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工作计划
来源: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4-09-12 点击:
专业建设工作计划篇一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活动计划
会计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结合国家示范校的工作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实践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进行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断推进会计课程的实施与改革。
二、活动目标
1、分析企业人才需求。
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国家会计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湘潭市会计行业发展的现状及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了解湘潭市会计人才的需求缺口;重点掌握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流程、岗位设置和能力标准;企业对不同会计岗位的员工在知识、素质以及能力结构方面的要求;企业在人员构成、财务核算、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等,为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
2、拟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调研和讨论,将第一次活动的活动成果转化,依据企业会计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针对会计、收银、出纳、仓管、营销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参照会计职业岗位标准,对会计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整合课程内容,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构建与会计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宽平台、多方向” 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活动安排
1、2012-2013第一学期
进行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活动 2、2013-2014第二学期
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讨论
专业建设工作计划篇二
专业建设规划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等文件精神,以及《*“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情况,特制定本专业建设规划。
一、建设基础
(一)产业背景分析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1978年以来,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建筑业产值增长了20多倍,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2012年是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权威部门和专家预测,我国未来GDP 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 9%左右,与此相适应的建筑业增长速度将保持在 8%~9%之间,今后 15 年内建筑企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数量将会逐年增加。
山东省是一个建筑业大省。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建筑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0年,山东全省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495.1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实现利税427.3亿元,增长17.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88.8亿元,增长31.0%,实现利税77.9亿元,增长13.3%;非国有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006.3亿元,增长16.4%,实现利税349.4亿元,增长18.9%。2011年,山东省建筑业发展良好。建筑企业共有11933家,从业人员达到370万人,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完成9800亿元;2011年,全省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501.7亿元;全省2011年共获得鲁班奖9项、国优工程奖19项、国家装饰奖18项。2012年山东省将继续支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7到8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晋升特级资质。
*是全国著名的建筑之乡,仅县级市肥城建筑业产值就达到*亿元。2012完成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亿元,增长12%;增加值*亿元,增长*%;实现地税收入245亿元,增长*%;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38%,培训建筑业从业人员40万人。纵观建筑行业近几年的总体发展趋势:效益逐年增加,规模迅速扩大,人才需求旺盛。近
几年来,泰安市建筑业高位运行、快速发展,已成为市支柱产业。泰安的建筑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以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人才需求分析
2012年上半年专业人才需求
指数报告显示,建筑行业上半年人
才需求较去年同期增长27%,建筑
业的产业链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该{专业建设工作计划}.
材料员安全员10%{专业建设工作计划}.
26%
类产业将会带动化工、纺织、五金、
家电、木材加工等市场的全方位发
展,这也必将扩大劳动力市场对人
才需求的升级。截至2012年,*市预算员15% 建造师15% 图1 2010年*市各技能型人才缺口比例
拥有各种甲级资质的建筑企业10余家、各类中小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市高铁新区致力于建设成为集娱乐、观光、餐饮、展销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开发区。项目如果全部建成,需要建筑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4000人。长作为建筑之乡的*市现有400多家建筑施工企业,如果考虑到省内其它市(县),3年为一个人才需要周期,按照目前水平,到2012年,建筑业初级及以上人员已占到30%以上,技能型人才缺口将近1.2万人,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由此可见,我市快速发展的建筑业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见右图1);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为缺乏。依据泰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显著变化,可以定位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的人才岗位需求:
在“十二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以7.8%的速度迅速发展,市政府提出“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工程建设的发展则是一个必然,它的发展也将带动很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其适应的岗位主要有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以及监理员等,其收入比其他专业的同等岗位要高30%以上。这是由于工作条件相对恶劣,工作比较辛苦所致。这些岗位一般要求应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以便满足今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建筑企业现在招聘人才的学历起点一般是大专。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在招聘中逐渐吃香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他们动手能力强,且拥有施工员等职业岗位证书,毕业后即可顶岗工作,缩短或省去了企业对他们进行的再培训的时间,节约了人才培养的费用。
2.此类人员相对稳定,也有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且通过自学或接受毕业后教育,往往能够获得诸如“一级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国家执业资格证书,今后具备较大的上升空间。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已经认识到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对建立一支稳定的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会成为他们今后发展的主力军。
(三)专业建设基础
1.课程条件基础优越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事业单位用人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依据实际生产过程的需要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针对职业能力培养的系统化课程。
2.师资力量较为雄厚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业务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具备“双师素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本专业领域现有教师*名,其中专职教师*名,来自企业和行业的兼职教师*名;40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其中一级建造师*人,二级建造师 *人,工程师*人。本专业已形成了由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师组成的数量适度、素质较高、具有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3.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优良
在现有基础上,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通过扩建或新建,实验实训室达到 *个:建筑材料实验室、房屋建筑构造展览室、建筑测量实训室等,涵盖材料、力学、测量、施工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与招投标等多个方面,为专业及专业群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同时,加强实验实训内涵建设,建立了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4.高职特点课程体系初步建立
我院已经建立了教材评价选用机制,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办法。优先选用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优先选用与职业岗位知识紧密结合的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支持和鼓励教师主编或参编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特别注重编写与优质核心课程相配套的教材及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训指导教材,每年出版*部;建设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系列参考书及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大力开展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体、多
种方法并用的教学方法改革,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的应用;强化计算机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模型、实物、虚拟、仿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人才培养备受社会好评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各类建筑公司、建设集团、安装公司、单位基建处、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工程监理公司、建委、市政有关职能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就业。并从事建筑施工技术指导,检测及组织管理,建筑设计研究,基建技术,开发,施工管理,开发,监理,管理或行政等与专业相关工作。
6.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本专业在现有基础上,依托逐步建立的实训室和先进设备以及建设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针对社会相关行业的服务工作,近三年年开展技术培训*人次左右,努力构筑在全市乃至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的集技术支持、人员培训、技能认证等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服务平台。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完善校内实训实验室,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改善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建设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或实习车间。本专业计划至2015年,建设完成 *个具有在全省或本市范围内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校内实训基地;按照新的建设模式,建设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实训基地,使校外实训基地总数达到 *个。努力促进学院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双赢。
虽然本专业建设基础现有一定的积淀,但随着国家级、地方十二五规划的出台,现有专业还不能满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进一步增大专业规模,强化专业建设,提升专业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专业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市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富民强市,幸福*”建设需要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制定的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和实践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建立高水平、高起点、高标准的专业教育体系,充分体现时代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人才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矛盾,使专业教学改革在健康、稳步的环境中进行。
(二)总体目标与建设思路
本专业在教学改革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完善“深度合作、对接岗位;提高质量、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完善“岗位引导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典型工作任务,以岗位专项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名专业带头人和*名骨干教师,打造*个专兼结合“双师型”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依托多家知名建筑企业团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成一批融教学、实训、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个实训室;完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全面建成省级特色专业,为*市“富民强市”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在省内同类院校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三)具体建设目标
1.完善“深度合作、对接岗位;提高质量、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成立系部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校企合作企业骨干代表组成的专业校企合作运行项目理事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构课程体系、共建教学团队、合建实训基地、共同教育管理学生、共同开展就业服务指导等合作内容,完善“深度合作、对接岗位;提高质量、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2.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完善“岗位引导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与*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进一步完善“岗位引导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着校企双赢的原则,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各种管理运行制度,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3.以培养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通过对多家建筑企业走访与调研,根据企业对各岗位需求确定了与就业方向相一致的施工员、造价员、资料管理员、质检员等企业岗位。通过对这些岗位工作的分析整合确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分析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再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职业学习领域并进行通用素养课程、职业核心课程与职业拓展课程的体系构建。2011-2013年,重点建设建筑工程测量、施工技术、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制图与CAD、建筑材料等5门院级精品课程,开发校企合作一体化教材*本; 2014-2015年,建设*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门省级精品课程,与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一体化教材*本;
4.构建科学合理的开放式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环境,打造适应产业、行业发展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
专业建设工作计划篇三
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情况
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情况
一、专业建设规划
机械与工程学院现开设机械类和土木类专业共*个,其中本科专业*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和土木工程。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根据校总体专业建设规划,在教育部专业目录的的指导下,新上*个专业,使机械类专业增至*个,土木类专业增至*个,形成专业间相互支撑、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良好空间;将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建成校级特色专业。
二、专业建设实施情况
(一) 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及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在本专业领域及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继续深造的能力。
2.土木工程专业
培养具备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在土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继续深造能力,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工业设计专业
培养具备工业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工业产品制造企业、专业设计部门、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从事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一定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继续深造能力,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 制订了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专业建设工作计划}.
制定了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结构体系,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其中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规定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并规定了第二课堂与科技创新学分,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合格人才。
(三)拓宽了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与企业加强合作,建立了适合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实习基地,保障了实习环节的教学。目前在机电制造企业和建筑、装饰企业建立了*个实习基地,将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拓宽了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提高了就业率。
(四)加强了专业特色建设
在对学生培养上突出职业性,实行职业证书制。与社会认证机构合作,定期举行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培养,在机械类专业考核的项目有:机械CAD应用工程师,三维CAD工程师、高级电工、数控工艺员等、土木类专业有:预算员、施工员、材料员等,学生在毕业前都能获得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参加学科竞赛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专业特色,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高,招生好。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办相对时间长,师资力量较强,教学
效果突出,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深化改革,在校企合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完善,并在实施中不断优化。
专业建设工作计划篇四
学校专业建设规划
江都职教集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工作计划}.
(2011-2015年)
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的载体,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为了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加强专业建设,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地方未来产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特制定学校《“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学校开设有中职专业32个,五年制高职(包括其他类大专)专业16个,普通高职专业3个。专业涵盖扬州重点发展的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及配套件、机械电子、建筑业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四个千亿产业群和以智能电网、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多个新兴产业,其中机电、数控、建筑、电子、会计五个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总体来看,我校专业建设有以下特点:
1、专业建设工作趋于规范。专业建设学校实行了校系二级管理,制定了《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办法》、《课程教学大纲制订办法》等规章,在专业开发、修订、评估等工作进行了规范。实施过程中,坚持市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每年进行一次专业整合、教学计划大纲的修订、课程内容改造及校本教材建设,不断完善专业教学内容,学习领域更贴近工作领域。同时将专业建设工作纳入学校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考核,使专业建设工作走向了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2、专业培养方向更符合社会需要,特色更加明显。学校成立了专业建设工作咨询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工作小组,按照“转模式、调结构”的要求,对各个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重构,按照“必须、够用、先进”原则,进一步压缩了文化课,加大了实训和一体化教学比例,不同层次实训教学比例普遍达到5:5以上,突出了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
内容的选择,到教师(师傅)的配备、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评价人,校企实现了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3、专业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成绩逐年提高,2012年,我校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中32 人次进入前三名,在市级大赛中,54 人次进入前三名。学校毕业生连续保持了98%以上的就业率,受到企业的好评,不少学生在职场中取得了可观的业绩。
总体来看,学校专业建设工作形成了良好的体制机制,为下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专业培养方案需要进一步优化,整体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一体化教学改革需要深入。三是教师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需要尽快提高。四是管理队伍的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情况
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家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并将教育与民生和社会公平紧密联系起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十二五”末,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劳动者比例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的相间梯次发展,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这为技工教育加快发展提供了很好政策支持。
江都地处长三角,有着极好的地理和交通优势,素有“交通枢纽、电力枢纽、水利枢纽和鱼米之乡、花木之乡、建筑之乡”美誉。“十二五”期间,随着苏中江都机场、淮扬镇铁路、五峰山过江通道等重大基础工程的实施,为更好地承接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随着我省沿江大开发战略和扬州电子信息产业、“三新”产业基地目标的实施,为我市支柱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江都政府确立了以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及配套件、机械电子、建筑业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四个千亿产业群和以智能电网、软件和{专业建设工作计划}.
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为新兴产业的打造目标,涌现了以中海造船、江苏诚德钢管有限公司、江苏亚威机床有限公司、扬州嵘泰有限公司、扬州天雨集团、江苏同昌电子有限公司、江都建设等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型企业,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占我市全部工业比重接近7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我市规模工业比重达32%以上。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都需要以大批的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支撑。 三、发展定位
从总体上言,我们要围绕扬州经济区和江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我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学校发展定位。以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为基础,创建国内知名的中等职业示范性学校。
2、专业规模与层次。以中、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体,普通高职专业保持3-5个,五年制高职专业18个,中职专业分别保持在37个以上。在校生规模保持在9000人左右。
3、专业面向。以面向扬州电子信息产业、“三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为主体,重点开发面向江都经济的新专业,增设船舶制造、软件、新能源类专业群。
4、教学定位。以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课程建设和一体化实训场所建设,实施以技能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5、职业培训。以面向在职提升为主,通过地方项目引领、精品专业带动及市场化运作,建立专业特色突出的培训体系。
四、任务及措施
1、整合优化专业体系。全面梳理现有专业,进一步规范专业名称和学制,形成大专业小方向、模块式的专业体系。
2、根据江都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升现有专业技术含量,开发以面向江都经济为主体的新专业。
建议新专业:智能电网、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分析与检验)、环保(环境保护与监测、环境检测与保护)、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等方向。
3、重点加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根据省重点专业建设标准,重点建设7个品牌专业,包括数控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会计、建筑工程、电子技术、韩语、日语。
4、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全面建立一体化模块式和职业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积极开发新教材,严把教材质量关,保证优质教材进入课堂。
5、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按照专业建设的总体要求,构建结构合理的专业梯队,建立完善人才选拔与激励工程,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二是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新秀选拔制度;三是着重抓好队伍培训。四是鼓励教师技能提升。每年开展一次教师技能大比武活动,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五是加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管理,实行工作绩效与荣誉待遇挂钩。
6、深化校企之间的内涵合作,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按每个专业三个校外实习基地的标准建立合作企业网;逐步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建设3-7个校内校企合作基地。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硬件建设,逐步淘汰陈旧的或过时的实训设备,配合课程改革,配置相对先进的设备,建立更多的一体化教学环境,优化实训场(室)环境。
7、完善职业培训教育体系。一是依托校内实训条件和师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巩固“金蓝领”、农民工技能提升、特种作业、退伍兵人员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等传统培训项目。二是加强高端培训项目的开发,创建培训品牌。三是加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等的合作,扩大成人函授教育规模。四是加强培训管理,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逐步形成市场化运作、专门化管理的培训机制。
8、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机制,保持常规教学有序、高效运行。 一是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狠抓各环节的落实,加大教学督导检查、考核、整改力度;二是建立完善教学评估机制,包括教师评价和教学质量评价;三是重点抓好课堂效果的提升,加强学风建设,加大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力度,继续积极推进一体化模块式和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四是加快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效果提高;五是大力营造学技能氛围,继续办好技能竞赛月,参加各级技能大赛。
9、加强专业建设的研究。重视和加强专业设置和建设前的市场调研,及时总结各系在专业建设中的经验,每年举办一次专业建设研讨会,逐年提高专业建设研讨会的学术氛围。教务处要对加强专业建设过程的指导和研究,建立学校专业建设的指导和评估体系。
10、加强组织领导。系部是专业建设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主动地、能动地、负责任地履行好应尽的职责,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江都职教集团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三日
专业建设工作计划篇五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在2007年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的院特色专业遴选工作中,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被确立为院特色专业建设点。三年来,经过我系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水平达到了我院专业的验收标准,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现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扣专业建设方略,切实推进各项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一支年轻化、学历高、实力强,而且作风顽强、锐意进取的专业队伍。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与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积极培养学术骨干,紧扣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加大力度进行专业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并重,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提升,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术氛围。特色专业在学院未来发展方面要起龙头作用,为此全系同志进一步把各教研室工作做细、做强、做大,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1. 力促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健康发展,争创本专业为品牌专业。 “十一五”期间,本专业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加快制度建设,加速教学改革,建设精品课程,为学校进入更高的平台做好了超前准备;培养了一批批具有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合格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教育科研人员、文秘工作者;每年毕业师范类专转本生300人左右。本专业毕业生一直保持着较高比例和较高质量的就业率,其中有一大批相继进入了我院附属高中、南京十三中、南京北京东路小学、游府西街小学、长江路小学和外地的名校,还有一些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不少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另眼相看,给予很高的评价,主动要求我们派毕业生前往实习,在公开招聘前提前来我院物色本专业优秀毕业生。这一切为本专业成为院品牌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2. 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保证了本专业的良性发展。为适应高教事业的发展,本专业从“十五”期间就致力于发展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截至2010年10月,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吸纳2名博士,一位从事古代汉语、古文献研究,一位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3. 刚柔相济,依靠激励、感召、启发、示范、引导等方法,进一步夯实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基础,并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学院的统一部署下,本专业贯彻传统的“课比天大”“教学无小事”的教学管理理念,通过强化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教学行为以及教学秩序;充分调研、借鉴兄弟院校的学分制,有序推进学分制,强化并完善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队伍;以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为手段,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本着一切为了专业发展的需要,为了与时代同步,系科进一步强化教学改革,进一步落实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为社会服务、为教育服务。
1. 面向社会,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近三年,本专业为了适应社会对新型教育人才的需要,科学地将汉语言文学专业调整为三个模块,即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汉语言文学教育研究和汉语言文学应用技能。调整原有基础性课程与实用性课程的课时,对内容详尽的课程做了相应的整合,增开了针对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的一些理论实践选修课程,如《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实务》《语文教学理论研究》《语文美育》等;将《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讲授与考查之列;还增加了一些富于时代气息和面试的课程,譬如“演讲与口才”、“说课”,等等,供学生在二年级选修。
2. 牢记四个“有利于”,以便于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内容,简言之,就是为了教育事业这一百年大计,因此,本专业以如下四个有利于为基本指南,即有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进行学科研究的初步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大学毕业前获得相应的中小学教师技能培训。使学生能够轻松走向课堂,也能够愉快步入研究性大学进一步深造。
3. 强化教材建设。本专业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均使用本专业专任教师编著的教材,并在使
用中不断修订。由南师大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本专业专任教师编著的系列教材,近期已有部分教材再版重印;本专业专任教师编著的这套系列教材,获200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还派出本专业专任教师参与我院分院五年制高师《语文》和《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担任各分册教材的主编、副主编;这批教材也已走进高师讲堂,教材的修订、选本的编撰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三、有限的经费投入,无限的教育产出
根据专业具体规划,三年来这1.5万元专项基金主要投入在课程建设、重点学科建设、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等方面。这些资金的投入,有效地改变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环境。具体情况如下:
序号
1
2
3
4
5
6 主要用途 网络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 办公自动化 文献资料、论文发表、学术会议 课程建设 其它 金额(单位:元) 1500 1500 1000 5000 4000 2000
这些有限的经费支出,为本专业教师创造了一个更具有外延性的教学与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实习平台;这一切不仅符合本专业发展要求,而且为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做了充分的准备。
四、措施得力显特色,多管齐下出成效
1. 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以保证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第一,加强加速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师资队伍建设上水平上台阶;第二,加大课程建设力度,确保满足学科发展需求;第三,深化教学改革,紧紧围绕教学大纲、计划、教材、课程建设、教风、学风、考风等进行全面改革,把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转本)特色专业的建设落到实处。在“十一五”期间,这些措施均已得到很好落实并初见成效,以达到预期建设目标。
2. 及时修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从2008年秋季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首先调整了过去整齐划一、统一组织的集体实习模式,做到统一部署、集体实习与工作意向确定的个体实习相结合的灵活原则;在教学法课程中进一步融入“新课程标准”、“教育与心理”、“教师法”与“说课技能”,并作为考核内容;再者,调整了选修课部分,增加了“面试礼仪”、“普通话训练”、“演讲与口才”等更符合学生迫切需要的基本技能课程。到目前为止,这几部分业已达到预期要求。
3. 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本着宁缺毋滥的前瞻性战略眼光,近几年,共引进两位博士,进一步充实了专业师资队伍。本专业专任教师中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人。一位教师远涉东洋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一支结构较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学历、高职级、高水平的专任教师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4. 加快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期间,有一位教师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两位教师独立承担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多位教师主持院“十一五”科研课题多项,5位教师获院学术著作出版资助;此期间本专业专任教师出版个人学术著作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5. 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目前,系常规教学工作井然有序,教学纲领性文件一应俱全,组织与实施均非常有力、到位;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活水长流,成果显著;各类教学档案齐全,管理有力;管理人员立足本职工作,任劳任怨。总之,教学管理已达规范化、专业化要求。
6. 合作办学成绩斐然。本专业的师范类专转本是与苏州大学合作办学,接受该校教务部门和文学院的教学工作指导,互相信任,配合默契,合作愉快;依托省内多所教师进修学校等机构合作举办本专业成人“专升本”教育,也合作得十分成功。
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专业特色优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复办以来,经过连续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材建设、课程设置与建设、学风建设与学生就业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
1.教学队伍优。本专业教师具有比较丰富的两年制大专起点本科学历补偿教育教学经验,他们熟悉学生的专业背景,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科学研究能力。目前本专业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共有5名教授(为全院教授数的20%),其中两人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一人同时是本院唯一一位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还有一批高水平的副教授和青年讲师,教师团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是目前江苏教育学院师资队伍力量最强的专业之一。
2.教学计划和大纲针对性强。在学习兄弟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经验和总结本专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又多次组织调查研究,充分考虑生源的学习背景和实际发展需要,认真设计编写了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培养既注意全面性又突出重点,从目前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求学生不可急功近利,一定要全面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打好基础;同时也要强化把专业基础理论转化为教学技能的能力。
3.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初见成效。目前,由本专业教师编写的7种专用教材,已于2006年8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使用中不断修订。围绕必修课展开教学改革,已建成一门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三门院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语文教学论”)。
4.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本专业充分考虑基础教育教师的工作特点,注重将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深入理解当前国内外基础教育理论、母语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最新发展和改革动向,把握本专业理论研究成果的价值追求;同时,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调查、教育考察、文化考察和大量的见习与实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本专业和国内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培养其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5.改革力度大。本专业不仅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高度重视教师的进修学习特别是在职进修学习,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目前本专业有4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本专业通过演讲比赛、技能大赛(三字一话、说课等)、双休日综合文化素质课、社会用字调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教学技能和教科研能力。
6.服务意识强。本着“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指导思想,大力开展就业指导、考研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就业、灵活就业。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两届毕业班许多学生在南京六城区中小学教师招考中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均表现出色,不少非南京籍同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留在南京的中小学任教;04级的郑晓春进入了无锡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05级的戴婧进入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章蕾进入江南大学太湖学院,08级的魏孟玲进入南京晓庄学院,王辰辰进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高校教师。07级的余汇进入江苏省电化教育馆。此外,在各地的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中,本专业的学生也有令人满意的表现,很多毕业生顺利被当地的重点中小学录用。三届毕业生中都有一批学生顺利通过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进入地方党委、政府机关工作。06级的郭琛被江苏省烟草公司录用,显示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上事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专业对学生认真负责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工作绩效。
六、依然存在的问题,尚待改进的措施
问题一,虽然引进了一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但学院被边缘化的现状和资金不足等原因,对人才引进还存在瓶颈;图书资料室建设资金的投入缺口很大;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一些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细化。
改进措施:立足选送现有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在引进高职、高学历人才方面争取学院的更大支持,确保师资队伍再上新阶梯;购买图书经费投入有待加大;加强监管力度,进一步落实与完善教学改革举措。 问题二,与社会接轨方面的课程设置还不够,相关的内容、课时数,包括开设时间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改进措施:继续收集与社会接轨的相关讯息,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选修模块。
问题三,由于近些年师范教育变化大,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选取教材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改进措施:进一步密切联系各中小学教学实施单位,局部调整有关教学内容,既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知
识的系统完整,又保证学生与社会“无缝接轨”。
另外,在教学相应环节仍需学院大力支持,不断补充、更新教学设备,确保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正常进行。
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2010年11月19日
专业建设工作计划篇六
管理工程系2017年度工作计划-全
2017年度工作计划
河南工学院管理工程系
二0一六年十二月
管理工程系2017年度工作计划
2016年,我系全体师生按照学校党委和各部门的工作部署和安排,成功完成了各项任务。2017年,我们仍将继续按照校党委的工作部署出色完成任务。为促进我系持续科学发展,现对2017年度的工作作出如下计划:
一、党务工作
1.继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活动。按照校党委统一部署安排,将继续将《党章》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部门实际,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发动,并创新载体和形式精心组织实施。周密安排,多措并举,创新形式,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基本内涵和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
2.加强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宣传思想工作事关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事关党的前途命运,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围绕校党委的中心任务,加强对校党委工作思路和决策部署的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发展共识。重视网络新媒体建设,善于利用新媒体阵地,搭建我校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和新媒体在思想宣传工作中的作用,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3.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党风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充分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增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强化问题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和要求上来。
4.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做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表率;牢记党的宗旨,做一心为公、服务师生的表率;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做遵守纪律、讲究规矩的表率;强化责任意识,做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的表率;争取做到“修身做人、用权律己、谋事创业”。
二、学科专业建设
2017年,学科专业建设将实现“本科”突破,工业工程专业确定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会计做好本科专业的论证工作,酒店、旅游专业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成立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工业工程专业内涵建设、培养方案、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等进行探讨。对工企专业17级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增加多门工业工程方向课程,逐步完成专业的调整与升级;2017年1月-5月,制定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7年6月,汇报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具体时间按学校要求)。
会计专业继续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工作,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积极配合学校的“小学期制”试行工作。
同时选择好本科专业方向,做好基础调研论证工作,形成本科论证方案,随时准备申报本科专业。
酒店管理专业继续探索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制度,并对本期“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评估,以指导后续工作。
旅游管理专业继续做好同程旅游订单班的相关工作,同时加强与深圳德物单招专业的合作,促进单招专业人才培养。
三、教师队伍建设
工企专业,争取引进工业工程方向专业教师2-3名,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争取1-2位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到知名高校进行学习工业工业理论;广泛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争取每人每年外出学习2-3次,如参加工业工程年会、人因工程学术交流会等;继续加强教研室教师授课能力(工业工程),保证每位专业教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并针对本科专业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2017年部分老师参与副高职称的评审。
会计专业,配合教学改革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挂职锻炼、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参加各种社会服务工作等多种方式培养教学团队实践能力。计划选派孙海燕、杜君2名教师2017年赴企业脱产实践进修。酒店管理专业,拟选派一名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或外出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
四、科研工作计划
所有专业组织好省级教改课题的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组织新教研课题申报。积极准备省教育厅的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和评优申报工作。
会计专业续鼓励教研室老师在科研上下功夫,要求人均1篇论文的发表量。工企专业,积极申报高层次课题,争取立项2-3项。酒店管理专业,集思广益,解决如何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技能培养、创造酒店专业升本条件等难题,为进一步发展寻找方向。旅游管理教研室将提高教师的科研、教改质量以及科研工作能力,鼓励教师积极认真参与科研教研工作。认真完成2016年申报立项的各项教研、科研课题。
五、实训室建设
校内实训室工作重点是完成已审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按照高标准高规格申报建设4个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各专业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建设完善校内实训室,开发新的校外实习基地。
其中,工业工程实训室为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争取建设河南省一流的工业工程实验室。具体主要包含工业工程软硬件规划、实验室布局规划、工业工程配套实训课程资源开发、实验室文化建设等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与深圳德物有限公司合作,完成航空乘务专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