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的演讲稿

来源:演讲 发布时间:2019-02-26 点击:

临终关怀的演讲稿篇一

临终关怀论文

临终关怀论文:对于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几点思考

任雪娥

(2012春护理班)

摘要:临终关怀是尊重临终患者生命尊严的一种人文关怀,目的是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让患者祥和并有尊严的度过余生。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关注弱势群体、科学助人的专业,其特有的价值观念和专业技巧使其在临终关怀团队中扮演着服务提供者、支持者、资源提供者、协调者、政策倡导者等非常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心理需求;角色

临终关怀是一种具有高度价值观和伦理意义的服务活动,强调满足患者身体、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求,使其最后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医学精神。2012年7月,有幸看到一篇关于瑞士洛桑的瑞士西部应用科学大学沃州社会工作及健康卫生学院开展的以“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为主题的讲座,看完后,对临终关怀以及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中的角色有了以下一些见解和思考:

一、瑞士的临终关怀现状

1.跨学科、多专业合作的临终关怀团队。在瑞士,临终关怀团队是由多种专业的专家和人员组成,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甚至是志愿者等。他们分别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相互配合,针对每个临终患者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争取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帮助他们度过这个特殊的困难时期。

2.建立了很多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和组织,社会工作者正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很多有关临终关怀的机构和组织相继成立。尤其是在一些主要提供艾滋病和癌症护理的机构中,大多依靠社会工作者来帮助病人维持社区和社会的融合;近期瑞士的Canton Vaud也成立了一个专门针对临终病人家属提供心理和精神支持的机构,社会工作者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志愿者团队数量庞大。笔者去过位于Fribourg的一个临终关怀机构,仅此机构中就有60个志愿者,为那些处于生命最后阶段的患者及家庭提供服务。据机构的负责人介绍,他们会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志愿者不仅有效的缓解患者家庭成员的悲伤,而且能让临终患者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安静祥和的离开人世。{临终关怀的演讲稿}.

二、我国的临终关怀现状

1.临终关怀作为一个新兴的相对独立的边缘学科,在我国才刚刚起步:1988年天津医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1992年北京松堂医院成立,1998年李嘉诚先生捐资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开始了国内临终医疗服务;从2001年起,李嘉诚先生又每年捐资给国内20家重点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虽然其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封建伦理思想观念和对“死亡”的禁忌的影响,对于临终关怀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发展形成适用于中国本土的临终关怀模式。

2.我国临终关怀大多由家庭成员来完成,社会认可程度低。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孝道”等观念的影响,在我国,尤其是在农村,大多数的临终关怀都由家庭成员提供,只有少数家庭会选择临终护理人员提供服务。显而易见,这种传统观念和做法无法让临终患者得到专业的生理和心理全方位的服务,家庭成员在此期间的心理压力也没法得到有效的缓解。尤其随着城市化的扩大,核心家庭的数量越来越多,家庭成员在亲自提供服务和照顾的时候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国家政策层面支持,设立更多的临终关怀机构或者部门,提高临终关怀的社会认可程度。

3.医院临终关怀服务无法满足心理需求。提供临终服务的医院大部分位于发展较好的城市。但是很多医院的临终病房大多由医护人员进行常规性的护理,他们很少会关注也难以满足处于此阶段的患者及其家庭的特殊需求。同时由于我国人数众多但医院床位紧张和家庭资金不足的限制,很多病人在临去世前几天前才会住院接受临终服务,而这种服务也仅限于对临终患者的医疗护理方面,忽视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和需求。

三、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的角色分析

我国目前对临终关怀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照顾的缺失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都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处于困境的个人、团体或者社区,解决遇

到的问题,增强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恢复和发展其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从根本上来说,社会工作者的在临终关怀中所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就是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心理以及情绪上的支持和疏导服务。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以下方面:

服务提供者。这是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中扮演的最主要的角色。作为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不仅为病人提供心理和情绪上的支持和帮助,还为家属提供情绪疏导和悲伤辅导等服务。在这一特殊阶段,临终病人由于躯体疾病的折磨、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恐惧,会产生一系列强烈而复杂的心理变化。因此,社会工作者在此阶段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社会工作者要帮助病人进行生命回顾,缅怀往事,了解和正视死亡这一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同时缓解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心理,使其从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获得身体和心灵上的舒适感,从而温暖的离开人世。而对于病人家属,他们在日常照顾病患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悲伤情绪难以宣泄,因此,社会工作者引导他们宣泄情绪,同时进行关怀照顾等。当病人去世后,家属可能会产生悲伤情绪,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对家属的哀伤辅导,引导他们正视亲人死亡这一事实,渡过这一悲伤的时期,尽早的回归正常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中。

支持者。这里所谓的支持者,服务对象既可以是临终患者,也可以是患者的家属。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的倾听患者及其家属,与他们进行及时的沟通,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情绪和压力,当前我国的临终关怀主要由医护人员提供,重点集中在病人的身体照顾方面,但是对于病人和家属的心理需求照顾甚少,因此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能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缓解病人和家属在心理和情绪上的压力,给予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持。具体方法既可以采取个案工作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也可以开展针对病人家属的心理关怀支持小组,从有相同境遇的小组成员中,获得经验和支持,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服务。

资源提供者。所谓资源提供者,是指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患者及其家庭的困难和需要的同时,可以运用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整合社区和社会资源,使他们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支持和帮助。

协调者。这里所谓的协调者,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两方面扮演:一是临终关怀团队内部的协调者。由于临终关怀团队是由不同专业、不同价值取向的人共同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庭提供的服务。因此,难免会因为不同的分工、价值观念和操作方法等方面产生分歧和矛盾。此时,社会工作者就要承担起协调者的责任,缓和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更好的提升团队的整体服务能力。二是扮演着患者、患者家属和医院三方之间的协调者。当前医患矛盾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是协调医院、患者及其家庭之间矛盾的桥梁和纽带。社会工作作为第三方介入,可以促进双方的沟通,既可以帮助临终患者及其家庭向医院传达其问题和需求,也可以把有关诊疗和护理相关的信息传递给患者。{临终关怀的演讲稿}.

政策倡导者。政策倡导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角色之一。临终关怀在中国目前的发展情况,不仅与中国的传统观念和家庭以及个人的情绪有关,更与国家和社会的制度和政策有紧密联系。社会工作者在与病人和家属接触的过程中,了解他们在社会政策和社会环境方面的需求,因此,社会工作者能够扮演好政策倡导者的角色,把相关的情况反映给政策制定者,推动有关临终关怀的社会政策的完善,从而促使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模式的建立。

四、中国环境下社会工作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的一些建议

1.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由于我国目前大多临终关怀都是由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的以身体护理为主,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全方位临终关怀的知识和技巧培训,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展临终关怀的继续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患者及其家庭除了医疗护理之外其他方面的各种需求,更好的为病患及其家庭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2.加强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目前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各大高校应该尝试设立有关医务社会工作和临终关怀等相关的课程,从而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医务社会工作的建设,在更多的医院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

3.推动临终关怀团队的建立。中国模式的临终关怀也应该同国外一样,应着手建立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团队,其中包括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营养学家等,他们共同致力于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高质量的身心方面的服务

临终关怀的演讲稿篇二

学习临终关怀后的感想

{临终关怀的演讲稿}.

学习临终关怀后的感想

医学检验学院 单丽 2011081201

从开校到现在,临终关怀这门课已经上了十六周了,虽说是选修课,但我却从课堂上学到了许多东西。不仅仅是关于临终关怀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新的认识。

上临终关怀这门课之前,我对它没什么概念,只是偶尔听到这个名词,但也没有过多的关注。选了这门课后,对临终关怀才有了一些了解。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对于癌症末期患者,治疗大多不会再见效,相反只会令他们的性命延长,从而使他们饱受更多痛苦。因为物理上的治疗已经无法再有效果,所以便发明出临终关怀的治疗方法。临终关怀内容包括身关怀、心关怀、道业关怀。身关怀是指透过医护人员及家属之照顾减轻病痛,再配 合天然健康饮食提升身体能量。心关怀是透过理念之建立减轻恐惧、不安、焦虑、埋 怨、牵挂等心理,令其安心、宽心、并对未来世界充满希望及信心。道业关怀指回顾人生寻求生命意义或多半透过宗教学说及方式建立生命价值观,如永生、升天堂等。

一些快要逝世的人及他们的家人总会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其实这是正常现象,任何一个人,当他面对死亡时,总会有恐惧

心理的。而临终关怀就是减轻病人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带着一颗平静的心静静的离开世界。

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临终关怀目的便是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对临终病人来讲,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他们更加渴望别人的关怀和尊重,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大家还没有抛弃自己。

处于临终关怀的患者,最需要的是身体舒适、控制疼痛、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目标以由治疗为主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患者尽管处于临终关怀阶段,但个人尊严不应该因

生命活力降低而递减,个人权利也不可因身体衰竭而被剥夺,只要未进入昏迷阶段,仍具有思想和感情,医护人员应维护和支持其个人权利;如保留个人隐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选择死亡方式等。学习临终关怀之前片,我片面地认为临终就是等待死亡,生活已没有价值,病人也变得消沉,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其实不单是我,还有许多人甚至有的医护人员也这样认为。并且一些医护人员表现出面孔冷漠,态度、语言生硬,操作粗鲁,不知该如何面对患者。 临终关怀则认为: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所以正确认识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

在临终关怀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临终关怀的方法,就像临终关怀里最重要的,沟通。沟通时一门学问,与人沟通也不是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情,尤其是与临终病人的沟通,更是需要很多技巧与方式。临终病人由于疾病的折磨,极易产生悲观、恐惧、绝望、自暴自弃的心理。但是他们对亲人的依恋和对生活的留恋,使得他们的情绪变化异常,极不稳定,求生的欲望使得他们心理异常脆弱,并且更加依赖医护人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更应该尽职尽责,一丝不苟,细心观察,精心护理,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蔼,耐心解答,及时给予心理援助和疏导工作,使其乐观面对现实。众所周知,精神因素与病情变化密切相关。精神开朗、豁达、乐观、向上的病人,其痛苦程度就轻一些;反之,整天闷闷不乐,忧郁寡欢,没有

与疾病作斗争精神的人,病情恶化的速度就要快一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治疗获得成功而长期生存的患者现身说法,以减轻临终患者的恐惧和消极心理;引导病人回忆年轻时代创业中的欢乐;与病人一同品尝成功的愉悦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增强其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而沟通又是精神治疗及精神护理的基本保证,和临终病人的沟通需要很多的方法与技巧,是他们对生活重拾信心,对未来能敢于面对。 晚期病人常常既要受到病理性疾病引起的各种症状的困扰,还会受到因死亡而引起的各种心理变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沟通的时机就显得相当重要。临终关怀工作人员不能仅仅从个人工作的便利和个人的情绪状态出发,主观想象或猜测,随意安排时间与病人进行沟通。而要根据病人的生理状况、心理感受、习惯、喜好及承受能力,找准时机,选择病人最乐于接受和最需要的时候,并要采取最适当的方法。一般来说,在病人忍受剧烈疼痛的时候,除了给予必要的止痛措施外,触摸带给病人的感觉最好,因此也是最好的沟通方法。临终关怀工作人员可以坐在病人的床边,握住病人的手或者给予轻轻的抚摸,有利于稳定病人的情绪。有了正确的沟通,对于晚期病人的生活质量便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让他们能快乐的舒适的度过最后的时光,安享晚年。

有生便有死,死亡和出生一样是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实,正是死亡才使生显得有意义。而临终病人只是比我们早些面对死亡的人,他们的现在也是我们以后要面临的。死赋予生以意义,死是一个人的最终决断,

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要迎接挑战、勇敢面对。

其实每个人都想拥有一帆风顺的生命,不过那似乎太过于平淡了。生活之中我们讲究平淡,需要在一片沧海之中,慢慢的寻寻觅觅,直到发现了什么样的位置,最适合自己灵魂的栖息所,最容易听到心里最真切的声音。那是心灵的平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平淡的,平淡是需要对人生,有一定的认识,悟性。也只有经过苦难的人,才能意识到平淡的韵味,那样的生活如同品茶一样。有人说生活是艺术的,酷爱艺术而活下去的人,到了晚年就不会太凄凉。因为会有一种理由认为这一生,活得很值,无外乎生与死。人有所追求,有所不求,可求的东西不多,无非生命与真情。生活可以无所谓,生命可以无所求。无所谓的生活极其乐观,无所求的生命极其悲观。乐观与悲观不能失调,一个完整的生命,二者有着一定的比例。成功的生命,对乐观和悲观都不排斥,同时存在才使得生命如此的绚丽迷人。就像老师说的,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没有人能够逃离死亡,我们需要做的,便是正确去看待它,正确看待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珍惜眼前的时光,充分过好每一天,当死亡来临时,才能坦然的面对,对人生没有悔意。

作为一个医学生,通过对临终关怀的学习,不仅学到了一些与病人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更是知道了生命的可贵。当他人把性命托付与你时,要一丝不苟的对待,谨记自己的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要更加珍惜,认真对待生活。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价值。

临终关怀的演讲稿篇三

临终关怀的实施内容{临终关怀的演讲稿}.

临终关怀的实施内容

临终关怀(hospitalpice)的根本核心是帮助即将离开的人认罪悔改最终灵魂得救,因此除宗教信仰之外,其他方式的关怀都仅仅停留在身体和心理的关怀。这一阶段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灵性关怀,并辅以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由于临终关怀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临终关怀 让生命“走”得温暖[1]

临终关怀的意义简介编辑

临终关怀是一项符合人类利益的崇高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临终关怀符合人类追求高生命质量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生存质量和死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迎接新生命、翻开人生历程的第一页一样;送走、合上人生历程的最后一页,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以便让患者在死亡时获得安宁、平静、舒适,让家属在病人死亡后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和阴影。

2.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每一个都希望生的顺利,死的安详。临终关怀正是为让患者尊严、舒适到达人生彼岸而开展的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3.临终关怀体现了医护职业道德的崇高医护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患者的价值,包括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临终关怀则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用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法、高超精湛的临床护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医护人员作为具体实施者,充分体现了以提高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高尚医护职业道德。[2]

(一)身关怀:透过医护人员及家属之照顾减轻病痛,再配合天然健康饮食提升身体能量。

(二)心关怀:透过理念之建立减轻恐惧、不安、焦虑、埋怨、牵挂等心理,令其安心、宽心、并对未来世界(指死后)充满希望及信心。

{临终关怀的演讲稿}.

(三)灵性关怀(佛教认为是道业关怀):回顾人生寻求生命意义或多半透过宗教学及方式建立生命价值观,如永生、升天堂、往西方极乐世界等。圆满临终关怀[3]

“临终关怀”: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4]

一、 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通常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和义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无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过3到6个月的临终患者提供特殊的缓和医疗服务,也包括对临终者家属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无力回天的病患不必仰赖医疗技术和大量财力被动地延续生命,而可以凭借基础治疗缓解身体不适作为保证,按照自我意愿度完剩余时光。{临终关怀的演讲稿}.

临终关怀是现代西方社会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性反思的产物,它打破了以医生为主导的治疗模式,将患者的意愿放到第一位。临终关怀挑战了两大习惯认知,一是西医理念:以延续生命为最

高目标而忽略生命质量;二是传统孝道:将放弃创伤性治疗等同于放弃亲人生命。临终关怀回归到死亡本有的自然属性,强调生命是身心统一的整体,患者的精神层面受到重视,扭转了现代医学以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为基础的生命认知,将临终者从无望的机械性救治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支配生命的自由。

临终关怀在实践中呈现出高度的立体化和社会化,集中体现着社会人文关怀,自1967年诞生于英国,很快就遍及全球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福了无数的患者和家庭。

二、临终关怀将直接带来“五赢”局面。首赢家是国家。据卫生部资料:一个人一生健康投入的80%用于生命的最后一个月,意即临终救护占据我国医疗支出的最大份额。而在美国,用于临终关怀的每1美元可节省1.52美元的医疗保险费用,节约来源是病人的治疗费、药费、住院费与护理费;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实行临终关怀者比没有施用者少用2737美元,在最后一个月少花费3192美元。可以推知,我国如果推广临终关怀,必能节省巨额医疗开支、减少医疗浪费。此外,临终关怀具有公益性,能够吸纳社会慈善资金,构成社会医疗经费的有效补充。

其余“四赢”依次为:医院。临终关怀的开展有助于有限的医疗资源充分发挥效用,缓解医疗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落差。医护人员。有望减少大量的无望救治案例,有利于树立和维护医生的职业信心,减少医患矛盾。临终患者。拥有死亡权才是拥有完整的生命权,临终患者可以自主安排最后时日,避免破坏性的延命救治。家属。临终关怀机构与团队的介入,不仅弥补了现代家庭护理人员短缺且不专业的问题,而且提供足够的人力保障。临终关怀通常无需费用高昂的仪器设备,有效地缓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避免“死人将活人拖垮”的局面。丧亲者经由全程的专

业帮助,可有效降低悲伤反应,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大大减少对社会的隐性损失。

三、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发达国家也经历过的。现代化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诸如人口不断膨胀并城镇化集中、家庭模式日趋核心化、人口高度老龄化等,这导致家庭传统的照护功能由强变弱,承受亲属死亡的能力衰退,这对社会和家庭的负面影响初见端倪,而未来形势更显严峻。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约312万例,因癌症死亡达270万例。目前需要“临终救护”的人口基数日益庞大,社会化的临终关怀服务日益凸显出巨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4关怀对象编辑

(一)优先对象:

1.重病人及其家属临终关怀

2.老年人{临终关怀的演讲稿}.

3.动物等

(二)积极层面对象:

1.学校教育

2.成人教育

5关怀目标编辑

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

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在临终阶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美国的一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

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没有痛苦地死去。因此,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

关怀须知编辑

1.以照料为中心

对临终病人来讲,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体舒适、控制疼痛、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目标以由治疗为主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

2.维护人的尊严

患者尽管处于临终阶段,但个人尊严不应该因生命活力降低而递减,个人权利也不可因身体衰竭而被剥夺,只要未进入昏迷

临终关怀的演讲稿篇四

临终关怀国内外状

临终关怀国内外状况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发展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和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不仅希望优生,期望健康,长寿,也开始关注死亡问题,重视生命的质量与价值。如何护理处于临终阶段的病人,让他们活得舒适、安详、尊严和无憾,在充满人间温情,生命价值的温馨气氛中,回归大自然。这就是临终关怀——一门充分展示人类真诚情感,显示生命之意义,死亡之价值的新兴学科。

{临终关怀的演讲稿}.

一、 临终关怀溯源

临终关怀源自英文“Hospice”一词,始于中世纪。原意指旅行者中途休息的地方;现代医学上引申为对临终患者关怀照护的场所;具体指制定一套有组织的医护方案,以帮助那些暂停于人生旅途最后一站的人,陪伴他们渡过这段珍贵而又有限的时光。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出版的《医学主题词表》解释Hospice为“对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的医护措施”。

二、 现代临终关怀的创立

世界上第一所健全的临终关怀机构建立于1967年7月,为英国伦敦东南方希登汉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创始人是西希里·桑德斯博士,她被誉为临终关怀运动的奠基人。

1.国外临终关怀状况

在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的影响下,临终关怀在英国首先得到发展。由于其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在世界引起较大反响,随后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和研究。主要杂志有:美国的“死亡教育杂志”;日

本的“临终与临床杂志”;加拿大的“安息护理杂志”等。较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有:英国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1967年);美国新港临终关怀院(1974年);加拿大皇家维多利亚安息护理病区(1975年);日本淀川基督教医院附设临终关怀机构(1984年)等。

2.国内临终关怀状况

1988年7月,在美籍华人黄天中博士的支持和天津医学院崔

以泰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努力下,天津医学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并于1990年建立了临终关怀病房。目前,国内有临终关怀机构约100多家,如上海退休职工南汇护理院;北京的松堂关怀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安宁病房”;北京中国医学科学肿瘤医院的“温馨病房”;沈阳208医院的“肝癌病房”„„等。1992年,于天津召开“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研讨会”之后,分别于山东烟台、广西桂林、云南昆明等地多次举办“全国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1993年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1996年正式创办“临终关怀杂志”。

香港的善终服务始于1982年,由九龙圣母医院率先开展“关

怀小组”;1987年钟淑子女士创建了“香港善终服务会”。目前,香港有13间医院提供善终服务,如白普理宁养中心,南朗医院、博爱医院等,还有“赆明会”和“安家舍”二所专门提供善别服务和哀伤关怀的机构。台湾的临终关怀机构主要有:1990年建立的马谐纪念医院淡水分院的安宁病房,忠孝医院首则的社会服务室等。

三、 临终关怀服务

1.服务哲理

(1)以照料为中心;(2)维护人的尊严;(3)提高临终生活质

量;(4)共同面对死亡。

2.服务内容

(1)解决基本的生理需要;(2)给予相应的心理照护;

(3)尊重病人的生命、人格和权利;(4)对病人家属的关怀 与照护。

3.服务类型

(1)独立的临终关怀院;(2)医院附设的临终关怀病房;

(3)个体式临终关怀;(4)居家式临终关怀。

4.服务团队

医生、护士、心理学医师、社会工作者、营养师、药剂师、理疗师及灵牧人员、志愿者(义工)和病人家属。

四、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临终关怀是从各方面努力提高人生命末端质量,使临终者舒

适、尊严、安祥地自然死亡。其符合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安乐死是利用药物或中止维持人生命的措施,加速病人死亡

或任病人自行死亡。其存在伦理学与法学诸方面的争议。

让我们吁请全社会关怀!

你是重要的,因为你是你,

你一直活到最后那一刻仍然是那么重要。

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安祥离去,

但也尽一切努力令你活到最后一刻。

——西希里·桑德斯

上一篇:中考作文演讲
下一篇:争做阳光少年演讲稿

Copyright @ 2013 - 2018 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