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克思主义有关事件作文100

来源:经济学 发布时间:2014-08-30 点击:

与马克思主义有关事件作文100篇一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于1919 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人比较系统地介绍和分析马克思学说的开山之作,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史上具有特殊地位。该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它的发表“不但表明李大钊完成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正因为如此,李大钊这篇文章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李大钊是中国最早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家和现代化意识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有着深厚学术功底的学者。他以这样的双重身份,在为中国变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全面的、准确的、独到的认识,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观。 今天学习他的这篇经典,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收获:

首先,李大钊严肃、认真、系统的阐述了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阐述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之前,首先向人们表明了他学习和研究、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一个德国人说过, 五十岁以下的人说他能了解马克思的学说,定是欺人之谈。”李大钊坦诚地表白,自己平素对于马克思的学说没有什么研究, 如果让他介绍马克思主义,实在是一种“僭越”。只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注意, 所以他要冒昧地向中国人民介绍这一学说。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严肃、认真和谨慎的态度,是出于对广大中国人民的负责。由于当时国门大开,各种西方学说涌入中国, 各派思想林立,究竟哪一种更适合中国的需要,哪一种更合理,都必须进行认真的研究。不仅要全面研究马克思主义这一学说,还必须把它与其他学说进行分析和比较。这样才能做到对社会负责,使国民获得真正有用的理论。从这种态度出发,李大钊全面阐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李大钊写作《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采取了较为严谨、系统的客观介绍和评论,而不是漫谈或宣布信仰及其理由的方式。这种做法体现了李大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这种科学态度出发,在当时材料极为不足的情况下,李大钊除参考日本学者河上肇博士的文章之外, 还尽可能地搜集其他零碎的资料,加以细心整理。这使他的文章在《新青年》及同一时期其他刊物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章中,在资料的可靠性、客观性及原理介绍的深入性和逻辑性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不同。他针对一些批评马克思主义的意见所作的解释,注重说理。同时,他也对马克思的某些观点提出批评。这也说明, 李大钊最初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不盲从,而是对马克思的学说采取了科学、认真和求实的态度。

在李大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的影响之下,许多先进分子经过比较、鉴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如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何孟雄、张太雷等, 都曾经从李大钊的文章、讲演或与李大钊的共事中受到教益。李大钊在中国培育出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 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事业的一大贡献。

其次,作为中国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深入探讨和

从整体上概括了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和思想体系。李大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深入探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认识史上的地位。同时,他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体系进行整体把握的功夫也是与他同时代的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所不可企及的。

李大钊把唯物史观的形成放到了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中加以考察。他高度评价马克思以前的西方历史哲学对人类认识史所起的推动作用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通过对西方哲学史的全面研究,李大钊得出结论: 唯物史观并不是马克思独创的,它是在欧洲进步思想家几百年成就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近代世界思想革命的一部分。

马克思只是发展了前人的成就。李大钊说, 在欧洲中世纪, 史学完全受神学的支配, 几乎无任何科学性可言。到了16、17 世纪, 一方面科学有了极大的进步;另一方面,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把启蒙思想传播于世,使人们建立起唯物论的宇宙观。这些变动在史学内引起了一场革命。一些思想家力求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在复杂的历史里寻找客观规律,这样就把历史学提高到了与科学同等的地位。近代的思想家不仅要探讨历史的规律,还要在历史中寻找一种决定性的原因。正是圣西门从法国大革命后法兰西的经济情形中,发现了经济力量的重要作用, 其历史观乃变为极其重视经济的因素。他认为,政治对于社会的作用是第二位的,构成社会基础的以及决定历史进程的,“实是那致人类生活于可能的产业组织”。在李大钊看来, 马克思是近代思想革命的集大成者。他说:“自有马氏的唯物史观,才把历史学提到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此等功绩,实为史学界开一新纪元。”李大钊明确指出:“唯物史观也不是由马氏创的。”他认为“孔道西算是唯物史观的开创者”。圣西门把经济的因素视为头等重要。其后的一些人,如蒲鲁东也都以国民经济为解释历史的钥匙。直到马克思, 总结了前人的学说, 并加以创造性的说明,“遂以造成马氏特有的唯物史观,而于从前的唯物史观有伟大的功绩。”

李大钊不仅指出众多思想先驱对唯物史观的贡献,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其他部分的思想来源。关于经济论,他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所指出的有产阶级的生活全靠无产阶级的劳动维持,这并不是马氏新发

明的理论,从前西斯蒙第、圣西门、蒲鲁东、罗德贝尔图斯诸人,在他们的著作中,也曾有过这种议论。李大钊还客观地评价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原因。认为,“科学的社会主义可以说是空想的社会主义的产儿”。科学社会主义虽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但他们也是受了前人的启发。李大钊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是唯物史观,因此圣西门是为从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转化开拓道路的人。社会主义学说毕竟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为了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之间的关系及其异同,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同时,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整体性的概括。他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而又完整的体系,必须将其中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理解, 不能随意割裂。他说, 马克思的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历史观;二是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三是关于将来的理论,也就是社会主义理论。李大钊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阶级斗争理论则是它的核心。他说:“离了他的特有的历史观,去考察他的社会主义,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根据他的历史观,确定社会组织是由如何的根本原因变化而来的;然后根据这个确定的原理,以观察现在的经济状态,就把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为分析的、解剖的研究,预言现在资本主义的组织不久必移入社会主义的组织, 是必然的运命;然后更根据这个预见, 断定社会主义的手段、方法仍在最后的阶段竞争。他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关

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 起来。”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这些精辟概括,是在中国人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第一次较为系统和较为完整的介绍, 体现了李大钊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对于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最后,我认为,李大钊深刻思想体系的背后隐藏着很大的不足。李大钊在理解马克思主义观方面的确具有很多真知灼见,但是也有某些认识不到位的地方,明显存在着对唯物史观的某些误解,掺杂有某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成分。

第一是将唯物史观误解为机械的经济决定论。李大钊把唯物史观概括为两个核心要素。“其一是说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的构造。这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 简单说,凡是精神上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的构造变化而变化。“唯物史观的要领, 在认经济的构造对于其他社会学上的现象, 是最重要的; 更认经济现象的进路, 是有不可抗性的。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李大钊强调, “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动因。“其二是说生产力与社会组织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一有变动,

社会组织必须随着他变动。”李大钊指出,人们不可随心所欲地离开生产力去改变社会组织。“这个生产力,非到在他所活动的社会组织里,发展到无可再容的程度,那社会组织是万万不能打破。而在这旧社会组织内,长成他那生存条件的新社会组织,非到自然脱离母胎, 有了独立生存的运命,也是万万不能发生。恰如孵卵的情形一样,人为的助长,打破卵壳的行动,是万万无效的,是万万不可能的。”这一段话, 至今读来仍感颇有见地。但是,李大钊过多的强调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任何方面都是经济因素的作用,这样的后果是忽略了人的能动作用,把人的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的反作用排除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之外。

第二是进化论的杂质。李大钊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认为人类的历史是阶级竞争而不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其中体现了很明显的进化论思想。这主要也是由于当时达尔文主义流行的影响。在李大钊看来,人类的发展是由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决定的,人类只能够遵循这些既定的法则按照一定的顺序演化,而不能超越社会历史,否则就是为违背了竞争。这体现出李大钊进化论的杂质。

第三是克鲁泡特金互助论的影响。克鲁泡特金认定“互助”是生物的本能,“互助法则“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进化法则。人类依靠互助的本能,就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生活,毋须借助权威和强制;而没有权威、没有强制的社会才是保障人人自由的完美社会。克鲁泡特金认为现实社会,其所以还存在权威,仰赖政府,就在于有两个弊害:一是国家,一是私有财产。克鲁泡特金对资本主义制度也作了尖锐的批判,他揭露资本剥削的贪婪,谴责私有制带来社会恐慌,使广大劳动者陷于贫困。他特别责难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堕落的现象。克鲁泡特金提出应该以各种社团的自由联合代替滥施权威的国家,以共产代替舒服自由的私有财产。综合李大钊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他在很大程度上也主张人们通过互助来达到共产主义,这明显的表明了其思想的克鲁泡特金主义。

我们不能责怪前人。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文化条件, 李大钊所规范的唯物史观基本理论有些局限, 在所难免。但他那气势磅礴的探索真理的勇气和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先河的精神, 是马克思主义的无穷财富, 是永远有益的历史启示。

与马克思主义有关事件作文100篇二

考研政治客观题易错点100个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篇——盛世清北

考研政治客观题易错点100个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篇——盛世清北

第一部分:易错知识点总结

1.哲学就是世界观(不能把哲学与世界观画等号,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2.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这是把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看作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模糊看法)。

3.凡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错误,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4.物质就是物体(物体只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方式)。

5.精神活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精神活动也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6.运动是绝对的,因而承认静止就没有任何意义(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也是大有意义的)。

7.人类世界就是精神世界(人类世界是指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它是客观世界,不是精神世界)。

8.意识具有主观性,因而可以脱离物质,可以脱离客观世界(意识虽具有主观性,但是意识的产生和存在必须依赖于物质,都有客观依据)。

9.实践是纯物质的活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它不是纯粹的物质活动。同样,“实践是纯精神的活动”的观点也不正确)。

10.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大多数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11.承认认识始于经验就是唯心主义(这是把认识发展过程同认识本质混为一谈的论断)。

12.认识的主体就是主观,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主观并不等于主体,客观并不等于客体,它们不是同一层面上的概念,不能把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混为一谈)。

13.真理与规律没有区别(二者是不同领域的概念:真理不等于规律,它仅仅是对规律的正确认识;规律是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具有客观性)。

14.社会历史发展既然具有规律性,历史事件就可以重复(历史规律的存在不等于历史事件可以重复)。

15.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对社会存在发挥反作用(此观点片面。不论先进的社会意识,还是落后的社会意识都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只不过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

1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生产力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动力)。

17.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就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18.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是自然而然的(历史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通过不断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们的活动实现的)。

19.历史人物的出现纯粹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产物)。

20.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是一种将特定历史时期——私有制社会人性的特点夸大为一切社会、一切人的本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21.自由就是不受限制(自由的确是与打破束缚和克服限制相联系的,但是自由并不是不受限制)。

22.自由就是摆脱了必然性的束缚(自由不在于摆脱必然性,实际情况往往是,对必然性认识得越广泛、越深刻,就越能获得自由)。

23.劳动产品只具有使用价值(劳动产品如果没有发生交换,就只具有使用价值,如果经过交换而且交换成功,那就成了商品,除了使用价值之外,还具有价值,这就是商品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区别)。

24.商品生产者既拥有商品的价值,又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生产使用价值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给消费者)。

2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理解此表述时常出现的错误一是把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新价值创造当作两个过程;二是认为劳动力价值是转移的)。

26.平均利润的形成消除了超额利润的存在(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而超额利润的出现是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在部门之间竞争的同时,部门内部也存在着竞争,所以平均利润的形成并不排除超额利润的存在)。

27.剩余价值率就是年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所有剩余价值与实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只有当实际预付资本在一年中周转了一次时,剩余价值率才是年剩余价值率,其他条件下二者都不相等)。

28.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目标是相同的(不对,基础是公有制,目标是共同富裕。公有制要求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共同富裕必须以公有制为前提和条件)。

第二部分:易错单项选择题及解析(30)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哲学都是

A.智慧之学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这是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方面来定义“哲学”的。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不同于人们日常活动中自发产生的朴素观念。作为世界观理论形态的哲学,不仅要提出一定的观点、原理和原则,而且要对哲学观点、原理和原则作出理论的解释和逻辑的论证,即不仅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世界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的问题。因此,黑格尔认为,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把哲学称之为“智慧之学”,是古希腊哲人对哲学的定义。D选项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不是任何哲学的共同特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2.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所形成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方法论就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观原则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承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是一切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 B.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C.是一切哲学都主张的观点 D.只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观人皆有之,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这是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方面来回答什么是“哲学”的。哲学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作为世界观的学问,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并自觉地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哲学方法论的具体内容。因此承认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一切哲学都主张的观点,因此选C。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

3.爱因斯坦指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汇集

B.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D.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哲学在产生的初期,的确是同各门具体科学结合在一起的。后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知识逐渐积累起来,才逐渐从哲学的母胎中分化出来,产生了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医学、历史学、军事学等一门门具体科学。

哲学和具体科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是有区别的。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某一特殊的领域或方面,研究它的特殊的本质和规律。哲学则是在具体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世界整体作出概括,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但是,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哲学不能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必须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的智慧是从具体的科学知识中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另一方面,各门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A选项忽略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在研究对象和领域方面存在的区别。C选项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B选项本身正确,而且正确地指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但从题干的内容来看,本题显然是指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选项。

4.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与马克思主义有关事件作文100}.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和表述。

对于哲学的真正认识,首要的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掌握了哲学基本问题,就把握了哲学的实质。哲学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亦称哲学的根本问题或哲学的最高问题。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明确地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来论述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及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

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依据。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也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基于以上的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选项。

6.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

A.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B.从唯物论和辩证法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C.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D.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植根于人们的实践之中,是对实践中主观和客观辩证关系的抽象概括。离开了实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将变得不可思议,因为实践既是思维和存在辩证关系产生的根源,又是解决思维和存在之间矛盾的基础。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人与世界及其关系,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因此,真正科学地、直接现实地解决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之间的矛盾,只能靠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

7.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8.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

A.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C.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D.区分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标准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考生要注意: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主要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同时,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的解决。

如何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是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分标准是是否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显然就是不可知论,因此,第7题的正确答案应是C选项。第8题的正确答案应是A选项。

9.哲学的党性即党派性是指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与马克思主义有关事件作文100}.

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C.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的党性。

所谓哲学上的党性或党派性,既不是指哲学的阶级性,也不是指哲学上的政治派别,而是特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和斗争着的基本派别。哲学派别众多,但“任何哲学不是分属于唯物主义就是分属于唯心主义”,没有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哲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选项。

考生比较容易将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等同起来,事实上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的阶级性是指由于哲学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所以他们对世界的根本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念,都明显地打上阶级的烙印,哲学思想的根本方向取决于它所从属的那个阶级的根本利益。在阶级社会没有超阶级的哲学。哲学的阶级性的表现方式是非常复杂的。阶级、哲学、家学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1)某种哲学体系的阶级属性,并不完全取决于哲学家本人的阶级出身;(2)哲学的阶级性是就哲学的整个体系说的,而不是指其中的每一个命题、范畴或哲学判断;(3)哲学的阶级性并不排斥某个哲学体系中可能包含的真理因素及其对人类文化的积极贡献;(4)哲学理论的阶级实质和它在实际的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要区别对待。

虽然哲学的党性不等于哲学的阶级性,但二者又有一致性。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革命阶级或阶层和反动的阶级或阶层的对立、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

应为D选项。

10.哲学家依照他们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两大阵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同一性

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基本派别。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所不同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唯物主义一元论则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关于世界的可知性,绝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由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可知论者对世界可知性的解释也是有根本区别的。唯心主义者把世界看成精神的产物,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已经认识和尚未认识的事物,是彻底的可知论者。关于意识有无能动性的问题,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意识具有能动性,只是唯心主义者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唯物主义者则坚持辩证的反映论,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因此,A、C和D项都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而对两者进行划分的惟一标准就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认为:自然界、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和物质;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B选项。

1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其理论体系中有各自的地位。第一个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个层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剩余价值学说;第三个层次:在前两个理论层次基础之上的理论结论——科学社会主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选项。

1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

A.坚持科学的实践观

B.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

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区别。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只是贯彻到自然领域,在社会历史观上,唯心主义占据着统治地位,旧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法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因此被称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所以选D。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形成了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这样就把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选项。

1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着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全部哲学中始终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围绕着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所形成的。问题在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也离不开哲学基本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始终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相结合的。历史上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也存在过辩证的唯心主义;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也出现过具有辩证思维的唯物主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

14.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

A.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

B.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C.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D.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第一,它以发展的观点看自然、社会和人。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第二,它是具有彻

底批判精神的理论,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及其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从广义上来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知识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所以列宁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列宁还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三种主要的思潮就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法国一般革命学说相连的法国社会主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C选项。

16.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这里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是指

A.普遍性 B.特殊性 C.科学性 D.客观实在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惟一特性指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一切物质形态本质共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这一概括是列宁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正确总结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作出的。

列宁首先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揭示了“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概念的最本质的规定。物质是客观实在,那么什么是客观实在呢?客观实在就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唯心主义者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都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但是在他们那里,理念和绝对观念并不是物质。因此,仅把客观实在理解为不是人的意识或独立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不行的。所谓客观实在,其“实在”是指它一定是实存的,可以为人直接感知或有条件(借助认识世界的仪器,包括延伸感官的仪器和非延伸感官的检测仪器)为人间接感知、描述的东西。“实在”就是“自在之物”;其“客观”是指它的产生或存在与意识无关。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7.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指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某种相对稳定的存在形式和状态。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其表现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和不可穷尽的。在物质世界当中,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的规定,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质,彼此有别,由此形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试题中与“物质形态”相对的“物质”即物质概念。物质概念抽象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性,即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除了具有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身个别属性。可见,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对此,一方面我们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不到世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统一性、物质性。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突出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未能看到静止

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上的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表现了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上,相对主义运动观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不承认相对静止,这就使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以及它们的具体运动都变成不可捉摸的、无法辨认的东西。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则把事物相对静止绝对化,把绝对静止看成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不能不到物质之外去寻找物质运动的根源和动力,从而容易导致宗教唯心主义。“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的观点,这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把事物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无法捉摸。再如:《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指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

与马克思主义有关事件作文100篇三

不可不知的100人

不可不知的100人

1、利托尔诺《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

2、孟禄 《教育史教科书》--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

3、叶澜 《教育概论》--教育的交往起源学说;

4、《中庸》 "修道之谓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荀 子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 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环境决定论";

《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荀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词最早出处;

《荀子·劝学篇》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二字最早合用;

6、《学记》 ① 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文献,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

②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③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的政治功能;

④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体性原理;

⑤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7、昆体良(古罗马) 《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8、《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舒尔茨 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10、孔子 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②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性相近,习相远";

④ 最早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考,主张学习,思考和实践相统一,将学

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11、墨子 ① 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 ;

②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环境决定论";

12、老子 一切回归自然;

13、朱熹 "明天理,灭人欲";

"循序渐进、熟读深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儆持志"; 《四书集注》《童

蒙须知》《小学》--宋代以后封建社会 学校的法定教材;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14、苏格拉底 "产婆术" ;"助产士";

15、柏拉图 ①《理想国》、《法律篇》;

② "天赋说";

③ 最早提出"创造力是无意识"的观点;

16、亚里士多德 最早提出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思想;

"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 《伦理学》、《政治学》

17、培 根 ①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它学科并列;

② 提出了创造力的"理性意识"学说;

18、夸美纽斯 ①《大教学论》;

(捷克) ② 最早提倡"班级授课制",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作用;

③ 提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明确指出教育中必须尊重人、按照人的自然天性塑造

人。

19、康德(德国) 首开教育学讲座; "教育是'人最应尽力的最大而最难得问题。'"

20、赫尔巴特 ① 《普通教育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② 建立了"四段论"教学体系,强调教育、教学的科学基础是心理学; ③ 最早阐述和论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④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与马克思主义有关事件作文100}.

⑤ 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成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从而使班级授课制基本

定型。

21、洛克(英国) ① "白板说"--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任何

样式";

② 主张绅士教育;

22、卢梭(法国) ① 《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 《新爱洛绮丝》;

② 提出"天赋人权"的社会契约论;

③ 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

④ "教育要遵循儿童的本性,让他们身心自由的发展";

⑤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23、裴斯泰洛齐(瑞士) 《林哈德和葛笃德》--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

的一切天赋力量;

24、乌申斯基(俄国) 《人是教育的对象》;

25、斯宾塞(英国) ① 《教育论》--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教育;

②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国外最早出现"课程"一词的著作;

26、梅伊曼 ① 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思想;

② 《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实验教学论》,囊括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

全部内容;

27、拉伊 《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28、杜威(美国) ①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既生长""教育既改造"; ② 提倡以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③ 提出"做中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关事件作文100}.

④ 创办"芝加哥实验";

⑤ 提出问题解决的"五步骤观点";

29、凯洛夫(俄国) 《教育学》--我国翻译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30、布鲁纳(美国) ①《教育过程》--提出"学科结构"和"发现法"思想;

② 提出了"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③ 提出三种不同的认知表征形式:动作表征、形象表征、符号表征;

④ 总结知识学习的获得过程包含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知识的评价;

⑤ 在教学中提出了 结构教学观、发现法教学模式、螺旋式课程改革模

31、布鲁姆(美国) ① 《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基本领域: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② 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32、巴班斯基(前苏联)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3、赞可夫(前苏联) "教学与发展"理论;

34、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发展理论"; (前苏联) "没有聪明能干的教师,就没有

集体。"--说明教师个体劳动的重要性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

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

烈。"--主体性原理;

35、根·舍因(德国) "范例教学"理论;

36、蔡元培 ① 提出《对应教育方针之意见》,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

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②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美

德。"

37、陶行知 ① 提出了"生活教育论",包括"生活既教育""社会既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

部分;

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③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8、杨贤江(化名李浩吾) 《新教育大纲》--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

作;

39、"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

上一篇:《政治经济学》考核作业1
下一篇:一个经济学谚语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