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的名言

来源:励志名言 发布时间:2019-03-21 点击:

为人父的名言篇一

孝道名言,孝道名言大全

亲人不睦家必败。——(美)林肯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共产主义不仅表现在田地里和汗水横流的工厂,它也表现在家庭里、饭桌旁,在亲戚之间,在相互的关系上。——(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

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父母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法)雨果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孝经》

小孝恭礼敬中孝义忠信大孝仁天下。

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首孝悌,次谨信。

当知父母恩最深,诸佛圣贤咸报德,当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毋相憎嫉。有无相通,毋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孝亲最神也。

饮食及宝,未足报父母之恩,唯导父母向于正法,便为报二亲也。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

供养于父母,及家之尊长,柔和谦恭词,离粗言两舌,调伏悭吝心,常修真实语,彼三十三天,见行七法者。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

为人父的名言篇二

仁义礼智信名言警句

关于解释: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 爱人利物之谓仁。——《庄子》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义,利也。——《墨子》

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礼记》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孔子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淮南子》

知者虑,义者行,仁者守。——《春秋》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

关于名言警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必信,行必果。

礼之用,和为贵。

不学礼,无以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

{为人父的名言}.

一、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大学》)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孟子·尽心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孟子·离娄下》)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孟子·公孙丑上》)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章句上》)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大学》)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回也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告子上》)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仁者寿。(《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论语·雍也》)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离娄上》)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下》)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

二、义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直道而事人。(《论语·微子》)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论语·卫灵公》)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论语·颜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告子上》)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持其志,无暴其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义者,宜也。(《中庸》)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孟子·尽心上》)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知耻近乎勇。(《中庸》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大学》)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闻斯行诸?闻斯行之。(《论语·先进》)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 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孟子·尽心下》)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大学》)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梁惠王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学》)

三、礼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中庸》)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泰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寜戚。(《论语·八佾》)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离娄下》)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论语·学而》)知止而后有定。(《大学》)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必也正名乎!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孟子·尽心上》)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陈善闭邪谓之敬。(《孟子·离娄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中庸》)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中庸》)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中庸》)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四、智

好学近乎知。(《中庸》)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大舜)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为人父的名言篇三

中华名言警句100句

中华文化经典名言一百句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1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1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有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14.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论语·尧曰》

15.管子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管子·牧民》

16.管子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17.荀子说:“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 《荀子·荣辱》

18.荀子说:“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子·非十二子》

19.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

20.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 《孟子·公孙丑上》

21.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22.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

23.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2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则不惧。” 《论语·子罕》

25.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6.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27.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28.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29.“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30.《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大学》

31.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

32.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

3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3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中庸》

35.诚之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知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中庸》

3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3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38.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而》

3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40.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

4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上》

42.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孟子·离娄下》

43.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45.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离娄下》

4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八章》

47.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老子·四十九章》

48.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六十三章》

49.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六十四章》

50.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老子·七章》

51.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老子·五十一章》

5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十二章》

53.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十三章》

54.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二十二章》

55.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老子·二十七章》

56.道生之,徳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老子·五十一章》

57.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老子·五十四章》

58.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尝出乎众哉! 《庄子·在宥》

59.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

60.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庄子·逍遥游》

61.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庄子·德充符》

62.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易经·系辞上传》

63.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和,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易经·系辞上传》

64.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徳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徳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易经·系辞下传》

65.蒙以养正,圣功也。 《易经·蒙卦》

66.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易经·同人卦》

67.《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庄子·天下》

68.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

69.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墨子《修身》

70.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 墨子《修身》

71.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墨子《亲士》

72.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 墨子《鲁问》

73.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 墨子《天下志》

74.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比毋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75.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说苑·建本》 7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则徐集《赴戍登程门口示家人》

77.立德、立功、立言、立节,谓之四不朽。 《魏源集·默觚上》

78.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79.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亮《后出师表》

80.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

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鸦私情,愿乞终养。 李密《陈情表》

8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8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8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8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8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刘禹锡《陋室铭》

8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8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范仲淹《岳阳楼记》

89.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苏轼《贾谊论》

9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9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正蒙》

9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三字经》

93.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千字文》

94.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弟子规》

95.孝悌为先务,本立而道生。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 《增广贤文》

96.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日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97.修身。人情多耽安佚而惮劳苦,懒惰为万恶之渊薮。人而懒惰,农则废其田畴;工则废其规矩;商贾则废其所鬻;士则废其所学。业既废矣,无以为生,而杀身亡家乃随之。因而懒惰,始则不进,继则退行,继则衰弱,终则灭亡。故曰懒惰万恶之渊薮也。{为人父的名言}.

毛泽东《第一师范讲堂录》

98.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99.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孟子《梁惠王上》 10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为人父的名言篇四

四书五经名言名句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此后《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议了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目,又提议了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款。八个条款是实现三条纲目的途径。十章分别解说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

3、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腐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7、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8、君子有诸已尔后求诸人,无诸已尔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9、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10、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11、善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12、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3、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原来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诲表面的重要论著。

中庸便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个性。从人性来讲,便是人性的来源根基,人的基础智慧个性。实质上用当代笔墨表述便是"临界点",这便是难以控制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个性,从临界点向上便是道;向下便是非道。向上便是善;向下便是恶。 名言名句:

1、定命之谓性,任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

3、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为人父的名言}.

4、博学之,讯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6、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高足及其再传高足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实了孔子及其高足言行,召集显露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维、德行见解及教诲原则等。风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便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高足,有孔子的再传高足,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高足为主. 名言名句:

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贫而无谄,高贵无骄。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君子务本,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定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9、君子周而不比(串通),小人比而不周。

10、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不患无位,患因而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13、怙恃之年,不行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5、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6、不迁怒,不二过。

17、君子周急不继富。

18、一箪食,一瓢饮,在僻巷,人不胜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9、温柔敦厚,然后君子。{为人父的名言}.

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2、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4、君子开阔荡,小人常戚戚。

25、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尔后已,不亦远乎?

26、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

27、少年老成,焉知来者之不今朝也?

2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9、君子成人之美,不行人之恶。

3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1、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32、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3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4、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行言而与之言,走嘴。知者不失人,亦不走嘴。

3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6、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

37、道差别,不相为谋。

3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爱,友便佞,损矣。

39、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

40、盛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进出可也。

41、君子不伤脾胃,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是中国古代宏大的思维家,教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此后直到清末,"四书"一贯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流通,气概气派充裕并善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题目上提议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名言名句:

1、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及。是诚不及也。为父老折枝,语人曰:我不及。是不为也,非不及也。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4、以力服人者,非心折也,力不赡(充裕)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行活。

6、怜悯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推诿之心,礼之端也;好坏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7、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8、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尔后人毁之;国必自伐,尔后人伐之。

9、大人者,不失其小儿百姓之心也。

1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而动心忍性(使心里震动,牢固个性),曾(增)益其所不及。

1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伟人之门者难为言。

13、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

焉者,寡矣。

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尚书》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史籍文件和局部追述古代古迹著作的汇编,它留存了商周格外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自后儒家增加进去的。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自汉以来,《尚书》一贯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王孙公子及士医生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史籍上很有影响。

名言名句:

1、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平民。平民昭明,协和万邦。

2、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5、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6、若网在纲,有条而紊。

7、为山九仞,半途而废。

8、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9、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

10、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1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1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1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14、满招损,谦受益

15、民惟国脉,本固邦宁

上一篇:争分夺秒的名言
下一篇:书籍的名言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