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题范文

来源:文章阅读 发布时间:2015-09-19 点击:

solo题范文篇一

高考历史SOLO试题及范文

SOLO试题及范文

2007年:阅读下列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

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

第三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所有梭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

问题:你认为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9分)

例:工人中有童工,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没有充裕的休息,工人竞争很激烈,机器开动时分钟后大门即关闭,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深受资本家、工厂主剥削。任何工厂中的物件被损坏,不计较元凶,都由工人赔偿。工人的工资往往拿不到规定的数目,工厂主千方百计找出工人的不足。工人的工作由监工监督,毫无人身自由可言,苛刻工人工资的现象十分严重。总的而言,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拿出卖劳动力而获得微薄工资,勉强维持生计,在工厂中处处受监视、压迫,毫无地位可言,是社会最底层的受剥削民众。

工厂每天规定工人的上班时间,这体现了工厂制度使工人纪律性、组织性得到提高。在工作时间,工人不得缺席也体现了工厂一定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工人的行动、纪律。在工作中,工人若有他人讲话、唱歌要罚款体现了工人在工厂中自由受到限制,资本家对他们实行严酷的剥削,但同时也体现了工厂中工人纪律性的提高。我认为当时的工人既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同时也在工厂制度下形成纪律性、合作性,成为最先进的阶级。

在我看来,当时的工人阶级的状况十分悲惨„„然而,工人阶级为了生存,适应了当时的紧张生活,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严格的工人管理与工作制度,才能使英国的工业飞速发展,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 这种工作制度促使了英国的工业革命率先完成,被剥削的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获益。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变,锻炼培养了他们的劳动能力和斗争水平。

2008年: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对针对这份宣言,1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材料二 《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

第一条:女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只能根据对公益所做的贡献来评定。

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女人和男人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尤其是反抗压迫权。

第三条:国家的主权的本原,实质上存在于由女人和男人联合而成的国民。任何团体和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

根据以上材料,评价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或回答与材料无关。

第二层: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指出了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 第三层:能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来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明确指出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列举了人的不受侵犯的权利内容,如自由、财产、安全,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和主权在民的原则等。

第四层: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如: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论证了自由、财产等人的权利的几项内容,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国家主权与人的权利的关系等,但为什么在人权宣言之后还要发表一个“妇女人权宣言”呢?这表明人权宣言本身还是有缺陷的,它没有在内容中提及妇女的权利,因此妇女人权宣言针对人权宣言的条文特意用了“女人和男人”来加以补充。

第五层:利用材料综合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充分论证。如:如何评价“人权宣言”?这取决于你对“人权”这个概念的理解。在专制统治下,人的权利被剥夺,而“人权宣言”肯定了“人”的权利,确立起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以此来反对专制制度,捍卫人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无疑是进步的。然而,这样的权利仅仅只是抽象的人的权利,在对这些权利的理解上,不同的群体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如妇女就认为她们的权利并没有得到规定,抽象的“人”的权利实际上成为了“男人”的权利,这违背了人权宣言所提出的权利平等的原则,因此,妇女特意要发表一个权利宣言,并在宣言中把妇女的权利列举出来。在对“人权”的理解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分歧?其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重要的,我们必须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和评价人权宣言,理解它的复杂性和多重性,甚至内在的矛盾性。

09样题.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solo题范文}.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5分)

(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哪些差异?(5分)

(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15分)

【测量目标】 (1)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评价

(2)历史阐释/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

(3)历史知识/知道历史知识、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材料处理,提取文字、图片、表

格等材料中的信息;历史阐释/对历史的解释做出评价;组织与交流腿用叙述的方式进行组

织、运用论述的方式进行组织;历史价值观,确立人类共享的观念与价值

【考试内容】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参考答案】 (1)西方国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它们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2)中国:以礼入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试题分析: 各国在对待如果我们考察司法管辖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考察文明国家与清国的关系,考察西方人常常把非西方国家定义为“野蛮人”,常常以“文明”的字眼来为自己的“侵略行径”文过饰非,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

什么是文明世界?什么是文明国家?所谓“文明世界”和“文明国家”有没有理由在与诸如清国这样的非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采取差异化原则和双重标准?实际上,在与中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谓的西方“文明国家”并没有遵守“文明”的准则——也就是国家主权和司法自主的国际法原则,正如上述材料中所写道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这就是说,遵守国际法将是“文明”的体现。而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对待中国时不能遵守这样的“文明”准则了呢。原因就在于,他们所持有的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文明观”,一种狭隘的、排他的、帝国主义式的“文明观”,在这种文明观下,他们首先不证自明将自己预设并修辞为“文明的”,而将诸如清朝这样的非西方世界定义并修辞为“不文明的”,重要的是,他们垄断并霸占了对“文明”和“野蛮”的“定义权”,在国家政治舞台上,谁具有定义权,谁就拥有了“话语权”,谁拥有了“话语权”,谁就可以对“他者”进行宰制、操纵、统治、奴役。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在这种“文明观”视野下,西方人利用修辞的力量制造了中、西两种法律体系的等级差异和冲突(中国法律体系是野蛮的、低级的,西方法律体系是文明,高级的),从而为其在中国攫取治外法权辩护。于是,在文明(西方)/野蛮(清朝)这样的两分法下,西方人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治外法权)就隐然成为一种“文明使命”,一种志在“开化”中国的野蛮法律体系的行为,这样,“侵略”被戏剧性地转变为一种“善行”。对于这种话语和修饰策略,以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利益动机,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醒并加以批判。

答题情况:多数学生都从美国律师的观察“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有合理的地方,也有片面之处”:西方法律思想的侵入“既侵害了中国的主权,但客观上也有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等一分为二的方式回答。 也有少数学生能跳出程式,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论述也较充分。

例答一: 西方国家在近代中国行使司法管辖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但其主要目的显然是非正义的,侵略主权国家,而迫使其签订丧权辱国条约。 西方国家司法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有一定积极作用。

西方民主的法律制度取代封建的中华法系,以礼入法,礼刑结合的特点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既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长期发展。律师制、诉讼制、陪审制与公开审判的传入,使中华法系渐渐衰落,并成为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动力之一。其他民主化、法制化的制度也唤醒了要求改革的国内有识之士。

西方民主的法律制度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英国终审法院、美国法院等的成立有助于断案的公正性,客观上稳定社会秩序,并成为日后中国发展现代化的借鉴模式。 但是西方国家在中国行使司法制度的过程与目的是非正义的。

西方列强取得司法权的过程不合法。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侵犯中国主权,违反了国际法。并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1842《南京条约》、1844《望厦条约》、1876《烟台条约》,并于1868年成立会审公廨,使中国丧失领事裁判权。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并成为外国政府的工具。

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并不符合其民主平等的原则。外国在中国犯法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而西方领事馆的司法官员对之姑息,使得外国人于中国境内为所欲为,干扰司法公正。这与西方社会的平等原则相悖。且外国领事对中国司法官员职权的干扰,加之其“观审权”从租借地扩大到所有地区,是对中国司法的不公正、不平等体现。

西方国家建立司法制度主要目的在殖民。西方国家对中国推行法律制度并不在于维护中国司法公正,主要目的是通过制度的同化一步步实现殖民、扩张势力范围的目的,以便发展本国生产力,并争夺市场。

综合多方面来看,西方在中国推行的法律制度是积极的,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但他推行的方式是消极的、侵略性质的,并且弊大于利。文明的交流应在基于主权互不侵犯、和平共处之上。同时,也表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必须通过自强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

例答二: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中国古代是大河文明,西方则以海洋文明为代表。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根深蒂固,而西方却探索了符合时代规律的政治体制,相对民主和自由,远远领先于中国。大河文明的闭塞与海洋文明的开放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对于中国的侵略是文明史观的必然,先进的工业文明必将与落后的农业文明发生冲突。但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儒家是中国2000多年的官学,其提倡的“礼”、“仁”在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感情因素浓厚,而西方国家却先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浪潮,其积极寻求思想解放的态度与中国人保守的天性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不难理解,西方人更加理性、稀有,而中国法官断案是渗透了太多感情因素。

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体现了当时中国与世界的巨大差异。中国的近代化是一段屈辱史,作为古代的超级大国,在近代被数不胜数的西方列强侵略却没有还手之力。西方国家靠着他们压倒性的实力逼迫着中国签订无数的不平等条约,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全面领先于中国,不得不承认曾经让西方朝思暮想的中国由于自己的自大而沦为西方列强的欺凌对象。

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让人心痛!“文明国家”(英美法等过),“必须”“几乎所有西方大国”等字眼深刻反映出西方国家将自己列入“文明”,相对地,“清国”则代表着野蛮。西方列强已经认为向中国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中国对他们的要求是“必须”的。没有一个国家将中国放在眼中!这着实让人心痛。

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是野心的流露,西方国家企图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他们无视国际法的规定,随意践踏中国国家主权,对清政府提出的一切要求都是满足了他们的利益。并为侵略行为寻找了托词和借口,仅仅一个法官的主观判断也成为了列强侵略的“重要原因”!

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给了我们启示。中国的屈辱虽然成为过去,但我们要以史为鉴!时刻紧跟时代步伐,坚持改革开放,走和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不搞霸权的前提下,努力协调国际关系,提高综合国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与世界和谐发展!

例答三:在1906年这个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中,美国律师对西方国家在中国掌握领事裁判权与派员会审公廨庭审的事件进行分析与观察,其中不乏对中西法律体系差异的思考,但也有战胜国和工业先进国家的优越感。我认为,这是美国律师站在美国、西欧“文明”国家立场的审视角度与态度立场来看待这一问题的,正如葛教授所说,“历史不尽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更是人类对过去事实有选择,有意识的认识、记录与理解”。今天的我们,应该把领事裁判权、会审公廨的建立,放在历史背景中去,全面多维度的思考,力图客观公正地评价它。

首先,美国律师的观察,对于中国法律的完善有借鉴意义,在当时,大陆法系有着深邃的法律思想,完备的法律体系,合理的法律分类的法系;英美法系也注重法律的历史延续性。注重判例法,两种法系都注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相比之下,中国法律的特点“以礼入法,礼刑结合”“ 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审判根据“法官感觉,”儒学原理成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最高准则且刑民不分,中华法系相比之下缺乏公正性和客观性。美国律师的观察指明了中华法系的明显不足之处,对于中华法律的改良有借鉴意义,但中华法系“明刑弼教”的教育感化功能,这位美国律师却未看到,不失为一个缺陷。

但是这位美国律师的观点明显具有战胜国与“文明”国家的优越感。文章中多次使用“文明国家”,不仅认为英法美德等西方国家是“文明世界”,是“文明国家”与清国签署条约,把被侵略国中国看成是落后野蛮国家,把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完全看成是中国司法体系的落后,是“文明国”察觉这个情况下的“合理要求”,这完全是站在美国国家立场上的不道义的也是非法的。国际法中多次规定国家主权原则与不得非法使用武力,在非法侵略他国后,还继续侵犯他国的司法主权,根据国际法是非法的。

我们应该如何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和该律师的观察呢?我们应该看到“公审会廨”和各国法庭的建立,都是“侵略的缩影”,是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是落后挨打的教训。“历史可以被宽恕,但不可以被忘记”,我们不可以被该律师的“文明国家”的“正当行为”所蒙蔽,同时我们也要合理借鉴、认识、接受该律师对中华法系的缺陷和不足之处的指正,并通过对欧美法系的对比,合理吸收西方法系中的优点,并与我国传统中华法系中的教育感化功能相结合。

根据以上对美国律师观察的分析,我们不难得知,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记述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态度,受立场角度的影响。把历史事实还原到历史背景中去,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它,才能使观察认识最接近历史真实,这才是治史者的严谨态度。

(2010高考)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 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 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 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

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1)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2)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

(1)答案:正义的要求: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保守的观念: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

(2)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5分)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13--15分)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例一:此条约为义和团私自拟定,虽不代表官方意志,但体现当时饱受侵略之苦的百姓对国事,尤其是对外国列强的态度。从“和约”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普通中国百姓对国家主权沦丧进行的争斗,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但同时,对于“和约”中的某些内容,也反映出中国底层民众对国际形势的无知蒙昧,对于国家地位的错误认识,对改革的无知与混沌。由此也能看出,为什么近代中国是如此艰难与痛苦。

首先,必须肯定义和团是爱国,这从其扶清灭洋口号中即可体会,对我国领土主权的争取,对关税海关权的抗争,无不体现他们的斗争精神,而这种精神比起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义和团是一个反清组织,国难之际改变信仰,扶清灭洋,其出发点是值得赞扬的。

但是,“和约”内容受当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局限,对于外交上,不允许外国使节驻京,不允许外国人游历,遣返传教士,不准华人与西人交往,对外使得礼节规定又反映出义和团乃至中国大多数百姓,甚至清王朝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自大无知,对世界的变化,对外交礼节毫无常识。采取了简单、暴力的方法来处理中外关系,不但在外交上违反了国际惯例,在商品流通贸易上也表现出了无知。正是这种无知,导致本对中国虎视眈眈的外国挑起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成了清政府为自保的牺牲品,而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由此“和约”我们可见,当时的老百姓虽对国运表示担忧,但限于中国长期自大保守的心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及统治者对思想舆论的控制,只剩下满腔的热血,却无科学的认识,以至于认为只要赶走外国人,中国就能天下太平,以至于他们视康有为为乱臣,他们甚至不知道,戊戌变法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其实这也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民的见识、知识有限,长期禁锢在土地上,对外界的知之甚少,且这种状态演变为心理状态,导致近代中国历史的屈辱。而可悲之处在于,广大百姓有救国之心,无救国之法,徒有满腔热血,却做了不合形势,不合时宜之事。

自1840年,中国国门被强行打开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虽逐步瓦解,但封建思想却跟根深蒂固。这也是中国革命与西方革命不同之处,中国与西方相反,先进行器物改革,再进行政治改革,最后进行思想革命,这正是近代中国改革之路一直坎坷,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原因。

义和团的这份“和约”中,我们看到了爱国主义,也看到了无知蒙昧,而这一切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局限造成的,是由中国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所造成的,通过“和约”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与时俱进,懂得爱国真正含义。

例二:义和团运动期间,也就是百日维新失败后,中国面临着内外交困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这份“和约”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民族矛盾的根源——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碰撞。

首先,这份和约体现了中国人民强国御侮的决心,也是工业文明给农业文明带来巨大冲击的客观反映。例如第一条的“前所赔款,一概作废”,“租价翻倍”,这一方面的经济要求,都真实地反映了由于不平等条约中赔款的内容对中国人民,尤其是劳动者带来了深重灾难。犹如台湾归还,胶州湾归还等领土矛盾,一方面体现了资本主义列强对于中国主权完整的侵害,另一方面更是工业文明其殖民掠夺的扩张性及侵略性的本质体现。与此同时,在这份条约中强烈要求改变这些现状的愿望和决心,则反映了劳动大众对于自身生存的奋斗,国家富强的希望。以及更深层来讲,是小农文明在碰撞之初的矛盾摩擦及相应反抗。

除了两种文明最初的矛盾现状以外,这份合约还丰富地反映了小农经济在当时的落后性、局限性,以及工业文明

solo题范文篇二

SOLO试题应对策略

SOLO试题应对策略

1、读材料、理思路:Solo讲求结论出自材料,讲求思维层次的点—线—面—体;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1)找出每段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而归纳出要点

(2)对所有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类:并列层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逆向层面:利/弊、积极/消极、推动/阻碍……

2、作答:

(1)亮明观点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

(2)最好能用两个以上材料证明一个观点。不仅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而且能说明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及至上升到理论层面追述其原因或影响。

3、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4、答题的结构:

第一种:论述题(史实+评论);

第二种:论证题(观点判断+论点+史实+理论分析)

(论点+史实+结论);

第三种:材料评论题(判断+史实+理论分析)

5、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SOLO分类评价法的五个层次

量变

(1)前结构层次(Prestructural ,P):指基本没有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答题时逻辑混乱,只简单地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答案没有论据支撑。

(2)单点结构层次(Unistructural ,U):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但缺少对问题的论证,答题时,只凭一个线索、一点论据就跳到结论。

(3)多点结构层次(Multistructural ,M):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并组织材料简单论证,但未能把这些思路有机地整合,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 质变

(4)关联结构层次(Relational ,R):能联想联系多个事件,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把这些思路结合起来思考,解决较复杂的具体问题。

(5)抽象拓展层次(Extended Abstract,EA):能对问题抽象概括,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深化问题,使问题本身的意义得到拓展,结论具有开放性,表现出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试题举例

【2011年江苏•22】(13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太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辆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型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天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扎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坠落。

——方洪凯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3分) 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4分)

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评分标准:{solo题范文}.

1.前结构层次:考生完全读不懂材料,不能够提供一个有效信息,得0分。{solo题范文}.

2.单点结构层次:参考答案提供了6个有效信息点,考生只要答对其中的一个,就可以得1分。

3.多点结构层次:参考答案提供了6个有效信息点,考生答对了2个给2分, 答对3个给3分。

4.关联结构层次:参考答案的第二层次提供了3个结论,任何一个结论都是在第一层次的6个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考生只要能答出其中一个结论就可以得3~4分。

5.抽象拓展层次:考生能够回答出第二层次的3个结论,因此对整个的近代经济生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可以得5~6分。

作答情况分类:

【4分卷】

例1、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使传统手工业受到打击,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阶级生活困苦。但同时,随着工厂的增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不仅越来越适应新兴的行业,而且还积极参与。余姚的女孩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往美国,女人们进入工厂工作等无不显示了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终将取代封建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展开,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经济终将成为时代历史的主题。

例2、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导致农村土布减销,农妇收益减少,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变,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的迷惘痛苦,但是,传统经济结构变动,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给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方式观念带来新的生机和朝气。例如女孩不再束缚于家中纺织,可以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有利于生活改善;妇女进入洋纱厂、洋布局,促成人们传统观念改变,使其更生机,有利于于男女平等的先进的思想被广泛接受。

中分卷的典型错误:有史有论,但是论据不足;论点单一,缺乏两点论和重点论;

【5分卷】

例1、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带来苦难。人民的收益减少,生活变得困苦。女人变得无聊,整天吵架念佛,社会风气日益衰落,给人民带来迷惘与阵痛。但新的生产方式也带来了生机和朝气。工厂建立,出现机器生产,人们可以获得价廉物美的纺织品,女孩可以纺织发网和餐巾远销海外,出息不错。同时也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为人民提供新的生存机会,可以养家糊口。最重要的是,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有利于中国开展经济近代化进程。因而,旧生产方式的解体有利也有弊,但总体利大于弊。

例2、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主要是积极的。如材料一中“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格又便宜”,表明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材料二中“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材料三中“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表明城市化进程加快。总之,中国近代化,有利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6分卷】

例1、陈旭麓先生认为传统社会的近代化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旧生产方式解体会产生苦难,这体现在传统家庭手工业者收入减少,难以维持生计,然而新生产方式带来生机,这体现在人们去工厂做工,将手工业品销往国外,这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中国走向近代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新生产方式取代旧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传统经济社会结构近代化带来的利才是历史的主题。

例2、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带来传统农业生活越来越苦,妇女无事可做,纺布技术没落,风俗堕落等弊端;但民族资本主义等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生活中出现又好又细又便宜的工业产品,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女子去做工,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更有一些女孩纺织发网等销售到美国,使中国越来越商品化,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资本主义是新的生产关系,代表历史发展潮流,是历史的主题。

试题练习

{solo题范文}.

【例题】近日,在朋友的化妆舞会上,英国哈理王子身着有纳粹标志的服饰.哈里王子的这一装扮立即引起各国舆论的强烈谴责。澳大利亚的一名官员宣告不再效忠英女王.为什么各国对此事反响这么强烈,请结合二战相关史实作出解释。(8分)

各层次评分细则如下:

1.没有任何关联的答案属于前结构层次,只能得0分。

2.列出二战期间德国相关罪行的其中一项,就直接解释上述现象的属于单点结构,可得2分。

3.能够罗列法西斯德国侵略欧洲各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屠杀犹太人等多项暴行的,属多点结构,可得4分。

4.能够将二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造成欧洲600多万的犹太人死于非命,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等相关史实作一个比较全面、有序陈述的,属关联结构,可得6分。

5.基于对历史现象或史实的深刻理解,能够在理论层面上概括、分析的,属拓展抽象结构,可得满分。

答案示例:“正义”、“和平”、“人道主义”是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为世界人民所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二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并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特别是它的种族灭绝政策,造成欧洲600多万的犹太人死于非命.这些做法是反人类,非人道的.哈里王子纳粹服饰的打扮,表明他不是缺乏正义感,就是对历史的无知,因此他的行为必然引发人们的强烈不满.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约300字,史论结合。)

【范文】:

西方崛起的原因分析

经过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悄然兴起。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欧洲人开始觉醒,首先在思想领域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关注现世的生活,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为资本主义发展带来新的曙光。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成为殖民国,通过掠夺的方式使非洲和美洲成为两国的殖民地,搜刮的财富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英国、法国、荷兰也相继加入到殖民扩张的行列,世界市场雏形基本形成,亚洲、非洲和拉美开始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18、19世纪,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对外大量输入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控制了世界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开始形成。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垄断组织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国家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为强占更多投资的场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最终形成。 西方的崛起固然有其内在的动力,但其崛起是建立在控制殖民地基础之上。对亚非拉民族来说,西方的扩张是血与泪的灾难。

solo题范文篇三

关于SOLO题

关于SOLO题

Solo题的要素、Solo题的基本要求

材料要素:包括材料来源、材料性质(一手二手、图像文字)、材料立场

答题要素:包括基本史实、材料引申、语言、逻辑、情感、史观

基本要求:穷尽材料、穷尽观点

Solo答题要点一:核心观点

通观材料之后,答题者应当形成初步的答题思路。Solo要求答题者能将这种思路提炼出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为一词者上,核心观点为一词组者中,核心观点为一句者下,无核心观点者不予评价。 核心观点的要求:

1)核心观点不应是材料中出现的词语;

2)核心观点应当使用存在的术语并能对这些术语进行正确的理解和阐释;

3)核心观点应是挖掘材料的深层涵义并建立自己对材料高于材料的理解,换言之,要在一个比材料更高的层次上审视材料,将材料视为普遍之中的特殊。

[例]材料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陈代谢。

技巧:

1)在核心观点后另起一段对观点进行高屋建瓴的解释和补充;

2)上一条的解释要把握住整体性的全球性的历史观,将核心观念置于全球(或宏大背景)下进行阐释。

[例]材料体现了在资本主义迈向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正在形成时,中国——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典型——启动了近代历史的新陈代谢,即半封建社会的后发现代化进程。这种进程,是在清末内外交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由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缓慢而曲折的器—制—神的进化路途。

Solo答题的要点二:阐释层次

提炼核心观点并进行初步的解释之后,Solo要求答题者从不同角度对核心观点进行论述和阐释。 要求:

1)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即对于核心观点能分层阐述;

2)在完成第一点的情况下能阐明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3)在完成前两点的情况下能对核心观点进行引申联系,或阐明阐述本身的现实意义,或质疑材料的可信度、立场。

[例]分层方式:政治、经济、文化;器、制、神;内部、外部等

引申方式:中国在近代的困顿,可以看到,实际上是世界范围内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伴随着民族独立的后发现代化的方式的缩影。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将新陈代谢作为一种研究各国的现代化的、可供参考的范式。

质疑方式:内因是变化的基础,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化绝非阿诺德 汤因比所认为的挑战——应激范式(恕我记忆有失)如此简单。尽管汤因比迈出了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的重要一步,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语言中嗅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气味。建立在残余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观上的材料,其可信度是否可以质疑呢?……分析材料的立场可知,材料的价值仅仅在于……

注: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勤学、勤背、勤思、勤练四者缺一不可;要尽可能增加自己的阅读量;

要保持谦虚的求学态度,不能望文生义、自满自大,无论你们学得有多好、分有多高,在历史学科面前、前辈大师面前,你连一粒沙子都不如,不要因为一点成绩或墨水就洋洋自得,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不要急于下结论,也不要不下结论;要学会批判地、辩证地思考,大师是值得尊敬的,但尽信大师则不如无大师;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很强,不要偏科。

solo题范文篇四

Solo题练习

Solo题练习(目标2 对历史事件作出价值判断)

 解题要求:

1、 能从材料中汲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穷尽)

2、 能从信息中提炼观点(穷尽)

3、 能把相关知识组织起来,并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叙述、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某个历史事件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solo题范文}.

 范例:

一、诺曼底人对英格兰的征服

1066年,诺曼底人威廉在黑廷斯抵御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侵略。一个诺曼底士兵写道:“那就像猎狼者和贪婪的人吞吃了这些英国人的肉体……。”但是,这样一种命运 对公爵来说似乎很残酷,而且他让所有希望这样做的人来收集尸体埋葬。

诺曼底人很快就征服了英格兰剩余的地方,但是在1069年,北部的英国人得到了丹麦人的援助:丹麦人带着240艘船直航到亨伯。约克被占领了,而且诺曼底要塞被攻陷了。然后丹麦人撤回到丹麦,威廉重新征服英格兰的北部。他对英国人进行了一场惊人的报复。许多房屋和村舍都被烧毁了;畜牲被杀掉或者被驱逐;也许更不幸的是,大多数的人被杀掉了;一些英国人逃亡到英格兰的其他堆,但是这些地方还是大面积饥荒死亡的地方。一个生活在那时候的人写道:“男人、女人和小孩都由于饥饿而死;他们放弃了,死在路上和田野上,而且没有人去埋葬他们……”在约克和达拉谟之间的每座城市都空空如也,而且街道上潜伏着的只有强盗和野兽。

问题:你认为威廉残酷吗?

 抽象拓展结构

1、“那取决于你所说的残酷是什么。2、如果残酷的定义是无论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杀戮、报复和烧毁,那么威廉是残酷的(引用材料论证)„„另一方面,如果你准备接受这是政治上的必要的话,那么威廉的残酷是合理的。对比其他许多封建领主来说,他在本质上是一个好人。他们一般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报复,而且一点也不顾及到普通大众及其土地。如果普通大众配合他的话,威廉公爵似乎已经准备保护他们不让他人报复。然而,如果他们反对他的话,他似乎就会把它视作蓄意违背忠诚并且会采取相应的行动。3、所以,以他那时候的标准来说,他可能并不是一个残酷的人,而我们并不能以我们的标准来判断。”

二、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针对这份宣言,1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solo题范文}.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材料二

第一条:女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只能根据对公益所做的贡献来评定。

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女人和男人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尤其是反抗压迫权。

第三条:国家的主权的本原,实质上存在于由女人和男人联合而成的国民。任何团体和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

——《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价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 抽象拓展结构

1、如何评价“人权宣言”?这取决于你对“人权”这个概念的理解。2、在专制统治下,人的权利被剥夺,而《人权宣言》肯定了“人”的权利(引用材料说明),确立起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以此来反对专制制度,捍卫人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无疑是进步的。然而,这样的权利仅仅只是抽象的人的权利,在对这些权利的理解上,不同的群体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如妇女就认为她们的权利并没有得到规定,抽象的“人”的权利实际上成为了“男人”的权利,这违背了人权宣言所提出的权利平等的原则,因此,妇女特意要发表一个权利宣言,并在宣言中把妇女的权利列举出来。3、在对“人权”的理解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分歧?其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重要的,我们必须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和评价人权宣言,理解它的复杂性和多重性,甚至内在的矛盾性。

又如:

人权宣言是进步的,它论证了自由、财产等人的权利的几项内容,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国家主权与人的权利的关系等,但为什么在人权宣言之后还要发表一个“妇女人权宣言呢”?这表明人权宣言本身是有缺陷的,它没有在内容中提及妇女的权利,因此妇女人权宣言在每一条里都针对人权宣言的条目,都是用了“女人和男人”来加以补充。

为什么在人权宣言之后还会出现一个“妇女人权宣言”呢?这完全没有必要,“人权宣言”已经论证了自由、财产等人的权利的几项内容,在权利方面,“人们”都是平等的,人的权利被界定为“自然的和不可剥夺的”,这说明在权利方面没有男人和女人的差异,不需要把女人单独列出。因此,即使发表了“妇女权利宣言”,这也无碍于人权宣言的进步性。

 解题思路(三步曲):

1、对于历史的解释,取决于你的理解

上一篇:一辈子的爱情说说
下一篇: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作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