员,一直做到餐厅见习经理。积累了一些经验后,他决定辞职开店。起店名时,他想起日本有一座代表女孩的“109大厦”,而自己的顾客群正定位在17-24岁的女孩,因此取名为“109打折店”。

2003年6月18日,“109打折店”在南京著名的地下购物中心开业了。不久,他又开起了网店。喜欢交朋友的他,在网上认识了一批有同样创业热情的年轻人,他们分别是银饰、手绘服饰、泥画、摄影等时尚行业的老板。

80后故事篇六

“80后”老师和“90后”学生之间的故事

“80后”老师和“90后”学生之间的故事

如博尔赫斯所说,人生就像一座“交叉小径的花园”,每个路口都通向不同的“未知”与“可能性”。在求学的道路上,你也许会读完大学,走得更远。然而,也有这样一个易被遗忘的群体,他们初中毕业选择了职业学校,踏上了一条迷茫与探求之路——

他们,在十五六岁,青涩懵懂,就开始学习生存的技能;他们,在十七八岁,花季雨季,就开始承担生活的重压;他们,或继续,或放弃,或迷茫,或别无选择„„但,他们,又是青春浪漫,充满幻想,精力充沛,敢爱敢恨,脾气一旦上来堪比一头小牛。

我就是一名管理这样一群学生的“80后”班主任老师,面对“90后”的学生,我苦恼与开心并存,烦心和快乐并存,生气和无奈并存,为信念和理想坚持和努力着。讲台上的我白色T血,休闲牛仔裤,声音洪亮,底气十足。听课的是43个和我年龄“差不了多少”的“90后”职一学生,“80后”老师遭遇“90后”学生:两代“新新人类”斗智斗勇。面对“90后”学生,到底怎么办?成了摆在我这个“80后”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端午节好歹也是纪念一个男人的节日,到那天男生是不是可以不值日呀”,一名男生在早读结束的上课前大声吆喝着,随后就是附和声此起彼伏。有一次,我给班上的女生开了绿灯,“女生可以一周2到3个同学不跑早操”。此政策执行一周,班上的男生就一浪盖过一浪地起哄也要“男女平等”。 我和学生最终“讲和”了,条件是:男

生迟到后的处罚由一次30个俯卧撑变为20个。许多老师就像是在解一道数学难题,耐着性子,微笑着和他的学生“讨价还价”。 为了“打入敌人内部,以期分散瓦解”,我可谓是在‘90后’边缘游走。原本很讨厌韩剧的我,放弃了周末,主动从网上下载了好几部韩剧,诸如《天堂的阶梯》《浪漫满屋》《皇太子的初恋》等。我是一边看,一边做笔记、背台词,目的只有一个:和学生交流时冷不丁说上两句台词,会让学生感到我这个老师离他们的世界并不遥远。“喜欢我这个人,再喜欢这门课”。

和我一样“费尽心机”和学生打成一片的“80后”老师不在少数,尽管年龄优势原本使我们更容易接近这群学生,但我们并不敢掉以轻心。我就不时听到过“80后”老师“与学生斗,其乐无穷”的自嘲。他们已然摸清了学生的“底细”:老教师“哄一哄,吓一吓,诈一诈”的“三字经”已成为老黄历,“现在的孩子根本不吃这一套”。让我高兴的是,我的付出并没有白费。我就听到我的学生私下里对我这样评价:“郭老师一肚子时尚的词语,一下子拉近了和我们的距离。”班上有男生长得胖,郭老师会说长得真“Q版”“连我们都还不知道什么意思呢!”

头疼的事同样降临在其他同事身上,每学期末学校都会组织一次学生对老师的“民主测评”,学生给老师打分。令老师心寒的是,只要平时对哪个孩子批评多一点,就会遭到报复,“怎么坏就怎么说”。现在老师都不敢说学生,生怕说重了那些学生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来。在我一个同事的班里 ,曾发生过2名女生因为和父母吵几句嘴就一起

离家出走的事情。有个学生曾这样“戏弄”他的老师:上午老师让他罚站,下午他便打电话“通知”老师,自己在黄河边上,想不通要跳黄河。急坏了的老师,动员所有没课的同事四处找。就在所有人像热锅上的蚂蚁在黄河沿线团团转的时候,老师的电话又响了:“我在校门口,看你以后还敢欺负我。”

“打不得,骂不得,重不得,轻不得,苦口婆心又嫌你婆婆妈妈。”我就跟自己的学生时代比了比,非常感慨:“‘90’后的学生简直不可思议,我们这一代哪敢当面顶撞老师啊,现在的孩子,即使是犯了错误,还跟没事儿人似的。”让“80后”老师感到“90后”学生难教育的年轻老师比比皆是。有问题,学生动辄投诉媒体,上告教育局。“12345(市长热线),有事找政府”,是很多孩子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老师很是无奈:“在‘90后’学生面前,老师是唐僧,只能念念经。”

我就听学校政教处的张老师讲过这样的话,学校里最难面对的就是“最难缠的学生”了,古人有云:美女的标准都是一样的,但丑女却各有各的丑法。就我们学校的学生而言是太适合不过了。所谓好学生的标准都是一样的,但问题学生也是各有各的问题。我就听学校的一个班主任说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有一次,他苦口婆心连续3天给一个问题学生做思想工作,学生终于请来了家长,家长也“似乎被感化了”很是配合。可后来才知道,所谓的家长是学生花钱雇来的,真实身份是学校附近市场上卖面的商贩。上级部门常常转来对学生投诉的“反馈”,称有学生反映学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落实一下。

“像没头的苍蝇一样认真地查来查去,结果不是子虚乌有,就是夸大其词。”这让我们当老师的很是烦恼,并且这类问题不只是发生在我们学校。在各类杂志、报纸和网络上,这类报道可谓是举不胜举了。 “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极不相符”是“80后”老师对“90后”学生最多的评价。“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化,做事极端化”,有老师这样概括“90后”学生。一名女教师举例:两名女生闹矛盾,一女生想借班主任之手打压对方。于是精心策划,自编自导了一出“借刀杀人”计。描摹笔迹假传纸条,让一个不知情的学生向班主任谎称对方要“收拾”她。“匪夷所思”的是班主任之后的调查完全在该女生的掌控之中,甚至连班主任要问的问题,也被该女生事先猜测得“一清二楚”。其心思之缜密,令班主任老师“自叹不如”。最后还是被经常批阅周记的班主任在笔迹上察觉出来,戳穿了“阴谋”。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样惯孩子,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宠。让众多“80后”老师困惑不已的是:不但成天要和学生“斗智斗勇”,而且还要时不时面对来自学生家长的刁难和“无理要求”。“学生为什么不怕老师?就是因为后面有家长撑腰!”有“80后”老师愤愤不平。“‘70’后的人认为我们这代人桀骜不驯,‘90后’的人认为我们观念太陈旧,根本不放在眼里。”这些话多多少少道出了不少“80后”老师的苦衷。

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使我们这代有着共同的童年和经历,教物流的贾老师每每谈起总是笑称“80后”是“吃着5分钱冰棍长大的一代”,现在的孩子对5分钱根本没概念。谈放坦言,尽管教师的确有

资历差异问题,但学生家长不信任“80后”老师的现实总让老师们觉得“别别扭扭”。尽管“80后”老师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代”,但很多老师仍认为“90后”学生的物质条件要比他们优越许多。在我看来,无论怎样,家长和老师的目的是一致的:培养好我们的学生。也正如我们郭校长所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老师,我们确确实实是这样做的。问题在于现在的家庭溺爱孩子比“80后”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老师发现“90后”学生家庭有相当的比例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或是父母都正处事业上升阶段,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大多扔给爷爷奶奶。“孩子的家庭教育大打折扣”,这些情况也是影响学生正常发展的客观因素。

1982年出生的我本身也是个大男孩,我也有着爱说爱笑,贪玩,任性和有时候放荡不羁的一面。在父母面前我还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大男孩,再加上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几年,难免带有书生气。这些都可能是我们刚走上社会的一代人的不足,而且可能成为我们在教学方面的阻碍。但根据事物的辩证性来说,这些又可能成为容易和学生沟通等教学方面的强项和优势。毕竟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关键是看你如何对待它了。所以,我坚信“80”的一代是勇于接受困难,敢于面对挑战,有能力迎接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任何使命的一代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中专教师的管理工作,就是把一些已经养成很多不好习惯甚至恶习的学生改正过来。这也注

上一篇:9.11恐怖袭击事件作文
下一篇:8字说说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