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钟课时作业历史卷子必修一

来源:经济学 发布时间:2012-12-07 点击:

30分钟课时作业历史卷子必修一篇一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一、二课时作业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2012·东北三校模拟)位于无锡梅村的鸿声钱氏家族,因诞生了“国学大师”钱穆、“力学之父”钱伟长、环保专家钱易、经济学家钱俊瑞、物理学家钱临照和工程力学家钱令希等六位院士而蜚声海内外,鸿声钱氏家族也引以为荣。家族观念自中国古代就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影响

C.分封制的影响 D.弘扬儒学的需要

解析: 在宗法制的影响下,人们逐渐形成了家族观念,A正确。B、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 A

2.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透露,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情况显示,出生人

口性别男女比例为118∶100,性别比失调凸现,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从历史角度看,这种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 B.科举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 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政治制度。在此制度下,人们特别注重家族的血缘传承,普遍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它的现实影响就是重男轻女,从而造成男女比例失调,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增高。B、C、D三项与重男轻女观念无关。

答案: A

3.《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 ( )

A.禹死后启继位 B.建立武装

C.设置官职 D.制定刑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由材料中提到的“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说明出现了私有制,禹死后启继承王位是对“天下为公”的破坏。

答案: A

4.(2012·浙江五校联考)据史料记载,上海青帮著名人物杜月笙发迹后请杨度为自己修家谱,最终杨度为杜月笙选择了杜甫为其先祖。这一记载体现出家谱( )

A.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

B.具有传承先辈精神和鼓励后人的目的

C.是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重要资料

D.深受中国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

解析: 杜月笙发迹后,请杨度为他修家谱,说明其深受尊宗敬祖的古代宗法制观念的影响,D正确;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A、B、C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排除。

答案: D

5.《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解析: 材料“有人”认为刘邦不能向其父行旧礼的根据是刘邦是君主,可见,君主的威严是第一位的,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主专制。

答案: B

6.(2012·江苏苏锡常镇统考)“讳法,自周以前无之,至周公立制。人生既冠,以字易明。及有爵者,死而定谥,则固以弥文矣。后世遵之,其法愈严。……汉吕后讳雉,改雉名野鸡。”由此推断,“周公”立“讳法”的真正目的是 ( )

A.维护皇权的不可僭越 B.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

C.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 D.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

解析: A项,西周时皇帝制度还未建立,故可排除A;B项,周公打着文雅的旗号,给不同的人在生前死后建立不同的名号,真实目的是为了把不同身份的人区别开来,维护当时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故可排除C项;儒家的伦理纲常在西周时还未真正形成,排除D项。

答案: B

7.“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这反映了 ( )

A.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B.秦律严苛细密

C.皇权至高无上 D.丞相独揽大权

解析: 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上”是指皇帝,由此判断皇帝控制了全国大权,至高无上。 答案: C

8.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 )

A.分封制的实行 B.郡县制的推行

C.宗法制的实行 D.皇帝制的创立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划时代的突破”,即突出了对以前制度的否定,C项中国后世仍受它的影响,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从题干内容分析,“没有封国封爵”等内容可以判断这是对分封制的否定,A项排除,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9.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解析: 由引文中的“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等信息及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要求看出,该学者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B项中的“军功”、C项和D项中的“分权”等表述均与此不符,故A项最合适。

答案: A

10.古代把皇帝称为“陛下”。“陛”本意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特征是( )

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B.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 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

解析: 由“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可知“陛下”代称“皇帝”说明了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答案: B

11.右图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

( )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

解析: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被后世沿用。B、C、D三项属于文化和经济制度的内容。

答案: A

12.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 )

A.定期朝觐皇帝 B.监督监察百官

C.负责地方行政 D.拥有世袭权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郡县制,在这种制度下,地方官员主要是负责地方行政事务,不需要定期朝觐皇帝、监督百官,也没有世袭权,故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启。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材料三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左传》

材料四 树有根,水有源,追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近几年,世界各地华人后裔回归祖国大陆,掀起寻根热。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山东称为齐鲁大地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2)材料三、四反映了哪一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今天有何积极影响?

解析: 本题以全新的视角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解答时要注意紧扣材料,结合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响作答。

答案: (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西周实行分封制。“齐”“鲁”两封国都在山东境内,因此今天的山东又称齐鲁大地。《齐鲁晚报》的名称也正反映了分封制对今天的深远影响。

(2)材料三、四反映的是宗法制。宗法制对现实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有广泛的积极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三,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

解析: 第(1)问应结合材料判断这一制度为分封制,再回答分封制的特点。第(2)问材料二、三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秦朝以郡县制破解了这一困局。第(3)问应注意“本质特征”。第(4)问对官僚体制的认识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 (1)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原因:王室衰落;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3)本质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4)认识:官僚体制这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稳定);另一方面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30分钟课时作业历史卷子必修一篇二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年级月考历史试卷

卷 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

A.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D.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2、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 )

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3、《全球通史》评论说:“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导致这种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

A.民主制、元首制 B.郡县制、行省制

C.宗法制、分封制 D.皇帝制、中央集权制

4、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下列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材料是( )

A.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B.《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C.《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D.《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

5、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6、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疆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交通的发展

7、秦汉时期战争与先秦时期相比,北方地区战争次数大幅下降,而四川、江西、云南却由原来的6次、1次、2次分别增至36次、8次、11次。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江南经济发展迅速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C.政治中心迁往南方 D.国家长期分裂,战乱不已

8、秦朝虽然短暂,但其采取的众多举措对后来影响深远。以下对秦朝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为了平定西南,开凿了灵渠 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③促使贵族政治取代了官僚政治 ④第一次将云贵高原等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9、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B.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10、《全球通史》里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的“官员”包括( )

①丞相 ②郡守

③县令 ④太尉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11、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知,“中朝”( )

A.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B.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13、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30分钟课时作业历史卷子必修一}.

14、宋真宗赵恒有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与该诗有关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5、2013年11月,复旦大学经过DNA检测和历史考证,证实曹操并非汉相曹参后人,也不是名门夏侯氏后裔,相关史料和文件中所描述的曹操身世应只是顺应当时的政治习惯而进行的杜撰行为。材料中“顺应当时的政治习惯”是指( )

A.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B.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

C.出身门第决定了政治前途 D.孝廉是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16、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化地方权力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

17、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祈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18、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认为( )

①应对科举制考试内容进行改革 ②应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

③科举制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④科举制导致天下危困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9、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

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重 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20、元代中央“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惟枢密院、御史台、徽政、宣政诸院许自言所职,其余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这说明元代时( )

A.中书省的权力比较集中 B.中书省兼掌军事、民族、监察等事务

C.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D.行省制维持了元朝的稳定

21、《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样排序主要体现了( )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22、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23、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24、下列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秦朝建立三省六部制 B.汉代废除宰相制

C.唐代开始建立监察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

25、安徽宣城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C.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26、自明朝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明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奏本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

A.内阁地位有所提高 B.明英宗时初设内阁制

C.宦官参政妨碍阁权 D.内阁制保证了官僚团结

27、当前史学界流行一种观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持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中央集权制度( )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28、雍正四年(1726年),云南巡抚鄂尔泰上书说:“云贵大患„„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由此可知,清代实行“改土归流”是为了( )

A.平定云南少数民族的叛乱 B.加强雍正帝的专制统治

C.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辖 D.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团结

29、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

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④是导致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0、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是明清皇帝召见大臣的主要场所,其内镌刻有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楹联。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雍正帝具有天下为公的思想 B.体现了雍正帝对君主专制的反思

C.体现了雍正帝以民为本的思想 D.说明雍正帝是个勤于政务的皇帝{30分钟课时作业历史卷子必修一}.

卷 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中21题26分,22题14分,共40分)

31、(26分)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1)列举汉、唐、明、清强化皇权的措施,并归纳我国封建时代强化皇权的两种方式(14分)

(2)列举秦、元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归纳我国明清时期的政治趋势(8分)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32、(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预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高一年级月考历史试卷 答题纸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31题26分,32题14分,共40分)(请在指定答题区域答题,超出无效)

30分钟课时作业历史卷子必修一篇三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一试卷_3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一试卷

一:选择题(48分)

1,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这是因为他违反 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制

2,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听信传言怀疑魏征生前在朝廷私营结党的嫌疑,沽名钓誉,他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生前死后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实质是 A.魏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B.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C.魏征生前在朝廷搞阴谋活动,人品不正,没有体现一个臣子应有的人格价值 D.教育朝廷大臣学会做人

3,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子,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刺史制度 B、科举制 C、编户制 D、察举制

4,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5,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我国丧失大片领土,现在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前后发生巨变的关键在于 A.执政者不同 B.主权的丧失 C. 国家的强弱 D.社会制度不同

6,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7,72年前,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与这两件事件有关的是

①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②黄洋界上炮声隆,人杰地灵唱大风 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④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8,孙中山在回忆19世纪末广州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勿感敢与吾人交游也。”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是当时的主流 B.广州起义损害了人民利益 C.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D.清政府尚未完全腐朽

9,中国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据此指出,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的最大成果是

A.机器工业的出现 B. 民族工业的发展 C.民主政体的建立 D. 传统观念的转变 10,《中国的新面貌》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该照片在这里体现了 ①中国正在对外开放 ②中国低价劣质的商品迫使国人购买外国货 ③经济全球化的迹象 ④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意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 运用该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日内瓦会议圆满成功 B.两极格局的形成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冷战政策”的出笼 12,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30分钟课时作业历史卷子必修一}.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13,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 14,“雅典公民帕帕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通过抽签到来法庭,参加审判苏格拉底。尽管许多问题听不懂,但最后举手投票时,帕帕迪投苏格拉底有罪!”(《苏格拉底之死》)以上描述不能说明的是

A.雅典民主制度较大限度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B.雅典民主创造了抽签制、投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C.雅典民主使雅典人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D.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或误用 15,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A.全体奴隶主 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的男性 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16,“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17,《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的相似点是

A.都限制王权 B.都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C.都体现民主原则 D.都体现中央集权原则 18,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19,从社会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角度看,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马克思主义产生D.中国清王朝被推翻 20,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全套4枚。其中第—枚图案为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此套邮票成为我国第一套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A.邮票的名称 B.周年纪念的时间 C.第一枚的图案 D.第二枚的图案 21,“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 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 B. 实施马歇尔计划C.建立北约组织 D.实行军事援助 22,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着“极权主义”的威胁,他说:“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其中,“极权主义”是指 A.希腊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 B.欧洲的法西斯

B.各国的垄断资产阶级 D.社会主义苏联和各国共产党

23,当今世界一方面出现韩、朝对话和东、西德合并,另一方面中东局势恶化和科索沃战争爆发。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当今世界

A.两极格局的结束 B.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C.地区动荡加剧 D.和平趋势加强和地区性动荡加剧 24,,当以调查、访问和回忆等口述记录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和依据的口述史学悄然兴起的今天,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历史的当事人或亲历者以及事件内幕的解密程度等因素。下列主题最适合今天按口述史的方法研究的是 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发生 B. “国家干预经济危机”的措施 C.“美苏之间冷战”的五十年 D. 德国法西斯制造“奥斯维辛集中营”屠杀惨案 二:综合题(48分)

25,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3分)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3分)

26,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1)、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是什么?(1分)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使“环球心折”的?(1分)

材料二: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2)、结合你的理解,简述“红星”是如何“照耀西方”的(2分)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3)、如何理解“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涉及到哪些主要历史事件?(3分)

材料四 “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哪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4)、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2分)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2分)

(5)、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认识, 观点一是“中国不可能复兴,因为它存在太多的麻烦问题。” 观点二是“中华民族必然会崛起和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 依据这两种观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1分)

27,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以世界性的规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率史无前例的增长成为可能。大不列颠首先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使其资本从1750年的英币50,000万镑增长到1800年的150,000万镑。1833年的250,000万镑和1865

年的600,000万镑。„„一部分人相信,所有的阶级都在大小不等的程度上得益,其他的人则坚持认为,少数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而多数人却在遭受无情的剥削,其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⑴根据材料说明工业革命后,英国的财富状况出现了什么变化?(4分)

⑵你认为材料中“一部分人”和“其他的人”分别代表哪个阶级的观点?指出理由。(4分)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的政治家致力于避免革命的发生。1909年,王室调查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关于济贫法的报告》。报告主张废除单纯从救济贫民着眼的济贫法,由国家从教育、就业、卫生、养老等方面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⑶谈谈你对材料中英国政府的措施的认识。(4分)

28,产生于西欧的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伟大的理论成果,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革命者斗争的思想武器。请回答下列问题:(12分)

⑴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进行了充分的舆论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将其思想理念变成了现实。以英国、美国为例,《权利法案》和1787年宪法反映了启蒙思想的哪些原则?(2分)简要分析这些原则能够变为现实的客观条件。(3分)

⑵在中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接受了启蒙思想,提出了三民主义,发动了辛亥革命,但革命并未取得成功。请你回答:在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方面,中国与英国、美国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⑶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相比,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中国成功地完成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到现实的过程。请你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完成这—过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3分)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一试卷答案

二:综合题(48分) 25,(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3分)

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3分)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3分) (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3分) (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26,(1)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抵御日本侵略,摆脱外侮,实现民族的复兴(1分)取得近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胜利(1分)。(2)工农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3)政治环境:冷战局面出现,美国的包围,后来苏联的封锁。历史事件:一五计划建设,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两弹一星发射成功。(3分)(4)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综合国力增强(2分)。原因:(1)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反共反人民,坚持内战独裁(1分)。(2)文革结束后,国际形势趋缓,共产党总结经验,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分) (5)尽管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会遇到太多麻烦,但是我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必然能实现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1分)

27,⑴英国由于生产率的提高,总体财富在增加(2分);但是财富分配上出现了少数人掌握了巨大的财富,而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在下降(2分)。

⑵文中“一部分人”代表工业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1分)“其他的人”代表无产(工业)阶级。(1分)

因为工业革命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2分)(或答“一部分人”和“其他的人”分别为工业革命后财富分配问题进行辩护。(2分)

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政府必然进行更多的社会改革和社会立法来处理经济和社会问题;英国政府积极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为英国政府积极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保障;英国政府的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等社会问题。(每点2分,最高不超过4分) 28, ⑴原则:反对专制、实行分权、依法而治。(2分) 条件:工场手工业发展;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

资产阶级结束了旧制度。(3分) ⑵相似: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反对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颁布法律文件,巩固革命果实。 (3分)

⑶原因: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1分) 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30分钟课时作业历史卷子必修一篇四

【步步高】2017届高考历史(全国版)一轮复习题 必修一 第一单元课时作业

【步步高】2017届高考历史(全国版)一轮复习题

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时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选择题

1.“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皇帝制

上一篇:21世纪技能作业政治
下一篇:diy服装策划书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